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木德商训:犹太人的经商智慧与做人艺术-犹太商人关于生意的10则忠告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5.1 宁掏腰包勿让钱袋丢失

    很早的时候,有个犹太商人来到一个市场里做生意。当得知几天后这里所有商品都大甩卖时,他决定留下来等待。可是,他身上带了不少金币,当时还没有银行,把金币放在旅店里,实在很不安全。

    左思右想,他有了主意,于是带上铲子,晚上来到一个无人之处,在那里打了个洞,将装有金币的钱袋埋藏起来。可是,等商品甩卖就要开始的时候,他跑到藏钱的地方去取钱,谁知钱袋竟然不见了。他反复回想当时的情景,认为自己记忆的地方没有错,于是就对周围环境观察起来。一观察,他发现,在离藏钱不远处有一间小房子。由于房子被地形遮蔽,时间又在夜晚,他竟然没有看见。

    这下情况清楚了:一定是那天晚上他在挖洞时,被屋子里的人看了个正着。但是,分析、推理并不等于证据,他必须要有一个既能找回钱又不致引起纠纷的办法。

    这个犹太商人走近那座房子,对屋里的主人恭敬地说:

    “您住在城市里,是个城里人,您的头脑一定很聪明。我是从外地来的,有件事情想请教您,让您给出出主意,不知道能不能行?”

    见对方这么客气,又这么恭维自己,屋子的主人很高兴,连忙说:

    “可以,可以。”

    犹太商人开始讲出他预先设计好的计策:

    “我从外地来到这里,是想和这里的人做生意的。我身上带来了两个钱袋,一个里面装了500个金币,另一个装了800个金币。前些天,我把那个小些的钱袋埋藏到一个谁也不知道的洞里去了,现在身上还剩这个大点的钱袋。我不知道是该把这个钱袋交给一个值得信任的人保管呢,还是把它也和先前那个钱袋藏到一起呢?”

    屋子的主人连忙说:

    “你一个外地人,头一次到我们这个城市来,当然不能轻易信任任何人。我建议,你还是应该把这个钱袋和先前那个藏在一起为好!”

    犹太商人说:

    “谢谢您的指教,我明天就按照您说的去做。”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可以预料得到:那个贪心的“城里人”马上把偷来的钱悄悄藏回到原来那个洞里,企图等待着另一袋金币的出现。而犹太商人趁他一走,便上前将自己的钱袋取了出来,只留下一个空空如也的洞在那儿。

    像故事中的那个商人一样,犹太人在做生意时都秉承一个原则——宁掏腰包不要让钱袋丢失。

    15.2 金钱无姓氏更无履历

    犹太俗语说:“金钱无姓氏,更无履历表。”他们认为,不管方式方法如何,只要是通过自己经营能力赚来的钱,就受之无愧。

    赚钱有术的犹太富翁不胜枚举,以放债发迹的亚伦就是典型一例。

    亚伦移居英国后,从打工开始,用积蓄的一点小钱做些小生意。后来,由于他经营有方,生意越来越大,他需要资金周转,不得不向钱庄或银行借钱。亚伦在实践中发觉,向别人借钱的代价确实太高,往往与商业经营获得的利润相差无几。他想自己辛辛苦苦经营全为银行打工,而且风险比银行还大,倒不如自己从事放债业务合算。

    于是,在有了些本钱后,亚伦就开始了放债业务。他一边维持小生意经营,一边抽出部分资本贷给急需用钱的人。另外,他又从银行贷来利率相对较低的钱,以较高的利率转贷给别人,从中赚取差额利润。有些等钱应急的生产者或个人,宁愿以月息20%借贷。这样,等于100元放贷1年可获得240%的回报率,这比投资做买卖更能赚钱。亚伦就是盯着这个赚钱的路子,迅速走上发迹之路的。据统计,亚伦63岁逝世时,留下的遗产在当时的英国是首屈一指的。

    犹太人素把金钱当做世俗的上帝。他们认为,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上帝之外,就只有金钱最值得人尊敬和重视。犹太人在追逐金钱、聚集财富方面的成功,使得其他民族不得不对其刮目相看,也使得其他民族不得不向犹太人学习。

    在商业社会中,人的成功标志,人的价值的实现,更多的是靠自己在创造社会财富方面的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讲,犹太民族无疑是世界上最优秀、也最“先知”的民族了。

    15.3 不会休息就不会赚钱

    在犹太人看来,没有空闲、不会合理安排时间的人,是不会赚钱的人。

    犹太人认为,要赚钱,首先得有赚钱的时间。在赚钱过程中要合理使用时间,否则就等于白白浪费了时间。人的一生是短暂而又漫长的,许多人成天忙忙碌碌却无所作为;许多人整日沉溺于酒桌牌桌之间,日子被无端地浪费。若在犹太人看来,这些人都不会合理安排时间,注定成不了大器。

    一个会赚钱的犹太商人,既是“大忙人”,又是“大闲人”。之所以是“大忙人”,是因为他一直在辛苦地工作,为赚钱而忙碌。按照犹太生意经,该忙的时候就要忙,否则没有效率。但是,“忙”与“闲”是相对的。学会“忙里偷闲”,生活才是丰富多彩的。会生活的人才是真正的人,因此,犹太商人又常常是“大闲人”。

    犹太人视时间如金钱,他们在做生意时会客观而若无其事地谈论自己和别人的寿命。

    “先生今年70岁了吧,大概还可能再活5到10年左右!”对于其他任何民族来说,初次见面就谈这种“不吉利”的话,一定会遭到对方的白眼。犹太人却很坦然,他们认为人生下来以后就注定要死,不必对死畏之如虎。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就意味着知道自己还能赚多少钱。犹太人活到老赚到老。他们对死的态度是客观和冷静的,一旦知道还能活几年,就会抓紧这几年享受和赚钱。

    赚钱为了享受,这是犹太人赚钱的目的,也是他们对于商业目的的最好诠释。因此犹太人在经商时劳逸有度,工作与生活两不误了,真正体会到人生的真谛。

    15.4 保全借贷人的饭碗

    犹太人认为,保全借贷人的饭碗,也就是保全自己的饭碗;借贷人的饭碗碎了,自己的饭碗也就危险了。

    为了限制出借人的蛮横,并使借贷人的经济行为得到健康发展,《塔木德》又向犹太人做出这样的明确规定:“出借人不可无偿居住于借贷人的家里,也不可用偏低的价格从借贷人手中租借房屋。”

    在现实生活中,拥有一幢大厦却资金不足的人随处可见。假如他准备利用这幢大厦来开办旅馆,那么他必须向银行或向私人借钱。在争取借款的过程中,他极有可能表示愿意将大厦的某一层租给银行,而价格比市价低许多;也极有可能表示愿意将旅馆的某一间或几间屋子租给私人,房租也基本上是象征性的,甚至干脆不收钱。

    这种承诺在《塔木德》中是被禁止的,因为低租金或者数额为零的租金在《塔木德》中被视为贷款的利息。而利息在犹太人中是被禁止的。

    《塔木德》要求贷款给开办旅馆的人不要企图占便宜,而要让开办旅馆的人尽可能地发挥他的每一份资产(每一层楼或每一间屋子)的作用,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归还全部贷款。

    借贷人手中尚有房屋向社会出租这一经济手段,可以如此作为。如果借贷人仅仅只剩下一件外衣,而他乐意将这件外衣作为抵押物,那该怎么办呢?

    道理是一样的。这个极度贫穷的借贷人不会连一点劳动的能力都没有,他可以在休息权得到保障、健康权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把这点劳动的能力维持下去,发挥这种能力,以尽快归还贷款。

    所以,如果仅仅剩下一件外衣的穷人向我们借贷,我们可以在他乐意的前提下,把他的外衣作为一种对信用的认可而妥善保管起来,同时记住:在日落时分一定把外衣归还。

    在夜里,这个贫穷的借贷人如果连一件覆体的衣物都没有,那么他就会因最低限度的休息权被你剥夺而健康受损。

    我们难道还指望一个又病又穷的人归还贷款吗?

    如果我们就是这仅剩一件外衣的借贷人,那么我们必须牢记:这唯一的外衣不可用来抵押。保证我们身体的健康,是我们恪守信用的明证。健康是人人的饭碗,它可以经历受损再经历恢复,但一旦失去便不再来。

    《塔木德》明令禁止向借贷者征收利息,这种禁令目的在于保护弱者,更在于促进市场的成熟,更不是否定营利活动。

    也许是源于在长期流浪中形成的应对危机的传统,犹太人擅长经商的秘密在于他们的经营策略,更在于他们能够全过程地监控资产的流动,每每能够尽快地回收资金。

    15.5 大生意是学出来的

    穷人的穷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没有钱,而是他们根本就缺乏一个赚钱的头脑。富人的富有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现在手里拥有大量的财富,而是他们从根本上就有一个赚取财富的头脑。

    犹太人特奥的母亲不幸辞世,给他和哥哥卡尔留下的是一个可怜的零售店。微薄的资金,简陋的小店,靠着出售的一些罐头和汽水之类的食品,一年节余下来,收入微乎其微。

    他们不甘心这种穷困的状况,一直探索发财的机会。卡尔问弟弟:“为什么同样的商店,有的人赚钱,有的人赔钱呢?”特奥回答说:“我觉得是经营有问题,如果经营得好,小本生意也可以赚钱的。”

    “可是经营的诀窍在哪里呢?”

    于是他们决定到大街小巷去看看。一天,他们来到一家“消费商店”,这家店铺顾客盈门、生意红火。

    这引起了兄弟二人的注意,他们走到商店的旁边,看到门外有一张醒目的红色告示写道:“凡来本店购物的顾客,请把发票保存起来,到年终可凭发票免费购买发票款额3%的免费商品。”

    他们把这份告示看了几遍后,终于明白这家店铺生意兴隆的原因了。原来顾客就是要贪图那年终3%的免费购物。他们一下子兴奋了起来。

    他们回到自己的店铺,立即贴上了醒目的告示:“本店从即日起,全部商品让利3%,并保证我们的商品是全市最低价,如达不到全市最低价,可到本店找回差价,并有奖励。”

    原来他们不仅借鉴了那个商品让利3%的做法,还提出了现款交易就可以让利3%,加上全市最低价的攻势,自然他们的店铺很快就门庭若市,生意火爆。他们的阿尔迪商店出现了购物狂潮,借这个机会,阿尔迪商店在市里发展了十几个店铺,占据了几条主要的街道。此后,凭借这种“偷”来的经营原则,他们兄弟的店铺迅速扩大,南到阿尔卑斯山,北到弗伦斯堡,到处都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阿尔迪”商店。

    如果不是他们当初学习别人并加以利用和发挥,阿尔迪商店是不会发展这么快的。

    事实上,犹太商人都知道一条亘古不变的生意经——大生意是学出来的,不是做出来的。

    15.6 靠体力绝不会赚到大钱

    犹太人的智慧宝典《羊皮卷》上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位国王拥有一大片葡萄园,雇了许多工人来照管,其中有一位工人能力特别的强,技艺超群。于是国王让他来管理这片园子。

    有一天,这位国王来到葡萄园散步,就让他陪同。这天工作完后,工人们排起长队领取工资,几乎所有人的工资都相同,但是当这位看管园子的人领取工资的时候,却遭到了大家的抗议和议论。他们认为这位工人只干了两个小时的活,其他的时间都在陪国王到处闲逛,所以不能领取与别人等同的工资。

    国王说话了:“我派他来是因为他熟悉你们的工作,来看管你们的。今天他虽然只干了两个小时的活,但是他走的时候,你们仍然按他给你们的规定完成了任务,他的两个小时就干完了你们一天才完成的工作量,所以他的工资和以前一样。”

    事实上,工作成就不能以工作时间来计算,也不是按他干了多少活来计算,而应该以他实际工作所获得的有效劳动成果多少来计算。想办法提高你的工作业绩,才是真正有效的赚钱办法。

    犹太人很早就已经这样做了。在1910年,大量犹太人进入北美,开始的时候,他们和一起移民来的英国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一样,都是从事最简单的体力劳动。他们每10个人里有8个是体力工人,但是不久他们就都不干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对于犹太人来说,开始他们从事这些出卖体力的职业是由于遭受歧视,缺乏机会。当他们有了基本的生存保证,就不再这样做了。这些工作报酬低微,但是付出的辛苦又很多,工作还很不稳定,尤其是这些工作会降低人的身份,让人没有成就感,这是不符合犹太人的追求的。

    于是,他们依靠自己良好的教育背景纷纷去找那些体面、薪水报酬高、富有刺激、有油水可捞的工作。过了几十年,他们中有不少人成为了百万富翁。着名的罗斯查尔德家族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闻名的。到了后来,这10个犹太人里就只有1个是蓝领工人了,其他的人都变成了有产阶级了。这些犹太人大都已经处于贸易的主干道附近,在大家瞩目的权力视野之内。在人们的眼里,每一个犹太人都成了重要的人物。当年在路易斯安那、纽约和俄勒冈犹太人的几个农业定居点都已经没有了,剩下的小部分定居点都是用来搞乌托邦实验的。而那些其他民族的人还是不得不继续卖力地挥动他们的锄头,汗流浃背地工作,以求每日的餐饭。

    这就是两种不同观念造成的不同命运:前者依靠自己的智慧变得富有;后者则依旧靠出卖体力来生活,他们的一生也不得不继续他们祖先悲惨辛苦的被奴役的生活。

    可以看出,财富绝对是靠智慧的大脑得来的,那种传统的依靠体力是不会得到大量财富的。即使是传说中的那些大力士,在今天也顶多是维持自己的生计罢了。在今天越来越重视知识的年代,富有智慧的人们注定是这个世界的主宰者。

    15.7 穿鞋就比赤脚跑得快

    “如果你能给我指出一位百万富翁,我就可以给你指出一位大贷款者。”《我如何利用我的业余时间,把一千美元变成三百万美元》一书中这么说。

    一切都是可以靠借的,借资金,借技术,借人才。这些为自己所用的东西都可以拿来。这个世界已经准备好了一切你所需要的资源,你所要做的仅仅是把它们搜集起来,并用智慧把它们有机地组合起来。

    这就是犹太人的思维方式。他们的意思是说,生意人应该尽量贷款,借助银行的资金为自己办事,如果你不能借用别人的资金,做生意是极为困难的。

    看看犹太富翁们起家的历史就会发现,他们可以在短短的二三十年就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豪。他们的发财速度之快是让人咋舌的。

    一位犹太出版商有一批滞销书,当他苦于不能出手时,一个主意冒了出来——给总统送一本,并三番五次去征求意见。忙于政务的总统哪有时间与他纠缠,便随口而出:“这本书不错。”于是出版商便大做广告:“现有总统喜爱的书出售。”于是这些书就销售一空。

    时间不长,这个出版商又有卖不出去的书,他便又送了一本给总统。总统鉴于上次经验,想奚落他,就说:“这书糟糕透了。”出版商闻之,机灵一动,又做广告:“现有总统讨厌的书出售。”有不少人出于好奇争相抢购,书又销售一空。

    第三次,出版商将书送给总统,总统接受了前两次教训,便不予回答而将书弃之一旁,出版商却大做广告:“有总统难以下结论的书,欲购从速。”居然又被一抢而空,总统哭笑不得,商人大发其财。

    “没有能力买鞋子时,可以借别人的,这样比赤脚走得快。”

    这就是犹太人,不管怎样他们都能挣到钱。借用资源是犹太商人的拿手好戏,只要他们动脑,总能够成功。

    15.8 谦虚的商人才会有饭吃

    在商业活动中,犹太商人总表现出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彻底求知精神。他们每到一地做商业考察,必定要花很多功夫来研究当地的风土、人情、习俗,乃至历史、地理、宗教。他们知道,只有尽可能地了解对方,才能在生意当中处于主动,才能应付各种可能的变故,才能真正洞悉可能存在的商机。他们对于任何问题,都务求彻底地了解,一知半解是他们最憎恶的。他们事无大小,绝不会不懂装懂或不求甚解,而是不懂就问,且勇于不耻下问,从不以问为耻,而是以问为荣。这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求知精神,使他们积累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最终成为纵横世界各地、学识渊博的第一商人!

    有一天,一位弟子问巴尔·谢姆·特夫拉比:“老师,你曾经说过,到处都有真理,那么,真理这种东西是否就像马路上的小石子,那么平常,那么多呢?”

    “正是如此。”巴尔·谢姆·特夫回答:“所以,每个人都可以捡到真理。”

    “大家为什么不去捡呢?”弟子继续问。

    这时,巴尔·谢姆·特夫回答:

    “人要捡拾像小石子那么多、那么小的东西时,必定都要弯腰,但是人是很难弯腰的。”

    “巴尔·谢姆”是对神授予特殊力量的人的一种称呼,而这一位巴尔·谢姆·特夫曾经拥有1万个为他献身的弟子,所以,在18世纪的东欧,他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犹太拉比。

    在犹太商人心目中,智慧和谦虚是分不开的。一个人如果认为自己是幸福的人,那他必定是幸福的;可是,如果他自以为是聪明人,那他一定是个愚蠢的人。

    犹太商人认为,不要将学识、能力无缘无故地拿出来炫耀,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示之于众。

    15.9 不怕店小就怕做不好

    《塔木德》中说:“没有哪种行业比另一种更好。”聪明的犹太商人知道,想要赚取更多的钱,主要不在于你干什么,而是取决于你怎么去干。

    加拿大的第二大城市蒙特利尔市建在圣劳伦斯河的一个岛上,圣劳伦斯河可以说是加拿大东部人民的母亲河。在蒙特利尔市有一条很着名的街道叫圣劳伦斯街。在这条街上,有一家同样着名的餐馆,这是一家犹太人开的熏肉店。这家熏肉店,据说是早年由从波兰或罗马尼亚过来的犹太移民所开。这家烤肉店在当地既不占先机,也不占主流,但她却开得很有特色,很有名气。她的名气甚至使她成了城市的一个亮点,不仅当地的食客很多,外地来的也不少,很多旅游方面的杂志甚至把她列为蒙特利尔市的一个重要景点。于是近处的、远处的,东方的、西方的,有钱的、没钱的,喜欢的、不喜欢的都慕名涌到了这里,使这里每天都要出现排队候餐的盛况。

    圣劳伦斯街是一条很古老的街道,那里的建筑物大多显得很陈旧,而这家店的店面就更是不起眼了——仅有一间单开门铺面。里面的店堂实在太小,恐怕不会超过50平方米;设施也很陈旧,不过这里的卫生却一点都不含糊。

    犹太人的熏肉店其实就是另一种形式的快餐食品店。这里可供选择的主食也真是简单得很,除了面包夹熏肉的三明治食品,还有烤牛排或牛肝,但最出名的当然还要数熏牛肉(客人大多点了这道菜)。这些东西的价格很便宜,也就4~7个加元左右,在当地也就是一餐汉堡包的价钱。此外,她既是老外们可以接受的主流食品(面包三明治),又与当今最流行的汉堡包风味迥然不同。汉堡包大多加有很多奶酪,而这里就是熏肉或烤肉味,汉堡包配餐的饮料大多是可乐,而这里的客人大多点的是一种带甜酸味的樱桃可乐。

    店里做的熏肉,都是选上等牛肉为原料,制作过程也相对复杂。据说是要先将牛肉腌10天以上,然后再熏10个小时。由于配料用的是祖传秘方,因此更增加了它的神秘色彩。不过该店做出来的肉的确很香,很嫩,也很松软,嚼在嘴里感觉它很快就化渣了。

    餐饮业素来竞争激烈。当地其他餐馆的生意并不好做。可犹太人的熏肉店,据说已传了三代,而这家店的生意一直都很红火。但这么多年,他既不开分店,也不搞装修,甚至没风格。想来,也许第一代犹太老人远涉重洋来到这里时,他首先考虑的还是如何靠手艺谋生,当他在这里找到市场、打开销路时,他可能压根儿就没想到过要冲出什么洲,走向什么界。估计在他们心里,做熏肉的就应当做好熏肉。几十年下来,不赶新潮,却能独树一帜;虽然一直固守传统,却也能跟上时代;朴实无华,却能声名远播;不搞扩张,却照样赚得盆满钵满。看来找准位子,踏踏实实,做好本行,也一样能找到生存发展的良机。

    犹太人素以生意精明而着称于世。北美这边的很多商界巨头,都是犹太人。做大做强了的暂且不提,像烤肉店这种做小做精的,也很让人羡慕。当外面的、全球的餐饮同行为竞争而杀得天昏地暗、人仰马翻时,蒙特利尔的犹太老人却几十年如一日地拨弄着他的熏肉。当这位老板一天下来,照样坐在壁炉边计算着收银机里流出的净利润时,你想想,那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呀!

    15.10 把钱都揣进腰包不算富翁

    《塔木德》说:“如果赚的钱都揣进自己的腰包,你就不是一个真正的富翁。”

    许多在经济上成功的犹太人都愿意慷慨地回馈社会。

    英国的牛津和剑桥这两所大学各有一个“伊沙克·沃夫森学院”,这来自于一个犹太人的名称。

    被誉为当代最慷慨的慈善家伊沙克·沃夫森是一个苏格兰犹太人,英国最大的百货公司“大宇宙百货公司”的总裁。该公司拥有3000多家零售商店,同时涉及银行业、保险业、房地产,还有水陆路运输业等。

    1955年,沃夫森设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基金会,在以后的20年间,为各个方面,主要是教育机构提供了4500万美元的经济资助。许多大学和学院都向他颁发了荣誉学位证书。沃夫森经常给人讲这样一个故事:

    曾经有一个人问他:“沃夫森这个家伙既是皇家外科医师学会会员和皇家内科医师学会会员,又是牛津大学的教会法规博士和剑桥大学的法学博士,而且还是这所大学的这个博士,那个大学的那个博士,他到底是干什么的?”

    “他是个写东西的。”

    “写东西?他写了些什么?”

    “支票。”

    赚钱的能力是犹太人评价一个商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但只有那些不仅仅为自己谋得利益,同时慷慨回馈社会的人,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

    对于一个人来说,过多的财富是没有多少用的,除非你是为了社会在创造财富,并把多余的财富贡献给了社会。

    同许多美国人一样,富勒一直在为一个梦想奋斗,这就是从零开始,而后积累大量的财富和资产。到30岁时,富勒已挣到了百万美元,他雄心勃勃想成为千万富翁,而且他也有这个本事。他拥有一幢豪宅,一间湖上小木屋,2000英亩地产,以及快艇和豪华汽车。

    但问题也来了:他工作得很辛苦,常感到胸痛,而且他也疏远了妻子和两个孩子。他的财富在不断增加,他的婚姻和家庭却岌岌可危。

    一天在办公室,富勒心脏病突发,而他的妻子在这之前刚刚宣布打算离开他。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对财富的追求已经耗费了所有他真正珍惜的东西。他打电话给妻子,要求见一面。当他们见面时,他们热泪滚滚。他们决定消除掉破坏他们生活的东西——他的生意和物质财富。

    他们卖掉了所有的东西,包括公司、房子、游艇,然后把所得收入捐给了教堂、学校和慈善机构。他的朋友都认为他疯了,但富勒从没感到比这更清醒过。

    接下来,富勒和妻子开始投身于一桩伟大的事业——为美国和世界其他地方的无家可归的贫民修建“人类家园”。他们的想法非常单纯:“每个在晚上困乏的人至少应该有一个简单而体面、并且能支付得起的地方,用来休息。”美国前总统卡特夫妇也热情地支持他们,穿上工装裤来为“人类家园”劳动。富勒曾有的目标是拥有1000万美元家产,而现在,他的目标是为1000万人、甚至更多人建设家园。目前,人类家园已在全世界建造了6万多套房子,为超过30万人提供了住房。

    富勒曾为财富所困,几乎成为财富的奴隶,差点儿被财富夺走他的妻子和健康;而现在,他是财富的主人,他和妻子自愿放弃了自己的财产,而去为人类的幸福工作,他自认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