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焚毁萨德吗-注释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老年萨德让人带给自己成篮的玫瑰花,他快意地嗅闻它们,随后冷笑着将花放进溪流的污泥里玷污:如今的记者们已经让我们了解了这一类的逸闻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原注

    [2]即作家与性变态者。

    [3]与后文的“分”一样,法国古长度单位,1法尺等于325毫米,1法寸等于1/12法尺,1法分等于1/8法寸。

    [4]参见德博尔德《萨德侯爵的真面目》。——原注

    [5]克洛索夫斯基惊讶于萨德没有向父亲表现出任何怨恨;但是萨德并不本能地厌恶权威:让一个人使用和滥用他的权利,他接受了,萨德作为父系财产的继承人,他反对社会最初只是在个人的和情感的范围,通过女性来进行:他的妻子和岳母。——原注

    [6]即妓院。

    [7]苏格兰作家斯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1850—1894)的小说《化身博士》中杰基尔博士发明了一种药剂,喝了以后晚上变身海德先生四下作恶。

    [8]见《阿琳和瓦尔古》。——原注

    [9]见《闺房哲学》。——原注(译者按:多尔芒塞是书中人物。)

    [10]萨德将掺了春药(斑蝥粉,或称西班牙苍蝇)的糖果分给妓女,与她们群交,被妓女指控。

    [11]与厌食症相反,善饥症患者无节制地吃东西。

    [12]法国大革命时期巴黎分成48个分区,长矛分区最初叫旺多姆广场分区,改名长矛分区是由于长矛是革命中民众的武器。

    [13]Sensible,法文意为“敏感的”。

    [14]Marie-Constance Quesnet,即前文提及的桑西布勒。

    [15]Maurice Heine(1884—1940),法国左派知识分子。

    [16]Richard von Krafft-Ebing(1840—1902),德国神经精神病学家。

    [17]萨德的供词在这一点上与罗斯·凯勒的证词不能印证。——原注

    [18]指自然。——原注

    [19]原文connu,是connaître的过去分词,法文有“见识”、“经历”、“了解”等意思,法文本《圣经》中男子与女子结合也用此词。

    [20]法文engouement,是“肠腔积粪”,同时是“迷恋”、“不舍”的意思。我国传说中有貔貅,状如金蟾,大嘴无肚,只进不出,与此文中意义可以参照。

    [21]Saint-Fond,萨德的《朱丽叶》中的人物。

    [22]Leopold von Sacher-Masoch(1836—1895),奥地利作家,作品中描写性受虐狂。

    [23]《闺房哲学》。——原注

    [24]Jean-Pierre Claris de Florian(1755—1794),法国小说家、诗人、寓言作家。

    [25]Paul-Henri d'Holbach(1723—1789),德裔法国哲学家,百科全书的编者之一。

    [26]Julien Offray de La Mettrie(1709—1751),法国物理学家、哲学家。

    [27]见《闺房哲学》。——原注

    [28]见《阿琳和瓦尔古》。——原注

    [29]Samuel Richardson(1689—1761),英国作家。

    [30]Antoine François Prévost(1697—1763),法国作家。

    [31]Charles Pinot Duclos(1704—1772),法国作家。

    [32]Claude Prosper Jolyot de Crébillon(1707—1777),法国作家。

    [33]Pierre Choderlos de Laclos(1741—1803),法国作家。

    [34]参见萨德:当人们做爱的时候让人们喜欢的正是恐怖、卑鄙、丑恶之物;然而,有什么能比从一个污秽之物上更能照见自我?……许多人为了自己的快乐宁愿要一个衰老、丑陋甚至发臭的女人而不愿要一个鲜嫩漂亮的姑娘。——原注

    [35]Restif de la Bretonne(1734—1806),法国首位农民作家。

    [36]Marquis de Vauvenargues(1715—1747),法国作家。

    [37]Pierre Bayle(1647—1706),法国作家、哲学家,《历史与批评词典》的作者,启发了后来的启蒙思想家们。

    [38]Georges-Louis Leclerc de Buffon(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

    [39]Eméric Crucé(约1590—1648),法国作家。

    [40]指大自然。——原注

    [41]引文见莫里斯·埃纳《萨德侯爵》,第83页。——原注

    [42]Jacques Pierre Brissot(1754—1793),吉伦特派领袖,在其《刑法理论》中称所有权即偷窃。

    [43]Cesare Beccaria(1738—1794),意大利刑法改革者、哲学家、经济学家。

    [44]Zamé,萨德《阿琳与瓦尔古》中的人物,塔莫埃的人间天堂的统治者。

    [45]人们曾确信这一声明不能算在萨德头上,因为他是借舍瓦利耶之口说出这些话;但是舍瓦利耶只是在读一段文字,萨德在书中的代言人多尔芒塞自承是其作者。——原注

    [46]Esterval,萨德《朱斯蒂娜》中的人物。

    [47]这里与施蒂纳的相似是显著的,施蒂纳也谴责“粗俗”的罪行,只宣扬自我反抗从中得到实现的罪行。——原注

    [48]Bressac,萨德《朱斯蒂娜》中的人物。

    [49]Bernard de Mandeville(1670—1733),英国散文作家、哲学家。

    [50]拉丁文,他我。

    [51]公元前333年,亚历山大大帝远征途中经过弗里吉亚时,见到此结,据说解开此结者可称为亚细亚之王,亚历山大大帝是用剑把它劈开的。后指斩钉截铁地解决难题、快刀斩乱麻。

    [52]“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宣布我在一些明确且有限的主题上与共产主义者们一致。”“我力图理解今天,在我眼前,在法国所发生的事情。”——原注

    [53]《辩证法的历险》,第253页。——原注

    [54]拉丁文,无中生有。

    [55]《存在与虚无》,第203页。——原注

    [56]《存在与虚无》,第141页。——原注

    [57]《存在与虚无》,第148页。——原注

    [58]《辩证法的历险》,第178页。——原注

    [59]《想象》,第187—188页。——原注

    [60]德文,体验。

    [61]《辩证法的历险》,第268页。——原注

    [62]《存在与虚无》,第148页。——原注

    [63]《辩证法的历险》,第268页。——原注

    [64]《辩证法的历险》,第266页注解。——原注

    [65]《存在与虚无》,第368页及其后内容。——原注

    [66]《存在与虚无》,第368页及其后内容。——原注

    [67]《处境》第二卷,第254页。——原注

    [68]《辩证法的历险》,第156页。——原注

    [69]《辩证法的历险》,第168页。——原注

    [70]《存在与虚无》,第691页。——原注

    [71]《辩证法的历险》,第193页。——原注

    [72]《圣徒热内》,第283页。——原注

    [73]《辩证法的历险》,第185页。——原注

    [74]《辩证法的历险》,第269页。——原注

    [75]《辩证法的历险》,第186页及其后内容。——原注

    [76]《存在与虚无》,第592页。——原注

    [77]《辩证法的历险》,第269页。——原注

    [78]《圣徒热内》。——原注

    [79]《答勒福尔》,第1605页。——原注

    [80]《辩证法的历险》,第275页。——原注

    [81]《辩证法的历险》,第190页。——原注

    [82]《存在与虚无》,第334页。——原注

    [83]《存在与虚无》,第319页。——原注

    [84]《存在与虚无》,第324页。——原注

    [85]《圣徒热内》,第548页。——原注

    [86]《存在与虚无》,第603页。——原注

    [87]《存在与虚无》,第602页。——原注

    [88]《辩证法的历险》,第269页。——原注

    [89]《答勒福尔》,第1581页。——原注

    [90]《辩证法的历险》,第186页。——原注

    [91]《辩证法的历险》,第208页。——原注

    [92]《辩证法的历险》,第214页。——原注

    [93]《辩证法的历险》,第191页。——原注

    [94]《存在与虚无》,第691页。——原注

    [95]《辩证法的历险》,第191页。——原注

    [96]《亨利·马丁》,第24页。——原注

    [97]《辩证法的历险》,第209页。——原注

    [98]《存在与虚无》,第568页。——原注

    [99]《辩证法的历险》,第189页。——原注

    [100]《处境》第二卷,第117页及以后内容。——原注

    [101]《处境》第二卷,第93页。——原注

    [102]François Mauriac(1885—1970),法国小说家、剧作家、诗人和记者。

    [103]《处境》第一卷,第56页。——原注

    [104]美国小说家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于1929年发表的小说。

    [105]《处境》第二卷,第7页。——原注

    [106]《辩证法的历险》,第213页。——原注

    [107]《圣徒热内》,第542页。——原注

    [108]《辩证法的历险》,第275页。——原注

    [109]《辩证法的历险》,第153页。——原注

    [110]《辩证法的历险》,第168页。——原注

    [111]《辩证法的历险》,第134页。——原注

    [112]《辩证法的历险》,第155页。——原注

    [113]《辩证法的历险》,第155页。——原注

    [114]《辩证法的历险》,第158页。——原注

    [115]《共产主义者与和平》第一卷,第8页。——原注

    [116]《答勒福尔》,第1588页。——原注

    [117]《亨利·马丁》,第185页。——原注

    [118]《辩证法的历险》,第157页。——原注

    [119]《辩证法的历险》,第156页。——原注

    [120]《辩证法的历险》,第157页。——原注

    [121]《辩证法的历险》,第269页。——原注

    [122]《存在与虚无》,第370页。——原注

    [123]《现代》第82期,第353页。——原注

    [124]《存在与虚无》,第582页。——原注

    [125]《辩证法的历险》,第167页。——原注

    [126]《辩证法的历险》,第134页。——原注

    [127]《圣徒热内》,第288—289页。——原注

    [128]《共产主义者与和平》第二卷,第725页。——原注

    [129]《共产主义者与和平》第二卷,第717页。——原注

    [130]《圣徒热内》,第548页。——原注

    [131]《共产主义者与和平》第三卷,第1801页。——原注

    [132]《答勒福尔》,第1606页。——原注

    [133]《共产主义者与和平》第三卷,第1732页。——原注

    [134]《辩证法的历险》,第144页。——原注

    [135]让梅洛-庞蒂的自欺行为更为显著的,是他在论著最后部分写下了这几行,梅洛-庞蒂认为在这一段中萨特未采用现时的观点。见《共产主义者与和平》第三卷,第1735页。——原注

    [136]《辩证法的历险》,第144页。——原注

    [137]《共产主义者与和平》第二卷,第751页。——原注

    [138]《辩证法的历险》,第144页。——原注

    [139]《辩证法的历险》,第312页。——原注

    [140]《辩证法的历险》,第133页。——原注

    [141]《辩证法的历险》,第135页。——原注

    [142]《答阿尔贝·加缪》,《现代》第82期,第352页。

    [143]《答勒福尔》,第1596页。——原注

    [144]《答勒福尔》,第1576页。语境明确地表明这种辩证法在此是被看做有价值的。——原注

    [145]《答勒福尔》,第1609页。——原注

    [146]《答勒福尔》,第1605页。——原注

    [147]《答勒福尔》,第1606页。——原注

    [148]《共产主义者与和平》第三卷,第1732页。——原注

    [149]《辩证法的历险》,第192页。——原注

    [150]《辩证法的历险》,第138页。——原注

    [151]《辩证法的历险》,第139页。——原注

    [152]《辩证法的历险》,第186页注解。——原注

    [153]《存在与虚无》,第558页。——原注

    [154]《存在与虚无》,第559页。——原注

    [155]《圣徒热内》。——原注

    [156]《圣徒热内》,第321页。——原注

    [157]《存在与虚无》,第566页。——原注

    [158]《辩证法的历险》,第266页。——原注

    [159]《辩证法的历险》,第267页。萨特如何回到梅洛-庞蒂所承认的从未是萨特自己的哲学呢?——原注

    [160]《辩证法的历险》,第145页。——原注

    [161]《辩证法的历险》,第146页。——原注

    [162]由于恐怕有人在此使用过度表意的手段,必须明确说:这里的不以任何东西为依据只是资产阶级的价值与功绩世界而言的,但是这种缺失附带着一种需求的具体在场。萨特在此处非常接近马克思主义的表述:“对一个事物的需求,其本身就是满足这种需求的充分理由。”——原注

    [163]《共产主义者与和平》第三卷,第1581页。——原注

    [164]《共产主义者与和平》第三卷,第756页及其后内容。——原注

    [165]《共产主义者与和平》第三卷,第1794页。——原注

    [166]《辩证法的历险》,第143页。——原注

    [167]《辩证法的历险》,第227页。——原注

    [168]《辩证法的历险》,第227页。——原注

    [169]《辩证法的历险》,第228—229页。——原注

    [170]《辩证法的历险》,第227页。——原注

    [171]《共产主义者与和平》第二卷,第763页。——原注

    [172]《共产主义者与和平》第二卷,第725页。——原注

    [173]《共产主义者与和平》第二卷,第734页。——原注

    [174]《辩证法的历险》,第156页。——原注

    [175]《共产主义者与和平》第二卷,第756页。——原注

    [176]《共产主义者与和平》第二卷,第734页。——原注

    [177]《辩证法的历险》,第227页。——原注

    [178]《辩证法的历险》,第202页。——原注

    [179]《辩证法的历险》,第147页。——原注

    [180]《辩证法的历险》,第230页。——原注

    [181]《辩证法的历险》,第188页。——原注

    [182]《共产主义者与和平》第二卷,第1803页。——原注

    [183]《共产主义者与和平》第三卷,第1804页。——原注

    [184]Antaeus,希腊神话中的利比亚巨人。

    [185]《共产主义者与和平》第二卷,第703页。——原注

    [186]《答勒福尔》,第1607页。——原注

    [187]《共产主义者与和平》第三卷,第1807页。——原注

    [188]《共产主义者与和平》第三卷,第1818页。——原注

    [189]《共产主义者与和平》第三卷,第1814页。——原注

    [190]《辩证法的历险》,第149页。——原注

    [191]《共产主义者与和平》第三卷,第1808页。——原注

    [192]《共产主义者与和平》第三卷 ,第1867页。——原注

    [193]《辩证法的历险》,第164页。——原注

    [194]《共产主义者与和平》第二卷,第197页。——原注

    [195]《答勒福尔》,第1623页。——原注

    [196]《辩证法的历险》,第232页。——原注

    [197]《答勒福尔》,第1611页。——原注

    [198]《共产主义者与和平》第二卷,第697页。——原注

    [199]《共产主义者与和平》第二卷,第747—748页。——原注

    [200]《共产主义者与和平》第二卷,第697页。——原注

    [201]《共产主义者与和平》第二卷,第761页。——原注

    [202]《辩证法的历险》,第219页。——原注

    [203]《辩证法的历险》,第157页。——原注

    [204]《辩证法的历险》,第157页。——原注

    [205]《共产主义者与和平》。——原注

    [206]《答勒福尔》,第1589页。——原注

    [207]《辩证法的历险》,第175页。——原注

    [208]《共产主义者与和平》第三卷,第1802页。——原注

    [209]《共产主义者与和平》第三卷,第1810页。——原注

    [210]《共产主义者与和平》第三卷,第1815页。——原注

    [211]《共产主义者与和平》第二卷,第697页。——原注

    [212]《辩证法的历险》,第172页。——原注

    [213]《答勒福尔》,第1609页。——原注

    [214]《辩证法的历险》,第179页。——原注

    [215]《共产主义者与和平》第三卷。——原注

    [216]《辩证法的历险》,第179页。——原注

    [217]《共产主义者与和平》第三卷,第1770页。——原注

    [218]《共产主义者与和平》第三卷,第1801页。——原注

    [219]《辩证法的历险》,第184页。——原注

    [220]《共产主义者与和平》,第1773页。——原注

    [221]《辩证法的历险》,第163页。——原注

    [222]拉丁文,用晦涩的话来解释明白的事。

    [223]《辩证法的历险》,第264页。——原注

    [224]拉丁文,用明白的话来解释晦涩的事。

    [225]《辩证法的历险》,第208页。——原注

    [226]《共产主义者与和平》第三卷,第1792页。——原注

    [227]《辩证法的历险》,第261页。——原注

    [228]《辩证法的历险》,第259页。——原注

    [229]拉丁文,愿此达成。

    [230]《辩证法的历险》,第265页。——原注

    [231]《辩证法的历险》,第262页。——原注

    [232]《辩证法的历险》,第237页。——原注

    [233]《辩证法的历险》,第270页。——原注

    [234]《辩证法的历险》,第259页。——原注

    [235]基督徒领圣餐,圣饼与葡萄酒代表基督的肉与血。

    [236]梅洛-庞蒂非常了解萨特在准备一部哲学作品来正面面对这一问题发起进攻。——原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