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诗-入蜀诗的变化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杜甫在秦州没有法子生活下去,就到同谷去,在同谷生活就更没有法子,十月里从秦州来,十二月里又从同谷经剑门入蜀,到成都府,于是就在成都住下去,历史上乃有有名的浣花溪草堂。在杜集里,从《发秦州》这首诗起,我们读下去,很容易地感觉得诗的空气又变了,关塞诗的萧瑟空气一变而为险峻恐惧的空气,同时作者勇猛的、克服困难的精神溢露于纸上。所有这些诗篇,对于研究杜甫,都是重要的。我们把这些诗篇,一首一首地读,一直读到《成都府》,忽然地又感到诗的空气变了,——这个变化我们又觉得是很自然的,原来杜甫已到了成都府,他好容易把险地都走过了,到了成都府就应该有这一首脱艰险而见名都的诗,我们看见他的心忽然开朗了。《成都府》这一首诗,便标志着杜甫入蜀诗的变化,便是开朗化。从《发秦州》到《成都府》,共三十一首诗(《同谷歌》七首算在内),我们不能都提出来讲,其中有两首,《赤谷》同《泥功山》,我们认为属于杜诗中最成功的诗篇之列,应在这里作一介绍。《赤谷》一首写得很象陶诗,但是写杜甫自己的生活,因此是杜甫的创造,不是模仿陶渊明。在陶渊明以后,学陶者不少,象杜甫这样不是表面上的模仿,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确实是难得的。懂得陶诗的人就应该欣尝〔赏〕杜甫的《赤谷》真写得好。诗云:

    天寒霜雪繁,游子有所之。岂但岁月暮,重来未有期!

    晨发赤谷亭,险艰方自兹。乱石无改辙,我车已载脂。

    山深苦多风,落日童稚饥。悄然村墟迥,烟火何由追?

    贫病转零落,故乡不可思!常恐死道路,永为高人嗤。

    这是从秦州远行,刚历艰险(赤谷在秦州西南七十里)说的话。杜甫后来经历的生活,这首诗都作了预言似的。这首诗的语言是真不易及,把真实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没有一点隔阂,陶渊明的长处就是如此。我们再抄《泥功山》:

    朝行青泥上,暮在青泥中。泥泞非一时,版筑劳人功。不畏道途远,乃将汨〔汩〕没同。白马为铁骊,小儿成老翁。哀猿透却坠,死鹿力所穷。寄语北来人,后来莫匆匆。

    这首诗首两句是从三峡谣“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里面的句法来的,写泥功山的难走,早晨在这个青泥中走,夜暮也还在这个青泥中走。从这些地方我们可以学习古人怎样会运用语言,不但泥泞中跋足不动的形象正好用朝行暮在的句法来表现,而且诗里艰险的空气也同过三峡相似,读着很有一种互相传染的作用。这首诗真真表现了杜甫性格的一个方面,走到绝望的境地他格外能昂头天外似的,诗兴格外浓厚起来,没有困难能叫他低头了。这首诗简直象一篇童话,其中有许多令人好笑的形象,——而是最苦的生活!最后两句真说得声嘶力竭:“寄语北来人,后来莫匆匆!”《赤谷》和《泥功山》我们是附带地讲一讲,我们生怕丢掉了杜甫最好的诗。我们在本章所要讲的主要目的是杜甫入蜀诗的变化,即是奇险后的开朗化。因为生活环境有一个大变化,所以心理上也有一个大变化,作起诗来也就显然变化了。在出剑门到鹿头山离成都还有百五十里的时候,杜甫就已经破惧为喜,所以《鹿头山》诗说:“连山西南断,俯见千里豁。游子出京华,剑门不可越,及兹险阻尽,始见原野阔。”这是他开始告诉我们他的歌声要变了。到了成都果然就变了,《成都府》诗云:

    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曾(层)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鸟雀夜各归,中原杳茫茫。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伤。

    我们前说《赤谷》一首象陶渊明,而是杜诗中最好的诗篇之一。这一首《成都府》,也是杜诗中最好的诗篇之一,与前代的古诗比起来,却是比陶渊明还要古,比阮籍也还要古,有古诗十九首那么古,而表现着杜甫的最令我们亲近的思想感情。我们当然不是崇拜“古”,但就古诗这个体裁说,“古”字却包含一定的艺术意义,正同一件有价值的古代艺术品一样,它的价值就是它是不可模仿的东西。杜甫的《成都府》,写起来一定是很容易的,才能那么自然,那么朴质,所以然则非常不简单,如他自己说的,他读破了万卷书,他吸收了前人的许多长处,然而最主要的还是生活,我们看他走了多少路呵!我们简直可以说他从天宝十四年自京赴奉先以后就没有休息过,一直是在路上走,走的尽是险地,——没有这些原故,就不可能写这一首可爱的《成都府》,令古今读杜集的人至此豁然开朗。这一首诗真是千载一时之机,杜甫以后没有别人有这样的诗,杜甫自己也再不能来第二篇了。这首古诗所表现的开朗的空气,接着都表现在七律上面。我们在讲杜甫的律诗的时候曾选了《恨别》,并说这种诗是老杜到成都后新的创造,杜甫于写了《成都府》之后,分明地有意挥写他的入蜀的律诗了,就是杜诗经过萧瑟与奇险后的开朗化。下面我们讲五首成都的七律。

    卜居

    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尠尠对沉浮。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入小舟。

    他在头一年十二月里来到成都,次年(唐肃宗上元元年)春天开始经营草堂,首先就写了这一首《卜居》。这种诗的好处很可以用孟子“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的话来形容,生气非常之大,这种生气一般的“卜林塘幽”的名士派是万万没有的,这种生气就是“销客愁”的“愁”。杜甫的“愁”就表示他的生气。他一方面说“卜居”,一方面就想到走,“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入小舟”,真是令人可爱。这种话不是做诗偶然做得出来的,是一个伟大的灵魂自然的流露。在杜甫的思想感情里有几个不可移动的因素,应该就是国家,人民,再还有故乡,弟妹,而他的生活是漂流,国家是不安定,人民是苦难,因此他的诗是“愁”,他的美丽是“春来花鸟莫深愁”,而他的“卜居”的本意是“更有澄江销客愁”。他一生的生活证明他不能在一个地方“居”得下去,而诗人到处是生气勃勃,刚说“卜居”的时候又感到“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入小舟。”这种变化得很快的思想感情最不好表现,而这首诗的这两句表现得最好,最自然。他现在住的地方的东边有一个“万里桥”,所谓“万里桥西一草堂”。他青年时曾东游吴越,后来在夔州时还说“为问淮南米贵贱,老夫乘兴欲东游。”现在由万里桥想到东游,又想到王子猷居山阴雪夜乘船的故事,故很容易而且很快地写了这两句诗。我们应该总结一句话,我们读诗的人跟着杜甫从秦州一路而来,读到《卜居》,谁都感到空气大大地不同了。

    堂成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

    这首诗明明是说了许多话,自夸住的地方多么好,而令人读着不肯停留,就是说没有意思留连这些风景(风景又确实写得不错),一直要读到“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才肯罢休。读罢这两句又觉得他(当然因为我们读了他的许多诗)有许多话不肯说,他不是“懒惰”,他只是要休息一下。确实是如此。这一首《堂成》就是解嘲。他不是为“卜居”而“卜居”。杜甫这个人真是坚强得很,凡属他写风景的诗,只是见他的兴趣好,表现他精神积极,如他年纪更老身体更坏的时候还写着“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江汉》)就是最好的说明。不但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不能与杜甫相比,就是“有志不获骋”的陶渊明也确乎是不及的,因为陶渊明总有“不亦乐乎”的神气。杜甫的诗没有这个神气。

    狂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风含翠篠娟娟净,

    雨浥红蕖冉冉香。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惟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这首诗是这年夏天写的,所以“雨浥红蕖”。杜甫在成都经营草堂,以及一家人的生活,是靠亲戚朋友的帮助,如他有诗写他的表弟遗营草堂资云:“忧我营茅栋,携钱过野桥。他乡惟表弟,还往莫辞遥。”高适当时为彭州刺史,对杜甫时有所赠,故初到成都《酬高使君相赠》诗云“故人分禄米”,这年秋天有寄高一绝,“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现在这首诗里也说“恒饥稚子色凄凉”。明年有一首《百忧集行》,有云:“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就是说两人相顾同为饥饿之色)。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从这些可看出他的生活的困难情形。我们说杜甫到成都诗是有一种开朗的空气,也就是这首诗里诗人自己所说的“疏放”的精神的表现,就是“狂”的表现,可爱的这“狂夫老更狂”,这是很不容易的。

    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这种诗在杜诗里是仅有的诗,然而也还是杜诗,是老杜初在成都的诗。仇兆鳌注云:“盖多年匍匐,至此始得少休也。”这话是很对的。因此我们应该格外爱惜它。杜甫很少替他的老妻写一件快乐的事,就是在最喜的时候也还是“却看妻子愁何在”,只有今天说“老妻画纸为棋局”,另外稍后写的《进艇》我们又知道他“昼引老妻乘小艇”,算是百花潭上的佳话。至于杜甫写小孩,那应该向来是会写的,写出小孩的形象,写出小孩的性格,可说惟妙惟肖。如我们前面所引的《百忧集行》写小孩子饿了嚷着要饭吃,“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真把父子两人写得好。在长安的时候写天宝十二年长安下六十天的雨,“反锁衡门守环堵,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老少对比写小孩子极生动。在《羌村》里写小孩子对出门已久忽然归来的父亲的神气:“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真写得象。在《北征》里更是放笔写,写男孩:“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写女孩:“床前两小女,补缀才过膝。海图拆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接着更是:“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籍画眉阔。”今天“稚子敲针作钓钩”,《进艇》里又是“晴看稚子浴清江”,正是成都诗的空气。我们认为仇兆鳌“多年匍匐,至此始得少休”的话是能说明实质的。同时仇注本对《江村》诗引了申涵光的话:“此诗起二句,尚是少陵本色,其余便是《千家诗》声口。选《千家诗》者,于茫茫杜集中,特简此首出来,亦是奇事。”申涵光自己是三家村学究的见解。懂得茫茫杜集中成都诗的变化及其意义,才懂得什么是“少陵本色”。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新添水槛供垂钓,故(旧)著浮槎替入舟。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这也正是杜甫“多年匍匐,至此始得稍休”的诗。这首诗应该作于到成都之次年的春天,所以说“新添水槛”。他自己意识到他现在的诗是信笔写,便是“浑漫与”,我们所讲的这些律诗便是证明。虽是信笔写,也还是“佳句”,不过在“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之下确是表现着“漫与”的力量了。“春来花鸟莫深愁”也是真的,因此比起以前的诗来才有“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的空气。因为是匍匐后的休息,这些空气才真是和平,绝不是“萧洒送日月”的名士风流。从这首诗看来,草堂有了垂钓之槛,但没有船,只是想着“入舟”。另外有两首《春水生》的绝句,第二首云:“一夜水高二尺强,数日不可更禁当。南市津头有船卖,无钱即买系篱旁。”可见家里不能预定一只船以备水患。但接着有《进艇》的诗,有“昼引老妻乘小艇”的话,我们想杜甫也还不是自己有船,可能正是“南市津头有船卖”的船,他一面看着稚子(当然就是他的“恒饥稚子”)在清江浴水,一面老夫妇二人乘一乘小艇罢了。这应该是老杜一生最快乐的生活,然而我们要知道这个船上并不是一对阔人,老妻就是“老妻睹我颜色同”的老妻。我们交代这些话的意思是说杜甫决不是名士,他配得上吩咐花鸟莫深愁,因为我们知道了他的生活,我们读了他以前为人民写了许多诗,而且以后也为人民写了许多诗,一直到死。现在这首诗的题目就可爱,“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我们想着他该有多少长篇大论!“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这两句里的“思”字很有意思,接着一个命令陶谢的“令”字也很有意思,他不是一般的做诗,他的诗是表现他应接不暇的思想,由自己的思想又想到前人生气勃勃的诗,(陶渊明不用说,谢灵运也是生气勃勃的!)而前人的诗又决不足以代表自己,“令渠述作与同游!”

    是的,“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这两句诗可以说明杜甫入蜀诗的变化。

    以上是讲成都七律。杜甫成都诗的变化同样也表现在五律上面。这些五律都写在到成都后的次年,七律的风吹在先,五律与七律比起来是风后的雨。下面我们讲成都五律十首。

    遣意二首

    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细雨更移橙。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檐影微微落,津流脉脉斜。野船明细火,宿鹭起圆沙。

    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邻人有美酒,稚子也能赊。

    仇兆鳌注云:“诗云‘春水生’,又云‘更移橙’,当是草堂成后,逢春而作,盖上元二年也。”确实是在成都休息了一年之后的诗。这种诗便是思如陶谢、“令渠述作与同游”的诗。一般人总以为这是唐诗,是王维一类的唐诗,从律诗佳句说仿佛是如此,若论杜甫成都诗的精神,句句是实际环境,篇篇见生活态度,是“老去诗篇浑漫与”,是“春来花鸟莫深愁”,是律诗当中的陶潜,不是王维。王维的佳句是主观的意境,杜甫这类诗之不同于王维,正同秦州诗不同于庾信。

    漫成二首

    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渚蒲随地有,村径逐门成。

    只作披衣惯,常从漉酒生。眼边无俗物,多病也身轻。

    江皋已仲春,花下复清晨。仰面贪看鸟,回头错应人。

    读书难字过,对酒满壶频。近识峨嵋老,知余懒是真。

    同《遣意二首》一样,杜甫这类诗把主观与客观写成一片,诗就是个人在这个环境当中的生活。他的生活态度是奋斗的,他不是王维的趋向,那是“静者”,那是“高人”,他“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是他好容易同“俗物”不见面了。他对士大夫阶级是憎恶的。“只作披衣惯,常从漉酒生”,这表示他与陶渊明同调,两位诗人同士大夫处不来,同农民倒过得很好。陶诗云:“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杜甫的“只作披衣惯”是指这件事,把一幅生活图画写得生动已极,一相思披起衣来就去了,农村中彼此相距本不远。这也就是杜甫同陶渊明的“真”,杜甫所谓“不爱入州府,畏人嫌我真”的“真”。陶渊明的“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又是一幅生活图画,杜甫也是心向往之,所以他在《可惜》一诗里又说:“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常从漉酒生”的“生”,应该就是这“吾生”之“生”。这个“生”字很可能还同陶潜《饮酒》诗“笑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两句里面的“生”字有关联。有抱负的诗人们在酒中并不是“醉”,倒是“醒”,所谓“举世皆醉而我独醒”,所以陶潜在“一觞虽独进”之下连忙说着“聊复得此生”的话。《漫成二首》第二首最后两句“近识峨嵋老,知余懒是真”是什么意思?我们看这同陶渊明不肯留莲社攒眉而去是一样的。陶渊明不喜欢和尚,杜甫对学道也没有兴趣。大约“峨嵋老”告诉他许多话,他不高兴听,所以说“近识峨嵋老,知余懒是真。”

    还有,“读书难字过”这一句,从前解诗的人意见不一,有的说碰到难识之字就让它过去,不复考查;有的说经眼之字难于轻过,要好好地研究;有的说“读书难于字过,老年眼钝也。”我们看还是第一说是正确的,不过杜甫在这里表示的态度并不是“懒”,乃是积极的,是“读书破万卷”的人说的一句最有教育意义的话,就是,语言是大家公用的工具,好的语言要用普通的词汇,“难字”是什么玩意儿呢?学习古典文学的青年们,每每怕读汉赋,那上面的难字太多,要知道,并不是我们今天认为是难字,老杜也认为是难字哩,从“读书难字过”这一句诗他告诉我们了。我们在讲《自京赴奉先咏怀》时曾说到好的诗好的语言不应该有难字,确是颠扑不破的道理。“难字”是古人文章的毛病,是古人给我们的困难,至少要这样说。

    《遣意二首》,《漫成二首》,这四首诗里一个难字没有,只有“漉酒”与“披衣”算是典故(其实对农村生活有了解的人知道这两句正表现着具体的生活),其余的句子都不是勉强作对偶,太自然了。所谓“自然”,就是生活的复制,换句话说生活的复制最不容易自然。“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把近听与远见该写得多么神速,多么恰当,在一侧耳与转眼之间。“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花是多,水是满,而都在一见之下,而“一径”与“孤村”正相当于外国文的指件字的功用,是画龙点睛,否则你就看不见春水似的,你也就不觉得野花落。“衰年催酿黍”接一句“细雨更移橙”,格外给人以具体生活的感觉,这当然是会写,懂得怎样吸引人,也因为生活确实是如此,作者舍不得不把真实告诉人,所以读者也就受其传染了。“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也是一样,真正复制了生活,是当时两件具体的事情,不由于文字的对偶。“渚浦随地有,村径逐门成”,真是太好,在生活当中还容易不觉得生活,艺术所复制的生活令人感觉得生活真是如此了。“江皋已仲春,花下复清晨”,把一个人感到是春天又感到是清早写得极有生气。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陶渊明诗云:“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这是写江南孟夏好雨,只写两句,但写得好。杜甫《春夜喜雨》整首诗写春夜雨,一直写到明天早晨,把江城的雨天以及人们喜雨的神气写出来了。一般咏物的诗,总是一味地刻划,弄巧成拙,令人生厌,杜甫的《春夜喜雨》则表现一种春天的精神,愈读愈见精神,不是死板的刻划,是真真难得。我们遇见好雨时不觉喜笑颜开,要互相告诉一句话,这话应该就是“好雨知时节”这么一句,所以老杜第一句就替我们说了。再说一句“当春乃发生”又是当然要说的。接着四句把春天夜里什么都写了,真是什么都包括得尽,比夜里故意点一盏灯还要象一幅黑夜图。而最难写的,也就是杜甫概括得最好的是明天早晨“花重锦官城”这么一句,比说清早太阳出来了要显得形象性大得多。杜甫本来住在成都城外,他的诗所取的形象都属于江村的范围,独有这“晓看红湿处”乃放在锦官城,这就叫做善于突出,——如果在乡村,“红”就不显得那么“重”了,仿佛昨夜的春天的雨没有什么大变化似的。

    春水

    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

    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

    这种诗象小孩子一样富有生气,令人感觉到生活是应接不暇新鲜可爱。真没有诗象杜甫这样表现着生命力,而他所写的都是眼面前的生活,也就是对生活感兴趣,不是中国诗里特别占优势的对文字感兴趣,对主观意境感兴趣。如庾信《对酒歌》,其实并没有看见水,而他首先写着“春水望桃花,春洲借芳杜”,只不过从相传的“桃花水”这一个名词生出的幻想。到了真正“泛江”,他又这样写:“春江下白帝,画舸向黄牛”,同样是幻想。这便叫做文字禅。堕入文字禅的人的特点就是逃避现实。杜甫不是这样的,他说“三月桃花浪”,对于“桃花”一点没有幻想,他只是用了相传下来的词汇说明桃花季节的水,就是春水。他所要记录下来的是一连串的实际生活,住在南边江边的人都是熟悉的,在冬天里水渴时沙岸上有水深时的痕迹,这时水忽然过了那个痕迹了,所以老杜写着“江流复旧痕”,说了我们心里要说的话。有时昨天夜里明明还看见江中那个沙尾,今天早晨一起来忽然不看见了,诗里乃有“朝来没沙尾”这一句。“碧色动柴门”把门前水到写得非常之好,可能小孩子最喜欢,诗人杜甫也高兴。所以接着“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忙得很。“接缕”、“连筒”真是写得好,实际本来是如此,这时钓丝必得接起来,灌水是连着灌,因为水就在手下了。“芳饵”一词也用得很有意思,并不是显得自己同公子哥儿一样动不动要什么“芳尘”、“芳草”,钓鱼之饵而曰“芳”,正是儿童心理,也正懂得钓鱼。所以接缕垂芳,与连筒灌园,同样是俗事,也就是生活,不是表现“雅人”。“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鸟儿真来得快,杜甫真会写他们。

    独酌

    步履深林晚,开樽独酌迟。仰蜂粘落絮,行蚁上枯梨。

    薄劣惭真隐,幽偏得自怡。本无轩冕意,不是傲当时。

    从前陶渊明喝酒也曾经个人到树底下喝,所以他的诗说:“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很象小孩子一样,把酒壶挂在树上。我们也可以说诗人有时同水浒英雄一样,喝了酒格外地表现他的精神,他确乎总是一面喝酒一面思想的。杜甫这一首《独酌》也很象陶渊明,偏偏个人要到树林里去开樽,而且要在樽前发表自己的思想。“薄劣惭真隐”,这是他理想中有一种自食其力的人,也就是《自京赴奉先咏怀》里说的“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幽偏得自怡”,便是他现在在成都的生活。“本无轩冕意”深深道出了他的灵魂,有时也“干谒”,求官做,地主阶级的人当然是如此,但“官定后”便是“去矣行”,一生的生活证明他是如此。“本无轩冕意,不是傲当时”两句连起来把一个复杂的思想表示得天真直率,其实正是“傲当时”。同陶渊明比起来,他还真真了解人民的痛苦,在任何时候替人民作了记录,——这种记录在成都诗里也就不少,因为不是本讲重点之所在,所以我们不讲了。

    作诗也同作小说一样,要展开一些描写,要写出环境来,令读者相信你写的是实生活,不是个人在那里凭空独白。杜甫《独酌》里的“仰蜂粘落絮,行蚁上枯梨”两句便有这样的作用,因为这两句整首诗的话都是生活,不是说教了。我们确是为他所吸引,相信他这一段生活。这便是善于作细节的描写。这两句的描写是眼前的事,粘着落絮的蜂就是“仰”,爬上枯梨的蚁定成“行”。

    徐步

    整履步青芜,荒庭日欲晡。芹泥随燕觜,花蕊上蜂须。

    把酒从衣湿,吟诗信杖扶。敢论才见忌,实有醉如愚。

    这首诗当然可同《独酌》作一样的分析。我们简单地说几句。老作家的语言,哪怕是一个字,它来得毫不费力,要代替它就令人搜索枯肠,即如“荒庭日欲晡”的“欲”字,写太阳下去对人们心理的状况该是多么恰当。“敢论才见忌,实有醉如愚”,可见他有许多话要说,一定都是关于国家政治、人民生活痛苦的。“如愚”是孔夫子说一天的话而颜回一句话也不说,孔子说他“如愚”。

    寒食

    寒食江村路,风花高下飞。汀烟轻冉冉,竹日静晖晖。田父要皆去,邻家问(赠)不违(不违而受之)。地偏相识尽,鸡犬亦忘归。

    我们现代的鲁迅,在他的小说《风波》的前面有两段关于临河的村子的描写,我们抄在下面:

    临河的土场上,太阳渐渐的收了他的通黄的光线了。场面靠河的乌桕树叶,干巴巴的才喘过气来,几个花脚蚊子在下面哼着飞舞。面河的农家的烟突里,逐渐减少了炊烟,女人孩子们都在自己门口的土场上泼些水、放下小桌子和矮凳;人知道,这已经是晚饭时候了。

    老人男人坐在矮凳上,摇着大芭蕉扇闲谈。孩子飞也似的跑,或者蹲在乌桕树下赌玩石子。女人端出乌黑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热蓬蓬冒烟。河里驶过文人的酒船,文豪见了,大发诗兴,说,“无忧无虑,这真是田家乐呵!”

    凡属尝〔赏〕鉴“田家乐”的文人都是不足取的,这种尝〔赏〕鉴就是地主阶级的烙印。与之同时,我们并不反对描写农村的景物,不过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决不以一味地描写为能事。这些都是事实。鲁迅的描写文章就是可爱的。所有杜甫对江村的描写,都不属于文豪一类,是他的“不爱入州府,畏人嫌我真,及乎归茅宇,农舍未曾嗔”的注脚。

    晚晴

    村晚惊风度,庭幽过雨霑。夕阳薰细草,江色映疏帘。

    书乱谁能帙,杯干自可添。时闻有余论,未怪老夫潜。

    这首诗后四句表现老杜真不是读死书的人,是一个豪杰之士。“书乱谁能帙”,并不是说他懒,是表示他心中不平,所以很是一个气愤的语气,不然把几本书收拾一下有什么谁能或不能呢?酒当然是要喝的,所以“杯干自可添”。“时闻有余论,未怪老夫潜”(王符有《潜夫论》),这个老夫不象陶潜,倒象鲁迅。陶潜有时对着人不说话,象《饮酒》诗说的,“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可见陶潜虽然心里有数,他还显得不是不屑于。杜甫确实是傲当时,他的“潜”,象鲁迅的“不说”。“何以不说之故,也不说。”鲁迅的这句文章,就象杜甫“未怪老夫潜”这句诗。

    最后我们讲两首成都七绝,作本讲的结束,一方面从绝句也见诗人的“老去诗篇浑漫与”,一方面又见“春来花鸟莫深愁”并不容易办到。七言绝句,杜甫在成都以前只写过一首,就是高叫李白“飞扬跋扈为谁雄?”现在他在成都,逢着第二年春天,忽然一天飞扬跋扈起来了,我们看他的《绝句漫兴九首》第一首: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这简直是拉着春光吵架,我们还没有看见有谁象这样发急,比起李白的“举杯销愁愁更愁”来要利害得多。这到了一种颠狂状态。在《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第一首里就说出了“颠狂”,我们再把这一首抄下来:

    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

    “无处告诉只颠狂”,我们完全相信他的感情。从“卜居”到这时有一年的时间,头一个春天是好容易得到休息,故诗里呈现着和平的空气,到了第二个春天就有这样抑制不住的颠狂状态,从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杜甫的思想感情是热烈的,他不象王维、孟浩然能在一个安静的角落里闲居得下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