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在家旁边的古槐街小学读小学。
1966年,在许昌一中上初中。
1971年3月4日,下乡做知青,在许昌县苏桥乡的侯王村。
1971年年底,任知青队队长。
1974年夏天,被推荐到许昌技校(当时叫河南省第八技校)上学,学制两年。
1975年,驻马店发大水,许昌设立了灾民安置点,帮助难民生活。李佩甫写了平生第一个作品:长诗《战洪图》。
1976年夏,技校毕业,分配到许昌市第二机床厂当技术工人,开车床。
1976年底,写短篇小说寄给《河南文艺》,没过多久就收到公函,去郑州改稿,但小说最终没被选用。
1977年,完成一短篇小说又寄给《河南文艺》,发表在1978年第1期,即处女作《青年建设者》。
1978年,在《河南文艺》第5期发表《在大干的年月里》,在第10期发表《谢谢老师们》。
1978年年底,南丁负责筹备《奔流》复刊时,李佩甫被借调过来做编辑。三个月后,李佩甫又回到工厂。河南文联举办全省短篇小说座谈会,广邀作者们参加,李佩甫也受邀参加。
1979年,报考河南省电大函授班,中文专业。年底,调到许昌市文化局。在《郑州文艺》第5期发表作品《小小老百姓》。
1980年,结婚。
1981年5月,在《奔流》第5期发表《有这样一个厂长》,在《郑州文艺》发表《疑问》。
1981年,在《百花园》第1期发表《夜长长》,在《莽原》发表短篇小说《二怪的画》。这一年,《河南文艺》改名为《奔流》,李佩甫在第11期发表短篇小说《憨哥儿》。
同年,南丁筹办起河南省文联有史以来的第一期文学讲习班,李佩甫参加。后借调到《莽原》做编辑。
1982年,在《奔流》第2期发表《多犁了一沟儿田》,第9期发表《我们锻工班》,第12期发表《十辈陈轶事》。
1983年,正式调到《莽原》做编辑。在《奔流》第7期发表《青春的螺旋桨》,在《莽原》第1期发表《小城书柬》,在《长江文艺》第9期发表《蛐蛐》,并被《新华文摘》转载。
1984年中秋节,河南省文联和许昌市联办,在禹县(今禹州市)为李佩甫召开个人研讨会。同年,在《奔流》第5期发表短篇小说《森林》,附创作谈《这里会出现森林》。
1985年,《莽原》改为双月刊后继续任编辑。在《奔流》第10期发表《小小吉兆村》,在《广州文艺》第10期发表《车上没有座位》。
1986年,在《莽原》第1期发表《红蚂蚱 绿蚂蚱》,在《小说家》第5期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李氏家族第十七代玄孙》。
1987年,离开《莽原》,到省文联创作室做专业作家。《李氏家族的第十七代玄孙》在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在《莽原》第2期发表纪实文学《女犯》。
1988年,在《奔流》第12期发表《红炕席》,在《当代作家》第6期发表《金屋》。
1989年,在《莽原》第3期发表《送你一朵苦楝花》,同时发表《关于〈苦〉稿的自白》。在《中篇小说选刊》第4期发表《在“瞎话儿”中长大》。
1990年,第二部长篇小说《金屋》在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在《中国作家》第5期发表中篇小说《黑蜻蜓》,在《上海文学》第1期发表《画匠王》,在《北京文学》第9期发表《无边无际的早晨》,在《时代文学》第5期发表《村魂》。
1991年,在《小说家》第2期发表《田园》,在《中篇小说选刊》发表《一抔“老娘土”》。
1992年,在《长城》第2期发表中篇小说《豌豆偷树》,在《中篇小说选刊》第4期发表《“泡”豌豆》。与都晓合作,开始创作电视剧《颍河故事》剧本。写到10集时,父亲身体不适,回许昌接父母来郑州看病。在返回的途中,在107国道上出车祸。
1993年,在《小说家》第5期发表《乡村蒙太奇》。《颍河故事》由河南电视台完成拍摄并播出。
1994年,在《上海文学》第3期发表《满城荷花》,在《天津文学》第4期发表《钢婚》,在《莽原》第4期发表与鲁枢元的对话《关于文学与精神生态的对话》,此后进入对精神病症的解析时期。同年,在《公安月刊》第1期发表《麦穗意识》,在《时代文学》第4期发表新长篇《城市白皮书》的节选之一《红蚊子:城市白皮书之一》。
1995年,在《莽原》第1期继续发表《城市白皮书》的节选:《夏天的病历:城市白皮书之二》,在《牡丹》第5期发表《桃毛:特异功能诊断所之三》,在《公安月刊》第3期发表《种植“声音”》。第三部长篇小说《城市白皮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96年,被派到许昌市下属的县级市长葛挂职锻炼,任副市长。在《莽原》第3期发表与何向阳的对话《对话:文学与人的神话》,在《青年文学》第6期发表《学习微笑》,在《钟山》第2期发表《长眼睛的树叶:城市白皮书之四》,在《牡丹》第3期发表《读山》,在《公安月刊》第7期发表《一个老警察的故事》,在《中篇小说选刊》第6期发表《拾来的“微笑”》。小说集《李佩甫》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97年,主要创作剧本。先是完成电视连续剧《平平常常的故事》剧本,并修改为《底色——电视连续剧〈平平常常的故事〉文学版》,在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完成电影剧本《挺立潮头》。在《热风》第2期发表《生命的呐喊——感觉正渠》。小说集《无边无际的早晨——李佩甫中短篇小说自选集》在华夏出版社出版。
1998年,河南省文联将原来作协的创作室、创研室等单位合在一起,成立省文学院,孙荪任院长,李佩甫任副院长。《败节草》发表于《十月》第5期,《小说月报》第12期转载。完成电视连续剧《难忘岁月——红旗渠故事》的剧本。
1999年,《羊的门》在《中国作家》1999年第4期发表,并在华夏出版社出版。在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李佩甫小说自选集》,在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李氏家族》。同时,《难忘岁月——红旗渠的故事》在央视播出后获得“五个一工程”奖,他因此被评为“劳动模范”“省管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
2000年,在《时代文学》第4期发表《渐入佳境:张宇小说》。6月30日在《河南日报》发表《生活的丝结出了文学的茧》。10月12日在《中国青年报》发表《打磨“中国之中”的家族盛衰故事》。
2001年,和院长孙荪一起开办河南省文学院第一届讲习班。6月,长篇人物传记《申凤梅》在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同年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去俄罗斯。在《中州统战》第3、4期发表《访俄散记:从莫斯科到彼得堡》,在《公安月刊》第9期发表《在和平的日子里》。
2002年,在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中国作家经典文库·李佩甫卷》。12月14日,在《人民日报》发表《一个时代的标本》。
2003年3月,任河南省文学院院长。10月,就任河南省文联副主席。《城的灯》在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在《小说月报》(原创版)第2期发表《会跑的树》,在《中篇小说选刊》第1期发表《背上的土地》。
2004年冬,父亲去世。小说集《会跑的树》在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2005年,在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小说集《钢婚》。
2007年年初,任编剧的电视剧《红旗渠的儿女们》在央视热播。夏天,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去美国,为时一个月。根据一个未完成的电视剧剧本创作长篇小说《等等灵魂》,在《十月》第1期发表,并在花城出版社出版。在《长篇小说选刊》第3期发表《她离我们很近》。
2011年,母亲去世。4月22日在《文艺报》发表《文学的标尺》。《羊的门》被更名为《通天人物》在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
2012年,《生命册》在《人民文学》第1、2期连载。3月,小说单行本在作家出版社出版。在《牡丹》第3期发表《我的文友吴万夫》,在《散文百家》第5期发表《乡村记忆》,在《东京文学》第6期发表《生命册》的节选《虫嫂》,在《创作与评论》第8期发表另一节选《怀念》,在8月29日的《文艺报》发表《我的“植物说”》。年底,《生命册》获人民文学奖。
2013年10月,《生命册》获第二届施耐庵文学奖。在《鸭绿江》第8期发表《寂寞许由》。在9月27日的《文艺报》发表《时刻准备着》。小说集《红蚂蚱 绿蚂蚱》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2014年,《生命册》获“《人民文学》长篇小说双年奖”。在《莽原》第6期发表《麻雀在开会》,并获《莽原》年度文学奖,在《海外文摘》2014年12期被选,获“《海外文摘》文学奖”。
2015年8月16日,《生命册》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成为河南本土作家中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人。
2017年8月,在花城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平原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