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人办事,毕竟是有求于人,态度一定要诚恳,话一定要说到,不能求着别人,态度还很傲慢,那事情肯定是办不成的。
徐志摩还在7岁的时候,就已非常聪明,且在语言及文学方面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到了15岁,他觉得自己在这方面的学习长进不大,迫切需要一位精于此道的老师来指点他。
听说有一位叫梁子恩的人在这方面很有造诣,徐志摩很想投其门下学习,但苦于没有人从中引荐。巧的是,徐志摩的表舅与梁子恩是同窗好友,于是,他就前往表舅家请求表舅从中为其引见。但徐志摩的这位表舅一贯是不希望自己的外甥去学这些的,所以不肯帮徐志摩的忙。
在与表舅的一席交谈中,徐志摩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迫切愿望。他那诚恳、坚定又略带哀婉的语气,以及对长辈的谦恭之情,深深打动了表舅,使表舅觉得此子乃可造之才,最后答应了他,并亲自带徐志摩去梁子恩的家,让其拜在梁子恩的门下。从此,在老师的辅导和自身的努力下,徐志摩诗歌上的造诣突飞猛进,最后他终于成了一代伟大的诗人。
正是由于徐志摩态度诚恳、感情真挚,打动了表舅,才顺利地拜师。这告诉我们,求人办事时多用商量、委婉、体谅的语气会更容易被人接受。
有一次邻居家孩子患病住院,邻居手头缺钱,就到吴越这里来借。他说:“我家孩子病了,借我点钱吧。”
吴越当时手头也紧,就为难地说:“要多少啊?我也不宽裕。”
谁知邻居轻蔑地说:“谁不知道你一个月挣好几千块呢,借我1000块还不容易!”
吴越听了这话非常不舒服,恨不得跟他吵两句。看在他们家孩子确实生病的分上,掏出钱包里的400块钱给他:“看在孩子的面子上我借您。其实我的钱都在外面收不回来,手头上没有那么多。”
他仍然不依不饶:“好吧。下次我也不麻烦你了!”
吴越气得说不出话来。借到钱非但不感谢,还说尽风凉话。
也奇怪,这件事情过后两个月,又有位朋友到吴越家里来借钱。他说:“我刚刚开始学驾照,钱都交学费了。我妹妹这两天要到北京来,我手头没钱,不知道你这里宽不宽裕?下个月5号一发工资我就还你。”
吴越觉得他态度诚恳、说话得体,就借给他1000块钱。下个月5号,他果然来还钱,还请吴越吃了一顿饭。他们的关系到现在一直都很好。
其实从人们的接受心理看,盛气凌人、颐指气使的命令口吻,最容易引起反感;而对平等商量、诚恳请求,人们总是有一种天然的妥协性。因此,协商的语气比起傲慢的口吻,更容易对别人产生积极的影响。
有求于人时,方方面面体贴周到是极其重要的。你要考虑,自己的请求会不会给对方带来压力?会不会让对方过于为难?这些难处,你自己首先替别人想到,比他自己本人说出来要更好。把话说得圆满、滴水不漏、感情真诚,别人也会尽自己的力量来帮你。
“我知道这件事会给您添很多麻烦,但是我也没有别的门路,只能是拜托您了。请您多包涵。”
这样说,对方也会产生将心比心的情感,乐于帮你的忙。
在求别人帮忙时,你若适当地承诺给予对方一定形式的回报,对方会觉得他的付出是值得的,你是真心实意的,也乐意为你做事。所以,不妨表示愿意在事成之后给对方某种回报或口头感激对方的帮助,即使不能马上回报,也要承诺在对方需要的时候一定会鼎力相助。有时候,即使你没有什么能力和条件回报对方,只要把话说到,表达这种感激的意识,对方也会对你多一分好感。
另外,在求别人帮忙的时候,不妨适当给人“戴顶高帽”。给对方戴高帽、赞美对方会令对方觉得你十分看重他的能力,他的帮助对你来说至关重要,使他难以拒绝。当然,赞美也要恰到好处,不能漫无边际,变成了肉麻的吹捧,让人觉得你为了求他办事,什么话都说得出来。别忘了你赞美的目的是为了顺水推舟让对方接受你的请求,所以话要说得漂亮。
一个12岁男孩十分渴望母亲能给他买一条牛仔裤,但是他怕遭到母亲的拒绝,因为他已经有一条牛仔裤了。于是他想了想,决定不采取苦苦哀求或撒泼耍赖的方法,而是一本正经地说:“妈妈,你可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你见没见过一个孩子他只有一条牛仔裤?”
这句天真而略有计谋的问话,一下子打动了他母亲。母亲觉得要是不答应孩子的话,简直就对不起他了。所以,最后男孩终于满足了愿望。
庄容跟一个客户约好要到客户的办公室谈一笔10多万元的交易,庄容感觉很兴奋,但是这个客户在电话里已经拒绝过他很多次,这次见面很可能不过是敷衍而已。庄容心里还是没底。
庄容一进办公室,左右环顾了一下,觉得办公室的设计很与众不同,便随口说了一句:“啊,我从来没见过这么特别的办公室。您很有品味啊!”
也许听到这样的称赞太多,客户只是微笑了一下,说:“谢谢。”
庄容本来以前学过一点设计,之后又称赞道:“您的门窗和办公桌的设计好像是今年世界最流行的三角棱,很前卫、很时尚。看来您肯定下了番工夫!”
客户一听,喜上眉梢,说:“你知道这个设计?这是我和设计师一起商量决定的。”
庄容说:“您的眼光太好了。”
这下,客户高兴了,连忙请庄容坐下,细细商谈,最后庄容的生意居然做成了。
就是因为欣赏了客户的办公室,庄容成功地求人办事,达成了交易。
再看下一个例子。
A:小曼,帮我写一篇演讲稿好吗?
B:我没空。
A:求你了,你写文章那么棒!
B:我真的没空。
A:帮帮忙吧。我知道你忙,可是这个忙只有你能帮,我其他朋友都不会写这种东西,你是最佳人选。再说也用不了多长时间,上回你写那篇人物采访,才写了两个小时,写这个,肯定一个小时就够了。写完我请你吃肯德基还不行吗?
B:好吧!
对对方某些固有的优点进行褒奖,使对方心理上得到满足,在较为愉快的情绪下,他就会自然地接受你的请求。
另外,求人帮忙时,善于说话的人一定会让对方觉得他是唯一的或最重要的人选,自己对他是非常看重的。如果让对方觉得自己不过是替补,是你找不到最好的,只能退而求其次,对方会认为你根本不需要他的帮忙或根本不在乎他的功劳。所以,千万不要说:“小陈不在,你来帮我好了。”应该说:“你的活儿干得很仔细,帮我一下好吗?”还要学会激起别人的自尊心、使命感,你要学会鼓励别人,如“我觉得你办这事最合适了”、“你做这个事,我最放心”。
高帽子戴上了,人们就很难拒绝你,办事也就顺理成章了。
第二节 请将不如激将,巧妙运用激将法
俗话说:“请将不如激将。”在求人办事的过程中,巧言激将,能够更好地激发起办事人的自尊心、自信心,让他更好地为你办事。
一个人想推销保险,就找朋友帮忙。他登门拜访朋友,第一句话就说:“哥们,你朋友应该不少吧?有能力帮我推销20份保险吗?”然后就用探询的目光注视着朋友。见朋友犹豫,他就补充了一句:“算了,要是你朋友少,没法帮忙,我就找其他乐意帮忙的朋友了。”听了这话,自尊心极强的朋友马上拍着胸脯就答应了。
这就是激将法的作用。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用这样的方法,它比较适合心直口快、好胜心强的人。1960年,美国富豪约翰逊决定在芝加哥为公司总部兴建一座办公大楼,为此他出入无数家银行,但始终没贷到一笔款。于是,约翰逊决定先上马后加鞭,设法将自己的200万美元凑集起来,聘请一位承包商,要他放手进行建造,好让他去想方设法筹集所需要的其余500万美元。假如钱用完了而他仍然拿不到抵押贷款,他就得停工待料。
建设开始并持续施工,到所剩的钱仅够再花一个星期的时候,约翰逊恰好和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的一个主管在纽约市一起吃晚饭。约翰逊拿出经常带在身边的一张蓝图,正准备将蓝图摊在餐桌上时,那位主管就对他说:“在这儿我们不便于谈工作,明天到我的办公室来。”
第二天,当他断定大都会俦保险公司很有希望给约翰逊抵押借款时,约翰逊说:“好极了,唯一的问题是今天我就需要得到贷款的承诺。”
“你一定是开玩笑,我们从来没有在一天之内给过这样贷款的承诺。”他回答。
约翰逊把椅子拉近他,说:“你是这个部门的主管。也许你应该试试看你有无足够的权力,能把这件事在一天之内办妥。”
他微笑说:“你这是逼我上梁山,不过,还是让我试一试看。”
他试过后,本来他说办不到的事终于办到了,而约翰逊也在自己的钱花光之前几个小时回到芝加哥。
约翰逊利用激将法,逼迫主管尝试自己的能力,终于在紧要关头获得了贷款。
以激将法说服别人,就是找到并击中对方的要害,迫使他就范。就这件事来说,要害是那位主管对他自己权力的尊严感。约翰逊在谈话中暗示,他怀疑那位主管是否果真拥有那么大的权力。主管听了这话,感到自己的权力的威严受到挑战,于是就打算证明给他看。
激将法在日常交谈之中也可以帮我们的大忙。比如对方说帮你时,你佯装怀疑,表示不相信,结果让对方做出实际行动来证明。
某市个体服装店老板吴某生意越做越大,营业额大幅度上升。但是他却十分抠门,面对上门推销的推销员总是哭穷,以此来压低价格。推销员小杜了解到吴某脾气急躁之后,登门推销。
小杜先引起了他的好奇心:“有笔大生意,做不做?”
“生意人,哪有不做的!啥款式?多少?”
“上次那种西装,200套。”
“我正想吃进一批西装来换季。开价呢?”
“每套180元。如果全要,可打9折。唉,可惜你没有这个肚量!”小杜开始使用激将法。
“笑话!我就要全吃!”
“你全吃?我提醒你:老规矩,货款必须在两个月内全付清啊!”小杜进一步激将。
“小看人!两个月,我还卖不出来吗?”
“这可是3万多元哪!”小杜心里暗笑。
“算个屁!今年以来,我哪个月不卖两万?”
“那好。成交!”小杜连忙出口。
一桩生意就这么做成了!
用激将法求人办事,应该注意观察对方的性格。一般说来,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往往能通过自身的言谈举止、表情等流露出来,快言快语、举止简捷、眼神锋利、情绪易冲动的人,往往是性格急躁的人;直率热情、活泼好动的人,往往是性格开朗的人,这样的人最容易被激将。如果碰到傲气十足的人,激将法就可以转为正面恭维,让他飘飘然,因为虚荣、好面子而顺从你的意图。
一位推销员对货柜前的一位老年顾客推销羊毛衫。他看到老汉十分注意观察那些质料好但款式比较旧的老字号羊毛衫,就说:“现在一些年轻人手里的钱来得容易,只顾赶新潮,一见是时髦玩意儿、名牌货,也不管是真是伪、实用与否,掏钱就买。依我看,像您这样的老前辈,讲究价廉物美、朴实大方、优质耐用,这才是真正有眼光哩!”
老汉听了脸上笑开了一朵花,说:“是啊,我可不会和那些黄毛小子一般见识。”然后高高兴兴地选购了一件老字号的纯羊毛衫走了。
求人办事时,激将法可以帮助你成功地达到意图。关键之处在于:对于别人高深莫测的只言片语,你要佯装不屑一顾,暗中揣度对方的心思,并点点滴滴将秘密引到他们的舌端,对方一旦“发烧”,便会不顾一切地吐而后快,最后落入你精心巧设之网。
有一位设计师,脾气非常暴躁,只相信自己看好的技术和产品,专心致志地进行研究,全然不顾是否能得到市场的认可。老板为此十分挠头:辞退他吧,不行,他研究出来的产品有一半都是超前的,给公司带来很多利润;可是他研究出来的另一半产品实在是浪费公司的人力和财力,没有市场,只能积压在仓库里。
有一次,老板注意到市场上有一种榨汁机非常走俏,和以往的榨汁机不同,这种机器能够自动进行榨汁并与残余物分离,技术十分领先。要是自己的公司能够研究出这种技术并进行适当的改进,一定是大赚一笔的买卖。可是设计师会同意参与设计这种他看来“太小家子气”的东西吗?以前人家可是非“大件儿”不动脑筋的啊。想了又想,老板还是决定试一试。
他买来了一个榨汁机,榨出一些橙汁,然后请设计师过来闲聊。说着话,老板像是自言自语似的说:“你看这小东西,用途真是大啊,可惜咱们这么一个大厂,都设计不出来这么一个小东西,前两天在产品展销会上,我被××公司的老总彻底嘲笑了一次,说咱们厂没人。”
设计师不以为然地摇摇头,说:“这个有什么了不起,就值得他们那么嚣张!我还能做出比这更好的来呢!敢说咱们厂没人,他们实在太轻狂了。”
老板一听有戏,就接着说:“是啊,咱们也不是没人,只不过就算有人,也不肯在这上面用心,那和没人有什么区别?”
设计师一听,倔脾气上来了,说:“怎么没用心!我用心一次给他们看看,等我把更好的产品设计出来,气气他们。”
老板一听乐了:“你说的是真的?可不能说大话啊,要是你也能设计出榨汁机来,我可就能在对手公司面前翻身啦!”
设计师只顾着琢磨那个小机器,频频点头,说:“简单,简单,等我消息吧。”
老板松了一口气,看来这个设计师绝不是一窍不通,只是以前总是给他下达任务、命令他,怪不得他那么执拗。现在用激将法激他一下,竟然马到成功。
激将法是从古至今屡试不爽的方法。性格倔犟的人,十分坚持自己的想法,这其实就是一种逆反心理,对所有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的观念都听不进去。对于这种人来说,“请将不如激将”,如果正面劝说没有效果,就反其道而行之,这样就能顺利地达到自己的目的啦!
第三节 发自内心的诚恳道歉更易被接受
每个人都难免会犯错误,与人交往更是不能避免说错话。如果你的言行举止出现了错误、伤害了他人或者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应该及时地向对方承认错误,表达自己的歉意,以求获得对方的谅解和宽恕。那些拒不认错,始终自我感觉良好的人不会交到真心的朋友。
道歉需要掌握一些原则和要领,但关键是态度诚恳、表达及时、方法得当。
1.真心表示自己的醒悟
自己犯了错误,心里不好受,脸上挂不住,想道歉,的确很难。但是,你要知道,不道歉损失更大,也许会失去一个好朋友。当你鼓起勇气面对现实,不再倔犟,真心承认自己的过错时,你会发现,其实认错对消除夙怨、恢复感情有很好的效果。
1754年,华盛顿还是一位上校,率领部下驻守在亚历山大里亚。有一次选举弗吉尼亚议会议员时,一名叫威廉·佩思的人反对华盛顿支持的候选人。
据说,华盛顿与佩思在选举问题上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华盛顿说了一些冒犯佩思的话,佩思把华盛顿一拳打倒在地,华盛顿的部下一下子都赶了过来,准备替他们的长官报仇,华盛顿当场阻止,并劝他们返回了营地。
第二天早上,华盛顿派人送来一张便条,要求佩思尽快到一家小酒店去。
佩思如约到来,准备进行一场决斗。但令他感到意外的是,他看到的不是华盛顿的枪,而是酒杯。
“佩思先生,”华盛顿说,“犯错误是人之常情,纠正错误是一件光荣的事。我相信我昨天是不对的,你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补偿。如果你认为这件事到此为止可以解决了的话,那么请握住我的手,让我们干一杯吧!”
从此以后,佩思成了热烈拥护华盛顿的人。
主动迈出一步,向对方示好,其实也是显示了自己的气度,双方的关系也会更加亲密。
2.承担责任,检讨自己
说一句“是我不对”没有那么难,重要的是你要表现出积极悔过的态度,而不是作姿态、走形式。
崔永元在离开《实话实说》节目时,跟其中的一个制片人意见不合,两人互不相让,结果关系紧张。崔永元本是一个极其认真的人,因为这次争吵几年都没有跟这位制片讲话。可是有一次在重走长征路的途中,他受到一些人和事的启发,突然意识到是自己错了。于是他马上打电话给那位制片人,诚恳地表达了自己的错误,检讨了自己犯错误的原因。那位制片人非常感动,放下电话就坐飞机来看望还在长征途中的崔永元。两个人尽释前嫌,和好如初。
一般情况下,没有沟通不好的事情。只要态度诚恳、真心悔过,都会得到对方的原谅。当然,勇于道歉、敢于检讨自己是好事,但不必因此就羞羞答答、躲躲闪闪,也不必夸大其词、一味地自责,甚至往自己脸上摸黑,否则别人不仅不会接受你的道歉,还会觉得你太虚伪、缺乏诚意。
3.不要仿佛是被迫道歉
赵凯的同事有一次说错一句话得罪了赵凯,赵凯利用一次通电话的机会希望同事能对他有一个解释。不料,电话里,同事轻描淡写地说:“好吧,我道歉。”听起来毫无诚意,好像是被逼无奈。赵凯就解释为什么他会很生气,可同事居然冷冰冰地说:“我可以再道歉一次。”还不耐烦地说现在很忙,似乎在暗示赵凯的电话简直是在小题大做、无理取闹、浪费别人的时间。赵凯放下电话后发誓再也不把他当朋友。
道歉一定要拿出诚意,不要一副敷衍的样子,似乎是为了搞好关系被别人强迫道歉一样。那样事情会更糟,还不如不道歉。
4.及时,不要拖延
20世纪50年代,民主德国总理来到中国访问,拟签中德友好互助条约。按照国际惯例,公布要按照双方约定的时间同时进行。然而,由于记者的疏忽,在条约未签订时,就提前发了消息。周恩来总理看到报纸后,立即打电话向还在外地访问的民主德国总理表示歉意。
当天下午,周总理还把有关领导和记者请到办公室开会,说:“我只是在国务会议上提醒记者暂时不要发表,却没有在人大常委会上向记者交代,结果出了问题,这是我的疏忽。”
周总理这种主动承担责任、及时道歉的做法,让民主德国总理很受感动,并表示了谅解。
如果确实因为某些原因不能马上道歉,日后也一定要找准时机,并更加诚恳。
著名文学家闻一多先生早年曾经是“新月派”诗人,和鲁迅有过观点方面的分歧。后来他发现是自己错了,而这时候鲁迅早已经逝世。在纪念鲁迅的大会上,闻一多当众表示自己深深的歉意。他说:“反对鲁迅先生的还有一种自命清高的人,就像我这样的一批人。”他转过头去,向鲁迅的照片深深鞠了一躬,又说,“现在我向鲁迅先生忏悔:鲁迅是对的,我们错了。当鲁迅先生受苦受难时,我们都在享福。如果当时我们都有鲁迅这样的硬骨头精神,哪怕一点,中国也不会像现在这样了。”
这番坦诚、直率的语言,让与会者报以热烈的掌声。如果鲁迅先生泉下有知,也一定是原谅他了!
第四节 不伤他人面子的拒绝法
在社交场合中,我们有求人办事的时候,当然也会遇到有人求我们办事的时候。如果你有能力自然好办,可是如果对方的要求你实在很难满足,想要拒绝却也是一件难办的事。拒绝别人,又不得罪人,有时候甚至是一种奢求。不善于拒绝的人,一次拒绝就有可能得罪了多年的深交,而善于周旋的人,即使天天都在拒绝,却始终能广结人缘、游刃有余。
拒绝的语言是有讲究的,一句话可以说得人笑,也可以说得人跳,这就需要掌握语言的分寸。尤其像拒绝这样不讨好的事情,就更要小心谨慎、滴水不漏。
1.沉默不语
别人请求你:“给我画一幅肖像吧!”你可以笑一笑,沉默不语,别人自然会明白。
2.以情动人
小林家突然来了个朋友,说是借钱。小林知道这个朋友原来是个赌鬼,已经负债累累,借钱给他,肯定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于是小林诚恳地说:“我刚结婚不久,当初结婚时就欠了2万块钱的债到现在还没还完。再说,这两年我母亲身体也不好,看病花了不少的钱,家庭负担很重,对你的要求我实在无能为力啊!”
话说得如此诚恳,理由如此充分,朋友也不好再说什么。
3.暗示拒绝
如果有人找你谈话,而你不想再谈,可以转动脖子、按太阳穴、目光游移,做出等等漫不经心的动作,向对方暗示,你已经很疲惫或者没有兴致。也可以语言暗示:“找我有事吗?我正想出去呢。”
4.先肯定后否定
不要一开口就说“不行”,而要先表示理解、同情,然后再据实说出无法接受的理由,获得对方的理解。
王军和李海是大学同学,毕业后一直没有太深的交往。可是一天王军却登门拜访,想向李海借点钱。李海很犯难,借吧,恐怕一去无回,不借吧,又怕不给老同学面子。思酌再三,李海说:“你在困难时候找到我,是信任我,但是不巧我刚刚住进新房子,你也看见了,哪里都需要钱。你先等几天,我要是能攒下点钱就一定借给你。”
李海这么一说,王军也不再好意思开口了。
5.摆出自己的后台老板
“我本人是很愿意帮助你的,可是这个事情我一个人没办法做主啊!这些人事方面的事必须开会讨论决定,而且最后要正、副厅长一起签字才有效,所以你还是先把意见放在这儿,我们日后一定会优先考虑你的问题,好不好?”
说明自己无法单独做主,还要请“后台老板”出面,这样别人就不会强求你什么了。
6.为对方另想一个办法
比如,你可以说:“我真的没有办法帮你了。不过我可以向你推荐一个更合适的人。”这样在拒绝之后马上给予补偿,可以使因被拒绝而产生的不满和失望的情绪得到缓解,把责任引导到第三方的身上。如果恰好这个第三方比原来的人更令人满意,这样的拒绝会更令对方高兴。
老钱听说一家公司需要一名从事文秘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就想让自己的女儿去那里工作,但是女儿是大专毕业,这家公司要求本科毕业。这时候老钱听说这家公司的经理和自己单位的小鲁是同学,于是请小鲁从中帮忙。
小鲁不好拒绝,就说:“我跟他们经理关系一般。咱们单位的小隋跟他最好,上学的时候形影不离,要不你找他帮忙吧,准成!”
这样,小鲁巧妙地把一条路指给老钱,也没有拒绝的尴尬。
7.坦言相告
对于有些过分或无理的要求,当自己不能给予满足的时候,就要坦言相告,如果遮遮掩掩、拖拖拉拉,反倒让对方产生不满情绪。
当小包还在某个小电视台做广告业务员的时候,他一个亲戚正好开了一家保健品公司。一天,这位亲戚找到小包,问他能不能在小包负责的节目时段给他们公司的产品做一下广告,广告费用产品的形式来付。
小包非常清楚,这种做法是电视台明令禁止的,于是他直言相告:“这不行,不付广告费不能做广告,如果您晚一点付,我还能跟领导说说,可是您用产品付费,这肯定行不通。台里都是有规定的。我没有这么大权力。”
小包的亲戚也表示了理解,最后不再坚持。
8.陈明利害,好言相劝
遇到确实无法办到的事情时,要跟对方讲清道理,陈明利害关系,明确加以拒绝,只是口气上可以更推心置腹。
小马的舅舅是一家石油公司的经理。小马和朋友一起合作并开了一家加油站,想让舅舅给批一点低价油,这样就可以降低成本。舅舅诚恳地对小马说:“我是经理,的确我打个招呼你就可以买到低价油。但是我不能为你说这个话,这是几千人的公司,不是我经理一个人的。我只有经营的权力,没有走后门的权力。你看,生活上你有什么困难我可以鼎力相助,但是这样的事情,会让我犯错误。你也体谅我一下,好吗?”
小马一听舅舅说得有道理,也不再好意思给舅舅添麻烦了。
9.含含糊糊
含含糊糊也就是装糊涂,给请托者以暗示。比如,对方问:“此事你能不能帮忙?”你可以回答说:“我明天要去参加会议。”别人约你出去,你可以说:“今天有事要出去,下次一定去!”其实,谁知道“下次”又是什么时候呢?
病人向医生询问自己的病情:“我的病有康复的希望吗?”医生可以说:“你的病确实不轻,不过只要安心养病,配合治疗,慢慢会好起来的。”其实,“慢慢”是多长时间,“好起来”有多好,谁也不知道。
含糊其辞的方法可以用在不便明言回绝的情况下,回避请托人。如果对方是聪明人就能从你的话中感到,他的请托是不一定能得到你的帮助的,只好不再强人所难,再想其他方法。
10.不断重复
A:小曼,今天帮我看一下小孩好吗?
B:今天我得在家看书。
A:哦,是这样……但是我家孩子很喜欢你啊。
B:我也很喜欢冬冬,可是今天我得在家看书。
A:小曼,你要是答应的话就是帮我大忙了,我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出去。
B:可是我今天真的要在家看书。
A:我也不想麻烦你。可是孩子们只有你能看好。
B:也许吧。但是今天我需要看很多书的。
A:你总是一个人待着会很闷的……
B:呵呵,是啊。但是我今天就是要在家看书。
A:好吧。
11.不要过分表示歉意
已经拒绝了别人,事情就到此为止,之后无论是惋惜也好,无奈也好,别人不高兴也好,不要为了弥补对方就一个劲地说“可惜可惜”、“下次一定一定”之类的话,否则就会让人觉得虚伪了。
第五节 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话题
没有人会喜欢一个谈话只讲自己,而不关心别人的需求的人。人们总是喜欢和那些与自己有共同话题、能够迎合自己趣味的人交往。
美国一个文学教授曾经讲到他自己的一个真实经历:在6岁那年,有一个星期六去姨妈家过周末。傍晚时分,来了一个中年男子,他先和姨妈嘻嘻哈哈聊了一阵,然后走近我和我说话。我当时正迷恋上小船,整天抱着小船爱不释手。我以为他只是随便和我聊几句,没想到他对我说的全都是有关小船的事。等他走了以后,我还念念不忘地和姨妈说:“先生真了不起,他懂得很多关于小船的事,很少有人会那么喜欢小船。”
姨妈笑着告诉我,那位客人是纽约的一位律师,他对小船根本没有研究。
我不解地问:“为什么他说的话都和小船有关呢?”
“那是因为他是一位有礼貌的绅士,他想和你做朋友,知道你喜欢小船,所以专门挑你喜欢的话题说。”姨妈说。
原来要和别人做朋友,就要根据对方的喜好和特点、身份来把握话题。
其实,与人顺利地交谈,总结起来,只有两点:看人和看场合。
1.看对方的性格和性别特征
对方性格外向、透明度高,你就可以随便一些,开开玩笑,逗逗嘴,他会很自然地接受;如果对方性格内向、敏感,你就可以讲一讲适合的笑话,让他开朗一些,最重要的是表现真诚,可以挖掘对方比较在意、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话题,让对方觉得你是在真正地关心他。
有的女孩性格外向,个性鲜明,男孩子气十足,你若跟她谈化妆、美容,她也许会毫无兴趣,如果谈足球、谈姚明,她可能会兴致勃勃。针对不同的性格,你应该学会说不同的话。
同样说人胖,男性会一笑置之,而女性则可能会把脸拉下来,自尊心受到伤害,这就是性别带来的差异。所以,同样的话对男人和女人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说话时,我们就要注意到这种差异,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
2.看对方的身份特征
俗话说,“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如果你对普通的工人、农民摆出知识分子的架子,满口之乎者也,肯定会让对方满头雾水,更别说会被接受了。要是遇见文化修养较高的人,也不能开口就一副江湖气,那样容易引起反感,更无法获得交往的信任和好感。
3.看对方的年龄特征
老年人喜欢别人说他年轻,而小孩就不喜欢大人总是说他太小;中年人喜欢别人说他事业有成、家庭美满,而年轻人就喜欢别人说他有闯劲、有活力,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喜欢不同的话题。
如果你要打听对方的年龄,对小孩可以直接问:“今年多大了?”对老年人则要问:“您今年高寿?”
我们不提倡问女士的年龄,但是如果非要问,也可以讲究方法,只要问得分寸好,也不会让别人觉得唐突、不礼貌。对年龄相近的女性可以试探说:“你好像没我大吧?”对年龄稍大的女性则可以问:“您也就30出头吧?”这样一来,大家都皆大欢喜。
4.看对方的心理需求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心理需求。如果你懂得一点心理学,就很容易把话说到人的心窝里。
19世纪的维也纳,上层妇女喜欢戴一种高檐帽。她们进戏院看戏也总是戴着帽子,挡住了后排人的视线。可是戏院要求她们把帽子摘下来,她们仍然置之不理。剧院经理灵机一动,说:“女士们请注意,本剧院要求观众一般都要脱帽看戏,但是年老一些的女士可以不必脱帽。”
此话一出,全场的女性都自觉地把帽子脱了下来:哪个女人愿意承认自己老啊!
剧院经理就是利用了女性爱美、爱年轻的心理特点和情感需求,顺利地说服了她们脱帽。
5.自己人和外人的场合
如果场合中全都是自己熟悉的朋友,那么说话就可以推心置腹、天南海北、无所不谈,甚至一些放肆的话说出来也无伤大雅;但是如果在场的都是交往不深的人,就要板着点自己,不可肆意妄为,办事情也要公事公办,不要不分对象乱套近乎。
如果在比较随便的场合,我们可以说诸如“我顺便来看看你”这样的话,可是如果在比较庄重的场合说“我顺便来看看你”,就显得不够认真。
6.喜庆和悲痛的场合
说话应该和场合中的气氛相协调,不能在喜庆的场合说些丧气话,也不能在悲痛的时候说什么喜庆的事,让人心里别扭,甚至恼怒。
某农村有个老太太死在家里,亲属们一起商量后事。老太太生前嘱咐要土葬,但是现在土葬已经不合时宜了,于是大家七嘴八舌,发表个人看法。老太太的孙子说:“这样吧,老太太死了不是埋掉就是烧掉。现在尸体放在家里,人来人往的,总不是个事,我看烧掉最好,省钱省事!”
这番话听得大家十分恼火,恨不得上去打他一巴掌。
这时候,另外一个孙子上来说:“奶奶走了我很难过。现在遗体放在屋子里得赶紧料理才行。奶奶生前有土葬的愿望,可土葬现在已经不行了,我看还是赶紧火化好。我是晚辈,请大家考虑。大主意还是伯伯、婶婶拿吧!”
这番话听得大家舒舒服服,伯伯、婶婶也赶紧拿了个主意,把老太太火化了。
本来老人去世是一件悲痛的事,可是第一个孙子上来就什么“死了”、“埋掉”、“烧掉”、“尸体”这种难听的字眼,最后还来了个“省钱省事”,显得不合时宜、冷酷无情;而第二个孙子上来则情真意切,在情在理,很有分寸,自然让人听了舒服。
7.说多说少也看场合
话该说多还是该说少,也有讲究。对方如果很忙,时间很紧张,跟他说话就要简明扼要;如果不知趣、没眼色、自顾自地海阔天空,别人已经在频频看表了,你还意犹未尽,就让人尴尬了。
如果在一些发表看法和见解的场合,你却惜字如金,半天不说一句话,或者只是草草讲几句就了事,也难免让人觉得索然无趣。所以,要根据不同的场合来控制自己说话的长短。
第六节 互动交流,巧妙提问
交流永远是互动的,如果只有一个人说话,永远都算不上是交谈,更谈不上是得体的交际。所以,有效的互动,你一言我一语才是交际成功的前提。为了能达到让自己说,也让别人说,自己掌握和控制谈话,你就要学会提问。
有效的提问可以促进交谈,使双方的表达更加顺畅。一个得体、恰当的提问应该能引起对方积极的回应和愉悦的情绪。不过,别小看了提问,我们当中很多人其实并不懂得如何提问。
我们来看看下面的几个例子。
例一:
章露生了孩子后就做了全职太太,一心一意在家里相夫教子。每天丈夫下班回来,为了表示对丈夫的关心,她都会关切地问一句:“今天怎么样啊?”
丈夫会冷淡地回应一句:“还行。”
接下来,两个人似乎都失去了表达的欲望。
例二:
刘凯在一次聚会上碰到了年轻的护士小曼,对她产生了好感,准备和她好好攀谈。刘凯说:“小曼,你觉得医院和诊所的医资水平有多大差距?”
小曼顿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他,只好尴尬地说:“哦,一时也说不好。”
例三:
肖冰第一次和男朋友约会,想表现得有主见,所以当男朋友想去吃饭时,她马上提议:“我觉得去那家韩国饭店就挺好的,是吧?”
“……好吧!”
例四:
王强对新认识的朋友说:“我一点都不喜欢看篮球比赛。你呢?”
……
不知道你是否察觉到以上几个例子中,提问的方式是否有问题,我们来分析一下。
首先在第一个例子中,章露的问题太宽泛了,丈夫似乎只能回答简单的两个字或一句话,两个人没有形成有效的互动。而且,“今天怎么样”这样的问题听上去就像是随口问问,不是真的想了解什么情况,所以回答也往往是套话、敷衍。让丈夫每天都要回答这样的问题,他一定会感到厌烦。
再看看第二个例子。刘凯的提问实在是太复杂了。这样的问题让小曼需要很多精力和时间来回答,在初次见面的时候一般人不会有这样的耐心去回答这样的问题。
第三个例子。肖冰提出的是一个典型的带有引导性的问题,对方似乎只能同意她,而不是跟她商量。这样的例子还有:“每天晚上看两个小时电视就够了,你说呢?”“已经很晚了,你就不要出去了。怎么样?”当然,这种问题在有些时候可以是一种建议,但不太适合向不太熟悉的人提问。
第四个例子。王强的错误在于,当别人还没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他首先就已经表示了不赞同。这样一来,就阻断了对方原本可能想和他进行的讨论——既然你不同意,那就没有再讨论的必要了。对方会因为没有表达的机会而感到不愉快。
现在我们提出解决方案。
例一:
章露可以读读报纸,看看新闻,然后在丈夫休息的时候就他比较熟悉的话题提出一些具体和开放式的问题。
后来,章露果然不再向丈夫提出诸如“怎么样”之类的问题,而是和丈夫谈起了自己小时候爱吃的零食,而这些零食现在已经销声匿迹了。章露的回忆也勾起了丈夫的无限怀念,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谈了很久,都非常开心。最后,丈夫还轻轻吻了章露一下,跟她说:“老婆,你今天真好!”
例二:
刘凯也放弃了谈论什么医院和诊所的复杂问题。
“你说你们女孩是不是都喜欢成熟一点的男人啊?”刘凯试探地问小曼。
“谁说的?也不一定啊!成熟的和不成熟的各有各的好。”
“哦?能具体说说吗?”
这时候,小曼开始滔滔不绝起来。
例三:
肖冰意识到自己过于想表现自己的控制欲。她改正了。
“我喜欢吃烧烤,你喜欢吃涮肉,要不我们这次先听你的?下次再听我的?”
男朋友很高兴,连忙说:“不用啦。这次就满足你的愿望吧!”
例四:
王强也反思了自己的失误,心想自己应该在问明白对方的想法之后再表达不同的意见。
“你很喜欢看篮球比赛吗?”
“是啊。我觉得年轻人一般都会喜欢的。”
“哦。看来我恰恰不是‘一般’的年轻人中的一个了,呵呵。”
“你不喜欢?”
“是啊。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就是没空看,很少看,连球员的名字也叫不上来,所以最后就没有兴趣看了。”
“哦。原来是这样。”
提问也要掌握分寸和技巧,不合时宜的提问会引起对方的厌烦;不合适的问题也会招致别人的反感。一个好的交流者必定是一个好的提问者,根据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总结出提问的几个注意点:
(1)提问要具体,不要宽泛,尽量能让对方能用更多的语言来回答;
(2)提问刚开始要简单,不要复杂,可以逐步再深入;
(3)提问时不要带有引导性,让别人除了顺从别无选择;
(4)提问时事先不要加以个人意见,尤其是否定意见。
如果你能在生活中注意这几点,就不会因为不恰当的提问而引起别人的反感了。提问是我们交流中的一大部分,在提问中游刃有余,才能更自如地交往哦!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