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处世术:91种左右逢源的圆融处世艺术-保持距离平衡人际关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6.剖析人际的空间距离效应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乃人间胜境,看不出它的妙处来,是因为身在山中之故。人与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尚且如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微妙有加。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亲密的人际关系经常发生摩擦和矛盾,反倒不及初次交往容易。很多家庭成员间常常相互埋怨,正是这种情况的表现。按理说应该是交往得越深就越容易相处,人际关系也越好,可事实上并非如此。原因何在?

    很简单,就是人们忽略了一个“度”的问题。因此,尽管有着良好的愿望——希望自己所拥有的人际关系亲密度越高越好,但还必须记住“亲密并非无间,美好需要距离”。

    对人际距离的把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尊重别人的隐私。不论多么亲密的人际关系,也应彼此保留一块心理空间。人们总以为亲密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似乎不应当有什么隐私可言。其实越是亲密的人际关系越是要尊重隐私。

    这种尊重表现为不随便打听、追问他人的内心秘密,也不随便向别人吐露自己的隐私。过度的自我暴露虽不存在打听别人隐私的问题,却存在向对方靠得太近的问题,容易失去应有的人际距离。

    其次要有容纳意识。容纳意识要求我们尊重差异,容纳个性,容纳对方的缺点,谅解对方的一般过错。“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清澈见底的水里面不会有鱼,过分挑剔的人也不会有朋友。没有容纳意识,迟早会将人际关系推向崩溃的边缘。

    最后要懂得运用距离效应。距离效应是指由于时间的阻隔。彼此间有了距离;一旦把距离缩短,重新相聚,双方的感情得到最充分的宣泄。

    在这里,距离成了情感的添加剂。因此,应当培养自己拉开一定距离看他人的习惯,同时也不要时时刻刻把自己的透明度设置为百分之百。内心没有隐秘足显自己的坦荡,但因此失去了应有的人际距离,无形中为以后的人际矛盾种下祸根,这就不是明智之举。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边。试验进行了整整80个人次。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在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后,被试验者不知道这是在做实验,更多的人很快就默默地远离到别处坐下,有人则干脆明确表示:“你想干什么?”

    这个实验说明了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域”。而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人触犯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恼怒起来。

    就一般而言,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定着相互间自我空间的范围。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划分了四种区域或距离,各种距离都与对方的关系相称。

    (1)亲密距离。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或几无间隔,即我们常说的“亲密无间”,其近范围在6英寸(约15厘米)之内,彼此间可能肌肤相触,耳鬓厮磨,以致相互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其远范围是6英寸到18英寸(15—44厘米)之间,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仍体现出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

    就交往情境而言,亲密距离属于私下情境,只限于在情感上联系高度密切的人之间使用,在社交场合,大庭广众之前,两个人(尤其是异性)如此贴近,就不太雅观。在同性别的人之间,往往只限于贴心朋友,彼此十分熟识而随和,可以不拘小节,无话不谈。在异性之间,只限于夫妻和恋人之间。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不属于这个亲密距离圈子内的人随意闯入这一空间,不管他的用心如何,都是不礼貌的,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也会自讨没趣。

    (2)个人距离。这是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已较少直接的身体接触。个人距离的近范围为1.5~2.5英尺(46~76厘米)之间,正好能相互亲切握手,友好交谈。这是与熟人交往的空间。陌生人进入这个距离会构成对别人的侵犯。个人距离的远范围是2.5—4英尺(76~122厘米)。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个空间,不过,在通常情况下,较为融洽的熟人之间交往时保持的距离更靠近远范围的近距离(2.5英尺)一端,而陌生人之间谈话则更靠近远范围的远距离(4英尺)端。

    人际交往中,亲密距离与个人距离通常都是在非正式社交情境中使用。在正式社交场合则使用社交距离。

    (3)社交距离。这已超出了亲密或熟人的人际关系,而是体现出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其近范围为4~7英尺(1.2~2.1米),一般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人们都保持这种程度的距离。一次,一个外交会谈座位的安排出现了疏忽,在两个并列的单人沙发中间没有放增加距离的茶几。结果,客人自始至终都尽量靠到沙发外侧扶手上,且身体也不得不常常后仰。可见,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关系需要有不同的人际距离。距离与情境和关系不相对应,会明显导致人出现心理不适感。

    社交距离的远范围为7~12英尺(2.1~3.7米),表现为一种更加正式的交往关系。公司的经理们常用一个大而宽阔的办公桌,并将来访者的座位放在离桌子一段距离的地方,这样与来访者谈话时就能保持一定的距离。如企业或国家领导人之间的谈判,工作招聘时的面谈,教授和大学生的论文答辩等等,往往都要隔一张桌子或保持一定距离,这样就增加了一种庄重的气氛。

    在社交距离范围内,已经没有直接的身体接触,说话时,也要适当提高声音,需要更充分的目光接触。如果谈话者得不到对方目光的支持,他(或她)会有强烈的被忽视、被拒绝的感受。这时,相互间的目光接触已是交谈中不可缺免的感情交流形式了。

    (4)公众距离。这是公开演说时演说者与听众所保持的距离。其近范围为12~25英尺(约3.7~7.6米),远范围在25英尺之外。这是一个几乎能容纳一切人的“门户开放”的空间,人们完全可以对处于空间的其他人“视而不见”,不予交往,因为相互之间未必发生一定联系。因此,这个空间的交往,大多是当众演讲之类,当演讲者试图与一个特定的听众谈话时,他必须走下讲台,使两个人的距离缩短为个人距离或社交距离,才能够实现有效沟通。

    显然,相互交往时空间距离的远近,是交往双方之间是否亲近、是否喜欢、是否友好的重要标志。因此。人们在交往时。选择正确的距离是至关重要的。有这样一个小伙子,他爱上了一个姑娘,向姑娘求婚遭到了当众拒绝。姑娘后来恼怒地说:“他竟在离我8英尺(约2.5米)的地方谈这种事。”自然,这种社交距离不是谈婚论嫁的场合。

    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具有一定的伸缩性,这依赖于具体情境,交谈双方的关系、社会地位、文化背景、性格特征、心境等。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其交往距离也不同。这种差距是由于人们对“自我”的理解不同造成的。例如,北美人理解“自我”包括皮肤、衣服以及体外几十厘米的空间,而阿拉伯人的“自我”则仅限于心灵,他们甚至把皮肤当成身外之物。因此,交往时,往往出现阿拉伯人步步逼近,总嫌对方过于冷淡,而北美人却连连后退,接受不了对方的过度亲热。同是欧洲人,交往时,法国人喜欢保持近距离,乃至呼吸也能喷到对方脸上,而英国人会感到很不习惯,步步退让,维持适合于自己的空间范围。

    社会地位不同,交往的自我空间距离也有差异。一般说来,有权力有地位的人对于个人空间的需求相应会大一些。我国古代的皇帝,坐在高高的龙椅上,与大臣们拉开了较大的距离,独占较大的空间,大臣们在皇帝面前均要弯腰低头,眼睛不能直视皇帝,退朝时还要背朝外出。所有这些,都表现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与地位。当人们接触到有权力有地位的人时,不敢贸然挨着他坐,而是尽量坐到远一点儿的地方,这都是为了避免因侵犯他的自我空间而惹他生气。

    人们确定相互空间距离的远近不仅取决于文化背景和社会地位,还有性格和具体情境等因素。例如,性格开朗,喜欢交往的人更乐意接近别人,也较容易容忍别人的靠近,他们的自我空间较小。而性格内向、孤僻自守的人不愿主动接近别人,宁愿把自己孤立地封闭起来,对靠近他的人十分敏感,他们的自我空间受到侵占,最易产生不舒服感和焦虑感。此外,人们对自我空间需要也会随具体情境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人们无法考虑自我空间,因而也就容忍别人靠得很近,这时已没有亲密距离还是公众距离的界限,自我空间很小,彼此间不得不通过躲避别人的视线和呼吸来表示与别人的距离。然而,若在较为空旷的公共场合,人们的空间距离就会扩大,如公园休息亭和较空的餐馆,别人毫无理由挨着自己坐下,就会引起怀疑和不自然的感觉。所以,人们有时会试图通过选择适当的位置来独占一块公共领地。如在公园休息亭,如果你想阻止别人和你同坐一条长凳,那么从一开始你就要坐在长凳的中间,这就会给人一种印象,似乎凳子比较短,这样你就能成功地在一段时间里独占这条凳子。

    我们了解了交往中人们所需的自我空间及适当的交往距离,就能有意识地选择与人交往的最佳距离,而且,通过空间距离的信息,还可以很好地了解一个人的实际的社会地位、性格以及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

    17.小心突然升高热度的友情

    不推不迎,冷眼以观,礼尚往来。

    如果你和某人只是普通朋友,虽然也一起吃过饭,但还谈不上交情,如果你和某人曾是好友,但有一段时间未联络,那么你应该有所警觉,因为这种动作表示他可能对你有所图!我之所以用“可能”这二字,是为了对这样的行为保持一分客观,避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误解对方的好意,因为人是感情动物,是有可能在一夜之间,因为你的言行而对你产生无法抑制的好感,就像男女互相吸引那样,不过这种情形不会太多,而你也要尽量避免这种联想,碰到突然升高热度的友情,宁可冷静待之,保持距离,才不会被烫到。

    要分析这种“友情”是否含有“企图”并不难,首先是看看自己目前的状况,是否握有资源,例如有权有势。如果是,那么这个人有可能对你有企图,想通过你得到一些好处。如果你无权也无势,但是有钱,那么这个人也有可能会向你借钱,甚至骗钱!如果你无权无势又无钱,没什么好让别人求的,那么这突然升高热度的友情基本上没有危险——但也有可能“项壮舞剑,意在沛公”,是想利用你这个人来帮他做些事,例如有些人就被骗去当人头,或是重点在你的亲戚、朋友、家人,而你只是他过河的踏脚石。

    从自己本身的状况检查出这突然升高热度的友情有无“危险”之后,你的态度仍要有所保留,因为这只是你主观认定,并不一定正确,所以面对这突然升高热度的友情,你要:

    (1)不推不迎。“不推”是不回避对方的“好意”,就算你自己看出对方的企图也不可立即回绝,否则很可能立即得罪对方,好比男女谈恋爱,回应得太热烈,有时会让自己迷失,若突然斩断“情丝”,则会惹恼对方。

    (2)冷眼以观。“冷眼”是指不动情,因为一动情就会失去判断的准头。不如冷静地观看他到底在玩什么把戏,并且做好防御,避免措手不及。一般来说,对方若对你有所图,都会在一段时间之后就“图穷匕现”,显现他的真目的,他才不会跟你穷耗呢!

    (3)礼尚往来。对这种友情,你要“投桃报李”,他请你吃饭,你送他礼物,他帮你忙,你也要有所回报,否则他若真对你有所图,你会“吃人嘴软,拿人手短”,被他狠狠地套牢,临事脱逃?恐怕没那么容易!

    也许你会说,防人防到这个地方,做人不是很辛苦吗?事实上不然,你不防人,别人会害你!何况我们只是防,并不是害人,无损道德呀!

    18.保持不即不离、不远不近的同事关系

    与同事相处,太远了当然不好,人家会认为你不合群、孤僻、不易交往,太近了也不好,容易让别人说闲话,而且也容易令上司误解,认定你是在搞小圈子。所以说,不即不离、不远不近的同事关系,才是最难得的和最理想的。然而,这种不远不近、不即不离的理想的同事相处境界莫过于“刺猬式的交往”。

    所谓刺猬式的交往,是美国精神分析医师布列克为了形容现代人际关系的复杂与困难而首创的用词,“两只刺猬在寒冷的季节互相接近以便取暖,但是如果过于接近,彼此会刺痛对方,若离得太远,又无法达到取暖的目的。因此他们总是保持有利于双方的距离,既不会刺痛对方,又可相互取暖。”这则寓言清楚地显示了人际关系的微妙之处。

    就某种意义而言,大家在同一个公司里,可以说是同舟共济、甘苦与共,人人都能成为朋友,可以倾诉烦恼,互相帮助,更可借着良性竞争发挥彼此激励的效果。

    可是一旦深入私人领域,后果可能一发不可收拾,特别是在牵涉到金钱或个人问题时,宜谨慎行事。因为今日的美好回忆,或许会成为明日的“把柄”。

    古有明训,“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句话运用在同事问的人际关系最适合不过。因为公司毕竟是一个成员众多,又具竞争性的组织,既然你不可能和每个人都结为知己,就只有和他们保持“泛泛之交”,作友善而又不至于彼此伤害对方的往来。才是明智之举。

    虽有人谓“好朋友最好不要在工作上合作”,但大家都是打工仔,聚在一起工作也不奇怪。

    一天,公司来了一位新同事,他不是别人,正是你的好友,而且,他将会成为你的拍档。上司将他交托与你,你首要做的是向他介绍公司的架构、分工和其他制度。战战兢兢?太敏感了。放轻松点,就当他是普通的同事吧,这时候,不宜跟他拍肩膀,以免惹来闲言闲语。

    总之,大前提是公私分明,记着,在公司里,他是你的拍档,你俩必须精诚合作,才可以制造良好工作效果。由于他是新人,许多地方是需要你的提示的,这方面,你就得扮演老师的角色,当然切不能颐指气使,更不应恃老卖老引他人反感。

    私底下,你俩彼此十分了解,也很关心对方,但这些表现最好在下班后再表达,跟往常一样,你俩可以一块去逛街、闲谈、买东西、打球,完全没有分别,只是,奉劝你一句,闲暇时,以少提公事为妙,难道你一天八小时工作还不够吗?

    当一位旧同事吃回头草,重返公司工作,你有必要注意自己的态度。

    因为旧人对你和公司都有一定的了解,即是说他并不需要时间去适应,而你亦没有时间去备战,要立刻见招拆招。

    首先,你得清楚,这位仁兄以前的职级如何?与你的关系怎样?他的作风属哪类型?如今重返旧巢,他的地位会改变吗?

    如果此人以前只是一个小角色,如今飞上枝头变凤凰的话,请小心其作风与手段。因为肯吃回头草,多数是受钱臭吸引,其职级亦高升,难免有点飘飘然,那还好一点,你大可以投其所好,讲些动听的话,但切莫“拍马”拍得出格,那只会叫他瞧不起你。

    此君若以前与你共过事,请不要在人前人后或他面前主动再提以往的事,就当是新同事新合作吧,避免大家尴尬。要是他过去与你不相干,如今却成了拍档,不妨向对他有些了解的同事查问一下他以往的历史,但要装作轻描淡写,不留痕迹。

    好拍档另谋高就,公私两方面俱要你重新面对。姑且勿论新拍档是新同事,还是由别的部门调来,你俩都需要一段时间去习惯、协调。

    如果他是新同事,你首先要做的,是向他介绍一下公司的办事作风,各种小节的规矩,你部门的工作程序,和你俩的工作范围、合作情形等,让他“热身”,那么他才能快点投入工作,分担你的压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做事方法,你向他介绍旧拍档的工作方法时,请客观一点,概括而谈就可以,除非对方追问,否则,他可能误会你要他依循旧法行事,间接阻碍了他自己的能力。新人做事不妨有新作风,让他多提意见,或许会有新的发现,同时也表现出你的民主和客观,避免了或大或小的误会和芥蒂。

    切忌将旧拍档的名字挂在口边,仿佛他令你难以忘怀,间接给新拍档造成压力,“以前我们不是这样做的。”“他肯定不会如此处理同样事情。”等类似的话,必须抛到九霄云外,你俩才能合作愉快。

    你渴望另谋高就,却为一件事而困扰!你得到某公司有份适合自己的专业的消息,如果成功,对你将是一个突破。可是,你的好友晓得这消息,也必然有兴趣申请。若不告诉你的好友,你会有负疚感,但另一方面又不想与好友竞争。不知如何是好。

    请先下个决定:你的事业重要还是无所不谈的友谊更重要?永远要你施舍、维护的好友,是你所需要的,还是个包袱而已?看来两者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或者,我们可以客观些来看看。你是惟一知道征聘消息的人吗?你知道,肯定还有一百人或一千人晓得这个消息。即是说你必须和一大群人竞争,那么,多加一个好友来竞争,又有何分别?何况,就是你不讲给好友听,他或许早已申请该职了。你得知道,你的机会不会因自以为限制了申请者而提高。因为雇主永远不愁没有申请者,他们的目的是要找合适的人选,而非先到先得。其实,你的担忧,只是自信心不足的表现,记着,竞争者永远是平等的。

    你的拍档与你合作多年,一直相处融洽,一旦拍档另谋高就,应该如何面对?

    好的一方面是,你将有更好的机会,那就是老板可能委任你独当一面。即使另聘新人,以你的年资和经验,还是有利无弊的。所以要好好把握,说不定这个黄金机会正是你攀上成功的阶梯。

    坏的一面可能影响很大。拍档离职的原因是什么?对公司不满?与你合作有问题?还是纯粹为钱和转换环境?

    要是对公司不满,请留意他的行动。不是叫你做间谍,向公司报告什么,而是为了你自己未来的工作。细心地观察他,若遇上他故意扰乱文件和工作程序,请一一收拾,但要保持缄默,一则无谓伤感情,二则公司亦未必多谢你。

    若对你不满,对方的不理不睬,或故意懒散,你也只得默默忍受,记着,反正他快要消失,就耐着性子吧。

    某位同事生性暴躁,常因小事就“唠叨”不已,虽则事后他会不把事情放在心上,但事前的粗声粗气或过烈反应,却叫你闷闷不乐。

    暗自纳闷,只会害苦了自己,何不想个改善之法呢?须知道,同事相见的时间往往比家人还多,经常如骨在喉,太难挨了吧,恐怕间接还会影响工作情绪。

    对付这些脾气刚烈之人,最佳办法是以静制动,然而,不要误会,并非是采取凡事“忍耐”的策略,相反,却是积极和主动。

    举个例子,某计划出现了问题,这同事心焦如焚,大声大气的指点程序应怎样怎样,谁人又该如何如何……总之意见多多却极欠建设性,只给人烦不胜烦之感。

    细想一下,有同感的肯定不只你一个人,所以不妨就由对方猛烈诉说下去,你却处之泰然,保持缄默,即使有其他同事表示不平,你也请坚守原则。直至事情明朗化,对方的态度平和下来,你再提出明白事理的态度来,细心将事情分析,如此,你必能打败对方于无形。

    有位同事生日,于是有人提议罗汉请观音,给他庆祝一番,你乐意加入行列。但替别人高兴之余,却又有点酸溜溜,你想:为什么同事们从来未为你庆祝生辰?他们真偏心!

    其实,他们并非偏心,而是无心。但是无心也必有因,那就是说你在他们心目中没有占上地位,人际关系欠佳所致。要扭转这种情况,奉劝一向文静的你要积极一点了。先踏出你的第一步吧!而这一步不妨多找借口,才不致太突兀。

    例如你成功完成一件任务,或者获升职加薪,又或适逢生辰,不妨自掏腰包,观音请罗汉。但不必由你亲自“大声疾呼”,向公司的秘书小姐说:“今天是我生日,我请大家吃晚饭,请代我安排一下吧,但请告诉任何人,我不要收礼物!”

    在一传十,十传百的情形下,同事必然会替你高兴,无论是已经与你熟络的,还是疏远的,在如此情况下,起码对你留下印象。日后还有赖你的积极努力。

    许多公司有不成文的习惯,就是获升职者要观音请罗汉,你若身处这些公司,当然要人乡随俗。至于请客请些什么呢?

    那要视加薪额和职级而定,一则是量入为出,二则是身份问题。如果你只是小文员一名,却动辄请同事吃海鲜餐,未必个个会欣赏,可能有人认为你太“招摇”,所以,一切最好依照旧例,人家怎样,你就怎样。有人当面恭维:“你真棒,什么时候再请第二次?”你可微笑地答:“要请你吃东西,什么时候都可以呀!”一招太极就能解决问题。

    要是相反,有同事表示要请客贺你,应否答应?

    当然要答应,否则就是不赏面,不接受人家的好意。不过,答应之余,请考虑:对方一向与你投契得很,纯是出于一片真心?还是彼此只属泛泛之交,此举只是“拍马屁”?前者你自然可以开怀大嚼,后者嘛,吃完之后最好反过来做东,既没接受他的殷勤,又没有开罪对方。

    许多公司有欢迎新同事和欢送旧同事的习惯,身居要职的你,应否热烈支持这些行动?

    欢迎会目的是联络感情,欢送会则表示合作愉快或感谢过去的帮忙。所以,前者你不必一定出席,除非你的工作岗位是公关或人事部。这样更显得你有独特风格,何况既是新同事,还愁他日没有机会互相了解吗?

    至于后者,就比较复杂,你应该小心衡量一下:

    这位同事与你有没有关系?如果是毫无交情的,可以不必参加聚会,但送一张慰问卡是必要的。那是礼貌,也表示你的关心,何况他日你们或许有机会共事。要是常常接触的,但交情普通,则于公于私也该出席聚会,显示你确实欣赏和不舍得对方,分手时,最好表示你的祝福。若对方是你的助手或更亲密的拍档,最理想的是既参加大伙儿的聚会,又私下请对方吃一顿午饭,或是送一点纪念品,以表示你的感谢和友情。

    努力不懈忠于工作的你,在短短的几年间,步步高升,事业可说是一帆风顺。

    有几位跟你一同起步的同事,限于能力和际遇。至今仍保持多年前的原状。在大家相处之时,你总觉不太自然,甚至有战战兢兢之感。

    其实,这完全是心理作祟,你是怕自己的表现过于高傲,惹来“一朝得志”、“不可一世”的批评,但过于随和,又怕有“不够成熟”之虞。

    只要把这包袱抛掉,一切就易应付了。

    公事上,若他们是你的直辖下属。谨记“大公无私”的原则就是了,对他们采取一贯的态度,奖罚分明,切莫有“算了吧,大家共事这么多年”的想法。只要态度诚恳。不必怕对方会错意的。私底下,保持你们固有的关系吧,投契的就当作朋友一般看待,不合拍的,更不必刻意去改善。

    若他们并不属你的部门,情况就好办得多,公事上没有关系。平常见了面,大可“友善”一番,不必故意去装一副模样的。

    只有和同事们保持合适距离,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受欢迎的人。

    你应当学会体谅别人。不论职位高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范围和责任,所以在权力上,切莫喧宾夺主。不过记着永不说“这不是我分内事”这类的话,过于径渭分明,只会搞坏同事间的关系。在筹备一个任务前,谦虚的问上司:“我们希望得到些什么?”“要任务顺利完成,我们应该在固有条件下做些什么?”也永不道人长短。比较小气和好奇心重的人,聚在一起就难免说东家长西家短。成熟的你切忌加入他们的一伙,偶尔批评或调笑一些公司以外的人,如艺人等,倒是无伤大雅,但对同事的弱点或私事,保持缄默才是聪明的做法。记着,搞小圈子,有害无益。公私分明亦是重要的一点。同事众多,总有一两个跟你特别投契,私底下成了好朋友也说不定。但无论你职位比他高或低,都不能因为要好这原因,而做出偏袒或恃势。一个公私不分的人,是做不了大事的,更何况,老板们对这类人最讨厌,认为不能信赖。所以你应该知如何取舍。

    19.做人也要“留一道缝隙”

    木工讲究疏密有致,黏合贴切,该疏则疏,不然易散落。时下,许多人家装修房子,常常出现木地板开裂或挤压拱起的现象,这就是太“美满”的缘故。高明的装修师傅则懂得恰。到好处地留一道缝隙,给组合材料留足吻合的空间,便可避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其实,做人与处世,和木匠的工艺原理一样,讲究“留一道缝隙”。假若事事工于算计,利益当头,互不相让,凡事追求“美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岂能不紧张、不裂变?同样,一个人把所有的行为都目的化,岂能不把自己的理想挤压得变了形状?

    留一道缝隙,给自己,给他人,给我们留一个吻合的人际空间。

    人与人之间,如果还没到亲密无间的地步,便是一条射线,前面的路地久天长。一旦亲密无间了,就成了一条线段,那份交情就要进入倒计时了。

    拿破仑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朋友之所以不能永久,是因为我们往往情不自禁地把好事做尽,没有给友谊留下必要的生长空间。

    两个人有如两条铁轨,平行着才能走远。真正的快乐是无法分享的,真正的痛苦也无法分担。与一个不幸的人分享幸福,只能使他的内心更加凄凉。心灵和情感上的某些东西是无法替代的,正如两条铁轨不能相交。

    心扉完全敞开,容易伤风着凉。将内心的隐秘昭示于恶人,会成为他手上的把柄;昭示于善人,会成为他精神上的负担,因为要为你恪尽守口如瓶的责任。所以,一个心理成熟的人,不会自找麻烦,也不会让别人为难。

    出门旅游,我们在某个景点留影,总要用门匾作背景,并千方百计突出其特点。这是要把距离拉近,表明我们和那个景点之间的关联。假如这个景点就在自家门口,我们反而忽略了门匾,忽略了特点突出的那一部分。这是要把距离推远,太熟悉了,审美的角度就要变换一下。

    照相如此,人际交往也如此。

    人和人之间适当地保持距离,为彼此的心灵留下一点空间,这也许是平衡人际关系的重要法则。

    朋友告诉我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位女士结婚不久就离婚了。离婚的原因听起来像天方夜谭。用她丈夫的话说:“你对我们太好了,我们都觉得受不了。”原来这位女士非常喜欢关心照顾别人(母性感强的人都有这种特点),甚至到了狂热的地步。每天除了正常的工作外,所有的家务,包括买菜、做饭、洗衣服、擦地板等等,都由她一个人包办,别人决不能插手,弄得丈夫、公公、婆婆觉得像住在别人家里一样。好事几乎都被她做尽了。久而久之,全家人对其忍无可忍,终于提出要让她离开这个家庭。因为他们都感到心理不平衡。

    也许你会有这样的疑问:坐享其成不好么?其实,对一个有劳动能力、理智健全的人来说,独立、付出都是内部的需要。人际关系中如果不能相互满足某种需要,那么这种关系维持起来就比较困难。

    一提到人际交往,卡耐基几乎成了一个“成功人际交往”的代名词。他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要遵循心理交往中的功利原则——这一原则是建立在人的各种需要(包括精神的、物质的内容)的基础上,即人际交往是满足人们需要的活动。

    心理学家霍曼斯早在1974年就曾经提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交换,这种交换同市场上的商品交换所遵循的原则是一样的,即人们都希望在交往中得到的不少于所付出的。中国古语有“交友强于己”,就是这个道理。

    其实,何止是得到的不能少于付出的,如果得到的大于付出的,也会令人们心理失去平衡,开头的那个故事就是很好的例证。在父母和子女之间也常有这样的情况,很多父母抱怨自己为孩子付出很多,结果孩子却不领情,其实是孩子承受了太大的压力所致。

    初入社交圈中的人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好事一次做尽”,以为自己全心全意为对方做事会令关系融洽、密切。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人不能一味接受别人的付出,否则心理会感到不平衡。中国人讲究回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也是为了使关系平衡的一种做法。如果好事一次做尽,使人感到无法回报或没有机会回报的时候,愧疚感就会让受惠的一方选择疏远。

    人际交往要有所保留的道理人人都懂。但是,如何做以及其中包含的心理学的道理未必都知道。留有余地,好事不应一次做尽,这也许是平衡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在乡下,乡亲们对于给过他们帮助的人总是好酒好肉的招待,好酒好肉是他们能拿出的最好的东西。只有拿最好的东西才能回报别人的帮助。也只有这样,在下一次有求于人时他们才会觉得自己不欠别人的,才不会心有愧疚。假如别人不接受他们的招待,那么乡亲们也许再也不会求助于他。这是淳朴的本心,但也的确是正确的交往之道。所以,如果你想帮助别人,而且想和别人维持长久的关系,那么不妨适当地给别人一个机会,让别人有所回报,不至于因为内心的压力而疏远了双方的关系。

    留一道缝隙。适当地保持距离,是心灵需要的氧气,因为彼此心灵都需要一点空间。而“过度投资”,不给对方喘息的机会,就会让对方的心灵窒息。留有余地,彼此才能自由畅快地呼吸。

    20.不做老板的密友

    上下级之间的确可能建立友谊。但是友谊过头,过多地参与老板的秘密,却是不能被赞扬的了。

    如果说过多介入老板的私生活已经使你脱离了与老板的正常关系,那么了解老板的个人秘密和事业上的“秘密”对你更没有好处。

    你和你老板的地位的确是不同的,至少在你们建立关系的组织范围里情况是这样。

    亲密的关系有一种平等化的效应,这可能扭曲老板与你之间正常的上下级之间的工作关系。

    老板告诉你一个秘密如果被泄露,他将受到伤害。起先你也许会因为是老板密友——无话不说——而洋洋得意,可是老板已经给了你能用这反对他的利器。他迟早会后悔的,接着你们的密友关系便会尴尬。

    即便老板对你吐露的秘密仅仅局限于公司内部的事情,这仍会带来麻烦。你介入的越深,越会发现自己的行动越不自由。

    频繁地与老板接触也是在浪费你自己的时间,而你本来可以利用它来做更多有益的事情。值得人们为其工作的老板都想看到你多做工作而不是常常出现你的面孔。当你正忙于接触老板的时候,别人也许在完成他的计划和解决他的问题。

    过多地与老板周旋可能得到老板密友或宠儿的名声,这样一个名声会使同事们讨厌或不信任,甚至有些人会想尽一切办法拆你的台。谁知道你与老板神秘兮兮的样子是不是意味着一些阴谋或小算盘呢?

    看起来,领导通常都很喜欢和群众交朋友,因为常常有这方面的报道,说某某领导和某个党外人士结为知己,某某领导和某个小朋友结为棋友,某某领导和某个工友友谊常青等等。但只要留心,就会发现这些领导和他的朋友通常都不在一个单位和系统,也就是说,这些领导实际上不是他的朋友的领导。他只是比他的朋友级别高而已。

    我们这里的领导,是指我们的上级,实实在在地领导着我们。

    我们的领导也喜欢和我们交朋友,和我们促膝谈心,向我们问寒问暖,但若是细心体会,这还远不是朋友。因为夸奖领导的词儿都是“平易近人”“礼贤下士”一类。这里面绝没有朋友之间的平等,是朋友,当然就该平等,还有什么上下之分?把这当成一个优点来表扬,说明他并没有把自己当朋友,还是以领导的身份出现的。所以,我们只能让领导朋友关怀我们,千万不要像朋友一样关心领导。非要关怀,也只能关怀到“您可要爱惜身体,不要操劳过度”的深度。

    的确,领导和群众交朋友通常是一种姿态,那不是一般意义的朋友。领导或许真的渴望群众向他提供朋友式的帮助,但他决不会高兴群众以朋友的方式提供帮助,而只愿意群众以下级的方式提供——不能叫做“帮助”,因为这是群众“应尽的责任”。

    不记住这一点,我们就会犯错误。

    这与领导的个人品格和德行几乎无关,这是做领导的职业习惯。领导喜欢说大道理,说为人民服务,说无私奉献,说全心全意,说奋斗终身,等等。但同时,他们又必定是一个普通人,必定要为自己的住房工资子女升迁等切身利益盘算。

    很少有领导像要求群众那样要求自己。这并非说领导虚伪,也的确不是虚伪,只是一种职业习惯和角色需要。演员在台上当了好人,在台下照样当坏人,或者在台上当了坏人,在台下照样当好人。领导在人前当了圣人,在人后也只有当俗人,但转换角色总没有演员自然,总有些尴尬。因为领导在心理上不可能像演员那样坦然承认自己是在演戏。领导通常都忌讳自己在人后当俗人的一面让群众知道。所以,领导通常有把群众排斥在自己的普通生活圈以外的习惯。

    所以,领导通常都没有下级朋友。

    所以,我们不要指望领导和我们交朋友。这倒不难做到。

    但假如我们已经是领导的朋友了,怎么办?假如我们和他先是朋友,后来他才成为领导。我们该怎么办?

    赶紧撤退!

    这种情况是最危险的。领导需要保持人前的神圣和尊严,但作为朋友,我们早就知道他在人后的通俗。他可以在别人面前坦然保持神圣和尊严,在我们面前呢?是继续通俗还是继续神圣?这是一个难题,这就是尴尬。所以,很多人一如既往地拍领导肩膀摸领导脑袋以示亲切时,会突然发现领导低喝一声“干什么!”

    中国历史上没有不杀功臣的皇帝,可以共患难,不能同富贵。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是被无数先辈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长叹。人们通常只注意到这个现象的社会原因,忽略了皇帝这个领导或者领袖的职业的心理因素。试想,当他高坐龙位,俯视臣民匍匐在地三呼万岁时,你会想起他和你光屁股蹦跶,会想起他被敌人追得屁滚尿流,会想起你们一起逛窑子等登基前的俗样,他能高兴你?即便你能做到一本正经地虔诚地三呼万岁,他又怎么能做到受之坦然?

    所以,开国大臣难以善终,开国以后的大臣倒不难善终。

    所以,陈胜要真是推翻了秦王朝,做了真龙天子,第一个要杀的就是亲密战友吴广。因为吴广在鱼肚子里边塞了一条“陈胜王”的绸绢。又到夜晚装成狐狸叫出“大楚兴,陈胜王”的所谓天意。

    所以,功成身退成了官场的准则。

    皇帝是国家的领导,领导是单位的皇帝。

    所以,我们的朋友一旦当了我们的领导,我们千万不要高兴,不要以为对自己有好处,我们最好离他远远地,忘掉和他曾经是朋友,时刻提醒自己,他已经是我们的领导。

    如果我们真的把他当朋友,我们就体谅他作为领导的难处,维护他做领导的神圣和尊严。我们远离他后,或许他会感谢我们,在适当的时候照顾我们一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