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知的力量
在这篇文章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佛教作用于生活的一些基本知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以此为开端,亲近佛法,改变人生。
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佛,佛不是一尊塑像,也不是一个帮助你实现愿望的神。佛,即佛陀,就是觉悟者的意思。释迦牟尼在很久以前觉悟到了“缘起性空”的思想,而后将这种思想传授给他的弟子,让他的弟子再传授给其他人。每一个原始的寺院就是一个学校,有一个德高望重的觉者在寺庙中,其他人来向他学习。学习的人越来越多,就必须有吃住的地方,要有僧团组织,渐渐地,佛教就形成了。这种原始寺庙的形制和古代西方的学院很相似,是以教师为中心而存在的。后来,这种形制也发展为今天的大学。
因此,“寺院”就是一个传播真理、教义,启发人智慧的场所,本来就是一个教育机构。但现在的一些寺院仅仅只做些塑像、烧香、拜佛、让人许愿,这并不符合原始的建寺理念。本来,烧香、拜佛只是佛教的一种仪轨,是佛教形式的外化。那么佛教的内在又是什么呢?其目的应该是教化人、启迪人、影响人,是一种传播知识的媒介。
所以,佛教也就是指佛陀的教育。佛是一位自觉、觉他,帮助别人得到圆满的老师。每一位佛教的弟子都应该向佛学习,学习自我觉悟,然后帮助身边的人,最后得到双向的圆满。
每一位皈依的佛弟子,都要发“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由此可见,佛学乃是大丈夫所为,绝不是宵小之徒可以做的。佛陀的十个名号中一个是“勇猛丈夫”,还有一个是“人天师表”,这就说明了学佛应该努力的两种方向。不但自己要勇猛精进,还要帮助别人成就圆满。
佛教中有几个果位:凡夫、天人、罗汉、菩萨、佛。凡夫是迷失的佛,佛是觉悟的凡夫。这几个果位既然是通过修行达到,也就可以转化。向好的地方转化,一念天堂,成为佛;向坏的地方转化,一念地狱,又可能变回凡夫。
你发下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宏愿,就是菩萨。菩萨是什么意思?它是梵文菩提萨埵的简称,意思是“利益有情”。有情指的是什么呢?众生。做菩萨就是要不断地利益众生,不断地奉献自己,不断地成就道业,不断地断除烦恼。这世上但凡能够成就大业的人,往往有一颗利益众生的心,即使他不是佛教徒。比如一个员工人数达到千人万人的大企业,它的负责人,如果没有心包太虚的能量,是很难做到的。没有大心量的人很难有持久心,没有持久心,就很难成就事业。
平凡的人可能会羡慕那些名人。但是盛名之人,却非自由之身。那些明星去商店还得乔装打扮,过马路也得小心翼翼,可能活得并不自在。所以,每个人所应该追求的不一定是名声,而是要活出有独特价值的自己。这才是人生最理想的境界。如果一直沉溺在与别人的攀比和模仿之中,人生就失去了本来面目,也失去了全部意趣。
只要能来到寺院听佛闻法,都是累世积累的福泽所致。到这里来时,应该是拿到了一把获取人生宝藏的钥匙,这把钥匙比任何物质财富更加可贵。佛法运用起来,才能改变自己的人生,否则就如看到宝藏却空手而归,实在可惜。
佛陀的思想教人不要成为迷茫的人,不要成为邪恶的人,不要成为烦恼的人,而要成为智慧的人、觉悟的人。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智慧的觉者呢?佛陀教育我们要明白“缘起”的思想,明白“无我”,明白“空”,通过对天地万物的正确觉知来化解生活中的问题。
一个人想要静心,一定要有大胸怀,大愿景,大方向才有可能。不然的话,即使通过深呼吸让自己的心静下来,那也只能得到一刻的平静。
静心的真谛
佛陀悟道时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又认为“万物皆随因缘和合而存在,随因缘离散而消亡。”,现在就先从“因缘观”上来理解。
人在看待问题时,容易将事物看作是固定的、持久的、不变的。或者说,人都有保持好的状态,规避不好状态的心理需求。当获得一个自己喜欢的东西时,希望能够一直拥有;当结婚时,希望爱情一世永存;当年轻和健康时,也希望这种美好的状态一直存在;当与朋友交往时,总希望友情恒久不变,坚固似金。最根本的是,人都渴望永生,渴望不死,渴望恒久灿烂,远离一切苦难,这是一般人的心理状态。
然而,这种状态可能达到吗?以上所说的愿景没有一样是可能的。身体的健康一直在变化,情感则更加容易改变。人有时会批评那些感情的叛徒,今天结婚,明天离婚,朝秦暮楚。但是,即使两个人在一起五十年、六十年、七十年,对于整个宇宙来说又何尝不是朝生暮死,一闪而逝呢?因此,每个问题思考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同。学佛使人能够获得一种智慧,这种智慧不是贪生畏死,也不是嫌贫爱富,它能使你在任何一个状态中都得到受用,使你在每一个状态中安住,没有好和不好的区分。这种智慧能够通过禅修落实下来。
这就需要谈到“静心”问题。我看了《功夫熊猫2》觉得很受启发,认为人只要静心没有什么不可能。但是静心真那么容易吗?其实一个人想要静心,一定要有大胸怀,大愿景,大方向才有可能。不然的话,即使通过深呼吸让自己静下来,只能得到一刻的平静。这是不究竟的。设想在打坐的时候,我的企业突然倒闭了,还能静心吗?如果将一样东西作为自己生命的依托,就没有办法得到根本的静心。如果能够将生命当作一个无常的过程,将原来所注重的东西看作是一个短暂的历程,能够将生和死、名和利全部视若粪土,人生就能时时静心,在在喜乐;就能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我对一些女孩子讲,如果没有经历过离婚和失去孩子的痛苦,仅仅因为某人不理你或者失恋而痛不欲生,那你对于人生的认识就太肤浅了。苦难对于一些人来说是巨大的,但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可能根本就不存在。为什么面对同样的失恋,有人睡一觉就没事了,有人却选择结束了生命?因为他们对于苦难的理解不同,思维方式不同。
微观地讲,或者说客观地讲,人生在世,没有一样东西不在变化。足下的河流,头顶的星空,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无时无刻不在运动,但是由于肉眼的功能所限,看不出这些变化。佛教说身体无常、观念无常、世界无常。身体无常是身体会有生老病死,从出生到灭亡总有这样一个过程,谁也抗拒不了。观念无常,人的观念随着时代、随着环境而改变,几十年前和几十年后对同一件事的看法就可能不一样,甚至昨天和今天都不一样。世界无常,我们所住的这个地球、这个宇宙也不是恒久存在,也有成住坏空的过程,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地球的生命这么漫长,在宇宙中也不过瞬息之间,何况个人生命和地球比起来简直是微末之间,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应该用超然、洒脱的心态来看待世间万物。惟其如此,才能够活得更美好,更快乐。因为只有正确理解事物运行的规律,才能有一个究竟的视野,而不是盲人摸象,一叶障目。
我经常用佛教“缘起性空”的思想来解读企业运作的规律和方法,为什么佛商这两种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存在可以有共通之处呢?因为从“道”的理念上讲,它们是相通的。在道的层面上,佛教不仅与商业相通,与家庭幸福、与美容养生、与吃喝拉撒等等,都是相通的。无论是做生意、成立家庭,还是交朋友,都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思考,不要总是以我见、我思、我想、我慢来看待问题,而要自利利他,多奉献少索取为准则。这不是佛教与世间法相通的地方吗?
学佛者能够认清事物生住异灭的本质,知道人一生下来结局就必然是死亡,那么在死亡来临之前,能做些什么呢?当拥有一样东西时,下一秒钟就可能失去它,来是去的必然前提,一样东西来到身边,就必然有离开的时刻。
很多年轻人认为,爱情是至高无上的。但是去问问老年人,他们会告诉你,爱情值得追求,但并没有那么伟大,也没有那么完美。身边的另一半相处久了,他的毛病一大堆。世间没有完美的爱情,完美的人,完美的物,有的只是无尽的理解与包容。这才是幸福之道。
人生和世界的本质就是这样,这就是佛教中无常和变异思想。用这样的思维来理解事物,就不会再有悲伤。
心可以超然物外,站在高高山顶上;但是行止一定要与俗世接轨,在深深的人海里修行、弘法。
内心的丰足
世间的富贵有三种:第一种是凭借自己的能力所得,有如山中繁花,春开秋落,了然分明。这种富贵能够持续到生命的尽头。第二种富贵是凭借一时的事功,凭借他人得到的,有如盆中之花,浇灌则活,废弃则死。第三种富贵全凭机会得来,今天把你提拔起来,明天可以将你贬谪远地,有如瓶中之花,有枝而无根,虽鲜活可人,但朝生暮死,不可长保。选择哪一种富贵,是通过个人努力可以达到的。但无论哪一种富贵,最终都要归于尘土。因此,学佛要求超越外在的名利得失,关注内在的丰足。
如果不能观照到这种无常,超越人生名缰利锁、生离死别,即使获得宁静,也不可能持久。这种宁静是短暂而且浅薄的,一旦遇到一点困难、挫折,马上引起嗔恨烦恼之心,引起内心的波澜起伏。
如果能够观照到这种无常,就能做到“举世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这话说来容易但做起来难,真正能做到“无故加之而不怒,猝然临之而不惊”、“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这样的人太少了。要是什么时候都能安之若素,内心如如不动,不为外界动摇变迁,如此通透、圆融、浩大的境界是需要长久修行的。太平禅师曾用木头做了六个骰子,每个骰子的每面只有一点。凡有人问道,他就将六颗骰子一掷,问:“你懂不懂?”对方若稍有犹豫,他就挥杖赶人。
这六面都是幺点的骰子就是人的自性,就是人的本来面目,也就是真我。它不会随着时间的改变、外界的毁誉而改变,它是了了常知、分明如月的,你就是一,一就是你。看住这个一,就守住了自己做人的核心。这个一里没有偏执,有的是大智慧,大自在。
我很喜欢阿姜查尊者的一句话: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心可以超然物外,站在高高山顶上;但是行止一定要与俗世接轨,在深深的人海里修行、弘法。通过认识佛法,使他们改变人生,得到巨大的喜乐,彻底解脱烦恼。这就是我们苦心经营道场的意义所在。
因缘、无我、缘起等思想在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今天的“生”在若干时间后会变成“死”,今天的“得到”在若干时间后会变成“失去”。反之也是同理,今天问题的爆发在若干时间后会得到解决,今天的轩然大波在若干时间后会变得风平浪静。所以,遇到苦难时,不要畏惧;遇到好事时,不要得意忘形。事情总是在两端中反复变化,保持住平静的心比随波逐流要明智得多。
古话说“水到渠成”,大家所要做的,就是在生活中慢慢培养自己的人格,培植自己的福德,提升自己的能力。时机到了,成功自然归附于你。
不动于物,不染于尘
人为什么要朝向一个定势去思考问题呢?如果思维导向都是一样的,很可能产生诸多不幸。有人说,中国的房市是被丈母娘们炒起来的,因为每一个母亲都会要求女儿嫁人时一定要有房子,没有房子就多加阻挠,这就导致了两代人的不幸福。为什么都要以房子、车子、票子作为衡量婚姻幸福与否的标准呢?这种衡量本身就是荒诞的。
我在普陀山认识一个女孩子,她是一个酒店的前台经理,先生是一家酒店的保安。她一直觉得先生这种安分的生活状态很好,白天上班,晚上回家,有时找朋友喝个小酒,没有很大的梦想,平平淡淡,过得很幸福。这样的一位先生,如果是和某些大城市的女孩子相处,肯定要天天被骂,觉得没有上进心啦,不能给她好的生活啦。可是谁规定好的生活就是要有名车、豪宅呢?谁说平静、安稳就不是好的生活呢?我们只是某些思维定势令人自生烦恼,迷失自性而已。
有一位老板娘很有智慧,她对我说:“别的老板都去学习企业管理、教练技术、投资、金融等等,但我觉得一个没有福报的人,学再多也没用;一个有福报的人,不用刻意学习,自然也会成功。”这句话说中了事物存在的一些规律,一个人勇猛精进固然重要,但是命中的定数需要抱着随顺的心态来面对,不要强求自己做一些做不到的事。既精进,又随顺,同时注意积累福报,这才是正道。
那些突然中六合彩的人,没有几个能够得到善终。本来拿着工资拥有平静的生活,一旦发了横财,亲戚朋友反目的,炫富而遭横祸的,真是不胜枚举。所以想着依靠那些邪门歪道来发财,不如扎实地学习一些东西,积累福德,慢慢努力反而会更好,也更符合天道。我们积累的过程,也就是广种福田的过程,基础打好了,才会有成功的凭临。
武则天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女皇,并非一日之功。她还是才女的时候,就在唐太宗身边做文案侍女,认真观察太宗怎样处理事情。后来,高宗总是生病,很多事情委托给武则天来处理,慢慢地,她就成长了起来。
古话说“水到渠成”,大家所要做的,就是在生活中慢慢培养自己的人格,培植自己的福德,提升自己的能力。时间到了,成功自然归附于你。
任何一点点的成绩都不是凭空得来的。世界上学计算机的那么多,为什么比尔盖茨只有一个?乔布斯只有一个呢?多少人进军股市,为什么巴菲特只有一个?不是应该属于自己的钱财就不要去挂念,自己所拥有的钱财就好好去珍惜。
有个女孩子叫鲍云,她第一次来香海禅寺后,就把我们的杂志寄给了身边所有认识的人,因为她觉得好东西应该和大家一起分享。她结婚的时候,上海市最著名的司仪愿意以最优惠的价格为她主持。这就是福报。
我们香海读书会刚成立时,许多好书每本都购买了几千册,发给周围的朋友,在很短时间内投资了二三十万来办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我们认为香海禅寺是一个弘扬佛教文化的现代化道场,应当利益有情。只要别人需要,就尽力满足他们。只要我们有好东西,就一定要和别人分享。这便是利他、布施的思想。我们帮助别人,本不要求回报,内心很快乐、很富足,而回报也就是自然归附的东西。
名望、地位、财富、权力,这些都是人格与福德积累起来的承载物,“厚德载物”,德不厚无以载大福报。随着德行与能力的提升,很多东西自然而然就来了。有人利用旁门左道,通过强取豪夺得到某个位子,这个位子即使得到了也肯定坐不长,而且会有相应的恶报。
有一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庙,庙里有个年高德劭的老和尚。他为人正直,学问精深,山下的村民们都非常信任和仰慕他,经常上山供养。有一次,山下村里的一个非常漂亮的姑娘突然怀了孕,消息一经传出,父母觉得非常丢人,恨不得打死那个姑娘。他们逼问姑娘,孩子的父亲是谁。姑娘没有办法,就说是山上的老和尚。那些村民知道了,都非常气愤,此后百般唾骂、侮辱那个老和尚。孩子生下来以后,那个姑娘的父母就把他扔给了老和尚,并说了许多难听的话。老和尚说:“是这样的吗?”就很淡然地接过了孩子。为了给孩子喂奶,老和尚天天下山化缘找牛奶,村民们吐口水、羞辱他,他都忍受下来了。过了一段时间,那个姑娘实在看不下去,就跟父母说了实话,原来那个孩子不是老和尚的,而是隔壁卖梨的年轻人。那些村民感到惭愧极了,纷纷上山对老和尚表示歉意,姑娘和她的父母也上山跪在老和尚面前请求原谅,并接回了那个孩子。老和尚仍然只是淡然地说了一句:“是这样的吗?”
仔细体味一下,老和尚的话当然很有禅意。所谓“这样”真的就是这样吗?这一刻是“这样”,下一刻还这样吗?也许,在老和尚眼里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区别,也没有受辱和受敬的感觉,他唯一奉行的就是“利益众生”,帮助那个小姑娘。老和尚真正是做到了“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其心安静,澄澈,不动于物,不染于尘。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