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里的肝胆相照-邓小平与希思:“你建议我下次到哪里去看看呢?”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希思多次访问过中国,和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都有过接触,尤其是和邓小平交往比较多,情趣也比较相投。用邓小平的话说,就是“不但在很多问题上的看法相同,而且也都是运动员。一个是体育运动员,一个爱打桥牌。”

    毛泽东说着,习惯地用那巨人般的手一挥,指着坐在不远的邓小平等人:“是他们的事情了。”

    希思说:“能来看望我是高兴的,谢谢你上次让我去海南岛看看的建议,你建议我下次到哪里去看看呢?”

    邓小平笑着说:“中国尽管很穷,但地方很大,去什么地方都可以。”

    希思,前英国保守党领袖。1970年出任英国首相,为改善中英关系做了很多工作。下野后继续为发展中英关系而努力,特别是在中英谈判解决香港问题的过程中作出了贡献。

    希思多次访问过中国,和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都有过接触,尤其是和邓小平交往比较多,情趣也比较相投。用邓小平的话说,就是“不但在很多问题上的看法相同,而且也都是运动员。一个是体育运动员,一个爱打桥牌。”

    下面就让我们循着希思访华的足迹,来看看他们之间的政治交往。

    一

    1974年5月25日,在中南海毛泽东书房,希思第一次见到邓小平

    在这次会见中,谈到了香港问题。

    毛泽东说:“剩下一个香港问题,我们现在也不谈。”说着,毛泽东回头问坐在身旁的周恩来:“还有多少时间?”

    “是1898年租给他们的,租期99年,到1997年期满,距现在还有23年挂零。”周恩来迅速准确地回答道。

    毛泽东说:“到时候怎么办,我们再商量吧。”

    毛泽东说着,习惯地用那巨人般的手一挥,指着坐在不远的邓小平等人:“是他们的事情了。”

    二

    8年之后,希思作为民间使者,向邓小平提出了香港问题

    时光流逝,8年过去了。1982年4月6日,希思再访中国。已经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的邓小平会见了他。

    希思提出了香港问题。这时离1997年只剩下15年的时间。

    希思回顾了1974年5月毛泽东会见的情景,对邓小平说:“那次你也在座,当时毛主席和周总理说,反正要到1997年,还早哪,还是让年轻人去管吧。现在离1997年只有15年的时间,你是如何考虑在这期间处理这个问题。”

    在英国政府准备同中国政府即将讨论解决香港问题时,希思作为民间使者,先行一步摸底,了解中国的态度。

    邓小平说:“香港的主权是中国的。包括新界,即整个香港,过去是不平等条约,实际上是废除的问题。我们是多年的老朋友了。如中国到时不把香港的主权收回来,我们这些领导人谁也交不了账。”

    至于说到投资问题,邓小平说:“中国要维护香港作为自由港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也不影响外国人在那里的投资,在这个前提下由香港人管理香港。”

    邓小平的这个态度,实际上在3年前香港总督麦立浩来访时就明确地表达了。

    现在解决香港问题时机已经成熟了。邓小平再一次向希思重申了中国方面的立场。

    三

    就在中英香港谈判出现紧张状态之际,希思再一次访问中国

    1983年9月10日,邓小平会见希思。

    邓小平直言不讳地说:“想用主权换治权是行不通的。在香港问题上,我希望撒切尔首相和她的政府采取明智的态度。中国1997年收回香港的政策不会受到任何干扰、有任何改变,否则我们就交不了账。我们和英国朋友说,我不解决这个问题,我就是李鸿章。谁不解决这个问题都是李鸿章。”

    “从现在到1997年还有14年,这14年要过渡得好,核心是1997年收回主权时香港能顺利接收,而不会引起动荡。比较顺当地接收对各方都有好处。英国利益不会受到损害,美国、西欧的利益也不会受到损害。”

    邓小平特别讲到,过渡期有个香港人参与管理的问题。无论政治、经济、商业和金融方面,不知道怎么办,一下子拿过来怎么行!

    最后,邓小平希望今后会谈时不要再纠缠主权换治权问题,要扎扎实实地商量香港以后怎么办,过渡时期怎么办。这对彼此最有益处。如果英方不改变态度,中国就不得不到1984年9月单方面地公布解决香港问题的方针政策。

    希思回国后向英国政府传递了邓小平的谈话内容,并说服现任首相撒切尔夫人改变立场。这年的10月撒切尔夫人来信提出,双方可在中国建议的基础上探讨香港的持久性安排。在第五、第六轮谈判中,英方确认不再坚持英国管治,也不谋求任何形式的共管,并理解中国的计划是建立在1997年后整个香港的主权和管治权应该归还中国这一前提的基础上。僵局再次打破,谈判顺利展开,1984年9月,双方达成协议,并于同年12月正式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中英两国之间的阴影消失了。

    四

    希思的作用又一次得到了肯定。在第六次和邓小平会见时,话题十分广泛

    1985年4月18日,邓小平再一次会见了来华访问的希思。

    寒暄过后,这次谈得比较多的话题是开发海南岛问题、台湾问题和加强中国与欧洲,特别是英国的贸易问题。希思提到准备去海南岛参观,以实现邓小平上次建议他去海南岛看看的愿望。

    邓小平对希思说:“海南岛是个宝岛,现在还未开发,先请你去看看。”

    说到台湾,希思说:“上次访华时,邓主任向我讲了解决台湾问题的九点方案,这个方案是合情合理的,希望香港问题的解决导致解决台湾问题。”“现在香港问题已经解决了,你认为解决台湾问题有希望吗?”希思问道。

    邓小平说:“台湾问题一时难以解决,其中有个美国干预问题。台湾问题可照香港方式解决,甚至比香港方式更宽,台湾可以保持自己的军队;美国的经济利益也不会有什么损害。”

    邓小平还说,我们提出国共第三次合作,解决台湾问题,就是因为我们双方有共同语言,我们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希思表示同意。

    随着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政治解决,希思开始把他的注意力投入到发展中英贸易的问题上。这也是他此次会晤邓小平的一个中心话题。

    希思对欧洲和英国与中国的经济联系不多,贸易额不大深表遗憾,希望中国增加对欧洲,尤其对英国的贸易。

    “贸易总是一来一往的,中国买欧洲产品,欧洲也要买中国产品,双方都应开辟途径。”邓小平说。

    这时,希思幽默地说:“我在大同访问时买了地毯,就是对双边贸易的促进和贡献。”

    话归正题,邓小平谈到了改变双边贸易状况的办法:“你们在技术上帮助我们,我们的经济发展了,贸易也能随着发展。三年来,我们一直在考虑加强同欧洲的经济联系,这是作为一个政策来考虑的。”他请希思转告欧洲产业界:价格问题如能解决好,就可购买更多的欧洲产品。还有就是应该到中国“多考察,看看哪些东西你们能用,帮助我们搞技术改造,这样贸易可以比较快地发展”。

    邓小平还就如何使更多的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入欧洲市场和希思交换了看法。

    邓小平说:“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面对发展中国家,开拓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搞技术转让,增加投资。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欧洲市场创造条件。”

    希思说:“我们也希望欧洲国家去发展中国家增加投资,他们更多地买我们的设备;欧洲国家更多地买他们的原料和基础产品。”

    邓小平和希思还谈到了广泛关心的国际问题:这就是中苏关系问题和对美苏裁军谈判的看法问题。

    会谈结束前,希思说:“能来看望我是高兴的,谢谢你上次让我去海南岛看看的建议,你建议我下次到哪里去看看呢?”

    邓小平笑着说:“中国尽管很穷,但地方很大,去什么地方都可以。”

    此刻,邓小平心中装的已经是全中国的开放。

    (刘金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