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百年:大国金融-走向辉煌:改革开放后的金融大发展(1979—2011)(5)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994年我国进行了税制改革,共指导思想是统一税法,简化税制,公平税负,合理分权。这次改革的重点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开征消费税,对如烟、酒、汽油和高档化妆品、高档首饰等消费品除征收增值税以外,还征收消费税。

    (2)在社会再生产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全过程征收增值税。顾名思义,增值税就是对企业生产等活动的增值部分进行征税,这就保证了各道环节应征税款征足征齐,按增值税的部分征税还避免了重复征税。

    (3)对第三产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以及建筑安装业征收营业税,待条件成熟后纳入增值税。

    (4)外资企业一律实行增值税,而不再执行工商统一税,外资企业和国资企业实行同一所得税法。

    1994年的税制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功。由于对税制的规范,使得财政体制的分税制改革提供了明确的税收分项;税制改革调整和规范了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各种各样的承包制以及犬牙交错的分配状况都被统一的税制所代替,从而纠正和避免了在分配领域的混乱;税制改革还对分配关系进行了规范,对税制结构进行了优化,进一步加强了税收征收管理工作。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在税制改革后的十多年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税收收入持续成倍快速增长,为国家发展经济积累了大量资金,对巩固国防,发展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等各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的来说,1994年的税制改革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泛、内容最深刻的一次税制改革,这次改革以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为目的,有力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改革措施密集,涉及面宽广,显著地规范和强化了税收功能,并紧密配合了财政的分税制改革,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由于准备时间有限和诸多条件的制约,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原有的税制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的税制结构是仍以流转税为主,但所得税比重有所上升。我国的税收在生产环节税高于其他国家,而再分配环节税却远低于其他国家。其弊端在于:生产环节的税征得过多,会对企业生产产生抑制作用;再分配环节税过低不利于促进社会公平。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收入水平在不断提高,收入分配差距逐步拉大,税收的公平性无法准确体现。

    1994年的税制改革虽然有些问题解决的不够深入透彻,有的地方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完善,但它在我国税改历史上却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这次改革涉及面宽广,措施密集,显著地强化和规范了税收的功能,同时还有力地配合了财政的分税制改革,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此次改革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大亮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范围最广泛、内容最深刻、规模最大的一次税制改革,新税制建立起了与市场经济基本适应、与国情基本吻合、与国际基本接轨的税收体制平台,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以及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了重要保障和推动作用。

    第三节 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

    金融海啸来袭,全球经济受伤

    2008年,一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呼啸而来,全球经济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这场危机从美国开始,迅速蔓延至全球,那么美国金融危机是怎么发生的呢?

    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美国有两家房地产公司,一家是“房地美”,另一家是“房利美”,这两家公司把银行的住房抵押贷款买下来,然后按期限、利率进行重新组合,再加以包装,叫“资产证券化”,即“住房抵押贷券”,也就是次贷的衍生品债券,这样就可以把“次贷”变成了可供出售的“次债”。在经过这一包装之后,投资银行又把这种“住房抵押贷券”买下来,转卖给大小投资者们。对冲基金又请了保险公司为其做保险。经过层层疯狂的炒买炒卖,美国房地产市场经济被迅速“金融化”、“虚拟化”。2007年,美国金融衍生品价值约340万亿美元,而当年美国的GDP只有14万亿美元,为其24倍。

    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内,“房利美”和“房地美”和非常赚钱,人们也是疯狂对住房进行炒作。可是好景不长,在2006年年底美国房价突然开始下跌,伴随着房价的下跌人们开始出现恐慌,房贷产品由此出现巨额的亏损,“房地美”“房利美”因巨额亏损面临破产,此时美国政府接手“两房”,并对其进行国有化处理。这场因房地产而引起的次贷危机,成为引发这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导火线。

    随着房地产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2008年9月,美国的房地产金融衍生品的泡沫随之破裂,进而引发了美国金融危机,并迅速危害了其实体经济。金融作为经济的核心,当银行倒闭没钱之时,便没有贷款给企业来维持生产。这段时间内,美国破产企业可谓是比比皆是,连美国三大汽车巨头都面临破产,经济出现大衰退,失业率巨幅攀升。这便是从美国次贷危机,到金融危机,再到经济危机的三部曲。

    “金融化”与经济“全球化”相结合,美国次贷衍生品债券被卖到全世界,因此祸及全球。这场金融海啸迅速冲击了整个世界金融市场,美、欧、日等发达国家陷入经济衰退,全球股市出现暴跌,“哀鸿遍野”,国际油价起伏不定,冰岛、希腊先后陷入国家破产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

    面对这场金融风暴,美、欧、日等发达国家,都又重启凯恩斯主义,以赤字财政极力救市。美国议会更是在开始便通过了8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到2009年2月份,美国政府出台的各种救市计划总金额已高达9.7万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用于救助虚拟金融部门的。在各国的共同努力之下,全球经济增长率结束了快速下滑,到2009年第三季度经济增长率开始转负为正。但由于经济复苏的基础并不稳固,失业率也是高居不下,因此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中国经济也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打击。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趋势明显,2009年中国经济增速回落至9.5%;央行的货币政策在“保增长”和“控制通货膨胀”之间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金融危机之中,各国经济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全球经济发展的步伐明显放缓,陷入了发展的低谷期。这场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为世界经济再一次敲响了警钟。截止到2012年初,全球经济开始从经济危机的影响之下缓慢恢复,但未来依然充满各种变数。

    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源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在资本主义世界,曾经爆发过无数次的经济危机。有人认为,金融危机是新自由主义造成的,这有一定道理。新自由主义,又名里根主义、撒切尔主义、新保守主义,推崇市场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颂扬资本主义私有化,反对公有制,推进贸易和金融自由化思想,反对福利国家。

    从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经济危机,使当时许多人有些不知所措,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创立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提出不仅要有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还要动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依靠政府搞赤字财政的办法来拉动经济增长,这便是“凯恩斯主义”,使美国平稳度过了危机。但在进入 20世纪70年代之后,美国的经济又普遍出现“滞胀”现象,在政府无法解决情况之下,又转而实行新自由主义政策。时至今日,当危机再次爆发之时,政府又拾起了凯恩斯主义来对付危机。

    有充分的历史事实证明,资本主义国家曾交替使用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在危机发生时期采用凯恩斯主义的政策,在经济繁荣时期则采用新自由主义。这也说明了,反对新自由主义、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可以在适当的时期缓和国内矛盾,但却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其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问题。美国新自由主义的过度发展引发虚拟经济,其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从而酿成这场滔天大祸,我们应该从这次危机之中汲取教训,在经济全球化中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实体经济上,努力让虚拟经济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需要,防止依附资本主义虚拟经济的现象发生。

    也有人认为,是华尔街决策者腐败、贪婪引起的这场金融危机,他们负有主要的责任。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追逐利润是一切资本的天性。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华尔街的商人们为了追逐最大限度的经济利润,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兴风作浪,理应受到谴责。但我们同时也应该明白,华尔街的商人们都是资本的人格化,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资本本质的表现。如果要他们放弃贪婪、改恶从善,除了要采取国家有效监控和限制的政策外,还需要认清产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最本质的根源。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的尖锐化是经济危机的深刻根源,只要存在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周期性的现象。那么什么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呢?《资本论》曾经说过: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就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在经济领域中又表现为生产能力的无限扩张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即生产与消费的对立;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盲目性。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的贪婪本质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当市场销售不畅时,资产阶级又提倡“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结果不仅没有能够解决矛盾,相反却把矛盾越积越多、越来越严重。这就是导致经济危机爆发的必然性。

    面对这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开始思考出路何在。在欧洲,人们的目光转向马克思,《资本论》再次成为畅销书。德国工人举行反危机游行时,喊的口号是“危机是资本主义造成的,我们不应该为此埋单”、“《资本论》是正确的”等。金融海啸的惊涛骇浪席卷全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