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录·青少版-卷十二 生命在恰当的时候终止,并非遭受不幸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悖谬的事:人们爱自己超过爱他人,却重视他人的意见超过重视自己的意见

    我常常觉得这是多么奇怪阿:每个人爱自己都超过爱所有其他人,但他重视别人关于他自己的意见,却更甚于重视自己关于自己的意见。

    所以,我们对我们的邻人将怎么想我们,比我们将怎样想自己要重视的多。

    苏格拉底常常以拉弥亚之名,以吓唬孩子的妖怪之名称呼多数人的意见。

    《沉思录》中的沉思:

    生活中,有人过于迷信他人的看法,反而失去了自己,他们重视他人的意见胜于重于自己的意见,虽然有的时候,“他人”在自己心目中的地位并不高,或者说不及自己的分量更重。殊不知,每个人的判断都像一个钟表,没有一只走得完全一样,如果一味听从他人的意见,便会永远不知道时间。

    丰子恺先生有这样一段文字:“有一回我画一个人牵两只羊,画了两根绳子。有一位先生教我:‘绳子只要画一根。牵了一只羊,后面的都会跟来。’我恍悟自己阅历太少,后来留心观察,看见果然如此:前头牵了一只羊,后面数十只羊都会跟去。就算走向屠宰场,也没有一只羊肯离群而另觅生路的。后来看见鸭也如此。赶鸭的人把数百只鸭放在河里,不需用绳子系住,群鸭自能互相追随,聚在一块。上岸的时候,赶鸭的人只要赶上一两只,其余的就会跟了上岸。即使在四通八达的港口,也没有一只鸭肯离群而走自己的路的。”

    我们作为具备高级思维能力的人,如果不能坚持自己的判断,岂不变得如群羊和群鸭一般盲目愚昧?

    人生应自持,毁誉莫动摇。 

    孔子说,听了别人毁人、誉人,自己不要立下断语;或者说,有人攻讦自己或恭维自己,都不要过分考虑。

    所以,毁誉不是衡量人的绝对标准,听的人必须要明辨。

    成长故事苑:

    梅边是一位年轻的画家,一次他在画完一幅自己十分满意的杰作后,拿到展厅去展出。为了能听取更多的意见,他特意在他的画作旁放上一支笔,请他人指正。这样一来,每一位观赏者,如果认为此画有败笔之处,都可以直接用笔在上面圈点。当天晚上,梅边兴冲冲地去取画,却发现整个画面都被涂满了记号,没有一笔一画不被指责的。他十分懊丧,对这次的尝试深感失望。

    他把自己的遭遇告诉了一位朋友,朋友告诉他不妨换一种方式试试,于是,他临摹了同样一张画拿去展出。但是这一次,他要求每位观赏者将其最为欣赏的妙笔之处标上记号。等到他再取回画时,发现画面也被涂遍了记号。一切曾被指责的地方,如今却都换上了赞美的标记。他不无感慨地说:“现在我终于发现了一个奥秘: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满意,因为,在一些人看来是丑恶的东西,在另一些人眼里或许是美好的。”

    哲理背囊:

    不同的人,对于同样的事、同样的人,常常会有不同的看法,产生不同的意见。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碰到。因为人世间每一个人的眼光各不相同,理解事物的角度也不尽一样。所以,遇事要用正确的思维方式,不要完全相信你所听到的和表面看到的一切,也不要因为他人一时的批评而迷失自己。

    如果太在意外在的评论与看法,总想在别人面前展示一个完美的自己,而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的丝毫质疑,就像将自己置身于别人的话语圈里,而往往忽视了自己的真实处境。看似特立独行,实则为外物所困。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凡事要有自己的主见,要学会自己拿主意,坚定自己的立场,相信自己的力量,不要因为他人的评价而放弃自己内心的想法,不做别人毁誉的“奴隶”。能看清自己,看清这个世界,特立独行,不要泯然与众,碌碌一生。

    在你无望完成的事情中也要训练自己

    甚至在你无望完成的事情中也要训练自己。因为,即使在所有别的事情上不太擅长的左手握起缰绳来也要比右手更有力,因为它一直受这种训练。

    《沉思录》中的沉思:

    著名诗人顾城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

    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就像一只蚂蚁一样,一生匍匐在大地之上劳作,受苦受累,但最终却不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很多人在面对种种这种情况,听天由命,最后就真的成了蚂蚁,平庸地度过一辈子。但有些人却超越了这一切,他们每天都有快乐的笑容,他们把幸福的感觉洋溢在自己周围,他们的美丽仿佛天神,他们拥有幸福快乐的一生。他们对困难抱持一种感谢的态度,世界在他们的眼中变了一个样。苦难、挫折和失败在别人的眼中如洪水猛兽,但在他们眼中却自有一定美好,他们不逃避一切,勇敢地迎难而上,他们的人生变得与众不同。

    即使知道自己绝无希望完成某件事情,但是仍然全力以赴地去行动,这过程中表现出了一种人类战胜命运的悲怆,而结果中也显示出了个人的成长和提升。

    其实,世间的事就是这样,如果你改变不了世界,那就改变你自己吧,换一种眼光去看世界,你会发现所有的苦难和障碍其实都是促进你生命成长的“清新氧气”。

    成长故事苑:

    伍德是音乐系的学生,这一天,他走进练习室。在钢琴上,摆着一份全新的乐谱。

    “超高难度……”伍德翻动着乐谱,喃喃自语,感觉自己对弹奏钢琴的信心似乎跌到了谷底,消磨殆尽。

    已经三个月了!自从跟了这位新的指导教授之后,不知道为什么教授要以这种方式整人。

    伍德勉强打起精神,他开始用手指奋战、奋战、奋战……琴音盖住了练习室外教授走来的脚步声。

    指导教授是个极有名的钢琴大师。授课第一天,他给自己的新学生一份乐谱。“试试看吧!”他说。

    乐谱难度颇高,伍德弹得生涩僵滞、错误百出。

    “还不熟,回去好好练习!”教授在下课时,这样叮嘱学生。

    伍德练了一个星期,第二周上课时正准备让教授测试。没想到,教授又给了他一份难度更高的乐谱:“试试看吧!”上星期的课,教授提也没提。

    伍德再次挣扎于更高难度的技巧挑战。

    第三周,更难的乐谱又出现了。

    同样的情形持续着,伍德每次在课堂上都被一份新的乐谱所困扰,然后把它带回去练习,接着再回到课堂上,重新面临两倍难度的乐谱,却怎么都追不上进度,一点也没有因为上周的练习而有轻车熟路的感觉。伍德越来越感到沮丧和气馁。

    教授走进练习室。

    伍德再也忍不住了,他必须向钢琴大师提出这几个月来自己承受的巨大压力。

    教授没有开口,他抽出了最早的那份乐谱,交给伍德。“弹弹看!”他以坚定的目光望着伍德。

    不可思议的结果发生了,连伍德自己都惊讶万分,他居然可以将这首曲子弹奏得如此美妙、如此精湛!教授又让伍德试了第二堂课的乐谱,伍德依然呈现超高水准的表现……演奏结束,伍德怔怔地看着老师,说不出话来。

    “如果,我任由你表现最拿手的部分,可能你还在练习最早的那份乐谱,就不会有现在这样的程度……”钢琴大师缓缓地说。

    哲理背囊:

    遇到事情和问题的时候,无论是学习上的还是生活方面的,千万不要畏难。其实,往往不是因为事情难我们才不做,却常常是因为我们不去做,事情才显得困难的。正如《为学》中所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行动起来,我们就会战胜一切恐惧。

    虽然必须有目标,但是不要过分执着于目标是否达到,即使不能实现本来的愿望,也要在过程中寻找自己的收获。

    不要不加考虑地做任何事情,不要没有目的

    首先,不要不加考虑地做任何事情,不要没有目的。其次,使你的行为仅仅指向一个社会目的。

    《沉思录》中的沉思:

    在《爱丽斯漫游奇境》中,小爱丽斯问小猫咪:“请你告诉我,我应该走哪条路呢?”

    猫咪说:“这在很大程度上看你要去什么地方。”

    “去哪我都无所谓。”爱丽斯说。

    “那么你走哪条路都可以。”猫咪回答道。

    “这……那么,只要能到达某个地方就可以了。”爱丽斯补充道。

    “亲爱的爱丽斯,只要你一直走下去,肯定会到达那里的。”

    现实中,像爱丽斯那样去哪里都无所谓的人大有人在。他们在学习中标榜勤奋刻苦,但却从来没有一个明确目标,更谈不上人生规划,他们机械地学习,疯狂地学习,忘了自身的健康和自己的未来。可以说,他们将在个人发展中走更多的弯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

    学习和生活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

    目标赋予我们生活的意义。有了目标,我们才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追求喜悦而不是避免

    痛苦上。有了目标,我们才知道要往哪里去,去追求些什么。没有目标,生活就会失去方向

    ,而人也成了行尸走肉。人们生活的动机往往来自于两样东西:不是要远离痛苦,就是追求

    欢愉。目标可以让我们把心思紧系在追求欢愉上,而缺乏目标则会让我们专注于避免痛苦。

    同时,目标甚至可以让我们更能够忍受痛苦。

    目的性是一个人生活道路上的“北斗星”。一个人如果在生活中没有了目的性,就永远也找不到自己的新天地。

    成长故事苑:

    比赛尔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颗明珠,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旅游者来到这儿。可是在肯·莱文发现它之前,这里还是一个封闭而落后的地方。这儿没有一个人走出过大漠,据说不是他们不愿离开这块贫瘠的土地,而是尝试过很多次都没有走出去。

    肯·莱文当然不相信这种说法。他用手语向这儿的人问原因,结果每个人的回答都一样:从这儿无论向哪个方向走,最后都还是转回出发的地方。为了证实这种说法,他做了一次试验,从比塞尔村向北走,结果三天半就走了出来。

    比塞尔人为什么走不出来呢?肯·莱文非常纳闷,最后他只得雇一个比塞尔人,让他带路,看看到底是为什么。他们带了半个月的水,牵了两峰骆驼,肯·莱文收起指南针等现代设备,只拄一根木棍跟在后面。

    十天过去了,他们走了大约八百英里的路程,第十一天的早晨,他们果然又回到了比尔。这一次肯·莱文终于明白了,比塞尔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漠,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认识北斗星。

    在一望无际的沙漠里,一个人如果只凭着感觉往前走,他会走出许多大小不一的圆圈,最后的足迹十有八九是一把卷尺的形状。比塞尔村处在浩瀚的沙漠中间,方圆上千公里没有一点参照物,若不认识北斗星又没有指南针,想走出沙漠,确实是不可能的。

    肯·莱文在离开比塞尔时,带了一位叫阿古特尔的青年,就是上次和他合作的人。他告诉这位汉子,只要你白天休息,夜晚朝着北面那颗星走,就能走出沙漠。阿古特尔照着去做,三天之后果然来到了大漠的边缘。阿古特尔因此成为比塞尔的开拓者,他的铜像被竖在小城的中央。铜像的底座上刻着一行字: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哲理背囊:

    确立目标,让带着目的做事成为你的习惯。

    当然,目标的确定不可凭一时的激情和冲动行事,它必须符合现实情况。每一个人的实力和条件各不相同,在确定目标时应该扬长避短,选准适当的目标。不必一定将目标定得很高,因为一旦不能实现就会导致挫败感,丧失自信心。如果做不了普照万物的太阳,就做点缀夜空的星辰;做不了参天大树,就做清翠可爱的小草;只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同事又能为整个社会做出贡献,就是有意义的目标。

    带着目标去做每一件事,绝不容许任何不加考虑,无明确目的的事情发生,明白那样的做法,是对生命的极大浪费,对分配给自己的宇宙本性的违逆。

    你所拥有的一切就是现在

    虽然你打算活三千年,活数万年,但还是要记住: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最长的和最短的生命就如此成为同一。

    一个人不可能丧失过去和未来,一个人没有的东西,有什么人能从他夺走呢?唯一能从人的那里夺走的只是现在。

    《沉思录》中的沉思:

    生活中常有这种事情:来到跟前的往往轻易放过,远在天边的却又苦苦追求;占有它时感到    平淡无味,失去它时方觉可贵。可悲的是,这种事情经常发生,我们却依然觊觎看那些“得

    不到”的,跌入这种“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的陷阱中,遗失了我们身边的宝贝。大部分的人都没有活在“今天”——不是活在“从前”,就是活在“以后”。人生有许多宝贵的时刻都溜走了,因为我们的心都被过去和未来占满了。“活在今天”这个观念并不是非常深奥,却很少有人做到。

    活在今天非常重要,因为只有此时才是你真正拥有的。除了此时此刻,你别无选择。活在今天,就是要承认你尝不到过去或未来的时刻。就是今天!信不信由你,你一生只有今天这一天。

    掌握此刻对于享受创意的人生是很重要的,创意品质的优劣要看你能不能完全投入活动之中,只有如此,你才会从所做的事当中得到充分的快意与满足。不管你正在下棋还是和朋友说话,或是观看落日,掌握此刻真是美好。将创意投注于现在,会产生一种明快亲切的感觉,

    并且感到与世界之间的真正和谐。

    一个学禅的弟子问他的老师:“师父,什么是禅?”师父回答道:“禅是扫地的时候扫地,吃饭的时候吃饭,睡觉的时候睡觉。”弟子说:“师父,这太简单了。”“没错,”师父说:“可是很少有人做得到。”

    大部分的人很少处于眼前的时刻,这很不幸,因为他们错失了生活的许多机会。

    其实,昨天是一张已经过期的支票,明天是一张还未填写数字的空白支票,等着我们去填写。只有今天的支票是最有效的,我们要好好把握,好好珍惜。

    成长故事苑:

    有一天晚上,伟大的所罗门王做了一个梦。在梦里,有一位智者告诉了他一句至理名言,这句至理名言涵盖了人类的所有智慧,能使他得意的时候保持平常心,不会忘乎所以;失意的时候能够百折不挠,始终保持快乐平和的状态。但是,所罗门王醒来之后却怎么也想不起来那句至理名言。于是,所罗门王找来了最有智慧的几位老臣,向他们讲了那个梦,要求他们把那句至理名言想出来,并拿出一枚大钻戒,说:“如果想出来那句至理名言,就把它刻在戒面上。我要把这枚戒指天天带在手指上。”

    一个星期过后,几位老臣兴奋地前来送还钻戒,戒面已刻上了一句可以让他胜不骄、败不馁。而且永远保持快乐的至理名言:“只活在今天!”

    哲理背囊:

    我们也许可以不必在乎周围的一切,但是必须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好的、不好的;令人欢喜的,令人忧愁的。少些许遗憾,多几份坦然,即使有朝一日你将失去,那么你也会无怨无悔的说:我曾珍惜了我所拥有的。

    人生的确应该这样,与其一味伤感过去流逝的岁月,沉浸在对未来的幻想之中,不如真切的把握现在,做手头的工作,享受眼前的幸福,做到一生无怨无悔。

    生命在恰当的时候终止,并非遭受不幸

    任何一种活动,无论它可能是什么,当它在它恰当的时间停止时,它并非遭受到不幸,因为它已停止了;做出这一活动的人也并非遭受不幸,因为活动已经停止。那么同样,由所有这些行为组成的整体,亦即我们的生命,如果它在恰当的时候结束这一过程,它也就没有受到痛苦。而恰当的时间和界线是由本性来确定的,有时像年迈而终的事情是由人的特别本性来确定的,但通过其部分的变化使整个宇宙总是保持青春和完美,则总是由宇宙的本性来决定的。对于宇宙有用的一切始终是好的和合乎时宜的。因为它对宇宙来说是合乎时宜的和有利的,是跟宇宙一致的。

    《沉思录》中的沉思:

    生命的过程就像一场海上的旅途,你上船,航行,近岸,然后下来。如果死后的确是航向另一个生命,那就不会需要神,甚至在不会有人再惧怕。但如果是航向一个无知无觉之乡,你将不会再受痛苦和快乐的掌握,不会再是身体的奴隶,这也是一种理想的解脱。

    正如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所说: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看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况且,宇宙正是凭借其内部旺盛健康的新陈代谢才能数亿年来生生不息的,而我们人类的生老病死正是其新陈代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过这些现象融入宇宙,并为宇宙的存在做出自己的贡献,以此思路来考虑问题,个人的生死甚至也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整体价值。

    成长故事苑: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施前去吊唁。到了庄子的家中,却发现庄子正蹲在地上,敲着瓦盆唱歌。

    一头雾水的惠施问道:“您和您的妻子同居一室,她为您生儿养女,后来她身体衰老了,死了,您不哭也就罢了——像您现在这样敲着瓦盆唱歌,难道不过分吗?”

    庄子这样回答道:“你说得不对。当她将要死的时候,我何尝没有悲痛之情呢?但随后,我想到了她的元始,她本来就没有生命;不但没有生命,而且本来就没有形体;不但没有形体,而且本来就没有精气。万物元始的质体,最初是掺杂于恍惚无形之中,经过逐渐衍变而有了精气,精气又逐渐衍变而有了形体,形体又逐渐衍变而有了生命,现在它又衍变到了死亡,这便是随着春、秋、冬、夏四时的节序而向前行进。我的妻子将要安稳、宁静地沉睡于这巨大的天地宫室之中,而我却因为她的离去而悲伤地号哭,我认为这是不明白生死之道的表现,所以我就停止了哭泣,而开始敲着瓦盆唱歌送她离去。”

    哲理背囊:

    克服死亡的恐惧,窥见生命循环,物质不灭的真理。

    可以不断地追索生命的本质和意义,但是绝对不要在这个问题上钻牛角尖,不要为此感到一种陷入无底深渊的恐惧,对死亡的害怕只是我们的意见,而不是事实本身,脱离这意见吧,这样才能以轻松愉悦的心情度过自己的人生。

    为不值得骄傲的事情骄傲是所有事情中最难堪的

    在我的父亲那里,我看到了在世人认为光荣的事情上他毫无骄矜之心。

    从阿珀洛尼厄斯,我看到了一个清醒地不以他解释各种哲学原则时的经验和艺术自傲的人。

    《沉思录》中的沉思:

    赫兹里特说过:“念念不忘自己长处的人会让人想到他的短处。”

    骄傲意味着无知。

    谦虚让我们人类不断习得改变世界的知识与能力,它是人类最大的成就。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要有一个“空杯”心态,这样才可以注入更多的“水”,正所谓“满招损,谦受益”。

    骄傲就像装满茶的茶壶一样,如果不把它倒了,它就会变成我们的负担,使我们再也没有空间和时间去装新的对我们有所帮助的东西。

    在《神曲·炼狱篇》里,睿智的但丁让那些骄傲的灵魂背负着将他们的身体压向地面的巨石行走——象征着神让他们在这种痛苦中学习谦卑,同时也象征骄傲本身就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她告诉我们,人如果乐于谦卑,反而能够获得心灵的自由与轻松。

    成长故事苑:

    一天,一位辅导老师应邀到某所学校的特长班进行一场与学生互动式的座谈。

    这是个数学特长班。进入这个班的学生入学时就经过精心挑选,学生天资甚高、聪明绝顶,但在待人处世上,却个个自视颇高,谁也不服谁。在整个互动座谈中,学生们对这位老师的态度,十分傲慢不恭。

    在座谈会结束之前,这位老师从自己的公文包里取出一个铁盒子摆在讲台上,并告诉同学:“这个铁盒里,贴了一张全世界最傲慢的动物的相片,有谁可以猜得到,到底是什么动物?”全班同学对老师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大感兴趣,于是有人猜猫,有人猜孔雀,也有人猜狼和狐狸,甚至最后连口袋怪兽皮卡丘的答案都出现了。可是老师听了台下同学的答案,一一摇头,并对同学们说:“现在,每一位同学依序到讲台上,掀开铁盒子看一看,就会知道里面到底贴了什么动物的相片。”谁知,每个上台的人掀开盒子的一瞬间,都愣一下,然后低着头,不发一语地走回自己的座位上,而且谁也不肯告诉别人,自己到底看到了什么。原来,这个铁盒子里面,贴了一面镜子,因此每个同学在盒子里面所看到的“傲慢动物”,当然就是自己。

    哲理背囊:

    无论是拥有姣好的面容,还是拥有显赫的家世,抑或是渊博的知识,不俗的见解,都要毫不矜夸,用平常心看待这一切。

    要知道,所有的一切,既是你现在拥有的,也是你将要失去的,我们所要做的,知识不断地学习、成长和进步。

    阻止流行的赞颂和一切谄媚,不要把他人的表扬放在心上,按照自己的一套原则和标准指导自己的整个人生。

    人生三幕也是全剧,别为遗憾难过

    这正像一个执法官曾雇佣一名演员,现在把他辞退让他离开舞台一——样。——“可是我还没有演完五幕,而只演了三幕”,——你说得对,但是在人生中三幕就是全剧,因为怎样才是一出完全的喜剧,这决定于那个先前曾是构成这个戏的原因,现在又是解散这出戏的原因的人,可是你却两方面的原因都不是。那么满意地退场吧,因为那解除你职责的人也是满意的。

    《沉思录》中的沉思:

    满足于宇宙分配给自身的时间和空间,这是一个理性的人容易做到的,但是,通常情况下,人们也会想,人生太过短促,在我没有达成所愿的时候,或者生命蒸蒸日上的时候戛然而止,这是怎样的悲伤和遗憾啊,这叹息里裹杂着一种“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沉重。

    然而,人生是一场戏剧,到底三幕才是完整的还是五幕才完整,并不由我们决定,对于我们来说,只能安心于造化的安排,把现实中我们最终拥有的结果作为全剧,不管是三幕,还是五幕。

    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不圆满才是人生”。人生在世,除了“志未酬,身先死”之外,还有太多太多的遗憾。起初谁都希望圆满:读书能上自己理想的学校,念自己喜欢的专业,做自己擅长的工作,娶(嫁)自己中意的人……然而,我们绝大多数人经历的也许是这样的生活:上了一个还不错的学校,学了一个不算讨厌的专业,干了一份糊口的工作,和一位还说得过去的人相伴一生。与原来的设定难免会有巨大的悬殊,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贩夫走卒,所有人的人生都会有遗憾,都不会圆满。完美永远只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中,它是我们的愿望,但却不可实现。

    我们可以这样说,人生的剧本不可能完美,但是可以完整。当你感到了缺憾,你就体验到了人生五味,你便拥有了完整人生——从缺憾中领略完美的人生。

    人活一世,每个人都在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其实,不完满才是人生。正如西方谚语所说:“你要永远快乐,只有向痛苦里去找。”你要想完美,也只有向缺憾中去寻找。

    成长故事苑:

    一只圆缺了一角,因此而不快乐,出发去寻找那失落的一角。

    在寻找过程中,它历经辛苦、艰险和失误,但也因为缺了一角,滚得不快,得到了意外的乐趣。例如有机会停下来和虫儿说说话,闻闻花香,让一只蝴蝶落在自己身上歇脚。也因为缺了一角,它有了生活的目标,能够一路唱着歌去寻找。

    后来,它找回了那失落的一角,却因此而失去了所有这些乐趣。当然,它同时也明白了,做出正确的选择,放弃了找回的那一角。

    它还是一个缺了一角的圆,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实和快乐。

    哲理背囊:

    不要苛求完美,不要期待人生没有遗憾,不要为了瑕疵而痛苦,因为这就是生命的本质。

    在生活中不受死的诱惑也不逃避死亡,对于灵魂究竟在身体中寄寓多久,不必过于关心。即便必须马上离去,也将乐意地离去,就仿佛要去做别的可以正派和体面地去做的事情一样。

    看看在你之后的无限时间,再看看在你之前的无限时间,在这种无限面前,你的人生是三幕还是五幕又有什么差别呢?

    思考死亡问题的时候,不妨借鉴二战时期的英国首相丘吉尔的观点:“酒吧关门的时候,我就离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