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钱也叫投机性短期资金,它不会制造就业、商品或服务机会,其目的在于用尽量少的时间以钱生钱,是一种只为了追求高回报而在市场上快速流动的短期投机性资金。
在美元持续走低、全球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预期之下,国际热钱开始向中国大量涌入,中国拉响了资本管制的警报。有专家指出,热钱的威力并不亚于一场新的金融危机,但在量化宽松的背景下,资本管制效果是非常有限的。热钱的大量流入,对中国的国内资产市场造成冲击,从而增大了国内货币管理政策的难度,一时间,热钱出现在楼市、股市、大宗商品、农产品等国内资产之中,其价格也一路飙升,每个角落似乎都笼罩在热钱的阴影之下。如何应对热钱的流入对市场造成的冲击成为对政府财政政策的巨大考验。
从2010年第二季度开始,中国资本流入一扫过去的弱势状况,外汇储备增加了1940亿美元,其中单9月份就增加了1010亿美元。在这之中,外汇增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欧元及其他货币对美元的急剧升值。
资本流入中国,资产市场将首当其冲,股市、楼市受到最直接的影响。除了股市、楼市外,在国际金融市场泛滥的流动性下,热钱还可以通过进口贸易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而且这种泛滥的流动性还会千方百计地进入中国市场,全面推高国内各种资产的价格,然后寻找时机突然退出。
在量化宽松政策的大背景之下,由于中国更高的投资回报率和人民币升值预期,流入中国的境外资本还会进一步增加。由于市场认为中国进一步收紧资本管制的风险较小,会给人民币汇率造成非常大的压力,增加中国政府控制升值步伐的难度。
从2011年6月份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进一步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累计升值3%。从好的方面来说,升值有利于抵消输入型通胀压力,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对于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将会引发资本的持续流入,从而使中国的通胀压力进一步增大,同时快速升值还降低了我国出口部门的竞争优势。与此同时,资本持续流入还会加大利率调整的难度。当前经济增长仍然具有不确定性,“保增长”需要的是货币政策不能“收得太紧”。
随着热钱的流入,我国经济面临着较大的资金流入压力,它可以通过外资、外贸、银行等多种渠道进行传播,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的波动性。从长远方面来说,需要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发挥市场的基础性调节作用,从而使热钱无法进行套利投机。
稳定的升值预期易导致国际资本为获取无风险的人民币升值收益而大量流入。因此,为了打破人民币稳定升值预期的基础,要适度增加人民币汇率波动性,增加国际游资进入中国套利的汇率波动风险。
面对来势凶猛的热钱投资,在中国当前的局势之下,首先要解决好国内经济问题,只有将国内的经济问题解决好了,在受到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的冲击才会减小。中国政府要全面研究该政策可能对全球市场及中国经济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寻找突破点。
为了应对热钱的流入,首先中国开始取消2008年所实施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其次,采取严密措施来防范国际热钱流入中国,限制资产价格泡沫阻击国际热钱到中国进行套利。尤其在房地产泡沫没有完全被挤出之时,严厉禁止国际热钱对房地产市场的冲击。
热钱在中国泛滥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经济结构的不完善性。中国经济还处于较弱的地位上,只有通过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从而完善中国的经济体制,使中国成为经济强国,才能够更好地抵御外来人为因素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4万亿刺激计划
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可能对我国实体经济造成的冲击,我国中央政府提出了4万亿人民币(约合586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这4万亿中,最大的一块为什么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呢?这其实就是我们遇到的难得的“机遇”。
中国金融小知识
4万亿的构成
2009年3月6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一楼新闻发布厅举行记者会,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介绍了4万亿政府投资的整体安排。
15000亿应用在基础设施建设、铁路、公 路、机 场、水利等方面;1500亿应用在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方面;2100亿应用在节能减排、生态工程上;3700亿用于调整结
构和技术改造;1万亿用于汶川大地震重点灾区的灾后恢复重建,剩余的7700亿用于新农村建设。这样算起来,总的构成为4万亿。
我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这虽然是好事,但经济发展如果过“热”,中央政府就不得不想办法给它降降温。比如在1995年和2003年,中央银行就针对过热的经济采取了加息措施,以起到抑制经济飞速发展的作用。
其实在2008年金融风暴席卷中国之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过热,当年股市的大好形势就是经济过热的一个典型缩影。然而紧随而来的金融危机虽然能够降低经济的热度,但这针“冷却剂”的药效明显有些过了,以至于我国经济出现停滞,甚至面临衰退的危险。因此,中央政府在这时候及时地提出了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很好地抓住了这个机遇,让冷却下来的经济迅速加热,继续向前发展。
另外,尽管中国在2008年已经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但是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相比西方发达国家还是落后了很多,因此我国进行新一轮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十分必要,区别只在于早晚。而全球金融危机虽然给中国带来了一万个不幸,但至少给中国提供了一个再合适不过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时机”。
中国最近几年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成就有目共睹。很多人都已经逐渐熟悉的高铁、高速公路、地铁、机场等都是这一轮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项目。另外在水利设施的建设上,中央政府也加快了步伐。2011年2月12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一文中,中央政府决定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的铺就能够很好地缓冲金融危机所造成的破坏,让中国冷冻的经济迅速回暖。为了应对危机,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政府投入了4万亿元资金,目的是拉动内需,让中国消费市场发挥其巨大的潜能。
出口行业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国民经济的主要依靠。2008年,中国家庭消费收入仅占中国GDP的35%,而美国则达到71%,主要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都达到了50%以上。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直接导致国际市场需求的大幅萎缩。
当然,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其他政策也陆续出台。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拉动内需的最好办法,也只有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老百姓才会有消费的信心。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十一五”期间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2010年底,我国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已达2.57亿,相比2005年增长了46.8%;全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已达4.32亿,相比2005年增长213.5%;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加上“新农合”,总人数超过12.6亿人。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中央财政在扩大保险覆盖面的同时,还安排了509亿元专项资金,用三年时间解决了一批突出的历史遗留问题。比如一些已经关闭或破产的国有企业中未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险问题,还有其他关闭破产企业的退休人员以及困难企业职工200多万人也要全部纳入医疗保险体系。
另外关于再就业政策,中央政府也一直在落实与完善,对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的各类企业以及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的,在一定期限内给予养老、医疗、失业三项社会保险补贴及适当的岗位补贴。国有企业“老工伤”人员被国务院全部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而那些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等则全部被纳入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解决这些重大历史遗留问题,能够促进社会平稳地发展。
我国的社保基金规模也在“十一五”时期不断扩大,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五项社会保险基金在2011年底总结余为22785亿元,比2005年增加16711亿元,增长275%。各级政府也逐年加大了对社会保障的财政支持力度。各级财政在“十一五”期间对职工养老、职工医疗、工伤保险和居民医保、新农保、生育保险的补助合计8733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支出6401亿元。我国在13个省份开展了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试点,现收现付模式向部分积累模式的转变进程被推进。扩大化的社保基金规模,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像一阵“血雨腥风”席卷了世界各国,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经济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退。当时发展势头良好的中国虽然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由于政府采取了有效的应对措施,仍然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2011年我国 GDP总量仍然实现了9.2%的增长速度。经过2009年和2010年,中央政府的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开始显现效力,我国经济GDP总量为45.821758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2011年比2010年增长了5.2%。
中国经济的勃勃生机其实可以从各个方面来体现。例如,从居民消费支出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来看,2006年为400%,2007年为39.2%,2008年为43.5%,2009年为45.4%,2010年为37.3%,2011年为47.9%,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2007年,中国人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投资,成为消费、投资、出口中贡献最大的一项。
中国在2009年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消费市场,也被其他国家认可为世界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而随着市场的飞速运转,住宅、旅游、文化娱乐等消费占国内消费的比重越来越大,受金融危机波及的经济已在迅速回暖。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