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指南-取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学习指导和要点提示

    这章主要讲平时怎样积累写作材料,重点讲获取材料的途径。取材不外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观察直接获取,这是生活的积累;二是通过读书(或调查)间接获取,这主要是知识的积累。此外还要在观察、读书(或调查)过程中积累语言。所谓写作材料,无非是生活、知识、语言这三个方面。

    写作有一定的章法可循,但又是法寓于无法之中。学写作,既要掌握基本的规律,又要发挥独创性。这就必须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本章讲培养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目的就是要开发写作的智力。思维是智力的核心。观察、立意、布局等能力的训练,实际上就是思维能力的训练。学习写作,一定要重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

    本章第一节讲观察和感受。观察是写作的入门,不会观察就谈不上提高写作能力。要明确观察的要求、方法,提高观察的自觉性,坚持写观察日记。通常说观察也包括感受在内,单独提出来讲,是强调要在观察中重视发挥感受器官的功能,要有自己深切的独特的感受,扩大和加深生活的积累。

    本章第二节讲通过读书积累知识。一面观察,一面读书,观察和阅读结合,多看多读多写,这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基本途径。要讲究读书的方法,养成勤于积累的习惯。第三节是从取材的角度讲想象,怎样通过想象扩展和丰富写作材料,要学会艺术的思维,发展想象能力。

    占有材料是写作的第一步。占有了大量的丰富的材料,写作才有深厚的物质基础,文章才有取胜的可能。

    写作材料从哪里获取?毛主席说,人民群众的斗争生活是作家、艺术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创作源泉,这是讲作家的创作,一般文章的写作也是如此。写作的材料,不外人、事、景、物、情、理等方面,这每一方面的材料都是来源于生活。当然也要从阅读中获取,但那只是“流”不是“源”,“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毛泽东《实践论》)学习写作,一定要树立生活是写作源泉的观点,关心生活,热爱生活,积极投身到生活中去,在色彩斑斓的生活海洋里,随时张开生活之网?捕捉丰富的写作材料。

    材料的获取,不外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直接获取就是自己的见闻经历,间接获取就是读书或调查。写文章要有两个材料库存,生活储备仓库和知识储备仓库,因为写作就是“从知识和印象的库藏中间抽出最显著和最有特征的事实、景象、细节,把它们包括在最确切、最鲜明、最被一般理解的语言里。”(高尔基《苏联的文学》)

    直接取材——观察与感受

    一、培养观察力

    1.观察和写作

    文章是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写文章就是对生活的观察、分析和表现。观察是人们认识生活的基础。要认识生活,丰富生活,就必须把观察的大门拉开,让社会生活的信息源源不断地输送进来。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把“观察,观察,观察”写在实验室的墙壁上,作为从事科学研究的座右铭。达尔文曾自豪地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中人之上。”观察在写作中应有更为重要的地位。鲁迅先生说:“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茅盾指出,学写作,技巧方面的问题固然不可不学,但尤其不能不下苦功夫的“是在观察力的养成”。

    记叙文以记人叙事为主,观察尤为重要。初学写作常常抱怨生活单调,提起笔来“没啥写”,原因之一就是不善于观察生活,分析生活。契诃夫曾对一个青年作者说:“怎么会没有题材呢?一切都是题材,到处都有题材呀。您看这堵墙,似乎它连一点有趣的地方都没有。可是您凝神看着它,就会在那里面有所发现,找到别人以前还没注意到的东西,那您就可以把它写下来了……又如月亮,虽然已是个很老的题材,可是仍旧可以用它来写成好东西。甚至可以写出有趣味的东西来。不过当然也得注意观察月亮,得到自己的发现,而不是别人的、已经陈旧的东西。”(《契诃夫论文学》)对事物不观察,或者观察不精细,就不会有具体形象的反映;观察不深入,没有自己的发现,把握不住生活的底蕴,就反映不出生活的本质面貌。

    议论文、说明文等文章的写作,也同样离不开观察。比如写议论文。有人认为议论文是用概念、判断阐释事理,只要多读书有了理论知识,不观察照样能写好议论文,这认识是片面的。写议论文自然离不开学习理论知识,但观察仍然是议论文的写作基础。议论文的作者只有关心周围的事物,深入实际生活,有敏锐的观察力,通过观察和调查,掌握了丰富的写作材料,经过分析研究,才能提炼出有针对性的深刻论题和有强大说服力的论据,才能获得有典型意义的议论形象。毛泽东为了回击右倾机会主义者对农民运动的诽谤,深入湖南几个县作了三十二天的农村调查,根据亲身见闻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恩格斯为了写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不仅掌握了大量的书面材料,还用了二十一个月的时间深入到英国工人住宅区去调查采访,他亲自观察工人的日常生活,问询工人的疾苦,亲眼看他们同资本家作斗争。这本书的副题就是“——根据亲身观察和可靠材料”。

    2.观察的要求和方法

    观察要和思考相结合。

    写作的观察不同于一般的看看听听,是指用眼睛科学地察看世界。既要仔细察看,又要用心思考,观察就是“看+想”。通过观察获取的写作材料,包括主、客两个方面:客,就是从生活中获取的写作素材;主,就是素材经过头脑思考形成的思想、观点、情感。观察的任务就是要把握客观素材和主观思想的相互联系,达到主客观的统一。思考应该是观察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更为重要的环节。“多想出智慧”(毛泽东),“思之,思之,鬼神通之。”(郑板桥)光看不想,就只能获得一些零碎的感性材料。文章笔下无物,或者写得不具体,不深刻,多是因为在观察时没有开动思想机器,有所见,无所思,材料没有观点统帅,生活素材自然就变不成文章的血肉。

    观察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这是观察的基本要求。事物的特征,就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性。世界上的事物林林总总,变幻多姿,各以其独特的面貌相区别。同是雨,大雨,小雨,梅雨,疾雨,暴风雨,雷阵雨,早晨的雨,午后的雨,各有各的情态。就人物来说,更是“人心不同,各如其貌”,“天下没有一个无性格特征的人”。只有把握了事物的特殊性,才算是真正把握了事物的形象,用准确语言再现出来,才能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事物的特征有动态与静态、外在与内在的不同表现。动态的事物,就是在相对变动中的事物,事物的内在指的是蕴含在事物内部的精神、气质。静止、外在的形态容易把握,要把握事物的动态和内在就比较困难。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得好:“你不可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中去。”因为当你第二次走进河流时,水已经流过了,此一时彼一时,这河流就不再是原来的河流了。人的思想更是深邃浩大,变化不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环境条件下,就会出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复杂情状。这就需要有善于把握事物特征的观察能力。作家邓友梅常进行这样的观察练习:“在走熟了的路上,每天找出一点自己没有注意到的特征;用文字给自己周围的人画像,要画出别人没看到的特色来;对一处大家看惯了的景色,用别人没说过的话把它写出来,而且不走样……”观察就应当这样,肯于在把握事物特征上下功夫,培养观察的敏锐性、精确性。

    观察要有所发现。

    观察力就是发现力,即能从普通生活和平凡事物中发现一般人所看不到的新鲜东西。如罗丹所说:“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论艺术》)这就要靠平时多锻炼,练就一副能洞幽触微、高瞻远瞩的慧眼。福楼拜就这样指导莫泊桑写作,他对莫泊桑说:“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很注意去观察它,以便能发见别人没有见过和没有写过的特点。任何事物里,都有未曾被发现的东西,因为人们用眼看事物的时候,只习惯于回忆起前人对这事物的看法。最细微的事物里也会有一点点未被认识过的东西,让我们去挖掘它。”(《小说》)雾是灰色的,可是十九世纪英国风景画家透纳,在他描绘泰晤土河畔雾景的画幅中,第一次告诉人们:伦敦的雾是红色的。人们习惯于用老眼光来看待雾的颜色,而透纳却能敏锐地发现,由于曼彻斯特林立的烟囱喷出大量带有火星的煤烟与其相映照的缘故,所以伦敦的雾不是灰色的,而是红色的。写文章的观察就要有这样的发现力。

    另外,观察还必须集中注意力,要目不转睛地看,全神贯注地想,使自己的全部身心和观察对象融而为一。如宋代画家曾云峰画草虫那样:“取草虫,笼而观之”,“复就地而视之”。“方其落笔之际,不知我为草虫耶,草虫之为我耶?”左顾右盼,心神不专,既抓不住事物特征,更不会有所发现,因为“注意是一座门,凡是外界进入心灵的东西都要通过它。”(乌申斯基)

    客观世界是纷纭复杂的,观察方法也应当是灵活多样的。下面介绍三组六种观察方法。每次观察,应以一种观察方法为主,辅以其他的观察方法,几种方法交互进行,有主有次,主次结合,就可望收到良好的观察效果。

    第一,随意观察和专意观察

    随意观察就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随时随地进行观察,如鲁迅先生说的“留心各样的事情”。大至社会的阶级斗争,小至个人的家庭细事,人物,事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都应在观察之列。饱阅饫看,日积月累,可以大大丰富自己的材料储备库,有的就可能是很宝贵的写作素材。“辟之富人积材,金玉布帛竹头木屑粪土之属,无不预贮,初不必有用之。而当其必需,则粪土之用,有时与金玉同功。”(清·魏禧)巴尔扎克每到一处都要仔细观察那里的环境,每一条街道,每一幢楼房,每一个门槛,他都耐心地细看,寻找平凡事物中的特殊点,因此他笔下的环境描写总是那么真实感人。作家刘白羽也是这样,他说:“随时随地,一语一词,一场景,一感受,我往往在行军途中停下几步,掏出小本子,匆匆记下几个字。”“我还训练自己随时随地通过生活现象深入思考生活问题,从一件小事看到全局的本质,摸到时代的脉搏。”

    专意观察是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地选定某一对象进行观察。观察社会,可以观察人物的语言、行动,对问题的看法,在不同环境中的思想变化;观察街道,学校,公共场所,注意发生的各种事情,或新闻趣事,或新人新风。观察自然,可以选择山川风物、阴晴雨雪等自然现象进行观察。专意观察由于对象明确,有目的,有准备,一般观察效果也好,“在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巴斯德)专意观察要有观察提纲,如以《校园春来早》为题,可列出如下观察提纲(转引一位老师给学生列的观察提纲):

    (1)看杨树是什么颜色,杨花是什么样子。

    (2)看泡桐树上有没有花苞,花苞里面是什么样子。

    (3)看杨槐树的皮是什么颜色,树枝上有无叶芽。

    (4)看石榴树的枝条有什么变化。

    (5)看苹果树上有没有叶苞,叶苞里面是什么样子。

    (6)看榆树枝条上有什么东西,那里面是什么样子。

    (7)找一找蚂蚁洞,看看蚂蚁出洞没有,它们在干什么。

    (8)到墙根去找一找,看看有没有草芽,草芽是什么颜色。

    (9)看小鸟在哪里,它们是怎样活动的。

    (10)体会一下现在的阳光和冬天的阳光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感觉。

    第二,全面观察和细致观察

    全面观察是对事物的各个方面逐一进行观察,以求对该事物有一个全面彻底的了解。全面观察包括整体观察,即全貌和轮廓的观察,这是观察事物的基础。过程观察,观察事物各个阶段的发展变化,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联系观察,观察一事物的各个阶段及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要特别注意全面联系的观察。比如自然界山水树木呈现的光亮、颜色,就常常和天气的阴晴、阳光的强弱有密切关系。树枝一般是绿色的,背着阳光看就是黑色的。在夕阳照耀下,就能给山石树木涂上一层玫瑰色,正是“夕阳返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的景象。描写失真,常是由于不注意联系观察造成的。列夫·托尔斯泰谈到高尔基的小说《二十六个和一个》时指出:“你写的炉灶安放得不对。”高尔基自我批评说:“原来烘面包圈的炉灶的火光,是不会象我所描写的那样照着工人们的脸的。”高尔基正是忽略了对炉灶光亮和工人身影的联系观察而造成细节的失真。

    细致观察是对事物某一方面的精细观察,以求得对该事物的深入了解。所说细致观察,并不是细大不捐,现象罗列,而是要善于观察那些能代表整体反映本质的细枝末节,“管中窥豹”,“见微而知著”。观物则“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文心雕龙·物色》),即深入体察风物景色的情态,精细钻研花草树木的状貌。杜甫的诗句:“芹泥随燕嘴,蕊粉上蜂须。”(《秦州杂诗二十首》)诗人能看见燕嘴上沾带的芹泥,蜂须上沾带的蕊粉,何等细致的观察!观察人则不仅能看到人的外貌、动作等,而且能窥探到人的心灵奥妙。有的作家就称自己的职业是“人类心灵的观察者”(司汤达)。周立波说,他在东北搞土改时,发现同是中农,家有两匹马和家有三匹马的,对土改工作队的态度就不一样。所以朱自清要求“剥开来细细看”,“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轻轻放过。”唯有如此,“才可以辨出许多新异的滋味”。

    第三,比较观察和反复观察

    比较观察就是把两个事物加以比照,找出它们的异同点,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它们的形象和特征。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哲学家黑格尔说:“假如一个人能见出当下即显而易见之异,譬如,能区别一枝笔与一峰骆驼,则我们不会说这个人有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小逻辑》)观察任务的重要一环就是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是从表面上不相干的事物中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同中求异,就是从相同相似的事物中找出不同点。福楼拜这样指导莫泊桑进行比较观察,他以眼前经过的一辆牛车为题,让莫泊桑写出七篇不同的散文来,当莫泊桑感到为难时,他就启发他说:“拉车的牛,早上和晚上的神态不一样;赶牛车的人喝醉了酒和没有吃饱,对牛的态度也不一样,牛饿着肚子上山岗和饱着肚子走平路有明显的不同……这些不同的细节举不胜举,如对这些细节仔细加以观察,就是写出一百篇散文也不困难。”

    反复观察。观察要做到“所见者真,所知者深”,就必须长期地反反复复地观察。客观事物由于受各种外界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往往会出现变幻莫测的奇异形态,不作反复观察,把握住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就会以偏概全,以假乱真。一个同学曾对雪后的远山作过这样的反复观察。一天中午放学时看远处披着雪的西山,发现西山好象离自己近了一半似的。下午上学时再观察,却又发觉这些山似乎又向远处略略移动了。下午放学再看,山似乎又向远处退过去一些。第二天第三天又照样作了观察。随着山上积雪的颜色一天比一天变暗,山的距离也好似一天比一天远了。几天后,它终于消尽了白色,山也退回到原位上去了。经过反复思考,终于弄清了山在移动的道理:这里起作用的是积雪的白色,因为白色的东西具有对光的相当强的反射性,当阳光照在白雪上时,反光强,人们就感觉披雪的西山好象变大了,显得近了。当积雪渐渐消溶,白色变暗淡了,反光弱了,人又感觉那山小了,显得远了,“不是山会移动,而是光和色在跟人们变戏法啊!”(《作文入门——从学习观察开始》)

    此外,还要考虑观察的方位、角度等。看同一景物,观者所处的方位、角度不同,仰视、俯视、正视、斜视、侧视、平视,人们的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金字塔从底部仰视,是一座高不可及的山峰,从飞机上俯视,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石头三角堆。又如看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远数十里看又如此,每远每异……正面如此,侧面又如此,背面又如此,每看每异……是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形状。”(宋画家郭熙)正是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

    3.写观察日记

    观察日记,也有的叫“日记”、“札记”、“笔记本”、“记事簿”,有的作家称“文学笔记”、“文学速写”、“作家手记”等。

    写观察日记是积累写作材料的好方法。茅盾说:“我们在开始写作的时候或以前,就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枝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象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已经出版的《契诃夫手记》,同他的文学创作一样,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他手记的内容很广泛:从城市到乡村,从妇女深闺到官场教会,从孩子到老人,从农民、商人、仆从、娼妓到文人学者、官吏、教士等等。所记的形式,有的是一个场面,有的是街谈巷语,有的是一个奇特的手势,有的是一次不寻常的痛苦或狂笑,三言两语,灵活多样。他的一些小说中的人物、故事就取材于他的“手记”,有的几乎是原封不动地写进了小说,如“手记”中的这段文字:

    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穿着雨鞋,雨伞装在套子里,表装在套子里,小刀也装在套子里。大概躺在棺材里的时候,他也会含笑地说:“这一下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地方。”

    除了最后一句话,其余的都略加增改,写进了他的小说《套中人》。果戈理有本大型观察日记,上面有他的亲笔题名,“万宝全书或日用百科全书”,长达490页,内容极丰富,都是分类记录。如在“狗”一栏里就有如下记录:“浅毛狗——光滑的,尾巴和腿上有很长的毛;长毛狗——整个身上生着很长的毛;克里米亚种——有很长的下垂的耳朵;布鲁达种——耳朵和毛都竖着……”后来他把这些素材写进了他的小说《狄康卡近乡夜话》,在《死魂灵》一书中,又用这些素材写了罗士特莱夫的狗窝。

    写观察日记也就是练习写作,孙犁把这称做是“文学的跑马场”。作家们文思敏捷,笔墨酣畅,正是在这样的跑马场上纵横驰骋、勤苦磨练的结果。苏联大作家马卡连柯曾把他的第一篇小说寄给当时的大文豪高尔基,结果,因为“写得不好”被否定了。此后长时间没有再写小说,但他一直在用记事本积累写作素材和练习写作,十三年之后才写出了轰动文坛的《教育诗》。在搁笔的这十三年里,他实际上是在用记事本的形式苦练写作基本功。他说,用记事本写作,“我认为这是写作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要极力向每一个作家,特别是向初学写作的人推荐用记事本。”(参考后附作家观察日记选)

    生活本身就蕴藏着十分丰富生动的写作材料,有了平时积累,经过加工,就会成为很富有表现力的文章内容,以至构成闪耀着生活奇光异彩的动人篇章。下面是青年作家莫伸的一则观察日记:

    售票员工作不负责任,旅客买“湘潭”,她卖成“襄樊”。结果旅客来找,她拍桌瞪眼,一百个不高兴。

    旅客气极,说:“我不和你吵。你们领导是谁,我找你们领导!”

    她气汹汹地说:“你倒来找我们领导。哼,我还想找你们领导去呢!我去告诉他,怎么教育出这么个胡搅蛮缠的职工,吃饱了饭到这儿来胡捣!”

    “我胡捣还是你胡捣?!你把票卖错了,你还有理?!”

    “你有理!你有理你把湘潭说成襄樊!”

    “我又不是故意的。我说不了普通话。可是你也不问青红皂白,票一扔出来我还没看,就啪地关了窗口。”

    “那怪谁!要怪,只怪你自己。谁让你长了这么个大舌头,也不去医院治治!”(《〈窗口〉的写作经过》)

    莫伸就是在这样类似的一些观察日记的基础上,创造了小说《窗口》中售票员韩玉楠和旅客吵架的那段文字:

    一个中年旅客要买五十四次到华县的车票。我告诉他,五十四次在华县不停。他好象听不清:“嗯?”

    我又说一遍。他还是“嗯?”

    一连三、四个“嗯?”我火了,“你‘嗯’啥?一边去!”谁知他愣了愣,又把钱重新递进来:“我买到华县去。”

    我气得光想发脾气。看看窗口外面那么些旅客,又觉着不好。想了想,我也侧着头,“嗯?”

    “我买到华县。”

    “嗯?”

    周围好些人哄地笑了。这个旅客明白过来,脸胀得通红:“你这是啥态度?!”

    “啥态度,”我说,“好态度!算算自己‘嗯’了多少声,我才‘嗯’两声,你就不耐烦!”说着,我“啪”地关上窗口。

    如果没有平时的材料积累和文笔锻炼,哪里会创作出这样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的好文字。

    二、锻炼感受力

    感受,就是运用感觉器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接受各种外界现象(如声音、颜色、气味、滋味、冷暖等)刺激后反映出来的一种心理活动。

    锻炼感受能力,就是锻炼运用感官摄取生活的能力。写作材料的获取离不开五官,所谓“五官生五觉,五觉出文章”。观察是获取材料的主要途径,而感受不为视力所限,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更广阔的领域里广收博取。有人问高尔基:你常常根据什么样的感觉来构成形象?他回答说:“当然是根据一切的感受。”作家肖殷也说,写作的材料,“主要的不是依靠搜集,而应该依靠作者自己的亲身感受。”写文章就是写自己的感受所得,把自己感受过的那种感情用文字表现出来,使别人也能感受到那种感情,这就叫艺术劳动。为什么一些极普通的生活景象,有人就能捕捉到其中的诗意美,描绘出一幅幅充满诗情的艺术画面,把普通的实际生活写得那么丰富多采,新奇有趣?而在另一些人的笔下,却是干巴巴,空洞洞,单调贫乏,平庸无奇,这主要取决于一个人感受的有无和深浅。要从生活中获取丰富充实的写作材料,就要磨砺感觉器官,提高感受能力,使自己的大脑成为一部反映敏锐的感受器。

    巴尔扎克说:“虽然所有的作家都有耳朵,可是很明显,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善于运用听觉。”因为写作的取材,并非只是看一看,听一听,就能轻而易举地把材料拿到手,要成功地运用感官摄取材料,必须有多方面的条件配合,这主要是:

    1.要赋予感受以浓重的感情色彩

    观察反映事物一般是客观的,而感受反映事物则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所谓“观则同于外,感则异于内”(《四溟诗话》)。“异于内”即内在情绪不同所致。同是写桃花,白居易写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生机勃勃,令人赏心悦目。李商隐这样写:“春风为开了,却拟笑东风”——桃花又成了一个“得意负心”的形象,如此可鄙可憎。感受就是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把主观感情倾注在客观事物身上,寓情于景,登山则情满于山,临海则情溢于海。激情溢满心胸,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发而为文,才能兴会淋漓,感人肺腑,如清人袁枚所说:“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诗。”我们是为革命而写作,锻炼感受能力,首先要使自己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党对人民,对自己的职业和整个革命事业,要有深挚的爱;对一切错误的反动的思想意识,一切腐朽的社会现象,要极尽憎恶。鲁迅先生译的岛崎藤村的一篇文艺杂文里有一段话很值得我们深思:

    愿爱憎之念加壮。爱也不足,憎也不足……于事物太淡薄,生活怎么能丰富?

    听说航海多日而渴恋陆地者,往往和土接吻。愿有爱憎之念到这样。

    2.要到生活中去深切体验

    身不历,目不见,自然不会有所感受;身已历,心不入,也不会有真切的感受。应该是既“身入”又“心入”。“心入”就是走到生活的深处,钻进事物的内里,设身处地地去观察、揣摩、体味。作家周立波说:“为什么写不出动人的东西呢?我想,这是因为……没有亲自去参加。他们带了铅笔,带了本子去……忘记把自己的心也带了去……最重要的是带了自己的心去,去参加工作和斗争……把群众当作亲人,和他们一同进退,一同悲喜,一同爱憎,要这样做,将来才能写出好作品。”这种在生活中的深切体验,巴尔扎克叫作是“摄取别人的身体与灵魂”。怎样“摄取”呢?他说:“进入他们的生活,觉得背上披着他们的破烂衣服,穿着他们开了口的鞋走路;他们的愿望,他们的需要,样样进入我的灵魂,不然就是我的灵魂进入他们的灵魂。这跟醒着还在做梦一样。”这就是“同其感情,共其生命。”当然人不能事事都去直接体验,比如写动植物,写凶杀、死亡等,但也要去揣想、玩索,写羊就假定自己是一头羊,写老虎就假定自己是一只真老虎。法国作家约翰尼斯·贝希尔,甚至要求人们去体验猪排在油炸锅里时的感受。为了描写一块猪排,作者也一定要到油锅里去躺过吗?他说:“为了描写一块猪排,的确不一定要在油锅里躺过。如果要描写的只是猪排的滋味如何的话,这时要求的应该是吃过猪排。可是如果要描写的是猪排在油锅里煎炸时的‘感受’的话,那么,你得要求至少诗人的‘灵魂’,曾经跟猪排在油锅里躺过了。”要求自己的灵魂同描写的猪排一块“在油锅里躺过”,这就是到生活中去深切体验的形象说明。

    3.要有自己的独特感受

    独特感受就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感受,发前人所未发,言前人所未言,能从普通生活和平凡事物中引发出自我的新鲜感受,不是袭用书本上的陈言和人云亦云的俗套,“用自己的嘴说别人的思想”。前人强调为文要“求自得”,“求自得于学问,故为文之根本”(《文史通义》),“求自得”,即独特的发现。所谓锻炼感受力,主要的就是要使自己具有这样获取独特感受的能力。通过独特感受获取的材料,最生动,最宝贵.写进文章中,才会荡人心胸,灼人眼目,优秀之作无一不是抒写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同是描写黄昏的景象——

    黄昏是一个迟笨的黑牛,一步一步地走下了西山。(闻一多《黄昏》)

    夕暮的紫色中,炎阳的红味渐渐消减,凉夜的青味渐渐加浓起来。(丰子恺《儿女》)

    黄昏展开暗淡的翅膀。(弥尔顿《复乐园》)

    幽美的黄昏,软绵绵的天空……象一张强烈的色彩已经黯淡的东方地毯。(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

    作家们都从一个特定的角度非常准确地描绘了黄昏的景色,但由于感受不同,用笔的着眼点不同,笔下的形象也就绰约多姿,异彩纷呈。

    4.要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和积累感受

    感受力的锻炼要靠平日用功夫,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留心,抓住自己感兴趣的一人一事,一场一景,细心观察,深刻体验,把感受所得随时写进观察日记。要锻炼捕捉瞬间感受的本领。有时,某一声音、动作,某种情态、景物,或者思想火花的一闪,是瞬间发生的,如同电光石火,稍纵即逝,“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遇到这种情景,就应当象摄影掌握照相机快门那样,抓住这一瞬间,快速拍摄下来,写成观察日记。这瞬间感受,往往是珍贵的写作素材,由此追思下去,还可能构思成一篇好文章。杜甫的诗句:“仰面贪看鸟,回头错应人。”诗人把这“回头”的一瞬间,描摹得何等真切!锻炼感受力,就要“善于摄住其中有什么东西特别打动他的一瞬”(杜波罗留波夫)。

    间接取材——读书

    一、读书和写作

    知识包括生活知识和书本知识,书本知识的获取主要靠读书。读书能开阔眼界,充实思想,丰富学识。写文章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元人程端礼说:“读书如销铜,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此也。”“劳”指的是苦读书,“逸”是指文思泉涌、妙语联珠般的写作逸乐。有劳才有逸,先有读书之劳,而后才会有作文之逸。知识浅薄,孤陋寡闻,必定是下笔蹇滞,文思枯窘;学贯东西,文通古今,才会下笔如注,应付裕如,写出“气象峥嵘,色彩绚烂”(《东坡志林》)的精美篇章。屈原的《天问》,一口气提出了172个问题,天文地理,博物神话,无所不涉,显示了作者多么丰富的学识!如果王勃不靠读书积累了那么丰富的轶事典故,佳词丽句,怎能即席吐玉泻珠般地写出名文《滕王阁序》?所谓开拓思路,生发联想,创造形象,都必须有丰富的知识作基础。陆游的诗句:“恨渠生来不读书,江山如此一句无。”面对如画的江山美景,却吟不出一句诗来,就因为穷渔翁不得读书,见而不识,自然不能触发诗兴。相反,一个知多见广、笔力娴熟的人,就会“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一旦飞来“一鹤”,便能引出喷泉般的“诗情”,直上“碧霄”,一吐为快。

    观察也需要有知识。有了丰富的知识,才能扩大观察的领域,便于联想和比较,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对观察对象一知半解或一无所知,就只会看到一些零乱的表象,甚至是“有眼不识泰山”,“有耳不能纶言”。鲁迅曾在《读书杂谈》一文中批评了爱尔兰作家萧伯纳的偏激,同时肯定了读书对观察的重要意义,他说:“我以为假如从广东乡下找一个没有历练的人,叫他从上海到北京或者什么地方,然后问他观察所得,我恐怕是很有限的,因为他没有练习过观察力。所以要观察,还是先要经过思索和读书。”

    二、怎样通过读书丰富知识

    1.多读泛读

    学写作必须多读书,刻苦攻读,长期坚持不辍,象杜勃罗留波夫诗中所写的那样:“啊,我是多么希望拥有这样的才能,在一天之中把这个图书馆里的书读完……啊,我是多么希望自己也熊变成这样聪明,使我也能写出同样的作品。”他在十三岁前就读了四百一十种书,才使他有可能从二十岁到二十五岁的五年内写出了一百多篇杰出的文学论文。还要泛读。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流派的优秀作品,文史哲、数理化方面的各类书籍,还有戏剧、音乐、绘画、雕塑、舞蹈……都应当广泛涉猎。阅读面扩大了,智力背景丰富了,写文章就会得心应手了。鲁迅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致颜黎民信)

    2.熟读精思

    要把书本知识化为自己笔下的写作材料,必须在熟读精思上用功夫。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朱子大全·读书之要》)“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志不忘。”(《学规类编》)。精思就是集中精力,潜心思考,要采取古人所说的“于切要处用心力”、“愈繁愈难从容为之”的学习态度。翻东翻西,光读不思,虽乐此不倦,终一字不留,只能是个“四脚书橱”,如郑板桥所写的:“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书读得熟透,知识记得牢固,写作时才会收到融会贯通之效,左右逢源之乐。这正是韬奋自述他写作时的那种妙境:当拿起笔来时,“只要用得着任何文句或故事,它会突然出现于我的脑际,效驱于我的腕下。”

    3.勤于积累

    “天才在于勤奋,读书在于积累。”(华罗庚)积少致巨,聚沙成塔,知识之塔也是靠点点滴滴聚集而成的。“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注意积累的……真正所谓成就,也就是在前人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没有积累,就什么也谈不上。”(邓拓)

    写读书笔记有助于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和运用,是积累知识最好的方法。近代学者梁启超说:“若问读书方法,我想向诸君上一个条陈,这方法是极陈旧的极笨极麻烦的,然而实在是极必要的。什么方法呢?是抄书或笔记……这种工作笨是笨极了,但真正做学问的人,总离不了这条路。”清人张溥就是“所读之书必手抄,抄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六七始已……”,最后达到“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顷刻立就”的程度。英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儒勒·凡尔纳,喜欢用笔记的形式积累写作材料,死后,人们在他书房里发现了他亲自摘录的两万五千张卡片和几百本笔记。

    读书笔记的形式,总的可分为摘录式(又包括摘要式、抄录式、索引式、引语式等)和评注式(又包括提要式、批注式、心得式、札记式等)。常用的有:

    摘要笔记。这就是韩愈讲的他写读书笔记的方法:“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提要”、“钩玄”就是把书中主要内容、主要论点作摘要记录,也可记录一些精彩的段落以及名言佳句等。如列宁的《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一书摘要》。

    心得笔记。记读书的心得、体会、质疑、批评、补充等。这种笔记难度大,因为要记下个人的创见,多用于从事学术研究。在读过许多书之后,经过比较分析,从中发掘出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见解。顾炎武称这是“开山铸铜”,他的读书笔记《日知录》就是这样写成的。“早夜诵读,反复寻究,仅得十余条,然庶几乎山之铜也。”朱熹的《朱子语类》,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都是这样的读书笔记。

    索引笔记。有时要记的内容太多,上述方法都不便记录,可采用索引的方法,即把书名、文题、出版日期、作者、页码等写在一张卡片上,以备日后查找。

    材料的丰富和扩展——想象

    一、想象和写作

    什么叫想象?心理学上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组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包括:

    再造想象——利用已有材料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从未见过的事物形象的一种想象。

    创造想象——根据已有表象在头脑中构造出前所未有的新形象的一种想象。

    观察、感受、联想、想象是整个思维过程中的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往往是同时萌发,互相渗透,它们有联系又有区别。

    由某人某事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和事物叫联想。想象和联想都是由此及彼的思索,但联想是已有生活经验的组合,而想象则是已有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新的创造。联想是想象的基础,想象是联想的升华,二者关系密切,所以常混在一起用。

    观察和感受是获取材料的主要手段,但它不能把生活中的细节和面貌都反映出来,比如历史的、未来的不能带到眼前,遥远的、虚幻的不能引到身边,这就需要通过想象创造出来,如高尔基所说,想象“可以补充在事实的链索中不足的和还没有发见的环节”。这是因为,想象不象观察那样囿于眼前的见闻,它可以从所见所闻生发出去,在头脑中开辟一个极为广阔的内心世界,创造出无穷无尽的新形象。想象又不象观察那样,受限于时间和空间,它既可以“抚四海于一瞬”,“恢万里而无阂”,打破空间的界限;又可以“观古今于须臾”,“迎亿载而为津”(《文赋》),超越时间的界限。因此,想象比观察、感受,更能帮助人们扩展取材的领域,获取到无限丰富的写作材料。写文章,从立意构思、谋篇布局,到遣词造句、润色修改,都不能没有想象。特别是文学创作。黑格尔说:“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高尔基说:“想象是创造形象的文学技巧的最重要手法之一。”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有的作家甚至把想象称之为太阳和神祇。

    二、怎样通过想象扩展和丰富写作材料

    据心理学家报告,人的大脑有四个功能部位:感受区、贮存区、判断区和想象区。就多数人来说,比较重视前三个区的开发利用,而对后者却比较忽视。据估计,一般人仅仅用了自身想象力的百分之三十五,可以说,人的想象区是个有待开发利用的智能宝库。学写作,要重视开发想象区,发展想象力。

    1.想象要有生活和知识做基础

    想象不是空想、奢想,想象的内容也是来自现实生活。巴尔扎克说:运用想象的作者,他的“双脚在大地上行进,他的脑袋却在腾云驾雾。”生活和知识是想象的基础。宋人葛长庚的《波罗蜜诗》中写道:“君不见北人不梦象,南人何处梦骆驼?蜀犬吠日越吠雪,识与不识吾奈何!”不见不识,连梦境也不会进入,更谈不上借此想象了。一个人想象能力的高低,是以他掌握的生活、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为转移的。

    幻想也是源于生活和知识。幻想是对未来的想象,“是极可贵的品质”(列宁)。科幻小说中的人物事件都是社会生活的曲折反映。人世间有猪猡、猴子,吴承恩才在《西游记》中创造了猪八戒、孙悟空的形象。人民群众有追求婚姻自由的强烈愿望,才会有文学中的人死了化蝴蝶、变凤凰的神话传说。科学幻想绝非虚无缥缈的瞎想,凡尔纳于1905年逝世,他生前写的科幻小说就出现过留声传真录象(即今之电视)、导弹、潜水艇、直升飞机、发射飞往月球的火箭等,这些在他生前死后,或早或晚地都变成了现实。可以说,科学幻想就是一种对未来科学的预测。

    2.在读书和日常生活中展开想象

    在读书中展开想象。如果能在读书中注意唤起想象力,则不仅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巩固,而且能使所学知识更加形象和完整,有人就把想象称作“消化知识的酶”。这对于我们在写作中灵活自如地运用材料,无疑是很有帮助的。阅读文学作品,写作文学欣赏和评论文章,更是离不开想象。因为有了想象的参加,经过反复诵读、吟咏,才能真正领会作品的意义、气势和神味,进行艺术的再创造,也才能对作品思想和艺术的高下与优劣,作出恰如其分的分析、评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爱因斯坦才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在日常生活中展开想象。把观察和想象结合起来,看到一个人一件事,就迅速捕捉住形象的特征,然后就展开联想和想象,想一想它象什么,不象什么,然后再琢磨用怎样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俄国大艺术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一次在林荫道上观察行人,他看见一个老太婆推一辆摇篮车,车子里没有婴儿,却放着一个关着金丝雀的笼子。他通过自己的想象,对此作了如下的判断:“这位老太婆所有的子女、孙女都死了,她在世界上只剩下一个唯一心爱的生物,就是笼子里的金丝雀,所以她便在林荫道上推着金丝雀,就象她不久以前在这里推着她最后一个心爱的孙子那样。”作家陆文夫举例说,比如在公共汽车上看到一个人,生着一张极其扁平的脸,脸扁得出奇,引起了好多人的注意,一般人只是产生一种感觉:“嘻,这脸真稀奇!”学习写作的人就不能仅止于此,要展开想象,这脸稀奇在何处?“他再看一眼(注意礼貌,不能多看)便发现,原来那眼睛象两条缝,嘴巴是一直线,鼻尖和脸平面没有多少距离。看完了他会思考:‘这脸……这……怎么个说法,象什么呢?’即使当场想不出,事后还得想:‘象……咳,真象一张绷紧了的皮鼓,鼓上被小刀戳了三条缝,挑出了两个眼子!’”(《捕捉形象的能力》)这本身又是很好的写作练习。有了经常的想象训练,想象力发展了,生活材料积累多了,到写作时,笔下自然就丰富充实了。

    3.学会艺术的思维

    想象就是艺术的思维,高尔基指出:“想象在其本质上也是对于世界的思维,但它主要是用形象的思维,是‘艺术的’思维。”艺术思维就是平时说的“艺术感觉”,即陆机《文赋》中讲到的“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想象离不开思维,“想象想象,越想越象”。但它又有别于一般的思维,它不是只满足于作出一个“好”或“不好”的简单结论,想象必须将思想化为历历可见的具体形象。不善于想象,缺乏艺术的思维,笔下就必定是“干巴巴的几条筋”,“瘦得难看,样子象个瘪三”,比如严冬早上看见玻璃窗上的冰凌花:

    对于一个毫无艺术修养的人来说,冰凌花只是一块乱七八糟,毫无规则的冰片,使人感到寒冷。但艺术家会在这里发现大自然对美的奇异而天才的创造,发现冬天的淫威下美的不可战胜的力量。比如一个普通人看见冰凌花会这样说:“嗬,昨晚真冷,今儿的冰凌花倒好看。”但是用文学的语言说,也许是这样:“严寒并不象我们想象的那么冷酷,它象一个顽皮的魔术师,时时地编出些新节目来,玻璃便是它的舞台。”或者这样说:“冰雪覆盖了大地,然而春花夏草,并不甘它们的离去,常悄悄地把自己的剪影,请风儿带到窗子上,唤起人们对夏日的怀恋。”(张抗抗《让冰凌花留在书页上》,载1981年第1期《艺术世界》)

    没有丰富的艺术思维,笔下也就不会有这样神奇美妙的艺术图景。

    4.运用假设、推测等方法发展想象

    发展想象力可运用多种方法,如对比想象、补充想象、比拟想象等,这里谈谈常用的假设想象和推测想象。

    假设想象——对事物未来的发展变化,创造一定假设条件(如时间、地点、环境、情态等)展开想象。作家王蒙认为“作家是一些最善于、最喜欢顺着‘如果’和‘假使’想下去的人”。“已经发生的事只能是那个样子,是固定的,有案可查、无例可循的;而‘如果’和‘假使’是无限的,同样的生活素材,加进去不同的‘如果’,就会产生不同的作品。”这里的顺着“如果”、“假使”的思维,就是一种假设想象的训练。高晓声写《陈奂生上城》就运用了这样的假设想象。他说:“《陈奂生上城》的产生,就是由于我自己住了每天租金五至六元的招待所,触发了一个念头:农民绝对住不起,如果一个农民进了这样的招待所又将如何?让一个农民表演一番,一定很有意思。”(《创作思想随谈》)经过如此的假设想象,他终于让陈奂生住进了这样的招待所,创作了小说《陈奂生上城》。

    推测想象——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对过去和未来展开的想象。作品中对历史生活的再现叫忆测,忆测必须符合历史的真实面貌。对未来前途和理想的展望叫预测,预测必须合乎事物发展的必然逻辑,是科学的预见。有的作家就因此非常惊人地预测出跟科学家相同的结论。巴尔扎克曾在一本小说中指出人体中大概有某种有力量的和科学尚未知道的液体在起作用,并且可以用这种液体来解释人体的各种心理和物理学上的特点。过了十几年,科学家在人体中发现了制造这种液体的几种腺——荷尔蒙,创立了重要的“内分泌学说”。高尔基说:“艺术家也同科学家一样,必须具有想象和推测——洞察力。”作家因为正确地运用了这种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推测想象,才有了与科学家不谋而合的想象创举。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