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百年散文精华-代序:父亲最后的散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今年年初,大约是在临近春节的前十几天,我在父亲的病房里发现了一张便签,上面有一行潦草的字,左高右低,斜斜地展现在纸上。我仔细地看了看,那正是父亲的笔迹。可是要辨认出父亲写的是什么却很困难。看过几遍,可以断定,那显然是一篇文章的一个标题和开头的一句话。“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这是标题,接着写道:我已经忘记了,是在什么书中读到了这么两句诗的。下面便是空白了。我推测,这恐怕是父亲在想写点什么东西,而没能写完。没过几天,我又在病房里发现了另外一张便签,上面有一段文字,但笔迹却显然不是父亲的了。这段文字和格式如下:

    一年将尽夜 万里未归人

    我已经忘记了,是在什么书中读到了这么两句诗的。作者当然更忘记了。这两句话看起来很平常,很简单。但是身临其境者,感受却完全不同。我流浪德国达十几年之久,每一年都有一个“一年将尽夜”。在那十年之内,我当然是一个“万里未归人”。每到一年将近夜的时候,想到自己的处境,总要哭上一场的。

    中国古代诗人有一句有名的诗:每逢佳节倍思亲。

    ……

    文字到这里就中断了,文章当然也没有完成。在便签的最上面写的日期是2009年1月23日,离春节只有三天。

    稍加思索,我突然感悟:啊,这是父亲没有能够完成的一篇散文!

    从那一行潦草倾斜的文字,可以看出,父亲曾是以多大的毅力,想用自己的笔来写自己的文章的。从那一段由别人替他记录的文字,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希望继续写作,继续抒发他曾经多次写过的他的思乡之情。他在2007年出版的《病榻杂记》里,曾经向世人宣布过,他虽已经到了耄耋之年,但他是不能封笔的。他还要写,还要自己写。可是他的视力逐渐地减退以至不能辨认较小的字,那曾经写过上千万字的手也不太听使唤了。用钢笔写字的时候,虽然戴上倍数很大的眼镜,但仍然不能看清笔画,更难以掌握书写的方向。他当然不服输,仍然决心自己去写,但那一行歪斜模糊的字迹彻底打破了他的雄心壮志,严酷的事实逼迫他不得不放下笔。之后,他一定经过非常苦恼的过程,才决定去求助于别人。可是,有了别人的帮助,为什么竟然连一篇文章都没有能够完成呢?这当中一定另有使他不得不放弃的原因,而这种原因除了痛苦之外不会有什么别的东西的。

    那时,父亲已经在口述历史,就是他讲述,别人记录。这种做法,对于父亲来说,肯定也是无奈之举,自然是口服心不服的。但是由于那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他只好接受那种方式。可是,对于过去曾经得心应手的短篇散文来说,他无论如何舍不得或者说不习惯由别人执笔来替他写。有了思绪,顺手写来,情思翻腾,手下的笔也随之龙飞凤舞,一篇好文章瞬时可成,多么惬意!现在,他说一句,别人记一句,思绪时断时续,写字的笔操在别人手里,这种写作的方式对父亲来说真是一种痛苦。他很想恢复往日的做法,动手去自己写作,于是就有了上述的尝试,就有了上述的文字,也就有了上述的失败和挫折。对于一个终生舞文弄墨的老人,这是多么大的打击,多么大的痛苦。于是,他宁愿不出文章,也不愿意去受这种痛苦的折磨。他放弃了写的愿望。

    父亲不服老,是他在进入高龄时的心态。这种心态,使我肃然起敬,使我心灵震撼,使我产生极大的同情,也使我陷入极大的悲哀。面对这种情形,作儿子的我能做些什么事情来帮助父亲摆脱这种绝境呢?要知道这等于使一个人绝处逢生啊。

    有一天,父亲告诉我,他还有几篇文章要写,于是我趁机向他提出,由他来口述我来记录,把它们完成。可是父亲犹豫了很久以后说:“再说吧。”我没有敢坚持。我觉得父亲一定是希望有一天他精神好一点的时候,自己动手来写,因为他相信,过了那一段烦人的时间,自己的精神一定会好起来。可是,他的愿望终归没能实现,上述的几行字竟成了他最后的散文,而心里打算写的那几篇文字,也成了泡影,虽然我知道至少有一篇的题目是《泉城忆旧》。父亲从1933年开始写散文,一直写到2008年,七十五年间,他写了几百篇散文,可是最后的这篇散文竟要求助于别人,尚且不能完成,对于父亲这太残酷了。

    2010年7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