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与“铭”,乃“高贵文体”之一种(本人陋见),较难驾驭,不言自明。近多年间,因有所需,余亦于此间小试笔锋。然所成文字,余概略有自知之明:按照严格之文体要求,文中“不合体式”之处定不少见,而所谓“硬伤”者,恐亦难免发生。然,同理同由,即斯文斯字皆有些许温度,且于曩日草撰之时,也曾“呕心沥血、竭思尽虑”,故趁此“散文结集”之际,将其一并收录。
需要说明者:此卷文字,大多已镌刻于碑石之上,个别篇章亦被印成卷册,流播四方。然亦有一二篇,撰写后因多种缘故而被束之高阁,整理旧稿时重读,仍觉“余温”尚存,故亦录留于兹,以期有暖于人也。
家严墓志铭
家严韩府君讳文尉,诞于夏历己酉(公元1909)年二月二十日,卒于丙寅年腊月初六日(公元1987年1月5日),享寿七十九春秋。
吾先祖韩公讳朗山,早年曾追随孙中山投身辛亥革命,于国民革命二军(冯玉祥所部)任军需;关中道浴血冒刃,终南镇入死出生。为人清廉直正,良善厚诚。义还饷银数千,慨然救人一命。高风劭德,其时乡人有口皆碑。受先祖父谆谆教诲,家严一生喜好读书,热爱劳动,勤俭持家,严格教子。曾任塾师数年,后因身体之故,回乡务农。终生辛勤躬耕于陇亩之间,以勤劳之手抚育儿女。卖菜换油,翻山越岭;锄麦种豆,沐雨栉风。徙家高陵,历经波折;支伕潼关,感受饥寒。曩日析爨,家严得土窑两孔及荒园一所。因子女繁多,家境贫寒,无力筑房造厦,故家严与家慈同心协力,掘土于院,为作天井,并于天井院内凿成窑洞三孔,以令儿辈娶妻成家容身有所。
家严受老庄影响颇深,不喜繁华,不慕虚名,处世以恬淡自适为乐。一生无轰轰烈烈之伟绩,唯天井小院乃令其欣慰之事业。家严常以“孔明一生唯谨慎”为其座右铭,故为人处世,时时谨言慎行,与乡邻相处和谐,绝少是非冲突。辞世前二年,家严曾自撰一联总结其生平,其词曰:“能勤能俭立身谨慎,无是无非处世平常。”
时至今,家严已辞世二十一年,然其勤劳节俭、谨言慎行、清贫自守、本分为人之品德,仍铭记愚儿心中。勒石立碑,缅怀先考,以期后辈弘扬懿德,有所成就也。
2008年10月
家慈墓志铭
家慈韩门张氏讳素玉,本乡张河湾村人。诞于夏历辛亥(公元1911)年腊月二十三(公元1912年2月10日)。外祖张公克明,刻苦自励,学富才丰,精研孔孟,授业有道,时人目为邑之名儒,享誉乡里。其于蓝田教育事业之贡献,今之县志有记。蒙外祖之教诲,家慈自幼即能习诵《三字经》《列女传》诸文,中华美德养心滋肝,故一生奉亲以孝,事夫以贞,育子以慈,待人以忠,持家勤俭,处事明厚。含辛茹苦,劬劳终生,农历戊午年十月二十八(公元1978年11月28)日病逝,享年六十八春秋。
家慈孝亲,动地感天。外祖母曾染疫疠,近之者辄被传染。然家慈不顾己之生死,侍母奉药半月有余。外祖母病愈之日,竟乃家慈发病之时。命悬一线,几濒于死,然家慈由始至终,从未言悔。外祖父晚年中风,身体瘫痪,家慈侍奉水火之外,常以推车承父,转河滩,游集市,观春花,赏秋实,能得其亲粲然一笑,即觉胜获财宝万千。爱心无限,皇天后土皆知;孝行有迹,骊山灞水共鉴。
母爱儿女,天下如一,然家慈之爱,世间罕稀:为护烫伤之儿,几近半月未眠;痛思夭折之子,铁杖探墓望归。为育儿女成人,辛劳奋不顾身:冬滤豆浆,手麻落病;夜纺棉纱,积劳成疾。扎糊灯笼,街头皆言手巧;粗粮细做,邻里亦觉饭香。慈母深恩,高山不足为喻;高堂美德,苍溟庶可相拟。
慈母古道热肠,终生助人为乐。乡邻有托,绝无推拒;乞者临门,皆令有得。因言人善而遭疑忌,不肯诬人而招祸灾,然慈母虽屡受迫害而助人之心终生无改。教子立身,唯以正直;望儿成才,常励刻苦。余从军三十余载,虽无宏德大功,然拼搏奋斗之所成,亦聊可告慰慈母之灵矣。慈母在日,常虑儿孙饥寒,今欣逢盛世,后辈各逞其才,衣食皆无所忧。高堂在天,亦当欣然长笑矣。
值此老母辞世卅年之际,立碑铭文,以志长念,无意炫美于当世,唯求有益于后人。倘吾后辈能承其祖母美德,不懈奋斗,努力成才,则今日立碑铭文之愿,差可偿矣。
2008年10月
砺剑酒赋
酒为五谷之精,借人类智慧酝酿而生;剑乃征战之器,经熔炉烈火锻铸而成。酒无异而酒境有异,剑虽同而剑意不同。蠢俗者狼喝虎饮,乘酒乱性;高雅者鲸啜龙吸,以酒抒情。邪恶者横劈竖砍,持剑施暴;正义者驰风掣电,仗剑除凶。利剑与美酒,皆与军人情缘深重。真正的军人眼中,酒与剑是难舍难离的姐妹,剑与酒是相依相伴的弟兄。浴血之后,军民以酒欢庆胜利;强敌面前,官兵用剑保卫和平。酒闪睿智,剑凝忠诚,酒剑碰撞之火,便成诗的精灵。“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读李白诗句,顿生征战豪情。“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台湾诗人余光中对李白的赞颂,则让人看到一种潇洒、美丽的人生!酒、剑、诗,是诗仙李白生命的支撑,酒、剑、诗也几乎洇润了古今中外的战场与军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悲壮,“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倥偬,酒香、剑光、诗韵,直上九霄,气贯长虹。甚至可极而言之,酒、剑、诗构成了轰轰烈烈热气腾腾的人类文明。
二炮工程学院是中国唯一的导弹工程技术院校,担负着为导弹部队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合格军官的历史重任。培育英才,几代人呕心沥血;磨砺剑刃,数十年沐雨栉风。地辟天开,托起中国导弹的第一道火光从这里腾起;前赴后继,彰显华夏雄威的第一柄“长剑”在这里耸立。学院育人的目标是:御敌于九天之外,制胜在弹指之间。树立大国强军风范,展示中华民族尊严。永不懈怠奋勇进击,乃砺剑精神之真谛;熔铸军魂娱心健体,是砺剑文化之魅力。诗、剑皆备之处,岂能无酒?学院特制此“砺剑酒”以飨嘉宾,托寄颇多。概而言之,其意有二:以此酒为出征壮行,砺剑人发扬踔砺;以此酒为胜利欢呼,砺剑人有功不居。
古人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今人曰:砺剑之酒不言价,只求真情深意也。
2007年8月
班长赋
人类征程漫漫,历史长河汤汤(shāng shāng)。因存利益争抢,故有他攻我防。善恶较量,战争萌生;战争肇始,军队发祥。从古至今,记军事之书,汗牛充栋;有史以来,写军人之文,似海若洋。多有赞帅之佳句,常见颂将之华章。霍去病勒石狼山,万古流芳;郑成功收复台湾,千秋名扬。诸葛亮妇孺皆知,曹孟德老少能详。然所憾者,少有人为辞作赋,赞颂班长。
班乃军队中最小之建制单元,班长亦即军队中最小之“长官”。军官行中,班长是小兵。士兵队里,班长是大官。喻军官为峰峦,班长是山根;喻士兵为江河,班长是浪尖。“兵之头,将之尾”,班长把两副重担挑于一肩。浴血奋战,班长是战士的楷范;运筹谋划,班长乃军官之高参;冲锋陷阵,班长是刺刀上最先接敌的锋刃;掩护撤退,班长乃掩体里最后移动之石岩。
斯大林有云:班长是军中之父!拿破仑曾曰:班长乃军中之娘!喻班长为军中之父母,乍看似失偏颇,细思甚觉确当。无父之精血,人则无生命来源;无母之孕育,命则难生发成长。依理相推:无班长之付出奉献、操劳奔忙,则无海晏河清时之“训练有素”,亦无炮火连天时之“战果辉煌”。
喻班长为父,因父厚重如山;比班长为母,缘母温暖似棉。雷鸣电闪,风雨如磐,山自岿然不动,镇定泰然。霜霰弥漫,雪地冰天,棉可抚心慰肝,抵御酷寒。操场训练,班长铁面如冰,抬腿挥手,绝不允许敷衍;食堂会餐,班长谈笑风生,倒酒夹菜,胜似服务人员。勇担急难,不畏重险,严父之铁骨尽展;心细如丝,关怀备至,慈母之情怀毕现。轻抬手脚,深夜为新兵盖被,寒星因感动而眨眼;紧咬牙关,清晨给自己疗伤,朝霞因敬佩而赧颜。床边叠被,亲身示范;靶场射击,自为标杆。属下获奖,笑容满面,战友生病,忧心如煎;也曾因流动红旗失守而焦躁,也曾因训练成绩不佳而心烦,也曾因贡献突出而立功,也曾因部队需要而复员……
然而,无论在海角,无论到天边,班长的本色不变,班长的精神不减。依旧是当年的忠心,仍然是从前的赤胆。做生意,班长姿态是取之不尽的资本;干事业,班长精神是用之不竭的源泉。时至今日,也许有的班长已身家亿万,也许有的班长还依旧贫寒,也许有的班长香车宝马美女相伴,也许有的班长早已离世地下长眠。但是曾经有过军旅生涯这一段——当班长的经历,当班长的体验,当班长的喜悦忧虑,当班长的苦辣酸甜,无论财富多寡,无论身份贵贱,都应该仰天大笑,声震宇寰:曾为班长,此生无憾!
古往今来,军人浩如烟海;方内域外,班长多似繁星。颂班长之诗词文赋虽少,然班长队伍中却不乏人中之精英:把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全世界记住了班长雷锋;视死如归的率先一跳,班长马宝玉与狼牙山一起成了永恒!
军队永远有班长,班长永远是脊梁!
2011年10月22日
训练团赋
国威所需,导弹部队应运而诞;使命所赋,训练机构从之而建。公元一九六六,始有基地教导队;公元一九九九,方成今之训练团。回眸历程,艰辛和荣誉同在;盘点贡献,收获与欣慰齐肩。足履莽莽黑土地,歌震巍巍长白山。无敌劲旅斫榛莽,有志男儿开新天。热血沸腾,不为人后;白手起家,创造非凡。披荆斩棘,荒沟水暖;移星换月,盘锦花繁。百余期培训呕心沥血,为二炮部队铸戈砺剑;万五千学员星光耀眼,成国防建设辉煌诗篇。五次名列二炮先进,声震雪原林海;数十官兵誉播全军,辉映波峰浪尖。延白山之血脉,荒沟精神旗帜犹艳;敞渤海之胸怀,盘锦宏图豪气冲天:“听党指挥、博学精武”,忠心赤胆永不变;“工作扎实、追求卓越”,越峰凌顶再登攀!团庆之日,勒石铭愿:后勇诚以先贤为范,再创辉煌自不待言。
2011年10月30日
长兴园记
军队院校初建,备战隐蔽为先,故校址之选,多远城而近山。此举于工作有利自不待言,然于生活却多有不便。随着时代进步发展,拥有一处城市生活小区,已成许多军校众多人员之心愿。
人才乃事业兴旺之本。欲留人才,须拴其心。为使教职员工更加安心教书育人,学院多届领导班子都曾为“进市区盖房建楼”而魂牵梦萦。2002年初春,开始征地,启动工程。克服重重困难,不畏诸多艰辛,历时七年,工程告竣。六百二十二户入住,多年梦想终于成真。
人心凝聚则学院长兴,学院长兴则中国导弹事业长兴,故或极而言之曰:“此园长兴则国家长兴。”并赋诗云:
盛世强国沐春风,中华军民望长兴。
长兴园中春长好,神州春意定更浓。
2010年2月25日
重修迎宾园记
2003年迎宾园始建之时,时任首长曾嘱予为斯园作记。时光荏苒,岁月匆促,转眼之间,倏忽已过十年。癸巳之秋,学校重修迎宾园工竣,又蒙首长信任,再次为文以记之。
文化园区建设之效用,十年历史,已有定评:校内人员,怡情有所;八方来宾,游兴可寄;既为导弹英才凝铸魂魄,又为文化古地播扬声名,其功其绩,人心是碑,自当各有所记。然十载之后复重修者,盖形势发展之所需也。
2011年,曩之“学院”升格为“大学”,喜气洋溢于灞上,欢声回荡于校园,全校人员,精神振奋,皆欲举鲲鹏之翼,建凌霄之功。不负国家人民之厚望,勇承强军梦想之重托,各项建设大步飞跃,校园面貌又有翻天覆地之变化:高楼拔地而起,大厦摩天而立。昔之“招待所”已成今之“东风骊苑”,气势恢宏,气象雄伟,相形之下,昔之“迎宾园”则显儒雅风韵足备,而大气磅礴略缺。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增扩其形制,拓展其空间,使之更具大学风范,彰显导弹部队高等学府之胸怀气韵,重修之举,势在必行。
自古及今,凡号为“重修”者,无论废墟上之完全新建,还是旧制上之扩充拓展,所持宗旨,无非有二:一乃继承,二则创新。倘无继承,“重修”则名实不符;倘无创新,“重修”则光辉大减。唯二者兼备,“重修”之举方有历史价值与时代意蕴。岳阳楼,滕王阁,莫不如此。
2013年,迎宾园重修工程启动,历时半年,斯园即现今之姿容。总观今之园景,可贵之处在于:“故园”之精华所在,一仍其旧,而“新区”之拓展扩充,则别出心裁。“日月池”依然光辉四射,“秦风亭”照旧风韵悠扬,井冈翠竹,当年风采不减;延安枣树,昔日芳容犹存。而今“新园”最为动人心神之处,乃水面扩大,亭榭新增,观览视野更广,文化内蕴益深。匠心妙手所至,园区“灵性”顿生。梧桐参天,绿荫匝地;波光潋滟,跃金沉璧。十二“生肖柱”,肃然列阵,传中华文化之精妙;两架“兽形石”,隔岸传情,展自然天成之神奇。白杨红枫,遥相呼应;绿苇碧莲,竟比旖旎。水乡秀色盎然,汉韵唐风依稀。春秋变迁,时移景异,荷上风过,桐梢雨滴,目爽气清,心旷神怡。
人至此园,或驻足桥头,或伫立亭下,游目骋怀,仰观俯察,想人生之有限,思天地之无涯。碧波涤心,胸襟为之博大;清香沁脾,肺腑从而高雅。聆听砺剑学子练兵之声,憧憬民族复兴辉煌之梦;感受导弹学府蓬勃生气,定使爱国热情骤发频生。诗曰:
芳园美景敞胸怀,笑迎高朋胜友来。
风物亦寓强国梦,共育砺剑栋梁材!
2013年10月30日
颜庄镇武阁重修记
纵观中国数千年之文化历史,楼阁殿堂重建重修之碑记铭文多甚,重修重建之举,历朝历代皆层出不穷。如是者何也?盖因有毁坏损伤之故也。毁坏之因,一为天灾,一为人祸。天灾者,飓风、洪水、地震、雷电等是也;人祸者,则或为战乱兵燹,或为自斗自残,或为外寇掠夺,或为内贼自窃。较之天灾所毁,则人祸毁坏之暴烈有过之而无不及,远如嬴政焚书,项羽举火,近如所谓“跃进”,所谓“文革”。然则无论天灾人祸如何毁灭,今人仍可见西岐之周公庙、东鲁之孔子祠、北京之太和殿、南海之普陀寺者,赖朝朝代代皆有重建重修之义举也。重修重建义举之所以历久不断,盖因具文化良知之人绵绵不绝也。
细考楼堂殿阁建修之史,其时多为太平盛世。盖因兵燹消弭,战乱止息,万民安居乐业,粮秣丰盈,财物富裕,时人中之高明智者,或为纪念先祖丰功伟绩,或为希冀后人青胜于蓝,于是创建新殿者有之,重修旧阁者亦有之,楼阁殿堂以内,或塑金身,或绘彩像,缅人怀事,以求文化血脉永垂矣。数千年来,倘无新建或重修,则人文古迹不存,民族文化难继,民族精神亦自当湮灭矣。今颜庄民众重修镇武阁,实乃视远智明之大义举也。
检阅颜庄历史,则前人之盛德高智历历彰然:先祖之创建颜庄,东临滚滚汶河,西傍巍巍龙山,可谓顺天依地,宝风贵水。以南北大街为界,东西对称各建四村,村名以“和善”为核心宗旨,以“天人同庆,永宝安乐”为向往,既昭示村气旺盛,又祈求世代安乐,其用心可谓良苦,其才智实乃高超。当年所留之遗迹,如“一阁、一桥、一园、一围子、一铺园”,尽显前辈之勤劳智慧,彼时声名已远震,即于今世,亦无不令人仰而慕之。
镇武阁堪称“颜庄五大名建筑”之首。考其来历,乃村人寇氏所为作。其初建之期虽无确记,然据明崇祯年间至清末曾多次重修之史料推测,距今三百八十余年无疑矣。其阁形制高大宏伟,立地顶天之势俨然,雕梁画栋,飞檐斗拱,风铃响亮,庄严肃穆。内供镇武、观音之像,巧传布道警世之情。镇武者,凭威望及能力止息纷争战乱之谓也;观音者,为人施福行善之神也。阁内供此二神,非但颜庄人爱和平、求美善之心彰显无遗,亦与村庄命名“以‘和善’为本”之意相吻合也。
颜庄人世代努力奋斗,所积之文化财富极丰。镇武阁之外,桥、园、围、铺,亦各呈异彩,互竞风流。所传之文化精神,至今仍为颜庄人滋魂润魄之玉液琼浆。狮舞、高跷,激励壮志;旱船、花棍,抒发豪情;花鼓锣子,既为第四届国际登山节增光添彩,又曾在中央电视台令举国瞩目。李家银炉,辉映海内;杨家制锡,声震齐鲁;徐、魏两家之熟牛肉,奇香深味,均史册有名。抗日战争,颜庄人同仇敌忾;解放战争,颜庄人奋不顾身!长眠于烈士陵园中之二十六名颜庄儿女,其鲜血生命所谱写之壮丽诗篇,上可告慰于先祖,下可光耀于后人。
伴随改革开放春风,新时期之颜庄人民,展宏图,闯新路,锐意进取,奋斗不息。心血汗水凝聚,累累硕果骄人:宽街大道,骋飞奔跨跃之宝马;广厦高楼,安众志成城之民心。汶河波涛焕彩,滨河社区堪为示范;龙山灵脉绵延,民俗大街实乃非凡。重修南北城阁,继往开来之志毕现,而传承文化之功尤为凸显:一则彰明今乃盛世,二则标志文脉犹传。今人超越先祖,则民族复兴大业有望,于此可见一斑矣。是为记。
2012年7月14日
基石赋
大楼摩天,长城万里,全赖基石,承托挺立。以物比人,亦同此理,故培养士官之学院,人称“军中基石”。
核常兼备,战略慑敌!不负党和人民殷殷期冀,二炮部队乃维护国家安全之重要基石;组训、操作,带兵、管理,发挥骨干作用,成为作战主体,士官乃二炮部队战斗力之基石。学院培养士官队伍,奠定基础,牵涉全局,影响长远,诚乃负托基石之基石也。
学院于庚戌(1970)之年组建,历经四十余载奋力。云南石屏,初树战旗;转战骊麓,浴雪踏泥;移师武汉,迎风斗雨;进驻青州,笑览潮汐。三次迁址,绝无悔怨;四次更名,从未叹息;五次整编,遵规守纪。唯愿部队强大,甘当铺路基石!历无数艰险崎岖,创诸多骄人佳绩——培育人才数万,夺得数十“第一”。
青州文化,流长源远:负弓之民,尚武敬贤。“三齐重镇”,圣哲辈出;“海岱明珠”,耀彩非凡。范公亭高风浩荡,云门山慧雨连绵。灵气浩乎沛然,滋育“基石”肝胆;学院雄踞此地,勇将使命承担!牢记“窑洞精神”,创业不畏艰险;砥砺“剑锋精神”,始终勇往直前;弘扬“沈星精神”,舍生为民无憾。“三种精神”承传,彰显学院风范——光辉映日耀月,“基石”声扬九天!
2015年1月18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