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珀洛尼厄斯,我懂得了意志的自由。
他在全部的生命中只关心这一点:即他的思想不要离开那属于一个理智的人,属于一个公民团体的人的一切。
《沉思录》中的沉思
一个人之所以不能获得自由,就是因为自己不能支配自己,而需受外力的牵连。受外力的牵连,即会受到外力的限制甚至支配。要从重重束缚和闲置中摆脱出来,达到自由的境界。这自由是怎样的自由,如何获得自由?自由方式是意志的自由,一个人人身的自由算不上自由,只有意志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自由意志是我们的理性灵魂,它具有以下的性质:
它观察自身,分析自身,把自身塑造成它所选择的样子;
它享受自己的果实,这一点和植物不一样,植物的果实都由别人分享;
它不管生命最后归于何处,都要达到自己的目的;
它是全面的,无论它在哪里停止,它都是充分和完整的。而舞蹈或者异常戏剧却会因为有某种东西打断它,而使整个活动不完整。
这就是意志的自由。
只要意志自由了,就能获得心灵的解脱,获得生命的超越,达到自由的大境界。
庄子曾经就意志自由有一个很动感的词来表达:坐驰。怎样才能坐驰呢?坐在那里,身子不动,心灵在宇宙之间自由飞翔驰骋。一个人的肉体是可以被羁绊的,但是一定不要给你的心灵戴上枷锁。一个人如果能够保持心灵的自由飞翔驰骋,那他在人间就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无论如何,一个人都要有自己的自由意志,否则,就只能拾人牙慧,成为别人的精神附庸,永远活不出真实的自己,又何谈自由?
成长故事苑
有个后生从家里到一座禅院去,在路上他遇到了一件有趣的事,他想以此去考考禅院里的老禅者。
来到禅院后,后生与老禅者一边品茶,一边闲谈,冷不防他问了一句:“什么是团团转?”
“皆因绳未断。”老禅者随口答道。
后生听到老禅者这样回答,顿时目瞪口呆。老禅者见状,问:“什么使你这样惊讶啊?”。
“不,老师父,我惊讶的是,你怎么知道的呢?”
后生说:“我今天在来的路上,看到一头牛被绳子穿了鼻子,拴在树上,这头牛想离开这棵树,到草地上去吃草,谁知它转过来转过去都不得脱身。我以为师父没看见,肯定答不出来,哪知师父一下就答对了。”
老禅者微笑着说:“你问的是事,我答的是理,你问的是牛被绳缚而不得解脱,我答的是心被俗务纠缠而不得超脱,一理通百事啊!”
哲理背囊: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渴望获得自由,而要想获得人生的自由,必须摆脱外力的牵连,才能真正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如果有人企图夺走你的自由意志使你偏离自己的正道,那你要提防两件事情:一是要保持自己的判断和行为的稳定性,二是要和善地对待那些企图夺走你自由意志的人。因为如果因为他们而烦恼,也是一种软弱。
有人说,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同时每个人也都是社会的一员。个体的意志自由与社会的利益之间必然会有冲突。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庄子替我们做了回答: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这两句话如何理解呢?
“外化而内不化”,从字面上理解,就是说外表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而内心有所坚持,坚守不变。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必然会被社会上的各种规则、各种法度所制约,在这时,一个人需要遵守这些外在的东西,这就做到了庄子所说的外化。但同时,一个人之所以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必然有他与众不同的地方,这时一个人需要见识自己的独特个性,坚守自己的内心禀赋,这就是庄子所谓的内不化。如果一个人能够在这个社会之中做到“外化而内不化”,就能体验到生命操之在我的快感了,也就能体验到真正的人生大自由。
和善宽厚的人更有力量、精力,更勇敢,更有男子气概
和善宽厚由于使人性更欣悦的,他们却更有男子气概,那拥有这些品质的人也拥有力量、精力和勇敢。
《沉思录》中的沉思
自古表现大丈夫情怀的诗数不胜数,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今人读来,仍然气冲霄汉,令人激动不已。
古人尝言,大丈夫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创不世之基业,立不世之奇功!这是真正的大丈夫,但其标准之高,也让当今之人望而却步。其实人性中最伟大的,最能体现男子气概的就要属和善宽厚的人。和善宽厚是一种内在的修养,是一种气质。这样的人才更有力量,更有精力,而且更加勇敢。
黄宗羲的《宋元学案》说得好:“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真正的大丈夫能做到以“仁义”为先,是一个注重道义的人,讲究的是要有骨、有气,要挺起胸膛,正直无私,具有顶天立地的骨气。正是:玉可碎,而不可以改其坚;兰可移,而不可以减其馨。
过去的药铺里经常有这样一副对联:但求世上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这句话包含的悲天悯人、宽厚无私的情怀是很让人感动的。自己虽然是良医,却祈求别人不生病,能与其所蕴涵的至高境界的道德品质相匹敌的当属孔子的一句话,即“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审理诉讼案件,我同别人一样能做好。但内心总是希望这些事情不再发生啊!
人世间最宝贵的不是金银财宝,而是一颗宽厚无私、品行高尚的心灵,那是纵有千金也不能买到的稀世珍品。
成长故事苑
被称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有一次宴请群臣,要大家不分君臣,尽兴饮酒作乐。正当大家玩得高兴时,一阵风吹来,灯火熄灭,全场一片漆黑。这时,有人乘机调戏楚庄王的爱姬,爱姬十分机智,扯下了这个人的冠缨,并告诉楚庄王:“请大王把灯火点燃,只要看清谁的冠缨断了,就可以查证出谁是调戏我的人。”群臣乱成一片,以为定会有人丧命。可是,楚庄王并没有动怒,反而宣布:“请大家在点燃灯火之前都扯下自己的冠缨,谁不扯断冠缨,谁就要受罚。”
当灯火再燃起来的时候,群臣都已经拔去了冠缨,那个调戏爱姬的人自然无法查出。大家都舒了一口气,又高兴地娱乐起来。
两年以后,晋军进攻楚国。这时,一名将军勇往直前,杀敌无数,立了大功。楚庄王召见他,赞扬他说:“这次打仗,多亏了你奋勇杀敌,才能打败晋军。”这个将领泪流满面地说:“臣就是两年前在酒宴中调戏大王爱姬的人,当时大王能够重视臣的名誉,宽容臣的过错,不处罚臣,还给臣解围,使臣感激不尽。从那以后,臣就决心效忠大王,等待机会为大王效命。”
理性的行动
《菜根谭》说得好:“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食,路径窄处,退一步与人行。”
通晓经史百家的林逋在《省心录》 文中讲道:“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讲的就是和善宽厚之道。
和善宽厚是一首人生的诗。至高境界的和善宽厚,不是仅仅表现在日常生活的人情往来上,而是升华为一种对宇宙的胸襟,对人生的气度。和善宽厚的含义也不仅限于人与人的理解与关爱,而是内心对于天地间一切生命的悲悯与博爱。
面对人生的苦难与命运的多舛,抑或面对他人无心的伤害,应该选择和善宽厚,这丝毫无损于自己的尊严,反而有助于人们在漫长的生命之河中穿越平庸。具有和善宽厚的思想境界,才会懂得人生的真谛。
概括起来,和善宽厚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容人之长
人各有所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相互促进,事业才能发展。相反,有的人却十分嫉妒别人的长处,生怕同事和部属超过自己而想方设法进行压制,其实这种做法是很愚蠢的。
2容人之短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的短处是客观存在的,容不得别人的短处势必难以共事。
3容人个性
由于人们的社会出身、经历、文化程度和思想修养各不相同,所以人的性格各异。因此容人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接纳各种不同性格的人,这不仅是一种道德修养,也是一门艺术。从历史上看,许多领袖人物,都是善于团结各种不同性格的人共同工作的典范。
4容人之过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历史上凡是有作为的伟人,多数都能容人之过。
5容人之功
别人有功劳,本应该感到高兴,但有的人心胸狭窄,生怕别人功劳大会对自己构成威胁。只有那些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胸怀开阔的人才能做到容人之功。
愿望应该明白地表现为你的举止(停)
那说他决心公正地对待你的人是多么不正常和不真诚阿!人啊,你在做什么?没有必要发出这一通知,它马上就要通过行动来显示。愿望应当明白地表现为你的举止。
《沉思录》中的沉思
只是嘴上说要公正得对待你可却不实际行动的人是多么不正常和不真诚啊,虽然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没有必要提前宣布,但我们必须要在行动中表现出我们的愿望。古代斯巴达人在举行公共庆典时常常为陌生人在遮阳棚里安排座位,而他们自己则在无论什么地方坐下。
一个人的品格也是这样,如果你想让别人知道你的善良,那就一定要明确无误地在眼睛里展示。正像是恋人能从对方的眼睛里读出一切。诚实和善良应该像一朵香味浓郁的鲜花,以致其他人一旦接近他时就知道他的意愿。
成长故事苑
有一位老教授,一生爱好收藏,早年收藏了许多价值连城的古董。他的老伴很早就死了,留下三个孩子,长大出国后很少回来看他。
孩子不在身边,老人一直很寂寞,所幸还有一个昔日的学生经常来陪着他
许多人都说:“这年轻人放着自己的正事不干,成天陪着老头子,好像很孝顺的样子,他这样做都是为了老头子的钱!”
老人的孩子们,也常从国外打电话回来,叮咛老教授务必小心,千万不要被骗。
“我当然知道,”老人总是这么说,“我又不是傻瓜。”
老人死了。律师宣读遗嘱时,三个孩子都从国外赶回来,老教授的那一位学生也到了。
遗嘱宣读之后,三个孩子的脸都绿了,因为听到老人居然把大半的收藏都留给了那个学生。
同时老人在遗嘱上向孩子们解释着:“我知道他可能看上我的古董收藏。但是,在我寂寞的晚年,只有他才是真正照顾我的人!孩子们尽管爱我,但是说在嘴里、挂在心上,却从不伸出手来照顾我。就算我这位学生的热心都是假的,但是,能够这样陪我、照顾我十几年,连句怨言都没有,这是你们都没有做到的。”
哲理背囊
办任何事情都一样,没有行动是办不成的。如果爱不用行动表达,那又怎么称得上爱?对于你爱的人,你要用行动去表达。
虚伪的友谊是最可耻的,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用行动避免它。
时常憎恨别人会让你的生命远离整个社会
从邻枝上切下的一根枝条必定也是从整个树上切下的,所以,一个人若同另一个人分离,他也是同整个社会分离。对于枝条来说,还是另外的东西切下了它,而一个人却是通过自己的行为使他和他的邻人分离——当他憎恨别人和不睬别人的时候。
《沉思录》中的沉思
苏格拉底常常说,你想要什么?是有理性的人的灵魂还是无理性的人的灵魂?——有理性的人的灵魂。——有理性的人中的什么灵魂呢?健全的还是畸形的你?——健全的。——那么你为什么不寻求它们呢?——因为我们有了它们。——那你们为什么还争斗吵闹呢?
如果树枝和树分离,那是因为外界的作用,要么是人为,要么是自然所为。但如果一个人同整个社会分离,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他通过憎恨别人和不理睬别人的行为造成这种结果。
一个枝条同邻枝分离,其实也就是同整个大树分离。同样的道理,一个人若是同身边的人分离,实际上他也就使自己与整个社会体系分开了。
但即使是这样,他仍然拥有宇宙给他的特权,只要他能够逐渐开始接近宇宙的普遍本性,完全可以重新变成社会体系的一部分。
但如果这种分离时常发生,那么回到先前的状态就很困难了。因为就像树枝一样,最初与树一起生长的枝条和先切下来再嫁接上去的枝条是不一样的。后者就像园丁所说的:“当它与树的其余部分一起生长时,它并不拥有和树同样的心灵。”
成长故事苑
有一个姑娘,她面容非常憔悴,看了让人不禁一丝心酸,她无穷无尽地向身边的人抱怨着生活的不公:“无论怎么努力,妈妈都觉得我做的不够好,同学们不喜欢我,因为我的成绩比他们好,我不漂亮,走在路上总有人拿异样的眼光看我。其实从刚开始,我就知道自己这辈子不会有好运气的。”“你如何得知的呢?”
“我小时候,一个道士说过:‘这小姑娘面相不好,一辈子没好运的。’我牢牢地记住了这句话。我知道每次我要交好运的时候,总有人设法阻止我。我憎恨这个社会,憎恨所有的人。几乎每天都会有人和我吵架。”
“你为什么不相信自己会有好运气呢?为什么要憎恨所有的人呢?为什么不试着心平气和地和别人交朋友呢?”她固执地说:“那个道士说过的……”
“或许,不是厄运在追逐你,是你在制造它。当幸福向你伸出双手的时候,你把自己的手藏在背后了,你不敢和幸福击掌。但是,厄运向你一眨眼,你就迫不及待地迎了上去。一个道士又怎么能左右你的生活呢?你不妨从现在开始试着不再和别人吵架,哪怕你已经怒不可遏。”
这位姑娘照着做了,几个月之后,两个人再度相遇,姑娘首先开口说:“谢谢你,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融入这个社会,让自己变得快乐,就不要憎恨任何人。”
理性的行动
无论如何要好好对待你的同伴,因为他们天生就是你的朋友。
生活中人们不可避免地会被他人侵犯、伤害或妨碍,有的人可能是无意中冒犯了你,有的人可能是为了某种原因冲撞了你,有的人可能是为了一些蝇头小利而让你反感。这些算不上大奸大恶的小事,多是道德领域中的事,未必能达到法律的高度。咽下去,心有不甘;针锋相对,实在不值。当你因什么人的这种错误生气时,立刻转向自己,想想你自己是否犯过类似的错误,通过注意这些,你将迅速地忘记你的愤怒。
当另一个人谴责你或仇恨你时,或者当人们谈论伤害你的事情时,千万不要憎恨或者不理睬他们,而是要接近他们的灵魂,找到原谅他们的理由。并心平气和地告诉对方,你哪里错了,侵犯了我什么地方。
那这样是不是说我们就一定要非原则的以德抱怨呢?我们来听一段对话:
弟子:“老师,如果有个人得罪了我,而我不但不记仇反而对他非常好,期望能感化他,怎么样?”
孔子:“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认为没有这个必要。如果那个人德行很好,他对你也很好,那么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是倘若一个人的德行很糟糕,而且他做了对不起你的事情,你用坦荡的胸怀对待他就可以了。
做恶者是在对自己行恶
那作恶者也是对自己行恶。那做不义之事的人也是对自己行不义,因为他使自己变坏。
《沉思录》中的沉思
“点燃别人的房子,煮熟自己的鸡蛋。”英国的这句俗话,形象地揭示了那些做恶的行为。而这样的人,等待他们的只有自酿的苦果。做恶的人是来自地狱的一块嘶嘶作响的灼煤。它像一条蛆虫,蛀蚀和毁害着他自己。
《三国演义》中,有位英才盖世、文武双全的大英雄叫周瑜。周瑜一生度量太窄,人人皆知。比如,在取得火烧赤壁大战成功后,竟容不下与他共同抗曹的诸葛亮的存在,并密令部将丁奉、徐盛击杀诸葛亮。不料孔明早有准备,密杀不成。为此,周瑜万分气愤。如此不能容人的周瑜,密除同盟,过河拆桥,实在让人心寒并为之感动可悲。
周瑜为什么容不下诸葛亮?原来,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处处高周瑜一筹,尤其在关键时刻,事事想在周瑜之前,且能将周瑜内心活动看得入骨三分。唯其如此,才使得量窄、嫉才的周瑜嫉妒得寝食难安,并随时想除掉才智高于自己的诸葛亮。而孔明总是先于周瑜谋害前就有了防备,这更使得周瑜一次比一次气憋于心。嫉才,欲加害孔明的结果,反把周瑜自己给活活“气死”。一代英雄就这样自掘坟墓,害人而终害己。
成长故事苑
有一天,一个人在街上指着智者骂了很多难听的话,行人都替智者打抱不平,而智者则在一旁默默地听他的无理辱骂。行人都不明白智者为什么要忍受这些,就问他原因。
智者说:“你的家偶尔也有访客吧?”
行人回答:“当然有了,你为什么问这些?”
智者不答,继续问道:“那个时候,偶尔你也会款待客人吧?”
行人说:“那是当然了。”
智者继续问:“假如那个时候,访客不接受你的款待,那么,那些菜肴应该归于谁呢?”
行人回答:“要是他不吃的话,那些菜肴只好归于我了。”
智者以慈祥的目光盯着他看了一回,然后说:“那个人在我面前说很多坏话,但是我并不接受它,所以你的无理胡骂,那是归于他自己啊!如果我被谩骂,而再以恶语相向时,就有如主客一起用餐一样,因此我不接受这个菜肴。”
然后,智者说:“对愤怒的人,以愤怒还牙是一件不应该的事。对愤怒的人,不以愤怒还牙的人,将可得到两个胜利:知道他人的愤怒,而以正念镇静自己的人,不但胜于自己,而且胜于他人。”
哲理背囊
让别人的恶劣行为留在原地而不影响你是你的义务。如果你能够,通过劝告去纠正那些做错事的人,但如果你不能够,记住你要因此之故采取任其自然的态度。神灵对这种人也是任其自然的,出于某些原因他们甚至帮助这些人得到财富、健康、名声,他们是如此和善。这也是在你的力量范围之内,或者说,谁阻碍你这样做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