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老很老的老偏方,肠胃老毛病一扫光-反酸烧心老偏方,快速抑酸消胃痛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老胃病反酸烧心有妙方,调理得当保健康。

    胃酸是胃分泌的盐酸,有胃病的人对它可是恨之入骨,总要想方设法减少它的分泌。暴饮暴食、爱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情绪紧张、过度疲劳、生活压力大、吸烟喝酒等都有可能刺激胃酸分泌过多,引发反酸和烧心;还有一些消化道疾病(如胃食管反流病)的病人也会出现反复的反酸和烧心;还有的人患有饥饿性胃痛,常在空腹时胃部隐隐作痛,在吃了东西后又立马缓解,同时腹部有火烧一样的感觉。反酸、烧心的时候,及时上医院就诊固然重要,但只有平时注意调理,才能从根本上缓解症状。

    本章中,我挑选了一些效果明显的抑酸老偏方,让您不再受反酸烧心的困扰。

    32.胃酸过多别担心,小偏方帮你抑酸

    症状:胃酸过多

    偏方:

    ①胃酸过多时,吃一两片烤面包、包子或吃些面条,可以中和胃酸,抑制胃酸分泌。

    ②将鸡蛋壳洗净,打碎后放入铁锅中用文火炒黄,研末,用白开水送服。每次3~5克,每天2~3次,坚持1~2周,见效后逐渐减少用量。

    我认识的朋友曾先生有胃酸过多的毛病,经常在午饭之前那段时间胃痛难忍,吃了午饭后又恢复正常。他上医院做过胃镜检查,也没查出什么器质性病变。后来,他来找我索要养胃的方法,在交谈中,我得知了他的饮食习惯。曾先生之所以胃酸过多,除了跟他工作压力过大有关外,还与他长期以稀饭作早餐有关系。过去,“稀饭养胃”这种说法早已深入人心,曾先生自小就有在早上喝稀饭的习惯。其实,对于胃酸过多的人士来说,喝稀饭并不养胃。临床研究发现,“喝稀饭伤胃”的患者在胃病患者群中能占两成那么多。

    曾先生被我的说法搞糊涂了,我给他解释,过去人们之所以认为稀饭养胃,是因为那时候的人生活条件艰苦,大多吃不饱,患萎缩性胃炎的人比较多,胃酸分泌不足。这个时候,吃稀饭确实养胃,能增进胃酸分泌,有助于食物消化,还能提升血糖。但是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经常大鱼大肉,吸烟喝酒,生活压力又大,这些因素很容易刺激胃酸分泌,如果这时再喝稀饭,只会让胃酸分泌得更厉害。

    曾先生听我这么一说,觉得很有道理,就问我应该吃点什么防止胃酸分泌过多。我告诉他,可以吃些烤面包、包子来养胃抑酸。但是,也不应吃太多,每次吃1~2片即可。吃烤面包其实是一种古老的食疗方法,烤焦的面包片和包子片上会形成一层糊化层,这层物质可以中和胃酸、抑制胃酸分泌,起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烤的时候要注意,面包和包子烤至金黄色就可以了,千万不要烤煳,否则吃下去对身体也不好。如果不喜欢吃烤面包,也可以吃些面条,面条也可以中和胃酸,让胃的酸碱达到平衡,有助于减少胃痛的发生几率。

    另外,还可以试试吃鸡蛋壳碎末来抑酸养胃。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可以和胃酸发生反应,起到抑酸作用。鸡蛋壳还有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对于溃疡性胃病有疗效。具体方法是这样的,将鸡蛋壳洗净,打碎后放入铁锅中用文火炒黄,研末,用白开水送服。每次3~5克,每天2~3次,坚持1~2周,见效后逐渐减少用量。注意,炒蛋壳时绝对不能炒焦,蛋壳末研得越细越好。

    不过上面的方法效果是短暂的,只能用来应急,缓解一时疼痛,不能起到根治胃酸分泌过多的问题。曾先生问我,还有没有什么中医偏方可以治疗?我告诉他,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胃酸过多分为好几种情况,有的是因为胃热,有的是因为胃寒。得知他舌苔白滑,胃痛时吃温热的食物可以缓解,可以判断他属于胃寒的类型。

    曾先生的胃寒很可能是由常吃生冷食物导致的。我建议他平时少吃冰冻饮料、凉茶、豆浆等生冷寒性的东西,少吃梅子、醋等酸味的食物,多喝点红茶或生姜普洱茶等温性的东西来养胃。红茶能开胃、健脾、消食,生姜普洱茶能开胃、散风寒、温中、治反胃,这两种茶对较严重的吞酸患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曾先生按我的方法调理,三餐也做到定时定量,几个星期后来复诊,我检查后发现,他胃酸过多的问题总算解决了。

    如果是胃热引起的胃酸过多,有大便干结、咽喉痛、口干舌燥、吐酸水等症状,不宜再吃烤面包这类容易引起上火的食物。这时可以吃些黄瓜、苹果等清热生津的东西,胃热清除后,胃酸分泌自然会恢复平衡,胃痛也会缓解。另外,还要提醒大家的是,胃酸过多常见于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胆囊炎等疾病,如果经常性出现反酸、吐酸、烧心等症状,不要擅自用偏方止酸,以免掩盖病情,应该先去医院检查清楚后再治疗。

    33.饭后反酸,揉按巨阙穴可缓解

    症状:饭后反酸、打嗝

    很老很老的老偏方:

    ①找到肚脐上面6寸处的巨阙穴,用大拇指指骨角揉按该穴位。每天早、中、晚饭后各揉按一次,每次15分钟,长期坚持。

    ②将食指和中指并拢,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按揉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5寸处的上脘穴3分钟,长期坚持。

    当医生其实压力挺大的,一天要给几十个病人看病,有时候真有出逃的冲动,旅游就是个缓解压力的好方法。但出门在外,我还是很容易犯职业病,见到有人不舒服总忍不住要帮一把忙。

    记得有一年我跟团去旅游,同行的团友黄女士饭后不久出现反酸、打嗝,一时不知道怎么好。黄女士的丈夫想去药店给她买点药,可那时候在郊外,一时也难以找到药店。我知道了她的情况,当即教了她一个按摩方法——揉按上腹部的巨阙穴。她按我说的按摩了十多分钟,果然,反酸、打嗝就停止了。

    反酸是许多中老年人常见的症状,是指胃里面的东西经食管反流到口咽部,口腔感觉到有酸性物质,它与十二指肠内容物经胃、食管反流达口咽部,口腔感觉到出现苦味一起被统称为反酸。引起反酸的原因很多,大多是胃酸过多引起。当胃酸分泌太多时就会刺激胃黏膜,产生反酸、烧心的症状。经常反酸并非都是疾病引起的,有的是因为暴饮暴食后出现消化不良,有的是情绪引起的,当心情忧虑、情绪紧张、过度疲劳时,大脑皮层不能很好地调节植物神经功能,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胃酸分泌也会增加。另外,经常进食不易被胃消化的粗糙食物或过酸、辛辣、高糖、高脂肪的食物,或常喝浓茶、饮烈酒、吸烟、喝咖啡等,也会促进胃酸分泌,出现反酸症状。

    在日常生活中,饭后出现反酸、打嗝,来不及看医生,我们就可以通过按摩巨阙穴来救救急。这个穴位为什么能治疗反酸呢?让我从中医的角度来解释一下。中医认为,胃主通降,以通为和,以降为顺。中老年人体质比较弱,如果饮食稍微不注意或情绪稍有波动,就可能发生胃气上逆,引起反酸、打嗝、呕吐等症状。而巨阙穴是任脉上的主要穴位之一,是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之处,刺激巨阙穴,对于治疗肠胃疾病有很好的效果。

    巨阙穴不难找,它在人体前正中线上腹部的位置,肚脐上面6寸处。这个“寸”在中医里有特定衡量的方法,除大拇指以外,其他四指并拢伸直的宽度约为3寸,从肚脐的位置开始,垂直向上量取两次,即可找到巨阙穴。揉按巨阙穴时,将大拇指屈起,以指骨角揉按穴位。每天早、中、晚饭后各揉按一次,每次15分钟,长期坚持,可有效缓解饭后反酸、打嗝等症状。

    如果是因为消化不良引起腹胀、反酸,按揉巨阙穴时还可以搭配按揉上脘穴。上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5寸处,按揉时可将食指和中指并拢,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按揉3分钟即可。上脘指胃脘上口贲门部,在中医学里属于任脉与胃经、小肠经的交汇穴,经常刺激这个穴位可和胃降逆、化痰宁神,而现代研究发现,刺激这个穴位可促进肠道蠕动,对反胃、呕吐、腹胀腹痛、胃炎、膈肌痉挛、肠炎等都有疗效。

    经常胃酸过多出现反酸的人,还可采取食疗方法,胃酸过多时,可吃点中和胃酸的碱性食物,比如面条、馒头、苏打饼干等。平时饮食宜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果反酸比较严重,普通的食疗偏方不见效,可以吃些奥美拉唑胶囊之类的抑酸药物。需要注意的是,溃疡病患者的主要症状之一也是反酸,如果反酸长期存在,最好要上医院检查清楚。

    34.经常反酸真烦人,乌贼骨帮你消除烦恼

    症状:反酸,伴胸脘闷胀、恶心呕吐、大便稀溏、舌润苔白

    老偏方:

    ①取乌贼骨50克,研成极细粉末,过筛备用,每天2~3次,每次2~5克,饭前服用,坚持一个月。

    ②取乌贼骨50克、粳米100克、甘草5克,将乌贼骨、甘草、粳米粉碾碎,过筛成细粉,将细粉用文火炒黄后出锅即可。每次取30克,加水调成糊状食用,连服1~2周。

    ③取乌贼骨15克、浙贝母15克,各研极细末,过筛,拌匀。每天3次,每次3~6克,饭前服用,坚持一个月。

    反酸以酸水由胃中上泛,或随即咽下,或由口中吐出为特征,常与胃痛、嗳气等同时出现。西医的消化性溃疡病、慢性胃炎和消化不良等症,就常常表现为反酸。我小时候去外祖母家玩时,就常常听到外祖母说“又反酸”“恶心反胃”之类的话。后来,外祖母找村里的乡医开药,乡医给她开了含有乌贼骨的方子,她吃了一段时间后,就再没提起“反酸”“反胃”的字眼了。

    后来我学医之后,知道了乌贼骨在中药方里应用很广泛,比较适用于胃寒的人。乌贼骨就是墨鱼骨,药名又叫海螵蛸,它性温,归脾、肾经,具有收敛止血、涩精止带、除湿制酸的功效,可治胃痛嘈杂、嗳气反酸。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证实,乌贼骨含有磷酸钙、碳酸钙、胶质及氧化钠等,可中和胃酸,缓解反酸及烧心症状,具有制酸止痛、抗溃疡等作用,常用来做制酸药,对胃酸过多、胃溃疡等有效。

    用乌贼骨治疗胃寒反酸时,可以磨成粉末饭后服用,具体方法:取乌贼骨50克,研成极细粉末,过筛备用,每天2~3次,每次2~5克,饭前服用,坚持一个月。需要注意的是,阴虚多热的人不宜多服,久服易致便秘。

    如果怕上火,又有寒湿的症状,可以搭配其他中药服用,比如吃乌甘炒米粉。我前段时间就遇到一位患者,她除了反酸外,还有上腹痛、胸脘闷胀、恶心呕吐的情况。西医诊断她为胃溃疡,吃了很多药都不见效。后来她来找我看病,经检查询问得知,她平时大便稀溏、小便清长,又看她舌润苔白、脉迟缓,我心里就有谱了。她这属于脾胃寒湿证,治疗时宜采用温中、健脾、祛湿的药膳。

    于是我就建议她回去吃乌甘炒米粉。取乌贼骨50克、粳米100克、甘草5克,将乌贼骨、甘草、粳米碾碎,过筛成细粉,将细粉用文火炒黄后出锅即可。每次取30克,加水调成糊状食用,连服1~2周。

    这个方子中之所以加入甘草是有一定原理的。甘草味甘,性平,入脾经,有解毒作用。历代医家认为,甘草搭配其他药物,可调和药性,《景岳全书》里就有记载:“甘草,味至甘,得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故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表药得之助其外,下药得之缓其速。”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甘草含有的黄酮具有消炎、解痉和抗酸作用,对胃酸过多有疗效。甘草制剂还能促进胃部黏液形成和分泌,有抗炎活性,常用于慢性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常食乌甘炒米粉,可中和胃酸,对寒湿引起的反酸有疗效,还可阻止胃酸腐蚀胃黏膜,对溃疡修复有一定效果。

    这位患者吃了我的方子一段时间后来我这里复诊,她告诉我她反酸、呕吐等症状已经基本消失,胃镜检查下来发现,她胃部的溃疡也已经愈合。

    还要说明一点,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总是情绪不佳、肝胃不和、肝郁气滞,也一样会导致反酸的发生。这时,可改用乌贼骨搭配浙贝母,取乌贼骨15克、浙贝母15克,各研极细末,过筛,拌匀。每天3次,每次3~6克,饭前服用,坚持一个月。

    这个方子源于民间验方“乌贝散”,其疗效显着,药店也有成药卖,有制酸止痛的功效。方中的浙贝母味大苦,性寒,可清除湿热、消胀满,还有清肝明目、清热化痰、散结解毒的功效,搭配性温的乌贼骨,对于长期胃痛反酸、胃及十二指肠溃疡都有疗效。注意,服用这个方子时要忌烟酒和刺激性饮食,还要保持开朗乐观的情绪,切忌抑郁。

    35.烧心别着急,试试两种水果和药草

    症状:烧心

    很老很老的老偏方:

    ①烧心时,马上吃一个苹果或一根香蕉,可中和胃酸,缓解症状。

    ②取败酱草15~30克,水煎取汁饮用。每天1剂,连服3~5天。

    童年有许多美好的回忆,每到冬天,我总喜欢和邻居的小伙伴去野外烤红薯。想起那烤红薯,连回忆都是暖烘烘、甜滋滋的。小时候和我一块儿长大的堂姐至今还很爱吃烤红薯,不过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在家里用微波炉就可以搞定。烤红薯虽好吃,但有时候吃了不太熟的,也会给健康带来隐患。

    在去年夏天的一个夜晚,堂姐就因为吃烤红薯而出了问题。那天晚上,她晚饭没吃饱,就想吃些烤红薯当夜宵。她用微波炉烤了几个,由于拿出来的时候还没完全熟透,所以不怎么好吃,但基于不浪费的观念,她还是全部吃完了。结果当天晚上快睡觉时,她就觉得腹部一阵灼烧感,一股股酸水往上涌,还有腹胀、反胃、排气不适的感觉,就赶紧打电话向我求救。

    我告诉她,她这是典型的烧心症状。烧心是消化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一种位于上腹部或下胸部的烧灼样疼痛感,同时伴有反酸。最常见的原因是进食过快或过多,引起消化不良,或由吃了某些特定的食物(如酒、辣椒等)后,胃酸分泌过多而导致的。

    堂姐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吃红薯也会引起烧心。我给她解释说,红薯含糖比较高,晚上吃红薯,糖分多了,身体一时吸收不完,容易引起腹胀、消化不良和胃酸分泌过多,产生反酸和烧心的感觉。所以,胃不好的人最好少吃红薯,特别不要在晚上临睡前吃,那些有胃溃疡、胃胀等病症的人更是吃不得,吃多了会刺激溃疡面或胃黏膜,导致胃部不适。

    堂姐听了我的解释后,又赶紧问我有什么方法可以缓解烧心。我问了她的症状,就叫她吃个苹果或吃一根香蕉试试看。这个方法的原理是这样的,烧心主要是由胃酸分泌过多引起,苹果和香蕉都是天然的抗酸剂,都可以中和胃酸。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苹果性质平和,可生津止渴、清热除烦、健胃消食、和胃降逆。而香蕉味甘,性寒,可清热润肠,促进肠胃蠕动,对便秘有缓解作用。因此,这两种水果很适合治疗燥热、湿热引起的烧心、反酸等症。

    但要注意空腹时不要吃香蕉,还要注意不可一次性吃太多,以免加重腹胀。吃苹果时要嚼碎,最好选择红苹果而不是青苹果,香蕉则要选择熟透而没有涩味的,因为生香蕉含有大量鞣酸,具有非常强的收敛作用,可使粪便变干硬,造成便秘。另外,吃香蕉还可以在胃内壁生成一种具有防护作用的黏液层,防止胃酸损伤胃黏膜。

    堂姐听后放下电话,马上吃了个苹果,没过多久,她说好多了,我告诉她如果再出现烧心,最好上医院的消化科看看。食疗虽安全,但见效慢,所以在电话里我还嘱咐堂姐,如果脾胃湿热严重,反复出现烧心,普通的食疗不见效,这时就可以试试用中药偏方治疗,比如用败酱草煎水喝。取败酱草15~30克,水煎取汁饮用。每天1剂,连服3~5天。堂姐听了,表示下次烧心再犯的时候她一定要试试这两个方子。

    《神农本草经》中提到,败酱草味辛、苦,性凉,入胃、大肠、肝经,以清热解毒、散瘀排脓见长,临床常用于治疗痢疾、泄泻、黄疸等症。败酱草是一味制胃酸的良药,可清除胃部实热,对于湿热内滞所致的胸腹疼痛有疗效。临床常用于治疗反酸、吐酸等胃肠道疾病的常见症状,无论病属寒还是属热,都可随方加入败酱草15克,可起到良好的制酸作用。

    36.心情烦躁胃灼热,山栀煎水代茶饮

    症状:胃灼热、反酸,情绪不佳

    很老很老的老偏方:山栀10克,煎水代茶饮。每天1剂,连服3~5天。

    情绪不佳的人肠胃很容易有问题。有一次,我接诊了一位刚失恋不久的女大学生,她说自从失恋后胃口就很差,还常常觉得腹中有火烧感。她怀疑自己得了严重的胃病,可是之前上其他医院检查也没查出什么问题,就想问问我中医有什么缓解和调理的方法。

    这位女生的症状在医学上叫做胃灼热,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年轻人大多是由功能性消化不良或情绪问题引起。一般年长的患者,如果有胃灼热的症状,我会建议他们做胃镜检查。因为一些常见肠胃病如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都可能引起胃灼烧。患有反流性食管炎,也会导致食物和胃酸逆流回食道或口中,产生灼热的感觉。

    她之前的病历显示她的消化器官并没有器质性的病变,我给她做了常规检查,还把了脉,问她是不是经常生气或者懊恼。她说是的,一想到自己在上一段感情里曾遭受到的伤害,她心里就冒火,脾气也变得比以前暴躁。听到这,我心里就有数了,我可以肯定她的胃灼烧是肝气犯胃引起的。这种类型的胃病很常见,虽然表面上出问题的地方在胃,但病根其实在肝,当然这个“肝”是中医里的概念。中医认为,一旦人体肝气郁结,肝失疏泄,横逆犯胃,就会使得胃失和降,引起脾胃运化失常。这位女生的情况,与她失恋后的气愤、郁闷等不良情绪有很大关系。

    中医学认为,“怒伤肝”,如果一个人长期情绪不佳,气郁化火,就会引起肝火、胃火旺盛,出现反酸、胃灼烧等症状。所以,保持心平气和、良好的情绪状态,对维持良好的消化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我告诉她,平时要是碰到反酸、胃灼烧的情况,可以喝一些水或者牛奶,这样一来,食道内的胃酸就能被洗清去一部分。不过,喝牛奶这个方法治标不治本,且不可多喝,大量喝牛奶也会引起胃酸分泌更多。既然她的胃灼烧是因为肝气犯胃引起的肝火旺盛,治疗时就要把这个肝火降下来。我叫她回去喝点山栀茶,取山栀10克,煎水代茶饮。每天1剂,连服3~5天。这个方子对心中懊恼、生气引起的胃中火热灼痛等有效。

    山栀就是栀子,是茜草科植物山栀的果实,为清热类的中草药,其味苦,性寒,入心、肝、肺、胃经,有解热、利胆、祛黄疸和止血的功能。山栀子还可以清除胃热引起的胃脘痛,据《本草经疏》记载:“栀子,清少阴之热,则五内邪气自去,胃中热气亦除。”现代医学认为,山栀具有抗菌作用,还可以通便、镇痛、抑制胃酸分泌,因此,它对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灼热、烧心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这位女生回去后喝了几天的山栀茶,来复诊时,她告诉我原先的胃灼烧的症状已经基本消除了,由于身体恢复了健康,她心情愉悦,失恋带来的阴影也已经烟消云散。

    要提醒大家的是,上方适合于肝火、胃火旺盛引起的胃灼热,如果是肝气郁结,还有腹痛腹胀、嗳气、恶心、呕吐、抑郁等表现,治疗时要疏肝理气、止痛,可直接买中成药四逆散来服用。四逆散是疏肝解郁、调和肝脾的好方子。主要用于肝脾气郁,有手足不温、脘腹胁痛、泻痢下重等表现的病症的治疗。

    37.饥饿性胃隐痛,按梁丘穴可止痛

    症状:饥饿性胃痛,空腹时胃隐痛,胃酸过多

    偏方:取正坐位,用拇指按揉膝盖附近的梁丘穴10分钟,可以立即缓解胃隐痛,长期坚持可辅助治疗胃寒引起的胃酸过多、胃痉挛。

    有一年,我报名参加了一个医疗志愿者活动,利用休假的时间下乡去给家庭经济有困难的村民做义务诊疗。那一天,我和其他几名志愿者在村委会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了一位老人的家中。据村委会的工作人员透露,这位老人的儿女都在外打工,只有他一人留在家乡生活,所以异常节俭,常以白粥咸菜度日。这样的饮食导致他的胃病经久不愈,吃了很多药都没有效果。

    老人说,这些年来,每当饥饿时,胃就会隐隐作痛,严重时甚至觉得腹部如同火烧一样,接着会出冷汗。这种难受的感觉在吃了东西后会马上缓解,但每当饥饿时就会复发。除了胃痛外,他平时还容易便秘和腹泻。这种饥饿性疼痛折磨了他很久,村委会的人也很同情他,带他看了乡里的医生,他也吃了很多常规的胃药,可症状总是反复发作。

    我看了老人的病历,了解到他患有多年的溃疡病,我给老人家把了脉,做了常规检查。经过询问,又得知他胃痛时喜暖喜按,平时偶尔会吐清水,四肢常感冰凉,我判断他的胃痛是脾胃虚寒引起的胃酸分泌过多。我跟他说,治疗他的病其实有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他可以试试中医穴位疗法,用按摩梁丘穴(梁丘穴位置图解请见第161页图)来止痛。

    中医认为,梁丘穴是治疗胃痛的要穴,为人体足阳明胃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是气血汇聚的地方,按之能最快地调节胃经气血的有余与不足状态。当胃酸分泌过多刺激胃黏膜时,按摩梁丘穴有调节胃酸分泌、缓解饥饿性疼痛的作用。我们平时吃了生冷引起胃痉挛、腹泻,或因为体质虚寒而出现膝盖痛、浮肿等问题时,都可以按摩这个穴位来治疗。

    老人家听我这么说,就问我梁丘穴在哪里。我告诉他,梁丘穴在大腿前面、膝盖附近,屈膝呈90度,在髌骨外上缘往上约三横指处,就是梁丘穴。在找这个穴位时,可以用右手掌放在左侧的膝盖上,右手大拇指会触摸到膝盖外侧有一个骨头尖,从此处再上移2寸就是梁丘穴所在的位置了。我当即帮他找到了穴位,按揉了一下,他说有痛感,我告诉他,按揉起来特别痛就证明胃部有问题。我给他在痛点处按了10分钟后,他说胃隐痛好多了。我告诉他以后可以常按揉这个穴位,可起到很好的保健和治疗的作用。

    我还嘱咐老人家,胃病三分治七分养,在按摩穴位的同时,如果配合食疗,效果就会更佳。由于这位老人家有胃寒的表现,我建议他多吃些温热养胃的食物,平时胃隐痛时,不要经常喝白粥、吃咸菜,白粥偏寒凉,咸鱼、咸菜等东西太咸,都会刺激胃酸分泌。胃痛时可适量喝点南瓜浓汤等温补的东西,南瓜性温,可健脾胃、助消化,促进溃疡面愈合,对胃病患者很适宜。但胃热炽盛引起胃酸过多时,要忌吃南瓜,否则会加重病情。

    老人家听完我的话后,直说往后不敢在饮食上马虎。一个月过后,我接到村委会工作人员的电话,说老人家按我的方法调养,胃隐痛很少再发作了,老人家特地叫他打电话过来感谢我。得知了老人家没什么事,我也就放心多了,但愿他往后身体健康,安享晚年。

    38.食管反流火热灼痛,喝木蝴蝶金银花茶

    症状:食管反流引起的心胸间火热灼痛,食管部位灼痛,咽喉痛

    很老很老的老偏方:取木蝴蝶10克、金银花15克、甘草5克,煎水代茶饮,连服5~7天为一疗程。

    我的一位大学同学在一家大医院的消化内科当医生,我们有时候会互相交流工作的心得。有一次,我们聊起了消化内科误诊的事情时,他给我说了他去年遇到的一个被误诊的病例。

    他遇到的这位患者被一系列病症困扰了一年多,平时一直有烧心、反酸的症状,还经常觉得喉咙痛,胸部有烧灼感,咽痒干咳,有时候无缘无故会出现呕吐,夜间尤其严重,上医院看了几次,却始终找不到一个确切的病因。起初他以为是呼吸道出了问题,每次上医院看病都是挂呼吸科的号,但每次都没查出什么问题,或者被当做是慢性咽炎。他又看了消化科,又被当成普通胃病,吃了一堆胃药都没有效果。他越看越害怕,出现心口痛时,他甚至怀疑自己得了心脏病。后来,他去我同学所在医院的消化内科看病,才终于被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

    为什么会出现胃食管反流病呢?简单地说,在食管和胃结合的地方有个叫“贲门”的部位,如果贲门口太松,就会引起胃酸或胆汁液进入食管腔内。要知道,食管黏膜对胃酸是没有抵抗力的,胃酸频繁进入食管,就会损伤其黏膜而引发炎症。有的人之所以患上这个病,大多是拜一些不良生活习惯所赐,比如餐后平躺,进食过量,吃太多甜食或油腻食物,都会引起胃里的东西向食管反流。我同学遇到的那位患者之所以一直找不到病因,是因为这个病很容易被当作咽喉疾病,有时候医生也会将其误诊为慢性咽炎。

    对于这个胃食管反流病,治疗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药物治疗,就是使用各种制酸剂避免胃酸反流。还有一种是手术治疗,通常适用于病情较为严重、食管下端的括约肌已完全丧失功能的患者,方法是在食管下端做一个人工阀门,避免胃酸等东西反流进食管。那位患者的情况不算非常严重,我同学给出了促进胃肠动力、抑酸等药物治疗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那位患者的胃食管反流病总算治愈了。

    我从医多年,也遇到过不少胃食管反流病病例。但患者对这个病大都不怎么重视,认为它可治可不治。这些年来,随着医学界对这种疾病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这种病与食管下端腺癌的发病关系密切,长期的反流会造成食管黏膜慢性损伤,可能会导致癌变。所以有食管反流问题还是应当小心对待。

    对于反复出现反酸、烧心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最好采用中医的方法来治疗。遇到咽喉痛、烧心、反酸时,不妨试试一个中医的方子,取木蝴蝶10克、金银花15克、甘草5克,煎水代茶饮,连服5~7天为一疗程。

    中医认为胃食管反流病多因情志不畅、饮食失调、劳累过度而引起。治疗时通常采取辨证施治的方法,根据中医理论,反流性食道病分为肝郁化热、脾虚胃热、脾虚气滞、气虚血瘀等类型。

    上方适合肝郁化火、胃阴虚火旺引起的食管炎。方中的木蝴蝶为紫葳科植物的干燥成熟种子,它味苦、性寒,有清热利咽、养阴生津、疏肝和胃、敛疮生肌的作用,常用作止咳润肺药、和胃药。《纲目拾遗》说它“治心气痛,肝气痛,下部湿热”,《滇南本草》记载它“定喘,消痰,破蛊积,除血蛊、气蛊之毒。又能补虚,宽中,进食”。

    金银花自古被誉为清热解毒的良药,它甘寒清热而不伤胃,具有抗炎解热的作用,可用于各种热性病(如热毒疮痈、咽喉肿痛等)的治疗。至于甘草,它能调和药性,缓解胃及肠管痉挛,有抗炎、抗酸等作用。经常服用这个方子,可以治疗轻度的烧心和心胸间火热灼痛,或由于鱼刺等外伤引起的食管部位火热灼痛等症。

    还要提醒的是,对于普通偏方不能缓解症状,长期出现饭后反酸、烧心、咽喉痛等症状的人,最好上正规医院的消化内科看看,对症治疗有助于病情好转。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