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里的肝胆相照-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瞩目世界的会晤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撒切尔夫人与邓小平一见面后说:“我作为现任首相访华,看到你很高兴。”

    邓小平遂答:“是呀,英国的首相我认识好几个,但我认识的现在都下台了。欢迎你来呀!”

    邓小平进一步表明:“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对于这两位领导人,外电是这样评述的:撒切尔夫人是锋芒毕露,邓小平是绵中寓针。撒切尔夫人尽管受丘吉尔影响极深,有“铁娘子”之称,尽管她坚持“鲜明的传统保守主义哲学和强硬的经济政策”,但是在邓小平面前,她毕竟还年轻……

    1982年9月,中英关系史上揭开了新的篇章。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访华,及与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的会晤使历史遗留的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解决有了可喜的发展。

    9月的北京秋高气爽,景色秀美,气候舒适宜人。22日下午1时20分,一架英国皇家空军专机在北京机场徐徐降落,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满面红光,精神焕发地步下了飞机舷梯,她看上去雍容华贵,仪态万千,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随访的还有丹尼斯·撒切尔先生等一行人,香港总督尤德爵士,首相首席私人秘书巴特勒等。下午4时,中国政府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举行了欢迎仪式。这天,首都机场,天安门广场和钓鱼台国宾馆的上空都迎风飘扬着中英两国国旗,天安门东西两侧的十里长街上也挂上了欢迎彩旗。

    撒切尔夫人此次访华的目的是加强中英关系,扩大两国贸易。中国方面也希望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使两国间的经济、文化以及其他方面的合作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同时双方还为一件举世瞩目的大事,即就香港问题的解决进行会谈。

    9月24日上午,撒切尔夫人身着一件蓝底红点丝质西装裙,足蹬黑色高跟鞋,臂挎黑色手袋,颈项上带着一条珍珠项链。她先来到人民大会堂新疆厅与邓颖超倾谈片刻,遂即告辞前往福建厅与邓小平会谈。

    就在邓小平步出福建厅迎接撒切尔夫人前这短短的时间里,中外记者们为了抓拍到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最佳镜头,还演出了一幕小小的“闹剧”:“记者们为了想占据一个有利位置拍照,你挤我拥地一次又一次骚动。在此期间,某外国电视台一名记者,被北京的一位电视台摄影师的镜头不小心撞了一下,竟然回身一脚踢在那位同行腰部,被踢者也怒不可遏,似乎失去了理智,还以一拳,眼看一出‘全武打’即将上演。就在这个当口,福建厅的大门一下子打开了,邓小平步出大厅迎接铁娘子了,大家的注意力顿时集中在这两位领导人身上,一场风波遂自动平息。”当邓小平满面笑容地上前五六步与撒切尔夫人握手问好时,镁光灯“咔嚓”、“咔嚓”闪个不停,记者纷纷抓住时机抢拍镜头。

    撒切尔夫人与邓小平一见面后说:“我作为现任首相访华,看到你很高兴。”

    邓小平遂答:“是呀,英国的首相我认识好几个,但我认识的现在都下台了。欢迎你来呀!”

    接着,宾主双方步入福建厅就座。邓小平半靠在沙发上,状甚轻松舒适,撒切尔夫人正襟危坐,双手平放在膝上。此时,记者们尚未退场,两人仍是相互寒暄。

    撒切尔夫人说:“知道你是刚从外地回来。”

    邓小平答:“我是陪同北朝鲜主席金日成去了四川。”

    撒切尔夫人问:“这次旅行一定很愉快吧?”

    邓小平说:“不错,我们在四川吃过好几次川菜,我本身很喜欢川菜,中国是以川菜和粤菜最为著名。”转而又问陪同在侧的港督尤德爵士喜欢川菜还是粤菜。

    尤德答道:“两样我都喜欢。不过,我的外交生活正是从四川方面开始的。”

    邓小平说:“那么你也是四川人了。”

    撒切尔夫人打趣道:“尤德爵士的说话很有外交辞令。”她又说:“我倒觉得苏州菜风味不错。”这大概是由于她五年前访华时,到过苏州等地参观留下的印象吧。

    邓小平接过话来笑笑说:“以游客来说,总是到哪里,说哪里的菜好。”

    几分钟后,记者被请离场,会谈闭门进行。在友好的气氛中,会谈转入正式话题。双方就香港前途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就此问题阐述了各自的立场。

    就撒切尔夫人而言,在香港问题上始终抱定“有关香港的三个条约仍然有效”的主张,并在来华前就早有声明,大造舆论。因此正式会谈一开始她就提出了这一问题。

    作为中国政府的领导人,此时邓小平的回答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尊严,一个国家的利益,代表着全国人民的希望和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心愿。他斩钉截铁地说:“香港是中国的领土,我们一定要收回来的!”简短的话语明确地表明了中国政府关于收回香港主权的立场。

    邓小平向撒切尔夫人表示:“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是明确的,这里主要有三个问题。一个是主权问题;再一个问题,是一九九七年后中国采取什么方式来管理香港,继续保持香港繁荣;第三个问题,是中国和英国两国政府要妥善商谈如何使香港从现在到一九九七年的十五年中不出现大的波动。”

    邓小平进一步表明:“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现在,当然不是今天,但也不迟于一两年的时间,中国就要正式宣布收回香港这个决策,我们可以再等一两年宣布,但肯定不能拖延更长时间了。”

    “保持香港的繁荣,我们希望取得英国的合作,但这不是说,香港继续保持繁荣必须在英国的管辖之下才能实现。香港继续保持繁荣,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的管辖之下,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香港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甚至大部分法律都可以保留,当然,有些要加以改革。香港仍将实行资本主义,现行的许多适合的制度要保持。我们要同香港各界人士广泛交换意见,制定我们在十五年中的方针政策以及十五年后的方针政策。这些方针政策应该不仅是香港人民可以接受的,而且在香港的其他投资者首先是英国也能够接受……我们希望中英两国政府就此进行友好的磋商,我们将非常高兴地听取英国政府对我们提出的建议。这些都需要时间。为什么还要等一两年才正式宣布收回香港呢?就是希望在这段时间里同各方面进行磋商。”

    邓小平还说:“我们建议达成这样一个协议,即双方同意通过外交途径开始进行香港问题的磋商。前提是一九九七年中国收回香港,在这个基础上磋商解决今后十五年怎样过渡得好,以及十五年以后香港怎么办的问题。”

    邓小平的谈话颇具分量,撒切尔夫人表示认真考虑。当时,她是带着英阿马尔维纳斯群岛之战胜利的余威前来中国就香港问题进行谈判的,并幻想可以继续保持英国侵占香港的三个不平等条约。然而,中国不是阿根廷,香港也不是福克兰群岛。

    对于这两位领导人,外电是这样评述的:撒切尔夫人是锋芒毕露,邓小平是绵中寓针。撒切尔夫人尽管受丘吉尔影响极深,有“铁娘子”之称,尽管她坚持“鲜明的传统保守主义哲学和强硬的经济政策”,但是在邓小平面前,她毕竟还年轻……

    当会谈结束后,撒切尔夫人“落寞地从门口走出,脸色凝重”。她步下大会堂北门石阶,抬眼望见右下方的记者,突然绽开笑脸,转过头来向记者示意,努力地使自己表现出镇定。当她继续往下走时,高跟鞋与石阶相绊,使身体顿失平衡,栽倒在石阶地下,以至皮鞋手带也被摔到了一边。幸好她已将至平地,摔得不重。在一旁的随员及工作人员立即上前将她扶起。撒切尔夫人不愧为铁娘子,起身后神态自若,充分显露出其处变不惊的“女强人”本色。

    在中英政府本着友好合作和互相谅解精神的共同努力下,1984年9月26日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在京草签,宣布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英国政府将在同日把香港交还给中国。

    1984年12月18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乘专机抵达北京,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并签署联合声明。同一天,应邀参加联合声明正式签字仪式观礼的101位香港各界人士也从香港来到北京。12月19日,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在北京正式签字。采访正式签字仪式的100多名北京、香港和英国的记者,这一天从早到晚忙个不停,中央电视台通过卫星向世界各地直播签字仪式的实况。下午三时,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了签字仪式,邓小平出席了这一仪式。《联合声明》的签署,圆满地解决了我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问题,为香港长期繁荣和稳定提供了坚实基础。

    在签字仪式结束后,撒切尔夫人讲话,她说:“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邓小平主任能够出席这个仪式,我感到特别高兴。”

    在谈到“一国两制”时,她说: “‘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没有先例的,它为香港的特殊历史环境提供了富有想象力的答案。协议是香港人民今后赖以向前发展的基础,香港会成为一个比现在更加繁荣的地方。今天,我们荣幸地同中国朋友一起,参加一个独特的仪式,我们应该有一种创造历史的感觉,应该有一种自豪感,并对未来充满信心。”

    同日,邓小平在会见撒切尔夫人时说:“香港问题已经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这个问题不解决,在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总存在着阴影。现在这个阴影消失了,两国之间的合作和友好一片光明。”

    撒切尔夫人对邓小平这一评价表示完全赞同。她说:“回顾我两年多以前初次在这里同您见面以来,我们已经取得了多么大的成就。双方的了解也加深了。撒切尔夫人特别赞扬了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最具天才的创造。”

    邓小平说:“这个具有国际意义的构想应该归功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实事求是。而这个构想也只有在中国的实际情况下才能提出。”

    邓小平强调说,两年来的事实证明这个构想是行得通的。他说:“人们担心中国是否会忠实地执行这个协议。我们要告诉全世界人民,中国是信守自己的诺言的。”

    撒切尔夫人说:“她坚信‘一国两制’的构想是行得通的。对外开放政策也必将给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带来很大的好处。”

    邓小平对“一国两制”的构想做了进一步的阐释。他说:“我们说两种制度,是因为中国的主体部分,有十亿人口的部分,实行的是社会主义。这个主体是个很大的部分,我们是在这个前提下允许一个小的地区存在资本主义的,因为这种做法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我们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也是因为它有利于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对于《联合声明》的签署,以及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的会晤,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在会见撒切尔夫人时评价说:“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是两国友好关系史上的里程碑。这个里程碑主要是首相阁下和我们的邓小平同志共同建造的,你的同事们和我们中央的其他同志是这项伟大事业的热情赞同者,我相信,这个里程碑是值得我们两国人民和子孙后代永远纪念的。”

    对于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国际舆论给予了高度评价。美国《世界报》月刊5号发表文章,题为:“10年风云人物——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文章称:“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和中国邓小平在政治上可谓代表截然相反的两极。但是,在本刊要世界各地的伙伴刊物的主编、撰稿人和发行人评选本刊创刊10年(1978—1988年)来最代表时代精神的名人时,他们两人出人预料地以同样多的票数当选。撒切尔夫人和邓小平都是这10年务实精神的化身。”

    “本刊国际部负责人,曾在三位美国总统手下当过内阁成员的埃利奥特·理查森在投邓小平的票时说:‘他以自己的远见、魄力和技巧发动了一场新型的革命。他逐步地放下了权力,这种做法是前所未有的,其潜在的影响同样空前深远。’参加投票的共有60多人,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各得16票,里根得8票,南非大主教图图得4票,阿基诺夫人得3票。”

    由此可见,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的会谈,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之大。

    1995年撒切尔夫人应中国外交学会的邀请访华时再次肯定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是中英联合声明的基础。

    (关晓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