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有出息女孩的101个细节-给爱一个合理的表达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生活中,有些父母把爱用宠爱来表达,或用嘴巴来表达,或用拳头来表达,其实表达爱意最好的方法就是信任和鼓励。

    一百个女孩有一百个样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一只鲨鱼和普通的小鱼放到一个水池中,中间用玻璃把两种鱼隔开。刚把他们放到一起的时候,鲨鱼会对小鱼发起猛烈的进攻,结果鲨鱼总是撞得头破血流,但是它并不放弃,而是一次次地朝玻璃撞过去,而且一次比一次猛。经过无数次撞击后,鲨鱼就变得聪明起来,它宁愿饿着,也不再撞玻璃了,因为它知道这样做是白白耗费体力,还不如在自己的领域里歇一会儿。当看到鲨鱼不再攻击小鱼时,心理学家就把水池中的玻璃取走了,这时,鲨鱼仍然在自己的领域里游动,尽管小鱼已经进入它的领域,在它眼皮底下来回穿梭,它也不再想攻击这些小鱼。最后,虽然周围有食物,但鲨鱼还是饿死了。其实,这时的鲨鱼不是没有能力吃到食物,而是它不再相信自己能吃到食物了。

    在教育中也有许多类似的情况发生,阻止孩子成长的其实往往是父母的偏见,这种偏见就像故事中的玻璃一样,看似没有,却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可能由于自古就有的重男轻女的现象,所以父母对女孩的偏见似乎要多一些,这让女孩多少有些不自信,而女孩想要有所成就,也要跨越更多的障碍。此时,家有女孩的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她们扫除这些障碍,而不是用冷眼和偏见对待女孩,否则只会让你的孩子变得更像“弱者”。父母应该让女孩知道,她们不是天生的弱者,可以说每个女孩都有一定的潜质需要父母去开发和赏识,比如语言表达能力、节奏感、形象思维能力等都是女孩的强项。

    女孩和男孩相比,确实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可是这并不表示女孩就要受某种局限性的影响。常常听人说“女孩就得有个女孩样”,其实如果父母不拿那些“女孩样”束缚孩子的成长,你的孩子会给你更多惊喜。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父母要耐心地发现、欣赏女孩的优点,并让女孩知道,你对她充满希望。就像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的:“人们最深切的希望就是得到别人的赏识。”当父母以赏识的目光看待自己的女孩时,她也会因为你的鼓励和赞赏变得充满自信,因为女孩天生的敏感让她们对父母的评价十分在意,如果父母对女孩的批评多于表扬,她们往往会表现得不自信;如果父母对女孩的表扬多于批评,女孩则会表现得自信。所以,在对女孩的自信教育上,父母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善于发现女孩的闪光点

    家长要激励女孩树立自信,即使你的孩子胆子很小,也会偶尔做出些大胆且漂亮的举动,这也许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可作为她的父母一定要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闪光点,给予其必要的鼓励和表扬。

    2对女孩的性格进行观察和分析

    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孩逐渐有了自我意识,会对自己有一个评价,但是因为女孩年龄还小,自我分析的能力不是很强,所以容易在分析自己的时候走极端,从而走向自卑,这就需要父母帮助女孩分析并改变她们的自卑心理。

    3让女孩自发地对生活充满热情

    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给女孩讲一些关于自信的故事,并引导女孩和自信的孩子一起学习或玩耍,这样能让女孩很快意识到自信的优点,从而愿意重新塑造自己的性格。

    4父母要有对生活热情的心态

    荣格说过:“最强烈的影响环境,尤其影响孩子一生的,莫过于父母丧失活力的生活。”父母在培养女孩对生活的热情时,自己首先要有热情的心态,因为父母的态度往往是女孩形成积极性格的重要因素。如果父母经常唉声叹气,喜欢对生活中一些不如意的事情钻牛角尖,用消极的态度对待生活,女孩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父母的消极,这对她今后的生活很不利。

    女孩男孩大不同

    家有“小公主”是父母的幸福,怎样把家里的“小公主”培养成独立、睿智、优秀的女人呢?这里面是有学问的。女孩和男孩除了生理结构不同以外,还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我们先从男孩和女孩的差异说起:

    从妈妈受孕之日起,决定性别的那条染色体就已经决定了孩子未来的宏伟蓝图。从根本上区别,是染色体里所包含的荷尔蒙不同。这也正如那句古老的童谣所说的:男孩是用剪刀、青蛙和小狗尾巴做成的;女孩是用糖、香料和一切美好的东西做成的。因而女孩大多安静、喜欢合作,男孩则相对爱冒险、调皮捣乱。

    除了荷尔蒙带来的差异,女孩和男孩由于大脑的细微差距以及大脑中某个部位的发育先后顺序及程度不同,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首先,女孩比男孩更敏感。相比较于男孩,女孩更善于“听”,对噪声的反应更强烈,同一种声音在女孩听来要比男孩听到的响亮两倍;在触觉方面,即使是最不敏感的女孩也要比最敏感的男孩更敏锐;在黑暗中,女孩的视觉记忆更好,看得要比男孩清楚;女孩的味觉和嗅觉也比男孩敏感,这是因为女孩有更多的味蕾,更容易受到气味的吸引。综上所述,女孩总是更擅长调动自己的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和嗅觉,捕捉到男孩发觉不了的微妙的信息以及更为具体的细节,建立起自己的直觉系统。

    其次,女孩与男孩的表达和行动方式不同。在生活中,女孩表现出对人的兴趣明显大于男孩,她们在摇篮里就喜欢与人交流。这种先天需求是因为她们需要感觉到支持,先交流后行动是女孩习惯的方式。因为女孩的语言能力相比较男孩有一定的优势,因此这种交流倾向得到了有力的支持。女孩总是很早就学会了说话、书写、造句,有良好的语言推理能力,并且很少出现阅读方面的问题。

    最后,女孩的空间感和抽象思维能力弱于男孩。女孩在感知物体形状、选择正确路径等方面弱于男孩。美国科学家做过一项部件组装测试,要求男孩、女孩把不同的火花塞和瓶塞分别插到对应的内燃机、瓶子上,在这次测试中,男孩的成绩总是高于女孩。这就是现实生活中建筑师大多都是男性的原因。女孩更为薄弱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得她们在数理方面的学习较男生困难,因此,家长不妨有意识地让女孩多玩三维立体积木和游戏,以增强她们的空间思辨力。

    根据女孩区别于男孩的种种特质,父母在教育中应该多加注意。

    父母总是希望把自己的女儿培养成“淑女”,觉得女孩就应该含蓄、温柔,这种审美观当然符合女孩的先天特质,父母也因此会不由自主地给女儿设下重重限制,如女孩应该干净一点、爬格子不是女孩玩的……这往往不利于女孩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记住,父母应当积极地鼓励她们去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如果你的公主要打扮成牛仔,你要对她说可以!如果从小就开始限制她,那么长大后女孩就不敢去尝试任何事情,也少了自己的特色。

    此外,对女孩应该多一些鼓励。男孩的世界充满动作,喜欢探索新奇,女孩与其不同的是,她们关注更多的是人,因此相比较来说,女孩的心思更为细腻。她们更加重视父母的看法,也更容易受他人看法的影响,因此,父母应当对她们进行鼓励与保护,防止女孩产生自卑心理。

    还要让女孩多做一些运动。女孩同样需要健康的身体,父母应当积极地鼓励女孩去做一些看似粗鲁、高强度的游戏,其实这也是强健体魄的好方法。千万不要把女孩过度地保护起来,女孩也应当去攀爬、去跑跳,这些都能提高女孩的协调能力。当然,在游戏中保证安全还是第一位的!

    那些女孩没说的事

    成功的交往就要以了解对方的内心为基础,在教育孩子上也是如此,只有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家长才能成功地教育他。

    当男孩正在想自己如何才能打败别人的时候,女孩已经开始观察她与周围一切事务的关系了。女孩思考的重点常常是与她们接触最多的家庭关系。刚刚产生这种意识的时候,女孩会想:“我是爸爸妈妈的乖女儿。”在她们接触到一些事后,她们会想:“我是家里的小公主。”而且女孩似乎天生就倾向于有爱的生活方式,大家都知道,男孩大多靠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意愿,而女孩则更喜欢用语言表达想法,她们希望在和父母沟通的过程中来感受父母的爱。

    可以这样说,女孩大都是通过和父母的沟通才能感受到理解、关心、尊重和安慰,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女孩大多是通过和他人的交流发现自我,多与父母正面交流会让她们变得自信。

    (2)沟通可以改变心情,释放不良情绪。女孩最害怕没有人理会她,和父母的交流可以使女孩感到情感上有所依托。

    (3)与父母保持亲密的关系。女孩潜意识中相信和父母交流能提升和父母的感情。

    了解了女孩的这些心理特征之后,父母就会明白女孩更需要他们的关爱,而表达这种关爱的最佳手段就是和她们交流,这就要求父母做到以下几点:

    (1)静下心来,认真倾听女孩的心事。每个女孩都渴望被理解,所以常常会向人诉说。可事实上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常常会遭遇这样的现象:大多数人都不太爱听别人谈话,而喜欢别人听他说;大多数人喜欢谈和自己有关的事情,而不是谈和对方有关的事情,父母在教育中也常常会犯这种错误。倾听是一种能力,父母应该用这种方式和女孩交流,也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到一份真实的感情,发现女孩隐秘的心语,进而得到她的尊重和信赖。

    (2)适时表达自己的爱。家长在与女孩交流的过程中要善用赞美,因为女孩比较敏感,而赞美则是鼓励她们最好的方式。即使在女孩做得不是很好的时候,父母在对女孩的表现进行评价时也要少用批评、多用赞美,尽可能多地给女孩以充分的肯定,这能使她们在心理上获得一种满足感。

    总之,父母要想让女儿快乐、健康地成长,就应该时刻让孩子感受到你是多么爱她、多么在乎她。当然,家长要记住,这种爱是充满理性的爱,绝对不是溺爱。

    女儿不是私有财产

    思想家卢梭在谈到教育时这样说:“孩子的人生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如果连最基本的平等都无法给予最爱的人,就不要妄谈教育。”父母不应该把自己未完成的目标寄托在孩子身上,更不能因此对他们施加压力,给他们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往往比限制他们好得多。

    为了应付古筝考级,周末时,古筝老师让所有孩子都加紧训练。那天在古筝老师的家里有9个孩子,18个家长,本来宽敞的屋子被挤得水泄不通。

    因为小越报考的级别最低,她的父母坐在人群中感觉有些难为情。当轮到小越在众人面前表演的时候,小越的爸爸特别希望她能超常发挥。也许是因为人太多的关系,教古筝的老师一反平时温和的态度,先是说小越没弹出味道来,又说她指法不对。在老师严厉的指导下,小越又弹了一首曲子,可是依旧没什么改进。这时小越有些担心地看了看远处的父母,从她的表情中可以看出她的情绪很紧张。

    爸爸看到小越的表情,为了不给女儿压力,他立刻装出一副不在意的样子,可是,小越妈妈的脸上却明显带着不满,于是爸爸悄悄地捅了一下妈妈。在小越弹完离开椅子后,她已经满头大汗了。爸爸看小越脸上有些汗,便帮她擦了一下说:“你已经尽力了,没关系的。”听完爸爸的话,小越顿时平静了许多,她又看了看妈妈,发现妈妈也没有生气,她这才放松下来听别的孩子演奏。

    过了一会儿,突然有一个孩子在别人演奏的时候哭起来,小越的爸爸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位家长看自己孩子的表现不好,有点恨铁不成钢,就打了她一下,以示“警告”。可是孩子不懂掩饰,就哭出声来。本来就有些烦躁的老师用余光看了那位家长一眼,示意他带着孩子出去。这时小越也跟着一起出去了,爸爸跟在小越后面,发现她原来是要去安慰那个孩子。

    9个孩子都弹完一遍后,老师开始评价这些孩子。其中只有一个孩子弹得很好,受到了老师的称赞,于是老师把那个孩子的妈妈也请到台上。那位妈妈不善言辞,但脸上明显写着骄傲,其他家长都充满敬意地看着她,并向她请教教子经验。她骄傲地说:“我没有什么特长,但是我一定要让女儿有一项特长,所以我对她很严厉,如果她弹不好,就不许她吃饭。”

    走出老师家后,小越很小声地问爸爸回家后她要把曲子练习几遍。这时,小越的爸爸回答的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字,而是说:“练到你不喜欢练为止。如果你不喜欢弹的话,爸爸妈妈是不会逼你的。”后来,女儿反而越来越喜欢古筝了。

    现在很多家长都不允许孩子玩耍,他们认为玩耍只是浪费时间,还会耽误学习。其实,这只不过是家长对孩子玩耍的一种误解。玩耍也是孩子学习知识的过程,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

    小洁是一名初一的学生,学习成绩一直让妈妈很满意。她从小就是个乖巧可爱的孩子,妈妈让她学习的时候她从来不跑出去玩。

    但近期妈妈却发现小洁有些不对劲,她变得有些内向,不太爱说话了。直到有一天,小洁对妈妈说:“我在学校一个朋友也没有,我不想上学了。”当妈妈问起小洁不想上学的原因时,小洁说:“下课的时候同学们都出去玩了,只有我一个人在教室里待着,没意思。”

    妈妈说:“那你为什么不和同学们一起玩呢?”

    “同学们都玩羽毛球,我一点儿都不会,他们嫌我打得不好,这多丢脸呀!”

    妈妈突然意识到这是自己的错误,她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却忽略了孩子爱玩的天性。而且小洁的自尊心很强,如果被别的同学嘲笑,她肯定不会向同学学习技巧。于是妈妈在体育馆给小洁报了羽毛球班,每天小洁写完作业就会去体育馆练习,在周末的时候,妈妈还会陪小洁练习。没过多久,小洁的书包里就多了一副羽毛球拍,她的脸上又有了阳光般的笑容。

    时下,繁重的课业负担已经令孩子疲于应付,如果家长再限制他们玩耍的自由,对他们来说未免有些残酷。而且,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发现,玩耍是培养孩子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不断完善自己的重要条件,是他们与他人交流的一种重要途径。

    现在很多独生子女都有懒散和自私的毛病,从根源上说是因为缺乏和别人的交流,不懂得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女孩适应社会的能力是父母给不了的,这种能力是从她们和别人交往的实践与体验中培养出来的。

    限制女孩的自由让她们少了许多互相适应、互助互爱的锻炼机会,而且还会让她们养成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家长要记住,女孩不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不能限制她们的自由,只有让女孩真正走入朋友的世界,扮演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才会让她们懂得理解别人和认识自己。

    不做强势的父母

    《爱弥儿》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自生命的诞生开始,人们不能单单地只想如何保护好自己的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教他在成年以后如何保护自己,如何经受住生活的考验,要教育他不把富贵、贫穷看得太重,要教他如何在冰天雪地或炎炎烈日下生存。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不是怎样防止他死去,而是教他如何更好地生活下去。”

    可能有一些父母认为,他们见过世面,所以比孩子更懂得人生和社会,只有他们才知道时代发展的动向,为了不让孩子走弯路,所以理所当然地要为孩子铺设一条光明大道。在这种认识下,许多父母忽视了孩子的兴趣,而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他们头上,结果造成了孩子的不幸。

    李婷大学毕业后就到银行上班,她毕业于知名大学的金融系,工作对口,这的确很难得,而且在银行上班待遇好,周围的人都很羡慕她。

    可事实上,李婷过得并不开心,她觉得自己像个机器人,每天除了核对、记账之外,就是往计算机里输入数据,这些重复性的动作让她感到越来越烦躁,闷闷不乐的她经常对父母发脾气。

    原来她发脾气并不是无缘无故的。李婷从小就听从父母的安排,父母让她做什么就做什么。在她选择大学的时候,父母已经在银行担任重要职位,因为有这个便利条件,他们想把李婷也安排在银行上班,就自作主张地为李婷选择了金融专业。李婷刚到学校就知道自己不喜欢这个专业,可父母不同意她转其他专业,李婷毕业后,父母也把她的工作安排妥当了。可是李婷工作得并不快乐,一说起工作她就愁眉苦脸,这种工作态度让她接到了不少投诉,她的父母也觉得有些尴尬,他们开始后悔当初没尊重女儿的意见,让她做自己喜欢的事。

    有许多父母把孩子当做实现自己未实现梦想的工具,要求他们为自己争面子,所以就一味地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头上,而孩子无声的反抗则被父母视为顺从。

    仔细想想,父母包办的背后其实有自己的私心——虚荣。很多父母都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做比较,如果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家的孩子分数高、学习好,似乎就有了向他人炫耀的本钱。

    父母应该意识到,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凡事都帮他们做决定只会毁了他们的前程,而摔跤往往会让女孩在以后的路上经得起挫折。

    一个习惯为自己的事情做决定的女孩的生命才有活力,也许她会遇到一些挫折,可那些挫折终会成为她的宝藏,让她感觉生命是充满色彩的。如果女孩只能按照父母的决定去行事,即使父母的决定是正确的,也会让她们有一种窒息感。也可以说,随着女孩年龄的增长,她们知道的事情越来越多,能力变强了却不让她们主宰自己的命运,她们就会变得缺乏激情。当女孩意识到这一点时,虽然一直都比较顺从,但她们也会从种种方面进行不自觉的反抗,从而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女孩其实很敏感,她们讨厌父母的强势安排,想要属于自己的人生。所以,父母不妨放手让女孩自己做决定,当然在关键的时候,父母也要适当地帮助她们。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在现在的家庭中,有些孩子和父母走得越来越远了,特别是那些不能公正地对待孩子的父母,甚至与孩子形同陌路。

    其实这种隔阂主要来自于父母和孩子不能互相理解。许多父母在面对孩子时,总是摆起家长的架子,做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不管孩子是否心悦诚服,是否理解,都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孩子头上,而用这种态度对待孩子是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的。

    小微刚上高中没多久,她的学习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矛。但自从接触到网络后她就迷上了电脑,而且学校也开设了这门课程,她学得比其他课程都好。也许是因为现在关于网络的负面话题太多,小微的父母害怕她玩电脑上瘾,所以在家的时候从不让小微碰电脑,只要求她完成老师留的作业,然后复习功课。如果小微忍不住玩一会儿电脑,父母就强行关机,并训斥她。

    父母这样的行为引起了小微的不满,虽然不敢明着反抗,但她开始在其他时间和地点偷着上网,这也算是她“报复”父母的一种手段。之前小微的成绩一直很好,但此时的小微却放弃了努力,有时甚至故意考砸了让父母难堪,而她的成绩也从此一落千丈。父母训斥了小微许多次,虽然她表面上不争辩,只是乖乖地听着,但是在父母训斥完后,她依然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

    小微的父母企图用强制的手段让她认真学习,可最后的结果是小微变成了难以管教的问题女孩,不仅父母烦恼不已,也耽误了小微的前程。

    父母在对待女孩的时候,不应该硬性地干涉她们。心理学家曾经对孩子的逆反心理做过一些研究,他们发现,越是被一些条条框框限制的孩子,逆反心理越严重,他们通常爱乱发脾气,喜欢责怪别人。当孩子感觉到父母强加在自己身上的意愿时,他们就会产生逆反心理,而且压得越有力,他们反弹得越高,认为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父母放弃对他们的管制,反而是那些在家庭中能享受到自由的孩子比较能体谅和理解父母的苦心。

    给孩子以平等的权利会让孩子体会到父母是尊重自己的,父母可以过后再和孩子讨论他应该怎么做,而不是规定孩子怎么做,这种平等的态度往往让孩子愿意接受父母的意见。

    对于端正父母对孩子居高临下的态度方面,专家提供了8条建议。

    (1)父母不应该向孩子发泄自己的情绪,孩子不是你宣泄的对象,而这可能是让孩子感到你最不尊重他们的地方。

    (2)父母要和孩子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所谓的平等并不是对孩子俯首贴耳地溺爱,当然也不是居高临下地对待孩子。

    (3)父母可以每天和孩子一起读书,在与孩子一起汲取知识的同时,你们之间的关系也拉近了。

    (4)信任孩子,孩子也会信任你。

    (5)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批评指责,而要和他们一起解决问题。

    (6)别对孩子说“这样做不行”,与其这样,不如指导他们去做行的事。

    (7)学会赏识孩子,真诚地称赞他们的优点和进步。

    (8)不要动不动就拿孩子和别人比,否则只会让你变得苛刻。

    爱就是给予自由

    许多父母对孩子的干涉,可以说从他们刚出生时就已经开始了。大多数父母在女孩一两岁前会整天抱着她们。到了3岁以后,她们本应该具备一些自理能力,但父母的照顾却让她们的这种能力消失了,甚至有的女孩在五六岁的时候还要父母帮忙穿衣服。

    也许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正是自己的事必躬亲造就了一大批生活能力缺乏的女孩;正是自己的过度保护让女孩面对问题的机会减少;正是自己错误的教育方法让女孩的生存能力减弱。

    森林里有一只非常胆小的刺猬,它不敢自己出去,便整天跟在妈妈身后,不离开妈妈半步。可是有一天,刺猬妈妈身体不舒服,不能出去找吃的,而小刺猬又非常饿,所以它让小刺猬自己出去找一些东西吃。小刺猬虽然很害怕,但是没有别的办法,便只好自己走出家门。

    走在路上,小刺猬总感觉有东西在它身边,森林里的一切事物都让它胆战心惊。突然它看到一个毛茸茸的东西把树枝弄出了声响,小刺猬便吓得边跑边大声喊:“救命呀,有老虎!”

    树上的猴子转身对它笑笑说:“我是金丝猴,不是老虎,别害怕。”小刺猬这才把头转过来,仔细一看,果真不是老虎,它不禁为自己的胆小脸红起来。

    小刺猬继续向前走,结果没走多远,它就遇到了真正的老虎。这只老虎凶狠地看着小刺猬,张开血盆大口,要把它吃掉。小刺猬看到这种情形,吓得赶紧缩成一团。

    老虎为难了,这个小东西浑身是刺,如果真吃了小刺猬,恐怕自己的嘴巴和舌头都要被扎得不成样子了。于是,老虎就趴在地上,等着小刺猬把身体展开,最后,它甚至打起了瞌睡。

    小刺猬一看老虎在这儿等着,它开始着急了,自己到现在还没回家,妈妈一定急坏了,而且它还没找到食物,自己饿着,妈妈也在家饿着呢。小刺猬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壮起胆子与老虎对抗。它把身体缩成一团,准备从老虎身边滚过去,结果一不小心把老虎刺醒了。老虎立刻精神起来,对它大声喊叫,但是小刺猬全身上下都是刺,老虎再发怒也拿小刺猬没办法,最后只好自认倒霉地走了。

    战胜了老虎后,小刺猬继续上路寻找食物,到了晚上,它采了许多果子带回家,并把遇到老虎的事情告诉了妈妈。妈妈高兴地对它说:“你真是个勇敢的孩子,连老虎你都能打败。”小刺猬心有余悸地说:“我开始也很害怕,但我实在没有别的办法了,所以才想和它对着干,而且后来我发现老虎根本就对我无计可施,所以我就大胆地想从它身边跑掉,结果我成功了。”

    父母应该适当地对女孩放手,给她们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至少也要让她们能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这样才能让女孩真正地体验到人生的美好。父母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包揽女孩生活的一切内容,父母不可能跟孩子一辈子,所以应该尽快让她们学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父母在决定放手前,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父母要意识到孩子不是你的私有物品。许多父母把女儿当成自己的一部分,希望孩子的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中。他们从不放手让女儿自己选择一些事情,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决定是对女儿最好的。这样的父母忽视了女孩的自主意识,也忘记了她们终有一天会离开自己。所以,作为一个好家长,不要把孩子看得太紧,要让女孩慢慢地去承担一些她们可以做到的事情,并让她们学会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这对女孩的身心健康很重要。

    其次,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女孩。父母在教育女孩的时候,应该民主一些,学会尊重她们的选择。对于女孩的不同观点,父母尽量不要持反对的态度。女孩有自己的看法说明她们不再依赖于你,而是在用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这时父母明智的做法应该是和女孩一起讨论她的观点,从而做出正确的引导。要切记,仅仅是引导,最后的决定权还应该在孩子自己手中,即使女孩的选择会让她们摔跤也不要紧,因为女孩的选择能力就是在一次次的尝试中得到提高的。

    多让女儿做点家务活

    很多父母都会说:“我们就这么一个宝贝,怎么忍心让他干家务活呢?”这些父母很爱自己的孩子,但这种不让孩子动手的爱子方式,实际上是在不自觉地害着孩子。

    有位学者经过40多年的调查研究,惊人地发现:那些自小参加家务劳动的孩子,学习成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是好些。他们成年后的工作效率也高,人际关系也比较融洽,生活也过得好些。因此,一些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告诫说,那些替孩子做每一件事的父母是在经常地犯着错误。

    有个10岁的小女孩,她在家里负责倒垃圾已经5年了。在5岁那年,她突然对倒垃圾产生了兴趣,一听到收垃圾的铃声就提着垃圾桶去倒。父母对她倒垃圾的行为予以表扬,夸她能干,还经常在外人面前称赞她。这样就激发了女孩主动倒垃圾的自豪感,并且尽量将这一工作做得及时、利索,慢慢地就形成了习惯,把这项劳动看成自己的一种责任。

    让女孩多分担一些家务,能够让她们感到家庭成员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应该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能够让她们体会父母的艰辛,还可以让她们养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

    晓佳的妈妈要求她洗澡后把换下的衣服直接放进洗衣机里,晓佳经常忘记。刚开始妈妈天天提醒,可是小敏嫌妈妈唠叨,特别抵触,有时即使晓佳记得洗澡后要将衣服放进洗衣机也会故意不放,还将衣服扔得到处都是。后来妈妈改变了策略,让晓佳用本子记下每天都要做什么以及洗澡后该做什么事,以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从此以后,晓佳再也没有忘记把脏衣服放进洗衣机。

    想想你的女儿是不是平时比较懒惰,不喜欢做家务?有些父母对这种情况虽然恼火,但也习以为常了。但父母并不知道,女孩的这种坏习惯正是由于自己平时对她们过于宠爱造成的,父母认为她们的任务是学习,除了学习以外什么都不重要。如果孩子想帮父母做些事,父母总以怕他们碍事或耽误学习为由制止,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养成不负责任和依赖的习惯,从来不让女儿自己走路的父母只有一直抱着女儿走下去了。

    从小不做家务的孩子除了依赖心理强,没有自理能力外,多半还有自私的毛病。许多有女儿的父母反映,孩子的头脑很聪明,却融入不到人群中去,人缘往往不是很好。其实父母在抱怨女儿的时候,忽略了她们的一个缺点——自私,而且女孩的这个缺点也是和父母有关的,因为那些备受父母宠爱的女孩遇到事情总是把自己当成局外人,而父母则是放纵女儿自私的人。

    父母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问题处理能力,帮助孩子走出自私的心理,杜绝孩子自私性格的形成,就要放弃对女儿的溺爱,先让她融入到家庭生活中,帮助父母做一些事。当然,父母在让女儿做一些劳动时,也可以把劳动游戏化,这样能让她更有兴趣参加。

    教育孩子多做一些家务,必须做到以下3点:

    1目的要明确

    让孩子做家务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为了做某一件事情,如怎样整理房间、打扫卫生、倒垃圾等,而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自尊心、自信心和独立生活的能力。父母不要把让孩子做家务活看成可有可无的,孩子有兴趣就干,不愿干就不干。这样不好,应该把干一些家务活作为孩子经常性的“工作”,坚持不懈,不能半途而废。

    2要从小开始教育

    丁玲的母亲蒋胜眉在常德女子师范和长沙稻田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读了两年书后,回到常德女子小学担任学监。刚毅、自强的蒋胜眉对女儿从不娇宠溺爱。

    孩子几乎从刚能下地就产生了帮助妈妈的强烈愿望。两岁的小孩就能做一些杂事,也愿意帮助妈妈做事。因此,孩子从两岁开始,父母就应注意引导。开始可以让孩子把打扫卫生等作为一项娱乐活动,慢慢地养成习惯,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干不好就阻止或不让孩子参与,以免挫伤他们刚刚开始萌芽的劳动积极性。有些家务活家长可以同孩子一起完成,并从中教给孩子一些劳动的技巧和道理。让孩子做家务,要随着年龄的增长,循序渐进,切不可急急忙忙地让他们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孩子在做家务活时,父母不要在一旁指手画脚。即使因做家务损坏了东西,也不要横加指责,只要提醒孩子下次注意就行了。但孩子有了进步,一定要及时给予表扬。

    3不要物质奖励

    要使孩子做家务变成一种自觉自愿的行动。用钱物哄骗的办法,可能会一时揍效,但是不会长久,也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对孩子的劳动,最好的报酬是当着别人的面给予表扬,抱抱、亲亲,或说声“谢谢”。

    家家都要分好工

    美国人戴维利用假期带着他的孩子们到一位中国朋友家做客,他的孩子中有一个叫珍妮的小女孩,这是他最小的孩子,刚刚8岁。这位中国朋友对这个小女孩印象最深,因为她背着一个显然和她年龄不大相称的旅行包。

    有一次,两家人决定出去旅游,小女孩依然背上这个大旅行包。这时中国朋友有些看不过去了,他对珍妮说:“这包太重了,我来帮你背吧!”珍妮听完此话,睁大双眼疑惑地看了看中国朋友,然后很有礼貌地说:“谢谢你,不过我自己的东西可以自己拿。”其实珍妮的父亲当时就在她身边,而且他的背包和女儿的差不了多少,要帮女儿拿包是轻而易举的事。这时中国朋友问珍妮:“你每次出去旅游都是自己拿东西吗?”珍妮笑笑说:“当然。”虽然那天珍妮背的包很重,可是她玩得依然很开心。

    这让中国朋友不由得想起自己看到过的一个和珍妮年龄相仿的小女孩:在一个下大雪的早晨,一个看上去八九岁的小女孩正站在路边,表情很焦急,她对着马路边正在为她叫出租车的妈妈喊:“你能不能快一点,再拦不到车,我就迟到了!”而妈妈正一手抱着孩子的书包,另一只手向过往的出租车招手,她也急得满头大汗……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一种有责任感的体现,一个有责任感的孩子该自己做的事一定不会让父母代劳,他会自己整理玩具、书籍、书包等物品,也会自己收拾房间,这样的孩子最常说的话是:“没关系,我自己来!”他们还会主动要求为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扫地、洗碗等,因为他们明白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有责任帮助家里做些事情。

    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作为父母,没有义务和责任替他们包办一切。如果女孩总是习惯把一些该自己做的事交由父母代劳,父母就需要反省自己了。因此,建议每个家庭都明确自己的分工,妈妈做饭,爸爸洗碗,女儿扫地……对自己的分内的事要尽力做好,对别人的帮助要给予感谢,温馨的家庭就此诞生了。

    在教女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时,不妨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1让女孩多接触生活

    为了避免培养出不能对自己负责的女孩,父母应该让女孩在小时候就尝试接触各种事物,培养她们的独立能力。也许在刚开始时,她们会给你添不少麻烦,或偶尔犯一些错误,即使这样也要让她们坚持自己做。这是教育女孩有责任心的第一步。

    2父母要多鼓励女孩

    父母要善于抓住女孩的心理特点:女孩需要鼓励。当她们取得进步时,父母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赞赏。女孩掌握知识和发展人格的过程就像一个人从镜子里看自己,女孩会把别人对她们的评价当做一面镜子,然后按照这面镜子里的自己去计划人生。如果父母总是说她们做得不够好,她们就会放弃努力,而父母的鼓励会让女孩觉得自己做得很好,并在这种鼓励下逐渐形成自信的性格。

    3从简单的事情做起

    教育女孩是一门艺术,父母要培养女孩的责任心就必须自己有耐心。让女孩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不要对她们期望过高。如果对女孩的要求过高,她们会因为达不到父母的期望而苦恼,父母也会因为女孩没有进步而失望。

    做女孩前行的灯塔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作为家长,你应帮助孩子发现个人的价值并鼓励他努力实现个人的价值,成为成功者。”要想把孩子培养成为杰出的人,家长必须在关键时刻扮演孩子的生命导师的角色。

    文文从小就很聪明,正因为这样,在她还小的时候,她就觉得自己一定要比别人取得更好的成绩才行。所以上小学时,她每年都考第一名,但是她并不骄傲,而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上了初中后,由于竞争激烈,文文的成绩虽然没有下降,却也感受到了以前没有过的压力。其实,她已经做得很好了,她的努力和坚持都得到了老师的赞扬,但是文文因为不是每次都能考第一名,开始变得有些焦虑,并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质疑。为了保持好成绩,她只有拼命读书,但过度的劳累却让她的体质变差了。

    爸爸看到文文的这种情况有些着急了,他觉得是自己的教育方式让女儿觉得一定要拿第一名才是成功的。爸爸自然不愿意看到文文不开心,就决定让她自由发展,不再向她灌输争强好胜的思想。有一天,他对文文说:“人生就像一趟旅行,能做到最精彩很好,但我们也不一定非要得第一。如果为了更快地达到下一个目标而使自己过度劳累是不值得的,人生路上还有许多美丽的风景,有时只有把脚步放慢了,才能欣赏到这些风景。所以与其费尽心力追求优秀,还不如让自己开心地做到良好。”

    爸爸的一番话改变了文文的生活态度,她开始坦然地对待成绩,这让她以后的生活很快乐。后来,文文给人的印象是:虽然年龄不大,却有一般女孩没有的成熟,说话的时候语速很平稳,音量不是很大,却能给人一种睿智而镇定的力量,总能让听的人感觉很舒服;她生活得很快乐,也很有规律,做健美操、学习、孝敬父母,该做的一样也不耽误;对于他人得到的荣誉,她从来不嫉妒,对于其他人的错误,她也从不会刻薄地对待,与周围那些拼命为生计奔波的人比起来,她的人生已经算是充实而精彩的了。

    很多家长喜欢积极地参与到孩子的“人生计划”中,其实替孩子成长远不如看孩子成长。在必要的时候给孩子一些启示,让他们自己经历风雨,才能收获人生的硕果。

    作为孩子的引路人,当今父母主要存在3个问题:

    1眼睛总是聚焦在孩子身上,而从来不看自己

    身教胜于言教,父母在要求孩子改正问题的同时,应当看看自己的身上有没有类似的缺点。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说:“如果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不讲文明、缺乏修养、违法乱纪,在这种不良的家庭环境和氛围中,要想使孩子健康成长,那就困难了。”

    2缺少正确的心态,只近看而不远望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很容易为孩子过高地设定尺度,不照顾孩子的个性特点和智力水平,也不管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缺少对孩子的细微体察和深入了解。例如,看别人的女儿弹钢琴,也给自己的女儿找老师,强赶鸭子上架。

    3缺少欣赏的眼光,只看坏而不看好

    欣赏是孩子积极向上的动力,然而很多家长缺少这种欣赏孩子的眼光,只看到孩子的缺点,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其实,这是一个教育误区。人性中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孩子也一样,希望被人肯定、欣赏、表扬。孩子的成功是“捧”出来的,父母应当学会适时的鼓励和适度的赞扬。

    总之,要想做个合格的引导者,需要家长学会适度的沉默、适时的引导和准确的观察,才能成为女儿人生道路上明亮的灯塔。

    多一些肯定和表扬

    著名心理学家杰丝雷耳评论说:“称赞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只是善于躲避别人的冷言冷语,而吝于把赞许的温暖阳光给予别人。”比尔·盖茨之所以能成为旷世奇才,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从他的母亲那儿得到了一份被许多母亲忽视的东西——赞许。

    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女孩自信一些,父母如果能做到经常表扬和肯定女孩的行为,她们就会更有自信。成就感是建立信心的动力,当女孩的行为受到父母的欣赏时,她们就会努力取得成功,并最终形成良性循环。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女儿的努力,父母应该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支持,并尽量让她们体会到成功的滋味。

    女孩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许会犯一些小错误,这就需要父母引导她们走上正确的航线。在引导的时候,批评孩子几乎是父母常用的手段,但响鼓不用重锤敲,给批评穿上表扬的外衣,批评就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敏敏很喜欢看动画片,平时还好,一到周末就大看特看,即使爸爸事先和她约定就看一个小时,她也能以“还差一点就演完了”为由再拖上半个小时。

    一个周末,有位同事带着孩子来到家里,爸爸陪着同事,敏敏则陪着同事的孩子在她的房间里看电视。过了一会儿,敏敏就跑进客厅问爸爸她们能不能看一会儿动画片。同事持反对意见,爸爸却同意了孩子的请求,于是同事问孩子的爸爸:“你怎么能让孩子看动画片呢?她们一看上动画片就不想学习了,我们家孩子常常看得连学习都顾不上了,最后我只好把动画片光盘锁起来,结果她千方百计地去别处偷偷看。”同事的孩子听完爸爸对自己的评价,只是笑了一下,什么也不说。敏敏则紧张地看着爸爸,生怕爸爸把自己的“历史”也说出来。

    爸爸理解地对同事笑笑说:“让她们看一会儿吧。我家敏敏能管住自己,说看一个小时就看一个小时,所以平时我允许她把看动画片当成一种放松。其实你家孩子也可以做到这一点的,对吧?”同事的孩子也赶忙答应了。爸爸对敏敏叮嘱道:“敏敏,记住就看一个小时。”

    “知道了!”敏敏痛快地回答,并带着同事的孩子回到自己的屋里去了。

    一个小时后,同事要走了,爸爸敲响敏敏房间的门,提醒她时间到了,敏敏虽然不情愿,但还是马上关掉了电视。送走客人后,爸爸表扬敏敏说:“你今天真讲信用,要再接再厉!”

    敏敏不好意思地对爸爸说:“以后我一定注意看电视的时间。”

    自从爸爸那次“表扬”过敏敏之后,她每次看动画片都会用闹钟给自己定好时间,不用爸爸提醒,只要闹钟一响,她就会及时地关上电视。

    在女孩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年龄、能力的局限,当她们努力学做一些事情时,虽然她们的动机是良好的,却往往把事情做坏了。对此,父母的一次表扬可以让孩子从中找到自信,而父母的一次批评却如同当头棒喝让女孩产生叛逆心理,这时就需要父母学会用赞扬来代替批评。

    事实证明,从侧面对女孩进行引导,含蓄、委婉地批评她们,可以消除她们的逆反心理,所以懂得给批评穿上表扬外衣的父母才是成功的教育家。

    不要否定她的胡思乱想

    案例一:

    有位年轻的妈妈在厨房做饭的时候,她的小儿子一个人在后院玩耍。过了一会儿,年轻的妈妈听不到孩子玩耍的声音,觉得很奇怪,于是大声喊着孩子的名字。当得到孩子的回答时,她问孩子在干什么,孩子回答说:“妈妈,我正准备跳到月球上面去。”这位妈妈并没有像其他妈妈那样责怪孩子异想天开,而是笑着对他说:“可以,不过你一定要记得回来看望妈妈呀。”

    这是第一位登上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童年时与母亲的故事。

    案例二:

    一位爸爸对儿子说:“你有点口吃,正说明了你聪明爱动脑,想的比说的快些罢了。”

    这个口吃的男孩就是杰克·韦尔奇,他长大后成为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董事长,被称为“世界第一经理人”。

    案例三:

    一位妈妈对15岁的儿子说:“孩子,我相信你能行。妈妈也曾经有过这样的梦想,只是当我觉得我做一个让病人喜欢的护士更合适时我就放弃了。现在,对你来说,也许正是实现这个梦想的最好时机。”

    这个孩子就是日后成为美国总统的比尔·克林顿。

    案例四:

    一位母亲对正在训斥自己儿子的校长说:“你们不了解我的孩子,他很聪明,他不是在捣乱,而是好奇。你们不懂得教育,我来亲自教育他。”

    这个男孩就是爱迪生。

    案例五:

    一位母亲带小男孩到郊外去游玩,亲友的孩子有的爬山,有的游泳,唯独这个小男孩一个人默默地坐在河边,凝视着湖面。这时,亲友们悄悄地走到他母亲的身边,不安地问道:“您的孩子为什么总是一个人对着湖面发呆?是不是神经有什么毛病啊?还不趁早带他去医院检查检查。”这位母亲说:“我的孩子没有任何毛病,你们不了解,他不是发呆,而是在沉思。他将来一定是位了不起的大学教授。”

    这个男孩就是爱因斯坦。

    对每位家长来说,肯定孩子的未来就等于给未来的无限可能打开了一扇窗,这是给孩子自信最好的方法。

    在孩子把天马行空的想象告诉家长时,父母不应该否定他的想法,而应该用肯定性和鼓励性的语言支持他,这样孩子的未来才会像他想象的一样美好。即使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父母也不应该因为一时的错误就认定孩子没有希望,尤其是女孩,她们更需要父母格外的关注。

    中国台湾著名作家席慕容曾经是个不受欢迎的迟钝学生,由于厌恶学校的环境,她经常逃学,学习成绩自然也不好。有一次成绩单发下来的时候,她发现自己在班里的成绩排到第35名,而班里只有40名学生,她有些慌了。因为怕回家受妈妈的批评,她想到了一个办法:把老师的评分用纸条贴上,然后用墨水把排名改成第5名。

    回到家中,当妈妈问起她和姐姐们考得如何时,两个姐姐骄傲地把成绩单交给妈妈,因为她们的成绩总是排在第1名或第2名,而席慕容双手颤抖地把自己涂改过的成绩单交到妈妈的手中时,她心里明白,在场的人都知道她的成绩单是伪造的,因为成绩单被她改得一塌糊涂。但令她感到奇怪的是,大家好像都没看出成绩单上有哪些不对劲。两个姐姐都站在妈妈身边看着成绩单不说话,而妈妈随意看了一眼成绩单,然后平静地对席慕容说:“看看,老师怎么把成绩单弄得这么脏,都有些看不清楚了,你明天问一下老师再把成绩告诉妈妈,好吗?”席慕容当时就明白了,妈妈是在给自己找台阶下。

    考虑了一整天之后,第二天晚上,席慕容自觉地向妈妈坦白了一切,并决心开始努力学习。可以这样说,席慕容的健康成长和在文学方面取得的成就都离不开妈妈对她自尊心的呵护。

    父母总是用自己的期望值来衡量孩子的表现,所以总是注意孩子不擅长的地方和一些缺点,一旦有不如自己意的地方就加以干涉,甚至由此随意决定孩子的未来和理想。而席慕容的妈妈正是以自己的“糊涂”保护了她的自尊和人格,并让她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

    试想,如果妈妈在席慕容递上成绩单时就因为她的伪造而大发雷霆,并当着姐姐们的面训斥她一顿,或者对孩子进行一番发人深省、意味深长的教导,也许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样做终究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在她的心灵上留下一道疤痕,这无异于是对她未来的否定。

    父母在教育女孩的过程中,应该让她们感受到自己的尊严、乐趣和成就,这样才能使女孩对未来充满希望,对生活充满热情。父母不应该带给孩子失败的记忆,因为这会成为以后人生中的痛苦经历。

    父母应该传达给孩子这样一种信息:我们相信你是有能力的,有时候你只是需要我们的帮忙而已。这些信息都有助于帮女孩建立自信,并让她们意识到自己虽然犯了错误,但是还有改正的机会,并能继续进步。

    看到她的每一点进步

    大多数父母都有“望女成凤”的心理,尤其在看到别人的孩子哪方面表现得出色时,就希望自己的女儿也能像别人的孩子一样,这常常使父母忘记评估女儿的能力,盲目地对她们施加压力。一旦女孩没能达到他们预期的标准,很多家长就会按捺不住,对女孩大加斥责,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如果父母能看到女孩的每一点进步,并及时夸奖,你的女儿会变得优秀起来。

    瑶瑶是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从入学到上四年级,瑶瑶的成绩一直很优秀,在班里总是担任学习委员一职。有一次英语考试时,瑶瑶得了96分,在班上排名第三。这个成绩在一般家长看来已经很不错了,但是瑶瑶回到家后,爸爸却对她的成绩很不满,他气愤地对瑶瑶说:“你看人家楚楚,以前还不如你,这次都考了98分,你真是太笨了。”面对爸爸的愤怒,瑶瑶眼泪汪汪地憋着一肚子委屈,却也不敢说什么,因为她知道“狡辩”只会让爸爸更生气。

    在爸爸的希望下,瑶瑶在学习上一点不敢怠慢,可是慢慢地,她的学习成绩竟然下滑了许多。爸爸对瑶瑶的转变有些吃惊,他甚至怀疑瑶瑶的大脑有什么毛病了,但当他带着女儿去看医生时,医生说瑶瑶很健康,只是因为家长的原因,使孩子承受了过大的心理压力。

    女孩学习好是每位家长的心愿,但只有让女孩在自然的状态下愉快地学习,才能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如果家长能多给女孩一些关注,看到她们的每一点进步,就会让她们获得勇气和信心。

    善待女孩就要让她们知道你看到了她们的优点和进步,对于学习成绩不佳的女孩更不要施加太多的压力,最好的办法是帮助她们认识到自己的优势,让她们恢复信心。父母想把自己的期望变成现实,就要让女孩把你的期望转化成自己的期望,有些父母就是因为没有注意到这点,才在教育女孩上失败的。父母在教育女孩时应避免出现以下问题:

    1忽视孩子的感受

    很多家长往往忽视了女孩的感受,这很不利于女孩的健康成长。当女孩取得成绩或有其他高兴的事情时,父母应该学会表达自己的赞赏之意,常说“你真棒!”“太好了!”之类的话,永远不要和女孩的情绪唱反调或打击女孩。

    2拿孩子和别的孩子比较

    许多父母在女孩取得不错的成绩时,非但不表扬,反而会拿女孩的弱项与同学的优势相比,以为这样做会激励她们上进,然而恰恰相反,这样做只会打击女孩的积极性,让她们变得自卑。事实上,在女孩有进步的时候,父母要做的只是关注她们学习的过程,提醒她们及时总结经验,无须与人攀比,只要和她们的过去相比较就可以了,这样女孩会知道父母看到她们的努力和进步了。

    3对孩子要求过高

    如果不管女孩取得多么好的成绩,父母都表示不满意,这会让女孩觉得无所适从,甚至因此变得敏感和自卑。所以父母不妨对女孩要求低一些,要知道她们的好成绩是夸出来的,对她们多一些表扬和鼓励,她们会更出色。

    4用讽刺去激励孩子

    当女孩在某个方面取得成功的时候,父母应该让她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当女孩失利的时候,父母也不要出言讽刺或伤害女孩的自尊,否则会让她们失去努力的信心。当女孩受到打击的时候,父母可以引导她们找出失败的原因,并用以往的成功激励她们继续努力,让她们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并在下一次竞争中展现出自己的能力,只有这样,女孩才会在日后的生活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苏霍姆林斯基说:“爱就意味着用心灵去体会别人最细微的精神需要。而这种心灵的感受能力是来自父母,但不是什么言语和解释而是榜样。”正所谓“身教胜于言传”,家庭环境和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是最深的,父母的榜样力量可以帮助孩子平稳地走过反抗期,所以仅用“我说你听”的方式去教育女孩是行不通的,听话只是流于表面的,它可以说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而那些习惯了听话的女孩只能说明她们在父母的管束之下,变得习惯顺从或者放弃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

    所以,从现在开始,家长要改变你的教育方式,想让女儿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应该以身作则,为她们树立一个榜样,这样的教育才最有说服力。

    在一个周末的早晨,小曼的爸爸骑自行车带着她出去玩。在路过一个十字路口的时候,恰巧亮起了红灯。爸爸看看左右没有车,也没有警察,就快速蹬起车冲过了路口。刚到路口,女儿就在后面对爸爸说:“爸爸,老师说红灯是让人停下的意思,绿灯亮时才可以走。可是为什么刚才亮的是红灯,你却没有停下来啊?”这时爸爸感到有些困窘,因为他不知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最后只好撒谎说:“老师说得很对,爸爸刚才没看到红灯,小曼以后要提醒爸爸。”

    过了那个路口很远,小曼的父亲还在琢磨女儿的话,他感到有些后悔,因为他闯的不仅是现实中的交通红灯,同时也闯了对女儿教育中的红灯。意识到这一点后,他提醒自己以后再也不能闯任何红灯了,而每次过路口的时候,小曼也总会记得提醒父亲。

    每个家长都懂得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可是在真正教育孩子的时候,却常常忽略了它。于是就有了这样一种现象:父母经常对孩子讲道理,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但结果是孩子不听这些道理,甚至越不让他们那么做他们却非做不可。这其中可能有许多原因,而父母的言行不一致肯定是原因之一。

    父母的言行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会影响女孩,所以作为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女孩做个好榜样。这就需要父母注意以下几方面:

    (1)女孩都喜欢和比自己懂得多的人交流,如果对方无所不知,她们会衷心折服。所以,父母要在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上下工夫,这不仅可以增加自身的人格魅力,还有利于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更利于自己和孩子之间的沟通。

    (2)父母要给孩子做好尊重别人的榜样。父母不要随便在家里谈论其他人的隐私,也要允许女孩有自己的秘密,不乱动她们的东西,尊重她们的隐私。如果孩子确实在某方面出现问题,要以尊重她们为前提帮助她们。

    (3)女孩的模仿能力很强,父母怎么做,她们也会怎么做。所以,父母在处理事情上应该持公正的态度,这样有助于女孩树立公正的意识。父母也不要在她们面前嘲笑或讽刺别人,否则会让孩子变得尖酸刻薄。

    (4)在对待女孩的问题上,父母应该保持理智,避免和她们发生正面冲突,更不要试图以暴力解决问题,因为那样只会让女孩的反抗无限延长。想通过一次教训让女孩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只能通过教育和指导让她们尽量少犯错误。

    (5)在女孩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时,父母不要在旁边指挥她们,而应该放手让她们去做。孩子的想象力是无限的,让她们自己动手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