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的霸主:恐龙-走进恐龙世界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恐龙是中生代的多样化优势脊椎动物,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超过亿六千万年之久。最早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的三叠纪,灭亡于约六千五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

    普洛特与恐龙

    曼特尔夫人发现恐龙的故事确实很浪漫,曼特尔先生又能够以一种严谨求实的态度来探索恐龙的归属问题,确实是迈出了人类科学地研究恐龙、认识恐龙的第一步。

    但是在历史上,人类早就发现过恐龙的化石,只不过是当时由于知识水平有限,还不能对这些化石进行正确的解释而已。

    早在1000多年前我国的晋朝时代,四川省五城县就发现过恐龙化石。但是,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那是恐龙的遗骸,而是把它们当做是传说中的龙所遗留下来的骨头。

    英国里丁大学的一位名叫哈士尔特德的研究人员根据一部历史小说《米尔根先生的妻子》中发现的线索,经过很长时间的研究,翻阅了大量的资料,最近宣布他终于发现了如下的事实:1677年,一个叫普洛特的英国人编写了一本于的历史。

    在这本书里,普洛特描述了一件发现于卡罗维拉教区的一个采石场中的巨大的腿骨化石。普洛特为这块化石画了一张很好的插图,并指出这个大腿骨既不是牛的,也不是马或大象的,而是属于一种比它们还大的巨人的。

    虽然普洛特没有认识到这块化石是恐龙的,甚至也没有把它与爬行动物联来,但是的这已来的生学鉴定出来是一种叫做巨齿龙的恐龙的大腿骨,而这块化石的发现比曼特尔夫妇发现禽龙早出145年。

    因此,哈士尔特德认为,普洛特应该是恐龙化石的第一个发现者和记录者。

    恐龙时代地球形貌

    恐龙时代的地球与现在的地球迥然不同。从那时候起,新海洋形成了,大陆改变了位置,新山脉从平地隆起。这些都是由组成地球表面的巨型岩石——板块的运动所引起的。

    漂移的大陆

    地球由不同的地层组成。板块组成了地球的表面或者说地壳,它覆在地幔的上面。地幔的一部分是熔融的,它们在不停地运动,带动上面的板块。板块的移动速度大约每年5厘米,但经过数百万年的时光,这足以令大陆漂移一段极远的距离。在恐龙生活的年代,这些大陆所在的位置与今天大不相同。

    运动的山脉

    在恐龙存活的时候,今天的一些山脉还尚未形成。比如说,喜马拉雅山脉在恐龙灭绝500万年之后才形成,是由亚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碰撞产生的。地壳产生褶皱隆起,从而诞生了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像这样由两个板块碰撞而形成的山脉被称为褶皱山。

    化石证据

    化石可以帮助我们推测大陆是如何漂移的。古生物学家们经常能在几个被海洋分离的大陆上发现同一种动物的化石。之所以该种动物分布在各个大陆,是因为这些大陆在它存活的时候是连在一起的。

    海洋的改变

    板块运动也改变了海洋的形状和大小。当两个板块在海底相互碰撞时,其中一个板块会被挤到另一个板块底下,并在那里融人到地幔中。而在其他地方,板块与板块互相漂离,产生裂缝。岩浆从裂缝处溢出,并把它填满,从而加宽了海洋。

    生物是恐龙世界的主题

    大多数科学家认为生物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渐改变,这种思想被称作“生物进化论”。科学家们试图用生物进化论来解释恐龙的起源和它们的灭绝。

    化石档案

    至今发现的全部化石统称为化石档案。化石档案向我们表明,在漫长的年代里动物和植物是如何演变的。从化石档案我们得知,最早的生物是一种细菌,它们在35亿年前就在地球上出现了。经过千百万年的演化,这些细菌最终进化成了最初的动物和植物。

    变化的世界

    生物随着时间改变是因为环境总是在发生变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存活下来的动物将它们的优良基因遗传给后代。这就是著名的“自然选择”。一些至今存在的动物能很好地支持这一学说。例如,许多生活在寒冷气候条件下的动物为了适应环境进化出了厚厚的皮毛,这样可以帮助它们保持体温。

    外形和大小

    大陆漂移同样影响了恐龙的进化。在三叠纪时期,各个大陆连成一片泛古陆,全世界的恐龙都很相似。当泛古陆分裂成各个大陆时,恐龙们为适应不同的环境进化出不同的外形和大。

    进化的特征

    一些恐龙的特征是因为环境中的其他动物而衍生的。例如,甲龙为了抵御肉食恐龙的袭击,逐渐地进化出骨板和骨钉。古生物学家们还认为,恐龙为了繁衍后代会进化出某些特性。长角的恐龙,如五角龙和开角龙,可能是为了吸引异性才进化产生角的。

    恐龙大灭绝

    在白垩纪末期,地球上的生物经历了一次大灭绝。在陆地上,体长超过2米的动物全部灭绝,70)的海洋生物也没有幸免。没有一只恐龙在大灭绝中存活下来。科学家们仍在努力探究其中的原因。

    中生代之谜

    并没有多少证据可以向我们表明,6500万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小行星撞击地球杀死了所有的恐龙,而部分科学家坚持是气候的剧变或火山的喷发使恐龙从地球上消失。

    相关证据

    为了发现更多关于生物大灭绝的真相,科学家们研究了从白垩纪末期(6500万年前)到第三纪初期这段时期里的岩石。如果记白垩纪为“K”、第三纪为“T”,那么这些岩石来自“K—T”分界期。

    熔岩流

    在白垩纪末期,世界范围内的火山活动加剧。比如,在印度,大片的火山熔岩汇成了洪流。熔岩流硬化成为岩石,今天这些岩石能在“K,T”分界期中找到,即著名的德干岩群。

    火山致死

    熔岩流可以彻底地破坏恐龙的栖息地,也可以杀死所到之处的每一只恐龙。火山喷射出的有毒气体更加致命,甚至可以危害尚在蛋中的恐龙胎儿。火山气体还可以改变气候。科学家们认为这些气体可能使气候变得太热或者太冷,致使恐龙无法在地球上生存。

    飞来横祸

    大约就在恐龙灭绝的那个时期!一颗直径10千米的巨型行星撞击了地球。科学家们认为!在墨西哥的希克苏鲁伯发现的巨大陨坑就是这颗小行星造成的。更多支持小行星撞击论的证据来自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含有金属元素铱的分界期岩石。铱在地球上属于稀有元素,却在小行星上大量存在。

    致命的撞击

    大型、行星撞击地球产生的后果足以杀死所有的恐龙。这样的撞击会将熔融的残骸散落在地球的表面,造成全球性的火灾。它也能引起一连串的毁灭性的地震和火山喷发,它们产生的尘埃遮蔽了阳光,带给地球一段长达数年的冰冷且黑暗的岁月。

    生物灭绝的幸存者

    并非所有生物都被“K·T”分界期的大灭绝抹杀。

    小型蜥蜴、鸟类、昆虫、哺乳动物和蛇都存活了下来,

    虽然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科学家们仍对为什么一些生物存活而另一些灭绝的原因抱有怀疑。

    小生还者

    科学家们认为体型相对较的动物从大灭绝中存活下来的一个原因是它们的饮食习惯。小型动物的食物构成非常复杂,而大型动物往往依赖某种固定的食源。如果这种食源灭绝了,以之为食的大型动物也将面临灭绝。

    新生命

    地球上每次生物大灭绝之后,紧随其来的都是物种进化的大爆发。中生代之前的二叠纪以造成95)的地球物种大灭绝而告终。这次大灭绝导致了恐龙的进化,而恐龙的消亡则给其他动物的发展留出了空间。从此,哺乳动物和鸟类在地球上兴起,发展演化成许多不同的种类。

    中生代晡乳动物

    哺乳动物大约在2.03亿年前出现,但与恐龙相比,它们只是矮小的侏儒。最早的哺乳动物能够存活下来的原因是它们体型很小,并且大体上只在夜间活动。与恐龙不同,哺乳动物在中生代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在超过1亿年的岁月里,它们始终保持着矮小的个头。

    晡乳动物的崛起

    恐龙消亡之后,哺乳动物逐渐进化直至占据了地球上几乎每个角落。一类以昆虫为食的哺乳动物进化成为蝙蝠,它们长长的趾骨之间长出了翼状的表皮,使它们能够飞翔。一些陆生哺乳动物迁徙到了海洋,为了适应水生生活演化为流线型的身体。它们中的一些依旧以昆虫为食,另一些则转为草食或肉食来适应环境。

    人类的起源

    有一类哺乳动物被称为灵长类,它们在树上生活。经过几百万年,灵长类进化成猿,然后又进化成为人类。最早的人类出现在距今230万年前。相比曾经统治地球长达1.75亿年的恐龙,人类在地球上还只是存在了很短的一段时间。

    恐龙的后代

    通过比较已知最早的鸟类和小型兽脚类恐龙的骨骼化石,科学家们得出结论:鸟类是恐龙的直系后代。鸟类和恐龙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因而许多科学家把鸟类称为“鸟恐龙”。

    共有特征

    古生物学家们认为,鸟类是从一类称作驰龙的恐龙进化而来的。这种恐龙拥有鸟类的特征,包括中空的骨骼和长有长羽毛的前肢。

    驰龙和鸟类还长有相似的腕关节。驰龙的腕关节使它们能够折叠前爪紧贴臂部,以保护爪上的羽毛。而鸟类在扑打翅膀时有同样的动作。

    早期鸟类

    已知最早的鸟类是始祖鸟,出现在侏罗纪晚期。古生物学家视始祖鸟为恐龙和鸟类中间的分界点。和恐龙一样,始祖鸟长有长长的、由骨节连成的尾部,并长有尖利的牙齿和纤长的弯爪脚趾。但是,它的特征相对更接近现生鸟类,并已进化出飞行的本领。

    进化的断链

    某些化石,如在中国发现的白垩纪时的孔子鸟,揭示了中生代似恐龙鸟类是卩何逐渐演变成为现生鸟类的。与现生鸟类不同,孔子鸟的翅膀上长有爪子,也没有现生鸟类特有的扇状尾羽。但它长有和现生鸟类一样的脚趾,令它能够栖停在树枝上。孔子鸟也是已知最早长有无齿喙的鸟类。

    学习飞行

    古生物学家对于鸟类最初是纟卩何起飞并飞行的不太确定。有的认为鸟类进化出翅膀,帮助它们从一棵树滑翔到另一棵树,然后才进化出了拍翅飞行的能力。另一种理论则认为,鸟类在陆地上助跑然后跳起来扑食猎物,在这个过程中它们学会了飞行。最新的一种观点是,它们起初是为了爬上斜坡而拍打翅膀的。

    成功的物种

    如今,世界上生活着超过9000种的数千亿只鸟。鸟类是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的动物之一。它们全是小型兽脚类恐龙的后代,这一点让人难以置信。

    在遥远的中生代时期,地球上曾居住着一群奇特的动物——恐龙,它们是陆地上的霸主,称霸地球1亿6000万年。你是否对这一切充满着好奇?本章带你开始一段神奇的中生代之旅,带你回到那个神秘的恐龙时代,饱览这幅浩瀚的恐龙时代。

    恐龙和鸟/亲戚吗

    研究其个体种群之间的关系渐趋成为时尚,这不,科学家们正在研究恐龙与鸟的关系。

    恐龙与鸟之间有什么关系?一般说来,恐龙是庞然大物,要么凶猛无比,要么非常笨重。总而言之,与天空中飞翔的美丽的鸟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动物。实际上,恐龙和鸟类之间的差别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它们之间存在着很近的亲缘关系。现在大部分古生物学家都认为,鸟类就是由这类恐龙演化而来的。甚至有人干脆认为:鸟就是活着的恐龙。1996年和1997年,在中国辽宁北票四合屯地区发现了几件震惊世界的脊椎动物化石标本,起先,研究人员把它归为鸟类,即后来引起世界瞩目的“中华龙鸟”和“始祖鸟”。“中华龙鸟”的结构有些类似于鸟类“始祖鸟”的结构,也非常类似于鸟类。后来,古生物学家进一步研究了“中华龙鸟”,发现它实际上是一种较为原始的小型兽脚类恐龙。不仅如此,研究还证明了“始祖鸟”实际上也是一种4、型兽脚类恐龙,只不过它的形态比“中华龙鸟”更为接近于鸟类。总体上“始祖鸟”与发现于中亚和北美的一类4、型兽I却类恐龙一驰龙科的一些属种十分接近。

    人们过去认为叉骨、胸骨、中空的骨骼很长的前臂和能够侧收的腕部是鸟类的骨骼特征,只有鸟类具有孵卵行为,照顾幼雏。而今,科学家们发现小型兽I却类恐龙也具有同样的习性。

    人们不禁感到疑惑:恐龙和鸟怎么区分?我们知道有些恐龙有翅膀能飞翔,现在如果说它也是一种鸟,只是它的羽毛在成为化石过程中完全消失了也未尝不可。

    的确,现在人们在地层中发现的恐龙化石令学者们也弄不清楚是恐龙还是鸟,但至少说明恐龙和鸟类或许有着一定的亲缘关系。

    或许,鸟与恐龙几千万年以前真是一家,或许根本就是“素不相识”。

    最终的定义,还有待我们的科学家们找出实证,为鸟与恐龙“拉上关系”。

    恐龙的能量系统

    恐龙是热血动物吗?这是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古生物学界一场论战的中心课题。众所周知,自从人类了解到在我们的地球上曾出现过恐龙这类巨物之后’动物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便把它归人爬行动物的范畴,而体温随外界的温度高低而变化,恰恰是爬行动物的最大特征之一,因此,所有的科学家都天经地义地认为,恐龙属于冷血动物或变温动物。

    但是在1972年,美国哈佛大学学者鲍勃·贝克提出恐龙是具有热血生理的,极为敏捷活跃的动物,并认为恐龙并没有断子绝孙,鸟类就是恐龙的后裔。为了证实自己的论点,贝克列举了许多研究证据。

    这位学者指出,动物的肢体状况能反映出它对能量的需求。如果它采用“完全直立”的姿势,这就说明这类动物动作敏捷、行动活跃,因而也就需要更多的能量;而要维持这样高的能量输出,只有热血动物才能够做到。根据恐龙的骨骼研究已经知道,它的肢体是完全直立的,腿也长,从理论上估计其奔跑速度非常快,可以达到每4、时26—96千米,显然应该是热血动物。

    此外,贝克还提出了“共同结构”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温血动物需要更多的能量,因此,也就需要吃更多的肉食,它们所捕杀的动物要比冷血食肉动物更多,结果从恐龙的动物群组合中证实了这一点,那就是食肉性的恐龙所占的比例相当之低,由此也能说明恐龙是热血动物。

    这一理论引起了巨大反响,有些学者提出了补充该理论的研究结果。英国学者A.J.德斯蒙德在他所著《热血恐龙》一书中指出,恐龙类里很少有身体小巧的小型恐龙,因为一只小型的热血动物,如果身体外表没有毛发或羽毛的绝缘覆盖物,就会迅速地散失自己的体温,而恐龙差不多都是庞然大物,所以不会太快地失去体热。其次,在一些最为庞大的恐龙脊椎骨里,有一些巨大的空腔,这表明恐龙可能也有鸟类目卩样的一个气囊系统,使肺部能更有效地换气和更充分地从空气中摄取氧气。还有,恐龙都具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次生腭,有了这个腭就能边吃食物边呼吸’而任何一种热血动物都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呼吸。

    热血恐龙的理论导致了古生物学上的一场革命,它打破了许多传统观念,但同时也遭到了许多古生物学者的强烈批评和抨击,尤其是遭到了生理学家们的反对。以大英博物馆研究古代爬行动物和鸟类的学者艾伦·查理吉为代表的学者们,不赞成“共同结构”的理论,他提出作为热血动物的鸟类虽然可能是恐龙的后裔,但不承认所有的恐龙都起源于共同的祖先。到目前为止,恐龙是否属于热血动物的争论还在继续,谁是谁非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才能做出结论。

    恐龙分类

    恐龙与其他爬行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们的站立姿态和行进方式。恐龙具有全然直立的姿态,其四肢构建在其躯体的正下方位置。这样的架构要比其他种类的爬行动物(如鳄类,其四肢向外伸展),在走路和奔跑上更为有利。根据恐龙腰带的构造特征不同,可以划分为两大类:蜥臀目(Saurischia)和鸟臀目(Omi—thischia)。

    其区别主要是:蜥臀目的腰带从侧面看是三射型,耻骨在肠骨下方向前延伸,坐骨则向后延伸,这样的结构与蜥蜴相似.鸟臀目的腰带,肠骨前后都大大扩张,耻骨前侧有一个大的前耻骨突,伸在肠骨的下方,后侧更是大大延伸与坐骨平行伸向肠骨前下方。因此,骨盆从侧面看是四射型。不论是蜥臀目还是鸟臀目,它们的腰带在肠骨、坐骨、耻骨之间留下了一个小这个孔在其他各个目的爬行动物中是没有的。正是这个表明,与所有其他各个目的爬行动物相比,被称为恐龙的这两目之有的。

    蜥臀目分为蜥脚类(Saumpoda)和兽脚类(Thempoda)。

    蜥脚类又分为原蜥脚类和蜥脚形类。原蜥脚类主要生活在晚三叠纪到早侏罗纪,是一类杂食—素食性的中等大小恐龙。蜥脚形类主要生活在侏罗纪和白垩纪。它们绝大多数都是巨型的素食恐龙。头小,脖子长,尾巴长,牙齿成小匙状。蜥脚亚目的著名代表有产于我国四川、甘肃晚侏罗纪的马门溪龙,由19节颈椎组成的脖子长度约等于体长的一半。

    兽脚类生活在晚三叠纪至白垩纪。它们都是肉食龙,两足行走,趾端长有锐利的爪子,头部很发达,嘴里长着匕首或小刀一样的利齿。霸王龙是著名代表。

    鸟臀目分为5大类:鸟脚类(Omithopo—da)、剑龙类(Stegosauria)、甲龙类(Ankylo—sauria)、角龙类(Ceratopsia)和月中头龙类(Pachycephalosauria)。

    鸟脚类是鸟臀类中乃至整个恐龙大类中化石最多的一个类群。它们两足或四足行走,下颌骨有单独的前齿骨,牙齿仅生长在颊部,上颌牙齿齿冠向内弯曲,下领牙齿齿冠向外弯曲。它们生活在晚三叠纪至白垩纪,全都是素食恐龙。

    剑龙类,四足行走,背部具有直立的骨板,尾部有骨质刺棒2对,剑龙类主要生活在侏罗纪到早白垩纪,是恐龙类最先灭亡的一个大类。

    甲龙类的恐龙体形低矮粗壮,全身披有骨质甲板,以植物为食,主要出现于。

    角龙类,是四足行走的素食恐龙。头骨后部扩大成颈盾,多数生活在白垩纪晚期,我国北方发现的鹦鹉嘴龙即属角龙类的祖先类型。

    肿头龙类主要特点是头骨肿厚,颥孔封闭,骨盘中耻骨被坐骨排挤,不参与组成腰带,主要生活在白垩纪。

    食肉主义者和食素主义者

    从地层中发掘出的恐龙化石,素食恐龙的数量要比肉食恐龙的数量多得多。在一定的生活领域内,两类恐龙保持着比较固定的比例。

    古生物工作者对加拿大阿尔伯达恐龙公园出土的大量恐龙化石标本进行了统计和估算,得出的结论是:肉食龙与素食龙体重的比例是6:100左右。

    在一个被统计的区域内,素食恐龙共有233具,其中鸭嘴龙类有127个,甲龙类有37个,角龙类有69个;肉食恐龙是霸王龙,共有21个。

    估计成年恐龙的体重:鸭嘴龙为2200千克,甲龙为2000千克,角龙为2000千克,霸王龙为1500千克。它们都是大型恐龙,是这一生态环境的主角。

    在这里,素食龙与肉食龙之间在数量上达到了生态平衡。它们互相依存,互相制约,谁也不能少了谁。

    没有素食恐龙,肉食龙就会断炊,就会饿死;没有肉食恐龙,素食恐龙就会无限制地繁殖,从而出现“人口”大爆炸。它们会吃光所有能吃的植物,毁掉赖以生存的家园,最后病饿而死。

    有这样一个事实,足以证明这一点。

    在美国C亚利桑那州有个凯巴伯森林。100年以前,森林中的树木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目卯寸林中栖息着约4000多头鹿,但同时也有鹿的死敌一狼。

    狼历来名声不好,凶残贪婪、可恶之极,凯巴伯森林中的狼自然也不是好东西。可鹿的名声却很不错,是美丽善良的化身,是应当受到人们保护的对象。

    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听到了这个消息,知道竟然有狼在凯巴伯森林里为非作歹,残害鹿群,不禁大发恻隐之心,决定要给狼一点厉害看看。

    总统一声令下,荷枪实弹的猎手拥进森林,杀戒大开,见狼就打。打了整整25年,终于6000多只狼全被歼灭。

    森林里没有了狼,鹿群的繁殖失去控制,数量激增,总数很快超过了10万。食物出现严重匮乏,饥荒蔓延,树木枯萎,大量的鹿病的病死,饿的饿死,到1942年,仅剩8000头,而且都是病残之躯!

    这一切都是因为生态不平衡引起的。因此,肉食恐龙与植食恐龙是无法分开的。

    恐龙的鼎盛时期

    侏罗纪是恐龙的鼎盛时期,在三叠纪出现并开始发展的恐龙已迅速成为地球的统治者。各类恐龙济济一堂,构成一幅千姿百态的龙的世界。当时除了陆上的身体巨大的雷龙、梁龙等,水中的鱼龙和飞行的翼龙等也大量发展和进化。

    鸟类的出现则代表了脊椎动物演化的又一个重要事件。1861年在德国巴伐利亚州索伦霍芬晚侏罗纪地层中发现的“始祖鸟(Archaeopteryx)”化石被公认为是最古老的鸟类代表。1996年,我国古生物学家在辽宁发现的“中华龙鸟(Si—nosauropteryx)”化石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为研究羽毛的起源、鸟类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重要材料。伴随着鸟类的出现,脊椎动物首次占据了陆、海、空三大生态领域。

    侏罗纪的昆虫更加多样化,大约有1000种以上的昆虫生活在森林中及湖泊、沼泽附近。除原已出现的蟑螂、蜻蜓类、甲虫类外,还有蛴螬类、树虱类、蝇类和蛀虫类。这些昆虫绝大多数都延续生存到现代。

    在侏罗纪的植物群落中,裸子植物中的苏铁类、松柏类和银杏类极其繁盛。蕨类植物中的木贼类、真蕨类和密集的松、柏与银杏和乔木羊齿类共同组成茂盛的森林,草本羊齿类和其他草类则遍布低处,覆掩地面。在比较干燥的地带,生长着苏铁类和羊齿类,形成广阔常绿的原野。侏罗纪之前,地球上的植物分区比较明显,由于迁移和演变,侏罗纪植物群的面貌在地球各区趋于近似,说明侏罗纪的气候大体上是相近的。

    英国约克的大学科学家称,在未来一个世纪内全球气候转暧将导致“恐龙时代”的再现!由于地球气温持续上升,将达到恐龙时代的气候温度,到那时地球至少有一半的物种将灭亡!

    来自英国约克大学的克里斯·托马斯在每年召开的英国科学促进协会上指出:“在未来百年内,不仅二氧化碳指数达到2400万年以来最高纪录,而且全球平均气温将达到1000万年来的最高纪录。地球很有可能已濒临大灭绝的边缘。”据了解,科学家们预言到2100年全球温度将增长2—6°C。

    其主要原因是由用作运输或动力的燃料产生二氧化碳等大量温室气体排放至大气中造成的。托马斯说“如果这个十分偏激的气候预言成为现实,地球将重返恐龙时代的气候,这是地球生物数百万年以来未曾遭遇的生存环境。因此没有任何一种生物能完全顺应这种气候。”

    在未来一个世纪,地球的物种面临着进化史上的最后生存阶段,这将导致地球50的物种彻底消失。托马斯称,通过气候模型预测的科学观测报告显示,地球上80的物种已变迁其传统的生存范围以适应改变的气候状态。这与全球转暧有着非常高的相互关系。不仅是爬行动物、鸟类和昆虫出现生存环境变迁,植被生态也出现这一现象。比如:气候变化引起的真菌泛滥繁殖,现已导致地球的两栖物种消失。

    托马斯指出,不仅许多物种寻找不到合适的生存空间,同时还得面对迫使它们离开自己的领地的那些入侵物种。随着气候转暧,地球许多物种不仅出现灭绝现象,还将形成前所未有的物种大混合,物种的多样化将逐渐消失。这种变化要比物种的进化速度更快。100年的时间对于地质年代而言只是一个短暂的瞬间。

    恐龙是否有胎生的

    恐龙是卵生的,人们对此一直是朱旨不疑。出土的恐龙化石就是铁证。但是,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物馆古生物馆馆长贝克却说,雷龙可能不是卵生,而是胎生的。

    雷龙是世界上最大的恐龙之一,生活在1.2亿年前。贝克研究了4—50具成年雷龙的骨架,发现它们的盆骨腔比其他大多数恐龙都宽得多。这样宽的盆骨腔,足以容纳下雷龙的胎儿,而且还能顺利地分娩。其他恐龙由于盆骨腔,就做不到这一点。

    1910年,人们曾发掘出一具成年雷龙的化石骨架,而在这一骨架中竟包含有一个、雷龙的骨架。当时有人猜测,这一大一小2具骨架,是被水冲到一起的。

    但后来贝克仔细研究了这一标本,得出的结论却是:这是雌雷龙和它的还未出世的胎儿的遗骨!这位学者相信,雷龙妈妈不产卵,而是直接生出龙宝宝,就像现在的大象一样。

    小雷龙出世后’一直处在父母的保护下,因为曾发现过雷龙的脚印化石,其间大脚印中出现小却印。

    从这些小脚印看,它们的体重大约不小于135千克。没有发现更小的脚印。说明小雷龙一生下来,就已经达到一定大4、’能很快自己走动。如果是从蛋里孵化出来的,4、雷龙就不可能有这么大。

    还有,贝克花了好几年的时间去寻找雷龙的蛋化石,但始终没找到。在中生代时,这类恐龙曾成群结队地出没在北美大陆的湖滨沼泽地带。如果雷龙是下蛋的,就不难找到它们的蛋化石或蛋壳化石残片。

    对雷龙是胎生的还是卵生的问题,现在还没有一个肯定的结论。但值得一提的是,爬行动物中,虽然大多数是卵生的,但也有少数是胎生的,现生的蛇类、蜥蜴类中就有这样的成员。与恐龙同时代的鱼龙是胎生,在德国还发现过鱼龙生仔的化石呢!

    恐龙世界之最

    现在已知的最长的肉食性恐龙棘龙,身长16—19米,重16—26.5吨。

    最大的植食性恐龙,易碎双腔龙,身长可达58米,重150—180吨。

    最小的恐龙体型竟然就相当于鸽子的大。

    目前已知最4、型的成年恐龙标本属于近鸟龙,体重约为110克。

    最小型的草食性恐龙则是微角龙与皖南龙,身长约60厘米。

    最早的恐龙是阿根廷月亮谷地区发现的始盗龙是距今最古老的恐龙,生活于。

    体形最大的恐龙,易碎双腔龙体长58—62米,重150—180吨。

    体形最小的恐龙,近鸟龙,体长30厘米,重350克。

    牙齿最长的恐龙,霸王龙,牙齿超过30厘米。

    两足行走。最早出现于>晚三叠世。具有快速奔跑和掠食的能力,包括两类:类个体较小,身体轻巧,肢骨内中空的虚骨龙类,别类是个体中等到大型,身体沉重的肉食龙类。它们的后肢强健,有三个发挥作用的长脚趾着地,趾端长有钩状的爪子,前肢显著短于后肢,适于抓捕猎物。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