中美建交:邓小平与卡特握手纪实-出席最重要的毛泽东追悼会的唯一外国人:美国前任国防部长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前国防部长施莱辛格出现在华国锋主持的毛泽东追悼会之中

    前任国防部长詹姆斯·施莱辛格是在1975年11月间卸任,于1976年9月初应邀飞抵北京的。朋友们告诉他,北京的金秋是最好的季节,秋高气爽,气候宜人,最适合游览这个中国古都的紫禁城、长城、颐和园等这些明清的古迹。

    但他这次来到北京,却赶上了一个不很合适的氛围,一是北京附近刚刚发生了造成巨大损失的唐山大地震,二是中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刚刚去世。

    他早就想来北京访问,早就想到紫禁城里见一见善于与人谈哲学的毛泽东。

    施莱辛格本人就是哈佛大学有名的哲学博士,未能见到具有东方神秘色彩的毛泽东着实使他深感遗憾。后来他曾说过,使他未能及早访华的是他的另一个美国犹太同胞亨利·基辛格。

    尼克松于1969年首次当选总统后,不拘一格网罗与使用人才,其重用的有两个犹太人出身的知识分子“辛格”:一个是亨利·基辛格,另一个就是詹姆斯·施莱辛格。两人都是教授。唯一不同的就是,基辛格是在德国巴伐利亚出生而在少年时代随家移民美国的,施莱辛格则是出生在纽约,父母都是早年移民美国的。用基辛格的说法,自己不在美国出生,是一个不能当美国总统的犹太人,而施莱辛格在美国出生,却是一个可以担任美国总统的犹太人。虽说这两个“辛格”都是哈佛大学出来的精英人物,施莱辛格要比基辛格年轻得多,尼克松总统聘请这两个“辛格”到白宫任职时,基辛格46岁,而施莱辛格刚刚满40岁。

    初被尼克松起用时,基辛格的名气要比施莱辛格大得多。基辛格的主要着作《核武器和对外政策》及其地缘政治理论影响很大,而施莱辛格则因其在60年代中期在美国着名的兰德公司做高级职员,并担任该公司战略研究室主任。

    他头脑清晰、生气勃勃,名噪一时,引起了尼克松的重视。尼克松先在1969年任用他担任预算局助理局长,后又任代理副局长。在预算局期间,他将国防部的费用降低了60亿美元,人们称他为“裁减预算的能手”、“驯服官僚机构的能人”。他的才干为他赢得了好名声而更受尼克松青睐,1971年即被尼克松破格提拔为十分重要的美国原子能委员会主席。他又把原子能委员会进行了彻底改组,并在推进核能工厂的同时,比历届前任主席更多考虑到环境保护的问题,这就引起了国会与社会的称道。尼克松对他就更为器重了。1973年2月,又将他调任中央情报局局长。他一上任,就提出那种派出特工潜伏、刺杀、收买情报、颠覆美国不喜欢的政府等秘密行动的时代即将过去了,他决心把高科技的技术搜集方法放在中央情报局活动的首要地位,其表现形式是天空中的、航空线上的间谍分子,电子计算机和遥测技术。他提出的集中用技术收集情报的思路,符合尼克松独揽决策权的欲望。正当他按新计划要对中央情报局进行彻底大改组时,尼克松又觉得国防部更需要他这样的人物,就将他调到了国防部担任部长。

    他一出任国防部长,就与基辛格在美苏缓和问题上产生了越来越深的分歧。他反对美国与苏联搞缓和,他清醒地看到了苏联强大的军事力量的威胁,要求美国建立强大的国防,并反对在美苏战略武器谈判中作过多的让步。因而,他就被视为持强硬立场的美国“鹰派”代表人物。苏联国防部长格列奇科就曾指责施莱辛格代表了“美国反动和侵略的势力”,“没有放弃他们用武力解决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冲突的计划”。

    中国方面注意到了这位强硬派国防部长,他的关于加强美国防务力量的文章经常出现在中国的新闻报道之中。当时《人民日报》就发表了用毛泽东的观点写的评论说,美国领导人寻求和平,“但是却鼓励社会帝国主义向东方推进,然后又将这祸水引向中国”。中国方面曾在基辛格的频繁来访中,多次建议施莱辛格访华。将对华外交视作自己独自经管的领地的基辛格,既未接受这一建议,也不把这一邀请转告给施莱辛格。尼克松下台、福特接任总统后,福特留用基辛格做白宫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兼国务卿,施莱辛格也被留用继任国防部长。

    这两个“辛格”之间的分歧因而也沿袭下来了。

    施莱辛格批评福特和基辛格追求一种忽视发展军事力量的“存有幻想的和平”。尽管福特总统主要依靠基辛格来推行其缓和政策,基辛格的作用则因政府内部的分歧而遭削弱。福特总统想打破美苏双方限制战略核武器谈判僵局,在1976年1月基辛格即将赴莫斯科谈判之前,福特宣布了一些职务上的调整:免去了施莱辛格的国防部长职务,免去了基辛格兼任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职务,将布什调任中央情报局局长。

    刚卸职的施莱辛格不久即接到了访问北京的邀请,中国方面以此行动表明支持那些打算对苏联采取强硬行动的美国政治家。他在访华期间正遇毛泽东去世。尽管北京的媒体没有怎么报道施莱辛格的活动。但在北京的西方观察家注意到,施莱辛格是在第一批由华国锋主持的最重要的吊唁活动中露面的唯一的外国人,这批吊唁者主要是中国政府要员及一批经过长征的老干部。9月11日至17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七天隆重的吊唁活动,美国驻华联络处的官员与其他驻京的外国使节被安排在后面的吊唁活动之中。

    罗伯特·罗斯在《风云变幻中的美中关系》一书中,曾作记述:

    当毛主席在施莱辛格访华期间去世时,施莱辛格成了中国及华国锋表示有意继续与美国合作的象征。华主持治丧事务,把施莱辛格显着地列入第一批吊唁人员之中,并且邀请他向毛献花圈。施莱辛格是唯一被准许这么做的外国人。

    两年后,1978年间,施莱辛格作为卡特政府的能源部长率领代表团又再次来到中国访问。

    邓小平与叶剑英生前都没有透露他俩在叶的书房里谈了什么

    他在院子里一边走一边思考着。在这年代久远的高墙的砖隙间,竟顽强生长着小草、苔藓和地衣。他想,风雪与严冬也不能使它们枯萎,一遇春风,就会绽出它们那一点点生命的绿色……

    三年前,他在江西那个小院里兜圈徘徊;现在,他在这个京城的高墙大院里兜圈徘徊。

    三年前,他在江西南昌郊区新建县所居的那个将军楼独院,只不过是原步校领导废弃不用的一座普通的两层小砖房;现在他所住的这个高墙深院,则是清代的一座王爷府,在地安门附近的宽街,是清代北京内城八旗中的黄旗地区,过去的顺天府大衙门也在这一地区。他住的这个大院,在解放后由人民政府分配给在湖南和平起义中有功的程潜老先生。毛泽东很看重这位在国民党军队中担任过参谋总长的湖南老乡,他在新中国担任过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程潜于1968年间因病去世了,1973年初周恩来安排邓小平从江西回京城时,就让他居住在这座大院里。

    上边增派了一个加强班负责警卫,他得到通知,不准外出。他只好在院子里一圈又一圈地散步。

    在高墙外,“四人帮”活动猖獗一时,不可一世。他们将人民群众在天安门广场沉痛悼念周总理的活动打成“反革命事件”,到处追查与“天安门事件”有牵连的人和事,追查政治谣言,高喊着“狠狠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制造白色恐怖。他知道,这个时候的毛泽东病重已甚,已被“四人帮”架空,党、国家和民族深陷于灾难之中。

    他在软禁中的一圈又一圈散步之中,国家的灾难更是越来越深重,高墙外的消息使他的步履格外沉重了——7月6日传来噩耗:90岁高龄的政治局常委、人大委员长朱德去世。德高望重的朱老总去世之前就很难接受“批邓”,朱老总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讲过,在1976年,叶剑英在玉泉山。

    毛主席领导下,由邓小平主持中央的日常工作很好,这个班子不要动。现在,国家陷于危难之中,朱老总是抱着深深的遗憾辞别人世的。

    7月28日,河北唐山地区发生强烈地震,造成20多万人伤亡,损失重大。

    全国军民奋起抗灾,但“四人帮”却认为“少了一个唐山不算什么,批邓才是头等大事”,大喊着不能以“救灾压批邓”。

    接着,他健壮的身体也有了病,前列腺炎使他不能正常散步了。叶剑英闻讯后,极为关切,让他住进解放军三○一医院做手术治疗,并指示医院领导:

    “一定要治好,一定要保护好。”

    他在医护人员精心治疗下很快就恢复了健康。但在这个时候,却有消息说,毛泽东的身体越来越不行了。毛泽东在病重弥留之际,说了一段肺腑之言:

    中国有句古话叫盖棺论定,我虽未盖棺也快了,总可以论定了吧!我一生干了两件事。一件是与蒋介石斗了那么几十年,把他赶到那么几个海岛上去了。抗战八年,把日本请回老家去了。打进北京,总算进了紫禁城。对这些事持异议的人不多,只有那么几个人,在我耳边叽叽喳喳,无非是让我及早收回那几个海岛罢了。另一件事你们都知道,就是发动“文化大革命”。这事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

    这两件事没有完,这笔遗产得交给下一代。怎么交?和平交不成就动荡中交……

    毛泽东在病危去世之前也是清醒的。老人家知道在对待“文化大革命”的问题上,包括对邓小平的问题上,“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即使弥留之际还为此忐忑不安。老人家对邓是处在一种极为矛盾的心情中的。老人家说“人才难得”让他再出山,而不容邓小平否定“文化大革命”又再次将他打倒。

    当“四人帮”借此要置他于死地,要“开除”、“惩处”这个“中国的纳吉”时,毛泽东则主张对邓“保留党籍,以观后效”。毛泽东没有让“四人帮”篡权的阴谋得逞,没有将最高权力交给他们。这应该说真是不幸中的万幸!

    他尽管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蒙受冤屈,但他对毛泽东还是全面看待,始终以诚心敬重。他始终认为毛泽东是好心犯错误。当他在三○一医院得知毛去世的消息时,心中万分悲痛。

    他已经好几个晚上都失眠了。他好几次给中央办公厅打电话,请求中央允许他向毛主席的遗体告别,还请求能参加追悼大会。接电话的人不置可否,只是回答说将他的要求向中央报告。最后的一次,他将电话打到了汪东兴那里。

    他说:“作为一个老党员,我要求向毛主席告别,并参加追悼大会。”

    在电话里,汪东兴明确地回答说:

    “不行。你没有资格,你只有彻底检查自己的错误,以求得人民的谅解,才是对毛主席最好的悼念。”

    他感到,由于自己受到软禁,失去了向毛作最后告别和志哀守灵的机会,真是又痛苦又悲哀!

    叶剑英与邓小平。

    他出院回到家里,让家人采来松枝,做成花圈,在家中设立了灵堂。他带领全家,在毛泽东的遗像前深深地默哀。

    痛定思痛,他感到党和国家在毛泽东去世后处于极度的危险之中。一直在密谋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四人帮”更加加紧了活动,他敏锐地从报纸和电视中觉察到了他们种种阴谋的迹象。在中央的《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中,已经将他和刘少奇、林彪并列,对自己的批判的调子已经到了不能再高的地步了。他时刻关注着政局的发展,在当时,什么意外情况都可能随时发生……

    中国已经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

    他为此坐卧不安。

    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追悼会过后,他坐不住了。这天早上,他穿戴整齐,从屋里走出院子,对秘书说:“给我调一辆车。”

    秘书有点诧异:“到哪里去?”

    他说:“去街上转转。”

    秘书想起了有关规定,问:“要不要向中办请示一下?”

    他毫不犹豫地说:“不要了。”

    秘书与司机一声不响,照他的意见将小车开了出来。车子刚刚驶上街,他就觉察后面盯上了一辆上海牌小车,而且紧跟不舍。司机机敏地连续拐了几个圈,也没能将“尾巴”甩掉。

    司机问他:“怎么办?”

    他想了想,说:“哪里也不去了,就到天安门广场转一圈就回去吧。”

    天安门广场的旗杆上降着半旗。城楼上那幅毛主席画像上披挂着黑纱。墙上的大标语中也有这样一条:“化悲痛为力量狠批邓小平,坚决将‘反击右倾翻案风’进行到底!”……

    数天之后的中午,他吃过午饭,到院子里来散步。在散步中,他注意到监控的人不在岗位上了,自己的小车司机正在擦车。他立即机敏地上了小车,给了司机一个手势。小车这就驶出了院子。车子在街上转了两圈之后,没有发现盯梢的“尾巴”,他就让司机开到小翔凤大院叶剑英的家里去。

    午休后刚起床的叶剑英一见是他来了,大吃一惊,问:“还有谁?”

    他说:“就我一个。”

    叶帅将他领进书房去。这个书房是叶帅平时批阅文件、读书的地方,一般客人或者下属也都不能进去。只有政治局常委或军委要员来谈机密大事,才能进入这个军机要地。

    叶帅和他两人在里屋里说了将近两个钟头的要紧话。两人在这历史的关键时刻,肯定是讨论了党、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具体讨论了些什么,事后谁也没有透露过。

    但是,人们不难判断,两人肯定商量了粉碎“四人帮”这一重大决策。

    谈完话,邓小平上车回到自己家的院子。

    一举粉碎“四人帮”之后,叶剑英没有忘记把这一特大的喜讯透露给几个重要的同志,叶让秘书打电话告诉聂荣臻元帅和徐向前元帅,但却亲自打电话给在“软禁”中的邓小平。英国前驻华大使理查德·伊文思所着的《邓小平传》

    说,“逮捕‘四人帮’后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一结束,叶剑英就立即打电话给邓小平,因此,他很快就知道了这一消息。”

    这本英国人写的传记还写道:“邓小平究竟对叶剑英的计划了解多少,从未有人知道。他本人和其他的人也没有透露过。不过,邓小平确切地知道叶剑英是要采取行动的,他也知道,不让‘四人帮’追查到行踪及逮捕自己,就是对叶剑英计划获得成功的最大支持。”

    邓小平接到叶剑英的电话后,好一会儿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说:“看来,我可以安度晚年了!”

    1976年10月6日,举行粉碎“四人帮”的政治局会议的玉泉山九号楼。

    因“病”挂职的中国国防部长为什么会见卸任美国国防部长

    红五星军帽下那敏锐深沉的眼睛、鬓角边的银发与皱纹,都凝聚着他一生征战的智慧,这一天,他穿上了一身军装,更显出了元帅的英姿和风范。

    以往接见外宾的时候,他并不穿军装,而是穿中山服。1971年夏天他作为中央对美工作小组的负责人接待秘密来访的基辛格,1972年初尼克松总统首次来访,他都是穿着中山装。基辛格于1971年10月间第二次访华,电视新闻中出现了叶剑英与走下美国专机的基辛格博士握手的镜头,有一则法新社记者写的报道就评述说,由叶剑英出面接待美国总统的特使,使人一点都不觉得意外,因为叶剑英是中共老资格领导人之中,除了周恩来之外最善于与美国人打交道的。抗战胜利后,叶剑英在北平主持军调部,在与美蒋的较量中,就使着名的马歇尔将军深为折服。

    这是1976年以来叶剑英第三次出面会见外宾。

    前两次是在毛泽东去世之前。1976年5月27日,他以军委常务副主席兼国防部长的身份会见了巴基斯坦参谋长联席委员会主席穆罕默德等一行。6月6日,他又会见了法国三军参谋长居伊·梅里上将一行。

    这天是1976年9月27日下午,他会见了来华访问的美国前国防部长詹姆斯·施莱辛格。他身穿军装,就表示着自己的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及国防部长的身份。会见是在人民大会堂新疆厅进行的,参加会见的美方人员有:理查德·伯尔、威廉·惠彻恩、弗朗西斯·韦特斯、查尔斯·贝诺瓦等。美方还有三名随行记者。

    这次会见,是在“四人帮”加紧篡军乱党夺权步骤的时候,是10月6日粉碎“四人帮”之前的一次重要会见。外国记者对这次会见有不同的评述。日本共同社的记者评述说,这是一次异乎寻常的会见,它的含义不在于这两位国防部长见面时说了一些什么。有位西欧记者曾不以为然地在报道中说,这是一个“生病挂职”的国防部长会见一个“失宠卸职”的国防部长。但在“四人帮”被逮捕的消息披露于世后,这位西欧记者才恍然大悟地说,叶剑英的这次公开露面“是一个绝对重要的信号”,它说明在“反击右倾翻案风”中被连带靠边站的叶帅又回到了这个最重要的岗位。

    因为,在这年的2月2日,中央政治局所发的一号文件中,宣布了华国锋为代总理并主持中共中央工作;同时,在这个一号文件里,另有一项重要通知:

    在叶剑英同志生病期间,由陈锡联同志负责主持中央军委工作。

    当时,这个与叶剑英有关的通知来得非常突然,并没有与叶帅作任何商量与打招呼。决定一号文件内容的政治局会议也没有通知他和邓小平参加。会后就以中央文件形式向全党通报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共和国元帅“生病”挂职,这是破天荒头一次。

    这是“四人帮”耍阴谋迫使叶剑英靠边站的。这实际上等于剥夺了叶剑英指挥解放军三军的权力。这使他立即感到了形势的紧张。但他早就有思想准备,拒绝了医生要他去外地的建议,继续留在北京,那股“反击右倾翻案风”刮得叶剑英戴黑纱会见美国前国防部长施莱辛格。

    太凶的时候,他就闭门谢客,但是绝没有闭塞耳目,他密切关注着国家和军队的命运。

    在邓小平被再次打倒及毛泽东辞世之后,谁来执掌中国的领导权,就成了全世界都极为关注的热点。

    在两种命运面临决战的时候,掌握军权就显得特别重要。江青、王洪文等频频到军队活动,一会儿去这个部队视察接见照相,一会儿给那个部队送东西拉感情。“四人帮”还在上海给称为“第二武装”的民兵增发了原定入库的枪支。

    种种情况都反映到他这儿来了。

    在9月19日下午,为了保存毛泽东留下的文件手稿问题,开了一个争争吵吵的所谓“政治局紧急常委会议”,结果不欢而散。在这次会上,华国锋明确表示毛泽东留下的文件手稿要暂时由中央办公厅封存,不能由江青或者毛远新来接管。江青的阴谋未遂,就在会上疯闹了起来。华国锋见此情况,就宣布说:

    “今天的会议,连作为党中央副主席的叶剑英都没有参加,不算常委会。等下次他来了,人到齐了,再讨论。”

    会后,叶剑英才知道,这次所谓“紧急常委会”是江青要求召开的。江青半夜三更打电话给华国锋硬是要求召开这次“紧急常委会”。

    在华国锋同意后,要通知有关常委到会时,江青竟然提出要让不是政治局常委的姚文元和毛远新参加,并说什么“一号文件早就说叶帅病了,不要参加了”。

    华国锋就说:“叶帅是党中央副主席,哪能不参加?”

    这些情况引起了他的高度警觉:江青要排除他而召开有“四人帮”主要骨干参加的所谓“紧急常委会”,这就是一个很强烈的夺权信号,斗争更加尖锐复杂了。

    他曾对王震说:“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

    老干部、老帅、老将军们都很忧虑与焦急,觉得这已经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为了相互间沟通情况方便,王震和担任代总参谋长的杨成武就成了老同志间的“联络参谋”。杨成武为叶帅联络聂帅、徐帅等,王震为叶帅联络陈云、李先念、邓颖超等。据王震回忆当时的情况,忧心如焚的陈云在家里待不住了。陈云同志在党的“八大”担任了中央副主席,分工主管财经工作并出任国务院副总理,为克服国民经济遭到的严重困难,对调整和发展国民经济作了重要工作。陈云在“文化大革命”中,虽被选为中共第九届、第十届中央委员,这实际上被解除了一切领导职务,又靠边站了。王震好几次在叶家与陈家之间来往跑动,传递情况。

    陈云就对王震说:“主席刚刚去世,全党的弯子一下子难转啊!要尽量想法合法解决。这样引起的震动,就会小一些。”

    王震就问:“怎样做才能使斗争合法化呢?”

    陈云笑着对王震说:“叶帅当了那么多年参谋长,主席早就称赞他大事不糊涂。现在只有他的身份是‘半合法’。怎么讲他还是党中央副主席、政治局常委、军委常务副主席。人家年初发一号文件时,并没有撤掉他的职务,只是说‘生病’挂职而已。我说你要提醒他,为什么不搞个说法,把事管起来。”

    王震笑着说:“你看得很准。近来,听说江青就不止一次对华国锋说,主席早就批准他休病假了,开会他不参加都可以的呀。”

    陈云接着说:“究竟怎么办,大小主意他都会拿得出来的。你赶快去告诉他。”

    叶剑英这边早就想着要解决这个因“病”而变得“半合法”的身份。

    数天后,就产生了叶剑英的这个接见外宾的活动。新华社向海内外发出了这样一则电讯:

    [新华社1976年9月27日讯]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叶剑英,今天下午会见了美国前国防部长詹姆斯·施莱辛格一行。会见时,叶剑英副主席同施莱辛格先生就其关心的问题进行了交谈。

    会见时在座的有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杨成武。

    这是一则十分敏感而奥妙的消息,它无疑是宣布叶剑英元帅公开亮相。它出现在华国锋继任中共中央主席、“四人帮”加紧进行“篡军、乱党、乱国、夺权”的关键时刻,就特别引人注目。

    新华社当时是由“四人帮”的主要成员姚文元控制的。姚文元看这篇稿子时,心里陡然一愣。据说,他曾经查问这篇稿子的发稿情况。按当时发稿的审批程序,此类稿子须有军方主管负责人签字,有人查了答复说,有杨成武代总参谋长签字。

    由于这次会见是由军委掌握的,“四人帮”当中无一人参加。姚文元很焦急,想方设法将会见的记录找来细看了解,看了之后又让张春桥看。张姚两人交换了看法,对叶帅在接见中谈了中美两国海军合作的有关问题,两人甚感不安,认为还是“过去右倾的老一套”。他们所指的“老一套”,是指1973年叶剑英与基辛格谈话时,曾表示愿意与美国海军进行合作的有关问题。此事受到“四人帮”的攻击和诬告,叶帅被迫在军委会上作了检讨。如今,时过三年,叶帅对施莱辛格旧话重提,不改初衷,这当然是对“四人帮”的一个有力反击。

    这则消息的发表,显然是对2月2日一号文件关于叶剑英因病由陈锡联顶职通知的澄清。在毛泽东辞世后,许多正在为国家命运忧心的老干部老将军看了这则消息都私下奔走相告。有的人还回忆起毛泽东当年在延安赠给叶剑英的两句诗:“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王震将军对人说,这就说明党和国家“还有希望”。

    当时,海内外有心人对这则消息进行分析,综合归纳起来,认为至少说明下面几个问题:

    一、不管叶帅是“生病”还是已经“病愈”,目前还在管事,还在中国政坛上起作用。

    二、叶帅仍然是中国军队的统帅,是军委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仍然牢牢掌握着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的领导权和指挥权。

    三、叶帅执掌着军权,已经下台的邓小平将受到他的保护与关照。

    四、对于急于争夺最高权力的“文革激进派”(西方对“四人帮”的称呼)构成最大威胁,将使原来“周恩来、邓小平所代表的稳健派”受到鼓舞。

    当时社会上流传“叶帅将邓小平送到广州派部队保护起来”云云,据说就是从新华社的这类消息派生出来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