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百年:大国金融-走向辉煌:改革开放后的金融大发展(1979—2011)(4)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2006年10月27日,也就是建行上市一年之后,工行完成了“A+H”股同步上市。这一天,工行留下了全球首次“A+H”股同步发行、全球最大规模的IPO (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PublicOfferings,简称IPO)、中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发行估值倍数最高等总共28项世界或中国第一。

    2007年7月,先于建行在香港上市的交通银行在深化原有的股份制改革后,回归A股,成为我国第五大国有控股银行。2010年7月15日和16日,中国农业银行先后在上海和香港完成上市,为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战役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可以说,上市有着千般好处,不仅可以筹到大量资金,补充资本金的不足,增强竞争实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改善股市中的上市公司结构,推动银行证券市场稳定发展。但是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一旦银行的盈利出现了问题,投资者就会将之无情抛弃,这就增加了上市后银行的运营风险。国有银行无一例外地选择了H股市场,意味着他们还得经受住外国投资者挑剔的眼光。在随后的发展之中,国有银行经历了包括国际金融危机在内的各种风险的考验,可以说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成为中国金融业的华丽转身。

    从人民币到“世界币”: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便是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尽管目前人民币在境外的流通并不能说明人民币已经实现国际化,但人民币在境外流通规模的不断扩大必然会导致人民币的国际化,使之成为世界货币。

    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成为国际各主要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的投资工具,为此,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第二是人民币现金在境外享有一定的流通度;第三,是国际贸易中以人民币作为结算单位的交易必须达到一定的比重。这是衡量货币国际化的通用标准。

    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发展的一个长期战略。人民币作为一种通用的支付和结算货币已被许多国家所接受,而在东南亚的许多国家或地区人民币已经成为硬通货。近几年来人民币在中国周边国家间的流通情况及使用范围可概括为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在中俄、中朝、中缅、中越、中老等边境地区使用。在这些地区人民币的流通使用主要是随着边民互市贸易、边境贸易、边境旅游和边境民间贸易而发展起来的。作为结算和支付货币,在这些国家中人民币已经被大量使用,并可以同这些国家的货币进行自由兑换,也可以这样说,人民币已经成为该区域内的一种事实上的区域性货币。在俄罗斯、朝鲜、越南、缅甸等国家大多与旅游有关的行业、部门以及商品零售业之中均进行人民币的受理,并且每天公布人民币与本国货币的比价。随着中国与周边国家、地区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以及经贸往来的进一步扩大,人民币的使用和流通范围必将进一步扩大,其区域性货币地位也会得到进一步巩固,从而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第二种,在韩国、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使用。随着中国与这些国家之间旅游业的发展使得人民币开始广泛流通使用。中国大批旅游者到这些国家进行观光游览,使得在这些国家可以用人民币直接购买商品的商店逐渐增多,用人民币直接兑换本国货币的兑换店和银行也渐渐开始出现。人民币与本地货币以及美元一样,可以用于支付和直接进行结算。几乎所有的韩国商业银行都办理人民币与韩币、人民币与美元的兑换业务,还可以用人民币随时兑换日元、欧元和英镑等硬通货。随着2005年1月10日起中国银联正式开通“银联卡”在韩国、泰国、新加坡的受理业务,从而使得持卡人可以在韩国、泰国和新加坡直接使用“银联卡”进行购物消费,还可以从这些国家的取款机上支取一定数额的本国货币。2005年12月开始中国银联在法国、西班牙、比利时、德国和卢森堡五国率先开通银联卡ATM受理业务,从而表明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在逐步提高,进一步推进了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第三种,在中国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使用。由于内地和港澳地区存在着密切的经贸关系,因此在港澳地区人民币的使用和兑换相当的普遍。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在香港目前已经有大约20家银行和100多家货币兑换店开通了人民币兑换业务。在很多购物商场、宾馆、饭店都有人民币与港币的汇率并可以直接进行人民币的受理。由于港币具有随时兑换美元的功能,从而使得人民币也可以随时通过港币这一媒介兑换美元。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每年跨境的人民币流量在1000亿元左右,在境外的存量大约保持在200亿元。以中国人民币供给量为20000亿元进行计算,这表明大约有占总量的1%的人民币在境外流通。由此来说,人民币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被周边国家或地区所接受,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正处于发展的上升阶段。

    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还需要三个成功的基本条件:

    (1)必须有健全的以保护产权为核心的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这涉及相对独立的立法和司法程序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

    (2)经济的发展要具有可持续性。中国经济模式转型的成功成为其基础,其主要特征是技术进步、产业升级、本土市场拓展和经济运行效率的提高。

    (3)中国市场拥有规模巨大,兼具流动性、安全性和成长性的现代化金融市场体系,从而使中国成为亚洲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在创造这些基本条件的同时,还要对人民币国际化采取渐进的措施进行推进:

    (1)快速提升金融服务业的国际化程度。一方面要在对外开放领域加快金融服务业的建设,允许外资银行开设更多的子公司经营人民币业务,通过有序竞争提高市场效率和服务质量;另一方面要推动国内金融机构走出中国,抢占亚洲传统金融业领域的市场份额,从而提供高效便利的国际化人民币业务。

    (2)拓宽海外销售渠道并提升产品质量,从而进一步增强海外客户对中国人民币产品的依赖性。

    (3)推动人民币官方债券市场的发展,增强其市场流动性。

    (4)稳妥推进以人民币QFII(QualifiedForeignInstitutionalInvestors,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的简称)和银行同业拆借为主要形式的市场间接开放。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经济发展依赖于资金财富的积累。因此,一旦实现了人民币国际化,不仅可以减少中国因使用外币引起的财富流失,而且将为中国利用资金开辟一条新的渠道。但人民币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这就要求在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中仔细分析其中的利弊: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利处在于可以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减少汇价风险,从而促进中国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同时还可以使中国获得国际铸币税收入,进一步促进中国贸易的发展。

    弊端在于随着人民币的国际化,会对中国的经济金融稳定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增加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了人民币现金管理和监测的难度。

    从总体上来说,尽管人民币的国际化会给中国带来种种不利影响,但从长远来看,人民币的国际化带来的利益远远大于弊端。美元、欧元等货币的国际化现实说明,拥有了国际货币发行权,就意味着在制定或修改国际事务处理规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

    在经济金融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掌握一种国际货币的发行权对于一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国货币充当国际货币,不仅可以取得铸币税的收入,还可以部分地参与国际金融资源的配置。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既能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又可以增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和发言权,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要想在全球金融资源的竞争与博弈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加入货币国际化的角逐中。同时也应该认识到,货币国际化也将为本国经济带来不确定因素。如何在推进货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发挥其对本国经济的有利影响,同时将不利因素降至最低是一国政府必须认真考虑的事情。可以相信,只要我们创造条件,坚定信心,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在不远的将来,人民币就一定能够成为世界人民欢迎和接受的货币。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市场化是指中央银行放松对商业银行利率的直接控制,把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中央银行则通过制定和调整再贴现率、再贷款率以及公开市场买卖有价证券等间接调控手段,形成资金利率,使之间接地反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一种机制。简单地说,利率市场化就是指由资金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利率水平,政府放弃对利率的直接行政干预。

    在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前,中国的利率水平处在一个不健康的发展阶段,存在着诸多弊端。这一时期政府对名义利率规定了较低的利率水平,虽然对于刺激投资的增长有所帮助,但却减少了居民的储蓄,而且对利率的严格管制造成资金使用上的严重浪费现象。当利率受管制而处于较低水平之时,投资者的融资成本会大大降低,一些原本无法借贷的低效率企业也可以获得贷款,从而不利于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利率管制往往同时包括压低利率水平和信贷配给两项内容。对利率水平的人为压制从而刺激了资金需求者对贷款的要求,但信贷配给制使有限资金的流向只能够局限于一个很小的范围之内,有限的配给制度与对资金超额需求之间的矛盾导致了金融黑市交易,从而破坏了经济秩序和社会安定局面;而“寻租”行为则加剧了社会腐败现象的滋生。

    鉴于上述弊端和金融自由化浪潮的不断冲击,在经历了利率管制所带来的发展期之后,西方国家及新兴工业化国家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逐步解除对利率的管制。在我国上世纪90年代,对利率实行严格管制已经严重影响到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经济发展。为此,放松利率管制,实现利率市场化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为此中国从1996年开始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作为一个渐进的过程,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要与金融机构治理结构以及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体系建设、内控机制的完善和金融监管能力相协调。这次改革的内容包括以下方面对策:

    (1)理顺利率体系中存在的扭曲关系。由于利率决定方式的多样化,利率关系扭曲现象普遍存在,金融市场的建设和进一步完善,可以建立起一个全国性的统一债券市场,使资金在资本市场上得到有效运转,使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利率水平和结构,从而使利率政策更好地发挥作用。

    (2)坚持渐进性原则、次序性原则和正利率原则,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一步完善央行利率调控体系。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传导渠道,通过货币政策工具间接影响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从而有效地改变直接调整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调控方式。

    (3)对货币市场进行有效地完善,提高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灵敏度。统一的货币市场有利于各金融机构之间的利率定价能力,同时对于货币当局的货币控制能力也是一种提高。

    (4)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提高银行资产的负债管理能力。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形成机制为目标,根据先外币后本币、先大额后小额、先农村后城市、先贷款后存款的步骤,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推进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利率形成机制中的非市场化走向市场化,最终实现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市场化利率。

    (5)建立商业银行存款保险制度。为了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必须建立与利率市场化配套的存款保险制度。从而增强存款人对金融机构的信心,防止出现挤兑现象;与此同时,在面对商业银行经营中所造成的失误时,也可以减轻因其倒闭所带来的巨大冲击,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信誉度。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调整之后,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Shibor于2007年1月开始正式投入运行。

    中国税制的改革

    新中国的税制经历了不断改革的过程。在建国初期,中国的税制沿用了革命根据地时期的一些做法,也借鉴了国民党时期以及苏联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些做法,到20纪50年代末形成了以工商统一税为主体,小税种为辅助的单一税制,国营企业只上交经营余利而不交所得税。这一情况一直维持到改革开放初期。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多种所有制经济格局的并存,国家于1984年完成了两部“利改税”,又在反复实践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对税制进行了初步的试点改革,打破了工商税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了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为主体的、若干小税种为辅助的税制体系。与此同时开始对国营企业征收企业所得税,还对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范围进行了扩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加快税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日益为人们所认识。税收制度作为保证市场秩序不可缺少的法律规范而被提上日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