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说陇南-白龙江岸险水阔,设渡桥天堑有途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白龙江上设木架桥,历来被视为一件难事。江之上游,河床平野,多用船渡。江之下游,谷深崖陡,水急滩险,皆用溜索,即在两岸石岩上打眼栽桩,架设竹索,贯以套筒,系上坐板,南北引渡。前人有诗吟道:“险岸峭壁路艰难,溜索悬空似飞仙。白龙江水成天堑,南北交通一线牵。”偶尔也有用木筏运物、载人的。

    清诗《城南古渡》吟道:

    白水高悬天际头,武都城外漫经流。问津此处垂杨岸,济渡谁家古木舟?

    一带萦洄归浩浩,万山樵牧去悠悠。频年喜更金汤固,无限华夷战缆收。

    诗人面对茫茫江野,对穿行在江流中的“古木舟”倾吐着满腔的深情。而古渡的情趣也成了阶州城民的一大景观。

    立于清康熙五年(1666)的《重建武阶南浮桥碑记》,记载了副将林忠捐资修建舟桥的事迹,被城民们传为佳话。

    武都城地理位置特殊,白龙江在这里形成道道河湾,其江河之势,有大利有大害。一曰,障外患而保内宁,有天堑之功。二曰,采薪刍而通行旅,未免水患太多。三曰,每至秋雨季节,巨浪滔天,决堤漫城,淹及民宅,又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

    捍江之利,非桥堤别无他图。古往今来,莫不如此。明嘉靖间,知州庞公造舟为桥,竹索牵引,以为摆渡。万历间,知州余公始筑桥堤,以作防护。后来,有了折桥、平桥。折桥状若垂虹,中间悬空翘起,走上去有登空临渊之惧,而平桥,水涨水落,冬建夏撤,能过者只有半年。舟船、折桥、平桥,皆有利有弊,最好的办法是建浮桥,终年可渡,且又安全。武都县志记载了历代修建舟桥的情况。明嘉靖间,知州鲍德、枹罕庞公修建舟桥。万历间,知州李新民筑桥堤,建折桥。清顺治间,副将罗映台修建平桥,取名“公惠桥”,虽兴撤有时,而官绅雅士纷纷吟诗作颂,成为一时之雅事。择《公惠桥》诗一首,可知大概。诗曰:“孤城千嶂碧连天,秋色平分细雨前。日落青龙横野渡,地偏白露缀宾筵。水边风啸空逾亮,沙外渔灯湿亦然。笔假霜威频洗盏,彩毫还试省亲篇。”这些江桥,时兴时废,往来极为不便。创建浮桥,已成为地方民众的迫切要求。

    碑文详细记述了林公修建城南浮桥的动议和建成后的盛况。林公是镇守武都的副将,兴利举废,黎民幸甚。“御兵以严,率属以正,恤民以仁,接士大夫以礼,而且饬器械,修墩堡,缮城垣,甃道途,赈饥民,修学宫,”为武都办了不少好事,唯桥堤未建使他惓惓不宁,时存忧虑,决意在白龙江上创建浮桥。筑堤与知州戴公分董其事,建桥则自己专任其劳。工程浩大,耗资、费材、用工数以万计。加之浮桥为创建之功,百年之计,从设计到施工,不能有丝毫闪失。“于是,捐重资,购良材,请工师,募夫役,材必中度,工必中程。”肇工于丙午季冬,落成于丁未仲夏,费时两年,竣工告成。

    所谓浮桥,“造木舟九,广丈者二,高尺者八。铁索二,长十雉,围一胡,重千锵。铁柱四,高一寻,围一晋,重三十钧。横亘里余,阔中二轨。”即用九只木船横排在江面,“横亘里余”,两侧用绳索缚之。两岸立四根铁柱,架起两道索轨,将船牵引在索轨上。船与船之间用木板连接,以通往来,犹如平整宽敞的桥面,走上浮桥,如履平地,行似穿梭。“行见皆乐普度,居者皆庆安澜。”

    碑文盛赞林公创建浮桥之不易。适逢“裁扣余俸,退食维艰,何物捐输”之时;“催科旁午,日不暇及,爰晷省试”之期。虽力所不及,“独任不辞费”;虽时所不暇,“独旁劳不苦疲。”兴废举圮,无不在心,真可谓一帅武臣,“赴桓之帅也,慈惠之母矣;克壮之猷矣,甘棠之爱矣。”故此,立碑以颂。

    在武都城南修建这样一座规模宏伟的浮桥,是一件开天辟地的事。一时间,民众奔走相告,悦渡不暇,官绅们弹冠以庆,登高览奇,渡舟游胜,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最大雅趣。

    白龙江之南有寺,寺内建“望江楼”一座,专供官绅雅士登楼观胜,觞酒吟歌。

    王斌全《望江楼》诗吟道:

    南山户牖南山寺,锁钥长江锁钥舟。隔岸窗光随翠破,连环舡影任清流。

    题吟应歉滕王阁,名胜追踪黄鹤楼。波急白云牵不住,水滨尚有睡闲鸥。

    贾廷管《望江楼》诗吟道:

    漫道洪涛起白龙,渡头今又驾长虹。云封野寺岚横翠,烟锁晓津霞映红。

    细柳长悬堤上月,寒笳不奏江边风。登临难写讴歌意,山峙水流入望中。

    适逢盛夏,曛风扑面,消暑纳凉之时,在浮桥上举办竞渡比赛,胜似盛大的节日活动。南、北两岸观竞者人山人海,望江楼更是人头攒动,吟唱的诗片满天飞舞。摘录几首,以见其中。

    连登科《望江楼观浮桥竞渡》诗曰:

    槛外江流溯碧空,楼头柳色醉曛风。金箫玉管沙棠楫,青雀黄龙赤羽艟。

    水陆遥供香帐里,渔樵俱入画图中。安澜砥柱垂千载,不数昆明第一功。

    靳应魁《江南浮桥观竞渡》诗曰:

    中流一楫共澄清,饮马投鞭鼓不惊。铜柱题来推望重,锦标夺处听欢声。

    樽俎相倾河朔似,稽山还倚魏公城。(缺两句)

    阶州城南江桥,因跨度太大,一直未能修建。浮桥的好景也不长。康熙十三年,吴三桂反叛,吴贼逆党盘踞阶州,浮桥尽毁,仅存铁柱。此后,仍以木船摆渡。

    康熙三十六年(1697),重建阶州城西北峪河桥。清乾隆之后,在白龙江上驾设握臂龙桥两座,一座是临江桥,一座是杀贼桥(今沙湾桥)。

    乾隆二十七年(1762),文县知县孙岩重修临江桥,立碑记之。

    碑文称:“文之北,距县城百里许,有临江驿。白龙江波流冲激,非桥莫济。然屡修屡圮。康熙甲子岁,守戍马公重建。后江公、杨公、曹公来守斯土,因时修葺。以水太雄岸太阔,势不能于洪涛浩淼间作中流砥柱。孙公下车伊始,念桥梁复圮。因捐清俸,造渡船。后以船危,于是建桥,“总理者,输材而输力者,前歌后舞,罔敢告劳。”起于春而成于夏。“长虹特起,如履康庄,一劳永固。”

    光绪十年(1884),阶州知州叶恩沛主持重修文县临江桥。叶恩沛以旧址坍塌,寸木不存,而岸阔逾十数丈,遂欲重建。非得七八丈之大木,不足胜任。“访之邻近,未有当其选者。”不得已,自武都锦屏山伐巨木,转经黄鹿坝,顺白龙江漂流运至临江建桥。自九年秋月经始,迄明年闰五月告竣,计用经费1800余串。

    杀贼桥为握臂式龙桥。据《宕昌县志》载:“两岸垒石作基陛,节节相次,大木纵横镇压,两边俱平,相去3丈,以桥横次之。桥长20余丈,高5丈,宽1.4丈,桥边钩栏严饬,上复以屋,规模壮丽。”清张魁吟《锁龙阁桥》一首,诗曰:

    白龙江上架长虹,雷吼轰鸣浪排空;斩蛟晋代有周处,锁定白龙育三农。

    莫叹悲歌行路难,长虹飞下巢狂澜;惊波燕子桥边柳,尽马行人作画秀。

    此桥好景不长,便付之东流,人们渡江仍靠竹绳索道。清末民初,改用木船,仍以竹绳牵引,时有翻船危险。1949年中秋那天,江南诸村渡江赶集者多甚往日。正值秋雨连绵季节,河水猛涨,波浪时起,江面拉得很宽。下午返回时,人多船挤,行至江心,大浪涌起,绳索突然挣断,造成了一起惨绝人寰的翻船大悲剧,44人葬于洪涛,得救者只4人。

    光绪五年(1879),重建杀贼桥。清廷推行民族歧视政策,故有此名。陕甘护理总督杨昌浚撰文立碑。

    碑文称:“阶州西固之地,旧有杀贼桥。其创建不知始于何时”,“相传乾隆间,被大水倾圮,沧桑变迁,遗迹不可复得。”“光绪庚辰夏,湖北李镇军志刚,领所部楚军左路后营会平瓜子沟番乱,留戍其地,日行旅之苦,慨然修复是任,相河流,度地势,重修大桥。”桥长20余丈,高5丈,宽丈4.墩石下柱,雁齿上露,重阑凭倚,巍然大观。桥两端立关门,扼守其隘。两侧环以垛口、土堤、小石山等设施。碑文末了,天机毕露。“亦谓上年平番一役,所以杀贼保民,其功当与此桥同垂不朽。”

    距杀贼桥五里之地有董家庄龙桥,今仍保存完好。董家庄龙桥建于清朝末年,具体年代无考。主桥5间,有花格栏杆拱护,屋顶南北流水,上布青瓦,状若廊厅。主桥两端建有桥楼,东西流水,高高挑起。龙桥雕梁画栋,如沧海卧龙,云栖画屏,丰彩怡怡。

    岷江系白龙江支流,至两河口入白龙江,江岸悬崖峭立,江流湍急汹涌,渡江极其困难。

    岷江最古老的渡桥是索道,称“留壳子”。在高耸的崖壁上栽上木桩,其上拴以绳索,绳索多为竹篾、树藤拧结而成。绳索上套一木框,木框与绳索之间有滑轮驱动。行人坐在木框里,用手拉动绳索,即可到达彼岸。正如陆游在《渡管》诗中所描写的:“翩翩翻翻管受风,行人疾是缘虚空;四观目眩浪花上,小跌身裹蛟龙中。”

    有据可考的史料告诉人们,岷江之上架起的第一座桥是邓邓桥。三国魏将邓艾及其子邓忠率大军偷渡阴平伐蜀,路经邓邓桥山峡时,被汹涌的岷江堵在北岸,不能前进。邓艾父子遂凿山设阁,伐木架桥。此桥名“邓邓桥”。

    清光绪十六年,阶州知州叶恩沛重修邓邓桥。邓邓桥结构独特,造型美观,称“握臂桥”,皆为圆木搭成,是古代木桥的一大创造。桥身下无支柱,用横排巨木从两岸桥墩向江心错压前伸,层层递出递高,节节相衔,中间架以木梁而成。圆木深深埋进两岸桥墩底下,桥身牢固非常。

    明清其间,在宕昌县城至两河口的岷江沿岸,只要在村落有石岩可作桥墩者,皆可架桥。岷江之上峰峦迭出,松柏参天,就近即可取木,不用涉足之劳。直到1960年前后,尚有握臂桥10多座,诸如麻子坝、花石关、清林子、大峪、谢家、冲家等桥。

    仅存的青林子握臂桥,位于官亭镇青林子村的岷江上。两岸桥墩均以石岩作基。四根粗大的圆木临江立于桥墩石穴中,名曰“将军柱”。将军柱中间横嵌两根枕木,枕木之上铺排6根直径6寸的圆木,一头压在岩墩石槽,一头伸出江面。每排之上又铺6根,共铺6层,每层向江中伸出,错落有致,越去越长,层层相箍,根根相连。两边叠木伸臂如握,中间缺口只有二丈左右,上搭5根木头,称作桥梁,再铺以木板。桥墩上夯以土石,以作引桥。江水滔滔,巨浪奔涌,即使将军柱悬在空中,重重叠压在墩槽中的木桥,仍可岿然不动。这座握臂桥已悬于江中一两百年,依然如一尊壮年巨人,飒爽英姿,昂首挺立,成为两岸之间、江流之上一道绚丽的风景。

    官亭有龙桥。龙桥比握臂桥要复杂得多,绚丽得多。官亭,原名“接官亭”,巡案学台赴阶州观察,或府州官员视察城防,均在此接送。龙桥建在官亭河上,也是接官入亭的门户,曾经显赫一时。

    官亭龙桥屡建屡废。通体为纯木结构卧式悬臂廊桥。底部以每排10根粗大圆木铺成,分五层从两岸桥墩逐渐前伸,支撑桥身凌空飞架。桥顶覆盖筒瓦,四角斗起,脊耸檐飞。桥身两端建有门楼。桥廊两侧配有栏杆,中间为骡马道,两边是人行道。两岸青山簇秀,桥下碧水畅流,整座龙桥若长虹卧波,雄丽壮观。其建筑结构、建造工艺都是极其精美的。

    这样的握臂大桥,多建在村落中间、溪流之上。石阏街龙桥、岭背后龙桥皆是。

    岷江两岸俨然是一个握臂古桥的博物馆。

    握臂木桥,惟岷江所独有,而握臂龙桥遍布陇南四江一水。今仍保存完好的有康县团庄龙桥、成县纸坊龙桥、文县铁楼龙桥、石坊龙桥等。

    乾隆三十一年(1766),礼县知县徐公带头捐俸修建高桥。高桥位于县城东十里许,隔西汉水与县城相望,乃东路一带之总会。过去,粮饷输移,商贾往来,皆由高坡山行走。后因山水流冲,相沿年久,渐成沟壑,行人皆绕山麓,故此修桥。此桥广逾8尺,越3寻,车马可并行。取石以固其底,结椽以盖其上,不至风雨飘零,即所谓龙桥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