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拾趣-铜鼓的回响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铜鼓是中国古代南方和东南亚众多民族珍爱的“部落重器”,被史学界称为“一部无字的民族历史文化百科全书”。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滇东南,铜鼓分布广、数量多、种类全,素有“铜鼓之乡”的美誉。

    导读:

    1988年冬天的一个下午,云南省文山州苗族村民熊家发和妻子在山坡挖地的时候,锄头突然碰到了一块金属物体,碰撞的声音在寂静的山谷中回荡,清脆而响亮……

    铜鼓的回响

    铜鼓,壮语称“音东”。它既是乐器,又是礼器,还是法器。1958年以前,文山州境内传世的铜鼓约有4面,到现在,发现的铜鼓已经达到138面。铜鼓在文山州所属8个县均有分布,境内11个民族都有世代传承的铜鼓文化、习俗,许多地方至今仍然保持着使用铜鼓的原始民风民俗。文山铜鼓铸造精美,纹饰繁缛,铜鼓上铸有太阳纹、船纹、水鸟、青蛙纹等,还铸有祭祀、生产、战争、航海等场面。文山的铜鼓,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并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形成了蜚声世界的铜鼓文化。国家公布的八种铜鼓类型——麻江型、遵义型、石寨山型、万家坝型、冷水冲型、西盟型、北流型、灵山型,在文山都能找到。

    汉代铜鼓惊现深山

    1988年冬天的一个下午,云南省文山州苗族村民熊家发和妻子在山坡挖地的时候,锄头突然碰到了一块金属物体,碰撞的声音在寂静的山谷中回荡,清脆而响亮。地下究竟埋藏了什么秘密?就让我们一起回到十年前的那个冬天,一同寻找答案。

    熊家发夫妇无意间发现了一块金属物体之后,夫妻二人放下锄头,小心翼翼地扒开泥土。渐渐地,一件锅状的器物显露了出来。这件物体碧绿光润,上面布满漂亮的花纹,令熊家发感到十分意外。

    他试着用手轻轻敲了敲,器物发出当当的响声。尽管熊家发并不知道自己挖出的到底是什么,但他凭直觉确信这件东西非比寻常。到了第二年的三月街,他专程赶到州府,请文物专家帮助鉴定。

    然而,令熊家发没有想到的是,他挖出的器物竟然让文物专家也感到十分震惊,因为这是一面极其罕见的古代铜鼓。

    云南省文山州博物馆馆员陈明接待了他们。据陈先生介绍,从这面铜鼓的纹饰和造型看,它流行于汉代,而且十分特殊。它上面的船纹造型极其生动,拿桨、乘船的人物造型也相当逼真。此外,上面的鹭鸟纹、三角纹、点线纹都是在其他铜鼓上没有发现过的。

    云南省博物馆研究员黄德荣也介绍说,这面鼓很有特点,它的颜色和一般的鼓不一样,整个鼓颜色碧绿,微微发光,跟一般青铜器的颜色完全不同。

    这面在古木镇挖出的铜鼓后来被命名为古木铜鼓,被众多专家视为鼓中极品。

    面对精美绝伦的古木鼓,人们不禁心生疑问:古木镇小河村处于群山环抱之中,这里既没有古村落遗址,也没有王室墓地,为什么会出土如此珍贵的青铜鼓呢?是怎样的变故使得这件稀世珍宝被它的主人遗忘在这偏僻遥远的地方?这里还有其他的铜鼓吗?

    铜鼓家族的成员

    在古木鼓被挖掘之前,文山已有许多精美的铜鼓问世,这些鼓大都出土于荒山野岭,与发现古木鼓的情形大致相同,没有任何伴随物。

    广南鼓出土于文山州广南县阿章寨,这面铜鼓体形高大,铸造工艺极其精湛,上面刻画着持刀准备杀牛的壮士、头插羽毛的舞蹈者以及众人乘龙舟出行等古人生活的真实画面,酷似一幕幕历史活剧。 现在,广南铜鼓已成为云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文山的开化鼓也是一件绝世精品,此鼓因清代文山称“开化府”而得名,上面的图案纹饰奇特,令铜鼓专家也为之着迷。开化鼓在国际上的通称是“黑格尔Ⅰ型”铜鼓。这类铜鼓在设计上十分朴实。它鼓面很大,属于大型铜鼓。形体上分为三节:上部突出膨大,中部收缩成“杨柳细腰”,下部先收后张,形成一个圆锥体的形状。云南省博物馆研究员黄德荣介绍说,开化鼓保存得很完整,特别是它鼓面上的纹饰——两幢形似于栏的房屋,屋里平置着四面铜鼓,每面铜鼓上方还有一人双手持杵击打鼓面,动作似舂米。另铸有4组共16人在铜鼓前后行舞。这类铜鼓目前在国内尚属首次发现,遗憾的是,在20世纪初,开化鼓已流失到国外,被奥地利博物馆收藏,如今很难见到它的真容。

    还有一种铜鼓,它看上去厚重朴拙,没有任何纹饰,当与精致玲珑的古木鼓放在一起时,显得颇为奇特,它正是文山最古老的万家坝型铜鼓。这种鼓的鼓身上只有很简单的纹络,这是铜鼓的早期特征。经专家鉴定,万家坝铜鼓非常原始,已经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了,是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最古老的铜鼓。万家坝铜鼓的价值,正在于它久远的历史。

    铜鼓的种类如此繁多,那么,是什历史驿站么让先民们制作出这么多花样翻新的铜鼓?又是什么让先民对铜鼓产生了好奇之心呢?这还得从头讲起。

    古老青铜文明的“化石”

    历史考古研究和上古文化研究都表明:鼓是远古人类有感于自然的声音而创造出来的器物。先民听到天上惊雷的巨响时,产生了一种朦胧而神秘的崇拜之情,于是他们便模仿雷鸣声而发明了鼓,作为祭祀祈福、与上苍沟通的神秘法器。

    但铜鼓作为一种特殊的青铜器,则是进入青铜时代以后的产物。只有冶金技术达到一定水平,铜鼓才有可能应时而生。文山出土的这些铜鼓,纹饰精美,技艺成熟,是青铜时代的精品杰作。这表明,古时候,在文山这个偏远的地方,生产力水平曾经达到过相当高的程度,有过鲜为人知的古老文明,而铜鼓,就是那文明留下的唯一证据。

    想要了解古代先民们对铜鼓的热爱,就要深入铜鼓的发现地进行进一步的调查。从1983年开始,文山在全州范围内展开了铜鼓文物普查,普查队的足迹一直深入到那些最偏远的山寨。文山州博物馆馆员陈明回忆普查情况时说,铜鼓在文山州各县基本都有发现,最多的是广南、邱北和富宁,到现在整个文山州发现的铜鼓已经有138面。

    文物工作者经调查得知,山里的农民在耕作时,常常能挖到地下埋藏的铜鼓,他们还惊讶地看到,铜鼓在文山,并未成为失落的文明、尘封的历史。许多少数民族村寨都有珍藏千年的传世铜鼓,使用铜鼓的习俗也一直在民间世代相传。遥远的山乡,古老的习俗,能否让我们回到过去,与那消逝的文明重逢?贵马村戴氏家族的祭鼓仪式就是那些古老民俗中留存下来的活化石——

    除夕夜的神秘祭鼓仪式

    在文山州的大山深处,一个神秘的仪式正在子夜进行。这是大年三十除夕之夜,按照家族传统,贵马村戴氏家族的族人要在凌晨子时到村外小河边,挑起新年的第一桶水清洗他们的家族圣物。

    这个家族仪式对戴氏族人来说非比寻常,无论遇到什么情况,无论身在何方,每年的这一天,他们都要赶回来,穿上自己民族的盛装,围坐在族长的家中,这是他们一年中最重要的事情。

    清瘦干练的族长带着族人的重托上楼恭请圣物。戴氏家族的圣物是一面铜鼓,平时珍藏在楼上,不容外人接近。他们小心翼翼地把铜鼓抬到庭院,用刚挑来的新年新水仔细清洗,祭鼓仪式即将开始。

    神秘的祭鼓仪式在子夜进行。铜鼓清洗完毕,戴氏族人将鼓抬到神桌前,由族长戴联富致祈祷祭词。

    戴氏家族族长戴联富对着铜鼓呼喊:“现在,我们准备焚香杀鸭子,请你保佑我们。” 祭鼓仪式没有通常节日的喧闹,而是始终笼罩在神秘的气氛中,每一个族人对铜鼓都如此虔诚敬畏。

    夜已深了,祭鼓仪式渐入高潮。族长把酒倒在鼓面上,全族男女按辈分次序,轮流吸吮鼓面上的酒。在他们的信念中,铜鼓是神圣有灵的,喝铜鼓酒可以直接得到神灵庇护,保佑新的一年平安吉祥。

    很久以来,铜鼓一直是中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具有神秘色彩的重器、神器和礼器,被视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不仅中国如此,在东南亚一带,人们也同样对它顶礼膜拜。一千二百多年前,唐朝诗人白居易曾写诗描述过缅甸王子带领铜鼓歌舞团来朝拜大唐皇帝的盛况:

    玉螺一吹椎髻耸,

    铜鼓千击文身涌。

    珠缨炫转星宿摇,

    花曼斗薮龙蛇动。

    据云南省博物馆研究员黄德荣先生介绍,在古代中国,北方用鼎来象征王权,而在南方,用以象征权力的正是铜鼓。学者们还发现,中原的青铜鼎文化在商周时代达到顶峰,到战国便趋衰微,秦汉之后几乎消亡;而在古代被称为“蛮夷之地”的南方,铜鼓文化却始终流传不衰,铜鼓也一直被许多民族虔诚膜拜,成为部落或家族的象征。

    铜鼓既然如此珍贵,就理应伴随在主人的身边,那么,为什么文山出土的铜鼓却单独埋藏在荒山野岭,找不到主人的踪影呢?

    隐藏在铜鼓里的历史秘密

    事实上,对铜鼓历史的探寻由来已久。早在19世纪末,奥地利学者黑格尔就痴迷于铜鼓研究。他发现,尽管铜鼓千差万别,但几乎所有的鼓,鼓面中心都有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纹,有的鼓在太阳纹周围还铸造着青蛙。青蛙在古人心中是呼风唤雨的神物,是农耕民族的原始图腾,把它们铸造在铜鼓上,表达的是古人对太阳神的崇拜以及对风调雨顺的企盼。

    黑格尔还发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铜鼓的形状和纹饰也有变化。早期注重写实,记录的是真实的人和物。后来则发展为云雷纹、波浪纹等重复有序的抽象符号。从铜鼓上可以推断文明的铜鼓上的青蛙生动逼真进程,解读文明的形态。按照年代的先后,黑格尔把铜鼓分为四大类型。在他的分类中,文山出土的古木鼓、广南鼓都属于最早的类型。

    20世纪50年代,考古学者在距文山不远的云南省晋宁石寨山发现了一处墓葬,在那里发掘出土了包括铜鼓在内的大量精美文物。其中最难得的是出土的一枚滇王金印,它印证了一段两千多年前的古老史实。在《史记》中,司马迁曾记载过汉武帝为巩固西南边防,敕封滇王并赐金印的事件。由此晋宁石寨山墓葬的年代和级别得到确认,它正是两千多年前滇王国的王族墓地!

    从滇王墓出土的精美文物中可以看到,两千多年前的滇国已有相当高的生产力水平,是一个拥有灿烂文明的古老王国。

    而处在古滇国东南方的文山一带,两千多年前是句町国所在地。句町国的历史在史书中很少提及,如今已经难以考证,但在《汉书·昭帝纪》中曾记载:“六年,句町侯毋波率其君长人民击反者,斩首捕虏有功,其立毋波为句町王。”这个史实告诉我们,与汉武帝敕封滇王一样,汉昭帝也曾敕封过句町王!从两个王国留下的同样精美的青铜器不难推断,与滇国紧邻的句町国,在那时应该是一个与滇国实力相当、有着同样灿烂文明的强大王国。

    历史驿站

    在黑格尔提出铜鼓分类半个多世纪后,考古学者在云南楚雄万家坝又发现了一类铜鼓。它的外形原始粗犷,没有任何装饰,出土时竟然和烧饭用的铜釜摆放在一起,甚至鼓面上还可以看到火烧的痕迹!不难想象它与埋锅造饭用的铜釜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这类铜鼓超出了黑格尔所见过的铜鼓范围,比他划分的第一类型还要早得多,是铜鼓发展的真正雏形。

    于是,学者们在黑格尔分类的基础上,又把铜鼓重新分类,从四个类型扩展为八大类型。当文山的学者按照这八大类型仔细对照时,他们惊讶地发现,文山的铜鼓竟然囊括了全部类型!从近代通用的麻江型铜鼓,到精致华丽的石寨山型铜鼓,直到最原始古老的万家坝型铜鼓,无一遗漏!像文山这样拥有铜鼓种类如此齐全的地区,在全世界也是极其罕见的。戴氏家族的铜鼓,以云纹、波浪纹等抽象符号为主要纹饰,则属于近代民间通用的麻江型铜鼓。

    这些发现都在向人们诉说着一个事实——文山有着几千年的古老文明,虽然它的辉煌很少为人所知,但这一切却被浓缩在铜鼓上,一直流传下来。戴氏家族族长戴联富介绍说,铜鼓是他们族人的珍宝,是他们的生命,也是他们血脉的传承,是用金钱也买不到的,整个宗族要世世代代把这个传家之宝继承下去。

    从大年三十热闹到正月十五,祭鼓活动终于曲终人散,铜鼓也该收藏起来了。在文山,不同的家族藏鼓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有的是把鼓供在祠堂里,有的则是藏在谷仓中,还有的家族,保持着一种特殊的藏鼓方式,由族中的长老寻找一个隐蔽的地点,悄悄挖好一个深坑,把铜鼓埋藏在地下。

    参与藏鼓的人要守口如瓶,默默地等待和守望在铜鼓身边,直到下次活动再亲手把铜鼓挖出来。在他们看来,这是比生命更重要的秘密,不能让任何人知道。

    学者们得到启示,他们终于找到了被族人视为珍宝的铜鼓却像古木鼓一样孤独地埋藏在荒野之中与主人失散的原因。

    铜鼓的秘密被埋藏得太久,我们现在只能靠考古发掘来走近它们,却有可能永远无法获知它们真正的含义,然而铜鼓的回响却始终激荡在人们耳畔。洪亮的鼓声一直在告诉人们,铜鼓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炎黄子孙特有的历史文化遗产。

    行走视点

    邱北普者黑风景区位于昆明东南部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邱北县,距离昆明280公里。这里山奇水秀,清澈的湖水中孤峰突起,湖面荷叶成片,渔舟点点,不是桂林山水,胜似桂林山水,有“滇南桂林”之称。

    “普者黑”是彝语音,译意为鱼虾多的池塘。在普者黑盆地分布着68个喀斯特湖泊,总面积10.8平方公里。中心景区为一大型的喀斯特湖群,共有256处景点。到普者黑游览,有“地表看峰景,地下看洞景”一说,几乎山山有洞,洞洞相连,近湖地带的洞口又往往与湖水相连。景区内旅游航道总长20公里,可以乘当地彝家人世代相传的独木小舟,很有特色,每艘船可乘3~5人。

    如从昆明前往普者黑旅游,可乘坐开往邱北的班车,在普者黑风景区叉路口下车,再转乘进景区的出租车,约3公里便到仙人洞村。从邱北县城到仙人洞村有12公里,乘出租车即可。普者黑景区门票价格淡季为75元,旺季为90元。

    每年5~9月,是普者黑景区的最佳旅游季节。7~8月,景区荷花竞相绽放,风光无限。但这时也正值文山雨季,游人要经得起大自然的风雨考验。

    文山饮食种类丰富多样,温淘米线、油炸粑、扭糍粑、豆沙粑粑以及当地人自酿的米酒等,在街头巷尾的餐馆或小摊随手可买,价廉味美,风味独特。

    文山地摊狗,是文山饮食一绝,当地有“不吃文山狗,枉来世上走”一说,可见其美味和知名度。市区的文新综合市场,云集着三四十家地摊狗店铺,随便走进哪家,都足以令人闻香止步,馋而忘返。此外,马脚杆、烤乳猪、花糯米饭、宁明壮粽、状元柴粑、子姜野兔、白切狗肉、清炖破脸狗、壮家酥鸡、火把肉、白炒三七花田鸡、脆熘蜂儿等文山壮家美食,风味独具,不容错过。

    摆几道风味独特的壮味小菜,斟几杯生津润喉的那椰酒,奉几碗醇厚绵长的文山壮酒,惊喜、情谊、浓浓的民族风情,便荡漾在这别样的珍馐美味之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