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金钱哲学-失败是下一次崛起的阶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有的人曾在距成功一步之遥时因缺乏恒心而放弃,最终成为失败者;有的人则在一千次失败之后,不屈不挠,终于获得了成功。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念之差,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特别是在人生的关键时刻。这要命的“一念之差”使一个人在面临人生转折关头,选择了一个最糟糕的命运。

    或许放弃努力的人并不知道:放弃也是一种选择。

    英国人霍布代尔是一所中学的一位勤勤恳恳的清洁工,已经在那所学校工作多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学校新来的校长发现霍布代尔是个文盲,这位校长不能容忍自己的学校中有一个文盲,于是,将他解雇了。霍布代尔痛苦万分,因为,对于他这样一个文盲,到哪儿去工作都将面临困难。痛苦中的霍布代尔并没有自暴自弃,他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真的一无是处了吗?突然,他高兴起来了。原来他想到了他的手艺——做腊肠。霍布代尔做的腊肠曾深受学校师生的欢迎。基于此,霍布代尔产生了做腊肠生意的念头。他做得很好,几年后,在英国有人不知道莎士比亚,不知道劳斯莱斯,但没有人不知道霍布代尔的腊肠。

    如果霍布代尔被学校解雇后,不是以积极的心态反省自己,而是痛苦、消沉,那他就不会产生做腊肠的想法,更不可能成功了。

    横扫欧洲大陆的拿破仑,曾经遭受过一次挫折。那次差点使他自杀。他为自己一一列举了赞成自杀和反对自杀的种种理由,幸运的是,对照思考的结果还是反对自杀的理由占了上风。从此,他走出困境,浓墨重彩地谱写了自己的英雄传奇。

    人们的成功往往会有偶然因素,似乎就在那“一念之差”,但这幸运的“一念之差”的内涵和实质正是发展积极心态,树立成功心态。

    一个人如果保持积极心态,哪怕是一丝的积极心态,那么,他就会容易克服困难,走入顺境,并创造出自己的富豪人生。

    置之死地而后生

    在商品经济的汪洋大海中,谁也不敢保证一帆风顺,永不陷入迷茫的绝境。因此,“绝处求生”的素质就显得至关重要。

    死地求生当然需要一些外在机遇,也可以说是客观条件,但更为重要的是,经营者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要具有战略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发明家于平凡中见惊奇的创造性思维和艺术家无处不在的灵感。

    商海中难免会有激流和暗礁,谁能从绝境中捕获机遇和希望,谁就能在这片神秘的大海里自由航行。

    1970~1979年发生了全球性石油危机,石油价格由10年前的每桶18美元,剧增到每桶32美元。

    在这一次次的冲击下,西方许多企业纷纷落马,经营陷入一片混乱。经济战略家们苦思冥想、或公开对抗、或谴责咒骂、或肆意恫吓、或屈膝投降,但都不是彻底摆脱困境的良方妙策。

    而日本的一些企业则不然,它们经受住了冲击的考验,把危机变成了发展的契机,使其经济更有竞争能力,在危机中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道路。

    其成功的秘密在于它没有同石油生产国进行针锋相对的对抗,而是以他人意想不到的方式独辟蹊径。

    一方面,它频频向石油生产大国暗送秋波,大力显示殷勤,以确保在危机之中有可靠稳定的石油来源;另一方面,他们却大力研制节约能源的产品,减少对石油的消耗。

    这样,它们不但没有在这场危机中倒下去,反而通过节能产品的研制迅速占领了欧美市场,企业也因此而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纵观中外的许多成名企业家,我们可以发现,他们都具有这样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有迎难而上的无畏胆略、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的高超经营艺术,和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大智大勇。

    被誉为“橡胶大王”的陈嘉庚先生就是这些成名企业家中的佼佼者。

    20世纪20年代初,陈嘉庚已拥有5000英亩橡胶园。

    这时,一个巨大的逆浪向他袭来,一时间,橡胶园在南洋星罗棋布,产量大幅增加,市场供过于求,价格急剧下跌。

    陈嘉庚的橡胶厂也发生亏损甚至部分停产的现象。

    在这种不利形势下,他并未退缩,而是通过分析,从满天阴云中看到了无限光明。他认为,橡胶用途之广无与伦比,20世纪将是橡胶时代,眼前的过剩和利润降低只是暂时现象。而且,南洋一带的橡胶业是英国政府的重要税收来源,英国殖民者对橡胶价格剧跌现象决不会坐视不顾。

    于是,陈嘉庚作了一个大胆的决策,就在人们纷纷出卖胶园、胶厂的时候,他决意把别人出让的胶厂全部承接过来。他来到马来西亚等地,花了30多万英镑买下9所胶厂,又花10英镑用于扩充这些胶厂的设备,同时还对自己原有的橡胶厂进行修整和扩充。

    不出陈嘉庚所料。1922年11月,英国政府强令限制橡胶生产,胶价迅速回升,橡胶业恢复了生机。陈嘉庚的冒险行动取得了巨大成功,接着,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再次扩大生产,组建橡胶托拉斯,在世界很多地方开设推销商店。

    1925年底,陈氏公司已成为南洋最大的联合企业。

    一个现代企业家在逆境和困苦中需要辩证的思维和顽强的意志力,即使是在幸运和成功时刻也应如此。

    从监狱里诞生的董事长

    也许你看到这一标题甚感奇怪,既然人已入狱,又怎会诞生董事长呢?让我们看看下面这则故事吧。

    查理·华德出身贫寒。他在读小学时,曾在西雅图滨水区靠卖报和擦皮鞋来养家糊口。后来,他成了阿拉斯加一艘货船的船员。17岁高中毕业后,他就离开了家,加入了流动工人大军中。

    他的同伴都是些倔强的人。他赌博,同下等人——所谓“边缘人物”——混在一起。军事冒险者、逃亡者、走私犯、盗窃犯等等一类人都成了他的同伴。他参加了墨西哥潘穹·维拉的武装组织。“你不接近那些人,你就不会参与那些非法活动,”查理·华德说,“我的错误就是同这些不良的伙伴搞在一起。我的主要罪恶就是同坏人纠缠在一起。”

    他时常在赌博中赢得大量的钱,然后又输得精光。

    最后,他因走私麻醉药物而被捕,受到审判并被判了刑。

    查理·华德进入了莱文沃斯监狱时34岁。以前尽管他和坏人在一起,但从未因此而入狱。他遭受到磨难,他声言任何监狱都无法牢牢地关住他,他寻找机会越狱。

    但此时发生了一个转变,这一转变使查理把消极的心态改变为积极的心态。在他的内心中,有某种东西嘱咐他,要停止敌对行动,变成这所监狱中最好的囚犯。

    从那一瞬间起,他整个的生命浪潮都流向对他最有利的方向。查理·华德的思想从消极到积极的转变,使他开始掌握自己的命运了。

    他改变了好斗的性格,也不再憎恨给他判刑的法官。

    他决心避免将来重犯这种罪恶。他环视四周,寻找各种方法,以便在狱中尽可能地过得愉快些。

    首先,他向自己提出了几个问题,并在书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此后,直到他在73岁逝世的日子,他每天都要读书,求索激励、指导和帮助。

    他的行为由于态度的转变而有所不同,因而博取了狱吏的好感。一天,一个刑事书记告诉他,一个原先在电力厂工作的受优待的囚犯将要获释。查理·华德对电懂得不多,但监狱图书馆藏有关于电的书籍,他就借阅了一些。在那些懂得电学的囚犯的帮助下,查理掌握了这门知识。

    不久,查理申请在狱中工作,他的举止态度和言谈语调都给副监狱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博得了他的好感,他得到了工作。

    查理·华德继续用积极的心态从事学习和工作,他成了监狱电力厂的主管,领导着150个人。他鼓励他们每一个人把自己的境遇改进到最佳的地步。

    美国中北部明尼苏达州首府圣保罗市“布朗比基罗公司”经理比基罗因被控犯了逃税罪,进入了莱文沃斯监狱。查理·华德对他很友好。实际上,查理已越出了自己的处世范围,他激励比基罗设法适应自己的环境。

    比基罗先生十分器重查理的友谊和帮助,他在刑期行将届满时告诉查理:“你对我十分关心。你出狱时,请到圣保罗市来,我们将给你安排工作。”

    查理获释出狱后,就来到了圣保罗市。比基罗先生如约给查理安排了工作,周薪为25美元。查理在两个月之内就成了工头。一年后,他成了一个主管人。最后,查理当了副会长和总经理。比基罗先生逝世后,查理成了公司的董事长。他担任这个职务直到逝世为止。

    在查理的管理下,布朗比基罗公司每年销售额由不足300万美元上升到5000万美元以上,成了同类公司中最大的。

    成功学大师如何在失败中成功

    拿破仑·希尔也是在每一次失败后又鼓起勇气向新的目标前进,最终取得成功的。

    拿破仑·希尔自一所商业学校毕业之后,找到了一个速记员兼簿记员的工作,并且一连干了5年之久。由于一直奉行那种“任劳任怨,不计酬劳”的原则,因此,他晋升得很快,所获得的薪水和所担负的责任,都超过了他当时年龄的标准,很多人竞相聘请他。为了对抗这些竞争者的争相聘请,拿破仑·希尔的老板把他提升为该矿业公司的总经理。他很快就达到了“世界的高峰”。

    但这却是他命运中的悲伤部分。他的老板宣告破产,拿破仑·希尔则失去了工作。这是他第一次遭遇的真正挫折。

    拿破仑·希尔的第二项工作是在南部的一家大木材公司担任销售经理。他对木材一无所知,对于销售管理亦知之不多。但拿破仑·希尔已经懂得“任劳任怨,不计报酬”的道理,而且他也知道,应该主动去发现工作,不等待别人来指挥自己做什么。银行中的丰富存款,加上他在以前工作中不断晋升的优良纪录,令拿破仑·希尔产生了所需要的一切自信心。

    拿破仑·希尔在新公司晋升很快,在第一年内,他的薪水已经增加了两次,他在管理销售方面的表现优异,因此,老板邀请拿破仑·希尔和他合伙,之后又赚到大量的钱,拿破仑·希尔又再度觉得自己是处在“世界最高峰”了。

    站在“世界最高峰”能够使人得到一种十分美好的感觉。但是,那却是一个很危险的站立地点,除非你站得稳。因为如果你站得不稳,你将会摔得十分惨痛。在那时候,拿破仑·希尔却一直未曾想到,成功是应该以金钱和权势以外的事物来衡量的。也许这是因为事实上他当时拥有了太多的金钱,也拥有了超过了当时安全使用能力的太多的权力。

    命运之神却在前面等着,它拿了一根结实的棍子,正准备重重地惩罚拿破仑·希尔一顿。

    如同晴天霹雳一般,1907年的大恐慌降临在他身上,在一夜之间,它替拿破仑·希尔提供了一项令他毕生难忘的服务:它毁掉了拿破仑·希尔的事业,夺走了拿破仑·希尔所拥有的每一块钱。

    1907年的大恐慌,以及它所带来的挫折,使拿破仑·希尔从木材业转到中国台湾省研究法律。在这个世界上,除去挫折之外,没有任何事物能够造成这种结果,因此,拿破仑·希尔生命中的第三个转折点是如此地乘着大多数人所谓“失败”的翅膀,飞进他的生命中。

    拿破仑·希尔上了法律学校的夜间部,白天则去当一名汽车推销员。他在木材业的销售经验在这时候帮了大忙,他很快就发展起来,销售成绩很好,使他获得了进入汽车制造业的良好机会。他注意到,汽车厂十分需要受过专业训练的汽车技术工人,因此,拿破仑·希尔在汽车厂内开办了一个训练部门,开始把一般的工人训练成为汽车装配及修理技工。这所训练班成效极为良好,每个月给拿破仑·希尔带来1千多元的纯收益。

    于是,拿破仑·希尔再度觉得自己又“功成名就”了,当时他依旧认为,所谓的成就就是金钱和权势而已。

    他存款的那家银行的经理知道他的情况良好,因此就借钱给他扩展业务。这位银行经理不断借钱给他,使他债台高筑,到最后再也还不起。然后很镇静地把拿破仑·希尔的事业接收过去,仿佛它本来就是属于他的,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拿破仑·希尔从一个每个月有1000多元收入的人,突然间又变成了一文不名的穷人。一切美好的景象突然消失了,金钱与权势也随之烟消云散。一直到许多年之后,拿破仑·希尔才发现,这种暂时性的挫折可能就是他一生中所遭遇的最大幸运了,因为它强迫拿破仑·希尔退出这样一个既不会增加自己的知识,也不会协助增加他人知识的行业,而把他的努力方向转变到另一种行业,使他获得他所需要的丰富经验。

    在一生当中,拿破仑·希尔第一次问自己,一个人在功成名就之后,是否能够找到金钱与权势之外的其他有价值的事物。但这种疑问只是偶尔出现在他的脑海中,而且他也未一路追踪下去获取答案。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最艰苦的挣扎之后,拿破仑·希尔终于接受了这次暂时挫折,并错误地认为它是“失败”。

    然后就进入他一生当中的下一个——也就是第四个转折点。

    由于妻子娘家的帮忙,拿破仑·希尔立刻又得到了一项工作,担任一家世界上最大的煤矿公司的首席法律顾问的助手。

    拿破仑·希尔的薪水比一般新手多得太多了,和他对该公司的价值真是不成比例。但由于有人推荐,拿破仑·希尔还是安坐在公司中。同时,拿破仑·希尔展开努力,对于自己缺乏法律知识这个缺点,尽力弥补。

    对于这项工作,拿破仑·希尔足可愉快胜任,而且实际上已经拥有了一个可以享用终身的铁饭碗了。但拿破仑·希尔并未和朋友做过任何商量,也未事先提出警告,就辞职了。

    这是由拿破仑·希尔自己选择的第一个转折点。它并不是强加在拿破仑·希尔身上的。他看到命运之神那个老家伙向他走过来,他立刻赶上去,在门口将它打倒了。

    他之所以辞掉那项工作,是因为那项工作太容易了。

    他轻松愉快就足以胜任。拿破仑·希尔发现自己即将养成懒惰的习惯,他知道,自己就要退步了。拿破仑·希尔在公司里面的朋友太多了,因此,他没有必要努力工作,以求表现。四周都是他的朋友和亲戚,而且自己还拥有一项终身保障工作。他心想:“我想需要什么呢?”

    “什么也不需要!”拿破仑·希尔开始这样告诉自己。

    就是这种态度,使拿破仑·希尔觉得自己开始在逐渐退步了。为了某种他至今仍然不知道的原因,拿破仑·希尔采取了在许多人看来疯狂的举动——辞职。尽管他在当时可能对其他事务极其无知,但拿破仑·希尔却很感激他竟然有足够的判断力去体会只有经过不断努力和奋斗才能产生的力量与成长,这种力量与成长如果停止了,就会造成虚脱与腐败。

    他选择芝加哥作为开创新事业的地点。这样做是因为,他相信,在芝加哥这个地方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具备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中生存所必要的条件。拿破仑·希尔下定决心,如果自己在芝加哥从事的任何行业中,能够获得一些成就,那就证明自己具有可以发展成为真正能力的潜能,这是一个很奇怪的逻辑过程。

    在芝加哥,他的第一个职位是一所函授学校的广告经理。他对广告所知不多,但他以前有过担任推销员的经验,再加上他任劳任怨,不计报酬,因此拿破仑·希尔得以作出杰出的表现。

    第一年,他赚了5200美元。

    拿破仑·希尔很快就“东山再起”了。慢慢地,成功的美景又开始在拿破仑·希尔四周盘旋。他工作得相当不错,因此得意洋洋,对自己极为欣赏。他再度看到了成堆的钞票就在伸手可及的地方,但往往是盛宴之后就是饥荒,历史上有很多这种证据。拿破仑·希尔很高兴享受了一顿丰盛的大餐,却未预料饥饿将接着来到。

    在这家函授学校担任广告经理时,拿破仑·希尔的表现极为良好,因此,这家学校的校长说服拿破仑·希尔辞去了这项工作,和他合伙从事糖果制造业。他们成立了“贝丝·洛丝糖果公司”。拿破仑·希尔出任该公司的第一任总裁。

    他们的事业扩展极为迅速,不久,就在18个城市中成立了连锁店。糖果事业的利润极高,于是拿破仑·希尔又认为自己已经接近成功了。

    一切进行得十分顺利,但拿破仑·希尔的合伙人和他们邀请的另外一位合伙人,却暗中策划,阴谋吃掉拿破仑·希尔在公司中的股份。

    从某一方面来说,他们的计划成功了,但他们低估了拿破仑·希尔的反抗能力。所以,他们利用伪造的罪名,使拿破仑·希尔被捕,然后提议撤销这些控告,条件是拿破仑·希尔必须把股份让给他们。到这时候拿破仑·希尔才初次明白,原来,人心竟然是如此残酷、虚伪、不讲道义。

    第一次调查会即将召开之前,拿破仑·希尔的证人竟然消失不见。拿破仑·希尔还是想法子找到他们,强迫他们站到证人席上,发表他们的证词,结果拿破仑·希尔获得胜诉,并向法院提出反诉,要求诬告者赔偿损失。

    这件官司使得拿破仑·希尔和他的合伙人之间的关系完全破裂,最后并使拿破仑·希尔赔光了自己在这家公司所有的股份。

    因受诬陷要求赔偿,在伊利诺州——也就是这项行为发生地的法律规定,如果赔偿判决成立,要求赔偿者可要求将被告关在牢里,直到他们付清赔款后,再予释放。

    不久,拿破仑·希尔就获得胜诉,法院命令他的合作人须付出赔偿。拿破仑·希尔可以要求把他们两人关入牢中。

    这是拿破仑·希尔生命中第一次有机会对敌人进行重复反击。因为已经拥有了一种厉害的武器——而且,这种武器是由敌人亲自交给他的。

    当时的感觉是十分奇怪的。

    最后拿破仑·希尔终于决定宽恕他们。

    但在他尚未作出决定时,命运之神已开始严厉惩罚这些企图毁灭他的坏人,其中一位被判了长刑,因为由于他对另外一个人犯的罪行,而使得那位合伙人沦为穷光蛋。

    我们可以利用各种方法来逃避人类写在法律书上的法律条文,但我们永远也逃脱不了自然法则的制裁。

    在当时,被警方逮捕是相当不光彩的,即使是被人诬告而坐牢。拿破仑·希尔并不喜欢这种经验。但他不得不承认,这种经验为他带来的一切悲伤是值得的。它提醒拿破仑·希尔,自己可以原谅那些企图毁灭他的敌人,因此,敌人不但未能毁灭拿破仑·希尔,反而增强了他的力量。

    此后,希尔又经过几次失败的打击,最终在报纸编辑这一早已向往、最后实现的事业中取得了成功。

    1920年初,拿破仑·希尔应邀到各地从事一项全国性的旅行演说。在旅行期间,他有幸会晤到当代最为进步的一些思想家,和他们进行讨论。而与这些人士的接触,给了拿破仑·希尔莫大的勇气,使他能够继续进行这项已经起步的美好工作。

    在演说旅行中,有一次拿破仑·希尔坐在得州达拉斯市的一家餐馆里,窗外正下着他有生以来从未见过的一场倾盆大雨。雨水以两股大水流打在厚玻璃窗上,在这两股大水流之间则有其他小水流前后流动,形成了看来很像是大水梯的奇景。

    拿破仑·希尔望着这种罕见的景象,突然有个念头闪现在脑海中:7个转折点所受到的那些教训,以及从研究成功人士的生平所学到的那些东西,全部组织起来,然后,加上“神奇的成功之梯”的题目,必然能成为一篇极受欢迎的演说。

    于是他在一个信封的背面,列出了这篇演说稿的15个要点。后来,就根据这15点组成了一篇演讲稿。

    拿破仑·希尔所获得的有价值的知识,都可由这15个要点加以代表,而这种知识的资料来源,就是许多人称之为“失败”的生活经验所积累起来的。

    坚持就是财富

    任何成功的出现都必然与风险、挫折相伴。此时,是不畏艰险继续前进,还是畏难不前主动放弃?

    放弃就等于失败;而惟有坚持,才是挖掘财富的最大本钱。

    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之一,美国富豪达比这样说:“从人们思想中挖出来的金矿,超过从地下开采出来的黄金。”

    在当年的淘金热潮中,年轻的达比在做着“黄金梦”的叔叔的带领下,前往西部挖金矿。他们买到了一块矿地,没日没夜地用铲子和尖嘴锄去开采。

    辛苦了几个星期,他们终于从矿地上挖到了金矿。

    达比和叔叔十分高兴,但他们需要用机器把金矿从地下弄到地上来。

    达比的叔叔很镇静地把矿坑掩埋起来,除掉自己的脚印,然后火速赶回玛里兰州戚廉斯堡的老家,把挖到金矿的消息告诉他的亲戚和几位邻居,大家凑了一笔钱,买来了所需的机器,托人代送。这位叔叔和达比也动身回到矿区工作。

    第一车金矿挖出来,送到一处冶金工厂,结果证明他们已经挖到了科罗拉多州最富的一个矿源。只要再挖出几车金矿,就可以偿还所有的买地欠下的债务,然后就可以大赚特赚。

    叔叔和达比高高兴兴地下坑工作,带着无限的希望挖出金矿来。但在这时候,发生了他们料想不到的事,金矿的矿脉竟然不见了。他们已走到彩虹的末端,黄金没有了。

    他们继续挖下去,焦急地想要挖出矿脉来,但是,完全没有收获。绝望的叔叔和达比放弃了寻找,将地卖给了别人。

    然而,根据一位工程师的计算,只要从达比和他叔叔停止挖掘的地点再往前挖90厘米,就能找到金矿。

    果然,就在工程师所说的那个地方,矿脉又重新找到了。请工程师的人是一位售货员,他把从矿坑挖出来的金矿出卖,获得了几百万美元。

    这件事过了很久之后,达比先生从失败中获得了成功,赚到了超过他损失的金钱的数倍。这是他在从事推销人寿保险以后取得的。

    达比记得他曾经在距离金矿一米远的地方停下,而损失了一大笔财富,所以现在他吸取这个教训,而对自己说:“我在距离金矿一米远的地方停下来,如今,在我向人们推销人寿保险的时候,我绝不因为对方说‘不’就停下来。”

    达比后来成为少数每年推销出100万美元以上的人寿保险推销员的一员。他把锲而不舍的坚持精神,归功于他在挖矿时轻易放弃的教训。没有坚持,机遇就会在你退缩的一刹那间消失。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