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指南-记叙文常用文体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新闻

    学习指导和要点提示

    新闻,即消息,是报纸上使用最多的一种文体。报纸是党和政府极重要的宣传工具,人人都应学会写新闻。这一节讲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讲新闻的定义和分类。第二个问题讲新闻的特性,我们无产阶级的新闻要讲党性原则,即要服从党在一定时期的纲领、路线,努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报纸要成为党和人民群众的忠实喉舌,这就是新闻的指导性和针对性,也是无产阶级新闻的最大特性。具体讲了四个方面:要用事实说话,必须完全真实,新闻要新,简短生动。第三个问题讲怎样写新闻,根据新闻的“倒金字塔”的结构形式,讲了导语、主体,背景、标题的写作要求。新闻结构的主要成分是导语和主体,导语又是决定新闻成败优劣的关键,导语写作是学习的重点。

    一、什么是新闻

    新闻这个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是指消息、通讯、评论、调查报告等报纸常用文体,因为这些文体都具有新闻的特性。狭义的指消息,消息的新闻特性体现的最集中,消息是报纸的“主角”。这里讲的新闻,指的就是消息。

    什么是新闻?资产阶级新闻界的说法很混乱,如“新闻是最近报道的事情”;“北、东、西、南合在一起就是新闻”。甚至有人说;“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凡是能让女人喊一声‘哎呀,我的天’的东西就是新闻”。这些说法都从不同角度解释了新闻的含义,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多是片面的,没有准确地反映出新闻的特性。我国新闻界一向认为陆定一的提法比较准确:“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这个定义突出了新闻的三个主要特性,即(一)新闻是事实;(二)应是新近发生的,(三)对事实加以报道才能成为新闻。

    一般把新闻分为以下四类:

    1.动态新闻,指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一般文字简约,反应迅速,在各类新闻中占的数量最大。

    2.综合新闻,指不同地区、单位同类或近似事实的综合报道,它实际上是一地一事的动态新闻的合成。

    3.经验新闻,也叫典型报道,指某些地区、部门新鲜经验的报道,它实际上是动态新闻与工作经验的结合。

    4.新闻述评,即边述边评的新闻,它兼有动态新闻和评论两种作用。

    动态新闻是新闻中最基本的品种,学写新闻首先要学会写动态新闻。二、新闻的特性

    1.要用事实说话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最显著的特征,因为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就是事实的报道,离开事实就失去了新闻存在的基础。四十年代延安《解放日报》的社论讲得好:“经验证明,世界上最有效的宣传,莫过于事实。‘事实胜于雄辩’,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你说一百句一千句‘反对国民党进攻解放区’,他可以胡赖不认帐,反诬你先放第一枪。但当把‘剿匪手本’介绍出来时,巧言善辩如吴国桢先生,也不能不噤若寒蝉。”(《从五个“W”说起》)用事实说话是指新闻要客观地叙述事实,要借助事实来阐明观点。经济学家薛暮桥到北京太平庄农副产品市场赶集,记者写了一篇《经济学家赶集》的新闻,下面是其中第二段中的几句:

    这位七十五岁高龄的老人,兴致勃勃地挤进人群,东瞧西看,问这问那。见到卖鲜鱼的,便问是怎么运进城来的。有几个顾客正和卖主讨价还价,最后达成协议:一元二角一斤。薛暮桥同志高兴地说:“好,我也买一条。”卖鱼的拣了一条又大又肥的活胖头鱼,一称,五斤重。薛暮桥一边付钱,一边说:“看来还是这个市场好。”……

    这里前面写市场的景象,没有用“人群熙熙攘攘”,“商品琳琅满目”之类形容词,而是通过人的眼睛看到的“挤进入群”、“东瞧西看”这些人物活动的事实,反映出市场的繁荣兴旺。后面通过经济学家买鱼、擀面杖、挖耳勺以及他说话的事实,说明了经济学上的一个重大问题——农贸市场是国营市场的补充,应当大力提倡;但作者没发一句议论,全是通过事实的叙述表达了自己无形的意见,这就叫“用事实说话”。

    2.必须完全真实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忠实,把真实的情形描写出来。”(《加里宁论通讯员的写作与修养》)新闻工作“第一要真实”,要把“真实”摆在“最重要的”、“第一”的位置(刘少奇)。新闻不能说谎,作假,反对“客里空”(“客里空”是苏联剧本《前线》中的一个写假报道的记者,后来就成了不真实新闻的代名词)。一九四三年,延安《解放日报》一篇报道把敌军的数字弄错了,毛主席严肃地指出,这是对敌斗争,一字不能错,错一个字就是政治问题。新闻的真实就要做到一人一物,一情一节都要有根有据,经得起调查、推敲。既不能无中生有,也不能夸大其词,更不允许象文学创作那样随意虚构、概括,对于人物的心理活动,环境气氛的叙述等这些无形的事实都必须完全真实。

    新闻要真实,但不是纯客观的“有闻必录”,要区分主流和支流、必然和偶然、个别和一般,从事物整体和相互联系中反映出本质的真实,不能以偏概全,为局部的暂时的现象所蒙蔽。一九四九年,华北《人民日报》发表了一则抗灾的报道,这篇报道歪曲了解放区人民抗灾的真实情况,没有反映广大群众团结斗争的真实面貌,“却只看到一幅阴森森的灾害图”,为此该报编辑部作了公开检讨。

    3.新闻要新

    一是时间上新,时间性强。新闻只有迅速反映客观现实,才能发挥新闻的威力,提高新闻的价值,最好是“今日”或“昨日”新闻,越快越好。《纽约时报》前副主编罗伯特·赖斯特说:“最没有生命的事物莫过于几小时以前发生的新闻。”

    二是内容上新,给人以新意。首先要报道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有重大影响的新情况,新经验、新向题,如《上海把最后两辆人力车送交博物馆》、《脖子上挂钥匙的孩子吃饭问题解决了》、《杜芸芸将十万遗产献国家》,这都是内容新、含意新的好新闻。新华社1978年1月13日发了一条新闻《长江究竟有多长?源头在哪里?》指出,长江源头不在巴颜喀拉山南麓,而是在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的沱沱河;长江全长不止5800公里,而是6300公里。这条新闻订正了沿袭多年的结论,令举世瞩目。

    4.简短生动

    列宁要求新闻要写得象“电报”、“电讯”那样简短。新闻要写得简短,必须使主题集中突出,善于从众多的材料中,根据报道的需要,从新的角度,提炼出有价值的新闻材料来。《天安门事件是革命行动》不足二百字,这是从一篇报道北京市委常委扩大会讨论首都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许多重要问题的几千字的初稿中单独抽出来发表的。再如短新闻《“救活”鸳鸯,换回外汇》,几年前,“四人帮”把外销床单上印着的鸳鸯戏水图案,换成两只大鸭子,结果一条也卖不出去。.打倒“四人帮”以后,服装工人又设计出了新的鸳鸯床单,“救活”了那两只鸳鸯。这条新闻原本是有上万字的长篇报道中的一个事实,记者有慧眼,选得好。

    新闻要求有“可读性”,即要写得生动活泼,避免枯燥乏味的叙述。新闻要写得生动,就要在符合真实性的原则下,适当地运用一些文学的手法来表现,如形象的描绘,贴切的比喻、引语,以及其他一些文学的表现技巧。“在美国的威尔福特豪尔的美国空军医疗中心,一月二十一日出生了一个四个月的早产婴儿,这个婴儿小得可以放在医生的一只手掌上。”(合众国际社1981年1月消息《四个月的早产婴儿》)“常有人问,‘凤凰’与‘永久’哪个好?在上海,有一句话:‘永久’是强壮的小伙子,‘凤凰’是漂亮的小姑娘。”(《人民日报》1981年4月18日新闻《“凤凰”与“永久”齐飞》)这样就把新闻写活了。

    三、怎样写新闻

    新闻是比较特殊的一种文体,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结构形式上,新闻的结构是“倒金字塔”式(也叫倒三角形),即顶部硕大——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放在最前面,底部细如尖端——把次要的材料放在后面,形成了先重后轻的排列顺序(顺序是最重要——次要——更次要——),如同一个倒立的金字塔。据说这是美国内战时期的记者创造的。以前记者是按时间顺序把最新发生的写在最后,当时稿件用电报发回报社,由于那时电报刚发明不久,容易出故障,写在最后的最新消息往往得不到发表,后来记者就把最新消息写在前头,使报社能及时得到最新消息,这就是“倒金字塔”的由来。这种结构有很多好处,记者可以很方便地以导语为中心把材料组织成一篇新闻,读者可以在短时间内很有兴味地把一篇新闻“消费”掉。

    新闻结构一般是由导语、主体、背景,结尾、标题五部分组成。看下面这条新闻: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这条新闻共六句话。第一句是导语,把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这五个“W”(这叫新闻五要素)作了清楚的交代。第二到第五句是主体,其中“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是背景,最后一句是结尾。

    下面分别谈谈导语、主体、背景和标题的写作要求。

    1.导语。导语是新闻的一个特有概念。由于新闻特殊的结构形式,决定了导语在新闻中居有关系到成败优劣的重要地位,它被称为新闻的“眼睛”,“头面菜”,新闻的生命,写新闻要特别重视写好导语。

    导语多是新闻的第一句或第一段。导语就是引导、诱导的意思。十年代这个概念引进我国时,称“撮要”、“冒头”,“冒头者,诱起读者欲读之饵也”,导语就是引导、引入主语。导语写作的基本要求是开门见山,一语破的。读者看了导语,就能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和精华所在。如《人民日报》这一则新闻的导语:

    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通知,从今年十一月份起,给全国百分之四十的职工升级,增加工资。(载1979年11月1日《人民日报》)

    导语的写法是多种多样的,上面这条新闻导语的写法叫摘要式,即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以简洁的语言,摘记在导语中。

    (新华社华东一九四八年十月十日电)九月二十八日上正午八时,在胶济路北侧寿光县境内弥河上的张剑桥头,我寿光公安局盘查扣留了一个穿着黑色旧棉袍,用手巾蒙着脸,在一辆大车上呻吟的“商人”。这就是从济南逃出来的国民党山东省主席王耀武。

    以弃城潜逃的王耀武被活捉的一个现场镜头作导语,这叫描写式。

    长江究竟有多长,源头在哪儿?(载1978年1月14日《人民日报》)

    用提出问题引起下文,这叫问答式。

    苏联一家报纸报道几位科学家对恐龙在地球上消失的问题提出了几种新的设想,导语是:

    悲剧发生的时间:约七千万年前。

    地点:几乎是整个地球。

    目睹者的记录:墓地望不到边。这是恐龙死前来到的地方,它们在这里走完了漫长而痛苦的‘马拉松’的最后一段路程。

    这可以叫戏剧式导语。此外还有引语式、结论式等多样化的导语写法。

    2.主体。是新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好比人必须有躯干一样,新闻可以缺少结尾、背景或导语,但不能没有主体。

    主体的任务是对导语提出的事实作进一步说明、解释或补充。主体的写作要符合一般记叙文的写作要求。在内容上要中心突出,丰富充实,事例典型,表达圆满。在结构上或以时间为序,或以逻辑为序,结构要严谨,层次要分明,起承转合要自然。在表达上,可采用一些文学手法及修辞手段,把事实写得具体、生动、深刻。看下面这则1931年的获奖新闻,卖肉个体户黎少钦立章公告群众短秤一两赔罚一斤。

    本报讯在长沙市浏城桥农贸市场卖肉的个体户黎少钦,最近立章公告群众:短秤一两,赔罚一斤;欺骗顾客卖了猪婆肉,赔偿损失,罚款交公。

    黎少钦“一家班”肉担卖肉,顾客要瘦的砍瘦的,要肥的砍肥的,童叟无欺,生意做得不马虎,尤以质好秤足在顾客中赢得了信誉。工商行政部门的同志多次抽查这个肉担卖出的肉,次次符合他公告于群众的规章。浏城桥附近有个老人,自己和家人到黎家肉担买了四次肉,四次都复了秤,一点不少。老人第五次到黎家肉担买肉时,伸出拇指说:“你算是檀木雕的身子——硬扎!信得过。”信誉赢得了顾客,黎家肉担前经常出现顾客排队等购现象,生意好不兴旺!(原载1981年9月1日《湖南日报》)

    主体部分从三个方面,以确凿的事实,证明黎少钦实践了自己的公告,赢得了顾客信誉。三个方面都从不同角度着笔:一写黎少钦的实际行动,肥瘦任选,质好秤足,童叟无欺;二是行政部门的多次抽查,次次符合公告的规章,三举一老人多次买肉“一点不少”和他对黎家的赞扬,从三个不同侧面对导语提出的事实,作了层层深入的圆满、透彻的回答。这里有正面叙述,有侧面陪衬,有简洁的动作描写,有妥贴的直接引语,内容充实,表达活泼。这仅有180个字的主体部分,写得简短,凝炼,小巧玲珑,甚是精彩。

    3.背景。是指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为了把事实叙述得清楚、明白、深刻,就要交代事实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以及它和周围事物的联系,它在整体中的地位等,这就自然形成了新闻的背景。写背景是为了烘托主体,加深读者对事实的理解,增加新闻的知识性、趣味性。背景材料一般有以下几种:

    对比性背景,今与昔,正与反的对比。如新华社五十年代发的一则新闻《上海严寒》,引了臧克家的著名诗句作背景:“昨天一夜风雪,昨夜八百童尸。”概括了解放前上海严寒天气出现的惨象。然后写比十年前冷得多的今天,人民政府对孤老和幼儿的贴心照顾,新旧社会形成强烈对比。

    说明性背景,说明历史演进、地理环境等。新华广播电台一九四八年十月二十二日广播的郑州前线消息《解放郑州》,其中通过地理环境、历史沿革的说明,点明了郑州的特殊背景,称“郑州是乎汉、陇海两大铁路的交叉点,历来是军事重镇。”这一交代,突出了解放郑州的重大意义。

    另外还有注释性背景,是对人物身世、工具性能、名词术语、风土人情等的注释说明。

    4.标题。新闻标题通常由引题、正题和副题组成。

    越南陷入“全面奇缺危机”(引题)

    范文同画饼充饥迎国庆(正题)

    竟要人民插上苏联的“双翅”飞向“新世界”(副题)

    引题,又叫肩题,眉题,作用是交代背景,烘托主旨,说明因果等,无实质内容,常称为“虚题”。

    正题,又叫主题,反映新闻中心内容或主要事实,有实质内容,常称为“实题”。

    副题,又叫子题、辅题,用于补足正题的不足。

    不是每条新闻都要有多行标题,但必须有正题,引题和副题可因文而异。

    标题要求准确、鲜明,还要尽量做到活泼、形象。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苏军首次进入德境,1949年5月上旬的某一天,报纸上报道战况的标题是《前面就是柏林》,饱受战争蹂躏的苏联人民看到这个标题自然是惊喜万分。报道我国电视教育大发展的新闻标题是《“空中课堂”受欢迎,百万人得到教益》。还有如《错批一人,误增三亿》、《站出来,让祖国挑选》等都是醒目动人的好标题。标题《花为媒》、《偷自行车的人答记者问》等更是引人注目。《花为媒》是一出评剧;介绍北京一个生产队栽种鲜花出名,由花为“媒”,与宾馆签订合同,两全其美,就用了这个标题。报道一个失足青年,就用《偷自行车的人》这个电影名字作了标题。这两个标题都是用了“借代”的手法,显得特别有风趣。

    通讯

    学习指导和要点提示

    通讯这一节讲三个问题,前两个讲通讯的概念、分类,通讯与新闻的异同点。

    第三个问题讲怎样写通讯。又分了四个方面:一、通讯的主题的提炼。两条原则;有时代精神,从实际出发。二、通讯的取材。主要讲两点,在反常环境中(突发的、险境中的)发现典型的事件、人物,在正常环境中(普通平凡的生活)发现典型的事件,人物。三、通讯的人物描写。讲怎样在矛盾冲突中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思想性格,要处理好三个矛盾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人与社会环境的矛盾,人物自身的矛盾。四、通讯的表现方法。主要讲了描写和议论在通讯写作中的运用。

    一、什么是通讯

    通讯是一种比较详尽地报道有新闻意义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或工作经验的新闻体裁。它是报刊电台除新闻外使用最多的一种文体。

    通讯在我国早期报刊中,是指外地消息说的,因为当时外地消息都是用书信传递,所以通讯原来也称为“通信”,后来随着报刊体裁的发展,就有了新闻和通讯这两种不同的文体。新闻界认为,我国第一个使用通讯体裁的记者是王韬。1870年他在国外游历期间,目睹普法战争之后,写了《普法观战记》,后来又在日本写了《扶桑游记》,这被看作我国最早的通讯。“五四”以后又有瞿秋白的《饿乡纪程》,周恩来的《留法学生状况》,邹韬奋的《萍踪寄语》等,都是当时有重大影响的通讯,以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建国以后都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的通讯。

    通讯的种类有:

    人物通讯。报道一个或几个人物事迹的通讯,如《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

    事件通讯。报道某一典型事件的通讯。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

    概貌通讯。报道某一地区、某条战线面貌的通讯,这类通讯常在题目上冠有“散记”、“巡礼”等字样。

    小通讯。也叫新闻小故事,就事物某一侧面,或人物某一片断,反映新人新事的通讯,如《他、她、她》。

    此外还有工作通讯、旅游通讯等。

    二、通讯和新闻比较

    相同点。二者都要求真实,必须是实有其人,实有其事,如实报道。虚假报道不行,部分、细节失真也不允许。1963年报上有篇《保持名牌荣誉》的通讯,文中说到有个人是“梳着两条辫子的姑娘”,后来这个人自己声明说:“我哪里有两条辫子呢,报道不是文艺创作,应该实事求是。”(1963年第3期《新闻业务》)早在1957年我国新闻界就进行过关于新闻真实性和文艺加工的讨论,讨论是由通讯《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引起的,那篇通讯写了黄继光牺牲前的一段心理活动:“一阵阵的冷雨落在黄继光的脖颈上,敌人的机枪仍然嘶叫,他从极度疼痛中醒来了。他每一次轻微的呼吸都会引起胸膛的疼痛……黄继光又醒过来了。……后面坑道里在望着他,战友们在望着他,祖国人民在望着他……”英雄已经牺牲了,别人是不可能知道他有什么心理活动的,这显然都是作者的艺术想象,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新闻不能虚构,比如写人物心理活动,就应当有什么写什么,没有就不能写,牺牲了的人物无从调查也不能写。《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写吴吉昌听到总理逝世以后,有段很成功的心理描写,曾有人怀疑是作者想象出来的,为此作者穆青在一封回信中指出;“吴吉昌那段意念,既不是作者臆造,也不是别人表述的,是吴吉昌本人向我们述说他当时的心情时,自己说出来的。文字上我们代他润色了一下……”(《大众日报通讯》1982年第1期)

    不同点。从内容上看,新闻着重循理论事,简要概括;通讯着重循事叙理,详尽具体。新闻多是报道一人一事,篇幅短;通讯可在一个中心统帅下,报道多人多事,一般篇幅较长。从形式上看,新闻以叙述为主,不要求具体描写;通讯则要求调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现手段,特别是强调要有具体生动的刻划,要有现场感、立体感。另外,通讯也讲时效,但不象新闻那样严格。有人把新闻比作发电报,把通讯比作有情有景的书信,这比喻还是比较恰当的。

    三、怎样写通讯

    1.从事实出发提炼反映时代精神的深刻主题

    通讯主题的提炼,要掌握以下两条原则;

    第一,要有时代特征。一般文章立意也耍考虑时代的要求,通讯在这方面的要求则是更高,更强烈,通讯应当把时代的要求作为主题提炼的重要依据。

    一个典型人物、典型事件所显示的思想意义是非常丰富的,究竟要从哪个角度去立意,提炼一个什么样的主题,这就要考虑时代的要求。比如对吴吉昌的报道,他是全国植棉模范,在思想、作风、技术等方面都有许多值得报道的地方,特别是他用辩证法指导植棉的科研成就尤为突出。《为了周总理的嘱托》的前身,就是一篇反映吴吉昌用辩证法植棉事迹的通讯。很明显,这个主题是好的,但没有回答现实斗争中的问题,没有反映出典型人物身上富有时代特征的可贵精神。穆青从原作中写到的周总理在植棉座谈会上对吴吉昌的一番谈话,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个很有新闻价值的材料,以后又听了新华社山西分社的同志详细汇报了吴吉昌的情况,才决定这篇通讯“要突出周总理的嘱托对吴吉昌的鼓舞,具体描写林彪、‘四人帮’对吴吉昌的迫害,主题是歌颂劳动人民的献身精神。”(陆拂为《两篇通讯的采写经过》)吴吉昌的植棉试验是为了实现周总理的嘱托,是基于对总理的极大崇敬和爱戴,而他所处的环境又是那样险恶,“四人帮”完全剥夺了他搞试验的权利,从肉体上、精神上摧残他,折磨他,而吴吉昌却是面对邪恶,忍辱负重,千方百计地坚持完成总理的嘱托,这就是吴吉昌的事迹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这篇通讯的发表正是纪念周总理诞辰八十周年之后,当时全国上下正深入揭批“四人帮”的反革命罪行,吴吉昌又是一个亲受总理关怀,坚决完成总理嘱托的农业科学家的典型,这篇通讯本身就是一份纪念总理、学习总理的好材料。作者正是从这个形势要求出发,从吴吉昌事迹显示的时代特征出发,才提炼出了这样一个重大而深刻的主题思想。

    第二,要从事实出发。离开时代要求,就事论事,只能提炼出一般化的主题;如果不从事实出发,强扭角度,主观主义的“拔高”,硬拿某些材料去充塞时代精神的传声筒,也是很错误的。因此通讯主题的提炼,一方面要考虑时代针对性,一方面还必须坚持从事实出发,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长篇通讯《追求》的作者谈到,他们原来打算把栾弗作为一个受极“左”路线迫害的典型来写,并且写出了初稿《仙人掌》。后来通过栾茀事迹的反复分析研究,才认识到,这样处理能表现一定的时代精神,但并不完全符合栾弗的实际,主题也不深刻。因为栾茀不仅是个受迫害的典型,更为突出的是他的追求精神,他是一个毕生追随党、追求社会主义的一代知识分子的楷模。栾茀的事迹非常丰富、动人。他为了祖国的富强,抛弃了在国外的深造机会,回到祖国大陆,他热爱党的教育事业,象春蚕一样,要为人民吐尽最白最亮的丝;他热爱学习,热爱生活,有广泛的爱好,过人的精力;他象雷锋一样关心、帮助、爱护同志;他在生命垂危时刻仍顽强地工作……但贯串其中的,也是最能体现他光辉思想的,则是他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信仰和不懈的追求,“追求”就是这篇通讯的主题思想。这个主题不仅体现了时代精神——对知识分子先进典型的报道,始终是新闻宣传的一个重大课题,而且也完全符合栾茀的实际,因为这个主题就蕴含在栾弗的丰富事迹之中。由此可见,表现时代精神和从事实出发并不是矛盾的。人物的命运总是和一定时代相联系的,人物的一切思想、言行就是时代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因此,只有把“时代”和“事实”联系起来考察,才能高瞻远瞩地提炼出反映时代特征的主题思想,并且从这里深刻地反映出典型人物的革命精神和思想风貌,达到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普遍意义和典型意义的统一。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作者在谈主题的提炼时指出:“需要做到三个洞悉:一、洞悉国内国际形势和全国宣传动向;二、洞悉这一典型的全部材料;三、洞悉有关的反面材料,作为正面宣传的放矢之的。”第一个洞悉是指要了解这一典型的普遍意义,第二个指的是要了解其特殊意义,第三个是指典型在全局中的地位,抓住特点进行宣传。这里的一、三两个洞悉要求从全局着眼提炼主题,第二个洞悉要求从这一典型的事实出发,全局和典型有机结合,从而提炼出既有时代精神又能体现人物思想面貌的深刻主题。这三个“洞悉”比较圆满地概括了通讯主题提炼的基本要求。

    2.择取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实表现主题和刻划人物

    通讯择取的新闻事实,不外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突发地能轰动公众的重大事件和在险境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报道重大事件的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抢救六十一名中毒民工的平陆事件)、《英雄列车》(抢救被洪水围困的12次列车的故事);报道典型人物的如《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抗美援朝时,用身体堵住敌碉堡枪眼的英雄)、《永不松动的道钉》(共产党员张金生舍身救旅客的英雄事迹)。报道如救死扶伤、遇难抢险等突发的重大事件和在激流险滩的逆境中勇于献身的典型人物,最能展现出时代风貌和人物的心灵面貌。因为这是在反常的环境中,是对一个人的公与私,生与死的最严峻的考验,正所谓“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

    写重大事件,要根据事件的社会意义提炼出深刻的主题思想,还必须正确处理人与人、物与物、一方与多方、群众与领导等等关系。《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就处理得很好。通讯的作者说:“在平陆事件中牵涉的部门很广,参与的人数众多,头绪纷繁。比如,反映这次共产主义的大协作,是突出平陆党政军民的自力更生,抢救民工脱险的材料呢?还是反映首都人民忘我支援的风格呢?我们考虑到,平陆事件体现了我国人民的共产主义大协作精神,单纯只写任何一面,都是不妥当的,也不符合这个事件的实际情况。报道的时候,应当把平陆同北京两方面紧密结合起来,对两方面的努力都作充分的描述,同时由于这场抢救斗争的主导方面是平陆人民,因此又要适当地强调平陆人民自力更生的一面。”(《更深地发掘新事物的共产主义灵魂》,载1960年第6期《新闻战线》)这同时还告诉我们,要恰当地反映出一个重大事件中的各方面的关系,还必须在动笔之前的调查研究上下功夫。力求全面、准确地再现事件的本质面貌。

    写典型人物,既要写出人物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在严重考验面前的英雄表现,又要写出人物英雄行为的思想基础,以及英雄思想赖以形成的生活土壤,找出他们必然的内在联系,处理好突变和渐进的关系。《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在写英雄献身以前,交代了两个方面的重要材料。一是战斗前,在前线的坑道里看了苏联影片《普通一兵》(影片刻划了用身体堵住敌人枪眼的苏军战士马特洛索夫的光辉形象),一是战斗打响后,黄继光亲手向营参谋长递交了一份参战决心书和他母亲的一封来信(母亲来信感激人民政府对志愿军家属的照顾,问儿子有没有立功当英雄,问儿子杀死了多少敌人)。这两个材料就是黄继光能够献身的根据和条件。有了这些交代,黄继光的英雄行为才显得真实可信,黄继光的英雄形象才更见高大,丰满。

    第二,从普通平凡的实际生活中开掘出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人物。特异的事件,处险境中的人物,在生活中总是少见的。通讯要大量报道的则是普通的生活,平凡的人物。正因为普通平凡,才更有普遍的教育意义,引起广大群众的关注。这类题材多是蕴藏在生活的深处和人物的心灵深处,要求作者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在普通的实际生活中捕捉和开掘典型的人物、事件,写出题材新、立意新的通讯报道。如81年获奖通讯《他、她、她》(原文附后),这篇只有三百多字的小通讯,写了三个普通人:巡线工,两个营业员。通过一个平凡的而又经作者精巧布局的买书、让书的故事,赞扬了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叙述的虽然是三个平凡人的几件小事,但这几件小事凑在一起就显得不平凡了。他们闪光的思想风貌,正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生动体现,作者截取的这一个生活横断面,很有典型意义。

    不管从哪方面取材,都必须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典型事例就是通讯的筋骨和血肉。所说典型事例,是指能揭示事物本质和人物性格的情节和细节。写通讯必须通过全面深入地调查掌握众多的具体事例,经过比较、鉴别、筛选,从中找到富有表现力的典型事例。《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的作者们,从采访到的几百个事例中,选定了“小黄狗”、“中秋节”等七个典型事例。通讯《祖国,你的儿女回来了》(《光明日报》1980年1月18日),写一对从事科学研究的年轻华侨夫妇从美国回到祖国的情景。结尾处有这样一个情节:李镜(女主人公)悄悄地问我们中间的一位女同志:“这里有没有托儿所?多大年龄的孩子可以放进去?”这对夫妇婚后多年一直没要孩子,现在他们回到祖国以后,打算生养后代了。说明他们深深爱上了祖国,准备在这里安家落户了,但这个典型事例开始却被那位去采访的通讯员忽略了。后来,一位老记者发现了它,连声说这是个好材料。果然,通讯发表以后,女主人公问托儿所这个细节,成了“最能激起人们反响的一根弦”(加里宁),因为这个细节材料恰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这对华侨夫妇决心扎根祖国的真切心情。

    3.在矛盾冲突中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思想性格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通讯刻划人物,只有在矛盾冲突中才能使人物鲜明地站立起来。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人物的成长进步。所说刻划人物就是写人物在各种矛盾冲突中表现出来的思想、风貌、气质等等。写矛盾冲突不外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物自身的矛盾这三个方面。通讯写人物要正确处理这三个方面的对立统一关系。

    第一,人和自然环境的矛盾。表现在恶劣气候、复杂地域、严重灾害对人的事业、生活、生命地阻遏、威胁,以及人们对自然的奋进与抗击,就是在这样人与自然的阻遏与奋进,威胁与抗击的矛盾统一关系中才能有力地展现出人物的风姿神貌。

    第二,人和社会环境的矛盾,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在敌我矛盾方面,既有你死我活残酷斗争的一面,又存在某一特定时期联盟、合作的统一的一面。在人民内部矛盾方面,又有先进与落后、革新与保守、团结与分裂、诚实与欺骗等许多矛盾。人物的思想性格就是在这样错综复杂的人与人的矛盾统一关系中才能得到鲜明突出的表现。

    第三,人物自身的矛盾,指人物的内心活动。表现在对旧思想、旧意识的抵制,对种种困难条件的摆脱,也包括对自身残疾、病苦的抗争等等。客观外在矛盾总是同人物的内在矛盾交织、融汇在一起的,只有写出在外在复杂矛盾斗争中的人物自身的矛盾,才能使人物的思想性格鲜明的突现出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怎样正确处理这三方面的关系?《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是这方面表现很出色的一篇通讯。文章写焦裕禄始终把他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之中。一写焦裕禄同自然灾害的矛盾,他就是在兰考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来到的;二写焦裕禄同少数干部的矛盾,少数干部怕困难,怕犯错误,对改变兰考失去了信心,焦裕禄勇于同他们的错误思想作坚决的斗争,三是在同环境作斗争的同时还要和自己的疾病作斗争。正是通过这样曲折复杂的斗争的描写,才成功地树立了这个领导干部的光辉榜样。

    在这多种矛盾冲突中,要特别重视表现人物自身的矛盾,因为人与自然、社会的矛盾常常是通过人物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来的。内心活动是各种矛盾在人物身上的具体反映,只有写出人物的自身矛盾,才能反映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刻划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同是为真理献身的英雄,张志新面对非法刑讯和残酷折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据理力争,大义凛然,至死不肯低下高昂的头。而吴吉昌则是另外一种斗争方式,他不是明顶、硬抗,而是忍辱负重,百折不回,即使在打伤致残,重病染身的情况下,还是在偷偷摸摸地进行植棉试验。不同的斗争方式是由不同的内在思想冲突所支配,又恰好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

    要通过自身矛盾表观人物个性,还要如实地写出人物思想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高尔基指出:“人们是形形色色的,没有整个是黑的,也没有整个是白的。好的和坏的在他们身上搅在一起了,——这是必须知道和记住的。”(《高尔基论文学》)人物性格是复杂的,人物的成长也不会是一帆风顺。比如写英雄人物,英雄也是人,在他们的生活道路上也必然有成功与失败,欢笑与痛苦,清醒与迷惘。写英雄人物,既要写出他们在斗争中不断前进的主流的一面,又要写出他们在某一时期可能消极倒退的非主流的一面,既要写他们高大英勇的一面,又要写他们也是普通人的一面。《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写到吴吉昌在遭到残酷迫害时曾想到离家出走的事实。又如《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写潘从正营造防护林的事迹)写了这样的情节:“老坚决”(即潘从正)在理想不能实现时,变得焦躁不安,以至失去控制,对相依为命的老伴擂了一拳。这些正是人物内心冲突的典型表现,非常具体真切地写出了人物在遭受残酷迫害时的矛盾痛苦心情。后来“老坚决”擂了一拳的事例还成了这篇通讯刻划人物的一个骨干情节。不触及人物的内心矛盾,一味地粉饰、拔高,人为的“净化”,人物就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神物”,超凡脱俗的“完人”,人物刻划也就完全失去了真实感。只有如实地具体地反映出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内心冲突,才能把人物写成真人、活人,刻划出有血有肉、栩栩传神的人物形象。

    四、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报道事实

    新闻和通讯都是报道事实,但表现手法有不同。新闻要求简明扼要,以叙述为主,一般不要求表露作者的主观感受或议论生发;而通讯则要求详细具体,特别要求生动形象,这就决定了通讯的表现手法是以叙述和描写为主,把叙述和描写结合起来,在描述过程中,还常常使用抒情和议论的表现手法。叙述、描写侧重于事实的表达,抒情、议论侧重反映作者对事实的感慨和认识。通讯写作只有灵活地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才能写得既生动具体,给人以现场感,又能情理交融,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和教育。

    通讯要达到形象地报道事实的目的,就应该多作形象的描写,力避冗长沉闷的叙述,要叙述和描写相结合,以描写带动叙述,描写为叙述张本。《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的初稿,开头有一长段叙述,叙述“老坚决”在土改中如何同地主斗,反霸中如何用一条绳子捆上了十二个土匪等等,这些叙述一是使读者感到沉闷,二是脱离了文章主题思想的表现要求。后来就把这一长段文字全部删去,只写了一句叙述性的话:“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接着就描写“老坚决”怎样搭着布袋,揣着桑剪,到处去收集树种……。作者认为,前面这一长段叙述文字,好比一大段“长胡同”,挡住了后面的重要内容。“读者走了一大段‘长胡同’,还没有见到‘老坚决’,当然会感到失望。”这样修改以后,“开门见山,‘老坚决’一下子就以他自己特有的形象和读者见面了。”(穆青《人物通讯采写中的几个问题》)

    用事实说话的通讯并不排斥议论,恰到好处的议论能有力地揭示事实本身具有的思想意义,鲜明地刻划人物的性格特征,以点睛之笔,收生发之效。有时议论还是非常必要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