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的商业智慧-商界精英的南怀瑾情结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远大集团总裁张跃在回忆南怀瑾的文章中曾描述,南怀瑾的“人民公社食堂”常常是热闹非凡,食客众多。来的客人都不拘束,寻着个座位就自己坐下来吃,无论是否熟识,主人家都十分热情。人来得多了,没地方坐,来客就端副碗筷,站在桌旁,也怡然自得。一顿饭下来,大家都是在聊天,谈各种有趣的事情。主人南怀瑾并不为师授道,只作为一位年长的智者,他的睿智都体现在这种闲话家常的过程中。

    南怀瑾就是这样十分好客,善结良缘的智者。讲课教学是他一生主要从事的活动,但他总是谦虚地说自己的一生是“一无所是”、“一无所长”。说自己一生没有招收接纳过弟子,一旦发现有人需要他帮助时,就会爽快地说:“虽然我不收学生,但你出去可以说是我的学生,这样做事会方便些。”有时还让人录音为证。微言厚意,往往让人受益终身,并成就一番事业。

    有人曾夸张地说,南怀瑾门中“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者非富即贵。其实不然,南怀瑾广结善缘,正如张跃所忆,凡来客主人都十分热情,这期间自然不乏工商业界的精英人士。只不过这些商界精英在南怀瑾的影响下成就一番事业后大众传媒宣传较多,而忽视了他身边其他声音弱小的群体存在。南怀瑾曾说,好的企业实际上就是一个教化人心的好学校。商界精英们如何处世为人,实际上能够影响所有的员工。一个员工很少感受到国家和政府给自己施加的影响力,但是员工却能够时时感受到企业内部给自己的影响力。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也说过同样的话:“企业不仅仅是企业,企业是民主化的动力。”

    将企业当做人生修为的场所,是南怀瑾的一种智慧贡献;站在巨人的肩上看世界,则是智者的一种选择。如果一个人的修为不够,那就需要换取视角,这是人类的能力。在这里,我们希望通过海内外商界精英对南怀瑾的情感记录,让更多的人体认到南怀瑾礼贤下士,用自己日常行为中的一言一行,通过言传身教之方式,影响这些商界精英,让他们再去影响更多的人,圆文化兴国的大梦。

    第一节彼得·圣吉:洋管理吸纳的中国道

    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是当代世界最大的文化课题之一,在过去的几百年来,每一次西方思想危机的时候,都会到东方来汲取智慧。市场经济中的无为理念实际上就受到了老子思想的影响,信息化中的基础数学理论则受到《易经》思想的影响;东方也是一样,全球化不仅仅是经济的全球化,真正的全球化是人类整体智慧的共融和相互启发。西方社会管理中的社会信仰对东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启示,西方在商业层面的思想也受到了东方的启示,商业不仅仅是金钱和资本的游戏,按照南怀瑾的东方理念,商业就是在修炼和经营人生。

    1995年4月8日,世界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博士,在台湾高雄中山大学杨硕英教授的陪同下,专程借道香港造访南怀瑾。

    作为一个被称为世界“学习型组织理论之父”,而且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有史以来世界十大管理大师”之一的彼得·圣吉,为何千里迢迢来到中国拜南怀瑾为师,甘当他的学生?

    据杨硕英教授回忆,1991年以后,每年大概都会和彼得·圣吉见面两到三次,只要有南怀瑾的书翻译成英文的,一定会送彼得·圣吉一本。杨硕英不知道彼得·圣吉有没有读,后来才知道他都读了,而且非常渴望再次见到南怀瑾。于是就有了这一次见面。当时南师说时间太短不足以谈禅宗,只教彼得·圣吉一种静坐方法。此后,彼得·圣吉严格要求自己,无论多忙多累,每天早晚一定都依此静坐一小时,数年不辍。

    1996年,杨硕英与彼得·圣吉见面时,已经觉得他在静定功夫方面有所进步,但由于那时彼得·圣吉与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学院之间的矛盾日趋恶化,压力还是很大。于是,杨硕英请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南怀瑾学院院长侯承业教授先到麻省理工给彼得·圣吉做一些指引,并于两年后的1997年6月,再次安排彼得·圣吉来到香港,短期学习中华文化。

    这次与彼得·圣吉同行的五人都是美国管理学术的工作者,另外还有美国国务院的艾德·杨定一医师及夫人王瑞华,葛元宏(Griffin)医师,以及巴黎大学东方学系主任戴思博等。在侯承业院长的努力下,南怀瑾为彼得·圣吉等人举办了一周的禅七。同时还有海峡两岸学术界及企业管理阶层二十多人参加。这次讲学,南怀瑾讲到唯识学中“见思惑”问题,以及儒家的“未知生,焉知死”等生死问题。彼得·圣吉一行在南怀瑾老师多层次涵盖颇广的讲述中,找到了许多契合管理学发展的重点,收获极大。在个人修养方面,彼得·圣吉说,他多次被老师的话所感动,只有在座位上频频施礼,以表达他内心的感激之情。

    2000年9月,彼得·圣吉又从美国波士顿专程前往香港向南怀瑾请益。在和彼得·圣吉闲聊时,南怀瑾顺口提到美国经济要走下坡了,下坡了还要再下坡。当时是美国经济最好的时候,硅谷网络产业十分红火,很多的专家学者都提到了新经济,2001年年初美国经济才开始走下坡的。可是南怀瑾却说美国经济要往下滑了,彼得·圣吉不解地说,现在美国经济似乎越来越好啊?南怀瑾说,大的事情他很少看错过。选择还随口提了21世纪人类社会将会发生的几个惊人的巨变,包括现代科学与宗教的衰微,令人闻所未闻。这让彼得·圣吉和随行的杨硕英都很震惊。许多年后,南怀瑾的一些预言陆续应验了,可以说是八九不离十。这就更让彼得·圣吉对南怀瑾和中国传统文化肃然起敬。此后几乎每年都要来中国向南怀瑾请益。

    2012年11月5日南怀瑾驾鹤西去后,彼得·圣吉专程来华悼念,表示要继续南怀瑾未竟的事业。他在和中央党校报刊社常务副总编辑钟国兴对话时说,我欣赏南老师的原因,在于南老师对中国儒释道研究非常深厚,对这个世界的事情了解很深。我和南老师的谈话,奇妙之处在于,我们所交流的不同话题是随意流动的,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我们既是谈深刻的传统思想,又是直指窗外之事,和当下一切联系非常紧密。其实对于我和他的交往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南老师对于人类的发展与成长的深度关注和他的思考对当下世界的紧密联系。从1997年的静思活动开始,我基本上每年至少要见南老师一次,在过去的七八年里,我每年要见他两次。我们之间通过信件也有来往,我也会写一些报告心得,他也会回复我。他在香港的时候,我去过,后来他搬到上海,我就去上海拜访他。在上海的时候,我们就开始了太湖大学堂的筹划,我也去过当时的场地,参与了设计。

    2003~2006年间,彼得·圣吉及其团队4次拜会参访南怀瑾,对生命科学的认知做了深入的学习对话。2007年3月,上海人民出版社曾出版《南怀瑾与彼得·圣吉》一书,收入了老师与彼得·圣吉等人的访谈对话记录。内容涉及禅宗的修持方法以及生命科学、认知科学等,问答之间,思想深邃,充满睿智,发人深省。这组颇有深度的跨文化对谈,也凸显了东西文化汇流的趋势。图书首印8万册一销而空。

    2010年年初,彼得·圣吉在接受《中国企业家》杂志采访时,谈及与南怀瑾的交往印象和思想影响时,他说:我有幸在一生当中结识了很多伟大的导师,他们都活跃在商界、学术界等不同的领域。在过去的10年中,南怀瑾老师的修为与智慧一直激励着我。像我一样跟南怀瑾老师有过更近距离的师生之谊的人会知道,他对佛家、道家与儒家思想那生动而鲜活的理解是对我们更重要的东西。

    我相信南怀瑾是将形形色色的中国智慧融会贯通的伟大整合者,他博大精深的学识使他能够成为东西方传统文化之间的桥梁。比如,我们最近完成了一个关于中国哲学传统与西方科学理念之间的关系的系列对话。我希望在未来的几年里这个系列对话能够继续下去,以更广泛地分享现代物理、现代认知科学与中国哲学之间潜在的互补性。我希望这不仅能够促进东西方智慧之间的融合,并且能够让人们认识到,这才是支撑人类文明成长的唯一重要的支点。

    在彼得·圣吉和南怀瑾的交往中,我们看到了影响现代西方管理学的中国传统文化力量,以及两者交融发展的美好前景。西方当代著名思想大师、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一直认为,中国文化是未来世界统一的核心文化。汤因比在和东方的一些哲学大家的交流中,一直期待用东方文化的复兴来拯救人类文明。南怀瑾所做之事、所研之学,也许正是东方文化兴起的奠基之本,彼得·圣吉在与南怀瑾的对话中,让洋管理获取了丰富的东方文化智慧。

    第二节尹衍梁:因为老师,所以光华

    南怀瑾对于全球化过程中资本主义物化人心的现状,做了很多的阐述,认为终身学习,终身修心成为现代人需要去做的事情,他曾说:“今日的世界,物质文明发达,在表面上来看,是历史上最幸福的时代,但是人们为了生存的竞争而忙碌,为了战争的毁灭而惶恐,为了欲海的难填而烦恼。在精神上,也可以说是历史上最痛苦的时代。人是莫名其妙地生下来,无可奈何地活着,最后是不知所以然地死掉。我们的人类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危机。”

    南怀瑾还说过,现在是精神病开始的时代了,我发现很多年轻的孩子们精神都有问题了,归结起来是教育的问题,一个国家、社会的兴衰成败,重点在文化、在教育。

    南怀瑾的这些话,也给素有“第一台商”之称的台湾润泰集团总裁尹衍梁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自20世纪80年代通过好友李传洪介绍认识南怀瑾后,命中注定尹衍梁的人生路上有许多足迹,会烙上南怀瑾的印记。

    祖籍山东日照的尹衍梁20世纪50年代初出生在台湾台北,父亲尹书田是著名的纺织企业家,时称“格子布专家”、“牛仔布大王”。他少时顽劣,被父亲送至彰化进德中学接受感化院班住校读书教育。后因一场跟校外人士打架的冲突,通过老师王金平的搭救与“隐匿不报”,改变了一生。遂考上成功高中夜间部,再进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以最后一名毕业。26岁进入社会后突然开窍,对学问及研究开始有兴趣。1982年从台湾大学商学研究所毕业,1986年获得国立政治大学企业管理博士。从一个顽劣子弟到社会栋梁的转变,实际上是人心的转变。其间,南怀瑾起了很大的作用。

    1989年,尹衍梁带着忐忑不安的归乡心情,和台北私立薇阁中小学董事长李传洪一起踏上中国内地的土地。他此行的目的,是带着国学大师南怀瑾对中国内地的第一个投资愿望——兴建金温铁路前来,他们要展开全线250公里的踏勘工作。这一次行程,为他铺上一条通往中国内地政经人脉的平顺道路,国学大师南怀瑾成为他可以顺利打进中国内地的最关键人物。从代表南老师到内地踏勘以及与中国官方签署合作意向书为止,这段捐赠铁路之行也成为尹衍梁接近中南海的第一步。所以尹衍梁逢人就说,影响他最大的就是南老师。

    尹衍梁认为,南怀瑾好广结善缘,从抗日战争中投笔从戎、跃马西南,帮助那里的少数民族同胞,到后来支持国家建设、支持希望工程,南怀瑾从来都是为了大义、大道去布施善缘,没有功利性在里面,或者将自己的功名放在最后,完全是出自本性的驱使。相比之下,他觉得在这一点上,自己与老师差距甚远。受老师这种对众生关爱的大义之影响,他带着自己与南怀瑾的第二个愿望在中国奖励高等教育。在他到内地投资考察的过程中,发现内地高等教育水平还有待于提高,于是主动提出想捐赠一笔钱出来,作为对高校优秀人才的鼓励。南怀瑾闻之欣然,对他支持教育事业、支持人才培养的意愿大加赞赏,通过与内地方面协商联系,终于使得“光华奖学金”得以在内地高校实行。原本发放对象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与内蒙古大学,其后则奖励了多达三十多所大学院校,是当时首度遍及中国高等教育的奖学金,而捐助者竟是一名来自台湾的商人。光华奖学金让尹衍梁在中国内地一炮走红。

    1989年,尹衍梁又捐资1000万美元在中国最有影响的北京大学兴办了光华管理学院。这所饱含南怀瑾办学理念的商学院,已经成为国内一流的商学机构。

    尹衍梁说,老师笔耕不辍、著述颇丰,还经常给弟子开示,对弟子的一言一行都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到太湖学堂之后老师已经是90岁高龄的老人,但他仍然公开授课达五十多次,让数千中外学子有机会当面聆听精彩纷呈的演讲。演讲内容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与认知科学、生命科学,中国简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含,令人敬佩折服。这就是老师给人的力量。捐助光华是他在老师鼓励和影响下的一个选择。虽然老师走了,但他的人格魅力和学识影响将永远传承并发扬光大。

    第三节陈峰:我以师训做企业

    2013年,海航集团迎来了创建20周年的喜庆日子。20年间,海航集团从1000万元起步,从一个偏居海南一隅连“飞机翅膀都买不起”的小公司,发展到如今年收入已超1200亿元,总资产超过3600亿元的以航空为主业的大型企业集团。海航的故事成为当代中国乃至世界工商界的传奇。海航的创始人、当家人,海航集团董事局主席陈峰在总结海航发展历史时,总忘不了为恩师南怀瑾记上一笔功绩。

    陈峰曾这样告诉采访者,南怀瑾老师是对海航的企业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一代国学大家,他对中国文化坚定的信念深刻地影响了海航的文化。

    陈峰说,一个企业,一个长久不衰的卓越企业,一定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百年老店。因此,作为中国本土生长的企业,一定会根植于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在这个大背景下,海航在构造自己的企业文化当中,必然要寻找中国文化的根基的东西。而南怀瑾老师是中国文化的大家,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近百年来一个杰出代表。

    有媒体称陈峰是南怀瑾的关门弟子,此说无从考证,但有一点可以证实,那就是南怀瑾很欣赏陈峰,多次面对公众夸赞陈峰。近一二十年,南怀瑾为数不多的对工商业界的讲课,很多是陈峰邀请促成的,其间陈峰的身影也是出现最多的一个。

    在陈峰的办公室里,书架上摆着经史子集,书案杂陈笔墨纸砚,墙上挂着南怀瑾赠他的条幅,还有一张他和南怀瑾的合影照片。照片拍摄于十几年前海航创建初期,南怀瑾一袭白袍,道貌清矍,陈峰正值壮年,身材略微发福,不似眼前的清瘦模样。陈峰说,结缘南怀瑾老师之后,自己的身心都有大变化。

    陈峰回忆和恩师南怀瑾结缘时说,海航初创时期,我用恩师的《论语别裁》改编成《中国传统文化导读》,教人做人做事。接着要求每位员工背诵《同仁共勉十条》。这十条来自于唐朝百丈禅师的《丛林要则二十条》,例如《同仁共勉十条》的第一条“团体以和睦为兴盛”,就是从里面来的。我们把其中与在家人无关的东西去掉,例如“修行以念佛为稳当,寺院以老旧为庄严”等,成为我们自己的企业守则。这都是我跟南怀瑾老师面对面讨论出来的,形成了我们在家人为人处世的原则。

    南怀瑾将海航的管理作为中国传统商业文化和国学精髓的实验田,他用自己一生所得的商业经验在协助海航做好企业,实验在全球化的条件之下,中国商业在国内国际上的超越之路。在海航,员工从进入公司的第一天起,都要学习依据南怀瑾《论语别裁》改编的《中国传统文化导读》和由南怀瑾作序的《员工守则》,也必须熟记南怀瑾参与制定的海航《同仁共勉十条》。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秘密。海航的每个员工也知道,陈峰热衷中国传统文化,是南怀瑾的学生。但作为现代企业的海航,为什么要在企业文化里面大力提倡传统文化?南怀瑾老师对海航企业文化的形成有怎样的影响?陈峰这样介绍:

    纵观中国工商精神,所缺憾的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当今中国企业界勤勉的人很多,然而承古先贤人的大志向、大胸怀、大智慧、大作为的人太少。南怀瑾老师的中国传统文化集大成的学术思想,构成了海航企业文化重要的支撑部分。当然,我们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吸收了西方的现代管理思想,例如,我们的企业理念“诚信、业绩、创新”,就来自国际大牌企业的经营理念。所以,海航的企业文化是中西合璧。

    陈峰说,我们跟南怀瑾老师结缘以后,大量运用他对我们的指导,构成了今天海航具有很强竞争能力的企业文化,我称之为海航的软实力。这对构造海航20年健康持续发展,对我们的员工队伍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产生重要影响,也构成了海航事业中国传统文化的“商道”精神,“计利当计天下之大利”。中国文化的“商道”精神,是一种企业自身、他人和社会融为一体的利益。我认为海航的企业文化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商道”精神,实际为今天的人类商业发展开启了一个重要的商业文明。海航的宿命和海航的使命,我们的世界级卓越企业,我们的海航精神,都源于对中国文化“商道”精神的理解和运用。

    据陈峰介绍,在海航发展的过程中,南怀瑾老师还经常向他们推荐书籍,例如海航集团把南怀瑾推荐的《菜根谭》作为海航管理干部必修读本,还有《捕蛇者说》、《梓人传》等,这些都对海航干部的成长产生了极为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陈峰曾把南怀瑾的一生归纳成两句话:“三教法主,百家门师。”称南怀瑾是儒、释、道三家的集大成者,把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柱用非常浅显的语言揭示出来,使“深者不觉其浅,浅者不觉其深”。认为南怀瑾起着现代鸠摩罗什和玄奘法师的作用,把三大家融会贯通,使中国文化的精髓得以宣扬,影响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

    陈峰还用3句话、12个字概括南怀瑾的学术思想:“身心性命,宇宙万有,内修外用。”他认为,中国文化的三大家实际上都是解决这些问题,回答了人与宇宙自然的关系,回答了追求生命至理的人关心的人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回答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追求社会和谐的内涵。

    陈峰还把南怀瑾的方法概括为“佛心、道骨、儒表”六字。佛心,发心造福于天下众生;道骨,人们在世间当中,对自身的修养要遵循道教文化;儒表,说的是做人模式。

    对于南怀瑾的逝世,陈峰感到非常惋惜。他说,人生大事莫过于生死,按照宇宙的规律,从佛法的观点,成、住、坏、空无人可免,只要是物质世界、有形世界一定有这样的规律,不过长短而已。一个人的逝去是自然规律,死去的是他的生理的形态,但是他留给这个世间的、永存的是精神。南怀瑾老师留给世间太多的宝贵财富了,世人称之为“南学”。我认为,它对今天重塑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今天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也有积极的作用。

    在海航集团成立20周年媒体见面会上,陈峰透露,他和海航七位创始人将捐赠海航集团20%股权给海南省慈航公益基金会,价值约85亿元。第一期捐赠30亿元的股权。这里可以看到当年南怀瑾修建金温铁路后“还路于民”的影响。中国商人和中国企业家的人生修为,重塑中国维护一方平安的士绅精神,实现中国社会治理和社会自治模式,这是中国走向文化繁荣和经济繁荣的社会基础。

    第四节李慈雄:南师领我上商道

    有着中国“地砖大王”之称的上海斯米克集团总裁李慈雄,是南怀瑾先生的得意门生之一。李慈雄早在读大学时就拜南怀瑾先生为师,如今是全国工商联执行委员、上海市台商协会副会长,旗下企业业务范围涵盖建筑材料、电子电气、能源科技、快速消费品、教育培训等六大板块,营业额超过100亿元。在李慈雄看来,自己能走到今天的高度,完全承蒙南怀瑾老师的悉心栽培,而他对南怀瑾老师洞察世界的独特眼光也钦佩不已。

    20世纪50年代,李慈雄出生在台湾的一个军人家庭。在读台大电机系二年级的时候,感到现代物理学无法解决他心中对宇宙源起的困惑,对国学的兴趣日趋浓厚,于是找南怀瑾拜师学习。

    南怀瑾先生看了看他说:“你到我这里听课是要交费的!”李慈雄说:“老师,我家境困难,勉强交了大学学费,没有钱来这里听课。”南怀瑾说:“那你可以来我这里打工。”李慈雄说:“不知我能否干得了?”南怀瑾说:“无非就是打扫厕所、擦地,及倒茶待客这些杂事。”

    李慈雄说干就干,以为通过了南怀瑾先生的考核,他哪里知道,南怀瑾已经开始为把他磨练成才而进一步考验他了。

    “当时老师很严格,会趴在马桶旁边看里面有没有刷干净。我洗刷的玻璃茶杯,他会拿到太阳光底下看,发现杯沿不净处就要我再去洗。尤其是当我给客人倒茶,不小心洒水到茶杯外,南怀瑾老师就不留情面地说:看,这就是台大电机系的学生,学习不知道如何,可是连茶也倒不好。我常常感到面红耳赤、羞愧难当,下不了台。”李慈雄后来这样感慨。

    如此磨练了半年,南怀瑾看到李慈雄没有退缩的意思,意志还是很坚定,才教他读第一篇文章——《货殖列传》。李慈雄当时迷惑不解,心想我又不做生意,老师教我这个干啥?后来李慈雄走上经商之道,他才隐约感觉到,冥冥之中南怀瑾老师似乎在几十年前就规划好了他的人生道路,开始有意培养他商业方面的能力。

    20世纪80年代后期,李慈雄拿到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到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工作。那时他已成家立业,然而南怀瑾却突然联系他,让他离开美国到中国内地发展。当时国内经济形势不太稳定,李慈雄又没有做过生意,他不清楚南怀瑾先生让他去做什么。即便如此,李慈雄还是听从南怀瑾的建议,卖掉美国的别墅,拖家带口地来到一片荒凉的上海浦东搞投资开发。

    创业初期的生活是艰辛的。李慈雄从美国来到中国,各种心理落差可以想见有多大。李慈雄说:“当时我回家只要有床睡就好了,最辛苦是我太太,她和孩子整天在家里。”小孩要吃的奶粉买不到,每次李慈雄出门,太太就交给他一张购物单。但李慈雄坚信南怀瑾老师的眼光,愿为理想牺牲生活品质。果不其然,他最初投资的模具公司仅半年就实现了效益的质变。那时候的上海到处都在搞建设,装修用的瓷砖需求量很大,李慈雄的朋友告诉他说,想装修房子却买不到好瓷砖,于是李慈雄又开始钻研瓷砖,然后建厂生产,销售的第一年就实现盈利。在瓷砖市场初步积累资本后,斯米克集团渐渐扩展到今天参股的多家公司,集中于磁砖、家用纸、通讯电源等几大核心竞争力产业。1991年,上海专门开展“斯米克现象”大讨论,充分肯定李慈雄的事业。2001年,李慈雄登上了台湾《商业周刊》的封面。

    李慈雄在离开美国前往上海的时候,恩师南怀瑾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世界上最厉害、最有效的东西就是诚实、信用和守规矩,然而这个世界上愿意如此做的人又那么少。李慈雄深有感触地说,中国企业的流星现象十分令人惋惜,失败的关键就在于人心。做企业,首先要明白经营的基本面是什么,我认为就是赚取人心。想要做好一个企业,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你真心诚意地付出了,你才可能得到客户、股东、员工的尊重和回报。

    李慈雄在斯米克企业文化读本《炉边夜话》中这样著述:“做生意就是取得人心、留住人心,利润自然而来。对市场来说,是如何留住顾客的心,这是现代行销的主流,这就要靠真正的产品力和客户满意度,而不是靠夸张的宣传和包装;对公司内部来说,如何得到和留住干部的心,是自古以来所有组织管理的首要要务。这就要靠讲诚信和讲团队精神的企业文化,而不是靠略施小惠及任人唯亲;对资本投入来说,如何得到和留住股东的心是所有公司做好壮大的根本。”

    毋庸多言,真诚服务是赚取人心最直接的环节。相对于兜售产品的传统营销概念,李慈雄更愿意把行销定位为一种业务员提升企业形象,与客户共同商量解决问题方案,从被动的制造到主动的合作的过程。亲切的服务态度,完善的售前、售后、售中服务,无论大、小客户一概认真对待的态度,为斯米克赢得了良好的声誉,而同时口碑式的营销已经成为斯米克一个非常重要的通道。

    有段时间台商到内地设厂,台与内地员工之间常常会发生文化上、观念上的碰撞,存在明确的分歧。通常做法是将台籍干部餐厅和大陆员工餐厅分开。李慈雄就不这么做,他和所有的员工一起在大食堂就餐,一起穿制服在工厂里工作。李慈雄认为,之所以产生不同意义,原因就在于缺乏沟通和好的企业文化,如果双方能真诚相待,按照规章制度去运行,企业一定会兴旺。因此,李慈雄明确提出了斯米克的经营哲学——“提供舞台,成就人才,东西合璧,共创事业”,他常常在员工中灌输企业的团队理念。他说,斯米克就好像是一个大家庭,来到这里,就不分大陆人、台湾人、外国人,只有斯米克人,大家的发展机会都是平等的。这种人性化的管理体制获得了双赢,有力推进了企业发展。

    行走在商业高端的李慈雄始终没有忘记老师的教诲,不忘企业家应该肩负的社会责任。近年来,由于市场萎缩等原因,斯米克企业也出现了亏损。据2013年2月7日ST上控披露的2012年年报显示,报告期内,斯米克公司实现营收885亿元,同比减少2.84%,净利润亏损巨大。董事长兼总裁李慈雄2012年只从上市公司领取了12元工资。ST上控证券部工作人员解释说:“年报里确实是12元,因为公司连续两年大幅亏损,李慈雄秉着承担责任的态度,每月只领取象征性的1元钱。”这让李慈雄成为A股上市公司薪酬最低的董事长、总裁,同时也展示了他非同一般的个人胸襟,实际上也是传播了南怀瑾办企业的文化理念。

    2012年8月,南怀瑾叮嘱李慈雄可以做弘扬东西精华文化的事业了。遵照南怀瑾的意见,李慈雄已在上海浦东新区建造了一座恒南书院,并于2013年1月7日在恒南书院举行纪念南怀瑾百日忌辰活动。李慈雄说,他一辈子也忘记不了南怀瑾老师领他走上商道的一切。

    第五节潘建国:老师指点我建“天宫”

    这是一个气势恢宏的天宫净土,弥勒圣境,人间胜景。

    远远看去,位于浙江绍兴会稽山顶的龙华寺和兜率天宫酷似西藏布达拉宫,巍峨壮观。龙华寺层层叠叠,殿后有殿,房旁有房,一进紧接一进,层层相连,引人入胜,是目前国内单体最大的皇家风格的佛教寺院。其中,点缀着白墙、木柱、黛瓦组成江南民居风格的人居楼阁群,和红墙琉璃瓦组成的供信众礼佛的殿堂群有着完美的搭配,一步一景,美轮美奂,体现了21世纪皇家寺院的建筑风格。

    与龙华寺一水相隔的,就是香水海上在人间首次示现的兜率天宫。在佛教的宇宙观中,兜率天是欲界第四层天,其中的兜率天宫内院,是未来佛弥勒菩萨为天人说法的地方。兜率天意为欢喜天,喜足天,是欲界最为殊胜的净土。这里的兜率天宫由七重宝垣、兜率天内院、紫金莲花三大部分组成。七重宝垣是天宫的基座部分,其宽99米,长180米,高28米。宝垣外围由5000米汉白玉栏杆围合,似七层白云烘托着巨型莲花。七重宝垣的四周雕刻着诸天罗汉菩萨及佛造像,雕刻长度达四千余米,令人叹为观止。宝垣内部为佛教艺术博物馆和佛教八大宗坛水陆内坛等。兜率天宫中间部分是兜率天内院,内供世界最大的室内坐佛——23米高的说法天冠弥勒像。天宫顶部为48瓣直径五十六点七米的巨型紫金莲花,堪称世界之最。莲花是大乘佛教的象征,巨型莲花代表着弥勒菩萨接引持五戒行十善的娑婆世界众生往生兜率净土。巨型莲花也代表着佛菩萨脚踩的莲花,莲花上供奉着巨型无相大佛。礼佛者心有多大,佛就有多大。莲花上的无相大佛也契合了《金刚经》“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之意。花内为金碧辉煌的可容纳千人的善法堂。

    夜间的兜率天宫,更是虚无缥缈,如梦如幻。七彩变幻的灯光,让人如入天宫幻境,再现了佛经中“莲华上有无量亿光”迷人景象。

    回顾近半个世纪的人生道路,品味兜率天宫建设的艰辛,让潘建国无法忘怀的是老师南怀瑾对他的指点和鼓励。逝去的日子如电影般历历在目。

    那是2000年世纪之交,一度生意非常红火的潘建国进入事业的一个低谷,自信心也跌落到谷底,感到前途非常迷惘。那段时间,他不停地出入于名山古刹,拜访高僧大德,企图寻找一个人生的答案,但始终没有寻找到他要的答案。直到一个偶然的机缘,潘建国读完了南怀瑾的《金刚经说什么》,似乎才有所感悟。在随后的几个月时间里,潘建国废寝忘食地读完所能找到的南怀瑾的著作,懵懂中他似乎找到了答案。

    在南怀瑾书中寻找答案的同时,潘建国还渴望能当面找南老求证。2002年夏天,潘建国曾带着自己出版的宣纸版佛像图书,专程赴香港寻师。当时他根本不知道南怀瑾住哪儿。经过多方努力,他虽然没有见到南老,但还是托人把自己的书送到南老手中,并出人意料地收到南怀瑾用一个红包包着的书款,获悉年底南老将在义乌双林古寺带领大家打禅七的佳讯。

    2002年年底,潘建国提前赶到义乌双林古寺做义工,和师父们一起建禅堂、盖食堂、接送客人。大年初七,他见到了盼望已久的南怀瑾,跟着南师打禅七。这个禅七,可以说彻底改变了他的心性。潘建国认识到过去由成功走向失败的根源就是那一念无明,他知道了佛菩萨不会保佑一个只有自利之心的人,每个人都应放开心量、积极利他,彻底利他才有可能真正的自利,他懂得了菩萨行是一个在家居士的天职。离开双林古寺前,潘建国暗暗发了一个愿:如果有机缘,一定要建一个居士禅修道场,让更多的人能享受到正信佛法的熏陶。

    这个禅七让潘建国重拾了信心。之后,他举家迁往北京,开始新的事业,同时也开启了工作之外的慈善事业。愿力真的是不可思议,机缘就真的不期而至了。

    2007年6月27日,潘建国等人与绍兴县人民政府签订了建设会稽山弥勒圣境的协议。协议明确圣境的核心建筑就是“兜率天宫”和“会稽山龙华寺”,核心理念是“包容和谐快乐”,圣境性质是慈善公益的,而非商业的,所有股东的出资均不能参与分红,所有利润都用于慈善和文化建设。

    但真的要打造兜率天宫,一连串的问题都来了。从古到今,还没有人造过兜率天宫。兜率天宫是什么样的?没人知道!无助中的潘建国去请求南怀瑾。南师笑着说,他也想去兜率天宫,但还没去过呢。南师指点说,你可以依据经典——《弥勒上生经》,参考善财童子参弥勒的描述。在南老的指导下,潘建国带着一班人把兜率天宫的各要素整理了出来:宝宫的形态像须弥山,山下有香水海,宝垣是七重的,莲花是其重要特征,龙王和水是不可或缺的,善法堂和天冠弥勒是核心。这样,潘建国和他的创作团队花了近一年时间,在国内外收集素材,终于创作出兜率天宫的效果图。当他把效果图送呈给南老看时,南老笑得很灿烂,大加赞赏。

    建筑的形态确定了,佛教文化又如何定位?如果仅走唯识法相的路线,担心这个法门太深奥,不容易向大众普及。犹疑不定中潘建国又去向南怀瑾求教,南老告诉他,兜率天宫要定位在中华文化的弘扬,儒释道等各宗文化都可宣讲,兜率天宫就是个讲法的地方。佛教文化上,更要包容各宗各派,可以建八大宗坛,让八宗有成就者都到兜率天宫登坛讲法。龙华寺的定位要以禅宗为主,也比较契合现在的人间佛教和居士佛教。南师并告诫他,切不可把当今佛教烧高香、撞头钟那些迷信骗钱的把戏带到龙华寺里来。龙华寺要多搞禅修和佛教文化交流,多做慈善利他的事业。南师的这些话,成为潘建国打造兜率天宫和龙华寺的原则。

    经过5年多时间的建设,兜率天宫和龙华寺工程已接近尾声。2012年6月底,潘建国和弘宗法师到太湖大学堂向南老汇报工程建设进度和明年开园的规划。事后,潘建国如释重负般跟南老说:“老师啊,等我把天宫造好了,我就退休,跟在您身边修行好吗?”潘建国本以为南老会满口答应,没想到南老听了哈哈大笑,跟他说:“每个人缘分不一样,建完天宫你的事业才刚刚开始,谈何退休!”说完,起身拉他和弘宗法师到隔壁会客室坐下,指着孙文手书五代贯休和尚的“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的诗句给他们讲解,一再勉励他说:“你现在正当年,要有‘一剑霜寒四十州’的气魄!不要老想着十四州那点小事。虽然我不收学生,但你出去可以说是我的学生,这样做事会方便些……”听完这番话,潘建国由衷地感恩老师的慈悲摄护,也更感受到肩负的重任和南老对他的殷切期望。

    潘建国又向南老祈请:“老师,明年天宫开放时,我想请您老人家到兜率天宫莲花内的千人大法堂开堂讲法,好吗?”南师不置可否地笑笑,没有接受也没有拒绝。南老让宏忍法师请出了两座供奉有“三乘同依佛舍利”的水晶舍利塔,让他和弘宗法师请回兜率天宫和华林园供养。

    欣喜之余,潘建国不由得有些诧然。更没想到,7月份就得知老师闭关的消息,9月20日,从太湖大学堂公告知道,南师四大违和,正住于禅定。9月29日下午,南师仙逝,潘建国获讯如闻晴天霹雳。第二天下午就赶到太湖大学堂,参加老师的荼毗法会,为他送行。在南老的化身炉前,回想南老为弘扬中华文化辛勤耕耘七十余载,还用自己的生命给大家上完最后一堂课,潘建国的泪水不禁夺眶而出。在凌晨回绍兴的睡梦中,他梦见了南老,据他回忆我梦见今年陪南老参观兜率天宫。只见南老白衣飘飘,精神矍铄。

    2013年9月29日,是南怀瑾往生一周年祭日,现以被潘建国择定为兜率天宫正式建成对外开放的开光之日。潘建国说,弥勒净土建设的文化形态有别于现在的传统寺庙:对香客免费提供清香三支,不卖高香烧高香;不以经忏为寺庙谋生手段;寺庙经济采取基金会管理模式,公开透明,接受功德主监督;寺庙由四众弟子共同建设管理,法务系统由出家众管理,事务系统由在家众管理;佛教文化以讲经说法禅修静修为主;提倡“人间佛教”模式,鼓励信众积极参与到人间净土(小康社会)的建设之中;提倡自力利他,行菩萨道,觉悟众生,服务社会,共同创建美好的人间净土。

    这将是南怀瑾又一遗留人间的教化功德。

    第六节张跃:老师教我朴实处事

    “不论你有多少学问或多大本事,都要能放下自己,像一个最普通的人一样生活,因为你会发现,作为一个人,你所真正需要的东西就只有那么多。”这是在远大集团总裁张跃的记忆里,国学大师南怀瑾对他说过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

    1960年出生的张跃是中国内地第一个拥有私人飞机的民营企业家,他还有直升机的驾驶执照,常常举动惊人。2010年3月6日,远大集团在上海世博会上仅仅用了24小时,就用完全轻量的钢结构、远离混凝土垃圾和扬尘建成了远大馆;2012年8月,张跃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说,透露远大集团计划使用预制组件,像堆积木那样在3个月内在长沙建造一座220层、838米的世界最高楼,命名为“天空城市”的构想,又一次引人瞩目。据称,“天空城市”比现有的世界最高建筑——迪拜塔,还要高10米。

    尽管如此,张跃对南怀瑾的朴实处世还是十分敬仰,在他的记忆里,南怀瑾的为人比他的学识更令人印象深刻。他曾说,“朴实”是他在南怀瑾那里获得的最大收获。

    张跃最早了解南怀瑾是因为他的夫人是南怀瑾老师的铁杆粉丝,很崇拜南怀瑾,只要是南怀瑾的书,她都会买来看。因为事务太忙,张跃根本没有时间去看太多的书,受到夫人的影响,才会偶尔翻一翻南怀瑾的书,最初也仅仅是对其中涉及的比较风趣轻松的内容感兴趣。

    张跃第一次与南怀瑾相识是在1998年,他在香港被一位友人带去参加一个饭局。饭局的厨师都是主人家从庙里请来的和尚,而端上来的都是粗茶淡饭,没有哪个菜品是刻意讲究色香的。主人并不为师授道,只作为一位年长的智者,他的睿智都体现在这种闲话家常的过程中。即便用餐,对饭桌上自己喜欢吃的饭菜,也只吃一点点,是全桌吃得最少的人。

    张跃第一次拜访南怀瑾的时候,曾掏出一本南怀瑾的著作希望其签名,但被南老拒绝了:“我又不是明星,搞什么签名这种事啊。”在张跃的记忆里,南怀瑾特别怕别人把自己当做老师,或者当做名人。“南老不愿意别人把自己打造成文化明星,他认为文化的本质就是人性的朴素。一旦丧失了朴素后,文化就变成了商业,或者是叫特定阶段特定角度下的文化,这些都不是文化的本意。”

    从那次见过南怀瑾之后,张跃就觉得南怀瑾是个风趣的人,和他写的书一样。他的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把深刻的道理用当代人可以理解的话表达出来,而且多有举例阐述,使读者能够触类旁通而加深理解。张跃回忆当年在香港与南怀瑾一起的种种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南老讲述的那些故事。常来南老这里拜访的人,很少平铺直叙地向南老请教书本上的问题,通常都是天南海北地聊天,会讨论文学、宗教,更多的是社会上发生的很多新闻事件,或者自己在人生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南老在谈话中,会将古代和现代结合,可以将每一件事情讲得都很风趣生动。有些人可能对南老有一点不满,认为南老算不得科班的学者。在与南老的交往中,张跃发现,他最大的特点,正是以这种风趣轻松的方法,可以将每种思想讲清楚,朴实无华,而不是玄而又玄。

    与南怀瑾接触的时间长了,张跃觉得南老很朴实,生活中只穿简单的布衣,吃着粗茶淡饭,从来不吃营养品。学习上从来没有把自己当做老师,更不为师授道,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位年长的智者,在向你述说一些他对一件事情的感悟或道理,而这种感悟和道理是升华到古代典籍里的,是有出处的,是有必要亲自去体会和研究的,也是值得相互讨论的。

    在远大集团筹办20周年庆典时,张跃希望能请南怀瑾到长沙总部作一次演讲。南怀瑾不愿意别人把自己当成大师或者是明星供奉,他就愿意做一个朴实的人,十分讲究中华古礼,顾及他人面子的南怀瑾,面对张跃的一再请求,不好意思拒绝,于是亲自录制了一个视频给张跃。在给张跃的庆典播放视频中,南怀瑾说,张跃邀请我来祝贺你们20周年,我就打哈哈说,我会来我会来,最后我就给了一个录像,录像来了嘛。

    张跃年轻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或哲学基本缺乏研究,崇拜的是西方文化,甚至只读西方的书籍。但在与南老的交流中受到了很大启发,开始明白东方文化和东方智慧是非常高明的。他热爱环保事业,最初一直认为环保理念发端于西方,西方在环保方面要比中国更先进。直到有一次与南老谈环保这个话题的时候,他才知道《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空气质量的关注,有“风者,百病之始也”之说。让他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认识到很多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无知和误解。

    反思今日社会和人生,张跃常常感叹南老潜移默化传递给他朴实人生的思想的得益。质朴方能静,静而后定,定方能思。在张跃的眼中,南怀瑾是个朴实完美的人,是南老带他进入人生的一个新高度。

    第七节李小琳:静水深流和儒释道

    1961年出生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力公司董事长李小琳,是前国务院总理李鹏的女儿。她在1988年获清华大学电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工学硕士学位,后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任访问学者。1994年10月,李小琳加盟中国电力,先后任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副总经理、中电国际执行董事兼总经理。2005年3月起任中国电力副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及执行董事。2008年,任中电国际董事长。同年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2007年全球商界女强人,在中国电力市场被称为“一姐”,统领市值近百亿的中国电力,也是香港H股、红筹股上市公司中唯一的女性CEO。2011年李小琳荣登“亚洲最具影响力的25位商界领袖”榜单,排名21,成为唯一入选的中国女企业家。

    李小琳业余有两大爱好,一是登山悟道;二是修禅减压。她说,做工作、干事业也像是登山,不过那是无形之山,征服它们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毅力,远比登自然之山艰难得多。每次登山,头顶蓝天,情意悠然,脚踏大地,心志更坚。同时,她还养成静坐禅修的习惯,在没有打扰的情况下,可以静坐上一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睡前静坐已成她的习惯。她说,“吾当一日而三省”,静思时,一天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无不撞击心头,让我警醒觉悟。李小琳说:“其实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压力,有压力时就要静下来想一想,然后针对性地解决,我们企业‘天时’可能不够,‘地利’还好,‘人和’嘛,肯定有啦。就是因为我常静坐禅修,静下来想出解决方法,你才看不到我脸上的压力。”

    2008年,李小琳出版了《静水深流》一书。该书是李小琳在中央党校学习之余记录下的自己多年在企业管理中的体会与感知,被业界看做是企业文化哲学管理境界破冰之作。在书中,李小琳以散文的形式阐述企业制度、企业战略、企业文化、企业定位和企业哲学,既有国有大型上市企业总裁的切身体验,又溶解于并不艰涩的东方哲学,将道家的“水”、佛家的“静”、儒家的“和”融合到企业管理中,将企业管理的术提升到“道”,将企业问题上升到跨行业和时空的人类理想境界。

    在《静水深流》这本书中,李小琳还描写了她从奶奶赵君陶那里得到了中国文化的启蒙和教育,并师从南怀瑾老师研修国学十余年的心得,成就人生,更多的是在于心灵,南师的国学教诲,改变了自己对商业的看法,淡泊己心和洞悉人民需求才能做出正确的决断。

    李小琳是这样记述眼中的老师南怀瑾的:

    相聚是缘。一些师长总是不断地给予我关爱,给我知识的营养,给我智慧的启迪。南怀瑾老师是我结缘的“高人”之一,不仅高寿,更有高见……他跌宕起伏,充满传奇色彩,可谓精彩,可谓曲折。一言以蔽之,以积极入世的态度、超然物外的情怀、大彻大悟的智慧,经营着当下的人生。“西风黄叶万山秋,四顾苍茫天地悠。狮子岭头迎晓日,彩云飞过海东头。”他15岁时写的这首诗,既反映了他当年的心绪,也许,还可以当做他一生精神追求的写照。

    多年来,社会各界精英人士和文化学者络绎不绝,慕名前往,追随南老师参禅悟道,研习佛理。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南老师,精神矍铄,目光炯炯,步伐矫健,气韵生动,一派仙风道骨,令人肃然起敬。南老虽已年届九旬,但他从来都是亲自打理自己的生活,自己负责自己的饮食起居。有时吃饭我坐在他身边,不时也想尽我的热情,为他服务一下,他总是说:“自己来。”事必躬亲,自己动手做自己的事是南老师的习惯。他的学养修为、处世哲学、人生智慧、情怀境界,都对我影响极为深刻,令我受益匪浅。

    一次,到太湖大学堂,正遇上他给一家著名大学国学院的学子们讲国学。从当前的国学热讲到什么是国学、研习国学的目的以及国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怎样继承优秀的中国文化,研习国学。从《易经》讲到《诫子书》,讲到《朱子治家格言》,九十多岁的老人,整整五个小时,时而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像是拉家常;时而随口吟诵,声音高亢悠扬,如行云流水。可谓“研穷义理之精微,辨析古今之同异”,讲到精妙处,仿佛给人以“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之感。

    南老师是一个眼界非常宽广的人。谈到当今世界发生的一些事情,南老师曾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今日的世界,由于西方文化的贡献,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达:交通的便利,建筑的富丽,生活的舒适,这在表面上来看,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幸福的时代,但是人们为了生存的竞争而忙碌,为了战争的毁灭而惶恐,为了欲海的难填而烦恼……”怀着这样一种悲天悯人的终极关怀和忧患意识,南老师创办了太湖大学堂,希望给心灵处于困境和精神处于危机的现代人以疗救与利导。不仅如此,南老师还身体力行,担当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儒家的积极进取、经世致用,道家的自然无为、淡泊名利,在南老师的身上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第一次听南老师讲《大学》的情景,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一次,我向他谈起小时候曾到一些偏远的山村,看到许多孩子在煤油灯下看书学习,那时,就曾幻想长大后一定要做一名光明的使者,把希望和光明撒播到每一个黑暗的角落。前几年,我又重回故地,看到那些偏僻的小山村,村村都用上了电,我看到孩子们一张张笑脸。同时,遥望远处,也看到工厂冒出了缕缕黑烟。上一代和我们这一代电力人为我们国家的城镇乡村点燃光明、带来动力的同时,我们在深思、在反省,我们如何还我们的下一代一个碧水蓝天。因此,发展新能源,又成为我心中的一个坚定的信念。如今,我们致力于环保清洁能源,建设新能源公司,给这个世界提供动力、光明的同时,还要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水蓝天。老师高兴地说,你格物了。这些我一直铭刻在心,并在生活中不断磨砺。他讲到生命的认知、宇宙的本源、世界的构成,讲到生命的意义、价值以及善业和善行,而这些都需要在生活中实证和力行。

    南老师是一位智、仁、勇兼具的大师,在人生的道路上,南老师从修身、齐家到治业,从入世、精进到超脱,给了我很多的启迪、很多精神营养。人生处处皆为道,一切智慧与理性的交融,不断给我启迪,充盈着我的生命境界。

    2007年,李小琳的《静水深流》一书出版前夕,南怀瑾先是亲笔为其题写书名《静水深流——小琳新书》给予鼓励,之后又专门写了一段提示,云:“人有生命而有活动,生命之活动,从言语文字而言,又名之曰行为。复从生命行为之根源而说,又名之曰性;从行为活动之作用而说,别名曰情。但人性与情绪,都因自受现实现象所影响,而起千差万别之作用。究其根源,皆自受“不思议熏,不思议变”而来。故明儒洪自诚论人之性情,有谓‘涉世浅,点染亦浅。阅历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诚为不易之名言也。今小琳自以平日所作汇之成章,乞为之言,故即以此示之。”师生情深,可见一斑。

    第八节张耀伟:一代宗师的教化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髓是文化,中国在经济飞速发展、民族迅猛崛起的今天,重建中国文化复兴之路已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发展的大事。中国文化的传承乃需要一个群体,南怀瑾致力于将国学的精髓传递给中国的企业家阶层。经商之路实际是人们的心灵修炼和自我提升之路,南怀瑾老师是这条心灵回归之路的修路人。这是道南文化控股董事局主席、外滩游艇会董事长张耀伟对南怀瑾的认识。

    张耀伟是一个在南怀瑾思想的影响下从体制内转型起步创业的文化商人,也是一个在南怀瑾支持和帮助下从政府官员蜕变为成功人士的商界精英。他说,老师曾手把手教导他如何经商立德,甚至用自己的稿费支持他创业,使他在短短的3年就取得巨大的成功。他忘不了的是,南怀瑾在与病魔博弈的人生最后阶段,还主动为其题写“道南文化”一词,鼓励他创办道南文化控股公司和道南大学堂,从事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

    张耀伟回忆说,他和南老的渊源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半叶开始的,当时他的伯父张尚德是南怀瑾老师的学生,常以台湾知名教授的身份来内地进行学术交流,包括汪道涵、王元化、邓伟志、裘沛然、任继愈、汤一介、张岱年、冯契、苏渊雷、胡道静等在内的内地学界名家都与伯父有过交往,他也因此拜识了上述大家,但这期间他听说了南怀瑾的许多传奇,但很少见到南怀瑾。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他才有幸常常去拜望。

    张耀伟第一次见到南怀瑾的印象,是一个削瘦的耄耋老人,一股圣人之气,温而厉,恭而安,威而慈祥。说话声音宏亮,精神矍铄,令人肃然起敬。去看南师的大都是热衷中国文化的各界贤达,还有出家的大师,大家习惯叫他南老师。当初,张耀伟的伯父张尚德叮咛他说,向南怀瑾老师学做人是一件大幸事,南老师毕生传道、授业、解惑,是在善意与服务中建立人品,在健全的人品中建立起风格,在高贵的风格中形成风尚。从南师的著作,以及在国内外的义举可见南怀瑾的风尚。因此,他曾多次恳请老师做公开讲课,但南怀瑾一直都没有应允。

    2006年3月的一天,张耀伟去拜访老师,给南怀瑾讲了一个亲历的故事:

    有天下午,他陪女儿去上补习课,因为坐位是不固定的,为了找一个好位置,他们课前一刻钟就到了教室,他女儿找了一个好位置坐下来。不一会儿,一个男同学疾步过来,用肘子把他女儿推开坐了下来,他女儿噙着眼泪委屈地要与男同学理论。此时这个男同学的妈妈走过来大声嚷道:“我们上次来也是坐这个位置。”张耀伟父女无言以对,他愤然地拉起女儿的手另外找了一个位置。晚上回到家,女儿告诉他,下午的男同学是同班同学,那同学的妈妈是她的任课老师。张耀伟听后有一种骨梗在喉、芒刺在背的感觉。他认为,这位肩负着妈妈和教师双重身份的年轻女人的举止,对两颗幼小心灵的伤害显然是不轻的,是极不称职极不合格的,是丧失了为人师为人母的基本道德的。张耀伟向南怀瑾讲述了自己的忧虑,当今社会,经济兴盛,但传统的情、礼、义等都被物化了,新闻出版工作者对弘扬传播中华文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南怀瑾听了这个故事,才勉强答应了张耀伟去传媒界演讲的邀请。

    为了做好演讲筹备工作,张耀伟和《文汇报》、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的领导商量确定,讲演会规模在200人左右,如果南老同意,除了报刊全文刊发外,电视转播车到现场全程录播,为了把会议办成功,张耀伟想适当邀请一些企业家参加,酌情收一些费用。老师听后情绪激动地坚决反对,强调事先不能做任何宣传预告,不准收费。老师的秘书也补充道:“老师素来行事低调,不做宣传不收费”,南老要张耀伟做一个费用预算交给秘书,由他设法解决。

    南怀瑾老师讲演会消息虽严格保密,所有名单都是内定的,却不知道消息怎么走漏了,海内外都有人来电要求参加。最后,讲演会来了近300人,除上海及全国各地的传媒界人士外,还有港澳台及欧美等地远道而来的听众。事后,张耀伟才体会到南怀瑾的名字在海内外的影响。他任职副社长的上海人民出版社策划出版了《南怀瑾讲演录》、《南怀瑾与彼得·圣吉》两本新作,在2008年1月的全国图书订货会上,一次订货近五万册,在圈内圈外引起轰动。

    南怀瑾通贯文史哲,精谙儒释道,熟知当今新科学、新技术的发展,追随南怀瑾的弟子中有很多工商界成功人士,在谈到要做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需要有什么样的领导素养时,南怀瑾总结了中国历史上成功皇帝的抚政要诀,指出一是反应快;二是决断快。在谈到李宗吾《厚黑学》时,南怀瑾老师曾讲了5条成功者的条件:像牛一样健;像狗一样贱;像猴一样精;像狐狸一样灵敏;像鬼一样魅。南老师出世入世的适度结合,充分体现了他充满智慧的哲学思想,给张耀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南怀瑾一生坎坷,游走世界各地,但始终坚持他的理想追求,传道、授业、解惑。在日常生活中,南怀瑾的口头禅是“有饭大家吃”。一年365天,南怀瑾所到之处,餐桌边总是围满了人,有贤贵、有布衣、有出家人,“来者不拒”。张耀伟常看到有困难需要帮助的人和地方,总能得到南老的帮助,送一个红包,修一个学堂,设立众多的奖学基金,这种“有饭大家吃”的宏举着实影响了包括张耀伟在内的许多人的价值观。

    由于张耀伟在家里较注重关心老人,南怀瑾便鼓励他在敬孝道的同时,也要做好事业。为了帮助张耀伟更好地把握好忠孝两道,南怀瑾亲自书写墨宝一幅赠张耀伟,内容是他早年的一首诗:“多情未必道情违,争奈春回情境微。答问恐迟劳笔墨,送迎不忍掩紫扉。事求妥帖心常苦,人尽平安愿总非。入世入山皆昨梦,鬓丝禅榻日相依。”

    张耀伟曾在太湖大学堂与《第五项修炼》作者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及南师数位弟子共同探讨过修炼的问题。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做起来又十分困难的命题,困扰了许多人。享誉世界的彼得·圣吉说:“跟南老师学习十多年,总结一下觉得有部分人是能够做很好的管理者,他们对社会团体有更大的影响,有修行的这些人用的方法和手段,所达到的效果是跟没有修行的人方法是不一样的,我所接触的有欧洲人、有美国人、印度人,虽然他们不是用修行这个词,但是我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心是敞开的,他们是真正能够把自己奉献给自己的团队或者是正在做的这件事上面的,把自己奉献给他的企业。在以前,我从来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点。”

    2011年6月,张耀伟专门出版了《师情化义——我与南怀瑾老师的缘》一书,记述南老对他的教导和影响。张耀伟说,他从南老那里得到了恩师智慧的加持,那是一门学问,是一门哲学,更是一种精神,南怀瑾老师改变了他的人生。

    第九节南存辉:伯父点化我心智

    2012年9月28日,浙江省工商联主席、正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南存辉刚从美国回到上海,就接到南怀瑾的护士小组的电话,让他29日马上赶到苏州。此时正值中秋,南怀瑾却已驾鹤西去。30日晚,南存辉作为家乡南姓族人和南怀瑾弟子,参加了南老的告别仪式,在太湖大学堂送老师最后一程。

    南怀瑾的离世,令南存辉痛失恩师。他回忆起2011年中秋去拜见南老的情形。当时,南存辉将在浙江安吉九亩山上种植的有机蔬菜瓜果,列了一个小清单送到南老家,老人接单后很高兴,说:“你是我看到第一个会用礼单的人。”又对大家说:“今天要给存辉一个奖励,送他一尊佛像。”

    南存辉开始不明白为何一个小小的礼单让他那么高兴。后来南怀瑾说,现在中国人送礼都不写礼单了,送来的一大堆礼物,也不知道是谁送的,想回礼都找不到人。每次都为这事苦恼。古代人是有礼单的,谁送了什么,贴张礼单,上有礼物名称、件数、送礼人姓名,清清楚楚。这是中国的礼仪文化的一部分,可是现在的人把这一传统丢了。没想到,他的一个无意间的举动,却成就了一项传统的礼节。

    和其他商界精英不同,南存辉与南怀瑾同是姓南,同出一宗,他们的交往自然也演绎了诸多令人神往且与众不同的故事。

    南怀瑾17岁就离开家乡,1949年离开大陆到台湾,后游学世界各地,因此,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南存辉,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才有缘第一次见到南怀瑾。南存辉清晰地记得那次见面的场景。

    那天,他和家乡温州乐清市的一位领导去香港拜访南老。听说南存辉是家乡来的,又是同宗,南老很高兴,让年轻的南存辉管他叫“爷爷”。“爷孙俩”很愉快地拉起了家常,交谈结束时南老特意交待:“以后到香港来,晚上7点回家吃饭,不用在外面吃。自家人,不必客气。”他俨然把南存辉当成了家里人看待。

    次日,南存辉回到温州,收到了南老助手发来的一份传真,说昨晚很高兴,忘了排辈分,我比你父亲年长,你可称我伯父。按南氏族谱字辈“嗣元应德光,常存君子道”的排序,南存辉是“存”字辈,南老谱名“南常泰”,属“常”字辈,比他大一辈,称他伯父是适合的。

    南存辉第二次去香港拜访南老时,南老除了谈及家族的一些事情外,就直言劝说南存辉趁着年轻跟他好好学习。南存辉因为经营企业事务繁忙,虽然常给南老发信息问候、打电话请教,但面对南怀瑾老师多次劝他“放下”、“赶紧来学习的嘱咐”,每次都爽快应允,却迟迟“放不下”。

    2008年春节,南存辉去太湖大学堂看望南怀瑾。南老很严肃地问南存辉:“你几岁了?”南存辉答:“1963年生。”南老追问:“你就说你几岁了?”“45岁了。”南老一声棒喝:“四十多岁了,你还不回来学习?财迷一个!”

    南存辉知道南老一片苦心,也知道自己该到了专心学习的时候了。原来南怀瑾老师曾和南存辉讲过,人研修学习打坐的最晚年龄是48岁,过了这年纪,想要学习就有困难很辛苦了。从此,南存辉就是再忙再累也忘不了学习。

    2009年,南老在太湖大学堂开修禅课,为期7天。南存辉被允许参加,但要求学习期间放下杂事,静心研修,不可接听手机、不可请假、不可会客。通知明言:做不到,不要来。

    这时,刚巧碰到南存辉正在为企业上市冲刺,证监会已通知他一周内到北京进行过会答辩。当时,南存辉很矛盾,最后痛下决心向董事会说明,南老已经九十高龄,南老的课一旦错过,今后难再有机会。假如公司错过上市,今后还有机会。

    在这7天的静修中,南存辉把所有事务委托给其他副总处理。平时每天要接听二十多个电话的他,真的不接一个电话,心无旁骛,静心学习。南存辉说,这些年来自己经历了一些风浪,所以听南老一讲往往很有感悟。研修结束后,南存辉才飞赴北京。次日,正泰顺利通过过会答辩。

    南存辉觉得人生态度的改变实际上也改变了自己对事业的看法,心胸总因为包容而广大。南存辉还从南怀瑾大师那里学会讲故事,讲话中一个个“蹦出”的小故事,或微言大义或直白幽默。

    在2012年召开的一次“滇浙产融对接”论坛上,央视主持人发问:“您悄悄地告诉我,云南这边要把浙商引过去,浙江省委、省政府要把浙商招回来,您作为浙江省工商联主席,是站在哪一边?您听哪边的?”

    南存辉笑答:“两边都是领导,两边都听。”

    他讲了一个故事,有个小姑娘到庙里拜佛,跪下时,脖子上掉出个十字架。一老太太问她:“你拜佛怎么戴着十字架?”小姑娘答道:“没关系呀,菩萨、上帝都是我的领导,是领导都拜。”

    这一说,会场气氛马上轻松许多,与会的两省领导也笑了。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南怀瑾精通儒释道,拥有大智慧。南存辉跟随南老学习后,身心得到很多的教益,感受深刻,很受启发。过去,他天天忙于应酬,白天奔波,晚上喝酒,喝多了就吐,经常吃药,睡不着,没有一点精力。自从跟随南老学习打坐禅法之后,学会了调理身体。长期的打坐后,很少吃药了,喝酒也很少吐。经过静坐调理,他的睡眠质量大大提高。无论什么时候,一上车就能睡着,车到站就醒来。不管之前多么劳累,只要一投入工作,他又是精力充沛。

    令南存辉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力量的是“心态的调整”。这些年,他经历了太阳能风波、金融危机等多次危机,面对压力,始终保持平和心态,平心静气地处理问题,以平常心做不平常的事,能够用辨证的眼光看问题,心境越来越开阔。这与他接受南怀瑾老师的教育有着很大关系。

    南怀瑾在学术研究上很重视古为今用。《资治通鉴》是给帝王治国看的,他推荐南存辉等弟子学习,并组织大家结合实际分组讨论。作为一个公司领导,经营一个企业,假如懂了这些用人之道、驾驭之术,就可“治大国若烹小鲜”,很多管理智慧就渗透在这些经典里面。南怀瑾的学术思想,使南存辉在管理企业过程中受益匪浅。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有些商人和企业家,觉得自己有钱、有地位以后,就可以为所欲为,把财富看得很重,不读书。南存辉说,这是违背祖宗的教训的,是愚昧的。他还举例说,南老的《老子他说》提到很多例子,正是道家的“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的风范。看轻名利后,处理人生、财富和人际关系等就会更加自如,身心也会健康。

    南存辉和南怀瑾的父辈都曾居住在乐清柳市的殿后村南宅,后来南怀瑾的父亲因经商搬迁到地团村(今翁垟街道地团社区桥头村),南存辉的父亲则搬到了上园村。南存辉的父亲生前曾出资近200万元,在殿后村建造祥希耕乐园这个占地八千多平方米的村民活动中心。南怀瑾老师仙逝后,家乡人征求南存辉的意见,能否借用耕乐园搭建悼念场所,南存辉当即应允。

    古人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南存辉第一次见到南老老师时才三十出头;南禅七日的时候,南存辉四十多岁;如今南存辉已到“知天命”之年。南存辉说,人生有三重境界,刻意人生、随意人生、禅意人生。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如何处事、怎样处世,南老师都给了他很多的启发和教益。对他来说,南怀瑾不仅是长辈、老师,更是他在人生和事业道路上的一盏指路明灯。

    第十节吕松涛:让生命在参悟中涅槃

    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如果用这句历史名言来解读现代商业现象,那就是商潮汹涌,潮起潮落,皆因利来利往。要勇立潮头,必须摆脱“利”的诱惑,心存“利他”的愿力。上海绿谷集团董事长吕松涛对此有着特别深刻的感悟。

    1965年出生在安徽淮北平原的吕松涛,从小天资聪慧,勇于挑战未来。他大学本科读的是管理学,考研时竟选择自然辩证法。他搏浪商海20多年,三起三落,历尽坎坷。他在《让生命破壳而出》一文中详尽叙述了自己与南怀瑾老师结缘、求道、新生的经历,让人看到了在熙熙攘攘的商业社会中另一种伟大的力量。

    回眸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时代的变革曾给许多勇士一种创造的冲动,对吕松涛来说也不例外。1991年11月,在即将掀起的“下海”潮前夕,吕松涛就带着怀孕的太太和全部家当,从安徽踏上了南下珠海的列车,开始了新的创业征程。他们从经营大排档做起,通过炒地皮赚得了第一桶金。不到两年的时间就积累了巨额财富。

    1994年7月,吕松涛与珠海一位朋友合作成立了一家公司,转战上海。青春的情怀和最初的成功让吕松涛自以为能力无边,企业盲目膨胀,涉及房产、制药、食品、计算机等行业。由于资金链突然断裂,企业跌入破产绝境。到1996年12月,公司清算后净负债8800万元,曾让吕松涛痛不欲生。

    1997年初,吕松涛重整旗鼓,注册成立了上海绿谷集团。他努力在失败中寻找成功的基因,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营销才能,不到一年时间,公司又重新崛起,年销售额超过4亿元,成为中国抗癌领域的龙头企业。然而迅速发展的企业却在1999年遭遇团队动荡,吕松涛再一次从高处跌落,辛苦打下的基业,一夜之间几乎又归零。在这期间,他开始接触南怀瑾的著作,似懂非懂地拜读,产生了对南怀瑾先生的仰慕之情。

    2000年初,吕松涛开始了第三次创业。到2006年春他结缘面见南怀瑾之时,他用6年的时间将初创时只有100多人的企业,发展成有9000多名员工,营业销售额突破20亿元的上海民营50强,同时还建立了一支直销队伍,等待着申请执照,成为在中医药领域极有影响的企业。就在绿谷看似红红火火的2006年3月,吕松涛在中国文化书院副院长陈越光的引荐下,见到了久仰的南怀瑾老师。

    那是一次让吕松涛终身难忘的见面,也是让吕松涛第一次直接感受到南怀瑾非同常人的一次见面。

    那天下午,陈越光带着吕松涛一起去上海长发花园拜见南怀瑾先生。大家刚坐定介绍完毕,吕松涛就发现南怀瑾身边的工作人员神色有变,让他感到莫名其妙。待确定他是上海绿谷集团董事长的身份后,工作人员从房间里拿出一叠报纸,让他一看就无地自容。原来绿谷集团的销售人员在宣传产品时,编说南怀瑾吃了绿谷的保健品,身体特别好,并在文中以南怀瑾的口吻赞扬产品功效。南怀瑾的几个学生本来要找吕松涛打官司,但被南怀瑾阻止了。现在吕松涛自己找上门来,按南怀瑾的说法是“自投罗网”,难怪工作人员没给他好脸色。

    在南怀瑾的调和下,吕松涛向南怀瑾介绍了公司的发展情况,谈了自己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认识,取得了南怀瑾的认可,并留他们一起吃晚饭。席间,南怀瑾问吕松涛:“我的书读过几本?”吕松涛说:“能见到的书都读了,一小部分读不懂。”南怀瑾说:“你说的是实话,但又过高估计自己了,你是大部分读不懂。”吕松涛说:“老师,这个时代变化太快,随机应变太累。”南怀瑾笑着点头默许,然后说道:“你没有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一’,当然你现在也听不懂。”南怀瑾又说:“你没有人生的宗旨和纲领,当然只能在红尘里乱滚。”南怀瑾的这句话,点中了吕松涛心中的最要害处。自此之后,前后七年,一直到南怀瑾去世,吕松涛开始耳提面命跟随南怀瑾学习的历史。

    2006年7月1日至7日,吕松涛有幸参加了太湖大学堂第一次正式开课——“禅与生命科学的认知”。

    2007年2月18日,农历大年初一,吕松涛怀着求索人生答案的急切心情,带着不破不立的决心,从上海开车到了太湖大学堂,开始为期一年的闭关。就在闭关期间,公司的业务亦如其所料,慢慢走到了悬崖边。2008年起,绿谷由于存在夸大宣传等原因,在全国各地的业务纷纷陷入困境,药厂关停,门店查封。绿谷所有的产业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轰然倒塌,给吕松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那段时间,他的经历就像全身被割肉一样难熬,空剩一副白骨。若没有南怀瑾老师的耳提面命,他根本不知如何应对。有一次南怀瑾对他说,要学会观心,你心里烦恼时,哪个知道你烦恼的东西是不动的。当时,即使他听懂了,但他并没有做到,所以每一次事情的来临,他都不能主动放下。在太湖大学堂闭关,吕松涛在南怀瑾那里得到的最大收获是人生价值观的彻底转换,为他人才能为自己,但这时的为他人还是从自己出发。

    2008年11月,吕松涛到了美国,他从理性上对自己的发展历史不断进行自我批判,从用人、决策、管理、经营等诸方面进行反省,虽说得出一些结论,但自己总难满意。南怀瑾对他的状态十分关心,让秘书宏达转告他:不要搞理性。于是,吕松涛既不看书,也不默想,平时就念准提咒,每天打坐4小时,参悟“我错在哪里?”2008年12月初的一天,他突然参明白4个字:“心不在焉。”是呀,十几年来自己在没有方向地打拼,只有外在的努力,没有做与自己内心相契的事。虽然在做中医药,但始终“心不在焉”,没有真正的愿力,心不在中医药,没有为客户着想,一切从自己出发,所有事情就很难合于“道”了。

    在经历了风雨之后,吕松涛终于见到了彩虹。在南怀瑾的牵引下,吕松涛认真反观公司历史,才发现公司从来没有真正的使命与责任,一切都是从金钱出发,没有愿力,没有目标,没有与患者心心相应,对人或事的判断处处扭曲,步步想求生,处处总出错,不能合于中医药产业发展的规律,也没有合于道的策略,自私自利,怎能不败。不是“心不在焉”,而是“心不是焉”。原来新生是超越所有的过去,是质变,是破茧以后的化蝶。吕松涛终于感悟到新生的力量。

    2009年春节,吕松涛从美国回来后立即开启了第四次创业历程。他重整人马,实事求是,依道而行,从患者出发,关心员工,一切都如顺水行舟,公司回归正轨,业务突飞猛进,一日千里。吕松涛彻底理解了自助天助的真意,理解了何为势如破竹。到2012年,整个公司规模不但超过了2006年,而且拥有着无比广阔的前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没钱,他在2008年几乎放弃了中医四诊仪的开发,是南怀瑾先生鼓励他,就是砸锅卖铁、当裤子也要坚持搞。现在,四诊仪已经研制成功,是中医现代化革命性的产品,未来将对人类健康起重大作用。若没有南怀瑾,亦没有今天的四诊仪了,南怀瑾洞若观火的智慧,摘叶飞针的妙手可见一斑。

    20年的商海人生磨练,7年在南怀瑾老师身边的修习感悟,让吕松涛生命的全体都化为一个电光火石般涌现的概念,那就是禅铸的商道——“信念范式”。2013年6月,他在《信念范式》一文中写道:“信念范式不是道德信条、不是信念碎片,它是对见地彻悟后的质变升华。它是一个一以贯之的整体,是统摄精神意志的核心。信念范式就是看到空性后回向有为法的融合,是根本智与分别智不二融合后的升华,是完全打破小我,包含入世所有理法方药的信念整体。‘信为道源功德母’,它是有为法之本,是真空生妙有后向有为法回向的‘明心见性’,是生命的‘一’!”吕松涛感慨地说,若没有南怀瑾老师的教诲和扶持,根本不可能绝处逢生,是南怀瑾让他的生命获得涅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