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几岁要明白的108条人生经验-锻炼好口才,是步入社会的第一张通行证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当代社会需要的是能力型的人才,而在一个人的能力中,良好的口才是至关重要的。有时口才往往会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便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道理。二十几岁在学校接受的是应试教育,因此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有待提高,他们的口才急需培养。

    040.好口才是事业成功的保障

    当代社会,口才、金钱和电脑技术堪称是最有力气的三大法宝。其中口才列居“三要”之首,因为通过良好的口才和超强的交际能力,人们的素质可以得以提高,内在的潜能可以得以开发。

    当一个满腹经纶的人站在大庭广众之下,心情紧张得满脸通红、哑口无言,一肚子的才学不能向世人倾诉,让世人受益。那么多年来他含辛茹苦的学习所换来的只能是一张空空的文凭,根本对社会创造不出应有的价值。因此,一个人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他更要学会的是锻炼好自己的口才,让自己拥有三寸不烂之舌。只有这样,他才会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让自己的社会价值得以充分展示。

    在日常生活中,口才往往决定着一个人生活乃至事业的优劣成败。如果一个人讲话滔滔不绝,在交际场上游刃有余,他在无形之中就会产生一种人格的魅力。通常来说,一生成败于口才的人多如牛毛。很多人在相互接触时,往往根据他所说的话判断他的个人能力。一个说话流利并且井井有条的人往往会被人吸引、欣赏和佩服,而一个既有才干又有口才的人成功的机率会更大。一个人只有通过言语才会充分表露自己的思想,对方才会更深一层地了解你,才会愿意和你进行更进一步地沟通。而一个空有学问而没有口才的人在和人交流时,难以应付交际场面,在无形中他就损失不少。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一个人可以面对多少人,就代表这个人的人生成就有多大!”好的口才可以增加个人魅力,赢得别人喜爱和尊重,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古今中外,凡是成功人士无一不是善于沟通的演讲家。中国是举世瞩目的文明古国,闻名遐迩的礼仪之邦。它不仅有四大发明、万里长城以及唐诗宋词等所代表的辉煌的传统文化,而且中国在口才与交际艺术的领域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

    打开史册,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利用口语艺术展开教育;晏子凭借不凡的口才赢得了尊严;苏秦凭借雄辩的口才最终挂起六国相印;张仪正是靠着四处游说才得以建功立业。到了近现代,不论是启蒙思想家梁启超,还是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不论是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还是民主战士闻一多,他们都是能言善讲的大师巨擘。

    常言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人们之所以能够与那些知识渊博、口才雄辩的人交流沟通,是因为他们的话语发自肺腑,一针见血,给人带来无比的愉悦。除此之外,和有教养的人交谈,可以助你解开人生的谜团,增进感情的融洽。

    现代社会,竞争与合作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在不同的竞技场,在残酷的竞争中,有失败者,也有胜利者。事实上,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往往和他的口才有直接的关系。在商界,能说会道的人才能够赢得商机,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在文化界,一句点睛之笔、破题之语往往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生活中,生死荣辱往往系于一言。总之,在现代交际中,是否能说,是否会说,以及与言谈交际相关知识能力的多寡,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现实中,人的能力有高有低,而衡量他们能力的高低,不妨看看他们的口才。一个人口语能力的高低,往往表现为说话的艺术。因为语言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往往能征服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人的心灵。在谈判桌上,那些擅长辩论的人们往往会成为赢家。一个口才好的人,他会通过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让不熟识的人熟悉起来,让长期形成的隔阂得以消失,有时单位之间、社会集团之间以及国家之间的矛盾也可以最终成功化解。

    041.培养良好的口才素质

    德、识、才、学,号称是一个人口才的必备素质。只有做好它们,将它们做得精益求精,一个人才会具备良好的口才素质,才会拥有雄辩的口才,才会在社交场合侃侃而谈,头头是道。

    当80后大学生步入社会,他们面临的头等任务是找一份工作。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面试是必要经过的一关。在面试的过程中,如果大学生不能更好地向应聘方介绍自己、不能对自己应聘的岗位说明理由,那么他便不会给主考官留下良好的印象。要想面试过关,对答如流,就要具备良好的口才素质。而毕业生在求职时遇到的头等难题便是他们在语言表达方面准备不足,这反映了他们在口才素质方面的缺陷,因此对于他们来讲,培养良好的口才素质是极为重要的。

    人们经常用伶牙俐齿来形容一个人口才的流利。要想拥有流利的口才,每个人必须具备德、识、才、学四方面的素质。其中德是口才的前提,识是口才的方向,才是口才的核心,学是口才的基础。

    (1)德是口才的前提

    一个人不管做任何事情,他的道德品质总是放在第一位的。试想一个人虽然口才好,但是他不务正业,最终他只能危害社会,成为社会的败类。在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中,诚信是最重要的。然而,如今大学生的诚信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话题。考试屡屡作弊,经常作假,论文抄袭等种种现象的出现,暴露了当代大学生品德教育的缺失。

    具体而言,品德包括政治品质、伦理道德和个性心理品质。在面试过程中,由于想找到理想的工作,很多大学生应聘者经常在个人简历上造假。在一次招聘中,经过多次筛选,某大学有两位同专业的毕业生同时入选,进入公司招聘的面试阶段。不过让人觉得巧合的是这两位毕业生都声称自己是“学生会主席”。这让面试官感到十分奇怪,因为他们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专业,学生会主席的名额只有一个。经过调查,原来他们都不是,他们都想空挂这个职位来为自己添彩,没想到却是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因此,在面试时应聘者的品德是第一位的,讲话言谈一定要实事求是、实话实说。

    (2)识是口才的方向

    识是一个人综合知识、判断能力的体现。只有一个人独立自主,有超人的胆识,他才会在应聘过程中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如果应聘者在面试过程中积极主动、应对自如,就会博得主考官的喜欢。在主考官的眼中,他们喜欢那些敢于提问的人,这说明他会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有判断力,更重要的是他们有足够的勇气和胆识。因此,那些敢于适时提问的应聘者往往让面试官眼前一亮。

    (3)才是口才的核心

    口才既是一个人综合才能的体现,也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展现。对于应聘者而言,仅仅有伶牙俐齿是远远不够的,他还需要拥有广泛的知识,灵活的应变能力。要想给主考官一个良好的印象,获得主考官的好评,平时就必须注意多方面知识的积累。综合才能的提高绝不是一两天就可以提高的,它需要一个人长久的累积。

    (4)学是口才的基础

    学习是一个人一辈子都应坚持的。通过学习,一个人的口才才会从根本上得以提高。掌握足够的知识是一个人良好口才的基础。一个人口才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的多寡、深浅和完善程度。在面试的过程中,如果应聘者知识渊博,口才流利,他就会侃侃而谈,天文地理无所不知;相反,如果他孤陋寡闻,面红耳赤,他只能心情紧张,给主考官留下不好的印象。

    042.锻炼口才常用的3个方法

    锻炼口才,有效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掌握了它之后,效率就会提高,使人加速形成良好的口才。

    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必须讲究方法,锻炼口才也是如此。掌握了有效的方法做起事来就会事半功倍、得心应手,否则只能是事倍功半、徒劳无功。锻炼口才需要有效的方法,更需要坚忍不拔的毅力与恒心。只有持之以恒,加之高效的方法,这样才能使个人的口才得以迅速提高。

    谈及锻炼口才,下面介绍几种有效的方法。

    (1)背诵文章,增强记忆

    对于上过学的人而言,背诵似乎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上学期间,老师经常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中外的名篇。不过那时的目的是为了考试,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而现在的目的则是为了提高口才。

    记忆是练口才必不可少的一种素质。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好的记忆力才会培养出良好的口才;只有大脑中储存有大量的知识,讲话时才能脱口而出,滔滔不绝。如果大脑中一片空白,即使再伶牙俐齿,也无济无事。记忆与口才一样,它并不是一种天赋的才能,后天的锻炼同等重要。“背”正是对这种能力的培养。

    背诵时,首先要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演讲词或者诗歌;其次要对选定的材料进行分析、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要对所选的演讲词、诗歌进行一些艺术处理,找出文章中的重音、划分停顿等;最后就是要在以上的基础上进行背诵。背诵时最好对文章分段进行,在背熟文章的基础上进行大声朗诵。在熟记于心的基础上,要用饱满的情感,准确的语言、语调进行背诵。

    (2)复述文章,提高胆量

    复述就是把别人的话重复地叙述一遍,这也是上学时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目的在于锻炼人的记忆力、反应力和语言的连贯性。将所学的知识复述一遍,不仅会加强自己对内容的理解,而且还会锻炼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

    复述时,要选定一篇长短适中的文章,有条件的话要将自己的复述录制下来。自己要听一遍复述一遍,反复多次地进行,直到能完全把整个文章复述出来为止。复述时要把第一次复述的内容录下来,然后对比原文,看头一次能复述下多少,然后重复进行,看多少遍自己才能把全部的内容复述下来。这种练习的好处绝不仅仅在于背诵,更重要的是它锻炼一个人语言的连贯性与组织性。如果能面对众人讲文章,它还可以使人克服紧张心理,锻炼人的胆量。

    (3)常讲故事,训练口语

    从小到大,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伴随着故事长大的。儿时床前,父母经常会讲故事来教育儿女;上学期间,老师经常会讲故事来指导学生。俗话讲,看花容易绣花难。要想将故事讲得绘声绘色,离奇动人,绝非易事。很多时候,讲好故事也是一个人练口才的好方法。

    首先要分析故事中的人物。故事的情节性是十分强的,而且故事的主题大都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出来的,所以我们在讲故事以前就要先研究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

    其次,掌握故事的语言特点。故事的语言不同于其他文学形式的语言,其最大的特点是口语性强、个性化强。所以当我们拿到一个材料的时候,不要马上就开始练习讲,而要先把材料改造一下,改成适合我们讲的故事。这个工作你可以请老师或父母、朋友帮你做。

    最后,反复多次地进行练讲。在对文章加工以后,就可以开始练讲。通过反复练讲达到对内容的熟悉。最后能使自己的感情与故事中人物的感情相隔合,做到惟妙惟肖地表现人物性格,语言生动形象。

    043.好口才源于日常积累

    良好的口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人长年累月的累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舌头是心灵的大门。要想练就良好的口才,就必须具备深厚的知识底蕴,这样他的谈吐言语就会表露无遗。

    古往今来,人们用“慧于心而秀于口”来形容口才与智能的关系。这是因为一个讲话滔滔不绝的人,他的知识量非常丰富,天南海北,他都略知一二。积累丰富的知识,是一个人口才的源泉。一切口才出众的人,都是储存词汇的有心人,都会在遣词造句上下功夫。

    学海无涯,学无止境。一个人至少要懂得一点文史知识,尤其是中国历史,这样他就能够在与别人的交流中出口成章,对答如流。虽然一个人对所有的知识面面俱到是绝对不可能的,但自己多学点知识只能是对自己有益。作为80后,很多人每天抱着的只是自己的专业书或者英语书,很少花时间与精力去读一下文学书或者历史书。在交际场合,人们谈论更多的是中外历史,当今时事,很少有人会对某个专业感兴趣,所以当一个人具备了更多的文史知识,了解了更全面的知识,当他在某些方面的经验和知识多于他人时,他就对该方面的问题取得了发言权。

    俗语讲:“滚石不生苔。”这就是说一个人脑子越用越灵光。只有有了好记忆,他的好口才的梦想才会早日实现。林肯曾经说过:“我的心像一块钢板,很难在上面刻画,但一划上之后就极难拭去。”林肯不论是演说辩论,还是出庭诉讼,他都很少用演讲稿。通常他只是在纸上写几个要点,然而每当演讲时,他的思路总是十分条理清晰,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惊人的记忆力。

    伟大的革命家列宁在发表演说、做报告时滔滔不绝,这是由于他一生阅读和研究过一万多种书刊资料,更重要的是他能够将许多知识熟记于心,招之即来。这说明知识来自于积累,而口才来自于知识。否则,一个人就可能成为山中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说起话来言之无物,让人不知所云。

    044.说话要看清对象

    一个人在说话之前,一定要考虑对方的身份。对于不同的人要讲不同的话。

    小李平时讲话比较随意,他也因此经常遭遇尴尬。有一天,他很早来到公司,先把公司的卫生打扫了一遍。这时一位男同事也来到了公司,小李和他不是同一部门的,所以两人比较陌生。于是小李对同事讲:“我听说你们部门最近要裁员,你可要当心。”其实小李的这个消息是公司的机密,这也是小李在打扫总经理的办公室中无意中发现的。他本不该将这个消息告诉他人,不过由于一时的贫嘴所以他无意识中泄露了机密。

    说话要看对象,这个道理似乎人人都懂,但是能做到的人却为数不多。同样的一句话,对不同的人说会有不同的反应,有时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效果。因此说话时首先要考虑自己说话的身份,千万不能想到哪里就说到哪。

    (1)看对象的性别

    由于性别差异,每个人在讲话时要讲不同的话。对于男性,讲话可以比较随意,因为男性的语言承受能力比较强;对于女性,讲话就要特别注意,因为她们的承受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弱。究其原因,这种差别多半是由性别的心理差异所引起的。所以说话时应注意男女区别,有些对男性可以说的话并不适合对女性说。

    (2)看对象的年龄

    不同年龄的人会有不同的心理状态,会有不同的口头禅。对于青少年,可以用一些比较流行的语言;对于中老年,则应使用比较正式的语言。如果说话张冠李戴,就会闹出没必要的笑话,有时甚至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3)看对象的文化水平

    社会上的人由于文化水平不同,对他们所讲的话也应有所区别。对于文化水平低的人,就要多用口语,用书面语讲话会显得人很迂腐、穷酸,像在卖弄才华;对于文化水平较高的人,过分使用口语会显得不符合自己的身份,可以适当使用书面语、历史掌故以及格言有时还可以讲一些委婉的话。

    (4)看对象的民族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习惯,因此在和陌生人交流时首先要明白对方的民族。由于不同民族风俗习惯文化底蕴存在不同,其语言也必然存在差异,同一句话对于不同民族的对象来说,其反应也往往迥然不同。

    045.说话勿揭人隐私

    谈话最忌讳的就是揭人隐私、触人隐痛处,与人交谈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尤其是与陌生人谈话时,更应提高警惕。

    大学毕业后,小孟到一家规模较大的公司上班。一天,因为工作的需要,她被派到外地出差。在车厢里,她遇到一位来华旅游的美国姑娘。出于礼貌,小孟先与对方打了一声招呼,小孟觉得自己作为东道主,如果不与这位姑娘热情地寒暄几句,显然是不懂礼节。于是,小孟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大大方方地与姑娘聊了起来。

    在交谈过程中,小孟开口对姑娘说:“你今年多大岁数啦?”姑娘听到这一问话,显然有些不悦,敷衍地反问:“你看我有多大?”小孟似乎感觉有些不对劲,便转移了话题说:“依你的年龄看,一定成家了吧!”结果,话题没有继续下去。姑娘冷冷地看了小孟一眼,把脸背了过去,不愿与小孟继续交谈下去。直到小孟离开,两人也没有再说一句话。

    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小孟与美国姑娘就是因为话不投机,才不欢而散的。小孟在交谈时没有把握好一个度,涉及了对方的个人隐私。在国外,随便向人打听年龄大小、结婚与否等都属于不礼貌的言行。小孟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破坏了谈话气氛,没能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为了营造良好的谈话氛围,建立深厚的友谊,在与陌生人交谈时,必须要把握分寸,千万不能暴露对方的隐私。要想取得理想效果,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避人短处,多谈爱好

    在与陌生人交谈时,提及双方熟悉的第三者,对拉近双方距离、引起共鸣,有很大帮助。这也是与人顺利交谈的手段之一。但是,在交谈过程中还要注意,尽量不要谈第三者的缺点。否则,这会使对方产生戒备心理,给别人留下喜欢在背地里说人长短的坏印象,这对结交朋友没有任何好处。

    (2)坚持主见,表达观点

    与人交谈时,千万不要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主见,这样,才能说出比较有影响力的话。当然,在说话前,还要仔细分析事情的发展形势,将问题深入到一个新的层次。要知道,好多事情并不是那么浅显的,如果只看到了表面现象,很容易跟着别人的思路思考问题,别人说东,你就说东,别人说西,你也附和着说西。这样不但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而且还可能使别人怀疑你的能力。

    (3)谦虚谨慎,举止优雅

    实际生活中,有许多喜欢卖弄、炫耀自己的人,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喜欢把自己摆在重要地位,言谈举止中,流露出不屑一顾的神情。其实,这样违反了交际规则。与人交往,尤其是与陌生人交往,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一句自夸的话,往往是一颗丑恶的种子,一旦将其播入他人心田,就会长出令人讨厌的果实。

    (4)言简意赅,简明扼要

    俗话说:“一锅豆腐磨不完,啰哩啰唆招人烦。”简单明了的语言能让人感到轻松自在,同时,你也会给别人留下做事利落、果断的好印象。可说话啰唆的人,往往会给别人带来麻烦,让人觉得与这样的人交谈是一种痛苦。

    (5)礼貌告辞,讲究方法

    与人交谈过程中,告辞这一环节是在所难免的,因此要注意一定的方式方法,方法得当,能给交谈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方法不当,则可能破坏辛苦建立起来的友谊,给别人留下不懂礼貌的坏印象。

    当双方的谈话正处于高潮时,如果有急事必须离开,最好不要把着急的神情表现出来,也不能匆匆忙忙地说出离别之言,以免忙中出错。正确的方法是让对方把要讲的话说完,这样既可节省时间,又可使对方对你产生好感,萌生相识恨晚的感觉,希望再次与你交谈。

    说话需要有一定的水平,尤其是与陌生人说话,更能将人的交际水平展现出来。只要能在初次交谈时,把握好一个度,就能将自己的人格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046.讲话前来个寒暄

    寒暄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能够与陌生人之间架起一条友谊的桥梁。

    俗话说:“话要开好头,事要收好尾。”说好第一句话的方法很多、花样各异,寒暄便是其中之一。一番恰到好处的寒暄,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力,起到抓住人心的效果,特别是对谈话内容的深入,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导引作用。

    所谓寒暄,是指人们见面互相问候一下,以示礼貌和关心。在人际交往中,寒暄起到了联络感情的作用,它能在两个陌生人的谈话之间,架起一座友谊的桥梁。照此看来,寒暄便成了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了。

    人们见面时打个招呼、寒暄两句,是在所难免的。可是,寒暄也要掌握一定的方法,要把寒暄的话说得更动听。

    两个初次见面的人,彼此间都缺乏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使双方陷入僵局。打破僵局的有效方法就是寒暄。人们不妨以这样的方式开始寒暄,如问问工作情况。对熟识的人,还可以打听一下身体状况等等。具体方法,可参考如下几点:

    (1)感情真挚,真情实意

    与人初次见面时的寒暄,一定要表现出诚意,要真心实意地询问对方,不要让别人感觉你只是为了应酬,才说出那些体贴关怀的话。

    (2)询问近况,展开谈话

    与人见面寒暄时,可以适当询问别人的近况,比如工作进展、身体状况等,为双方的进一步沟通奠定良好的氛围。举个例子,当见面时说道:“最近工作忙吗?要注意身体啊!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不要只顾工作,而忽视了健康啊!”这么一句简短的问候,不但能让别人感受到你的关心,还能迅速消除彼此间的陌生感,有利于以后的进一步交流。

    (3)适当了解,抓住人心

    人与人之间的交谈,实际上就是感情的交流。而交流则需要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之上,只要事先对交谈对象有个大概的了解,在交谈过程中,就能抓住对方的心,达到自己的目的。

    每个人都希望他人对自己畅所欲言,但那需要激起对方的谈话欲望,打开对方的“话匣子”,从而引起共鸣,你的观点或劝导,才更容易被对方接受。当然,这需要因人而异、见机行事,要看准对方的兴奋点,这样才能占据有利地位。当然,这一切还应以了解对方为前提。否则,融洽谈话气氛,把握对方兴奋点,都将是一句空话。

    人人都清楚地明白谈话气氛对深度交谈的重要性,也都知道轻松愉悦的谈话气氛,是拉近谈话双方距离的主要方法之一。所以,在与人交谈时,一定要注意这点,尽量用轻松、亲和、充满感情的语气与他人谈话,就像在家中茶余饭后的闲谈一样,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拉近谈话双方的心理距离。

    适当的寒暄,可以缓和僵硬的谈话气氛,但寒暄不能过长,它只是与人交谈时的前奏曲,要适可而止。因为寒暄的主要作用,是融洽谈话气氛,拉近谈话双方距离,为步入正题做准备。如若把寒暄当成了谈话的主要内容,就会引起别人的反感,认为你是个虚伪的人,办事效率也不会很高。

    寒暄语就像是打开谈话大门的一把钥匙,运用得当,就能轻松跃过门槛,可运用不当,就有吃闭门羹的可能。所以,在寒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一个度,使寒暄恰到好处,这样,不相识的陌生人也可能成为朋友。

    047.寻找共同的话题

    找到大家的共同话题,交流就可以顺利进行,谈话就会显得有意义。

    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走进一家珠宝店,在柜台前看了很久,售货员礼貌地问了一句:“姑娘,您需要买什么?”

    姑娘不冷不热地说:“随便看看。”从她的言语中,售货员敏感地察觉到这是位个性独特的女孩。此时,售货员如果不能找到令顾客满意的话题,这笔生意很可能泡汤,使钱财在自己手边溜走。

    这时,售货员不断打量这位年轻漂亮的姑娘,从姑娘的穿着打扮上断定,这位顾客是一个非常讲究的人。于是,售货员说:“您的这件上衣好漂亮呀!一定没少花钱吧?”姑娘的视线从陈列品上移开了,说:“是的,这种上衣的款式很少见,我非常喜欢它。”售货员又接着说:“这么新潮的衣服,肯定不是在国内买的吧?”姑娘骄傲地说:“是的,它是我朋友在国外给我带回来的。”“姑娘本来就天生丽质,再穿上这件衣服,更显得光彩照人了。”售货员面带微笑地说。

    “您过奖了。”姑娘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售货员见状,又说:“不过,姑娘还有些美中不足,如果能够配上一条项链,那就锦上添花了,它能将您衬托得更加完美。”

    姑娘客气地说:“是呀,我也这么想,只是项链是种昂贵商品,我担心自己选得不合适……”

    售货员又说:“姑娘如果信得过我,就让我帮您参谋一下……”

    结果,这笔买卖顺利地做成了,姑娘高高兴兴地买走了适合自己的项链,而售货员也获得了一定的收入。

    在现实中,与人交谈时,有人会感到十分拘束,难以开口,有时大家因找不到共同话题而感到无法交谈。如果能够找到双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就会让双方之间的陌生感消除,让大家有进一步沟通的意愿。

    那么,怎样才能找到合适的、共同性的话题呢?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首先,讲话要因人而异。

    有些话题,虽然一般人听起来感觉很有趣,而且在谈话过程中,非常受人欢迎,无论是听的人,还是讲的人,都能有种满足感。但这类话题毕竟不多,有些则是轰动社会的新闻,根本不用等你来讲,别人就早已听过了。

    你在某一个场合,讲了很受欢迎的故事,而在另外一些人的面前,这个故事并不一定适合。所以,认为只要是那些最不平凡的事情,才值得谈,那就会常常觉得是无话可谈了。

    其次,寻找大家都比较熟悉的话题。

    找谈话的内容,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有些人喜欢与别人谈一些哲学理论方面的抽象话题,如果以这样一个话题开场,即便准备得很充分,但由于大多数人都不喜欢这样的话题,在一般场合下,也会变得没有什么可谈的了。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留意的话,那么任何题材都可以成为良好的谈话资料。比如谈足球、篮球和羽毛球;或是谈生命、爱情、同情心、责任感、真理、荣誉,也可以谈一些食物、饮料、天气之类的,可以谈到某个人物的见解,还可以陈述一下自己的观点。当然这是一个活的问题,也可以做一下调换。

    如果双方是初次相逢的陌生人,不妨从天气、籍贯、兴趣和衣着等方面着手。这些也属于合适的、共同性的话题,不会触及个人隐私,以利于继续交谈下去。例如:“你是哪里人?”“山东。”于是,可以列举山东一些优美的景观、发达的城市等。如此一来,双方的话匣子就算是打开了,谈话气氛也会逐渐好起来。或者,你还可以说:“今天天气真好,如果能外出郊游,一定很不错。你喜欢什么样的体育运动?”对方可能会说:“我喜欢爬山……”然后,接着对方的话题,便可以继续交谈下去。顺势类推,绝对能找出源源不断的话题,甚至觉得意犹未尽。

    再次,试探对方的兴趣爱好,寻找合适的、共同性的话题。

    人际交往中,学会与众人交谈,只要主动、热情地同他们说话、聊天,在话语中逐渐摸索、试探,总会找到投机的话题。

    与人交往过程中,想要探出对方的兴趣和嗜好,拓展谈话的领域,说出来的第一句话,必须使对方能够了解。比如:看到了一件雕刻,指着这件雕刻说,真像××的作品。或听见鸟鸣,就说很有门德尔松音乐的风味。说出这些话的时候,要确定对方在这方面不是一个外行才可以,否则,不仅不能讨好,还有可能会让人烦。

    如果不知道对方的职业,就不可胡乱说话,因为失业的人太多了,自尊心很强又下岗的人,非常讨厌别人问及他的职业,所以像这样的话题,要尽量地避免。

    若想知道一个人的职业,可以说:“阁下常常去游泳吗?”他说:“不。”那你就可以问他:“整天都是很忙吗?每天上哪儿消遣居多呢?”

    这种问法,也是想要得知他人职业的一种试探法,这样,就可以试探出对方是否有固定的工作。如果对方的回答,是星期日或每天五点后去消遣,不用怀疑肯定是有固定职业,反之,就不必再细问了。

    一旦确定了别人有工作,再去问及职业,如此一来,就可以和对方谈工作范围内的事情了。

    048.交流中存在的忌讳

    在与人交流时,说话并不能随心所欲,而是要尊重对方,有所忌讳。

    “舌为利害本,口是祸福门。”能说会道固然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如果运用不当,也能招来横祸,伤及无辜。因此说话有很多忌讳,如果不注意它们,说出去的话将会成为一把伤害别人的利剑,让别人难受。

    (1)表义不明,含糊其辞

    有的人讲起话来长篇大论,洋洋洒洒,但是他语序混乱,啰哩啰唆,始终没有个重点。这样的讲话只能让听者不知所云。因此每个人讲话时要条理清晰,提纲挈领,通俗易懂,不能将一些晦涩难懂的词语放到讲话中去。

    (2)过于直白,不懂委婉

    虽然“良药苦于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讲话口无遮拦,直言快语。然而心直口快常常会伤及别人的自尊心,因此讲话要适当委婉,尤其是指出别人的缺点时更要慎之又慎。

    (3)暴露隐私,戳人痛处

    “语言切勿刺入骨髓,戏谑切勿中人心病。”这就是讲说话有所禁忌,不能当着别人的面暴露别人不为人知的隐私。然而现实中很多人却反其道而行之,经常揭人隐私,伤人痛处。“当着矮人,别说矮话。”如果明知别人失恋,却提议和别人谈恋爱的话题,勾起别人伤心的回忆;如果明知别人受过处分,却经常和别人提及此事,会让别人心里觉得十分难受。

    (4)滥用名言,张冠李戴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是伟大诗人但丁的至理名言。它主要是用来鼓励那些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懈努力的人们。然而现实中很多人却把它用来鼓励那些误入歧途的人们,让名言的本义遭到了曲解。因此,当每个人在引用名言名句的时候,一定要懂得适用的范围,不能信手拈来,随意乱用。

    (5)不分对象,胡乱讲话

    同样一句话,对不同的人讲会有不同的效果。因此讲话不能不分对象,而应有所区分,有的放矢。对于比较熟悉的朋友,讲话时就应该用一些比较随意的词语,有时还可以用比较调侃的语气;而对于比较陌生的朋友,表达就应该比较正式,语气要随和。

    (6)废话太多,招人厌烦

    当人们在彼此交流的时候,最忌讳的是多言或废话。有的人往往一句话就可以表明的事情,他要用好几句来表明。有时配合默契的朋友之间不需要多言别人就能心领神会。一般而言,除了几句开场白的客套话,交流时应该直抒胸臆,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或者立场。通常越是没有修养的人,越是容易;啰哩啰唆,显示自己的口才。实际上只能适得其反,弄巧成拙。

    (7)过分炫耀,孤高自傲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表现的欲望。但是,凡事总要有个度。过于喜欢炫耀自己,必定会招致别人的反感与厌烦,时间一长,别人会对他敬而远之。其实喜欢炫耀自己、对别人评头论足的人往往本身没有多少才学,他们的过分表现往往是自卑的表现。真正有才学的人一般是保持低调,不会过于展示自己。

    049.错误的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在交流中很重要,而不当的肢体语言将会让别人误解。

    一项统计表明,在日常交流的过程中,每个人通过视觉传达大约55%的信息,通过声音传达38%的信息,而剩下的7%的信息是通过所谓的肢体语言传达的。很多人在和别人的交流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肢体语言。由于它们中有的存在着一定的错误,所以会影响了交谈者的形象。有时不准确的肢体语言会让别人感到不舒服,让听者失去交流的兴趣。

    (1)逃避眼神的接触

    有的人在和别人的交流中,自己的眼神总是盯着一个方向,更有甚者,眼睛老是盯着天花板。其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一个人的眼神,往往可以看到他的喜怒哀乐。所以在与别人交流时应该用80%至90%的时间看着听众的眼睛。如果你将绝大多数的时间花在了看笔记,幻灯片或身前的桌子上面,那么请纠正这个不良的习惯。

    (2)相互沟通有阻碍

    有的人在与别人的对话中,总是自己在喋喋不休,从来不顾及别人的感受。这样的交流会使双方的谈话成为了一个人的独角戏,这样的谈话就不会形成相互之间默契的互动,双方的沟通就会有了一层无形的障碍。因此,对于那些比较爱说话的一方而言,自己在交流时应及时争取别人的意见,让别人有说话的余地。

    (3)坐立不安,来回摇晃

    有的人在大庭广众之中会显得很拘谨,有点坐立不安的感觉。还有的人在演讲时习惯于来回摇晃自己的身体。其实这都是他们心情紧张的缘故。这时关键是自己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情,让自己马上适应临时的环境与氛围,用自信去和别人交流沟通。

    (4)没精打采,萎靡不振

    在和别人交谈或者在演讲的过程中,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尤为重要。如果一个人精神抖擞、意气风发,就会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相反,如果一个人精神不佳、萎靡不振,演讲或谈话的氛围就显得尴尬。

    (5)动作做作,让人尴尬

    有的人在使用手势时,显得总是很不自然,给别人一种做作的感觉。手势往往能够反映一个人的思想与表情,让听众能从手势中察觉到你的信心、能力与控制力。如果手势不当,会引起别人的误解,有时甚至会认为这是不友好的表现。

    050.克服怯场的妙招

    有的人一旦站到大庭广众之中,就浑身发抖,不知所云。他们之所以屡屡怯场,是由于他们心情紧张造成的。如何克服怯场,也是一门难得的学问。

    小王刚刚当上班里的组织委员,每到年末,他都要组织大家准备参加一年一度的校庆。可是他有一个烦恼:自己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中大声讲话。于是他找到他们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希望老师能够帮助他渡过难关。老师告诉他,他这是怯场心理在作怪。老师鼓励他每天自己对着镜子喊话。老师的这一招果然灵验,过了一周,小王果然克服了怯场的毛病。

    事实上,只要是参加过公共演讲经历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他们在登台之初自己都要经过一段心理的适应期,刚开始自己的心情总是会有一点点莫名的紧张,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心情平静信心十足地登上演讲台。有位名家说过一句话,恐惧较之世上任何事物更能击溃人类。很多胸有成竹登台表演的人往往由于不能战胜心理的恐惧而不能将自己的水平充分地发挥。专家认为,对于普通大众而言,造成怯场心理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时是由于他们对场地感到很陌生,有时是对在场的观众的熟悉程度不够,还有准备不充分,再有顾虑重重,怕这怕那,等等。

    要想克服怯场这个心理的恶魔,以下是几个不错的方法。

    第一,提前进行充分的准备。林肯曾说:“我相信,我若是无话可说时,就是经验再多、年龄再老,也不能免于难为情的。”这话说得很深刻。要进行成功的演讲,就必须有成功的准备,否则,没有准备好就出现在听众面前,与未穿衣服是一样的。对付怯场心理最有力的武器是诚心诚意地告诉自己你对本次演讲准备得十分充分。只有有备而来的演说者才能获得自信和成功。

    同时,对演讲者来说,平时不但要做好演讲前的准备,还要注意加强自己的心理训练和调适,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第二,端正演讲动机,减轻心理负担。不要把目标定得过高,对于不切实际的期望要有客观的分析。如果把演讲的意义片面夸大,甚至把演讲与个人终生的成就、事业和幸福等紧紧联系在一起,演讲还未来临,就已经是惶惶不可终日了。带着强烈的求胜动机和沉重的心理负担去准备,结果情绪焦虑程度越积越强烈,到了发挥时却事与愿违。因此,演讲者要学会适度降低求胜动机,减轻心理负担,真正做到轻装上阵。

    第三,保持积极的情绪体验。有些演讲者面对即将到来的演讲,感觉就像如临大敌,心惊胆颤,有着诸多这样那样的担心,比如,在演讲过程中总是设想自己会犯语法错误,或总担心自己讲着讲着会突然地停顿下来,讲不下去了,这就是一种反面的假想,它很可能会抹煞我们对演讲的信心。面对这种情况发生,可以使用积极自我暗示的方法。暗示对人的心理影响是极大的,我们都能看到人在不良的心理状态下发挥是不正常的。应学会给自己一种积极放松的暗示,用一些“我一定可以做得很好”、“我一定可以超常发挥”等肯定自己的短句。时间长了,就会发现这种良好的积极的心态就会成为自己的一种思维习惯。

    第四,避免机械背诵演讲稿。逐字逐句地背诵讲稿,很容易在面对听众时遗忘,即使没忘,讲起来也会显得十分机械化。美国总统林肯曾说过:“我不喜欢听刀削式的、枯燥无味的讲演”。背演讲稿对演讲者可能是一种必要的准备方式,但是,背诵依赖的是机械记忆,逐字逐句的记忆不仅耗费演讲者大量的时间,而且容易形成演讲者心理麻痹。实际的演讲过程中,一旦因怯场、听众骚动、设备故障等突然出事而容易出现“短路”现象。因而,在准备演讲中我们只要准备好大概的提纲,根据自己的语言、思路发挥更能打动观众。

    第五,演讲前要把注意力从自己身上移开。比如,可以积极听取主办人和听众的意见,或是集中精力听别的讲演者说些什么,以便把注意力放在他们身上,并避免不必要的登台恐惧感。

    第六,以平常心态面对挑战。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称雄排坛数年的中国女排,在与前苏联队一场比赛中,不仅以0∶3败北,而且第一局竟创纪录地吃了零分,其中最主要原因不在于技术基础,而在于心理的崩溃。演讲中的怯场同样也是一种心理崩溃的反映。事实上,当怯场现象发生时,只要有所准备,掌握必要的技巧,也可以顺利度过这一危机期。当意识到自己出现怯场现象时,不要惊恐慌乱,抱着平常的心态,不要好强求胜,也不要过分地强调自己的怯场紧张心理。

    第七,练习放松。演讲前,如果你仍感到紧张,可以借助深呼吸或肌力均衡运动来放松自己。做深呼吸的目的是供给你充分的氧气,帮助你在演讲中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声音。这里所讲的“呼吸”当然指的是腹呼吸而不是肺呼吸。肌力均衡运动是指有意识地让身体某一部分肌肉有规律地紧张和放松。比如你可以先握紧拳头,然后松开;你也可以固定脚掌,作压腿,然后放松。作肌力均衡运动的目的在于让你的某部分肌肉紧张一段时间,然后你就可以更好地放松那部分肌肉,而且能更好地放松整个身心。

    第八,带点幽默感。幽默是演讲中的食盐。优秀的演讲人和有吸引力的演讲内容只有加上恰到好处的幽默才能创造出成功的演讲。当你遇到怯场心理的袭击时,不妨加点幽默,在听众轻松的笑声中解脱自己。

    051.谈话中的人格魅力

    一个人在谈话过程中能够表现出自己独有的人格魅力。这种魅力使得他受到同事的认可、朋友的欢迎。

    一个人活一辈子,必须有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人格魅力指的是由一个人的信仰、气质、性情、相貌、品行、智能、才学和经验等诸多因素综合体现出来的一种人格凝聚力和感召力。这种感召力不是根据个人的成绩、相貌来判断。一个人可以相貌平平,才智一般,但他在人格上却可以是卓然而立、万人敬仰的。

    (1)豁达开朗,活跃气氛

    乐观的人往往豁达开朗,他们的谈话可以减轻现实的不愉快带给人们的压力,让人感到无比轻松。同时在谈话的过程中,它所传达给听者的是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力量。

    有一次,大家乘坐豪华大巴前往旅游胜地西安。一路上大家平安无事。可是走了一个半小时的时候,大巴出现了故障。游客原本想早早看到景物的愿望不得不被推迟。因此车里的游客开始抱怨。

    这时一位老者对大家讲道:“我给你们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吧。我年轻的时候,曾和一位漂亮的女演员谈过恋爱,后来,我到国外分公司任职,一去就是两年,我和女演员的联络因此也越来越少。在回国之前,我特意买了一枚钻石戒指,准备给女朋友一个惊喜,然而半路上得知,一个月前,女演员已和某男影星结了婚。我一气之下把戒指扔进了大海。几天后,我回到了国内某市,在一家餐馆喝闷酒,鱼端上来了,我心烦意乱地塞进嘴里就吃起来,刚嚼了两下,忽然牙被一个东西硌了一下。你们猜,我吃着了什么?”“戒指。”大伙一齐说道。“不!”老人诡秘地一笑:“是一块鱼骨头。”

    “哈……”人群突然爆发出爽朗的笑声。刚才死气沉沉的氛围随之活跃起来。过了一会儿,大巴也修好了,于是大家一起前往西安旅游。

    (2)宽容忍让,消除误会

    在谈话中,由于种种原因,难免会遇到他人的误解甚至招致攻击。此时,如能保持宽容的心态,先从自身找找毛病,再从长远考虑问题,待云开雾散、真相大白之时,误解你的人就会把心掏出来给你看,旁人也会为你宽容忍让的风度报以钦佩的目光。

    (3)微言大义,一针见血

    有的人在谈话时喜欢长篇大论,洋洋洒洒,可是他们往往说了一大堆,都是乱侃,根本没有中心要点。与之相反,有的人则是言简意赅,一针见血,寥寥数语就将事情的来龙去脉总结得头头是道。

    (4)义正辞严,维护自尊

    一天,某车间主任将几位年龄稍大些的女工叫到办公室说:“根据厂长办公会议精神,咱车间要减几个人,我考虑你们几位年纪大些,打算让你们先退下来。”闻听此言,几位女工一时间愣了,这就意味着下岗嘛。李女士站出来说:“当初订的用工合同里不是这样的表述吧。我们年纪相对大些这是事实,但我们工作效率高、工艺好这也是事实,你凭什么叫我们退下来?”主任见说得在理,又扯出一条理由来:“你们几位身体不是有病吗?这也是为你们着想啊。”李女士当仁不让:“有病也没有要求领导照顾,也没有耽误正常工作,更没有躺在车间白拿钱,我们哪点理亏啦?现在不都兴竞争吗?咱可以竞争上岗,这么退下来我不同意。”这时,其他几位女工也纷纷附和,车间主任只好收回成命。谈话中的人格魅力不仅展现在达观开朗或宽容忍让的一面,有时坚持原则、据理力争更能展现一个人的人格魅力。李女士的辩驳有理有据,义正辞严,既维护了自身的利益,同时也展示了自己的尊严。

    (5)一言九鼎,遵守诺言

    某厂职工小方,经常向同事炫耀自己在市房管所有熟人,能办房产证,而且花钱少、办事快。开始人们还信以为真,有些急于办理房产证的同事便交钱相托,但时过多日,不见回音,问到小方,他才说:“近来人家事儿太多,再等等。”拖得时间长了,同事们对他的办事能力产生了怀疑,便向他要钱,他找理由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懂不懂?你的事儿虽然没办成,可我该跑的跑了,该请的请了,你不能让我为你掏腰包吧?”言下之意,钱没啦。从此以后,小方的话再也没人信了,以至于人们在闲暇聊天时,只要小方往人群里一站,大伙好像有一种默契似的,始终缄默不语,继而纷纷散去。在谈话中,我们一般崇尚“一言九鼎”、“落地砸坑”、“张嘴就能见到肠子”的直爽性格,而不喜欢转弯抹角的弯弯绕,更讨厌貌似有口无心、直言快语,实则机关算尽、言而无信的滑头。谈话中的每一个观点都是对一个人品质的检阅,每一项承诺都是对其人格的担保,言而有信才能取悦于人。可见,说话算数,也是谈话中展现人格魅力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6)穿着仪态,落落大方

    两位大学生前往应聘某公司部门经理。甲着装整洁,谈吐有致;而乙则衣冠不整,与主考官交谈时总显出不屑一顾的神态,令主考官大为不满,应聘结果可想而知。谈话作为一种交流手段,要达到预期目的,须建立在对谈话对象充分尊重的基础上,一般应做到:

    着装整洁。整洁着装如同一道绚丽的风景,令人赏心悦目。

    举止端庄。包括谈话者合适的姿态和谈话中适度的手势。

    语气亲和。谈话的语气不同于演讲,更不同于舞台对白,它是一种纯生活化的语言交流,过分懒散或过于亢奋都显得对人不恭。

    眼神集中。在谈话中,表现一个人对谈话对象以示重视的神态,莫过于眼神集中;左顾右盼、魂不守舍肯定不会博得对方的好感。

    当然,展现你的人格魅力,并不是要你在众人面前故作姿态,把自己的毛病加以掩饰,或是压抑自己、改变自己的性格,而是正视自己的不足,克服性格中的消极因素,光大性格中的积极因素,让你的人格魅力架起与人沟通的桥梁。

    052.打破谈话的僵局

    有时,人与人之间难免有隔膜。打破说话的僵局,消除心中的阴影,让双方能够畅通交流。

    在人际交往中,有些人经常见面,他们的关系却很一般。这主要是由于他们有微妙的心理,才会让双方长时间处于对峙状态。其实他们之间并没有任何矛盾,只不过是他们难以走出心里的阴霾,进行心理沟通。

    根据性格的差异,一般有以下4种类型的人:

    (1)自以为是型

    这种人的眼中,只有他自己。他们把自己的利益看作是世界的中心,只有触犯到自己利益的事他才会理会,凡是和自己利益无关的事一概不管。他们这种唯我独尊的做法,会让别人很反感。

    (2)追名逐利型

    有些人向来很势利,对于那些处于优势的一方,他们总会想方设法巴结,俯视看人,削尖脑袋往里钻;对于处于劣势的一方,他们则根本瞧不起别人,总带有一种鄙夷的眼光,不可一世的眼神。但凡遇上晋升的机会,他们一定会不顾一切地钻营,打击别人抬高自己。

    (3)使性弄气型

    很多情况下,交际局面本是不会出现“僵持”现象的。在交际场合,有时一方不经意的行为举动会引起对方的消极反应,原本可以顺利发展的关系一下子冷却下来。其实这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只要双方宽宏大量就可以化解争执。

    (4)天生相斥型

    大自然中,有些事物之间是相互吸引的,或者相互排斥的。人际关系也是如此,有些人在一起很投机,有些则天生死对头,互相不服气、不顺眼,怎么也发展不了关系,有冰炭不同器的味道。

    要想打破一直以来存在的谈话僵局,营造友好的氛围,他们必须克服自我,积极主动;看清本质,摈弃前嫌;改变方式,宽容大方;相互尊重,握手言和。分析如下:

    (1)克服自我,积极主动

    双方相处出现僵局的局面,往往出现在自以为是的人身上。他们的自尊心极强,受不了一点委屈。对于他们而言,最重要的是放下心中的“我”,积极主动和别人交流。只要他们能和别人友善相处,别人一定会对他们十分热情。

    (2)看清本质,摈弃前嫌

    很多时候,造成“僵持”现象的双方都好像为了自己的一点面子而不愿承认事实。既然矛盾已经存在,那就必须面对;既然双方都有过错,那就必须承认。看清楚这一层本质,双方就可以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谈一谈,只有这样,“僵持”的局面才会冰消雪融。

    (3)改变方式,宽容大方

    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往往不会和别人计较过去鸡毛蒜皮的事情。而发生的双方一定都是“小家子气”,总是因过去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而对别人一口否定。要想打破僵持的局面,就必须有一方大胆站出来,用自己的宽容来打动对方,用自己的诚心来化解隔膜。只要多从对方的角度想,多为对方考虑,就一定会理解对方,消除自己以前的偏见。

    (4)相互尊重,握手言和

    打破交际“僵持”局面通常是双方的事,单靠一方是不能实现的。只有双方相互尊重,一方才会主动积极,发扬风格,自己首先做出主动姿态。为了唤起对方的响应,给对方以震动和感召,要给对方一定的时间来考虑。千万不能一厢情愿、急于求成,否则可能显得自贬身价。

    053.如何给人好印象

    每个人都想找到自己的理想工作。在求职的过程中,如果一个人能给别人留有好的第一印象,他就会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

    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对大学生应聘者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特意准备了30道题,让两个大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不过他对这两个大学生所做的题目有所不一。他让大学生甲做对的题目尽可能出现在前15题,而让大学生乙则是出现在后15道题。随后心理医生让决策者对两个大学生进行比较,判断这两个大学生谁更聪明?

    经过认真的分析,决策者发现大学生甲比乙更聪明。这究竟是为什么?原来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这被称作“首因效应”。顾名思义,“首因效应”又被称为“第一印象”,它指的是一个人在初次接触到信息后对其所形成的印象,对人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有决定性的影响。

    一个人在求职的过程中,自我介绍是面试中最为关键的一步。由于受到首因效应的影响,一个人在较短的时间内给应聘者较好的印象,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面试者在各位考官心里的形象。因此为了使面试过程中的自我介绍恰到好处、不失分寸,就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了解岗位信息,建立充分自信

    一个人在应聘前应对自己所要应聘的岗位进行必要的了解。只有这样,一个人才不会在应聘时心里发慌,不会因紧张过度而失态。比如小张应聘的是销售员,他所需要的是对销售知识进行了解,对销售技巧进行研究。这样的话,他就会在应聘时做到进退自如,游刃有余。

    另外,一个人要学会根据具体情况自我分析,确信自己能胜任此项工作,就要树立足够的信心,树立“此岗位因我而设”的信念。自信是成功的前提,因此在应聘面试时,应聘者必须对自己充满信心。只有这样,一个人才会努力地自我推荐,宣传自己,使自己成为招聘者的最佳人选。

    (2)态度热情诚恳,主动自我介绍

    一个讲话积极热情的人往往会赢得人们的好感。因为热情会使人全身充满活力,让人具有魅力,而他讲的话也会富有吸引力,令人信服。因此应聘者为了体现热情,在应聘时必须使谈话充满激情,所以一个人讲话时应面带微笑,声音洪亮。比如小王和主考官见面后,面带微笑,仪态端庄,充满自信地说一声“你好,我是王××,我想应聘推销员一职”,这样他定会使招聘者眼前一亮,“嗯,此人不错”的印象会印入脑际。

    (3)机智回答问题,沉稳面对挑战

    不管到哪家公司应聘,应聘者都会遇到态度及个性与自己迥然不同的人。要想顺利过关,和他们打交道时就必须要机智老练,不要引起对方的反感。

    自己要提前准备一下回答常见问题的方法。一般而言,比较常见的求职问题有:“你为什么想干这份工作?”“你根据什么认为你能胜任这份工作?”“如果我们雇佣你,你是否打算做这份工作?”“你对工资有什么想法?”等等。有了事前的准备,自己就会胸有成竹,做到万无一失。当遇到自己没有准备而且有点刁难的问题时,那就要靠自己的临场发挥,自己要巧妙回答,恰到好处。

    (4)举手投足之间,注重礼貌言词

    应聘者在面试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学会用礼貌用语。因为主考官会比较看重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而他们往往通过观察一个人的细微之处来判断对他的印象。比如步入见面场所之前应该关掉手机、遇到丢弃纸屑要捡起等。如果自己置之不理,就会让人觉得你不注重细节,个人素质不高。另外,要记住对方的姓名,称呼时读音要准确,因为它体现的是对人的尊重。

    在求职应聘时,要想给招聘者留下好印象,首先要了解岗位信息;其次态度要热情诚恳;另外还要机智老练,注重礼貌言词。相信只要做到以上几点,你一定会找到理想的工作,发挥自己的价值。

    054.要学会使用幽默

    幽默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学会使用它,就会让自己在交际场合游刃有余。

    在人际交往中,幽默是心灵沟通的天使。凡是幽默的人都会给交谈带来一种欢乐和融洽的气氛,让人感受到的是善意的嘲讽。面对自己的不足,幽默家会自我解嘲,这样既不会让自己丢面子,又会挽回自己的尊严。幽默家的高明之处在于到了针锋相对之时,他们仍然保持一颗平静的心,他们会用幽默来化解双方的矛盾。

    老张和老李是一个办公室的同事,两人的关系有点不和。有一天,老张去理发店理了头,当老李看到他后,调侃道:“太阳从西边升起来了!理发不用钱,洗头不用汤。你这光头居然也去理发了。”老张听后,当场变了脸,使一个原本比较轻松的氛围变得紧张起来。

    稍过片刻,老张的心情恢复得不错。他笑着说:“你别小看我了,我早就聪明绝顶了。”老张一句不经意的幽默话一下子化解了刚才尴尬的氛围。

    幽默家兼钢琴家波奇,有一次在美国密歇根州的福林特城演奏,发现听众不到大半,他当然很失望也很难堪,但是他走向舞台时却说:“福林特这个城市一定很有钱,我看到你们每个人都买了两三个座位的票。”于是整个大厅里充满了欢笑,波奇也以寥寥数语化解了尴尬的场面。

    由此可见,幽默不仅反映出一个人随和的个性,还显示了一个人的聪明、智慧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幽默既不是毫无意义的插科打诨,也不是没有分寸的卖关子,耍嘴皮。幽默要在入情入理之中,引人发笑,给人启迪,这需要一定的素质和修养。

    幽默的形式多种多样,既有愉悦式幽默、哲理式的幽默,也有解嘲式幽默、讥讽式幽默。为了达到幽默的礼仪效果,对同志、对朋友宜多用愉悦式幽默和哲理式幽默,对自我、对友人也可根据情况适当运用解嘲式幽默,对待敌人、恶人则要用讽刺性幽默,以便在幽默讥讽中,给对方以鞭挞。

    幽默的使用还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尤其是对于长辈、女性、初次相识的人,幽默一定要慎用。同时,幽默要注意“度”,一旦过了头,就可能被对方误解为取笑与讥讽从而造成不愉快。

    幽默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能使僵滞的人际关系活跃起来;幽默是化解难题的缓冲装置,能使一触即发的紧张局势倾刻间化为祥和。幽默是一枚包裹了棉花团的针,带着温柔的嘲讽,却不伤人。幽默也充分显示出幽默者和被幽默者的胸襟和自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