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员工:优秀员工的思想准则和行动指南-好员工擅长合作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员工和员工之间是没办法进行思想层面上的合作的,因为思想这玩意儿不像技术还有一个标准,思想哪来的标准?总之出自于我的脑子里的就是正确的,出自别人的脑子里的就是错误的。什么要百家争鸣,要求同存异?员工们天天琢磨这事,谁又给老板干活呢?

    卖掉自己赚大钱

    最成功的人生就是思想推销成功的人生,次成功的人生就是技能推销成功的人生,再次一等的人生是劳动力推销成功的人生。

    人生就是一个自我推销的过程,你推销成功了,你的人生就成功了,推销失败了,人生也就甭提了。

    每个人推销的东西不一样。有的人推着小车沿街叫卖自己的思想,比如说孔子,虽然当时没人买他的东西,但他每到一家,混个脑满肠肥还是很轻松的。有的人满世界叫卖自己的本事,比如说孙武子,他跑到吴国卖他的打架本事。吴王不信,叫来后宫的佳丽们进行操练,结果孙武子也不知怎么就瞧着美女们不顺眼,当场砍了两个,香消玉殒,红粉飘零,差一点没把吴王给后悔死。还有的人叫卖他的力气,比如说春秋时有个叫南宫长万的大力士,他能横拖八匹马,倒拉九头牛。宋湣公花高价买了他一身的死力气,然后跟他下棋玩。按说南宫长万你力气再大,也是个员工,怎么也得让着点你的老板啊,可这家伙只长了力气没长脑子,连赢老板若干局。老板火了,就损了他几句。这一损就把南宫长万的自尊给损出来了,士可杀而不可损,于是南宫长万当即操起棋盘,照宋湣公脑袋上“啪唧”就是一下,宋湣公就这么完蛋了。下棋时让自己的员工拿棋盘给拍死,宋湣公这种老板在春秋战国年间称得上最窝囊的了。可他自己窝囊也怪不得别人,他买的是南宫长万的死力气,却要用他来下棋,典型的人非所用,必然的咎由自取。

    这么一排起来,在人生的这个杂货铺里,售价最高的就是智慧与思想了,那属于高端产品,技术含量最高。价格中等的是劳动技能,既然是技能,当然也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但由于这种技术易于复制,批量生产,所以价格相应地就降了下来。最不值钱的就是像南宫长万的那一身死力气了。叫个钟点工才几十块钱就能将你家收拾得干干净净,不是钟点工的劳动不值钱,劳动者是最美的,怎么可以说不值钱呢?但这种值钱的产品供大于求,再美也只好赔本甩卖了。

    那么我们员工去公司里卖的是什么呢?

    别着急回答,这绝对是一个大问题,好员工与坏员工的区别,成功员工与失败员工的区别——甚至可以说人生的成败,都在于你对这一点的认识上。

    要想弄清楚你卖什么赚得最多,那你得先看看市场上需求量最大的是什么。想当年孟子老人家跑到梁惠王那里去卖货,人家梁惠王问:“老头,你跑这么远的路,给我送什么好东西来了?我买了你这玩意儿能有多少利?”没想到孟子他老人家却说:“咱家店里不卖利,只有仁,老板要多少斤的仁?”梁惠王一听就急忙摆手:“你这货不对路,不要不要。”可是孟子忽悠梁惠王说:“老板,其实仁就是利,你要是不信,买几斤先尝尝就知道了。”这个梁惠王缺心眼啊,人家说什么他都信,就买了孟子推销的仁,后来……后来秦始皇就统一了天下,没他梁惠王的什么事。

    敢情梁惠王是被孟子忽悠了,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孟子是中国历史上仅次于孔子的思想营销大师,能让大师这么忽悠一次,也算是值得吧。

    分析到这里就明白了,老板们在人才市场上要买的是“利”,也就是技能,但老板需求缺口最大的,还是思想。所以最成功的人生就是思想推销成功的人生,次成功的人生就是技能推销成功的人生,再次一等的人生是劳动力推销成功的人生,再再次一等就没人生可言了,都次到这种程度了,还扯什么人生?

    报纸的招聘广告上,列出的条件多是技能,因为只有技能可以量化,可以分门别类地写出来,所以技能就成为了进入公司的门槛。这些技能包括了项目监理,市场拓展,渠道总监,前台文员,后台服务,技术支持,炒菜师傅,面案火烧,洗头小姐,美容助理……大家就在这些固定的岗位上,闷头卖劲地苦干。干出来的活都堆在公司里,谁也分不出哪桩活是你干的,哪桩活是他干的。总之是你的活中有我的汗水,我的奖金有你的一半;虽然有你的一半,但只有我才有资格花。为什么会这样不公?就因为活都差不了多少。

    人家老板得到的东西却不一样,每个员工所提供的产品附加值不一样,所以老板支付的价钱,自然也就不一样。

    这个道理其实用不着说,因为大家都明白。

    明白归明白,可是你做得怎么样呢?

    这话你听起来耳熟吧?许多老板都曾经对着员工讲过这句话,或是类似于此的话。

    恨铁不成钢啊!这就是老板。

    那么怎么才可以把自己的思想与智慧以自己劳动附加值的形式提供给老板呢?你躲起来想方设法不跟老板见面是不行的,要想办法多跟老板沟通。好员工就是最善于与老板沟通的人,他们三天两头乐颠颠地往老板那里跑。有的员工看在眼里,嫉恨在心里,忍不住脱口冒出一句:“哼,就知道拍老板的马屁!”

    这话说得太对了!

    难道好员工不去拍老板的马屁,却来拍你这个眼看就要被逐出公司的失败者的马屁不成?你当别人的脑子有毛病啊!

    这个溜须拍马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好员工推销自己的思想的过程。说到拍马,春秋年间齐国的晏子当是此中高手。有一次齐国国君发脾气,打算把那个惹他上火的家伙拿刀剁零碎了。晏子就抢着拿过刀来,在那个倒霉家伙的脖子上认真研究着下刀的部位,研究了好半天,抬头问齐国国君:“主公,古时候的圣明君主,杀无辜之人的时候是从哪儿开始下刀?”齐国国君一听,心想这个小矬子,居然还让我当明君圣主,也不想想我是那块料吗——可真够搞笑,那就算了吧。

    看看人家晏子这马屁拍的,拍出了风格,拍出了水平,还拍出了社会效益,其功力实在是炉火纯青,臻于化境。

    你未必有这么高的沟通技巧,但沟通的意识你不能没有,更不能在心里排斥。

    说得确切些,好员工主动与老板的沟通过程,就是把他的思想与老板的思想整合起来搭配着卖掉的过程。因为老板开公司的目的肯定是要卖自己的理念。理念的质量好坏不说,正确与否不论,反正这是老板的店铺,当然卖的就是老板的东西。你一个小伙计,所要做的工作就是用你的心智改善老板理念的质量,提高老板的产品档次,纠正老板的产品技术偏差。你要是把这活给干了,还能有什么麻烦吗?

    糊涂是生意成交的不二法门

    好员工就是能够把有益于企业的想法安装进老板脑子里的人。

    营销学的技巧之一,就是要最大程度地激发客户心中的购买欲望。

    人都是有欲望的,欲望是组成人性的最主要元素,缺失了欲望,人性这玩意儿也就不复存在。有些清教徒式的苦行僧,还有些生活简朴的人,像拿破仑,虽然他以一介平民的身份登上了法国的皇位,但是他却每天坚持粗茶淡饭,一天只睡两个小时的觉。你说你就是想吃个粗茶淡饭,哪儿不能吃,非要跑到皇帝的宝座上占着皇位不奢侈,这未免也太气人了吧?所以欧洲诸国一生气就把他弄到科西嘉岛上去了,那儿荒无人烟,吃粗茶淡饭正合适。拿破仑这么克制自己的欲望,正是为了自己更大的欲望。拿破仑想建功立业,清教徒想成为册封的圣人,即或不然,他们也都承受着杜绝欲望的折磨。

    欲望是人思想深处最底层的基座,人的伟大思想就像是一座摩天大厦,就是建立在这些欲望的基础上的。尽管楼上的写字间富丽堂皇,华贵逼人,花蝴蝶一样的漂亮小妹带着一身香气来来往往,养眼非常,悦耳非常,但是建筑物深埋于地下的基石却拿不到桌面上来。凡是沾了欲望的玩意儿都没有好话,诸如兽欲,诸如物欲横流,诸如纵欲……总之欲望的名声不大好,它们纵然是不可或缺,也只占了一个坚固而已。

    在欲望的上一层,就是人自己也说不清楚的“需求”了。

    欲望决定着内心深处的需求,而内心深处的需求呢,则主导着一个人的基本思想。至于行动,不过是思想的衍生物。像美国科学家霍金,连动都不能动,照样用他的思想征服了世界,把大家全都给装到了果壳中的宇宙里去了。

    欲望深不可测,那是佛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他们的研究成果比其研究对象还要深奥,所以搞到最后,佛经是越看越糊涂,大家只能从欲望上一层的需求说事。

    有关需求的悖论是:需求这个玩意儿非常逗乐,每个人都坚定不移地确信自己需要什么,但实际上他们并不知道。

    如果他们都知道了,世界上就没有营销这门学问了。

    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人的需求不是单一的,是由多种需求要素交织混杂在一起的。最糟糕的是我们又不能钻进人的脑子里仔细地研究,把这团需求的乱麻给理个头绪出来。所以哪根需求粗,哪根需求细,哪个需求为主,哪个需求为次,这件事神仙也弄不清。

    这团乱麻在思维的黑箱里,永远也理不出个头绪。

    那么营销这玩意儿又是如何起到作用呢?很简单,营销就是单独把客户脑子中的与产品相对应的需求找出来,然后放大强化,刺激客户的神经;一旦刺激成功,客户就上钩了。

    如果客户的基本需求已经满足了,比如说,客户家里已经有了一只烟灰缸,你还想再多卖给他几个,那怎么办呢?那就把这只烟灰缸跟客户的其他需求挂起钩来。比如说,客户现在的需求是一台彩电,那么你就非要说你的烟灰缸能够替代大彩电,烟灰缸不仅比彩电省电省钱,操作简便,还不用维修,而且烟灰缸画面单一,永远是一只烟灰缸,不像彩电那样频道换来换去的,让你和爱人因为争看频道而导致婚姻危机,你总不希望老婆跑掉吧?那么就应该买只烟灰缸,买了烟灰缸老婆就不跑了……什么,你老婆最讨厌别人吸烟,那就更应该买只烟灰缸了,因为这只烟灰缸还有戒烟功能,不信你等我替你敲破了,让你弹不成烟灰,那你不就得把烟戒了吗?……

    营销就是这么一个搞法。卖化妆品的不说卖化妆品,说是卖美丽;卖自行车的不说卖自行车,说是卖“平民化的交通运输解决方案”;卖烤红薯的不能说是卖烤红薯,要说是卖有利于肠道消化的绿色健康粗纤维补品。一切的行为手段,都是要达到把自己的产品与别人的需求混为一谈的目的。

    要想把自己的产品同别人的需求混为一谈,你首先还是得弄清楚客户的需求。你自己弄不清楚不要紧,只要你将客户弄糊涂了,就算你赢了。

    几乎每个老板都有一本“糊涂账”,都有曾经被人弄糊涂的不堪回首的往事,有关这个糊涂账业内也有专用术语,叫做“决策失误”,又或者是“经营失误”,因为失误比糊涂好听一些,不然的话,谁要是说老板决策糊涂,那老板岂不成了糊涂老板了吗?老板糊涂,你这么精明还替糊涂人打工,那到底谁才是真的糊涂?

    老板被弄糊涂了,那是因为——看到这个案例你千万别激动,能够形成纸面上的案例的“决策糊涂”,都已经是过去时的了,都是老板们看得发腻的陈年旧事了,谁要是敢拿这本书上的案例去忽悠老板,作者是绝对不承担任何后果的。所以你还是看看糊涂的心法,让自己及早地进入难得糊涂的境界更好一些。

    接着上面的话题来,老板被弄糊涂了,那是因为——现在的老板们都已是百炼成精了,十年前他们就见多了这种事情,早已积累了丰富的秘而不宣的针对此类行动者的应对方案。所以为了你的饭碗起见,你还是不要有什么非分之想的好。

    重新接着上面的话题来,老板被弄糊涂了,那是因为——当时的老板们还年轻,没经验。毕竟当时的市场经济不过是刚刚开始,老板们都是借钱弄个门脸然后就在里边敲敲打打,没经过没见过。小阴沟里偶尔翻翻船,那是为今天的规范经营积累智慧。现在的老板们骑在当时的老板们的脖子上,骑得高看得远,做员工万不可跟老板斗,尤其不要斗心智,万一让老板怀疑到你的人品有问题,那你这辈子就麻烦了,别说好员工,就连好倒霉的员工都没得做。

    老板被弄糊涂了,那是因为——老板错把员工的需求当成了自己的需求。以前,珠海市有家工厂,老板姓齐,专门给上游的几家机床厂提供仪表模具。这种活按网络时代的话叫做BtoB,因为生产出来的产品不是面对终端消费市场,所以厂子里的活饥饱不定,忽多忽少,搞得齐老板神经兮兮。活多的时候人手不足,完不成订单人家会索赔;活少的时候闲人太多,光吃饭不干活,还天天吵着要加工资。给员工加工资吧,齐老板铁定赔死;不给员工加工资吧,员工们生气一跑掉,到时候订单来了齐老板得急死。就在这加工资赔死不加工资急死的尴尬阶段,公司里的一位姓刘的员工向齐老板提供了一个新的“创意”,该创意就是公司立即转型,生产一种大型警报装置的配件。为这事齐老板亲自跑了几趟市场,感觉这活确实有赚头,就立即从供应商那里购进材料,马上开工。还没等开工齐老板就觉察出不对头,再仔细地研究购进来的材料,才发现上了刘员工的恶当。这个小兔崽子有位表兄,开了家破企业,因为产品没有市场,眼看着就要关门破产,情急之下这家伙找到他的表弟刘员工。两人谈妥折扣提成,刘员工就一边在齐老板的厂子里打工,一边捎带着替表哥卖产品。这没销路的产品卖给谁不是卖啊?齐老板这么大一个买家就在跟前,又何必舍近求远呢?于是刘员工就开始刺激齐老板的“需求”,三刺激两刺激,正进退两难的齐老板的需求真的给他拉动了。幸好齐老板提早发现,收手得早,但厂子里还是进了那么多用不着的材料,结果延误了齐老板的“腾飞”契机,让齐老板郁闷好久。直到这件事情过去三年了,齐老板还念念不忘,每当听到员工提建议的时候都疑心这会不会又是一次刘员工事件的开始。

    这个刘员工绝对是一个坏员工,一个任何人也不喜欢的坏员工,而且他坑害的不只是齐老板,厂子里的员工也尽受其累。谁会为齐老板的这次“决策失误”埋单呢?当然还是员工。

    就算你不想做一个好员工,只打算在企业里混日子,那你也要在企业经营出现问题的时候说话,这个说话也就是你自我推销的过程了。如果你不推销你自己,净让刘员工这种人包围了老板,你想你还有好吗?

    说到底,老板在员工身上花钱,买的就是能够帮助他把企业搞得像模像样的思想。好员工就是能够把有益于企业的想法安装进老板脑子里的人。这句话拆解开来可以分为四个流程:

    第一,你要有想法。光会干活还不成,只会干活是低层次的出卖劳动力,价值最低。但光有想法却干不好自己的活也不行,再大的公司也只允许一个人只有想法而不用动手干活,那个人就是老板,如果你不是他,那就得一边把活干好一边有想法。

    第二,光有想法也不成,还得是好的想法。什么叫好的想法呢?就是最适宜于企业的想法。你可以建议你的老板开家银行,这买卖最赚,可老板未必做得到,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还是不要有的好。

    第三,有了好的想法也不够,你还要运用智慧巧妙地把这个想法安装进老板的脑子里。要知道老板是决策者,决策者这三个字何解?就是说老板的工作就是每天搞一大堆想法,挨个地在他脑子里过一遍。你的好想法要让老板知道,还要在他考虑的时候能够停留更长的时间,这就是你的工作。

    第四,老板把你的想法当成他自己的想法在他的脑子里过了还不够,你还要帮助老板把这个想法实现。要不怎么说员工是老板雇来解决麻烦的人呢,好的想法找不到实现这个想法的人,这比没想法更闹心。

    总结以上四点,无非不过是干好活,找到好的想法,把想法安装进老板的脑袋里,然后再帮老板把这个想法付诸现实。谁要是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他肯定就是一名好员工了。好员工总会如愿以偿地进入公司的利益分配阶层,这样你在公司赢利这块蛋糕上就能够切到大大一块,足够你开始考虑马斯洛的上三层基本需求了。

    学习婴儿的拍马艺术

    任何人都没办法跟一个反对他的人合作。

    老板一个人发不了财,非得靠员工不可;员工一个人撇开老板就更发不了财,非得依靠老板不可。这劳资双方从最初就已经注定了合作,撕扯只能两败俱伤,唯其合作,再没有第二条像样的路可走。

    作家圈子里有个王朔,导演圈子里有个冯小刚,这哥俩情交莫逆。莫逆到什么程度呢?莫逆到了哥俩手拉手闯天下,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最终两人都在江湖上闯出了偌大的名头。

    但闻道有先后,发财有迟早,虽然王朔和冯小刚哥俩关系蛮铁,但是两人成名江湖的时候也有一个早晚。王朔出名得早,当他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搞得读者们疯疯癫癫的时候,冯小刚还在电影圈里跑龙套,主要工作是在自卫反击战题材的电影里扮演越南兵甲,有时候也会换换胃口,那就扮演越南兵乙。于是王朔怒而作《玩的就是心跳》,在小说中把冯小刚干掉了。

    再后来,冯小刚又继续活在了王朔的小说中,直到他在导演圈站稳脚跟,这才不再在王朔的小说里混了。就为了吃导演这碗饭,可怜的冯导在王朔的小说中出任过各种角色。曾有一次,他以一个老师的身份向大家传授拍马屁的高深学问。

    据小说中的冯小刚分析:早在原始社会时代,人这玩意儿是没工夫拍马屁的,一来那时候还没有驯服马,二来呢,原始人肚皮还吃不饱,天天被剑齿虎追得像老鼠一样往洞里钻——穴居人就是这么来的——哪来的工夫拍别人的马屁啊。

    所以原始人很忙,没工夫拍马屁。

    但是随着人类智慧的逐次推进,学会了狩猎,学会了采植,于是就有闲人出现了,但闲人闲的是手脚,脑子却不能闲着,于是闲人就开始考虑诸如“我是谁”“我跑这个山洞里干什么来了”此类的人生哲学问题。疑问让人困惑,困惑就是需求,应着闲人这诸多需求,于是又出现了一个崭新的行业,专门替闲人解决这些问题。你是谁?你是圣人。你跑这个山洞里干什么来了?你是来拯救世人来的。瞧瞧,拍马的行业就这样出现了,并日新月异地飞快发展,至今方兴未艾。

    小说中的冯小刚的这个解释蛮有味道,而且这一解释卓有成效地切入了马斯洛的需要学说之中,吃饱了喝足了安全了,就需要有人关心有人爱护有人尊敬了,这个解释挺对路子的。但这个解释还远没有溯源拍马的最原始动机,事实上,人类都是拍马屁的大师,凡属不是拍马大师的人类,早在穴居时代之前就被淘汰了。

    为什么突然说起王朔和冯小刚呢?因为这两人是合作成功最具特色的典范。好员工都是合作高手,成功者更是熟谙合作的技术与技巧。你要想在这个世界上获得成功,就非得学会合作不可;你要想在公司里成功,就非得和老板合作不可。不管老板愿意不愿意和你合作,公司里想和老板合作的人太多了,这就要看谁的合作技巧最高明,谁就能够成为好员工。

    那为什么又要说到拍马屁呢?是不是合作就是拍马屁?

    这个问题,还得先从什么叫拍马屁说起。

    什么叫拍马屁呢?拍马屁就是赞同,就是支持,就是认可对方的观点和意见。已经说过的了,老板更需要关怀,关怀一下可怜的老板并不丢人,落魄到了让全世界都来关心你才是真正的丢人……也就是说,所谓拍马屁,就是承认对方的价值,促动双方产生一种认同感。

    没错,就是这个认同感。

    有段时间社会上盛行“理解万岁”,什么叫理解呢?为什么要万岁呢?理解就是你要承认我是个了不起的大人物,万岁就是你要永远永远地承认下去,千万别承认了一半就停下来歇着。

    也就是说,理解就是一种认同感,说到底还是想让大家关心自己爱护自己,拿自己当国宝对待,闲时忙时拍拍自己的马屁;只有这样的人生,才称得上有尊严的人生。

    千万不要认为这种认同感是什么人性的弱点,你要知道,原始社会的人类就是靠了这种认同感才活了下来,没有找到这种认同感的人,都被剑齿虎打了牙祭了。

    说起早期的原始社会,很不像话的,没有婚姻法,没有发结婚证的民政局,没有居委会,更没有建设文明社区这一说——那时候连合法的同居都没有,清一色非法同居,而且是男女混杂同居。混杂同居有一个好处,就是剑齿虎来了大家可以分头逃,总有几个运气好的从剑齿虎的嘴边逃掉,换个地方继续非法同居,繁衍人类。但混杂同居也有一个坏处,就是女原始人生下的孩子,弄不清楚孩子的爹是谁。可能会有人想,弄不清楚更好,弄不清楚自己正好混水摸鱼,让别的原始人替自己养孩子吧,可问题是如果所有的男原始人都这样想的话,这孩子可就全得靠女原始人一个人养活。在那种严酷的生存条件下,女原始人自己都朝不保夕,哪还顾得了孩子?

    这事还得孩子自己想办法。

    刚刚出生的孩子又有什么办法?

    有办法,基因可以选择让孩子的相貌像父亲,这样一来,当孩子出生之后,吊儿郎当的男原始人探过脑袋一看:天哪,这不活脱脱的又是一个小一号的我吗,那等剑齿虎来了,我得先抱着孩子逃。

    于是相貌长得像父亲的婴儿们就活了下来,并顺利地传承后代延续至今。

    有关原始人的这一原始感叹,后来又披上了神秘的文化外衣,说起来这话大家都是非常熟悉,这句话就是“英雄所见略同”。大家都知道,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阶段,只要有两个家伙情人一样地深情注视,脱口冒出这么一句话来,不用想,这两人的合作已经开始并多半会成功的。

    孩子的相貌像你,你就会产生亲近怜爱之情。

    别人的观点像你,你就会产生惺惺相惜之感。

    总之一切以你自己为中心。

    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要支持老板了吧?就是因为任何人在任何场合说出的任何一句话,都是为了一个目的:等待着别人的附和与赞同。中国历史上导致大臣死亡率最高的原因,就是跟皇帝顶嘴。不是皇帝不知道好歹,只不过人家都已经做了皇帝了,你还不肯满足人家的“获得尊重的需求”,你死都白死,就连西方心理学家马斯洛都不同情你。要知道,任何人都没办法跟一个反对他的人合作,我说什么你就跟我反着来,这怎么合作啊?

    但是,你要是将成功简单地等同于学会拍对方的马屁,那就把事情看得太简单了。

    商场上有句话,叫做“达成共识”,就是说虽然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但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走到生意场上来的,你要发财,我也要发财,是你给我添堵你就能发财,还是我给你添堵我就能发财?都不是,只有大家有共同的想法,共同做同一件事情,这样才有发财的可能。

    而每一个老板,都在苦苦等待着愿意和他一道发财的人。

    老板一个人发不了财,非得靠员工不可;员工一个人撇开老板就更发不了财,非得依靠老板不可。这劳资双方从最初就已经注定了合作,撕扯只能两败俱伤,唯其合作,再没有第二条像样的路可走。

    那么老板愿不愿意和员工合作?

    废话!老板不愿意和员工合作,那他开公司干什么?

    马屁股决定你的脑袋

    不知道这种规律法则的员工是糊涂员工,违背这种规律法则行事的员工是失败员工,只有明白这些规律并按规律做事的人,才是自己人生的好员工。

    在公司里,老板总是语重心长地叮咛大家,要学会团队合作,团队合作很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你还得学会与老板合作。

    凡是合作,肯定是两个以上的人玩,一个人自己玩是不需要什么合作的。既然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那就一定要有规则,不然的话你想这么合作,他想那么合作,那就根本没法子合作。

    只要你走到人堆里,就会遭遇到群体的规范、规则,不管你是否想和这些人玩,但规则的宿命没人能够逃得过。

    你走在路上,横穿马路的时候交通警察会亲切地同你问好,因为那是他的职责。但交通规则并不是交通警察制定的,他只是一个执行者而已。

    在公司里,也有着一套套的规章制度,这些年来企业还搞了许多标语口号,这东西又名为“理念”,听起来像是理想观念,但就连最专业的专家都没办法告诉你这个解释对不对。解释得对错没有关系,有关系的是你必须要按照这些“理念”来做事,因为这就是公司里的管理规章。

    表面上看起来,这些规则大都是老板制定的,就算是部门的规章也得老板签了字认可之后才得以执行,所以认为规则是老板制定的,理论上不应为错。

    但实际上这些规则跟老板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尽管每天老板都会发明一些稀奇古怪的方法来管理公司,这些方法出自于老板的脑袋,但却不是老板制定的,老板也只是规则的执行者。

    规则不是老板制定的,那还能是谁制定的?难道是员工制定的不成?

    也不是,要想知道规则是谁制定的,首先我们得先弄明白规则与企业规章的区别。

    企业的规章制度是显性的、可见的、挂在墙壁上的、写在员工手册里的,是用来规范员工干活的。这玩意儿你照着做,就能够成为一个听话的孩子,可听话不听话跟你将来有没有出息这事没关系。同样,你照着来做,也能够成为一个听话的乖员工,可这么听话你就应该待在幼儿园啊,跑到成年人堆里凑什么热闹啊。社会真的好复杂,大家玩的是脑子,还处在听话阶段的孩子是绝对适应不了的。

    这么一说就明白了,好员工跟听话的乖员工之间没什么关系。老板要的是有好的想法的员工,只知道听话却没有自己想法的员工会让人怀疑他到底有没有脑子,连智商都被否决了,那真的没法再混下去了。

    好员工是按合作规则来做事的人。

    这个合作规则,它跟公司墙壁上挂的规章制度根本不是一码事,它是隐形的、不可见的,是人与人相处合作的规律法则,虽然没有挂在墙壁上但大家都心知肚明,这种规则界定着合作者的活动方式与最终的利益分配。不知道这种规律法则的员工是糊涂员工,违背这种规律法则行事的员工是失败员工,只有明白这些规律并按规律做事的人,才是自己人生的好员工。

    老板有权制定规章制度,但他没能力制定社会的自然法则,他也得被动地按照合作规则来做事,如果他不肯,那他早就完蛋了,正因为他一直有意无意地奉行着这些合作法则,所以他才始终是老板。

    那么这个规则是什么呢?它又是怎么来的呢?

    说到规则的来由,美国人弄到太空上去的卫星大小尺寸就是一个再生动不过的例子。

    科学家可以告诉你,升空的卫星尺寸是严格地按照科学的方法计算出来的,这样尺寸大小的卫星最有利于太空环境的工作。但这却只不过是哄人的噱头,实际上,真正替火箭卫星设计出标准尺寸的,是古罗马的骑兵。

    中世纪的古罗马骑兵离火箭卫星实在是远了点,但这却是真实的。

    那么,中世纪的野蛮人是如何先知先觉地制定出科技时代的火箭卫星标准尺寸的呢?这要从美国的一个火车隧道说起。美国的火箭卫星在工厂里定制完成之后,要由火车通过一条隧道,运往发射基地升空。如果火箭卫星尺寸过大,那么火车就过不去这条隧道,如果太小就没法子完成升空的探测任务,所以,决定了火箭卫星尺寸的,起因是一条不知其名的隧道。

    那么这条隧道的宽度又是依据什么制定的呢?当然是火车铁轨的距离。

    那么又是谁规定了美国火车铁轨的距离的呢?是英国早年的工程师。

    当初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瓦特蹲在家里烧水的时候捎带着搞出了蒸汽机,这样机车就产生了;要让机车跑得快,就得给它安装上专用的轨道,这样火车就产生了。而当时英国工程师规定了铁轨的标准宽度之后,全世界人民都赶到英国去观摩学习,并依据英国的标准在自己的国家铺设了火车轨道。你不按他的标准也不成,因为工业化的一大特点就是通过大规模的车间流水作业降低生产成本,如果你不按英国的标准尺寸来,自己另搞一套,那成本谁也消受不起。

    这样一来,全世界的人就都让英国的工程师给摆布了。

    那么,英国的工程师何以把火车铁轨的距离制定成这个固定的宽度呢?

    他们所依据的标准是古罗马战车的宽度,因为英国人的祖先是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祖宗的传统,当然不能丢掉,不光是不能丢掉,还得发扬光大才对。

    可是古罗马的战车宽度又是谁来制定的呢?再推究下去玩笑可就开大了。古罗马战车的宽度是由两匹马的屁股宽度所决定的。古罗马人在制造战车的时候就是根据两匹马的屁股的宽度来确定战车的大小的,因为这样的战车最轻便,最灵活,最有战斗力;还有,估计是逃跑的时候也方便。中国古代战国时代制造战车的时候就没有这个脑子,搞得战车的车轴比拉车的马屁股宽出来一截,结果,在燕国进攻齐国的时候,齐国的王公大臣们驾车狂逃,却因为多出来的那一截相互碰撞,结果大家谁也没能逃掉。只有一个小吏田单先知先觉,事先将多出来的那一截锯掉,所以田单独自逃到了即墨,后来就是在这个地方大摆火牛阵,打败了燕国大将骑劫,一举复兴了齐国。

    战车的宽度关乎国家的危亡,不可不察。所以古罗马人坚定不移地将战车宽度限定在两匹马的马屁股宽度上。却不承想这么一限定,虽然没有能够避免了古罗马帝国的消亡,却把这个限定标准搞到了太空上去。

    科学家是最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可是他们的鼻子却被古罗马时期的两匹马屁股牵着走,这才是规则的原始发源。

    同样,老板和员工都认为老板是制定规则的人,其实不是。事实的真相是大家都被一个运行了数千年之久的古老商业法则牵着鼻子走,这个古老而神秘的法则悄然地主宰着每一家公司的管理运营,任何一个老板如果不按照这个法则行事,多半会被淘汰出局。

    这个法则,就是中国人的传统游戏规则。

    偷偷给你一刀

    用你的人格赢得合作者的尊重,同时更要注意尊重别人。唯有这样的心态,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与合作的成功。

    为什么我们的合作总是不成功?

    那是因为这个社会缺乏诚信。当你诚心诚意地和别人合作,想把蛋糕做大的时候,别人却老是琢磨着从你那份蛋糕上横切一刀——被精神病折磨了一辈子的数学家纳什管这种社会性行为叫“囚徒博弈”,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谁老实谁吃亏——这让我们如何再与别人合作?

    为什么别人老是琢磨着要从我们那份蛋糕上横切一刀?那是因为这个社会普遍地缺乏诚信。合作者不敢相信你是真的与他合作,担心你正打他的坏主意,所以就先发制人,抢先给你和你的蛋糕一刀。

    为什么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缺乏诚信?

    那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不懂得相互尊重,缺乏平等意识。不尊重对方就是不尊重自己,不尊重别人就会把自己对别人的承诺不当成一回事,不尊重自己就是把自己的名誉不当成一回事,总之就是拿谁都不当成一回事,扯谎就像唱卡拉OK,上瘾了难戒掉。

    可是我们还必须要和别人合作不可,否则的话我们这辈子可就惨了。幸好这一系列的分析让我们找到了一个在当今这个诚信短缺的社会里与别人成功展开合作的诀窍:

    那就是——要让别人尊重你。

    只要你赢得了别人的尊重,别人就不会在合作中跟你扯皮。跟一个自己尊重的人扯皮,会使他自己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导致他即使在有心偷偷挥刀切你的蛋糕时也会心存畏惧——这样你的人生也就步入了成功的通途。

    当然,你也得尊重别人。如果你只想让别人尊重你,自己却坚决不肯尊重别人,那你也绝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没听说过还会有人专门尊重那些不尊重别人的人。如果人人都要求别人尊重自己,自己却坚决不肯尊重别人,那我们就会得到一个到处呼喊理解万岁的社会——这个社会我们已经得到了,幸好它正在成为过去时态。

    那么你如何才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或者说,人们最尊重的是什么类型的人呢?

    问题分析到这里,剩下的就是读者你自己的事情了。你先问问自己,你自己最尊重的是什么人?如果这世上没人值得你尊重,那你快抽自己两嘴巴,你不尊重这个世界的普遍性的规则法理,这样下去你就危险了。如果这世界上还有几个人值得你尊重,而且这些人你还很了解,那么,你就学着他们的样子为人处世好了,你会得到你所希望的一切。

    你要注意,这里所说的你所尊重的人,前提是你必须要了解他,了解他的人格与人品。像那些家财百亿的大富豪,你可以尊重他弄到这么多钱的本事,但你对他的人品绝对是一无所知的,对他们的尊重程度按理来说绝对不应该超过你对非洲难民的尊重程度。如果你只尊重那些距你遥远的大富翁,尊重那些你不了解的人,却对你身边的人缺乏感觉,那你的这种尊重就很成问题,而且你不了解身边的人,又怎么能与他们合作?

    这就是合作成功的诀窍了:用你的人格赢得合作者的尊重,同时更要注意尊重别人。唯有这样的心态,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与合作的成功。

    先做人,后做事。

    说了这么多,就是这一句话管用。

    员工到底和谁合作

    原生态的本土企业就意味着员工有太多的机会,前提是,你得学会和老板合作。员工的思想再完美,也非得先变成老板的思想才行。

    谁是我们的合作者,谁不是我们的合作者,这个问题是合作的首要问题,不弄清楚这个问题,合作的达成与成功,是不可能的。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合作合作,员工在公司里到底是跟谁合作?

    这个问题要是拿去问老板,老板多半会把你打出脑震荡来。这问题问得太白痴了点吧?老板天天冲着你苦口婆心嚷嚷的“融入团队”,这不说得明明白白吗?

    融入团队,你将会成为一只快乐的工蚁。

    在自然界中,最善于合作的就是工蚁了,这些小生物虽然模样不起眼,却是自然界的建筑大师。它们在工作的时候看起来是毫无头绪,东一堆蚂蚁,西一堆蚂蚁,大家各自忙自己的,你也不理会我,我也不理会你,你挖你的洞,我填我的土,就这么没头没脑地干着。看蚂蚁干活绝对是一种享受,一想到自然界中居然还有像蚂蚁这么可怜的小东西,它们的那薄脆的脑袋壳里连大脑都找不到,干起活来简直是闭着眼睛瞎干一气,干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而人类呢,无论干什么都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控制、有实施的,对了,还有工资和奖金。与人类的智慧相比,蚂蚁的生命真是一种悲哀到了不可名状的存在。

    等你这么想完了,再低头瞧瞧那些没脑子的小蚂蚁干的活,任何人都会惊讶得嘴巴都合不拢。

    蚂蚁们的工作,完全是毫无道理、毫无计划和目标的,大家在干什么?应该怎么干?这些事估计蚂蚁们想不到,因为它们的工作全凭每一只蚂蚁的即兴表演,充满了让你眼花缭乱的创意。但是,当这些毫无创意的计划慢慢形成之后,就会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每一只蚂蚁的创意性工作,都会天衣无缝地与其他蚂蚁对接起来,最后形成一座富丽堂皇的蚂蚁宫殿。

    在完美的对接中体现出个性化的完美创意,这就是蚂蚁团队。

    梦寐以求啊,蚂蚁团队。

    那实在是每一个老板心中的梦想。

    最多也只不过是梦想而已。

    因为几乎每一家公司里的团队合作,如果在对接上没出现什么问题的话,那多半是水平一般,丝毫也显不出灵气与创意。而如果哪个员工别出心裁地搞出点创新来的话,又很难跟其他人的工作对接上。

    难道人就不能比蚂蚁做得更好吗?

    回答是,不能。

    为什么呢?因为蚂蚁的合作只是一种低层次的本能,要说人在本能这方面的合作创意也绝对超过蚂蚁,不过这种本能的玩意儿都属于超低能级,就连成年人也羞于启齿,能不提还是尽量不提的好。

    说到底,别看蚂蚁们黑压压一大片,东一只西一只地到处乱爬,但这些四面出击的蚂蚁却只是整群蚂蚁的神经末梢,整窝的蚂蚁实际上只有一个大脑,只不过是一个生命。如果你在桌子上拍死一只蚂蚁,蚁后就能立即感觉得到,于是她就会马上再生一堆小蚂蚁补充兵源,让你打不胜打,打到手软。想跟蚂蚁斗,气不死你也累死你。

    但人与人的合作,尤其是在公司里的合作,真的不能玩本能的了,只能玩技能。在技能的层面上,员工与员工之间才有着良好合作的可能。

    技能性质的合作也有其秘而不宣的规律,知道这个规律的人从来不吭声,因为他怕说出来把别人气死。但兵家之道为置之死地而后生,所以大家还是冒着气死的危险知道一些会更好。

    技能性质的合作规律就是:技能程度越高的合作,效果与效率就越低。比如说研发部研发新产品,搞一群研发工程师来干这活,迟迟不见有眉目,能把老板急得满脸是泪。最后把老板逼得多花点钱干脆买个技术水平最高的研发副总来,要是老板请对了人,这个副总一个人花半天工夫就能把一支团队花两年还不见眉目的活干出来。人才难得啊,难道真有以一人之力胜过一支团队的吗?

    当然不是,真正的原因是出在合作上。当一个高手自己干的时候,完全由他一个人即兴发挥,那还没出世的新产品已经在他脑子里诞生了,从外表到内部的零配件,搭配得清清楚楚有条有理,所以就比较容易。可当一群人来干这活的时候,你设计几十个外壳,我弄出几百个配件,再有几个搞怪的员工弄出来些不知什么玩意儿,然后再让这些杂七杂八的东西往一块儿凑,就是想想这个过程也愁死了。所以企业的研发经年累月用钱堆,实在是没法子的事情。

    相反,技能程度越低的合作,效果与效率就越高。比如说车间流水线生产作业,先由工程师把整个流程拆分成数百上千个几近于本能性的动作,雇上几百名打工妹,找两个熟手做领班,不管是手机还是彩电,不管是汽车还是化肥,成品哗哗哗地从流水线上下来,能搞到运输的司机没日没夜地加班。

    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合作,永远只能限于技能方面。

    但技能这东西虽然比出卖劳动力值点钱,却也难以卖出高价。

    技能这层面彻底将员工定位于螺丝钉的位置上了,坐办公室的白领最多不过混一个“称职”,流水线车间里的打工妹最多不过混一个“熟手”。但在办公室里的白领只混了个“称职”基本上就已经接近失败了,而打工妹在车间里混一个“熟手”就基本上接近成功了。何以如此?就是因为这两个赛场比赛的内容不一样。在办公室里比拼的是思想,只拼到技能级别的选手铁定要惨遭淘汰;而流水线车间里的打工妹们比拼的就是技能,技术上成了“熟手”就可以登上领奖台了。

    所以,如果有谁想在办公室里胜出,那还得卖点思想才行。

    而思想方面的合作,那就得去找老板了。

    员工和员工之间是没办法进行思想层面上的合作的,因为思想这玩意儿不像技术还有一个标准,思想哪来的标准?总之出自于我的脑子里的就是正确的,出自别人的脑子里的就是错误的。什么要百家争鸣,要求同存异?员工们天天琢磨这事,谁又给老板干活啊?

    看看外企,写字楼里高成本的精密流程早已把员工的思想过滤掉了,员工就是工蚁,就是螺丝钉,只能照手册上规定的范围干自己那点活。洋人基本上就是把车间的流水线搬进办公室里来了,其内部业务细化到了接近于本能的程度,而且分工明确,不得逾越,擦玻璃的就是擦玻璃,擦窗框的就是擦窗框,如果擦玻璃的捎带着把窗框擦了,这位逾越了自己职位的员工就是不被炒鱿鱼也少不了扣奖金。而这种事要是发生在中国,老板会在心里默默地记住这个员工,并认为这个逮活就乱干的家伙是头不可多得的老黄牛,说不定哪天有了发财的机会,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

    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了,员工进了外企,想走私带点思想进去出售千难万难,多数不过是混个高薪罢了。除非是老外们自己实在搞不明白了,这时候一直蓄势待发的员工就有机会拿出自己的思想卖个高价了。

    而在本土企业,员工要是不带着点新鲜的思想进来,就会伤透老板的心,让老板觉得自己看错了人,因为招进来一个没思想的蚂蚁员工,老板会悔到肠子都青了。说到底,我们本土的企业不过是刚刚起步,属于标准的原生态版本,而人家的外企却早已进化成为蚂蚁窝。蚂蚁窝有蚂蚁窝的秩序,而原生态的本土企业就意味着员工有太多的机会,前提是,你得学会和老板合作。

    老板是企业这只蚂蚁窝里的蚁后,他比蚁后个头更大,整个企业就按照他的意志和想法运行,员工的思想再完美,也非得先变成老板的思想才行。

    这样员工在企业中的定位就明确了:

    差的员工,根本就不会合作。

    普通的员工,与其他员工合作。

    好员工,与老板展开合作。

    老板准备好了

    好的思想是你出售给公司的正规产品的高附加值。

    普通的员工,把他的思想附加在本位工作上。

    最好的员工,把他的思想附加在自己的品德上。

    员工都是非常好玩的家伙,他们根本不知道企业是怎么一回事,不知道老板是怎么一回事,不知道同事是怎么一回事,连自己是怎么一回事都弄不清楚。而且员工们也百分之百地没什么思想,却雄心勃勃地要卖思想。他拎一兜子思想进了公司,紧紧地捂着,生怕被别人偷看了去,自己躲在角落里拿出这个思想来看看,嗯,这个好,这个思想是小时候在幼儿园尿床时想到的,再拿出那一个思想看看,嗯,这个更好,这个是偷吃别人妈妈的奶时想到的……到底把哪一个卖给老板呢?

    就这么七挑八拣,总算找出点自以为拿得出手的东西,然后就去找老板推销。这时候员工就会发现一个令他始料未及的事实:

    他根本就见不着老板。

    员工们很少能见到自己的老板。即使你已经坐在了阳光明媚的写字楼里,面对着老板的房门或是办公台案,你也很少能够见到老板。

    不是老板架子大,实在是老板太忙。

    大家都知道老板在忙,不忙还叫什么老板?可老板为什么会忙,忙些什么?是否琢磨过这些问题,这些就是好员工与普通员工的分水岭了,也决定你是解决麻烦的人还是麻烦本身的区别之所在。

    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要见一个老板,必须要在事先预约,因为老板要见的人太多,你够不够分量,够不够斤两,这些都会构成老板是否答应见你的基本要素。

    那么,为什么那么多的人一定要见老板呢?

    这是因为老板有钱,有资源,大家相信只要找到有钱的大老板,就能够解决问题,至少也能够找到一条解决问题的途径。

    这么想问题的人,就把事情想得简单了。实际上,再大的老板,也和你我一样承受着诸多问题的困扰。而且老板越大,麻烦也越大。当你正在琢磨着下个月的房车按揭问题的时候,老板却在考虑着三五亿元的项目。你房车按揭遇到了麻烦,三五千块钱的问题,东挪西借,拆东墙补西墙,总能够找个办法暂时地渡过难关。可老板的项目要是搞砸了,那他可就麻烦大了,蹲大牢进大狱也不稀奇。南德集团的牟其中不是进去了吗?爱多集团的胡志标不是进去了吗?科龙集团的顾雏军不是进去了吗?健力宝集团的张海不是进去了吗?连专门玩脑子的何阳也早一步在里边订了铺位。大老板奔来跑去,就是不愿意让事情糟到这一步。

    老板们奔来跑去,忙得就像雨水季节来临之前的蚂蚁,他们忙就忙在到处找能够帮助他们解决麻烦的人。

    老板自己的麻烦这么大,他哪有闲心管你那千儿八百的小事情?

    所以大家都知道,老板忙的是“大事”。

    所以老板不容易见到,公司外边的人见老板难,公司的员工见老板也不是那么容易。经常出差的员工手里总是握着一大把单据,就等着老板回来后报账,可老板到底什么时候回来,这谁也说不准。

    老板经常不在公司,对公司里的事情难免会有些顾及不到,稀里糊涂的老板也不乏见,所以有的老板给员工安排任务的时候,总是要例行地问一句:“你最近手边在做什么?”

    看看,老板压根儿不知道你在干什么,你说你待在这家公司里还混个什么劲?

    很显然,当老板这么问你的时候,已经放弃了希望你替他解决麻烦的美好愿望。如果让这种现象持续下去的话,迟早有一天老板会腾出手来专门解决你这个麻烦,那时候就麻烦了。

    所以你要记住,无论你是否想做一个好员工,如果你不想有大麻烦的话,一定要想办法让老板知道你都在忙些什么。千万不要认为老板是神仙,跑在八千公里以外也知道你在勤恳敬业,你要是把老板当成了神仙,那么当老板驾云腾空而起的时候,喷射出的强热气流就会把你像地面上的草叶一样吹卷得无影无踪。

    为了避免这个不愉快的结局,许多员工就像前往西天取经的唐僧一样,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逮到了老板,于是他急忙冲过去:“老板,新鲜的思想要不?热乎的。”老板一听,急忙吩咐:“快打电话给精神病医院……”

    总之,话不投机半句多,这个生意不好搞,营销这碗饭还真不是那么好端的,不管你是卖具体的产品,还是只不过想投机取巧出售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

    不是说老板已经准备好了吗?那为什么要跟咱们耍这个态度呢?

    老板已经准备好了是不假,问题是员工自己还没有准备好。

    员工必须要认识到,好的思想是你出售给公司的正规产品的高附加值。就像波导手机,手机中的战斗机,这个战斗机是手机的附加值,可不是卖你一只手机再送你一架战斗机,就算真的送给你,你往哪儿放?

    怎么看别人明白,等轮到自己就犯糊涂了呢?

    附加值附加值,这个值的技术含量高低姑且不论,总得有个东西让你把这个值附加上去。

    这个让你附加思想的东西是什么?

    好员工和普通员工的分水岭又出现了——从普通员工到好员工,分水岭可真不少,称得上山高路远坑深,稍不留神就跌了个鼻青脸肿。

    普通的员工,把他的思想附加在本位工作上。

    最好的员工,把他的思想附加在自己的品德上。

    让老板舍得出高价的东西

    好员工最爱惜自己的羽毛,重视自己的清誉,任何时候都不会让人质疑自己的品德。一切需求都能够找到替代,唯有品德这东西是没办法用其他类型的产品替代的,也是老板们唯一舍得花大价钱购买的。

    万般皆下品,唯有品德高。

    员工的思想一定要附加在自己的品德上,那样才能卖出一个好价钱。

    但是,圣人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也者。”

    圣人就是圣人,就是了不得。据圣人死掉两千多年后的专家统计,在世界范围内,决定打工一族收入的几个关键要素,第一个就是学历。学历这个东西太重要了,虽然有报纸报道说国内有个博士因为找不到工作睡到了桥洞下,做了多年的流浪汉,而且至今仍然在流浪。但正因为就这一个博士睡了桥洞才称其为新闻,要是每个博士都在桥洞里睡着,或是在田野之间流浪着,那就不叫新闻了。大多数博士的生活质量多少还像个博士样子的,有房有车,还有零钱时常捐助一下非洲难民,所以大家就算是倾家荡产也要读这个大学,学费再高也得读。

    影响收入的第二个关键要素,是打工者的家世背景。这个家世背景圣人也有精辟的论述。圣人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意思是说老子打下的天下,吃到孙子那一代还是不成问题的,但等孙子再有了孙子,子子孙孙,无穷尽矣后,还得跟愚公一样卖死力气去移山,借以在改变自己的命运的前提下再给后人栽一棵能够乘凉的大树。所以员工的家世背景还是很重要的,那毕竟是一份难得的资源。

    影响打工者收入的第三个关键性要素是容貌。梁山的土匪宋江跑到女交际花李师师家写诗,曰:“借得山东烟水寨,来买风城春色,翠袖围得,绛绢笼雪,一笑千金值。”这诗让长得丑到了不像话的李逵看见了,当场就因为心理不平衡跟老板宋江大吵了起来,后果是李逵差一点被梁山公司给开除掉。

    不管你有多么能干,都不如美人的回眸一笑。我们完全没有必要跟没脑子的黑旋风李逵那样想不开,想一想,如果把美女和一个道德高尚的糟老头撂在一起,大家的眼睛都盯着谁看?别骂人民群众好色不好德,你那双贼眼偷看的次数绝对不比别人少。

    总之,收入这东西跟学历有关,跟家世背景有关,与容貌的美丽程度成正比,就是跟品德没什么关系。这个规律搬到哪儿都会发生作用,就连圣人的家里也不例外。

    接近两千多年前的时候,鲁国的国君在打猎的时候杀死了地球上的最后一只麒麟。孔子听说了,放声大哭,说:“我不就是那只可怜的麒麟吗?”哭着哭着就死掉了。圣人一死,圣人的徒弟们立即慌了神,他们已经习惯于趴在圣人的脚下膜拜,突然之间失去了膜拜的目标,这让大家非常不适应。

    于是门徒们就相互商量:不行,还得找个人来冲着他磕头,人不磕头怎么行?不磕头长脑袋又有什么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脑袋不用来思考,就只能用来磕头,脑袋的功能就这两个,大家记好了——可这个头向谁磕呢?突然有人注意到了孔子的学生有若,有若这个学生非常有本事,推究起来这个本事应该算在他爹妈的头上,因为有若会长,他的容貌长得和孔子差不多,真不知道他爹妈在生他的时候是怎么研究出来的。这事过去两千年了,已经没法子细说了,但估计当时有若的老爸少不了郁闷。要是这事搁在现在,有若肯定会被他爹逮去作亲子鉴定。而有若对自己的容貌有什么看法呢?

    有若平时说话做事、走路睡觉、一举一动都模仿着老师孔子,看起来他对自己的容貌是很满意的。有若满意,同学们也满意,于是有若的同学们就商量说,有若长得跟咱们老师差不多,那咱们就改冲他磕头得了。

    于是大家就改为冲着有若磕头,有若觉得这头磕得有理,就高踞上座,每天模仿着孔子的模样对大家开讲。讲着讲着,就有人不乐意了,这个人是孔子真正的传人,据说——说过了,两千多年前的事了,什么都是据说——据说曾子才是孔子真正的传人,曾子一看大家都冲有若磕头不理他,当时就火了,立即找来几个铁哥们,吩咐他们把有若干掉。

    于是就有一天,历史上发生了这么一件事。这天有若正坐在孔子以前的位置上,享受着大家的尊敬,曾子的几个铁哥们突然走了进来。他们进来之后,就形成扇形将有若包围在中间,只见诸人的身法或凝重,或飘逸,皆具一代宗师之风范。有若正在惊心不定之际,就听来人大喝道:“有若,我来问你,好多年前,老师孔子派弟子商矍出使楚国,当时楚国时政混乱,商矍妈妈就哭着求孔子放过他们的儿子,别把商矍派到兵荒马乱的地方去冒险,可是老师孔子告诉商矍的妈妈说:‘老太太你少操这份闲心,就你这个儿子啊,将来勤于房事,会给你生六个大胖孙子的,你就预备钱养肥他们吧。’后来,商矍果然平安归来,并以最快的速度连续生了六个大胖小子,跟老师预言的一样,一个没多,也一个没少。六个大胖小子每天连吃带喝,食量胜过六头肥猪,搞得刚刚迈进小康的商矍一下子又返贫了——请教有若先生,你有这个本事吗?”

    有若听了,赔笑道:“大家有话好好说,有话好好说,千万别动粗,咱们都是文明人,做事要讲文明,动手打架可不行,那是犯法的,咱们要做守法的模范,不做犯法的混蛋——刚才你们问我什么问题来着?我又不是神仙,哪有老师这个本事啊。”

    曾子的铁哥们立即不客气了,当场上前将有若掀了下来:“下来吧您,什么都不知道还坐这上面闹腾什么,快别丢人了。”

    所以有若被掀下台之后,语重心长地教育大家:“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经验之谈啊,绝对的发自肺腑。

    有若的不幸遭遇告诉我们:长得好固然是能够在街上带来较高的回头率,也能让老板和员工多看你两眼,可光长得好还不行,肚子里没有干货,迟早也是个红颜薄命。

    所以有若建议大家务本。

    这是个还能生产出“道”来的本,显而易见,这个本就是每个人的品德了。

    专业技能是生产不出道来的,那玩意儿自身就是终端消费品,不具有生产功能;而且专业技能是低值易耗品,知识更新得太快了,学点本事不抓紧用,等不到三天就过时了。

    只有一个人的品德永远也不会过时。

    只有永远也不会过时的东西才称得上本。

    所以这个本百分之一百是员工的品德。

    一万年前的原始人老板最看重员工的是品德,一万年后进化成老鼠人的老板最看重员工的还是品德,现在就更是如此。

    先做人,后做事。

    做什么样子的人?

    做品德高上无可挑剔的人。

    只要你品德上靠得住,老板就会对你高看一眼;当你对老板提建议兜售自己的思想的时候,老板就会琢磨琢磨,生意能否成交倒还在其次,关键是这个琢磨就意味着对你的重视。

    反之,一个品德上靠不住的人,不管他提出什么好建议,都是白扯,因为没人信任他。南北朝时有个梁武帝,心肠特软,但凡有人谋反,他就发兵将其捉来,然后流着泪赦免了对方。谋逆者回去之后接着反,梁武帝再把人逮回来,继续流泪,继续赦免。就这样免来免去,免到了最后,被乱兵把他困在宫里,饿得抱着柱子啃。佛门解释说梁武帝之所以能够做皇帝,是因为他的前生是一条蚯蚓,不是白蚁,所以梁武帝啃柱子也解决不了饿肚子的问题,最终成功地被饿死了。

    当时参加围困皇宫饿死梁武帝这个项目的,有个叫谢达仁的员工,梁武帝饿死之后,谢达仁就洗手不干了,觉得饿皇帝这活也没多大意思,还是侍候皇帝磕头来情绪,就成了后来继位的元帝的大臣。但是元帝这家伙命也不是太好,他当了皇帝没多久,西魏的大兵就浩浩荡荡地杀来了,又一次将皇宫围困了起来,元帝吓傻了眼,不知道怎么办了。

    这时候谢达仁上奏:“老板,趁夜黑人静,敌兵落脚未稳,待我保护你杀将出去。”

    元帝听了,回答道:“你少来了,是不是又想像上一次那样饿死我啊。”

    谢达仁急忙回答道:“这次咱们有准备,请老板相信我好了。”

    元帝琢磨一番,决定道:“与其相信你,那还不如直接投降呢。”

    史载,元帝弃城不战,隆重投降,西魏人用装了泥土的袋子往他身上撂,看他能够负载多重。如果不是元帝突然死掉了的话,他多半会打破人类背负重物最重的历史,申请个吉尼斯世界纪录不在话下。而那位真心想保皇上逃走的谢达仁气得口吐鲜血,最后活活被气死了。

    这正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大臣喜欢猛吐血,饿死皇帝未足奇。所以一个人什么错都可以犯,就是品德上的过失不能有,一旦失去老板的信任,再怎么拼命地表白,不管吐多少鲜血,都不管用了。

    所以好员工最爱惜自己的羽毛,重视自己的清誉,任何时候都不会让人质疑自己的品德。一切需求都能够找到替代,唯有品德这东西是没办法用其他类型的产品替代的,也是老板们唯一舍得花大价钱购买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