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甫评传-后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李佩甫评传》终于写完了。

    当一件事情画上句号的时候,过程就清晰起来了。

    这本书的源点,是2003年的某天下午。那时,我在山东师大古朴幽静的图书馆里借书,无意间翻到了一本淡青色封皮的《黑蜻蜓》,一下子就被吸引进去了。生命里那么熟悉的田野、村庄、生活场景,被作者李佩甫亲切、诗意而忧伤地写在了书里。

    于是我决定,硕士毕业论文就写李佩甫。

    2004年初,在何向阳老师的介绍下,我第一次拜访李佩甫老师。他朴素、谦和、温厚,虽为作家,却不善言辞,尤其对客套辞令也不甚熟,但他对人的关切,常流露在眼睛里。

    后来,我参加工作,然后读博,在其他方面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写。那几年,我开始意识到自己在承受这块土地上真实的世道人心,开始积聚起越来越强烈的欲望:看清楚这里的来龙去脉,到底是怎么回事。

    2010年11月,何弘老师邀我参加“坚守与突破——中原作家群论坛”活动,我再次见到了佩甫老师,他还那样,没什么变化。自然而然地,我重新回到了佩甫的世界,借考察他的写作之路,详加观审脚下这片平原的特点,以及人的特点。

    难怪了,平原上长着那么多密密麻麻的草。低低的、伏伏的,紧贴大地,被养着“活”,却也被牢牢拘役在那方寸之所,视界通常就是眼前——旁边的另一簇草,或者近旁的某棵树。但那头顶无边无际的蓝天,过于高远,似乎是不切实际的存在,常被虚悬。可那里,分明有鸟儿不断掠过,有时,甚至是奔波千万里的鸟群。

    这本书,于2012年动念,2013年准备,2014年动手,2016年完成初稿,2017年修毕。期间,多次写写停停。这个漫长的过程证明了我的拖拉懒散、才识不足,也保存了我的精神变动——从困顿、迷茫、自卑到走出了这些。

    感谢这段写作之旅。

    感谢佩甫老师。

    感谢所有帮助过我、启发过我的老师和朋友。

    感谢支持我写作的家人们。

    2018年3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