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不要轻率或不耐烦地对待或蔑视死亡,而是要把它作为自然的一个活动静候它。就像你现在等待着孩子从你妻子的子宫里娩出一样,也准备着你的灵魂脱出这一皮囊的时刻来临。
《沉思录》中的沉思
人们害怕死亡,正是因为害怕死亡,而害怕死亡正因为是对死亡的无知造成的。人类习惯把死亡与衰老、疾病联系在一起,因此,在人类看来,死亡是很痛苦的。其实不然,每个人都要经历一个从年青到年老,由稚嫩到成熟的过程;每个生物都要经历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所有的生命都要经历自然带来的一切活动。人的死亡只是具体的生命形式的结束,而构成这一生命形式的气又回到物质世界中,重新加入宇宙生命的无穷变化。
我们以树叶为例,春天让树上产生树叶,然后风把树叶吹落,接着树木又在落叶的地方长出新的树叶。人也和这树叶一样,不管这个人是被称颂和赞扬的,还是被诅咒和谴责的,都不过是自然界中的一个短暂的存在。死亡只是让来自自然造化的生命再次复归造化。
死亡把你和现在和你一起生活的人分开,把你可怜的灵魂同身体分开,要知道,你与他们的联系和结合本来就是自然给予的,现在只不过是自然要把这种结合拆开。
既然死亡是自然赋予的事情,死亡只是让你脱离目前这种生活转而进入另一种生活。那么我们又何必要执著于尘世,希望自己在这里逗留更长的时间呢?
成长故事苑
乐天禅师一百多岁高寿时身体还特别健康,耳不聋,眼不花,牙齿还完好无损,总是红光满面,一副乐呵呵的样子,给人一种气定神闲的感觉。
有位生命学专家想从禅师这里得到一种长寿秘籍,就专门来寻访乐天禅师。第一次寻访时,乐天禅师说:“没有什么秘诀,连我也没弄明白,我为何如此长寿的。”
几年过后,专家再次拜访乐天禅师。乐天禅师说:“我知道为什么了,但是,天机不可泄露。”
又是几年过去了,乐天禅师的身体依然强健,一点儿也看不出老,好像违反生命的自然规律。
生命学专家再次来拜访,他对乐天禅师说,他对生命的探讨,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全人类。
这次,老禅师终于说出了他的长寿之道,他不无遗憾地说:“我从六十来岁就盼着圆寂,视圆寂为佛家的最高境界、最大快乐。可是,我的修行一直不够,一直未能实现早日圆寂的最大夙愿。这,也许就是你要探讨的长寿的奥秘吧!”
哲理背囊
死亡既然是合乎自然的一件事,所以,在世时我们要顺应自然行事,死时跟随造物变化。不欣喜生命的诞生,也不抗拒生命的死亡;明白生死只是忽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忘记自己的来处,也不探求死后的归宿;命运来了,欣然接受,事情过后,又恢复平常,在即将离去时对别人的态度仍然和善,把自己的品格,友好、仁爱和温柔的一面保持到最后一分钟。
谴责他人的时候,转而谴责自己
当什么人的无耻行为触犯你时,直接问自己,这世界上没有无耻的人存在是可能的吗?这是不可能的。那么,别要求不可能的事吧。
考虑一下是否你还不如谴责自己,因为你没有预先就料到这种人会以这种方式犯错误。
《沉思录》中的沉思
世上的事情就是这样,有好就有坏,如果一厢情愿地希望这个世界上人人完美是不可能的,如果你遇到了那些骗子、背信弃义的人以及其他一切做错事的人,那也不过是遇到了这些人中的一个。他们只是因为一时没有分清事情地好坏,暂时迷失了他的目标,走上了歧途而已。他们无论做错了什么事,实际上并不会对你的心灵造成什么伤害,因为只有你自己的心灵里存在着恶和伤害的时候,你才能够被伤害。
想一想,一个没有受过任何教育地人做出一些没有修养的行为有什么好奇怪的呢?如果你奇怪他为什么会犯这种错误,那你就需要谴责你自己了。因为你本来应该意识到,他犯这种错误是因为他之前没有接受过这种教育。如果你没有意识到,那就是你的错误而不是他的错误了。
每当你要谴责背信弃义或忘恩负义的人时,都可以转而这样责备自己。因为这错误显然是你自己的,如果你相信了一个人将遵守他的诺言但最后他失信了;那就只能怪你自己了,因为你之前没有意识到他可能会因为某种原因失信。
成长故事苑
庄子在雕陵栗树林里游玩,看见一只奇异的怪鹊从南方飞来,翅膀宽达七尺,眼睛大若一寸,碰着庄子的额头而停歇在果树林里。庄子说:“这是什么鸟呀,翅膀大却不能远飞,眼睛大视力却不敏锐?”于是提起衣裳快步上前,拿着弹弓静静地等待着时机。这时突然看见一只蝉,正在浓密的树荫里美美地休息而忘记了自身的安危;一只螳螂用树叶作隐蔽打算见机扑上去捕捉蝉,螳螂眼看即将得手而忘掉了自己形体的存在;那只怪鹊紧随其后,认为那是极好的时机,眼看即将捕到螳螂而又丧失了自身的真性。庄子惊恐而警惕地说:“啊,世上的物类原本就是这样相互牵累、相互争夺的,两种物类之间也总是以利相招引!”庄子于是扔掉弹弓转身快步而去,看守栗园的人大惑不解地在后面追着责问。
庄子返回家中,整整三天心情很不好。弟子蔺且跟随一旁问道:“先生为什么这几天来一直很不高兴呢?”庄子说:“我留意外物的形体却忘记了自身的安危,观赏于混浊的流水却迷惑于清澈的水潭。而且我从老聃老师那里听说:‘每到一个地方,就要遵从那里的习惯与禁忌。’如今我来到雕陵栗园便忘却了自身的安危,奇异的怪鹊碰上了我的额头;游玩于果林时又丧失了自身的真性,管园的人不理解我又进而侮辱我,因此我感到很不愉快。”
哲理背囊
当你遇到欺骗你、侮辱你以及其他一切对你做错事的人时,你要马上提醒自己,世界上不存在这种人是不可能的,你只是遇到了这么多人中的一个而已。这样你将变得对每一个人的态度都更为和善。并且在任何情况下,你都要尽力劝导那些迷路的人并尽量纠正他们。
因此,如果别人对你做了错事,你也绝不要责怪任何人。你可以去尽力纠正他们,改变他们做错事的原因,如果你做不到,那么去让他通过这件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尽力改正,如果你还是做不到,那么至少让这件事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如果你连这个都做不到,那你不满还有什么用呢?
理智的毁灭就是一场人的瘟疫
你决定顺从恶吗,还没有引导自己从这种瘟疫逃开的经验吗?因为理智力的毁灭就是一场瘟疫,比围绕着我们的大气的任何腐败和变化都更是一种瘟疫。因为那种腐败就它们是动物而言是动物的瘟疫;而这另一种腐败就他们是人而言是人的瘟疫。
《沉思录》中的沉思
“理智”这个词是表示对一切个别的事物的一种明辨和摆脱了无知;不管是苏格拉底派还是幼发拉底斯,不管是亚历山大还是现在的你,存在在这个世上的时间总是有限的,既然这样,为什么不按照自然早已经安排好的秩序通过这短暂的时间呢? 如果每个人都顺从恶而不是锻炼自己的理智,那无异于人类的一场瘟疫,这种瘟疫比任何由于腐败和疾病造成的瘟疫都来得更猛烈。
成长故事苑
有一只乌龟在沙滩上晒太阳时,几只螃蟹爬过来,它们看到乌龟背上的甲壳,便嘲笑道:“瞧瞧,那是一只什么怪物啊,身上背着厚厚的壳不说,壳上还有乱七八糟的花纹,真是难看死了。”
乌龟听后,觉得很羞愧,因为它自己早就痛恨这身盔甲。可这是娘胎里带出来的,它没法改变,只能把头缩进壳里,想来个眼不见、耳不听,还能落得个清静。
谁知螃蟹们见乌龟不反抗,便得寸进尺:“哟,还有羞耻心呢,以为把头缩进去,你就能改变你一出生就穿破马甲的命运吗?”乌龟没有应答,螃蟹自讨没趣,于是走了。
乌龟等螃蟹们走后,伸出头,迈动四肢,找到一处礁石,把它的背部靠在礁石上不停地磨,想磨掉那件给它带来耻辱的破马甲。
终于,乌龟把背磨平了,马甲不见了,但弄得全身鲜血淋漓,疼痛不堪。
这天,东海龙王召集文武百官开会,宣布封乌龟家族为一等勋爵,并令它们全体上朝叩谢圣恩。
在乌龟家族里,龙王一眼就瞧见了那只已没有马甲的乌龟,大怒道:“你是何方妖怪,胆敢冒充乌龟家族成员来受封?”
“大王,我是乌龟呀!”
“放肆,你还想骗朕,马甲是你们龟类的标志,如今你连标志都没有了,已失去了本色,还有什么资格说是乌龟!”说完,龙王大手一挥,虾兵蟹将们就将这只丢掉本色的乌龟赶出了龙宫。
哲理背囊
为了避免这场人类的瘟疫,你要做的就是顺其自然的本性生活,不去避免什么,用发生在生活中的事物的本性来训练自己的理智,坚持把所有事物的发展都变成自己的理智为止,就像胃把食物变成自己的,像大火把木柴变成自己的一样。
不要为外在而劳动,开发自己的理智和内动力
不要像一个被强迫者那样劳动,也不要像一个将受到怜悯或赞扬的人那样劳动,而要使你的意志直指一件事情,即像社会理性所要求的使你活动和抑制自身。
《沉思录》中的沉思
如果你劳动是被强迫的,如果你劳动只是为了得到同情或者受到赞扬,那么你肯定是已经违背了你的本性了。因为你的本性是要求你要按照自身的理智活动或抑制自身。
一个人聪明睿智、机警敏捷,天赋过人,又能以人力去成就天然。如果他仅仅是为了一些外在的荣誉去劳动,那么他的劳动又有什么意义呢?这样的人只懂得防堵过失,却不能知道过失从哪里产生。指挥凭借人力改造自然,却不懂得要顺乎自然。这样的人将会看中智巧而急着使用,将会被小事而役使,被外物所牵绊,四处张望而应接不暇,事事苛求完美,随着外物的变幻而不能保持常态。
成长故事苑
孔子的徒弟子贡前往南方的楚国游历,返回晋国,经过汉水南岸时,看见一位老人在菜园中劳动。这位老人凿通一条地道到井边,抱着瓮装水过来灌溉,费了很大的劲,效果却很糟。
子贡说:“现在有一种机械,每天可以浇灌一百块菜园,用力很少而效果很好,老人家不想要吗?”
种菜老人抬起头来看着子贡说:“怎么做呢?”
子贡说:“削凿木头做成机器,后面重前面轻,提水就像抽引一样,快得像沸水流溢。这种机械叫做槔。”
种菜老人面带怒容,讥笑子贡说:“我听我的老师说:‘使用机械的人,一定会进行机巧之事;进行机巧之事的人,一定会生出机巧之心。机巧之心存在于心中,就无法保持纯净状态;无法保持纯净状态,心神就会不安宁;心神不安宁,是无法体验大道的。’所以,我不是不懂得使用机械,而是因为觉得羞愧才不用的。”
子贡满脸羞愧,低着头不说话。
哲理背囊
李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如果一个人驱除了机心,他就能像李白诗中的那朵出水芙蓉一样,美丽、洁白而无瑕。一个人若不能顺乎自己的本性劳动,那他就只会在机巧之路上越走越远。就像一个追赶自己影子的人那样,自己跑得越快,影子也跑得越快,永远没有追到的一天。因此,一个人若想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必须要放弃为了外在而劳动的心理。
摆脱苦恼如此容易
今天我摆脱了所有苦恼,或宁可说我逐出了所有苦恼,因为这不是发生在外部,而是发生在内部,在我的意见中。
《沉思录》中的沉思
雨果说:“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生活中的每一次沧海桑田,每一次悲欢离合,都需要我们用心慢慢地去体会、去感悟。如果我们的心是暖的,那么在自己眼前出现的一切都是灿烂的阳光、晶莹的露珠、五彩缤纷的落英和随风飘散的白云,一切都变得那么惬意和甜美,无论生活有多么的清苦和艰辛,都会感受到天堂般的快乐。心若冷了,再炽热的烈火也无法给这个世界带来一丝的温暖,我们的眼中也充斥着无边的黑暗,冰封的雪谷,残花败絮般的凄凉。
把贪图财贿看做正确的人,不会让人利禄;把追求显赫看做正确的人,不会让人名声;迷恋权势的人,不会授人权柄。掌握了利禄、名声和权势,便唯恐丧失而整日战栗不安,而放弃上述东西又会悲苦不堪,而且心中没有一点鉴识,目光只盯住自己所无休止追逐的东西,这样的人只能算是被大自然所刑戮的人。
但如果不追求官爵,不因为高官厚禄而喜不自禁,不因为前途无望穷困贫乏而随波逐流,趋势媚俗,荣辱面前一样达观,那也就无所谓忧愁。心中没有忧愁和欢乐,才是道德的极致。
成长故事苑
一个人被苦恼缠身,于是四处寻找解脱苦恼的秘诀。
有一天,他来到一个山脚下,看见在一片绿草丛中有一位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横笛,逍遥自在。他走上前问道:“你看起来很快活,能教给我解脱苦恼的方法吗?”
牧童说:“骑在牛背上,笛子一吹,什么苦恼也没有了。”
他试了试,却无济于事。于是,他又开始继续寻找。不久,他来到一个山洞里,看见有一个老人独坐在洞中,面带满足的微笑。他深深鞠了一个躬,向老人说明来意。老人问道:“这么说你是来寻求解脱的?”
他说:“是的!恳请不吝赐教。”
老人笑着问:“有谁捆住你了吗?”
“没有。”
“既然没有人捆住你,何谈解脱呢?”
他蓦然醒悟。
哲理背囊
不怕天降的灾祸,没有外物的牵累,不受世人的议论,不信鬼神的责罚。不运用心智思索考虑,不劳动智识预先谋划。
让自己的德行像光一样明亮,但不刻意对人显耀,行为信守承诺,但不会令人有所祈望。睡觉时不做梦,清醒时无忧虑。活着时好像无心而浮游于世,死亡时则像休息一样自然寂静。心神纯一精粹,心中没有欢乐与悲伤,对外物没有喜好与厌恶,持守精神纯一而不变,与世事无抵触,任何事情都不会违逆心意。看,摆脱苦恼就是这么容易!
剔除生命中无用的东西
你能从那些烦扰你的事物中把许多无用的东西从这条路上清除出去,因为它们完全在于你的意见,你将如此为自己得到广阔的空间:即通过在你心里思考整个的宇宙,思考永恒的时间,观察每一事物的瞬息万变,观察从生到死的短暂以及在生之前和死之后的时间的无限深渊
《沉思录》中的沉思
生命中有很多与人的本性无关的东西,这些东西对于人来说是无用的。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会被这样的人和事所干扰,最终失去了真实的自我,在歧路上越走越远,找不到回头的道路。
如果我们能把这些无用的却时时烦扰你的东西从生命中清除出去。那我们就有足够的时间来跟随自己的心,思考整个宇宙,思考这永恒的时间,观察每一事物的瞬息万变,观察什么是生,什么是死。其实,生命是属于你自己的,每个人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天空。你所要做的只是不要被别人的言论所左右,找到那片属于你自己的天空,你就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成长故事苑
一个皇帝想要整修京城里的一座寺庙,他派人去找技艺高超的设计师,希望能够将寺庙整修得美丽而又庄严。
后来有两组人员被找来了,其中一组是京城里很有名的工匠与画师,另外一组是几个和尚。
由于皇帝不知道到底哪一组人员的手艺比较好,于是就决定给他们机会做一个比较。
皇帝要求这两组人员各自去整修一个小寺庙,而这两个组互相面对面。三天之后,皇帝要来验收成果。
工匠们向皇帝要了一百多种颜色的颜料(漆),又要了很多工具;而让皇帝很奇怪的是,和尚们居然只要了一些抹布与水桶等简单的清洁用具。
三天之后,皇帝来验收。
他首先看了工匠们所装饰的寺庙,工匠们敲锣打鼓地庆祝工程的完成,他们用了非常多的颜料,以非常精巧的手艺把寺庙装饰得五颜六色。
皇帝满意地点点头,接着回过头来看看和尚们负责整修的寺庙。他看了一下就愣住了,和尚们所整修的寺庙没有涂上任何颜料,他们只是把所有的墙壁、桌椅、窗户等都擦拭得非常干净,寺庙中所有的物品都显出了它们原来的颜色,而它们光亮的表面就像镜子一般,无瑕地反射出从外面而来的色彩,那天边多变的云彩、随风摇曳的树影,甚至是对面五颜六色的寺庙,都变成了这个寺庙美丽色彩的一部分,而这座寺庙只是宁静地接受这一切。
皇帝被这庄严的寺庙深深地感动了,当然我们也知道最后的胜负了。
我们的心就像是一座寺庙,我们不需要用各种精巧的装饰来美化我们的心灵,我们需要的只是让内在原有的美,无瑕地显现出来。
哲理背囊
人生的目的不是面面俱到,不是多多益善,而是把已经掌握的东西得心应手地去运用。如同宝剑一样,剑刃越薄越好,重量越轻越好。
有只狐狸被猎人用套夹夹住了一只爪子,它毫不迟疑地咬断了那只小腿,然后逃命。放弃一只腿而保全一条性命,这是狐狸的哲学。人生亦应如此,在生活强迫我们必须付出惨痛的代价以前,主动放弃局部利益而保全整体利益是最明智的选择。智者曰:“两弊相衡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趋利避害,这也正是放弃的实质。
我们的生命中有太多无用的东西,如果不是我们应该拥有的,那么就要学会放弃。只有学会放弃,才会活得更加充实、坦然和轻松。
节制是理性动物拥有的德性
驱散想像,克制欲望,消除嗜好,把支配能力保持在它自己的力量范围之内。
《沉思录》中的沉思
斯威夫特说过,只有节制的人才能拥有真正的美德。控制自己能够让一个人变得更强大。一个安静的人,因为学会节制,知道如何配合别人,而别人相对的也会敬重他的风范,从中学习并仰赖他。一个人的心愈是静,他的成就、影响力愈大,力量愈持久。
节制的人永远受人爱戴,他就像干涸土地上遮阳的大树,暴风雨中遮蔽风雨的大石头。谁不想个性沉稳、脾气温和、生活规律呢?不论境遇如何,不论有何改变,对性情沉稳的人而言,都没有关系。
这种从容沉着的高尚个性是修身养性最难的课题,也是生命的花朵、心灵的成果,它与智慧同样珍贵,比黄金更令人垂涎——没错,上等黄金也比不上它。与恬静的生活——在吵嚷俗世中,安身立命于真理之中,获得永恒的平静——相比,汲汲营营于赚钱显得多么微不足道啊!
一个人若受自己的性情支配,则会感到自己受缚、不悦,而且毫无用武之地。若能克服束缚自己的琐碎好恶、任性爱恨、愤怒、怀疑、妒忌,以及种种善变的情绪,成功挑战这项任务,便能将幸福与成功的金丝织入生活的罗网中。
若你受内心多变的情绪左右,则你需要他人或外力协助你踏稳生活的步伐。一旦自行踏稳了步伐且稍有成就时,则需学习克服并面对诸多干扰和妨碍。
成长故事苑
有一个年轻人常自言自语地说:“我真想发财呀,如果我发了财,绝不做吝啬鬼。”
一天,这位年轻人遇见了一个魔鬼。魔鬼说:“好吧,我就让你发财吧,我会给你一个有魔力的钱袋。”
魔鬼又说:“这钱袋里永远有一枚金币,是拿不完的。但是你要注意,在你觉得够了时,就要把钱袋扔掉,你才可以开始花钱。”
魔鬼说完,就不见了。
年轻人忽然发现,在他的身边真的有一个钱袋,里面装着一枚金币。年轻人把那枚金币拿出来,里面又有了一枚,于是年轻人不断地往外拿金币。年轻人一直拿了整整一个晚上,金币已有一大堆了。他想:这些钱已经够我用一辈子了。
到了第二天,年轻人饿极了,他很想去买面包吃。但是在他花钱以前,必须先得扔掉那个钱袋。于是年轻人便拎着钱袋向河边走去,可是到了河边他舍不得扔,又转身回来了。
年轻人又开始从钱袋里往外拿钱。每次当他想把钱袋扔掉之前,总觉得钱还不够多。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他完全可以去买吃的, 买房子、买最豪华的车子。可是,他对自己说:“还是等钱再多一些吧。”
年轻人就这样不吃不喝地往外拿金币,金币已经快堆满一屋子了,同时,他也变得又瘦又弱,脸色蜡黄。他虚弱地说:“我不能把钱袋扔掉,金币还在源源不断地出啊!”
年轻人成了一个看起来极其衰老的人,但他还是用颤抖的手往外掏金币。
最后,年轻人饿死在那堆金币旁。
哲理背囊
自制需要强大的意志力。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坚强的意志——这不但是想什么就获得什么的本事,也是迫使自己在必要的时候放弃什么的本事……没有制动器就不可能有汽车,而没有克制也就不可能有任何意志。”因此,反过来也可以说,没有坚强的意志就没有自制能力,坚强的意志是自制能力的支柱。意志薄弱的人,就好像失灵的闸门,对自己的言行不可能起调节和控制作用。
一个人想要获得幸福,关键在于,如何将自身涣散的力量导向汇集的方向。这好比将四处流窜的污水引至一条挖掘好的渠道,化贫瘠为沼泽地、为金黄玉米田或丰收的果园。因此,若想做一个节制之人,必须用毅力控制爱好。
一个人下棋入了迷,打牌、看电视入了迷,都可能影响工作和学习。毅力,可以帮助你控制自己,果断地决定取舍;毅力,是自制能力果断性和坚持性的表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