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说陇南-董贞含冤埋忠骨,桂氏整肃立德政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清朝二百多年,职守陇南的地方官多如牛毛,有贪赃枉法,鱼肉百姓者,也有舍生忘死,实心为民者。那些倾心为民的地方官,有的将热血洒在陇南,将汗水流在陇南,百姓为他们建祠立碑永作纪念。

    西和知县董贞就是一个为民办事而遭杀身之祸的好官。

    康熙四十三年(1704),董贞任西和知县。正值清初交战之后,西和上下,满目疮痍,遍野哀鸣,城垣坍塌,官署失修,学宫破烂。董贞百废待举,三年始兴。

    首先打击豪强,兴利除弊,扶危济困。明末清初,官仓破坏,寄存于大户人家的公粮,久托不归,多为大户侵吞。两任知县均不敢理直气壮,有的甚至贪利食饵,与大户狼狈为奸,欺上瞒下。董贞从整饬吏属入手,严肃风纪,清理大户寄存公粮,赈济饥民,招致流亡。对公然拒不归还者,不畏权势,秉公处理。对为不法大户通风报信出谋划策的猾吏,从严论处。终于使这一积弊得到彻底解决。其次,捐俸兴学,创建学堂,亲自课士,使西和文风大振。

    西和下城因地震使城垛尽塌,房屋倒半。李自成军三次攻破县城,破坏惨重。明崇祯间县署迁移上城。清康熙初年,吴三桂侄吴芝茂多次攻占西和,几经蹂躏,上城居民锐减,十家九空。加之上城地窄路狭,水源不足。董贞申报朝廷,修补下城,扩城里许,移署于下城,并修建了文庙、官仓和县署。此举却触犯了豪强势力,乘机诬陷董贞。他们诬告董贞将文庙建在曹家河坝,将官仓建在大水街,有意造成隐患,存心不良。甚至告他圈地筑城,意在谋反。康熙帝对“谋反”二字特别敏感。“圈地扩城”是在公然抗旨,更为恼火。因为他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曾下旨“自后永不圈地”。于是,降旨刑部,将董贞以谋反罪就地问斩。董贞闻讯,仰天而叹:“人固有一死,我死不足惜!可怜西和弹丸小邑,将有不少人因我而牵连受累!”拔剑自刎。家人服毒身亡,只留刚满月的婴儿被藏于奶妈家。

    西和百姓珍藏了董贞知县任上诗稿手迹,表达对他的永久怀念。录诗三首于后:

    两贤千古峙孤忠,共事捐躯矢志同。骨葬青山传宇宙,魂归黄壤慨英雄。

    营开边月犹睢守,战苦经年似鲁公。一陌纸钱飘冢上,萋萋芳草碧烟笼。

    ——《清明谒陈贾二公墓》

    妇从夫节殉精忠,一点葵心向日同。妖气横弥金部虏,陈云崩压宋朝雄。

    嘉宾骨血攒孤冢,义仆魂灵殉二公。翘首崆峒凝望杳,平沙暗淡晚阴笼。

    ——《叠韵吊同殉节者》

    盘山崎岖歧路长,松林积翠挂斜阳。岩深石罅通天影,涧狭泉流度暗香。

    看去玲珑疑画境,收来吟韵入诗囊。何年此地招同隐,采药谈经伴数行。

    ——《游仇池》

    雍正时,董贞被昭雪,葬于城北崆峒山麓。乾隆三十七年,正式安葬。

    董贞,字保赤,浙江海宁人。西和人民为其建祠立碑,代代相传。

    在西和县城北川里,有一座《德政碑》,记载了西和知县桂桐生在西和任职时的德政,建于道光二十六年(1864)。每年春节期间,香烟缭绕,祭礼不断。

    碑文曰:

    桂公懋,字桐生,号德山,籍隶蒙古镶白旗,其父敬占公讳恒,嘉庆己巳科进士,分发四川,服宦多年,德行恩善,口碑载道……公道光壬辰(1832)举于乡。乙未(1835)成进士,补授西邑。道光二十四年(1844),莅任视事之初,即以亲民为己任,士俗人民,无不洞悉,凡兴利除弊,皆尽心竭力,以家其邑。公甫下车,知有刁健之徒,骚扰地方,即严加惩治,强悍顿息,而平民遂安堵无虑矣。首重农桑之事,经营调剂俾尽其力,田亩丰稔频仍,而田野遂威歌太平矣。大弭盗为安民之原,公巡察缉捕,宵小自是敛迹矣。聚赌为身家之累,公密访严究俗习随日适着矣。市廛酌有常经,较准斗秤以一之,凡贸易货物,不容以伪杂真,采取奸利而诈虞之风泯矣。夺得俭攸关,世道躬行节约以率之,凡日用饮食,教以去华黜靡,一归质朴,而礼义之俗可兴矣。公之宰治也,清心寡欲,内外严肃,左右不敢少有招摇胥吏,不得弄其弊窦,凡听措施,大小缓急,率皆以民有为者循良之猷,无事者闾阎之福也。公之理讼也,忠信明决,剖断周详,顽者不得肆其狡猾,富者无由用其请托,每析一狱是非曲直,无不判决循成者,尚未抵家,颂德者声已载道矣。书院略县规模,膏火之费阙然,以多方筹备,兼捐廉俸,以振兴之,每月课士导之以修行立品,择其秀且良者,从尤奖励,而文艺次之,士习蒸蒸日上矣。一至奄办开垦,公躬亲勘验仔细丈量,以劳心而兼劳力之苦,冒雨冲风,不惮辛勤,俾通邑地亩,既无漏税之弊,又无加赋之累且也。公查垦数月,车马仆从,书役诸费,俱系自备,听莅乡区,毫不侵扰,间有以鸡黍敬者,必从厚以偿之,斯真上则克裕国课,下则无妨民生矣。斯邑民贫,公之来此,入不敷出,挹家资以暗垫之而恬淡自若,服饰器用,不务华饰,一切误心志玩,耳目非其情之所近,惟性耽书吏。公之暇即课诸生诗文,如不称意,则振笔即书一二篇,以为楷模子人,则和平乐易虽少,忤意旨亦含容之不校,而公生明廉正醇正刚方之慨,又凛凛不可犯焉……

    该碑文一口气点出了桂桐生12项政绩:一曰除暴安良;二曰重视农桑;三曰打击盗窃犯罪;四曰禁止赌博;五曰校准斗秤,取缔欺骗交易;六曰节约日用,保持朴素;七曰约束部下,兴利除弊;八曰处理民刑案件,以理公断;九曰捐廉俸振兴教育,奖励优秀;十曰亲查地亩,增加国税,合理负担;十一曰不扰民,不累民;十二曰不讲排场,严以律己。离职时,百姓争先劝送。桂桐生作诗二首以示惜别。《临行留别众民》曰:“乍拂征衣去,求光动露晨。拥途争进酒,如别故乡人。两载成何事,三生亦夙因。飞鸿鸣未已,惭愧尔蒸民。”《西和县志》载: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桂桐生任西和知县。初,西和有仓粮若干,不知其数,历任交代,多致赔累,因而官场相戒,视为畏途,莫敢前来。桂到任后请于上司,售粮于民,除多年积弊。在任三年,清正廉洁,竞赔用数千金。去后县民为其立德政碑,至民国时,每逢节令,耆老仍有烧香拜祈碑下者。

    陇南地瘠民贫,旱涝灾害不断,加之兵燹、地震等为患,百姓日子过得艰难。他们尤其不能忘记那些在危难之时拯救他们的好官。

    吴三桂兵占据陇南数年,人民流离失所,田土荒芜,无粮纳税。阶州知州毛洪麟在战乱中力陈蠲免荒粮3800余石,免民屯流亡丁1000余。阶州人民为其立碑颂德。

    康熙五十四年,西和民众因苦于征徭,逃亡者十之三四,地方荒芜。西和知县兰启延行文、徽、成、凤、宝相邻各县,召集流散者回籍。并题一联以抒情思:“山城尽赤子,生此土者谁无家室,唯愿邀半分之赐,岂肯离乡背井;疲邑望青天,官斯地也忝为父母,但当发一念之诚,遑惜茹蘖饮水。”

    雍正九年,文县大饥荒。知县黄岳宗由四川籴米,减价平粜,救活饥民甚多。

    乾隆元年,西和因连年荒旱,知县王昆山全力抚恤,减粜给赈,救活百姓甚多。

    乾隆六年,时有旱灾,陇南各县地方官多隐匿灾情,上司派人实地考察,对秦州各县官多加劾治。礼县知县朱元裕如实上报,朝廷独奖朱元裕,曰:“实心爱民者。”

    县官体恤人民,人民爱戴县官。同治六年八月,巩昌粮台委员周游击来礼县催粮,知县陈秉文至馆寓拜会,语言不合,周捉知县出走,欲杀知县于城外。百姓惶恐,南门前街民张进禄、刘福翠等跪求不允,群众蜂拥而至,大噪鼓动,重伤周游击,救回陈秉文,事态遂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