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与生活全集-经济学入门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看不见的手”:供求与价格

    你是否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当你所在小区的菜摊上西红柿从2.20元/斤上涨到2.50元/斤时,全市所有菜市场的西红柿都是2.50元/斤?这就是市场机制的奇妙作用:仿佛一声令下,许多改变同时发生了。

    诸如西红柿的价格如何神速地统一起来的问题,让人们不禁疑惑:所有这些活动是如何协调起来的?人们为什么能以合理的方式完成纷繁复杂的社会分工?经济学的中心目标之一就是解释复杂的经济是如何运行的。

    为什么某些人做这些事,某些人做那些事?信息是如何在人群中交流的?决策又是如何作出的?……这些问题涉及经济的协调机制。不同的经济社会有不同的协调机制,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经济体制。

    其中一种协调机制是计划经济体制,即由一个集中的中央官员体系发布行政命令,指挥经济的运行与协调。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决策都由中央计划机构作出。每个居民和企业只能执行上级的命令。这种协调机制通过垂直的等级体系传达下去,各经济主体按上级的指令进行经济活动。计划体制具有很大的弊端,一是抑制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二是很难对成千上万种产品的供给与需求作出正确的计划。资源配置的效率低下,政府官员权力过大,容易滋生腐败与寻租行为。

    另一种协调机制是市场经济体制。它是在产权确定的条件下,由价格调节单个经济主体的决策。它像一个非常精巧的机构,通过价格和市场体系,无意识地协调着生产者及消费者的活动。它还是一部传达信息的机器,把千百万个经济主体的偏好和行为汇集在一起,很好地解决了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这些基本的经济问题。生产什么?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会自动流向获利最高的产业和产品,人们的逐利动机像雷达一样的敏锐。如何生产?取决于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为了在竞争中获利,生产者必然会选择效率最高的生产方式,把成本降到最低点。为谁生产?取决于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要素市场决定于工资、地租、利率和利润的多少。谁享有生产的成果,谁获得较多的收入,取决于谁掌握了较多的生产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稀缺程度。市场价格调节着商品的供求,而利润与亏损是胡萝卜加大棒,驱使企业有效率地生产出消费者合意的物品。

    “看不见的手”这个比喻是现代经济学的开山祖师亚当·斯密提出的,它形容在价格机制起作用的情况下,追逐私利的人如何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从而使社会财富更加充裕。借助于这只“看不见的手”配置资源,效率高、成本低。政府只需保证市场机制正常运转,就可以获得产品充裕、生产者与消费者皆大欢喜的功效。

    按照“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几乎每一样东西都存在相应的市场,市场是买者和卖者相互作用并共同决定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和交易数量的机制。市场通过它自身的内在逻辑体系,使得资源向最优化配置的方向流动。它通过价格和市场体系对个人和企业的各种经济活动进行协调。

    市场的运行具有它本身的特性,亚当·斯密将市场的运行规律归结为“看不见的手”。他认为,当个体自私地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他就像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实现公众的最佳福利。而且在所有可以出现的结果中,这个是最好的。他在其经典著作《国富论》中,这样写道:“每一个人都力图利用好他的资本,使其产出能实现最大的价值。一般来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实际上增进的公共福利是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和所得。但在他这样做的时候,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他去实现另一种目标,这种目标并非是他本意所要追求的东西。通过追逐个人利益,他经常增进社会利益,其效果比他真的想促进社会利益所能够得到的那一种更好。”

    “看得见的手”:政府宏观调控

    同样是西红柿的价格,当市场价格高得偏出人们的可接受范围时,政府就会出面干预:西红柿价格不得高于某个价格点。2004年非典时期粮油价格的限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说起政府干预,不得不说起凯恩斯的一个编造寓言——挖坑。

    一个国家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整个社会的经济处于完全瘫痪的境地,工厂倒闭,工人失业,人们无家可归,饿殍遍野,人们束手无策。这个时候,政府采用了一个经济学家的建议,雇用200人挖了一个很大很大的鱼塘。

    这200人开始购买200把铁锹,于是,生产铁锹的企业、生产钢铁的企业、生产锹把的企业相继开工了,接下来工人开始上班、吃饭、穿衣……于是,交通部门、食品企业、服装企业也相继开工了,大坑终于挖好了;然后,政府又雇用200人给这个大坑再填埋上,这样又需要200把铁锹……萧条的市场就这样一点点复苏了,启动起来了。经济恢复之后,政府通过税收,偿还了挖坑时发行的债券,一切又恢复如常了,人们在灿烂的阳光下过着幸福的生活……

    这就是凯恩斯编造的一个经济学寓言,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国家的经济陷入危机的时候,国家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采用宏观调控的办法干预经济生活,使经济走上正轨。

    在斯密那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英国的经济首先呈现出高速发展的状态,然后美国、欧洲的经济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但是到了1929年,形势急转直下,世界范围内爆发了一场空前的经济危机。这个时候人们才发现,斯密的那只“看不见的手”失灵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市场失灵”。与此同时,在经济生活中,人们意外地发现了另外一只手,一只让人们“看得见的手”在挥舞,它开始频繁地进入人们的经济生活。这只“看得见的手”指什么呢?其实就是指“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就像上文所讲的那个寓言那样,在整个社会经济状况不好的情况下,国家积极地进入角色,干预经济生活,稳定社会经济。

    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理论来源于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一本著作,它就是著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上文的经济学寓言“挖坑”正是出自这本书。寓言“挖坑”告诉人们,面对市场的失灵,政府不能坐而视之,也并非无所可为,而应该通过适当的干预,刺激市场、启动市场,解决社会存在的经济问题。资本主义经济正是靠着凯恩斯的这只“看得见的手”的调控,才最终得以从危机的泥沼中走出来,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

    那么,国家是通过什么办法来调控整个社会的经济呢?

    财政政策就是手段之一。财政政策不是现代社会中才有的,只要有国家、政府,就有许多必需的支出,就有财政政策。传统财政政策的任务就是为政府的各种支出筹资,能够实现收支平衡是财政政策的最高目标。但在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出现后,财政政策发生了质的变化。为政府支出筹资仍然是财政政策的任务之一,但调节经济、实现稳定成为财政政策的主要任务。

    综观战后国家干预经济的历史,尽管有许多失误,但国家对经济的调节仍然是利大于弊。与战前相比,战后的经济更为繁荣和稳定,这要归功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

    政府通过运用财政手段来影响和调节国民经济运行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两大类。财政收入政策主要是税收政策,财政支出政策主要包括政府投资、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等政策。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调节国民经济运行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影响社会总需求水平,以克服经济衰退或通货膨胀,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具体采取的财政政策一般需视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而定: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政府可以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刺激总需求水平,如降低税率、增加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甚至直接扩大政府的直接投资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等;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的压力,政府可以通过增加税收、减少财政支出等紧缩手段来遏制过热的经济。

    同政府的另一重要工具——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是更为直接有力的经济干预手段,历来备受人们的重视。

    外部性是经济生活需要政府干预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称为外部性。如果对旁观者的影响是有利的,就称为“正外部性”(也称外部经济);如果对旁观者的影响是不利的,就称为“负外部性”(也称外部不经济)。

    教育经常被认为是具有正外部性的典型例子。虽然教育的收益人是被教育的个人,他付费并享受受教育的权利,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也因为其有教养的公民而受益,如社会生产率和政治参与率的提高。外部性的概念使政府有充足的理由生产、资助或补贴教育。

    污染是负外部性的典型例子。假如个人或公司将当地的空气或水作为排放废气废物的场所,他将给下游或下风向的公司或个人施加成本,包括疾病、生产率下降乃至丧生。如果政府不进行干预,商品的购买者没有负担全部的成本,将导致过度生产的低效率。汽车废气有负外部性,因为它产生了其他人不得不吸入的烟雾。政府努力通过规定汽车的排放废气标准来解决这个问题,政府还对汽油征税,以减少人们开车的次数。狂吠的狗引起负外部性,因为邻居受到噪音干扰。狗的主人并不承担噪音的全部成本,因此很少谨慎地防止自己的狗狂吠。地方政府通过规定“干扰平静”为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外部性通常是政府采取干预行为的正当理由,即鼓励正外部性的生产,禁止或遏止负外部性的生产。

    总的来说,市场经济正是靠着“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的双重协调,才得以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行、发展。

    经济学的重要原理

    想要对整个经济学有所了解,首先应了解以下几个重要的经济学原理:

    原理一:得到一种东西要付出机会成本

    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例如考研在经济方面有机会成本:考研费用要花数千元,辞职考研期间将损失工资,如果考上了将损失读研那两三年的工资收入,而且还要付出几万元的学费。

    原理二: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决定人们的行为

    边际收益是指增加一单位产品的销售所带来的总收益的改变量。一架飞机即将起飞时仍有10个空座,在登机口等退票的乘客愿意支付300元买一张票(原价800元),应该卖给他吗?当然应该。如果飞机有空座,多增加一位乘客的边际成本仅仅是这位额外的乘客将消费的一包花生米和一杯饮料而已。只要一种行动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一个理性决策者就应采取这项行动。

    原理三: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由于人们通过比较成本与收益而作出决策,所以,当成本或收益有所变动时,人们的行为也会随之改变。这就是说,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例如,2007年猪肉价格上涨时,人们就决定少吃肉类多吃蔬菜,因为吃猪肉的成本高了。同时,养猪场决定投入更多资金养更多的猪,因为养猪的收益高了。再者,2007年,中央银行决定加息以降低通货膨胀率,但利率的提高也吸引了国外资金进入中国以获得更高的利息收入,大量资金的涌入使得市场上的货币更多,最终没有降低通货膨胀率,反而加剧了通货膨胀。

    所以,在分析任何一种决策时,我们不仅应该考虑直接影响,而且还应该考虑激励发生作用的间接影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出较合理的决策来。

    原理四: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国内贸易:在市场经济中,虽然你的家庭与所有其他家庭,都会或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竞争,但是,若把你的家庭与所有其他家庭隔绝开来,未必你会过得更好。因为,如果隔绝开来的话,你的家庭就必须自己种粮食、做衣服、盖房子,这是低效率的做法。

    国家贸易:国家与国家之间,能从相互交易中获益,例如,美国从中国获得了价廉物美的消费品,中国从美国获得了高技术含量的医疗与生产设备。

    原理五: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几乎所有生活水平的变动都可以归因于各国生产率的差别:一个人一小时所生产的物品与服务量的差别。生产率与机器设备和工人素质密切相关,美国工业在这两方面都优于中国,因此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高于中国工人,因此他们的生活水平也高于中国工人。

    原理六: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通货膨胀是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什么引起了通货膨胀?在大多数严重或持续的通货膨胀情况下,罪魁祸首结果总是相同的:货币量的增长。当一个政府发行了大量本国货币时,货币的价值下降了,因此同样的东西要用更多的钱才能买到。

    通货膨胀还有另一个可能的原因:对一种商品的需求远远大过了供给,例如当中国人口比20世纪90年代多了一亿多时,粮食产量却没有上升,粮价上涨就是必然的。

    原理七: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

    当政府因为通货膨胀而减少货币量时(如加息政策可吸引人们把钱存入银行,从而减少市场上的货币),它就减少了人们支出的货币量。较低的支出与暂时居高不下的价格结合在一起就减少了企业销售的物品与劳务量。销售量减少又引起企业解雇工人,就暂时增加了失业率。一方面货币量减少,一方面失业者又减少了商品的购买量,对商品需求的降低会拉低商品价格(即降低了通货膨胀)。

    经济学的重要概念

    想要对整个经济学有所了解,还需要了解以下几个重要的经济学概念:

    关键词1:经济人

    “经济人”是微观经济学得以建立的假设条件之一,是对经济生活中的一般人的抽象化,其本性是自利的,其行为合乎“理性”,即总是在一定约束(如收入)下寻求讨价还价,以追求效用最大化方式行事,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得自身的经济利益。

    自“经济人”的概念产生以来,就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论争。一些批评者认为,经济人假定是一种没有得到实证的虚构,并提出用“社会人”、“成就人”或“复杂人”的概念来取代“经济人”,修正其单纯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作为唯一目标的理论局限。

    近20年来,许多西方学者认为“经济人”追求的是效用最大化,不仅仅包括物质上的效用,也包括心理上的效用。这种效用不仅仅局限于利润、财富,还包含了道德、正义等以前被人们视为伦理学范畴的“非理性”行为内容。

    关键词2:需求、需求曲线

    需求是指消费者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根据定义,如果消费者对某种商品只有购买的欲望而没有购买的能力,就不能算作需求。

    影响商品需求的主要因素有:(1)商品的自身价格,一般与需求成反比。(2)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一般与需求成正比。(3)相关商品的价格。例如,当馒头的价格不变而米饭的价格上升时,人们就会增加对馒头的购买量,使其需求量上升。(4)消费者的偏好,一般与需求成正比。(5)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预期。当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在下一期会上升时,就会增加对该商品的购买,反之,则减少对它的购买。

    需求曲线表明在其他情况不变时,消费者一定时间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所谓“其他情况不变”包括: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不变;相关商品的价格不变;消费者的偏好不变;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预期不变等。这里的“不变”指在需求曲线的所有各点上这些条件都一样。需求曲线一般以纵轴表示价格,横轴表示数量。

    商品的需求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明了需求规律:价格上升时,商品购买量下降;价格下降时,购买量上升。曲线斜率为负的原因主要有:(1)价格下跌时,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提高,因而消费者个人对所有商品的消费增加。(2)价格下跌使新的买主进入市场。(3)当一种商品价格降低时,人们会试图以这种商品代替其他商品,因而增加了这种商品的购买量。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表示由于该商品价格发生变化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化,它不同于需求曲线的移动,后者指由于购买者偏好、收入、相关商品价格或消费者价格预期发生变化时需求的变动。曲线左移表示需求下降,右移表示需求增加。

    关键词3:博弈

    博弈是一种选择,是一场游戏。约翰·纳什是一个被称为“普林斯顿的疯子”的人,给博弈套上了神奇的光环,让人觉得博弈遥不可及。博弈论是一种“游戏理论”,其准确的定义是:一些个人、团队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对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中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

    通俗地讲,博弈就是指在游戏中的一种选择策略的研究,博弈的英文为game,我们一般将它翻译成“游戏”。而在西方,game的意义不同于汉语中的游戏。在英语中,game即是人们遵循一定规则的活动,进行活动的人的目的是让自己“赢”。而自己在和对手竞赛或游戏的时候怎样使自己赢呢?此时不但要考虑自己的策略,还要考虑其他人的选择。生活中博弈的案例很多,只要涉及人群的互动,就有博弈。

    比如,一天晚上,你参加一个派对,屋里有很多人,你玩得很开心。这时候,屋里突然失火,火势很大,无法扑灭,此时你想逃生。你的面前有两个门,左门和右门,你必须在它们之间进行选择。但问题是,其他人也要争抢这两个门出逃。如果你选择的门是很多人选择的,那么你将因人多拥挤、冲不出去而被烧死;相反,如果你选择的是较少人选择的,那么你将得以逃生。这里我们不考虑道德因素,你将如何选择?

    你的选择必须考虑其他人的选择,而其他人的选择也会考虑你的选择。你的结果(博弈论称之为支付),不仅取决于你的行动选择(博弈论称之为策略选择),同时取决于他人的策略选择。这样,你和这群人就构成了一个博弈(game)。

    关键词4: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

    绝对优势很好理解,甲比乙会理财,甲在理财方面有绝对优势;中国的彩电制造技术比越南强,中国在彩电制造上有绝对优势。绝对优势和劣势是不是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分工关系或者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呢?这似乎是顺理成章的。甲比乙会理财,在这两个人的团队中当然是甲来理财;中国比越南会生产彩电,当然是中国向越南出口彩电。但仔细一想,这个推理不能成立。甲比乙会理财,但甲比乙更会推销产品,在这个团队中谁来理财、谁来营销?答案是:为了团队的总体利益,甲只能忍痛割爱,将账本留给乙。乙是不如甲会理财,但乙在推销产品上能力更差,将账本给乙能够让甲腾出时间去搞营销。在这个团队中,甲的比较优势是营销,而乙的比较优势是理财,他们的分工合作关系是建立在比较优势之上,而不是绝对优势之上。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甲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同样的道理对中国和越南也成立。

    关键词5:偏好与效用

    消费偏好是指消费者对特定的商品、商店或商标产生特殊的信任,重复、习惯地前往一定的商店,或反复、习惯地购买同一商标或品牌的商品。属于这种类型的消费者,常在潜意识的支配下采取行动。

    在经济学中,效用是用来衡量消费者从一组商品和服务之中获得的幸福或者满足的尺度。有了这种衡量尺度,我们就可以在谈论效用的增加或者降低的时候有所参考,因此,我们在解释一种经济行为是否带来好处时也就有了衡量标准。

    关键词6: GNP与 GDP

    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GNP)与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

    国民生产总值是在一个既定时期由一国永久居民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在一年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整体状况的最重要的指标。

    这里所说的“一国”是指在一国的领土范围之内。这就是说,只要在一国领土之内,无论是本国企业还是外国企业生产的都属于该国的GDP。

    “最终产品”是指最后供人们消费使用的物品,它有别于作为半成品和原材料再投入生产的中间产品。这样就避免了重复计算。

    “市场价值”指GDP是按照价格计算的。如果用当年的价格计算,就是名义GDP;如果用基年(统计时把某一年作为基年)的价格计算,则为实际GDP。

    关键词7: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工具来调整货币供给量和利息率水平,以影响和调节国民经济运行的宏观经济政策。

    利率水平是影响投资需求,从而影响社会总需求的重要因素。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量来影响利率水平、间接地调整总需求状况。例如,在经济萧条时,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息率,刺激私人投资,进而刺激消费,使生产和就业增加。反之,在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太高时,可紧缩货币供给量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资和消费,使生产和就业减少些或增长放慢些。前者是宽松性货币政策,后者是紧缩性货币政策。

    关键词8: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是产权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指使卖者和买者走到一起、签订合同以及获得有关市场信息的费用,是除价格之外影响交易的成本的总称。这一概念是科斯于1937年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正式提出的。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交易成本是制度的源泉。交易费用也是制度运行的费用,主要包括制度的建立、改变、自身运行的费用,以及交易者在该制度下从事交易活动所花的费用,如为克服市场交易摩擦及冲突而支付的费用。如果交易成本过高,将阻碍交易的实现。制度的存在价值就在于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交易的形成。

    交易成本起因于所有权的转移,或指起因于财产所有权的转移。交易成本是分散的所有权、私人财产和交易的产物。在一个完全集中决策的集体经济中,将不存在交易成本,它将为管理成本所代替。广大契约的参加者必须相互寻找交易伙伴,双方必须传达和交换信息。商品还要被描述、检查、称重及度量。在此过程中,个人交易者面临的交易成本有两种形式,即交易者所拥有资源(包括时间)的投入、交易者在市场上就同一商品所发现的买价与卖价之间的差价。利用价格机制的交易成本是企业存在的主要理由。

    关键词9:泡沫经济

    泡沫经济是指一种或者一系列资产在经历一个连续的涨价过程后,其市场价格远远高于实际价值的经济现象。

    泡沫经济是由虚假的高额赢利的预期投机带动起来的,并不是实际经济增长的结果。它的产生和形成使国民经济的总量虚假增长,经济结构扭曲。在泡沫经济的形成过程中,开始的价格上升会使人们产生还要涨价的预期,于是又吸引了新的买主,这些新的买主一般只是想通过未来价格的变化牟取利润,并不关心这些资产本身的状况和赢利能力。当这些行为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时,社会资产所表现的账面价值大大高于其实际价值,于是就形成一种所谓的泡沫经济。

    泡沫经济一般通过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得以直观反映,一旦形成,就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很大危害。泡沫经济不可能持续下去,总有破灭的时候。而它一旦破灭,在泡沫形成过程中发生的债权债务关系就难以理顺,从而形成信用危机,给国民经济的运行带来相当大的冲击和危害。我国曾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生过严重的泡沫经济。日本近十年来所发生的泡沫经济,使日本经济陷入了战后最长的经济衰退时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关键词10:知识经济与人力资本

    知识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它完全不同于农业社会以土地和劳动力为主要生产要素的农业经济,也不同于以资本和技能为主要生产要素的工业经济,而是一种以知识资源为基础的经济形态。

    知识经济的繁荣不是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而是直接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知识经济的特征是知识和经济的一体化,即知识的经济化、经济的知识化和知识的产业化。

    与工业经济时代相比较,知识经济时代具有许多新的特点:

    (1)知识资本化。在知识经济时代,起主导作用的资本不再是农业经济下的土地资本和工业经济下的金融资本,而主要是知识资本。知识作为生产投入越来越重要,知识投入可以代替物资投入,并可节约资源和能源,提高经济效益。

    (2)知识价值日益凸现。在知识经济时代,产品逐渐由劳动或资本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演化,知识产品是知识经济的最具代表性和最有竞争力的产品,知识价值在企业生产产品的总价值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成为衡量商品和服务有效性的重要原则。

    (3)资产无形化。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企业资产从有形化向无形化方向发展。相对于厂房、机器设备等硬性资产而言,知识资本、知识产权、技术、人力资源等软性资产才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动力所在。在企业中,凝聚着知识和智慧的专利权、商标权、人力资源、商誉等无形资产与日俱增,在企业总资产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并逐步超过有形资产。

    人力资本的价值在古典经济学中虽已受到注意,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知识经济的兴起,美国经济学家、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人舒尔茨才开始真正重视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意义。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内涵是,把资本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种形式。人力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本。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劳动技能的高低不同,决定了人力资本对经济的生产性作用的不同,结果使国民收入增长的程度也不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