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然不要再谈论一个高尚的人应当具有的品质,而是要成为这样的人。
《沉思录》中的沉思
我们自愿地接受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本性,这种本性中的品质包括善良、谦虚、真诚、理智、镇定、豁达,那么就照着自己的本性去做性质高贵的事情吧,不是简单的谈论高尚的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质,而是切实的去实行,不断使自己成为一个本性要求的人,尊重别人,帮助他人.
很多时候,言语是软弱无力的,只有行动才能证明一切.
如果每天只是发表动听的宣言,说出飘渺无凭的计划,而止于这种宣言和计划,不将他们付诸行动,那么这样一个只说不做的人,所收获的必将是自身或外界对自己的蔑视.而如果能够付诸行动,那么之前的宣言又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不要夸夸其谈,不要自我标榜,围绕着你的心去生活,脚踏实地地落实自己的想法,就能绽放你自己的生命色彩,就能实现你生命的圆满和美丽。
成长故事苑
在一座偏僻遥远的山谷里的断崖上,不知何时,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它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它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对附近的杂草置之不理。
在野草和蜂蝶的鄙夷下,百合没有进行任何徒劳的辩解,而是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百合在心中对自己说:“我要开花,是因为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你们怎样看我,我都要开花!”
终于,它开花了。它那灵性的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风景。年年春天,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最后,这里被称为了“百合谷地”。因为这里到处是洁白的百合。
哲理背囊
在所有事情上表现出胸怀坦荡,面容宁静,鄙视虚荣,经手每一件事情都先进行仔细的考察并达到清楚的理解;忍受那些不公正地责备他的人而不反过来责备他们;从不仓促行事,不信谣言诽谤;不对持有错误意见的人们让步,不胆怯,不多疑,不诡辩;在住处、眠床、衣服、食物等方面,很少一点东西就能满足;能够靠节俭的一餐而支持到夜晚,在友谊中表现出坚定性和一致性,容忍反对自己意见的人的言论自由,不掺杂任何迷信的宗教气质。
如果你已经拥有了这种品质,记住不要失去它们,但如果你已经失去了它,那就要迅速地找回他们,就像角斗士一样,即使已经被野兽咬得遍体鳞伤,也仍然要坚守自己的职责。
豁达:有理智的部分超越肉体的使人愉悦或痛苦的感觉
“豁达”是指有理智的部分超越肉体的使人愉悦或痛苦的感觉,超越所有那些被称之为名声、死亡之类的可怜事物。
《沉思录》中的沉思
想想苏格拉底,想想尤提切斯或希门;想想幼发拉底斯时,想想尤梯切翁或西尔温拉斯;想想色诺芬时,想想克里托或西维勒斯;想想你自己,想想任何别的凯撒。他们每个人都是以类似的方式在活动的。然后想想这些人现在都在哪里呢?无处可寻,无人知道。他们就像所有东西一样,一旦发生了变化,就决不会再在世上存在。这样看来,世上所有的一切,包括你自己,都可以被看做尘土和完全的虚无,既然这样,那你的存在又能占据一个多短的时间呢?你为什么不满足于以一种豁达的方式通过这一瞬间呢?
在纷纷扰扰的世界上,心灵当似高山不动,不能如流水不安。居住在闹市,在嘈杂的环境之中,不必关闭门窗,只任它潮起潮落,风来浪涌,我自悠然如局外之人,没有什么能破坏心中的凝重。身在红尘中,而心早已出世,在白云之上,不必“入山唯恐不深”,因为关键是你的心。
心灵是智慧之根,要用知识去浇灌。胸中贮书万卷,不必人前卖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让知识真正成为心灵的一部分,成为内在的涵养,成为包藏宇宙、吞吐天地的大气魄。只有这样,才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才能指挥若定、挥洒自如。
修养心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用一生去琢磨。心灵的豁达 ,是一种超然的境界!高朋满座,不会昏眩;曲终人散,不会孤独;成功,不会欣喜若狂;失败,不会心灰意冷。坦然迎接生活的鲜花美酒,洒脱面对生活的刀风剑雨,还心灵以本色。
豁达是生活的必需,倾听内心豁达的声音,原创力才不会枯竭,观察力才会敏捷,才能看见别人看不到的盲点,想到别人想不到的点子。豁达如同鸭子划水,看似过水无痕,却在内心产生强烈的爆发力,潜力惊人。
成长故事苑
戴尔·卡耐基小时候,有几年旱灾非常严重。那时整个美国经济大萧条,而农民却受到更大的煎熬,没有人会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春天该来的雨缺席了,使新种的玉米和小麦得不到 雨水的滋润。卡耐基的父亲把他所能存下来的一点点积蓄都花在做种用的玉米上。
然而,小河里的水日趋减少并干涸,随后,整个夏季被大旱所折磨着,河流干枯了,鱼儿一条条死去,最可怕的是,谷物全都枯萎了。
到了秋天收获时,卡耐基的父亲从这半英亩土地上仅获得了半辆货车都不到的玉米,如果这是正常的一年,丰收的玉米一定会装满数十辆的货车。
“这些收成,也算不错了,因为半辆货车的玉米比什么都没有来得好。事实上,这些数量和我们之前所播下的种子一样多。一无所获?不,我们没有得到什么,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什么也没失去!”
卡耐基永远忘不了父亲那晚在餐桌前的这段话,尤其是下面这一句:
“亲爱的上帝,感谢你让我今年什么都没有失去,你把种子还给了我,谢谢你!”
哲理背囊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想把自己训练成一个豁达的人,我们就必须要掌握这种思维方式,并且始终注意着事物的这种变化。变得豁达不需要刻意,只要不去考虑别人将会怎样说你或者怎样看你,只管使自己正直,在所有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中都顺从宇宙的本性,除此之外不再奢求其他就足够了。
对群蜂不好的东西,对蜜蜂也是不好的
所有分享一种共同东西的事物都倾向于与它们同类的事物,所以土性的事物都倾向于大地,液体的事物都倾向于一起流动,气体的事物也是如此,以致它们要求某种力量把它们分开。对群蜂不好的东西,对蜜蜂也是不好的。
《沉思录》中的沉思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世上的所有事物都有一种喜欢与同类在一起的倾向性。因为与自己的同类在一起,比与其他事物在一起比较起来要简单而且优越得多。
所以,动物界中我们看到了蜂群、畜群以及对雏鸟的抚养;
植物界中,我们见到了花丛、树林;
而我们人类,则有政治团体和友谊、家庭和公众集会,以及战争、谈判和休战。
如果这些都还不能说明这种倾向性,有一种现象则更能说明这一点:即使它们相互分离,也还是以某种方式统一着,就好像天上的星座,分开的星星仍然有一颗无形的线把它们连在一起。即使人们努力避免相互之间的欲望和爱好形成某种联合,他们还是会被那相互的东西吸引和制约。
这是宇宙的普遍本性,宇宙中的每一事物又是有自己的特殊本性的。但每一特殊本性都是这一共同本性的一部分,正像叶子的本性是这一植物本性的一部分一样。这种本性是无法更改和违背的。 如果你此刻正在做适合于宇宙本性的事情,而且你这么做可以促进大家的共同利益,那么这件事情怎么可能会对你造成伤害呢?当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福利的某个目标时,其实你就已经丧失了很多机会。
因为“我”是宇宙整体的一个部分,因此对于一切出于整体而分配给“我”的事物,“我”都不会不满意。因为凡是为了整体的利益而存在的,对于部分就不会有害。因为整体不会包含对它无益的东西;由于“我”和与“我”自己的同类在某种程度上密切关联着,那如果“我”做一些违背公共利益的事情,必然最后会伤及到“我”自身。
成长故事苑
1986年3月,当我国“863”计划全面启动时,郭三堆荣幸地被推荐为首批中青年专家,赴法国久负盛名的巴斯德生物研究所深造。能进入这所已先后培养出8位诺贝尔奖得主的研究所从事研究和学习,是郭三堆梦寐以求的。远涉重洋抵达法国后,他无暇顾及风光旖旎的丽都和流金淌银的塞纳河,一头扎进巴斯德研究所,埋头从事生物基因的研究。
很快,郭三堆在“杀虫基因的结构与功能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法国一家杂志介绍了他的研究成果,引起世界许多科研机构的高度关注。国外的许多大公司纷纷找他签订聘约,年薪一家比一家高。其中,英国一家搞分子生物学的公司派人与郭三堆面谈时,年薪出价达11万英镑,但都遭到他的婉拒。而当国家有关部门负责人通知他回国主持“863”的一些科研项目时,在法国还未拿到博士学位郭三堆的义无反顾地积极响应。临行前,他用自己在法工作最后一个月的薪水购买了国内紧缺的实验用品。当法国同行再次挽留他时,郭三堆说:“我是个科研工作者,虽然科技是没有国界的,但哪个国家先研究出一种先进技术和高科技成果,肯定哪个国家最受益。我是从中国的农村出来的,我深知农民的辛苦和负担。我的祖国需要我,我应该回去。”
郭三堆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不要问你的祖国为你做了什么,而应当问自己,你究竟为你的祖国贡献了什么。”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总是心系着自己的祖国。
哲理背囊
埃比克太德也说:一个人必须发现表示他的同意态度的艺术(或规则),在涉及到他的活动时,它必须注意使活动参照环境作出,满足社会利益,尊重目标的价值。像在多数人以这种或那种方式达成一致意见一样,你也应该在自己的面前放置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应该与社会目标相一致。因为如果每个人都使他自己的所有努力均指向这一目标,那么全社会的行为都相似,这样就将始终保持一致。
你能为普遍利益做些什么事情吗?让我的心灵总是想到:自己的行动要符合社会利益,
至少不要违背公共利益。不断做对其他公民有利的事情的人,满足国家指派给我的一切。
而且绝不停止行这种善。如果这样做,生活就一定会过得幸福,
最后记住:那不损害到国家的事情,也决不会损害到真正的公民;那不损害到公共秩序的事情,也决不会损害到国家.
即便不能成功,也要在尝试后失败
如果有什么别的东西反对你,那么根据你的力量谨慎明智地继续前行,保持那看来是正当的东西。因为达到这一目标是最好的,如果你做不到,也要让你的失败是尝试的失败。
《沉思录》中的沉思
康德说:“只有乐观与希望,才能有助于我们生命的滋长,能够鞭策我们的奋斗意志,生出无穷的力量。”
在人生的路上,永远不要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圆满满,也不要幻想在生活的四季中享受所有的春天,每个人的一生都注定要跋涉沟沟坎坎,品尝苦涩与无奈,经历挫折与失意。失意并不可怕,受挫也无需忧伤,既然你心中有目标,有信念,那么即使可能会是失败,也不要放弃尝试的勇气。
勇气可以教人在遇到挫折时,不要畏惧,不要回避,勇敢去面对它,去接受一切挑战,战胜困难,赢得成功。只要勇敢地去行动,去尝试,总会有一些收获,要么收获成功,要么收获经验。
如果人人都在挑战面前,因恐惧失败而退却,放弃尝试的机会,就无从得知事物的深刻内涵,而勇敢去做了,即使失败,也由于对实际痛苦的亲身经历,而获得宝贵的体验。
成长故事苑
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最严重时,有一位年轻的艺术家,他全家靠救济金过日子,那段时间他急需要用钱。此人精于木炭画。他画得虽好,但时局却太糟了。他怎样才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呢?在那种艰苦的日子里,哪有人愿意买一个无名小卒的画呢?
他可以画他的邻居和朋友,但他们也一样身五分文。唯一可能的市场是在有钱人那里,但谁是有钱人呢?他怎样才能接近他们呢?
他对此苦苦思索,最后他来到纽约一家报社资料室,从那里借了一份画册,其中有美国的一家银行总裁的正式肖像。他回到家,开始画起来。
他画完了像,然后放在相框里。画得不错,对此他很自信。但他怎样才能交给对方呢?
他在商界没有朋友,所以想得到引见是不可能的。但他也知道,如果想办法与他约会,他肯定会被拒绝。写信要求见他,但这种信可能通不过这位大人物的秘书那一关。在这种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他还是决定大着胆子试一试,即使失败也比主动放弃强。
他梳好头发、穿上最好的衣服,来到了总裁的办公室并要求见见他,但秘书告诉他:事先如果没有约好,想见总裁不太可能。
“真糟糕,”年轻的艺术家说,同时把画的保护纸揭开,“我只是想拿这个给他瞧瞧。”秘书看了看画,把它接了过去。她犹豫了一会儿后说道:“坐下吧,我就回来。”
一会儿,她回来了。“他想见你。”她说。
当艺术家进去时,总裁正在欣赏那幅画。“你画得棒极了,”他说,“这张画你想要多少钱?”年轻人舒了一口气,告诉他要25美元,结果成交了(那时的25美元至少相当于现在的500美元)。
哲理背囊
与其不尝试而失败,不如尝试了再失败,不战而败是一种极端怯懦的行为。如果想成为一个成功者,就必须具备坚强的毅力,以及勇气和胆略。当然,敢冒风险并非铤而走险,敢冒风险的勇气和胆略是建立在对客观现实的科学分析基础之上的。顺应客观规律,加上主观努力,力争从风险中获得利益,这是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
因果的织机在万古永恒中织着你和与你相关联的事物的线
无论什么事情对你发生,都是在整个万古永恒中就为你预备好的,因果的织机在万古永恒中织着你和与你相关联的事物的线。
《沉思录》中的沉思
何谓因果?因者就像是种子,种在泥土中,当种子遇到了适宜的土壤、阳光、养分之后就会生长,开花结果。这是自然早就为你准备好的。因果就像是一条织机,把所有与你相关联的事物都用线串在了一起。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结的,这一纽带是神圣的,几乎没有一个事物与任一别的事物没有联系。
常言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体现在我们的现实的生活中。由因到果的这个过程必然发生,我们所处的每一际遇,无不是从前我们种下的因,在适当的时间地点,而结成的果。而我们现在的所想、所言、所行,又依然会成为新的因,将来也一定会有相应的结果。
这当然不是迷信因果报应的理论.试想,如果有一个人总是出卖他人、做坏事,那么他可能会从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作恶中获得利益,但是长此以往,人们就会认清他的真面目,并互相传播他的劣迹,这样,到了最后,他就会变得没有朋友可以出卖,没有作恶的机会,这就是他穷途末路的时候,最终他只能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
成长故事苑
秦穆公在岐山有一个王室牧场,饲养着各种名马。有一天几匹马跑掉了,管理牧场的牧官大为惊恐,因为一旦被大王知道,定遭斩首。牧官四处寻找,结果在山下附近的村庄找到了部分疑似马骨的骨头,心想,马一定是被这些农民吃掉了。牧官大为愤怒,把这个村庄的三百个农民全部判以死刑,并交给穆公。
牧官怕秦穆公震怒,于是带领这些农民向穆公报告说,这些农民把王室牧场里的名马吃掉了,因此才判他们死刑。穆公听了不但不怒,还说这几匹名马是精肉质,就赏赐给他们下酒。结果这三百个农人被免除了死刑,高兴地回家了。
几年后,秦穆公与晋惠公交战,陷入绝境,士兵被敌军包围,眼看快被消灭,穆公自己也性命堪忧。这时敌军的一角开始崩裂,一群骑马的士兵冲进来,靠近秦穆公的军队协助战斗,这些人非常勇猛,只见晋军节节败退,最后只得全部撤走,穆公脱离险境。到达安全地点后,穆公向这些勇敢善战的士兵表达自己的谢意,并问他们是哪里的队伍。他们回答说:我们是以前吃了大王的名马,而被赦免死罪的农民。
哲理背囊
宇宙中的因果律延伸到现实中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根据因果联系的观点规范自己的行为,做有益于社会的事情。不违法乱纪,不存侥幸心理,深信违法行为会暴露,
陈毅将军生前喜欢说的一句谚语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齐俱报。”这句谚语虽然是佛教的循环报的思想,但也在现实中有一定的依据。另外,《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道家《太上感应篇》云:“祸福无门,唯入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也是同样的意思。
健全的理智应当是为所有发生的事情准备的
健全的眼睛应当看所有可见的事物,而不是只希望看绿色的东西;因为这愿望是一双病眼所要求的。健全的听觉和嗅觉也应当乐意去察觉所有能听到和闻到的东西。健全的胃应当像磨子对待所有它天生要磨的东西一样对待所有食物。所以,健全的理智应当是为所有发生的事情准备的。
《沉思录》中的沉思
能知晓自然的人必定能明白宇宙赋予的本性,能明白本性的的人必定能明白世间万物一直在变化的道理,能明白变化的人则不会因为外物而伤害了自己的本性,有健全的理智的人,火不能使他感到热,水不能使他沉溺,酷暑严寒不能伤害他,猛禽野兽不能侵犯他。这不是说他触犯了这些东西,也不会受伤,而是说他可以明察安全与危险的情况,平心静气地面对各种祸患和幸福,谨慎小心地进退取舍,所以没有什么事物可以侵犯他,就像健全的眼睛可以看见所以可以见到的事物,而不是只能看到绿色的东西;健全的听觉和嗅觉也能察觉出所有能听到和闻到的东西;健全的胃能消化所以进入身体的食物一样。健全的理智已经早就为将要发生的所有事情做好了准备。
所以说,本性蕴含在内,行为表现在外,而理智的修养在于顺乎自然。知晓人的行为,回归自然的本性,处于自得的境地,面对事情时进时退,时屈时伸,这就返回了宇宙的根本,论及了最极致的部分。
成长故事苑
有一位信徒去拜访云峰禅师,
在得到云峰禅师的开示之后,他便来到后花园散步,刚好碰到园头禅师正在修剪花草,他便驻足观看。只见园头禅师不是把繁茂的枝叶剪去,就是把花草连根拔起,然后再移植到另一盆中,他一会儿给枯枝浇水,一会儿又忙着松土施肥,十分辛苦。
信徒不解其意,走上前去问他:“园头禅师!您为什么将好的枝叶剪去,却给枯枝败叶浇水施肥?花草长势很好却非要把它移入到另一盆中,有这个必要吗?”园头禅师回答道:“照顾花草,就如同育人。人需要怎样教育,花草就需要怎样照顾。”
信徒听后不以为然,他说:“花草树木,怎可与人相比?”
园头禅师边摆弄花草边解释说:“照顾花草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对于看似繁茂,却生长杂乱的枝叶一定要去其枝蔓,摘其杂叶,免得它们浪费养分,就如同收敛年轻人的嚣张气焰,要去其恶习,纳入正轨;第二,将花连根拔起植入另一盆中,目的是使植物离开贫瘠,接触沃土,就如同使人离开不良环境,到其他地方接触良师益友;第三,浇灌枯枝,是因为那些枯枝看似已死,却蕴藏着无限生机;不要以为不良子弟不可救药,其实人都有善良的一面,只要悉心照顾,教育得法,一定能够使其重生;第四,松动泥土,是因为泥土中有种子等待发芽,就如同那些身处逆境而有志进取的学生,为其提供一片土壤,就可能使其茁壮成长!”
哲理背囊
不要丧失你的理智,对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明智地进行调查和判断,为一切即将发生的事情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在发生的任何事情中都表现得坚定、坦然。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