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说陇南-农业旺各业皆旺,商贸兴水陆俱兴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清代陇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已进入全盛时期。农业经济发展较快,手工业、采矿业兴起,商贸流通方兴未艾,虽然自然灾害频繁,百姓丰衣足食。

    继明代后,屯田依然是解决吃饭问题的大策,且取得巨大成功。军屯已改由所屯县管理,统一于县乡行政系统。

    雍正五年(1727),裁驻屯西和境内的岷州,阶州、西固三卫所,并入西和。西和全县上下八里为民籍,阶、岷、文、巩昌、西和五卫所为军籍,田赋由里及卫所管理。

    至清末,徽县有六军所屯驻。雷所,隶六旗;大陈所,隶六旗;长王所,隶六旗;殷所,隶六旗;小王所,隶六旗;颜所,隶六旗。共3507户,21842人。

    阶州有近屯边寨百户八:张(烟墩堡)、苏(所城内)、樊、徐(黄鹿坝)、查(枣川)、巨、崔(桥头)、崔散旗。有近屯八旗:牛、何、苟、李、桑、杨、姚、罗向化屯。共有原额屯丁,上中下三门九则不等,总丁1080.

    文县有十军所屯驻:郑所(近屯洋淌寨、远屯薛旗)、大陈所(近洋淌,远王旗)、雷所(近石鸡寨,远白草坪)、颜所(近洋淌寨,远油龙川)、王所(阴平寨,江洛坝)、殷所(近新关寨,远新寨子)、袁所(近中屯寨,远三旗里)、长王所(近哈南寨,远杨旗寨)、小陈所(近屯无,远梨园峪)。原额屯丁1495,实在丁660口。

    成县有八屯驻百户:张(横川镇)、任(宜阳川)、朱、查、苏(抛沙河)、樊(抛沙河)、徐(小川镇)、巨(小川镇)。

    川谷地区引进和推广水稻种植。白龙江流域,大面积种植水稻,徽成二县的川坝地区,也开始引进试种水稻。乾隆三年(1738),成县知县黄泳引进推广水稻,利用东河灌溉。徽县游龙大米品质最佳,列为贡米。

    大规模兴修水利,凡能利用的水源,均形成渠系。乾隆六年(1741),徽县知县牛运震教民开渠,灌溉若干田。乾隆三十二年(1767),两当知县秦武域因窑涌水发,民多被患,遂相地捐修成渠,取名永利渠。西和有九龙渠、官泉渠。西固有三眼泉渠。至清末,阶州、文县、徽县、成县、礼县、岷县(包括今宕昌),较大的水渠有十九条,浇灌土地36700亩。其中灌溉面积千亩以上的水渠,有文县的贾昌渠、东峪口渠;阶州的城关渠、安化渠、两水渠;徽县的伏镇渠、江洛渠、栗亭渠;礼县的崖城渠;岷县的理川渠。

    棉花种植遍及白龙江、白水江两岸及岷江下游之旱田,并逐渐向嘉陵江、西汉水两岸发展。西和县的棉花种植也广为推开,只是品种差,产量低,棉绒短。在集中产区,棉田几乎占农田的六分之一。在沙湾、两水、汉王形成几个较大的棉花交易市场。农民自己种棉,自己纺线织布。雍正八年(1730),西和知县马履忠,推广织棉机,教民纺织。无处不闻织布声。阶州土布是民间的畅销货,远销数省。染坊兴起,逐渐摆脱了用五贝子染布的习惯。

    州县鼓励百姓种树,如桑、椒、鲜果、干果,增加农民收入,经济树木迅速发展。阶州、文县以植树有绩,而载入志书。花椒种植遍布陇南,白龙江、白水江两岸的六月椒以色鲜味浓称盛。种桑养蚕方兴未艾。家家种桑,户户养蚕,自己造丝,自己织绢。白龙江沿岸及徽、成盆地是蚕线的主要产区。阶州、西和的丝线行销四方。

    药材种植成了农民重要的经济收入,岷宕的当归、阶州的红芪、文县的党参、礼县的大黄以品质最佳而行销全国。家家酿酒,户户熬盐。沙湾一带的罐罐酒,以醇香醉人颇享盛名。徽县有酒坊数十家,金徽酒远销数省。成县横川烧酒也颇有名。王谦,沧州人,曾牧阶州,传授沧州酒法,教民酿酒。邢澍赴沧州时慕名拜访,留诗一道:“昔者王使君,剖符来吾州。遂传沧酒法,名与循绩留。”阶、成的造纸等手工业流传数百年。农业结构已由单一的粮食生产走上多种经营。

    矿业开采逐渐兴盛起来。其中比较重要的沙金开采,几乎遍及各县,以阶州、文县为多。今康县梅园沟,四川唐姓数人在此设帐采金,规模较大。死后盛葬于此,其墓座建筑奇特,宏阔高大,典雅别致,彩绘壁画仍很清晰。礼县洮坪乡金山村金洞沟,有19处古采金坑道,用火淬法爆破,远自宋代,近至明清,这里就有大规模采金活动。铜矿开采重点在今康县阳坝,政府在铜钱坝浇铸铜钱。阶州知州叶恩沛不惮为民兴利,改伐木烧柴之旧习,访城西黄家坝石炭旧址,开采石炭,民皆称便。

    商贸流通也很发达。历代重视道路修建,已形成几条通往四川、兰州、西安的交通要道。在甘川线上,骡队马帮一时骤起,下至四川,上至兰州,繁忙至极。在北部数县的出口要道上,形成几个较大的客栈,如康县的窑坪客栈,徽县的伏镇客栈,成县的小川客栈,两当的杨店客栈,西和的长道客栈,礼县的盐官、永坪客栈。

    水运极盛。嘉陵江水运于顺治年间疏浚后,同治年间仍然是漕运通道。同治六年(1867),四川候补道彭汝琮向陕甘总督左宗棠禀陈办理接济甘军米局事宜,左宗棠批复:“略阳白水江合故道嘉陵,两水可通舟楫。陆路经徽、凤抵宝鸡达渭,为程四百里,通秦、陇,唐时运道所经,国初用兵巴蜀,军粮从此转输取给。非不知劳费万状,而筹军食者舍此未由。”着令其实力经营,以期有济。文县碧口至四川昭化的白龙江航道,水路可直通重庆、武汉;陆路经青川、江油抵达中坝,再经剑阁至成都。碧口,千帆云集,商贾如织,是名震三省的货物集散中心。在碧口至重庆航道上,每天上下船只100多艘,年运出货物总量达5000多万担。经常有30至60只船只停在口岸装货待发。陕、甘、宁、青、蒙等省的山货、药材、皮张、盐巴运至碧口,装上木箱,运往重庆。西南的丝绸、布匹、百货、茶叶、精工艺品运回碧口,转销西北。有“运不完的阶州,填不满的碧口”之说。碧口有商旅客店数百家,每日来往马帮1000多匹。

    自明至清,陇南社会发展较快,初步改变了白龙江流域滞后西汉水、嘉陵江的状况,出现了平衡发展的喜人局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