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作为知道善和恶的性质,知道前者是美后者是丑的人,作为知道做了错事的人们的本性是与我相似,我们不仅具有同样的血液和皮肤,而且分享同样的理智和同样一分神性的人——决不可能被作恶的人损害,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把恶强加于我,我也不可能迁怒于这些与我同类的人,或者憎恨他们。因为,我们天生要合作的,犹如手足、唇齿、眼睑。那么,相互反对就是违反本性了,就是自寻烦恼和自我排斥。
《沉思录》中的沉思:
有一条蛇,头和尾巴相互争论谁是老大。蛇头说:“我有耳朵可以听,有眼睛可以看路,有
嘴能吃东西,走路也在前面,当然我应当是老大!”蛇尾说:“那好,要是我……”它把身
上在树上绕了三圈,蛇头不能前进,过了三天,就快要饿死了,蛇头只好向蛇尾说:“你可
以放开了,我让你当老大!”蛇尾得意洋洋地向前走去,可是由于蛇尾没有眼睛,没走几步
,就掉进火坑里给烧死了。
头和尾其实都是蛇身上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们分别在蛇身上发挥着各自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正因为蛇有了头和尾,才成为一个整体,才能在大自然残酷的竞争中生存下去。蛇头和蛇尾争谁是老大,你们一定觉得是一件可笑的事情。
但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又何尝不是在做着类似可笑的事,一个人和另一个人,就算彼此并不相识,没有任何关系,从整个宇宙人生的大背景来看,何尝不是互相合作、命运攸关的两个个体?
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人若同另一个人分离,它也是同整个社会分离。现实中,一个人往往通过自己的行为使他同他的邻人分离——当他憎恨别人和不睬别人的时候。
他们不懂得,人与人是天生就要用来合作的,就像蛇头和蛇尾、嘴唇与牙齿、眼睛和眼睑。
成长故事苑:
一位行善的基督徙,临终后想见天堂与地狱究竟有何差异,于是天使就先带他到地狱去参观。
到了地狱,在他们面前出现一张很大的餐桌,桌上摆满了丰盛的佳肴.地狱的生活看起来还不错嘛!然而,过了一会,用餐的时间到了,只见一群瘦骨如柴的饿鬼鱼贯地入座。每个人手上拿着一双长十几尺的筷子。可是由于筷子实在是太长了,最后每个人都夹得到,吃不到,样子十分悲惨。
后来他又被带到了天堂。到了天堂,同样的情景,同样的满桌佳肴,每个人同样用一双长十几尺的长筷子。不同的是,围着餐桌吃饭的可爱的人们,正拿着这些长筷子,喂对面的人吃菜,而对方也喂他吃.因此每个人都吃得很愉快。他们看起来红光满面,精神矍铄。
哲理背囊:
学会合作是人与人之间很重要的一种相处方式。每个成功的人都是以合作为阶梯的。
首先要培养自己的合作精神,意识到如果孤立地奋斗,不仅无法取得成功,还会将自己陷入凄凉、可悲的境地。
要善待我们的合作者,也就是同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宇宙、星球上的人,无论他们犯了什么样的错误,不要憎恨他们,不要抛弃他们,把他们当成队伍中掉队的一分子,回过头去启发他们、改变他们、帮助他们,而非被他们的恶所污染。
要知道,只要自我的本性不变,我们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遵循自我的理性,那么他人的恶绝不可能使我们自身变坏。这样,就会消除我们面对恶人时的忧虑和担心。
有缺点的人也是我们的同伴,不要迁怒于他们
一日之始就对自己说:我将遇见好管闲事的人、忘恩负义的人、傲慢的人、欺诈的人、嫉妒的人和孤僻的人。他们染有这些品性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从文法家亚历山大,我学会了避免挑剔,不去苛责那些表达上有粗俗、欠文理和生造毛病的人们,而是通过别的恰当启示,来引出那应当使用的正确表达。
《沉思录》中的沉思:
在生活中,有很多人无缘享受友谊之乐,以致丧失了许多生命的欢乐,成为孤独、不合群的人,他们曾经发出强烈的呼声:“唉!我真希望,我能吸引一些朋友;我真希望,我能成为一个受人欢迎、为人所乐于接受的人啊!”但是他们不知道造成他们这种苦恼的原因很可能是他们对于自己的朋友和身边的人们过于吹毛求疵、缺乏谅解。
在现实生活中,有缺点的人比比皆是,虚荣浅薄的人,爱打小报告的人、自高自大的人,就充斥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人,即使没有侵犯到我们的利益或者干扰我们的生活,有时也会让我们感到不悦。但是这只是我们的一种意见和情绪,抛却这种想法吧。
这些人也和我们来自宇宙中某一相同的地方,按照命运之线的配置和纺织,或按照巧合和机会这样一些东西被安排和我们生活在同一空间;他们都是我们的同胞和伙伴,只是他们并不知道什么事情合乎他本性的人,所以我们要根据同胞之情和自然法以仁爱和公正待他们。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名言:“真正的爱德,是在于能忍受别人的一切缺点;见别人的软弱不会惊讶,见别人的小德行,则努力效法。”
心胸狭窄的人,生活在挑剔和抱怨的怪圈里,无法获得真正的快乐。
成长故事苑:
小提琴演奏家艾德蒙先生曾经历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天,当他走进自己家门的时候,就听到楼上卧室里有人在摆弄小提琴,这种声音对他来说太熟悉了。
“有小偷!”艾德蒙先生急忙冲上楼,果然,一个大约13岁的陌生少年正在那里摆弄小提琴。他头发蓬乱,脸庞瘦削,不合身的外套里面好像塞了某些东西,毫无疑问,他是一个小偷。艾德蒙先生用自己的身躯堵住了门口。
这时,艾德蒙先生看见少年的眼里充满了惶恐、胆怯和绝望,那是一种非常熟悉的眼神。刹那间,艾德蒙先生想起了往事……愤怒的表情顿时被微笑所代替,他问道:“你是丹尼斯先生的外甥琼吗?我是他的管家。前两天,丹尼斯先生说你要来,没想到来得这么快!”
那个少年先是一愣,但很快就回应说:“我舅舅出门了吗?我想先出去转转,待会儿再回来。”艾德蒙先生点点头,然后问那位正准备将小提琴放下的少年:“你也喜欢拉小提琴吗?”
“是的,但拉得不好。”少年回答。
“那为什么不拿着琴去练习一下?我想丹尼斯先生一定很高兴听到你的琴声。”他语气平缓地说。少年疑惑地望了他一眼,但还是拿起了小提琴。
临出客厅时,少年突然看见墙上挂着一张艾德蒙先生在歌德大剧院演出的巨幅彩照,身体猛然抖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跑远了。
艾德蒙先生确信那位少年已经明白是怎么回事,因为没有哪一位主人会用管家的照片来装饰客厅。
那天黄昏,回到家的艾德蒙太太察觉到异常,忍不住问道:“亲爱的,你心爱的小提琴坏了吗?”
“哦,没有,我把它送人了。”艾德蒙先生缓缓地说道。
“送人?怎么可能!你把它当成了你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艾德蒙太太有些不相信。
“亲爱的,你说的没错。但如果它能够拯救一个迷途的灵魂,我情愿这样做。”见妻子并不明白他说的话,他就将经过告诉了她,然后问道:“你觉得这么做有什么不对吗?”“你是对的,希望你的行为真的能对这个孩子有所帮助。”妻子说。
三年后,在一次音乐大赛中,艾德蒙先生应邀担任决赛评委。最后,一位叫里奇的小提琴选手凭借雄厚的实力夺得了第一名!评判时,他一直觉得里奇似曾相识,但又想不起在哪里见过。
颁奖大会结束后,里奇拿着一只小提琴匣子跑到艾德蒙先生的面前,脸色绯红地问:“艾德蒙先生,您还认识我吗?”艾德蒙先生摇摇头。“您曾经送过我一把小提琴,我珍藏着,一直到了今天!”里奇热泪盈眶地说,“那时候,几乎每一个人都把我当成垃圾,我也以为自己彻底完了,但是您让我在贫穷和苦难中重新拾起了自尊,心中再次燃起了改变逆境的熊熊烈火!今天,我可以无愧地将这把小提琴还给您了……”
里奇含泪打开琴匣,艾德蒙先生一眼瞥见自己那把心爱的小提琴正静静地躺在里面。他走上前紧紧地搂住了里奇,三年前的那一幕顿时重现在艾德蒙先生的眼前,原来他就是“丹尼斯先生的外甥琼”!艾德蒙先生眼睛湿润了,少年没有让他失望。
哲理背囊:
做一个胸襟开阔的人吧,即使厌恶他人时也要竭力与其友好相处,发现对方的长处,由此来包容对方。
如果对方的缺点已经成了某种人格方面的缺陷,那么把自己当作他人的诤友吧,以一种同时照顾到对方尊严的方式,平和客观地指出他的问题所在,对于我们的伙伴以诚恳地提醒,这样,我们不仅遵循了自己的本性,也会交到真正的朋友。
满足于自身品质的提升,是幸福的秘诀
理性灵魂有下列性质:它观察自身,分析自身,把自身塑造成它所选择的模样,它自己享受自己的果实——它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管生命的界限终于何处。无论它在那里停止,它都使置于它之前的东西充分和完整。
满足于你说出的每个词和音节中的勇敢的真诚,你就能生存得幸福。
《沉思录》中的沉思:
斯多亚派哲学与宗教的观念并不相同,无论是基督教还是佛教,他们为人们许诺了一个理想的净土,在那里,有人们期待的一切快乐,同时避免了人们恐惧和烦恼的种种痛苦。这乐土是信仰之人的希望,为了这个彼岸的幸福,他们乐于在此生行善或者忍受。斯多亚派哲学不同,它没有任何关于“彼岸”或“来生”的承诺,只是在自我德性的修养和提升中得到满足,单从这一点来说,确实体现了一种更高的境界。
对于斯多亚派哲学的学者来说,即使所有别人都不相信他是过着一种简朴、谦虚和满足的生活,他也决不对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感到愤怒,也不偏离那引到生命的终结的这条道路,他们循此而达到纯粹,宁静的境界,并没有任何强迫地完全安心于他的命运。
确实,如果在生活中有这样一个人,他具备高尚的品质和德行,这不是为了赢得别人的赞赏和长久的名声,也不期待这能够为他带来某些现实的利益,他只是对于自己品德高尚这一点而感到满足,感到不需要其他东西来填充自己的人生,那么他也一定能赢得人们的尊重。
成长故事苑:
一个灯塔守护人在一座孤岛上生活了将近40年。当他还是一个毛头小伙子时,就随着伯父来到了这座孤岛。白天,叔侄俩人出海捕鱼;晚上,就燃起篝火,为过往的轮船引航。
20年后,伯父死了,他就一个人守护着孤岛上的灯塔。一个狂风暴雨的夜里,一艘客轮在灯塔的指引下,安全地停泊在孤岛避风处的港湾。船长上岸后,万分感激地对守塔人说:“如果没有这座灯塔的指引,我这艘客船,还有满船的乘客,早就葬身海底了。作为感谢,我要带你离开这个地方,并且每月至少给你2500美元的薪水。”
守塔人笑着摇摇头。
船长大惑不解:“难道你不想过安逸的生活吗?”
守塔人平静地说:“想!但是这里就是我的岗位。10年前遭遇风暴的船长和你一样,答应给我3000美元的薪水。可是假如我当时真的答应他离开了这里,后来的那些船只,包括你的客船,今天还能获救吗?”
船长如梦方醒,激动而又惭愧地拥抱守塔人。
哲理背囊:
培养自身高尚的德性,如果某些事是不对的,不要做它,如果是不真实的,不要谈它。我们要这样努力——
丝毫不注意整个过去,不担忧于未来之事,而仅仅使自己的现在符合与虔诚和正义。符合虔诚就是说你可以满足于分配给你的命运,因为自然是为你分配的,你是适合它的。符合正义就是说,你可以始终坦白、无掩饰地说出真理,根据每一事物的价值做与法相一致的事情。决不要让你可怜的肉体的感觉阻挠你。
不管外部缠绕的事物漩涡是如何旋转,为了使免除了命运束缚的理智里自身能纯粹和自由地互动,那么去做正当的事,接受发生的事和送出的真理吧。
不要为了满足欲望而作恶
因欲望而犯罪的人是被快乐所压倒,他的犯罪看来是更放纵和更懦弱。被自己的冲动驱使做出恶事,是受欲望的牵导。被一连串的欲望所推动——这属于野兽,等于一个法勒里斯和一个尼禄。
《沉思录》中的沉思:
法勒里斯和尼禄是古时代的两个有名的暴君。
因为欲望而犯罪,是现实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现象,我们常可听到人们用鄙夷不屑的口吻说出贪得无厌、贪心不足、贪婪成性等贬斥贪婪的词汇来,但是谈论这些事情的人们却也会不自觉地犯同样的错误。可见,欲望是人性的陷阱之一,它既是天使又是魔鬼,可以成为一个人发展进步的推动力,也可能变成一个人犯罪或者堕落的引诱者。
一般来说,人们所说的欲望指的就是一个人对金钱和财富或者其他想要得到的东西的强烈占有欲。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说的就是这一点。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尤其是对于外部物质世界的占有欲,更是一个无底深渊。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是诱惑,人的占有欲往往就这样被强烈地激发起来。但是虽然人们承认欲望的客观存在,并不代表肯定欲望本身,欲望的永无休止既是和动物的相同点,也是普通人和暴君的共同点,是我们竭力要避免和舍弃的东西。
冥想生命本质,所有人最重要的是去掉了质料、罩衣、外壳和杂物的心灵(支配原则)。如果能对包裹着灵魂的可怜身体不与关心,人就肯定不会因为追求衣服、居室、名声以及类似的外表和装饰而苦恼。
成长故事苑:
有一个这样的寓言故事。
狐狸和狼是死对头,在动物王国中,它们一直在明争暗斗,渴望更高的位置和权力。但是狼比狐狸走运,狼被提拔了,而狐狸却什么也没得到。
怎么样搞掉狼呢?狐狸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一条计策。
狐狸去拜见狼,诚恳地说:“狼大哥,过去我有对不起你的地方,是我错了,你一定要谅我呀。”
狼见狐狸登门认错,心里得意,摆出大仁大义的样子说:“没什么,过去的事情就别提了,咱们团结一致向前看。”
狐狸与狼倾心长谈,并积极为狼出谋划策,临走时,非要留下点小礼品不可。狼觉得也不能太不给狐狸面子,就收下了,反正狐狸也没有什么要求。
狐狸隔三岔五就经常来走动,每次来都带些礼品,不轻不重,狼渐渐地也就习以为常了。
有一天,狐狸对狼说:“现在羊和猪在争一块草地,羊跟我关系不错,你看能不能帮羊说句话?”
这件事狼是知道的,不是什么大事,就替狐狸办了,之后,狐狸拿了更多的礼品来感谢。
长此以往,狐狸求狼办的事也越来越多,当然礼品也越来越多,不知不觉中,超过原则的范围也越来越远。
终于有一次,狐狸让狼办一件很危险的事,许诺事成之后定有重谢,狼不干。狐狸取出一个小本,上面记着狼每次受贿的时间、事由等,各种证据俱全,这些就足以毁掉狼的前程。不得已,狼答应再帮这一次忙,下不为例。
没有下一次了,狼东窗事发,将在狱中度过自己的余生。
哲理背囊:
正像晚清时代的大学者王国维所说:“控制自己的欲望,就要保持冷静、时时质疑。
如果它(某一事物)对作为一个理性存在的你有用,你就坚持它吧;但如果它只是对于作为一个动物的你有用,那就要拒绝它。这种做法当然是一个遵循本性者的自然行为,它对于保持一个人的尊严与高贵有很大的益处,也避免让人陷入堕落的深渊。
欲望当然只是对于作为一个动物的自我有用,那么,为了避免让自己降低层次,从生命状态上堕入低等动物的行列,果断地拒绝它吧,万万不要为了满足欲望而做出令自己羞愧和遗恨终生之事。
把死亡视为不过是自然的一次运转
注意什么是死亡这一事实:如果一个人观察死亡本身,通过反省的抽象力把所有有关死亡的想象分解为各个部分,它就将把死亡视为不过是自然的一次运转;如果有什么人害怕自然的运转,那它只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无论如何,死亡不仅是自然的一种运转,也是一件有利于自然之目的的事情。
最后,以一种欢乐的心情等待死亡,把死亡看作不是别的,只是组成一切生物的元素的分解。而如果在一个事物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元素本身并没有受到损害,为什么一个人竟忧虑所有这些元素的变化和分解呢?因为死是合乎本性的,而合乎本性的东西都不是恶。
《沉思录》中的沉思:
从一个人意识到自己活着开始,可能就在经常地思考死亡的话题,白天由于忙于繁琐事务,又清晰地融入现实生活,有时能够避开关于死亡的想法,但是一有闲暇或者夜深人静之时,死亡的念头又常常得出来骚扰人们,人们为此百思不得其解,同时也万分惶恐,想要有一天自我要彻底消失,这似乎比遭受任何可怕的痛苦和灾难都跟可怕。
然而这种想法是幼稚的,是人们在没有认清生命本质的时候,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见所作出的臆断。其实,考虑不久以前你还没有身体、无影无踪,你现在看到的一些事物,现在生活的一些人也不存在。因为所有事物按其本性天生要变化、扭转和衰朽的,以便在连续的系列中的别的事物可以出现。
你就会明白,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包括人自身都是一个大的循环系统中的一分子,死亡只是一种自然的运转,是生命衰朽之时的必然行动,正如未熟的葡萄、成熟的和干枯了的葡萄,所有这些都是变化,不是变为虚无,而是变为尚未存在的什么东西。死亡是一个阶段的结束,也是另一段生命旅程的开始,虽然我们对新的生命形式一无所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一定像人生一般精彩,甚至远远超出于此。
既然如此,何不以一种洒脱自在,和浪漫主义者对死亡的憧憬的心态来面对这种运转和变化呢!
成长故事苑:
庄子临终时,弟子们准备厚葬自己的老师。庄子知道后笑了笑,幽了一默:“我死了以后,大地就是我的棺椁,日月就是我的连璧,星辰就是我的珠宝玉器,天地万物都是我的陪葬品,我的葬具难道还不够丰厚?你们还能再增加点什么呢?”学生们哭笑不得地说:“老师呀!若要如此,只怕乌鸦、老鹰会把老师吃掉啊!”庄子说:“扔在野地里,你们怕飞禽吃了我,那埋在地下就不怕蚂蚁吃了我吗?把我从飞禽嘴里抢走送给蚂蚁,你们可真是有些偏心啊!”
哲理背囊:
把死亡看成一种变化,一种自然的运转,而非一个深渊或一种毁灭。当你想到死亡的时候,发动积极的思维方式,对死亡的恐惧只来自于人对其的意见,而非死亡本身。
不必害怕变化,没有变化,我们就不可能出生,成长,成熟,变化是一种为我们带来生之希望的事物,人害怕变化,就如同杞人忧天,是幼稚的行为。
愤怒就是灵魂在摧残自身
灵魂摧残自身是在它被什么人排斥或怀着恶意攻击的时候,那些愤怒的人的灵魂就是这样。
生命在一刻不停地奔向终点, 而我们的灵魂还不关照自身,而是把喜怒寄予别的灵魂,这是多么让人遗憾的事!
《沉思录》中的沉思:
人经常不能控制自己的怒气,为了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勃然大怒或这愤愤不平,愤怒由对客观现实某些方面不满而生成,比如,遭到失败、遇到不平、个人自由受限制、言论遭人反对、无端受人侮辱、隐私被人揭穿、上当受骗等多种情形下人都
会产生愤怒情绪。表面看起来这是由于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或者被人攻击和排斥而激发的自尊行为,其实,用愤怒的情绪困扰灵魂,乃是一种自我伤害。
对身体健康的伤害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愤怒对于灵魂的摧残尤为严重。由灵魂而生的愤怒情绪,又回过头来伤害灵魂本身,让灵魂变得躁动不安,失去原有的宁静和提升自己的精力和时间,这是灵魂的一种自戕。
古代的皮索恩是一个品德高尚、受人尊敬的军事领袖。一次,一个士兵侦察回来,没能说清楚跟他一起去的另一个士兵的下落。皮索恩愤怒极了,当即决定处死这个士兵。就在这个士兵被带到绞刑架前时,失踪的士兵回来了。但结果出人意料:领袖由于羞愧更加暴怒,处死了3个人。
在这位军事领袖的身上,令人遗憾和痛心地表现出了愤怒摧毁理智的现象。而理智正是灵魂的高贵所在, 如果人们任由灵魂自我伤害而不进行干预,这种无动于衷该有多么的悲哀。
正如思想家蒲柏所说: “愤怒是由于别人的过错而惩罚自己。”文学家托尔斯泰也说: “愤怒对别人有害,但愤怒时受害最深者乃是本人。”
我们愤怒于别人的言行,让愤怒占据了大部分的灵魂空间,灵魂负载着重担,再无法关照自身,更不能得到任何形式的提升,反而在愤怒情绪的支配下更加容易丧失理智,甚至于越来越远离人的高贵,接近于动物的蒙昧和愚蠢。
结果,导致我们愤怒的人与事依然故我,他们继续做着错的事,享受着愉悦的心情;
结果,因为愤怒,我们无法专注于眼前的工作, 没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结果,我们只顾着愤怒,而无暇体验生命中原本存在的其他美和善。
折磨我们的是自己的愤怒情绪, 而非别人的一些令人愤怒的行为。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从而避免让灵魂受到伤害,是完全在我们的力量范围之内的。
成长故事苑:
有一位得道高人曾在山中生活三十年之久,他平静淡泊,兴趣高雅,不但喜欢参禅悟道,而且也喜爱花草树木,尤其喜爱兰花。他的家中前庭后院栽满了各种各样的兰花,这些兰花来自四面八方,全是年复一年地积聚所得。大家都说,兰花就是高人的命根子。
这天高人有事要下山去,临行前当然忘不了嘱托弟子照看他的兰花。弟子也乐得其事,上午他一盆一盆地认认真真浇水,等到最后轮到那盆兰花中的珍品——君子兰了,弟子更加小心翼翼了,这可是师父的最爱啊!他也许浇了一上午有些累了,越是小心翼翼,手就越不听使唤,水壶滑下来砸在了花盆上,连花盆架也碰倒了,整盆兰花都摔在了地上。这回可把弟子给吓坏了,愣在那里不知该怎么办才好,心想:师父回来看到这番景象,肯定会大发雷霆!他越想越害怕。
下午师父回来了,他知道了这件事后一点儿也没生气,而是平心静气地对弟子说了一句话:“我并不是为了生气才种兰花的。”
弟子听了这句话,不仅放心了,也明白了。
理性地行动:
制怒,在脉搏加快跳动之前, 凭借理智的伟力平静自己。
想一想,如果惹你生气的人犯了错误,是由于某种他们不可控的原因,我们为什么还要愤怒呢?
如果不是这样,那么他们犯错一定是由于善恶观的错误。我们看到了这一点,说明在善恶观的问题上,我们的灵魂比他们优越,比他们更理性,更能辨明是非黑白。对于他们,我们只有怜悯,不应有一丝愤怒。
对于犯了错误的人,尽己所能平静地劝诫他们,把他们当成理智生病的人一样医治,没有必要生气,心平气和地向他们展示他们的错误, 然后继续做你该做的事,完成自己的职责。
记住:让别人的错误行为停留在原地而不要影响自己,是我们的义务。
做最小的事情也要参照一个目标
灵魂摧残自身是在它让自己的行动漫无目标,不加考虑和不辨真相地做事的时候,因为甚至最小的事情也只有在参照一个目标来做时才是对的。
《沉思录》中的沉思:
生活中,总有一些人被自己的活动弄得筋疲力尽,他们苦恼于工作和琐事带来的压力,被生活弄得团团转,而不是享受工作和生活中的价值感和喜悦。他们是自我的放浪者,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多半是没有目标来引到每一个行为,所有思想和行为都没有明确的目的。
一个人无论他现在多大年龄,他真正的人生之旅,是从设定目标的那一天开始的,以前的日子,只不过是在绕圈子而已。
为了求生存,求成功,我们必须由杂乱中建立秩序,找出一个正常的步调,确定一个目标。 如果没有目标,就只能在人生的旅途上徘徊,永远到不了目的地。正如空气对于生命一样, 目标对于成功也有绝对的必要。
成长故事苑:
有人问罗斯福总统夫人:“尊敬的夫人,你能给那些渴求成功的人,特别是那些年轻的、刚刚走出校门的人一些建议吗?”
总统夫人谦虚地摇摇头说:“不过,先生,你的提问倒令我想起我年轻时的一件事。那时,我在本宁顿学院念书,想边学习边找一份工作做,最好能在电信业找份工作,这样我还可以修几个学分。我父亲便帮我联系,约好了去见他的一位朋友——当时任美国无线电公司董事长的萨尔洛夫将军。
“等我单独见到了萨尔洛夫将军时,他便直截了当地问我想找什么样的工作,具体是哪一个工种。我想:他手下的公司的每一个工种我都喜欢,无所谓选不选了,便对他说随便哪份工作都行。
“只见将军停下手中忙碌的工作,目光注视着我,严肃地说:‘年轻人,世上没有一类工作叫随便,成功的道路是目标铺成的!’
“将军的话让我面红耳赤,这句发人深省的话,伴随我的一生,让我以后一直非常努力地对待每一份工作。”
哲理背囊;
不仅是工作,对待生命中的任何一件事,都不可有随便的态度,否则将一事无成。
如果一个人想要改变眼前充满不幸或者不尽如人意的情况,只要回答这个简单的问题:“我希望情况变成什么样?”然后全身心投入,采取行动,朝理想目标前进即可。
设定目标要重视四个因素:一是了解你想做什么;二是了解你能做什么;三是要将愿望和能力、现实相统一;四是要学会放弃,要抑制想知道一切、达到一切、拥有一切的贪婪欲望。
然后,通过你的计划和行动不折不扣、坚定不移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在一个个目标逐渐实现的过程中,整个人生的意义也正一分一豪地突显出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