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密码:破译远古文明的方法-神秘莫测的远古绘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那万籁俱寂的荒原上,在寸草不生的沙漠里,谁能想象到远古的人类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美术馆和艺术走廊呢?那岩石上栩栩如生的画面上,所充分显示的远古人精湛的艺术,令人流连往返,赞叹不止。岩画好似一张历史的画卷,你可以去探寻人类早期生活的足迹。

    一、撒哈拉壁画探秘

    1.荒凉高原上的“美术馆”

    非洲的撒哈拉沙漠,面积200万平方公里,气候变化无常,交通极为不便,长期以来,一直是一片令人望而却步的神奇土地。然而,近年来,随着世界旅游业的发展,富于刺激的冒险旅游异军突起,非洲撒哈拉地区的一些国家,风行骑骆驼或徒步旅游,使旅游者从中体验到那环境恶劣、人迹罕至而又气象万千的大漠风光。撒哈拉壁画也随之成为世界旅游业中一个方兴未艾的旅游热点。

    撒哈拉壁画位于阿尔及利亚境内撒哈拉沙漠中一个名叫塔西里的荒凉高原上,故又名塔西里壁画。这里原来有一座名叫塔西里的山脉,绵延800公里,平均海拔1000多米,最高峰2335米,岁月的洗礼使这座山脉变得宛若月球表面一样肃杀萧瑟,寸草不生,人迹罕至。而在遥远的古代,这里曾有过丰富的水源,茂密的森林和广阔的牧场。塔西里,在土着的土阿雷格人语言中意思是“有河流的台地”,然而很长时间以来,这里早已是河流干涸,荒无人烟,空留下河流侵蚀而成的无数溪谷和一座座杂乱无章耸立着的锯齿状小山,以及巨大的蘑菇状石柱,似乎在向世人无声地倾诉这里曾发生的一切,而绘画则成为他们倾诉的惟一方式。

    20世纪初,法国殖民军的科尔提埃大尉和布雷南中尉等几名军官,在阿尔及利亚阿尔及尔南部500公里处一个尚未被征服的地区巡查时,偶然地发现了这些不为人知的壁画,他们感到十分好奇。据布雷南追记:“1933年,我在率领一个骆驼小分队侦察塔西里高原时,接二连三地发现了好几个’美术馆‘,嗬,展品真不少!内容有猎人、车夫、大象、牛群以及宗教仪式和家庭生活的场面。我被这些画面深深地打动了,于是就花了大量时间用速写描下了这些艺术品。”

    当布雷南将这些速写画拿给法国的考古学家和地理学家们观看时,他们感到非常兴奋。因为这无疑将证明,撒哈拉大沙漠决非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一直荒无人烟,那里曾有过水源,有过牧场,有过人类的生息繁衍,否则那些壁画又当作何解释呢?

    2.亨利·洛特沙漠探险

    看过布雷南速写画的人当中,有着名的探险家亨利·洛特。他是个孤儿,14岁时独自谋生,自幼失怙培养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顽强拼博的进取精神,后来他当上了空军飞行员,19岁时,由于一次事故使他的一只耳朵失聪,从此结束了飞行生涯。然而他对生活并未失去希望,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迷上了浩瀚无垠的大漠,此后他在沙漠中往返穿行,行走3万多公里,积累了丰富的沙漠工作经验,他把考察沙漠当成自己的终身事业。

    他花了一年半时间考察了塔西里地区,并和散居在这一带附近的土阿雷格人交上了朋友,这个土着民族至今仍散居在这块河流干涸的土地上,男的蒙头纱,女的却不蒙,过着自由豪放的生活。在一些数万年前被水冲刷而成的岩洞里,他发现了众多保存完好的壁画,令他不胜惊奇和喜悦。这些壁画记录了史前时代许多有趣的事情:赤身的猎人在射箭,圆头颅的武士在投掷长矛,平静的牧人腰系围裙、戴着埃及式的头巾、手持号角在放牛,还有令人不可思议的独木舟。洞壁上还绘有许多动物,有的早已从地球上消失;还有如犀牛、河马、鸵鸟、长颈鹿等,也早已在当地不见踪迹。

    面对这些史前人类创造的辉煌杰作,洛特激动的心情是难以言喻的,他决心将这些艺术品按原大和原色彩临摹下来。但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是无论如何也办不到的,于是他决心组织一支考察队到塔西里来完成这项任务。然而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连中学文凭都没有,谁会响应他的号召呢?为此他进入巴黎大学半工半读,终于获得了博士学位。这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洛特脊椎受伤,卧床达10年之久,临摹塔西里艺术品的计划只好搁浅。

    1955年,洛特恢复了健康,他四处奔波,得到法国一些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的支持与资助,组建了一支由4名画家、1名摄影师和1名懂柏柏尔语的年轻姑娘组成的考察队。他们携带着各式各样的必需品,于1956年2月出发,先乘飞机来到阿尔及利亚的城市雅内特,然后从那里往北,又骑骆驼行走了8天,一路上风餐露宿,倍尝艰辛,才抵达目的地。

    塔西里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昼夜温差悬殊,空气干燥,白天常常是狂风呼啸,沙砾飞扬,令人不堪忍受。而塔西里的岩画零散分布在洞壁的突出部位以及弯曲悬空的岩石上,有些画还转过犄角,跳过裂缝。为了把这些画准确无误地临摹下来,考察队员们忍受着严寒和酷暑、缺水和孤寂,在与世隔绝的荒漠中,常常不得不连续数小时乃至数日跪着或躺着工作。

    1956年11月,天气转冷,考察队员疲惫不堪,工作暂告一段落。1957年,洛特又招聘一些热情高昂的年轻人重新开始工作。最后,他把复制的1500平方米的壁画带回巴黎,这些都是迄今所发现的史前最伟大的艺术的临摹抄本,随即,在罗浮官展出了这些史前艺术珍品,令参观者为之震惊,同时又为史前人类能够创造出如此美妙的艺术品感到不可思议。

    3.史前人类的生活画

    面塔西里的岩画共有数万件彩绘画面和雕刻图案,大部分壁画表明撤哈拉沙漠曾是一片水草丰茂、牛羊成群的世外桃园。最早的壁画可以上溯到中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左右,最晚的壁画大约属于公元前后的作品,前后延续了近万年。不同时代壁画的题材、内容各不相同,风格各异,有的潦草,有的严谨,有的稚嫩,有的凝炼,百姿纷呈,令人目不暇给,记载了黑人、法尔拜族、利比亚族、土阿雷格族等民族在此活动的情况。

    岩画中最古老的画面是生活在公元前8000年至6000年前的史前人类绘制的,笔触稚嫩,描绘的一些绛紫色的小人,体型极不匀称,头颅又大又圆,而腿和胳膊细如芦柴。他们可能是那些以狩猎和采集为生的黑色人种描绘的,因为岩画中有文身和戴着假面具的人物,这种风俗习惯与黑人的完全相同。在洞穴中有一个高5.5米的巨人画面,两只手,圆头,耸着肩膀,头上似乎贴了四块金属片,脸上没有鼻子,两只眼睛七歪八扭,仿佛毕加索的作品,因为其他数千幅壁画图案都不是很写意的,唯独这幅巨人像特别抽象,洛特百思不得其解,遂给他起名叫“火星神”.瑞士空想家丰·丹尼肯认为大火星神穿的不是宇宙服就是潜水服,而且头上戴着球形头盔安装有天线,显然是星外来客。其实看似头盔和天线的东西,实际上是装饰着羽毛的头巾,况且在凹凸不平的岩面上的人物画不一定是按照垂直方向整齐描绘出来的,所以丹尼肯将它推测为宇宙人是牵强附会的。

    这一时期岩画中,无头的人物、奇形怪状的物品比比皆是,类似的画面在西亚安纳托利亚高原地带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迹中也有发现,然而大多数都无法解释。

    在这一时期的画面上出现了婚礼、宴会及割礼仪式的场面,还有一群人围着一个手执“魔杖”寻找水源的人的情景,此外还可以看到几个小孩合盖一条毯子睡觉,一群妇女在搭凉棚,一个人摇晃着一个醉酒之人欲使其醒来,一只狗正在狂吠……这些栩栩如生的田园风光式的画面再现了昔日撤哈拉居民宁静安祥的日常生活情景。

    大约到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4000年左右,塔西里岩画作品中,出现了放牧牛羊、半圆形房屋、舞女、战争以及日常生活等场面。狩猎画面也很多,从驱赶鸟兽到用弓箭射取猎物的全过程在岩画上都得到反映。画风完全是采取写实的手法,构图巧妙,色彩鲜艳。据推测,这些岩画是由至今仍生活在撒哈拉沙漠南部的法尔拜族人描绘的,因为无论从发型、帽子、武器、住宅,还是从一夫多妻制等方面来看,两者完全相同。他们在撒哈拉牧草丰茂的时候赶着牛群,由东非迁徙而来。这一时期塔西里的绘画艺术达到巅峰。

    公元前1500年前后,撤哈拉开始变得干燥,溪谷断流,绿洲干枯,严酷的自然环境不再适宜放牧牛羊。法尔拜人为寻求新的牧场向南迁徙,另一支使用马车的民族接踵而至。塔西里岩画中的两轮马车揭示了这一神秘的变化,这些两轮马车并不是用来运输货物的,而是用于战争和狩猎的,由于塔西里一带道路崎岖,石柱林立,马车很难行驶,因而居民十分稀少。据信这一民族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远徙他乡。

    此后,撒哈拉日益干燥,沙丘逐步扩大,公元前后,形成今天这样的情形,这时塔西里岩画上表现的不是马而是“沙漠之舟”骆驼了,画面上的骆驼或单个或成群,有的骆驼背上还骑着人。骆驼是从亚洲输入的“舶来品”,据北非的碑文记载,骆驼来到撒哈拉的时间大约是在公元前150年左右。文献资料记载的时间稍晚一些,为公元前46年。随着骆驼进入非洲大陆,撒哈拉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史前时代宣告结束,历史进入了有文字记载的时代--希腊罗马时代。

    撒哈拉壁画的主要颜料采自页岩。绘画时,先将颜料磨成粉末,用水稀释溶解,加入树脂、动物油、血、蜂蜜、尿等材料,制作成液体或糊状使用。

    在一些遗址中还发现了溶化颜料用的石器皿和石盘,以及研磨颜料用的小石臼,绘画工具用手指、笔或毛刷等,笔和毛刷是用草、头发、羽毛以及削过的细树枝加工而成的。

    塔西里壁画令人流连忘返。来到塔西里观光的游客,环顾一望无垠的大漠,不能不发出这样的奇想:茫茫大漠中还会有神秘的岩画和不为人知的宝藏吗?

    二、奇妙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

    1.一个5岁女孩的考古

    发现人类刚刚在地球上诞生时,居无定所,食无余粮。大约到了一二万年前,人类的祖先才开始过起定居的生活,而洞穴就成为人类最早的庇护所。

    1875年,西班牙考古学家德·索图拉侯爵第一次来到西班牙东北部桑坦德附近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发掘,发现了许多旧石器时代的动物骨骼和燧石工具,还发现洞穴后壁上的黑色壁画。1879年,他第二次来到阿尔塔米拉,希望能够有更大的收获,这一次,他带来了5岁的小女儿玛丽亚。当他在阿尔塔米拉洞穴中发掘时,在一旁独自玩耍的小女儿在洞中钻来钻去,当她钻到一处洞顶很低,成年人从未到过的地方时突然惊呼起来:“牛!牛!”她发现的就是今日驰名世界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中的动物图形彩绘。索图拉顺着小女儿所指的方向,看见洞顶和洞壁上画满了各色各样的野牛、野猪、野鹿和野马之类的动物,千姿百态,栩栩如生。闻名世界的壁画就这样很偶然地被发现了。

    阿尔塔米拉洞穴很大,长度有300多米。据说,这个洞穴是由一条地下水道冲刷形成的,着名的洞穴壁画就在洞口的左侧,长约12米,宽约6米,共绘制了150多个风格迥异的动物形象。壁画线条活泼,色彩鲜艳,而且布局合理,疏密有致。画面充分利用了岩石表面的凹凸不平,来表现动物的肌肉和骨骼的变化,因而形象逼真,呼之欲出。

    1880年,德·索图拉在《桑坦德省史前遗物简介》中发表了阿尔塔米拉的壁画,认为其年代属于旧石器时代。索图拉的发现和见解立即在史前学家中引起一场轩然大波。虽然当时法国的德·莫尔蒂耶教授以及马德里古生物学家威兰诺瓦·依·比拉支持索图拉的看法,但是反对派的势力占绝大多数,学术界普遍对此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原始人不可能具有如此高超的艺术成就,甚至有人指责索图拉侯爵是个骗子,怀疑他从马德里雇佣了画家来伪造这些绘画,以假乱真,混淆视听。因此,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公诸于世后,虽掀起一阵狂澜,但很快便平息下去,以至时隔一年后,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召开的国际性史前考古学和人类学会议上,竟没有人提起。1882年,在德国首都柏林召开的人类学会议上,学者们讨论了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终因怀疑论调占据上风而被搁置一边。1888年,索图拉抱憾谢世,他的重大发现仍然未能得到世人的公认。

    直到1901年,接二连三的史前居住遗址中雕刻品和洞穴壁画艺术被发现后,人们对于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才有一个重新的估价,相信它是史前时期人类创造的辉煌杰作。

    2.壁画留给人类的思索

    现代考古研究成果表明,凡是人类曾经居住过的洞穴遗址绝大多数都有原始壁画遗迹,这些壁画不管是绘制的还是雕刻的,都以动物为主,如野马、野牛、猛犸象、野鹿、狮子、熊、犀牛等等,因此有人认为洞穴艺术实际上就是表现动物形象的艺术。先民们绘制的并不都是他们能够轻而易举捕杀到的所有动物,而是那些他们认为对自己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动物,这些动物或者是给他们提供赖以生存的食物,如野马、野牛等;或者是对他们生存的环境构成严重的威胁,如狮子等;或者是提供人类生存的必需品,如象牙、鹿角等。然而,从世界范围来看,原始人类的艺术水平极其低下,大多绘画作品线条呆板,比例失调,幼稚中透出拙朴。即使是数千年前的洞穴壁画艺术,其绘画水平也是十分拙劣的,根本无法与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相媲美,难怪西方学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坚信它是近人的伪作。

    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中,艺术成就最高、最受世人推崇的可能要算绘在岩洞顶部的一幅“受伤的野牛”图像了。这只凶猛的野牛,负伤后身躯蜷缩成一团,整个画面呈三角形,野牛受伤后抽搐的四蹄、甩动的尾巴、弯曲的牛角、直竖的耳朵都极富动感。野牛临死前困兽犹斗的习性淋漓尽致地呈现在眼前,令人难以相信这样的美妙作品竟然出自万余年前的原始人之手,从中可以看出原始艺术家对于动物的观察是何等的敏锐和细腻入微!

    洞穴中除了这样的写实作品之外,还有许多抽象的符号和图形,多位于动物图像的周围,有的用黑色的粗线条勾勒,有的用浓重的红色涂画,部分地区还略加晕染。类似的抽象符号和图形在欧洲其他一些旧石器时代洞穴壁画中也有发现。人们猜测,它可能体现着原始人类征服野兽的祈求和愿望,更确切地说,可能与原始狩猎巫术有关。

    鲁迅先生曾在《门外文谈》中对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有一段精彩评述:“画在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里的野牛,是有名的原始人的遗迹,许多艺术史家说,这正是’为艺术而艺术‘原始人画着玩的。但这种解释未免过于’摩登‘,因为原始人没有19世纪的文艺家那末有闲,他画一只牛,是有缘故的,为的是关于野牛、或者是猎取野牛、禁咒野牛的事。”

    然而,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居住在阿尔塔米拉洞穴的原始居民为何能够创造出如此惊人的辉煌艺术成就呢?这是自它发现以来,世界各国学者孜孜以求的问题,迄今尚未找到满意的答案。今日,西班牙政府在遗址上建起了一座两层楼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博物馆对其进行有效地保护,以供更多的学者参观和研究。据最新资料披露,阿尔塔米拉洞穴每天接待参观人数只限25人,而且还必须事先预约。我们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考古新发现的不断涌现,人类一定能够找到解开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之谜的钥匙。

    三、难解的地上巨画:纳斯卡图案

    1.外星人的飞机跑道

    在秘鲁境内的安第斯山脉以西,濒临浩瀚的太平洋的一侧,有一处南美洲代表性的古文化遗迹,这就是名震寰宇的纳斯卡图案。

    纳斯卡图案位于秘鲁首都利马南部的帕尔帕河谷台地上,这里长年阳光普照,干旱无雨,台地上散布着锈蚀的含铁石砾,寸草不生。虽然这是一块不毛之地,但是,如果你有幸在这块荒原上空飞过时,你将会看到在5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各种各样的巨大地面图案,它们有的相互平行,有的交织在一起,或呈放射状,笔直延伸数公里;或呈鸟、鱼、鹰、蜥蜴、蜘蛛和猴子等动物形状;或呈涡形(螺旋形)、梯形和三角形等不可思议的几何图案。组成这些图案的线条短则几百米,长则数公里。在构造这些图案时,先挖去地表卵石,堆在沟道两边,露出其下白土,由于挖出的表层石块含铁,所以遇空气后氧化呈黑色,使这些白色图案宛如镶嵌了黑边的白带,同时由于这些图案非常巨大,以至于人们在地面上根本无法察觉到它们是一幅幅地上巨画,只有从空中鸟瞰方能窥其全貌。

    直到1952年,考古人员才对这一地区进行调查发掘,出土了大量绚丽多彩的陶器和精美的纺织品。上面刻画的纹饰图案都是神话传说中的神奇怪兽以及鸟、鱼、爬虫类动物图案,与地面绘制的动物图案相似,故推测其年代属于同一时期。有关专家推定,这些巨大地面图案的绘制年代约在公元100年到800年之间,然而纳斯卡图案的谜底已随同其绘制者一起埋入地下,成为永久的秘密。

    纳斯卡图案吸引着众多科学工作者和旅游者前来寻踪探秘,于是关于它的种种解释也就应运而生了。

    一些学者认为,纳斯卡图案是印加人的道路。但是,对于那些互相平行、交叉乃至突然走到尽头的道路该如何解释呢?一些学者认为,纳斯卡图案是用来联接家庭或氏族成员坟墓的,但是在这些沟道的连接处并无坟墓发现。瑞士人厄里希·丰·丹尼肯在其名着《众神之车》中妄断,从空中看上去,整个纳斯卡平原像一个飞机场,而纳斯卡图案俨然像飞机跑道,它旨在向外星人发出着陆的信号,以便他们顺利地着陆。但地球上果真有外星人光临吗?

    1941年,美国史学家保尔·科索卡带着他的妻子来到秘鲁,最初他们推测这些图案可能与古代印加人的灌溉系统有关,但很快他们自己推翻了自己的观点。因为这些图案中的沟道经常翻越小坡,而水是不可能由低向高越过小坡的,况且这些图案都与水无关。他们继续从事研究。有一次,他们选择一条稍宽的沟道徒步行走,最后这条沟道在一个稍高的地方突然中断,他们在终端上只见周围是数条放射状的沟道,圆心正在他们旁边。他们徐徐走到圆心处,极目四眺,但见夕阳西下,晚霞满天,令人心旷神怡。正在他们欣赏落日的时候,突然发现一个神奇的现象:太阳恰好在一条沟道的尽头落入地平线。过了一会儿,科索卡猛然想起当天是6月22日,恰好是南半球的冬至日。他们设想:莫非这条沟道是代表冬至日的?若是这样的话,其他的沟道不也是代表天文事件的吗?

    从历史角度来看,当时的印加社会是农业社会,要从事农业生产必须了解天文节气,必须有相应的历法,因此,科索卡断定,这一条条沟道,表明一年之中不同时期太阳的不同起落点,告诉人们不同季节的起始点,从而便于耕耘、收获。

    后来,科索卡奉命回国,研究工作不得不中止。他把研究资料交给利马的一位女天文学家玛里亚·内切。玛里亚·内切女士住在沙漠边缘的土屋中,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观察日出日落与沟道的关系,送走了一个个黎明和黄昏。她通过长年累月的观察和研究,对纳斯卡荒原的众多图案都作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她认为:在放射状直线中部的边长4米的正方形中,延伸出三条直线,两条直线分别代表冬至和夏至,一条朝着日出的方向,表示春分和秋分,其中还有长182米和26米的特殊长度的直线,估计可能与历法有关。印加人以此图案作为巨大的天文观察器,决定植物的播种和收割,以调节灌溉用水。至于涡形(螺旋形)、三角形等图案,则象征着天体的运行。动物代表星座,猴子代表北斗七星,据说在占星家占卜雨季和旱魃时起着重要作用。此外,鸟、鱼图案在纳斯卡地区出土的陶器、纺织品等工艺品和生活用品中频繁出现,可能是古代印加人借以表达对天上众神的虔诚和尊敬。

    玛里亚·内切女士的解释仅仅是一种比较合理的推测,并不是谜底。纳斯卡图案依然扑朔迷离,岁月的流逝更增添了它的神秘色彩。纳斯卡图案的神秘面纱还有待于人们去进一步揭开。

    2.神秘的蒂亚瓦纳科

    神秘的蒂亚瓦纳科是一座充满神秘的古城。

    当你漫步在这座面积约45万平方米的古城址时,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直刺蓝天的层阶金字塔了,其底部长宽各约210米,高15米,有阶梯直通顶部。在层阶金字塔顶部有房基和贮水池、排水沟等遗迹,现在还不清楚它是神庙还是居民的避难所,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与埃及金字塔迥然不同。埃及金字塔是用巨石垒砌的,是法老的陵墓,而这里的金字塔则是用土垒筑,多系神庙性质。

    层阶金字塔的西北面有一个称为“卡拉萨萨亚”的长方形平台,长180米,宽135米,高2~3米,平台四周有石砌护墙。据玻利维亚政府公布的发掘结果表明,这里埋藏有一座半地穴式的神庙(俗称古神庙),深1.7米,长28.5米,宽26米,近似方形,没有屋顶,这座神庙的内壁是由砂岩砌成,壁上刻有祭司头像之类的画面。

    卡拉萨萨亚中还发现众多横七竖八的石刻头像,这些头像表现了各种不同的人种。在这些头像中,有的嘴唇厚,有的嘴唇薄;有的长鼻子,有的鹰钩鼻;有的耳朵小巧,有的耳朵肥厚;有的面部线条柔和,有的棱角突出;有的还戴着奇怪的头盔……瑞士的着名学者丰·丹尼肯在《众神之车》一书中大胆提出,这些形态各异的头像,是在向世人们传递着某种无法理喻的信息,即外星人曾经光顾过地球。卡拉萨萨亚东部有宽6米的巨岩制成的阶梯,西部角落有用一块巨大的安山岩雕刻成的“太阳门”.“太阳门”造型庄重,比例习称,是古代南美洲最着名的文化遗产之一,它高3米,宽3.75米,重量至少在10吨以上,门楣上刻着太阳神:头戴狮子头饰,两手执着权杖。在它左右各刻有三排小型的带翼神像,每排各16幅,共有48幅,簇拥着太阳神。细心的观光者会发现,这些神像的眼睛下面都滚动着泪珠,似乎在哭泣,究竟预感到这座城市厄运即将降临?还是哀叹人类命运的悲惨?

    卡拉萨萨亚的西侧有一座“石棺宫殿”,长48米,宽40米;两重墙垣,高度相当,间隔8米,用精制的石料砌成;宫殿内有排水沟。

    蒂亚瓦纳科城址西南部有一个称为“普马·彭克”的地区,散乱分布着大量加工过的石头。

    这儿有一个长160米、宽140米、高6米的土台。据1540年光顾这里的西班牙人留下的笔记资料记载:这些土台上曾砌有墙壁,石头均经过加工,有的重量起过300吨,而且还有狮形人雕像。这座城市附近没有采石场,在现代条件下,将这些笨重的巨石从遥远的地方运来都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更何况古代的印第安人呢?高原地区气压很低,空气中含氧量稀薄,体力劳动对于任何一个非本地人都是难以忍受的,然而古代的印第安人居然能做出今人都难以想象的事情,建立了这座巨大的城市,该作何解释呢?难道能够简单地归之于借助外星人的力量吗?而外星人光临地球只能算是一个大胆的假设而已。

    大量的巨石上发现有字形或I字形的沟槽,显然蒂亚瓦纳科的居民已掌握使用榫卯结构垒砌巨大的石壁,他们还发明了铜和青铜制成的金属工具,并用之于加工石料,雕刻心目中的庇护神。

    蒂亚瓦纳科还留下了众多发人深思的石刻浮雕像。除了太阳门上神奇的太阳神像外,在半地穴式神庙的中央祭坛上,有一块红色砂岩雕制的大神像,高7.5米,重达20吨,呈四棱柱形,头戴四角形头饰,手持容器和贝类。大神像上刻画有几百个十分精致的符号,有人认为这些符号记录了大量的天文学知识,而这些天文学知识以地球是圆形为基础的。在普马·彭克地区发现的石刻狮面人像高1米,右手握着一根权杖,左手提着一颗人头,据此可知蒂亚瓦纳科人信奉猫科动物神,祭祀活动充满了血腥味。太阳门中心部位刻着的太阳神,尽管从整体上看像人,然而头部却像美洲狮或美洲虎,再从太阳神头部周围有表现太阳光线的放射状图案来看,似乎可以将它解释为是猫科动物神和太阳神的融合体。

    在这座古城附近尚未发现当时一般平民的居住遗址。在人口稀少、自然环境恶劣的条件下,建立起这样一座巨大的城市确实匪夷所思。据最近的生态学研究成果表明,蒂亚瓦纳科城北的的的喀喀湖鱼类资源丰富,濒湖地带土质肥沃,良好的土壤条件为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的栽培提供了优良的条件,而且高原上牧草丰饶,适宜放牧骆马和羊驼。所有这一切,都为居住在这座与世隔绝的古城居民奠定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蒂亚瓦纳科城布局规范,设计精心。城内有东西、南北两条大道,层阶金字塔、神庙和石砌平台等建筑物就分布在这两条大道的旁边。20世纪以来,美国考古学家温德尔·贝内特和玻利维亚考古学家桑切斯通过调查发掘还发现蒂亚瓦纳科城并非一时完成的,而是从公元前后至公元600年之间逐渐建立起来的。如今,由于历经沧桑兴变,古城昔日的风貌已湮没难辨。

    蒂亚瓦纳科在公元600-1000年一直是南美印第安文化的中心。公元600年前后,以这座城市为代表的文化范围仅限于的的喀喀湖沿岸地带,公元700年左右,文化开始向外传播,至公元1000年前后,这儿的文化几乎浸润到安第斯全境。秘鲁中部高原重镇瓦里和中部海岸城市帕恰卡姆成为继承和发展蒂亚瓦纳科文化的两个中心,此后,这一地区的文化持续稳定向前发展。公元15世纪中叶至公元16世纪中叶,形成南美大陆史前时代拥有最大版图的帝国--印加帝国。蒂亚瓦纳科作为南美文化的基石逐渐被世人遗忘。

    今天,在蒂亚瓦纳科城附近,有一些野草丛生的人造小山。这些小山山顶平坦,面积达4000平方米,山里面极有可能隐藏着建筑物。如果有朝一日,学者们能够将这些平顶小山逐个进行发掘,说不定能为这座神秘的古城提供令人振奋的线索。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漫游蒂亚瓦纳科的人们,在惊叹古代印第安人非凡创造力的同时,面对这座蓝天白云映照下的废墟,怎不令人产生无限的感慨和忧伤!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