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的律动
我常常反思,人为什么总是会遇到逆境?为什么总会心生烦恼?为什么会处处碰壁?我认为,这是因为还没有找到天人合一的“道”。凡是那些有所成就的人物,他们人生总是与大道相合。这个道是天道,也是人道。有一句古话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说天有自己运行的常道,这种道既不会盈满也不会亏损,它不会因善人行善而增加,也不会因恶人行恶而减损。正是因为天道有其自身的规则,因此人可以去学习它,效仿它。反过来说,得天道者天助之,失天道者天诛之。成道不是乘鹤高翔、羽化成仙,而是使人达成内在理想的圆满境界。
心中的理想生活是什么呢?起初的时候,可能希望有车子、房子、票子、妻子、孩子……当拥有这些东西的时候,就满足了吗?这时候可能会发现,原来这些物质的拥有并不等于幸福的凭临。这时就会知道,真正所想要的也许是健康、幸福、充裕的时间、悠游的状态,以及为社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在这一过程中,就会慢慢体会到,什么才是生命应当追求的本质,什么才是合乎大道的人生?
为什么要提出“人生的理想境界”这个命题呢?可能在有些人看来,这个问题是虚妄的。有些人觉得赚到很多钱,赢得很好的名声,这就算很理想了。但是如果人一直以名利为目的来努力追求,最后将无法得到更大的收获。
我认识一位音乐家,她是上海音乐学院的系主任,是国内一位知名教授。但是她一点架子也没有,每次只要我这里有什么活动,她就会暂时放下手上的工作,来香海为大家演唱。也许,是谦和力量的感染,她的歌声特别使人动容。当她开嗓演唱的那一瞬间,你会强烈地感到,其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在歌唱,整个人都融化在了音乐之中,那是忘我,甚至是无我的状态。我相信,要达成这种境界,她心中所想的一定不会是唱这首歌能带来什么好处,而仅仅是音乐内在的律动;她所想的,也不会是语言、音准、形体这些外在的形式,而是“感物吟志”的那一份自然。惟其如此,才能够达到乐与人的高度契合。天人合一的艺术作品具有巨大的能量:当作品表达忧伤之时,你会感到涕泪滂沱;而当表现欣喜之时,则会使你不知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音乐是这样,工作和做人是不是也是同样的道理呢?
有一次,我一个做美容的朋友说,人的脸上有多少块肌肉,多少个穴道,要如何如何去给每一个部位做调整,才能够使这张脸呈现出最美的样子。这话我只能同意一半。诚然每个人都有权利使自己变得更美,但是如果不按照自己原有的模样,而只是根据某个明星的样子来进行整容,那经过调整的你,即使再漂亮,也不是你了。这世间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那为什么人一定要向着一个整齐划一的目标而改变自己,改变模样呢?
我们经常引用《庄子》中“儵忽凿混沌”的典故来说明人应该要按照自性来生活,不能因为自己是什么样,就要求别人一定也要什么样;也不能因为别人拥有某样东西,自己就一定要千方百计获得同样的东西。
为人处世、经营家庭、养身求道,都一定要按照宇宙的规律、事物的自性来加以利用,不要逆天而行。争天斗地,填海造山,最后伤害的还是我们自己子孙的长远利益。这个道理非常简单,就像我们在河上行船一样:顺流而行,事半功倍;逆流而行,事多龃龉。
但在生活中,不一定都能够找到事物的规律,这时,做事就自然会遇到困难。这就需要时时抱有一颗平常心、守道的心、宁静的心。一旦把自己的心安住,考虑问题就会非常敏锐而透彻,可行的方法、事物的规律便会自然而然地呈现在你的面前。
当在工作中和上司产生矛盾时,当在家里与孩子产生隔阂时,不要总是把问题推给对方。此时,最需要做的就是安静下来,思考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把自己想法的源头和对方想法的出发点都一同做一个详细的思考,把双方的想法进行对接之后,就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这时再冷静地和对方进行沟通,就一定能够取得对方的理解。
冷静、沉淀自己、除去抵触心,是禅修意义中的一部分。如果能够把这种顺天知命、觉察自我、善待他人的思想运用到生活当中去,不仅身体会有很大的改变,而且对家人、朋友、同事,也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做不好某件事情时,一般人总是会去寻找外在因素,很少去关注“我为什么做不好”的内因。这样的做法无疑于缘木求鱼,只能使幸福、快乐、和谐的人生越来越远。
鱼翔浅底,鹰击长空,本来是自然的规律,如果一定要按照自己的心意,把鱼抓到岸上,将鹰关进笼子,岂不是逆天而行吗?这样的做法怎么能得到好的结果呢?每一个寺庙的山门前都有一个“放生池”,其实,这个放生池是在告诉我们,佛教劝人放生除了教人行善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那就是劝人要顺天而行,切莫违背天意将这些自然中的生灵作为自己的盘中美味。
教育孩子要顺其自然,做父母的不能因为自己书读得少,就一定要求孩子博学多才,不能因为自己喜欢音乐,就一定要孩子去学钢琴。孩子的未来是父母远远不能够预见的,孩子虽是借父母而生,但却有着他们自己的思想,和他们自己的成长方式。所以最好的教育是点燃火焰。
教育就是点燃火焰
很多父母生下一个孩子以后,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按照自己所设定的路去行走,希望他出人头地,希望他光耀门楣。正是这样的无限希望使得多少父母得到无限失望,使得多少原本能够有所成就的孩子却因逆反而耽误了人生。这就是不正确的观念使孩子背上了巨大的十字架的缘故。
我想为各位已为人父母的朋友推荐一部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影片中有一个重要的观念:享受人生就是每天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实现自己的兴趣就是实现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价值就能获得幸福。
一个人成功与否不在于他出身于什么家庭,毕业于什么名校或者钻研什么名牌专业。那些坚持到最后的人,凭借的都不是金钱或名誉,而是兴趣的激励。在兴趣的鞭策下不断地前进,因兴趣而激发了虽遇困难却永不放弃的勇气。如果所做的不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只是为了家人、为了名望、为了金钱去工作,那么每天对于你来说,都无异于坐牢。这样的工作状态,使人的潜力无法得到彻底的激发。
为什么旅游时发现时间过得很快,而上班时却觉得时间几乎停滞呢?最吸引你倾尽所有精力,甚至废寝忘食去做的宝贝就是兴趣,找到它,也就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如果大家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找到孩子身上真正的兴趣点来加以培养,那么他以后的成就将无可限量。为什么一定要求孩子当大官,为什么一定要求当大老板呢?完全没有这个必要。
只有尊重生命、尊重人性,才能发现生命中最闪亮的点。所以,我常常和身边的朋友说:“教育就是点燃火焰。”会有人去水中点火吗,会有人去石头上点火吗?点燃火焰有一个先验的前提,就是要找到适合燃烧的物质,凭借这种物质去激发事物本有的能量。这就是因势利导,这就是因材施教。
顺天而行这个命题在教育行业中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很多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乃自己所生所养,要学什么、不学什么当然是做父母的说了算。父母觉得自己以前书读得很少,就一定要求孩子博学多才;父母喜欢音乐,就一定要让孩子去学钢琴。有没有想过,这是否只是一厢情愿呢?其实,孩子只是凭借父母而生,并不是从父母而长;孩子未来的生活,是父母远远不能够预见的。只有根据孩子自身的兴趣因势利导,让其自生自长,而不要多加干涉,才是明智的做法。
在《柏拉图对话集》的《拉刻篇》中,几位雅典贵族希望让自己的孩子去学习格斗,以便使其变得勇敢。于是向苏格拉底请教,学习格斗会不会使孩子变得勇敢。在苏格拉底与他们的对话中,这些声名显赫的贵族们发现,自己甚至连勇敢的定义都难以理清,又怎样使孩子获得这虚妄的勇敢呢?学习任何一件事情,既有可能使其变好,也有可能使其变坏,这都是很自然之事,对于每一个孩子而言,什么是勇敢,怎样获得勇敢,也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古希腊才有这样的名言:“教育是点燃火焰。”这里就隐含了一个意思:你是柴,当然可以用来点燃;但如果你是水,或是石头,是不是就应该另谋他路,而不是以火相逼呢?
尽管我自己并没有孩子,无法真正了解为人父母的心情,无法亲身知道十月怀胎的那种感觉,所以可能有人会觉得我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但我毕竟也是从一个孩子过来的,我不是孙悟空,也有自己的父母,所以我知道孩子心里在想些什么,知道父母应当怎样和孩子进行沟通比较有益。
如果你的孩子很好动,而你却想引导他去学书法的话,就可以先采用一种试探性的方法。我们都知道,人生而具有模仿的天性,不仅是孩子喜欢模仿,甚至成人也有同样的爱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那些关系亲密的情人或者夫妻在相处一段较长的时间以后,会在不经意间做出一样的动作,甚至流露出一样的表情。有一个侦探就曾经依靠这种模仿理论破解了一个凶手为心理学高手的杀人谜案。
回到孩子的问题上,因为孩子有模仿的天性,因此你不妨带他去参观一些书法现场表演或是展览。在这一过程中,仔细观察孩子的反应。如果他对于书法表演或者书法家的创作过程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你就可以加以鼓励,及时引导他走上这条艺术之路。当他开始练习书法以后,你还可以帮他报名去参加一些比赛和表演活动,多多勉励他,以加强他的持续心。但如果孩子在一系列的参观中表现出的仅仅是疲倦和调皮,也不可以指责他,而应该及时调整方向,发现他真正的兴趣所在。
父母在教育问题上,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及时鼓励而不是反复地唠叨和逼迫,给孩子一个自我的空间,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兴趣来生活,这样长大的孩子创造性要比严加管束的孩子强很多。
这就是说,要学会因势利导,而不是揠苗助长;要学会接受、包容,而不是排斥、抗拒。
时间起灭无形,塑造一切,也毁灭一切。世间万有无不是一个过程,它的起承转合是自然的安排,从来不可强求。
时间的意义
为了追求速度而大兴土木,建造出来的房子可以很漂亮,但却也容易浮于表面。这样的事物容易速朽,这样的精神没有根基。
我们寺院从外面引进了许多大树,树冠看上去葱茸茂盛,但由于是移植而来,树根相当不稳,只是松松地立在土中,一旦遇到暴雨天气,就会让人非常紧张,生怕被风雨袭击而折断。
对这一自然现象的观照,使我们认识到了时间的意义:它起灭无形,塑造一切,也毁灭一切。世间万有无不是一个过程,它的起承转合的是自然的安排,从来不可强求。
学习的过程,是否也如同树的成长一般呢?快餐文化的追求最终导致的是思维高度的趋同,而对生存于社会之中的人来说,差异性的消泯无非意味着死亡。如果别人说什么,你就人云亦云,那么你如何在社会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呢?如果每一个学者都书写相似的文章,如果每一位企业家都用相似的理念来做相似的事情,那么这个社会如何发展呢?学习也像种树一样,需要长时间的独立思考与积累。那些深深地种在你心中的知识,最终内化为你人格的一部分,得以创新,得以传承。
这个世界千差万别,在不断地变化中得到平衡。有人问我说:“师父,如果世界上的人都像你一样出家,不用传宗接代的话,人类怎么传法呢,人类还有希望吗?”我认为,这个“如果”本身就不成立。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我选择出家,你可以选择在家;我今天来弘法,你可以选择来听或者回去休息;我们信仰佛陀,你可以相信上帝。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五彩缤纷的,我将认为宝贵的东西告诉你,你可以选择听取,也可以选择捐弃。各种性格的人、各种想法的人、各种状态的人组合在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作为领导,就需要好好整合才能更好地工作。这就好像水杯用来盛水,笔用来写字,香炉用来上香,桌子用来摆放东西一样,如果硬要用桌子来盛水,就是违背了桌子的本性,也不能就此说,桌子是无用的。
形形色色的物体皆各有用处,因其性质不同,须按其自然属性和特点来加以利用。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要注意因势利导,根据孩子的不同性格来加以培养。教育应当是一种引导,而非强制。很多父母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强加到孩子身上,比如自己从前特别想去某一所大学而没有去成,就千方百计让孩子去那所学校上学。如果孩子一直按照你的意愿去生活,那么孩子成长的最好预期结果也无非是和你一样,根本不可能比你更加幸福快乐。
其实,孩子的叛逆、创造、异想天开,是非常可贵的。纵观社会上有所建树的大成就者,往往都是一些具有创造力与自由意志之人,叛逆似乎是他们的天性和共性。例如,刘邦、朱元璋、乔布斯……哪一个离开了具有叛逆的开拓精神呢?而一向乖乖听话的人,最终成为一潭死水,发臭发霉,甚至遭人鄙薄的比比皆是。
可见,逆自然而行,与天道背道而驰,结局也必然适得其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