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点佛学智慧:不生气2-随缘去,断旧念:睡起有茶饥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3)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缘来是福,缘去亦是福

    佛说:“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爱心是冬日里的一片阳光,使寒冷的人们感到缕缕温暖;爱心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使身处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飘荡在夜空里的一首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得到心灵的慰藉;爱心是洒落在久旱土地上的一滴甘霖,使心灵枯萎的人感到情感的滋润。

    爱心就像甘露一样从天上降临到尘世,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予的人。

    在一座古老的寺院里有两个和尚:智善和智能。一开始他们每天都出去化缘,后来就只有智善每天出去化缘了。原来,智能发现山下的缘非常好化,随便到山下走走,就能化到很多,于是他用化来的钱购置了很多米、面等生活必需品存放着,只要不缺吃穿,他就在寺院里睡懒觉。智善见智能这样好吃懒做,就劝他不要虚度光阴,要继续出去化缘。

    智能听了,很不耐烦地说:“出家人岂可太贪?能吃饱穿暖就行了。你看我有这么多粮食,足以吃十天半个月的,何必出去风吹日晒、奔波劳累?”

    智善说:“你化了这么多年缘,还没有参悟到化缘的妙处和真谛啊?”

    智能听了,略带讽刺地说:“你倒是日出而出,日落而归,可你每天都是空手而去,空手而回,你化的缘在哪里呢?”

    智善说:“我化的缘在心里。缘自心来,缘也要由心去。”

    智能不解其中玄妙,说:“不明白,不明白。”

    后来,智能化的钱物越来越少,原来化一次缘可以吃半个月,现在只能吃两三天,这让他很苦恼。而智善依旧是每天日出而出,日落而归,空手而去,空手而回,但他天天都笑容满面。智能感到很好奇,于是问智善:“你今天收获如何?”

    智善说:“收获多多。”

    智能问:“收获在哪里?”

    智善说:“在人心里。”

    智能难以参透智善的话,于是决定第二天跟智善一起去化缘。

    次日,智能又拿起那个他出去化缘用的布袋。智善说:“放下布袋吧。”智能问:“为什么?”智善说:“你这布袋里装的都是私欲、贪婪,拿着它是化不来最好的缘的。”

    智能不解地问:“那我们把化来的东西装在哪儿?”

    智善说:“装在心里。人心无所不容。”

    就这样,两个人一起上路了。智能跟智善每到一处,就会有很多人认出智善。还不等智善说话,他们就主动拿出东西给智善,有的人还说:“幸亏大师您上次施舍,才使我们顺利渡过了难关。大师的大恩大德,我们没齿难忘啊!”智能心中暗想:“不让我拿布袋,看你一会儿把东西装在哪儿!”他们继续往前走,不一会儿就化到了很多东西。智能看到今天收获这么多,不由得满心欢喜。恰在这时候,从对面走过来一个农夫,怀里还抱着一个婴儿,边走边哭。原来婴儿得了重病,农夫拿不出钱来给他看病。智善问明情况后,把化来的财物全部给了农夫。他们继续前行,除了维持温饱外,他们一路化了就舍,舍了再化。智善问智能:“跟我出来你化到了什么?”

    智能低头不语。

    智善说:“你只知道缘来之福,却不懂得缘去之福。看天地间,自然万物之所以如此美丽,就是因为它们都在循环啊。只知道缘来之福的人,只能得到片刻的欢愉,久而久之,就会变成一池死水。我和你的区别就在于,你把化来的东西放在了充满私欲、贪婪的布袋里,而我则把化来的东西放在人心里循环,让善良和爱在人心之间循环。”

    智能听罢,惭愧地低下了头。

    人生最美丽的补偿之一,就是在真诚付出爱心的同时,也得到了别人的爱。真诚地付出你的爱,你不仅不会受到什么损失,还能使你得到幸福的感觉。

    从前有一个很自私的人,自私到连一粒米都舍不得给别人,所以人们都形象地称他为吝啬鬼。

    一天,佛陀经过吝啬鬼住的地方,得知此事,便决定登门点化他。佛陀耐心地给他讲了“舍便是得”的道理。听完佛陀的教诲以后,他似乎有所顿悟。恰在这时候,门外来了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于是佛陀叫他前去施舍。他捧着一碗米饭来到乞丐面前,可就在将要给予的那一刻,他说什么也不肯松开自己的手。

    试了好几次,他都舍不得将手放开。他只好沮丧地回到佛陀面前,无可奈何地说:“我本想施舍给他,可我就是松不开自己的手。”

    佛陀略加思索,从怀里掏出一粒种子,放在他的左手里,说:“你把你的右手想象成是别人,把左手想象成是自己。现在你把这粒种子放到你的右手里。”

    他疑惑地看了看佛陀,一想到要把种子送给别人,他又开始有些舍不得了。可过了一会儿,他突然笑了起来,因为他猛然意识到,把左手的种子放到右手上,种子不还是自己的吗?自己并没有因此失去什么。这样想来,他便轻松地将那粒种子放到了自己的右手上。刹那间,那粒种子竟然奇迹般地长出了叶子,然后开出了一朵美丽的花。

    面对眼前这朵美丽的花,他忽然有所领悟:原来施舍非常简单,就像把左手的东西交给右手,不仅不会失去什么,而且会得到幸福的花朵。

    常言道:“善心即天堂。”一颗善良的种子落地,播种人总能在秋天品尝到甜美的果实。当我们在为他人点亮一盏明灯时,其实也同时照亮了我们自己。纵然我们的人生充满凄风苦雨,这份善良的关爱也会像一缕缕穿透乌云的阳光,温暖我们的心房。

    学会付出,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能拥有幸福。种下爱心的种子,幸福的花儿就会在我们的内心绽放出芬芳和美丽,我们就能呼吸到持久、幸福的香味!

    清心是禄,寡欲是寿

    佛说:“厌苦喜乐是世人的通病。”生在凡尘俗世,很多人只知道享受和贪恋舒适安乐,却不知道安乐就像毒酒一样,在带给人类味觉享受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也腐蚀了人的肉体和心灵。

    因此,舒适安乐虽然人人喜欢,但也必须有所节制。《礼记》上说:“快乐不可以过度,欲望不可以放纵。”《国语》上说:“人在劳苦的时候,就会想到善;逸乐的时候,则会想到淫!”孟子也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人这些话旨在告诫我们,千万不要耽于安乐,否则无异于自取灭亡。

    晋平王罹患重病,请遍了全国的名医诊治也不见效。后来,他命人把秦国的名医医和请来,希望能治愈自己的病。医和并不急于诊脉下药,而是问晋平王:“大王,您平时喜欢喝酒吗?”晋平王一听说喝酒,立刻来了精神:“喜欢,而且越是烈酒越爱喝。”

    医和又问:“大王都是什么时候喝酒啊?”晋平王答道:“大多是在晚上,有美妻、娇妾、歌妓、舞女相伴,我可以久饮不醉,长乐不累。”

    医和说:“大王您可知道,您的病因恰恰就在这里。音乐有五声,每个声调都有限度,如果失度,就不能再成为音乐了。人有五脏,各有功能,也各有限度,哪个都不可以过度,否则就会得病。”

    由此可见,过度地享乐绝不是什么好事,因为它是以损害身心健康为代价的,结果只能导致悲剧的发生。

    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继承其父李克用的遗愿,奋发图强,励精图治,前后总共用了16年的时间,逐一击败敌手,于公元923年灭梁称帝。但称帝之后,他开始贪图享乐,整天吃喝玩乐,宠信伶人、宦官,横征暴敛,鱼肉百姓,最后在变乱中死于非命。从建国到亡国,前后仅仅三年的时间。因此,古人曾以“忧劳兴国,逸豫亡身”来警戒后人。

    《格言宝藏论》上说:“智者学时即困苦,贪乐安住不成名,贪图微小逸乐者,彼将不会得大乐。”意思是说,世人只有清心寡欲,不沉缅于安逸,不贪恋于享受,才能获得大安乐。

    一个小和尚跟着一个老和尚出去化缘。途中涉过一条大河,又攀过一座高山,小和尚有些累了,想坐下来歇一歇。老和尚就依了他,于是二人坐在一块岩石上谈起心来。小和尚问道:“师父,咱们出家人皈依佛门,讲究四大皆空。那么,我们来这个世界走一遭,究竟是为了什么呢?究竟还有什么是属于我们的呢?”

    “为了佛,为了自己的心啊!”老和尚开示说,“这个世界属于我们的事物太多太多了,自由的身心和超脱的意念,蓝天、白云以及这山、这水都是属于我们的。”小和尚一脸困惑,不解地摇了摇头,老和尚解释道:“当一个人四大皆空什么都没有时,这世间所有的一切就都是属于他的。见山就是山,见水就是水,可以梦游四海,可以思度五岳,还有什么不可以企及的呢?”

    小和尚继续问道:“那尘世间的人们不也同样拥有这些东西吗?”

    “不,”老和尚说,“有钱的人,他们心中只拥有钱;有宅第的人,他们心中只惦记着宅第;有权势的人,他们心中只关注权势……他们在攫取、占有某项事物的同时,也失去了这项事物之外的其他事物。只有清心寡欲,放下执著和贪念,才能拥有整个世界。”

    贪图享乐是世人的本性,在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清心寡欲,大多数人都在为了寻求安乐而苦苦挣扎,希望获得安乐之后过上快乐、幸福的日子。而事实上,快乐和幸福的感觉只有在离开安逸的生活环境时才能体会到,一味地沉湎于安乐的人,是很难感受到快乐和幸福的滋味的。

    古今中外,凡是有所作为、颐享天年的人,无一不是清心寡欲、心胸豁达的人。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隐居于庐山,“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他就在这空灵超脱的环境和心境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里所说的“南山”可谓一语双关,一则为自然景观,二则也为长寿之意。这种闲逸、洒脱的生活,可以说是真正的大自在、大安乐。

    清代养生家石天基说,人生有“八乐”:静坐之乐、读书之乐、赏花之乐、玩月之乐、观画之乐、听鸟之乐、狂歌之乐、高卧之乐。这“八乐”实际上就是一种心境之乐。而这种心境之乐只有当一个人真正做到清心寡欲时才能拥有和享受到。

    人生的最佳状态就是拥有一份清心寡欲的心境。当我们真正做到欲望寡、心清净时,便可以自由自在、逍遥于天地之间了!

    饶一着,切莫与人争强弱

    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人类历史便开始了无休无止的争斗。人们总是为了这样或那样的事情你争我夺,为了钱财,为了权势,为了名誉、地位,为了情爱……说到底,世界上的一切争斗都是为了一个“利”字。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生活得快乐,但争来斗去,所得到的却是无尽的烦恼和痛苦。

    真正聪明的人往往与世无争,一切遵循自然规律行事,不主观妄为,反而能够获得别人所无法争到的东西,这便是不争之争。正如一位高僧所言:“不争的人才能看清事实;争了就乱了,乱了就犯了,犯了就败了。要知道,普天之下,并没有一个真正的赢家。”

    很久以前,山东的牟平地区有个道观,观里的老观主收了个年轻人做徒弟。这个年轻人原本是个书生,先入佛门后改道门,他不仅聪明好学,而且口才极佳。可正是由于他口才好,才惹出来一段是非。

    一天,观里来了两个僧人,堵在观门口,非要与这个年轻人理论理论。原因是他在给信教的居士讲故事时,有些话说得不合适。

    老观主问明事情的原委后,把两位僧人请进客堂,谦虚而诚恳地说:“我徒口恶,干扰了大师的清净,是我的过错。待我教导他之后,再向大师认错,挽回影响可以吗?”两位僧人看老观主说话这么客气,自觉自己的做法有些过分,便告辞离去了。

    等两位僧人走远后,老观主把年轻人叫到面前,问道:“你在道观里做什么?”

    年轻人随口答道:“在修行。”

    老观主加重语气说:“与僧人斗嘴与你修行有关吗?”

    年轻人略微迟疑了一下,说:“与道教的名誉、地位有关。”

    老观主紧逼一句:“道教的名誉、地位是与别人斗嘴争来的吗?”

    年轻人支吾道:“这个……”

    老观主又开口道:“不是道教的名誉、地位有问题,而是你心中有名誉、地位的影子,这是修行人应该抛弃的东西。”

    年轻人惭愧地低下了头。

    佛语有云:“厚己争利是世间人的自私自利,争名夺利。我们在修道时,最重要的是不争。”佛家有首偈语说:“何必争强来斗胜,百年浑是戏文场;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人生就像一场戏,尽管剧中曾经风光、繁华过,一旦落幕,一切都将归于寂静。”

    事实的确如此,在人生的舞台上,实在没有什么值得争强好胜的,有时候,让人一步就是自己的胜利。为人处世就要有不争的涵养和心量。

    有一个富翁去世了,他生前曾经娶过好几房太太,但是按照富翁的遗愿,他所有的遗产都留给了最小的夫人。

    富翁的其他太太以及他的子女们,在小夫人面前哭哭啼啼、吵吵嚷嚷,都想分得一份遗产。

    但出人意料的是,小夫人却说:“所有的财产你们都拿去分了吧,我什么都不要。”

    此话一出,众人都感到疑惑不解,问及小夫人缘由,她平静地说:“最珍贵的就是我深爱的丈夫,他已经走了,现在对我来说,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什么好争的了。”

    所有的太太及子女们听了都傻了眼,纷纷羞愧地低下了头。

    不与人争,不与世争,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人生境界。这个世界的吵闹、喧嚣、摩擦、嫌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其实都是争的结果。明里争,暗里争;大利益争,小便宜争;昨天争,今天争,明天争;你也争,我也争,他也争。争到最后,原本辽阔、浩渺的大千世界,只能容得下一颗自私自利的心了。权钱争到手了,幸福不见了;名声争到手了,快乐不见了;非分的东西争到手了,心安理得不见了……总而言之,你绞尽脑汁、处心积虑争到手的,并不是真正的快乐和幸福,而是无尽的烦恼和痛苦。

    其实,只要心胸开阔一点,就争不起来;得失看轻一点,就争不起来;目标降低一点,就争不起来;功利心稍淡一点,就争不起来……现实生活中,可以有无数个不争的理由,哪怕只是少争一点,把看似紧要的东西淡然地放一放,你就会赫然发现,人心一下子变宽了,世界一下子变大了,笑脸一下子变多了,情浓了,意厚了,爱多了。总而言之一句话:不争,才是人生幸福的真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