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亚洲腹地到欧洲-阿拉伯帝国与丝路西段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阿拉伯人的扩张及帝国的建立

    公元7世纪,震撼世界的重大事件莫过于阿拉伯人的征服。他们在穆罕默德创立的伊斯兰教“圣战”旗帜下,冲出阿拉比亚半岛的不毛之地,走向世界。当时,相互厮杀了几个世纪的萨珊波斯和拜占庭两大帝国已元气大伤。阿拉伯人不但夺取了拜占庭在西亚、北非最富饶的几个行省,动摇了这个西方古国的基础;而且消灭了历时4个多世纪的萨珊波斯王朝,取代了它在西亚的地位。以后的几个世纪中,阿拉伯人便成为葱岭以西到大西洋岸边丝路西段的主宰。除了东方的丝绸巨人——中国之外,阿拉伯人可算是影响中世纪世界潮流最主要的民族了。

    阿拉伯人征服战争的冲击波,实际上也是几个世纪以来闪语部族向阿拉伯半岛以外迁徙的总爆发。对世界文明来说,它起到了再次冲开从中亚到西亚乃至欧洲北非的交通线而疏浚人类文明东西交流渠道的巨大作用。

    阿拉伯人扩张的首要目标,是他们冲出半岛走向世界的门户“肥沃新月地区”(从波斯湾口经美索不达米亚、利凡特到地中海东南角向北弯曲的弧形地带)。

    1.征服叙利亚

    叙利亚是拜占庭帝国的行省,包括今托罗斯山南麓到西奈半岛北部的整个地中海东岸地区(the Levant)。穆罕默德辞世后的第二任哈里发欧默尔(公元634—644年)上台伊始,便拉开了10年大规模扩张的序幕。公元635年他命令号称“安拉之剑”的统兵大将哈利德从希拉城附近的沙漠地带(时哈利德在此平定土著部族)出发,率驼队骑兵横穿叙利亚沙漠,来到大马士革近郊,围攻6个月,占领了这个叙利亚首城。旋因拜占庭大批援军赶到,哈利德暂时撤出大马士革,集结更多的军队,伺机与拜占庭决一雌雄。第二年哈利德的2万5千骑兵与拜占庭皇帝希拉克略之弟西奥多拉斯率领的5万东罗马军队会战于约旦河东支流雅姆克河畔,在一个炎热的沙暴天气中,哈利德一举击溃东罗马人,西奥多拉斯当场被击毙,阿拉伯人重占大马士革。并乘胜北上,攻陷霍姆斯、安条克、阿勒颇等北叙利亚要城,一直打到叙利亚北部天然边境托罗斯山脚下。公元638年阿拉伯兵锋南指,攻下耶路撒冷,到公元640年巴勒斯坦的最后一个据点恺撒利亚也被攻下。这样,短短数年,整个地中海东岸从北到南,全部被阿拉伯人征服了。他们首先控制了丝路西段的利凡特商业网。

    2.征服波斯

    在雅姆克战役后,哈里发欧默尔遣另一员大将赛耳德为总司令,开赴伊拉克前线,驰援那里早已开始的灭亡波斯的战争。公元637年6千阿拉伯骑兵在幼发拉底河畔希拉西侧的卡迪西亚与萨珊波斯首相鲁斯特姆统帅的数万波斯主力遭遇,波斯军大败,鲁斯特姆被杀,伊拉克低地敞现在阿拉伯锐师面前。赛耳德迅速占领波斯都城泰西封,波斯皇帝伊嗣俟率卫队早已弃城东逃(如上章已述,公元651年他被杀死于呼罗珊的木鹿城)。据阿拉伯史家估计,赛耳德在泰西封缴获了90亿底尔汗的战利品。阿拉伯军队以破竹之势长驱东进,于公元642年两军再次会战于今哈马丹以南68公里处的尼哈温德,波斯主力被彻底歼灭。此役标志着历时4个多世纪的萨珊波斯王朝寿终正寝。在此前后,阿拉伯人占据了波斯中部地区(公元638—650年)、毛绥勒(摩苏尔)地区(公元641年)、胡泽斯坦(公元640年)及法尔斯地区(公元649—650年)、俾路支海岸的莫克兰地区(公元640年)、亚美尼亚地区(公元640—652年),远在东北边境上的大省呼罗珊也相继陷落,阿拉伯人以此为基地,乘胜向中亚吐火罗斯坦和河中地区推进。

    3.征服埃及

    在征服波斯的同时,欧默尔另遣大将阿穆尔率西路军进攻非洲。阿穆尔进入非洲的路线,是经过地中海东南沿海的加沙、阿里什、迈扎尔等地的洲际大道。阿穆尔从前曾率领阿拉伯商队到过埃及,对这里的城市、道路都很熟悉。公元640年他率军攻陷了埃及东部第一个设防坚固的城市、三角洲的门户斐尔马仪(今萨里希耶),开罗东北的比勒贝斯和其他城市也相继陷落。接着,他在古代赫里奥波利斯(今阿因·舍木斯)以1万军队大败拜占庭的2万5千驻军,公元642年占领巴比伦堡(今开罗),拜占庭海军也在亚历山大利亚港投降。公元645年又占领昔兰尼加(利比亚东部原希腊人殖民地)和利比亚全境。哈里发任命的埃及总督和叙利亚总督联合组建了阿拉伯海军,又夺取了拜占庭在地中海上的许多岛屿。

    因此,早在7世纪40年代,西亚北非的大部分文明地区已并入阿拉伯国家版图,为帝国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此后,由于阿拉伯国家内部的权利之争,迫使其早期的扩张活动骤然停顿。直到倭马亚王朝(公元661—750年)建立后,才恢复大规模的对外侵略战争。

    在西方,阿拉伯海军曾三次围攻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公元669年、674—680年、716年),但最终败于东罗马人的“希腊火”(用石油、硝石、硫磺等制成的混合粘液体,浮于海面,点燃后烧毁阿拉伯人大量船只),加之,坚固的博斯普鲁斯海峡铁链防线和君士坦丁堡城防工事,阻止了阿拉伯人由小亚沿海进攻欧洲的行动,使拜占庭帝国又苟延残喘了700多年。

    在非洲,阿拉伯人从埃及和利比亚侵入突尼斯,公元698年攻陷迦太基(今突尼斯城),消灭了拜占庭帝国在北非的残余势力。马格里布(阿拉伯人称埃及以西的地方)的柏柏尔人转而接受伊斯兰教,两者的混血称摩尔人,成为北非征服的接力者。公元711年阿拉伯远征军统帅直布尔·塔里克率军攻下非洲到欧洲的海峡,从此这个海峡便被命名为“直布罗陀”。4年后,西班牙半岛全部被阿拉伯人占领。公元732年,在穆罕默德去世100周年之际,阿拉伯军队已打到今法国南部。只是在普瓦提埃一役败于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阿拉伯人从西边进一步入侵欧洲的行动才被遏阻。虽然阿拉伯人对欧洲的钳形攻势(东攻君士坦丁堡,西攻普瓦提埃)两头受挫,西方基督教世界得以保存,然而,他们在西班牙半岛的统治却一直延续到15世纪末。阿拉伯人在非洲和西班牙的军事行动,是继冈比西斯在1000多年前将丝路西段由亚洲的地中海东岸延伸到非洲之后,再次把这条路线由北非延伸到西南欧洲的壮举。中国人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阿拉伯人的历算、数字、医学,就是由西亚—北非—西班牙半岛这条路线,传播于欧洲的。此后几个世纪中,白衣大食在西班牙的都城科尔多瓦,成了欧洲人留学和登门求教的地方,是他们吸收东方文化的中心。

    在东方,阿拉伯人从木鹿出发,征服了吐火罗斯坦及河中地区,东北到达帕米尔高原西麓;公元711年是阿拉伯人在旧大陆上的征服活动东西两端皆达到最远极限的一年,他们在东南方向也由阿富汗南下占领了印度河流域的信德和旁遮普。

    这样,到公元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最终形成,其疆域东起帕米尔西麓和印度河流域,西临大西洋比斯开湾,包括从中亚到西亚的半个亚洲、撒哈拉大沙漠以北的整个北非、西南欧的比利牛斯半岛,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空前庞大的帝国,领土超过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等所有的古代帝国。也就是说,阿拉伯人的征服活动使旧大陆三大洲联成一气;尤其是其向东方袭来的浪潮,重新打通了古代就有的东西交流通道,从而也使帕米尔以西的丝绸之路全部纳入帝国的版图。

    二、阿拉伯时代丝路西段交通网

    1.交通网的中心——巴格达

    阿拉伯帝国的交通网是以阿拔斯王朝的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巴格达在萨珊波斯时代还是一个被称为“天赐”的小村落,在它周围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谷地里,曾先后兴起过巴比伦、塞琉西亚和泰西封等王者之都。这里两河相距较近,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哈里发曼苏尔(公元754—775年)费时4年,从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拜占庭等地招来约10万工匠,运来波斯故都泰西封的大量石料,总共花费约500万底尔汗的金钱,才在这个小村落上建起新都。公元762年迁都至此时,巴格达已粗具规模,取名“和平城”。城为圆形,又称“团城”,市中心是哈里发的金门“绿圆顶宫”,以此为圆心,数条大街像车轮辐条一样,射向帝国的各个角落,以作为帝国各地交通网的起点。公元 9世纪初它已突破“团城”范围,更具有国际性。这是因为巴格达不仅是陆路交通的中心,也是一个国际航运中心,在底格里斯河畔有几里长的码头,从波斯湾溯河而上的数百艘商船,包括中国的大船,都可以在此停泊。因此,巴格达实际上是亚洲西部的国际商贸中心,与亚洲东部的另一国际商贸中心长安遥相呼应。据希提说:巴格达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那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城里有专卖中国货的市场。帝国的各省区,用驼队或船舶,把本省的物产运到首都,如从埃及运来的大米、小麦和夏布;从叙利亚运来的玻璃、五金和果品;从阿拉比亚运来的锦缎、红宝石和武器;从波斯运来的丝绸、香水和蔬菜。……最近世界各国,远至北方的俄罗斯、芬兰、瑞典和德国,所发现的阿拉伯钱币,都可以证明穆斯林商人在这个时期和以后的年代里,所进行的国际性的商业活动。”[美]希提著:《阿拉伯通史》上册,马坚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355页。

    在中国陕西西安西郊的公元8世纪后半期至公元9世纪前半期的墓葬中也发现过公元702年、公元718—719年、公元746—747年制造的阿拉伯金币。《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第679页。

    2.灿若星汉的阿拉伯地理学家

    阿拉伯人的对外征服,将他们的地理视野扩展到大三洲;穆斯林商人从世界各地归国后带来异域的珍闻趣事,引起了他们对远方土地的向往;加之,朝觐天方的教规,占星学的要求等等,都促进了阿拉伯地理学的繁荣。在阿拉伯世界,杰出的穆斯林地理学家接连出现,灿若星汉;优秀的地理著作相继问世,如雨后春笋。其中,著名的有公元851年阿拉伯佚名作家所著的《苏莱曼游记》,记述了一位居住在波斯湾西拉夫港的阿拉伯商人苏莱曼,乘船沿波斯湾航行,曾先后数次从海上丝路到达中国和印度海岸地区游历的见闻。该书主要记载的是“黄金时代”的阿拉伯帝国与印度和中国之间的兴旺发达的贸易。商人们到中国仍以获得丝、茶、瓷器为目的,苏莱曼说:“茶叶是一种有香味和苦味的草,中国人用开水冲饮之”;记瓷器为“一种优质陶器,可制成玻璃瓶一样的碗,能够透过其壁而看到水的影子”;“中国人不分老幼,不分冬夏,皆穿绸缎。王子老爷穿上等绸缎;至于下等人,则根据其条件优劣穿相应的绸缎。……在夏天,他们却只穿一件绸缎内衣,或某种类似的服装。中国人不用围腰布”。[法]费琅著:《阿拉伯波斯突厥人东方文献辑注》,中译本耿昇、穆根来译,中华书局,1989年,第76页注②。由于像苏莱曼那样的商人们长期贩运和介绍中国商品到阿拉伯,至今像茶叶之类依然是穆斯林每日都不可缺少的饮品。公元9世纪撒比特等人将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的《地理志》译为阿文,对阿拉伯地理学影响极大。花剌子密(约公元789—850年)曾以托勒密之书为蓝本,编纂了阿拉伯帝国的《地形》,书中附有由96位学者绘制的穆斯林世界的第一张地图。作为丝路西段的旅行指南书,居显著地位的是伊本·胡尔达兹比赫所著《道里邦国志》,此外,伊本·叶耳孤比所著亚美尼亚和呼罗珊《地方志》、古达玛所著《税册》、伊本·鲁斯泰的《珍品集》、伊本·法基的《地志》、伊斯泰赫里的《省道志》、伊本·郝盖勒的《省道和省区》、麦格迪西的《全国各地区最好的分类》等都是与丝路西段相关的地理著作。历史学家麦斯欧迪虽被誉为“阿拉伯的希罗多德”,但他的《黄金草原》也是一部史地百科全书;雅古特的《地名辞典》,不仅集阿拉伯地理学之大成,而且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历史学、人种志学和自然科学的百科全书。以上所述只不过数种,而阿拉伯地理著作不下数十种,此处不能一一枚举。

    但正如学者们所言,“阿拉伯人最感兴趣的自然是通往中国之路。在伊斯兰教文献中关于这条路和沿途居住的突厥民族有大量的资料”。然而,有些其实是“只字不易地从一部很早撰写的书籍中抄袭来的”[苏联]巴托尔德著:《中亚突厥史十二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45—46页。。鉴于此,本书在叙述丝路西段交通网的时候,就只能选择一两种时代较早的著作。张广达先生撰写前言、宋岘先生译注的阿拉伯地理学家伊本·胡尔达兹比赫的著作《道里邦国志》和书后所附的古达玛的《税册》便是首选作品。

    伊本·胡尔达兹比赫,生于公元820年,卒于912年,曾担任过阿拔斯王朝位于西伊朗的杰贝勒省的邮政情报长官,是哈里发穆耳台米德(公元870—893年)的挚友,深受尊宠。作者博学多才,著述宏富,仅知者就有9部之多[阿拉伯]伊本·胡尔达兹比赫著、宋岘译注:《道里邦国志》,中华书局,1991年,第23页译者序。,《道里邦国志》虽写成于公元9世纪中期,但书中的资料出自8世纪末9世纪初的国家档案。巴托尔德认为“伊本·胡尔达兹比赫是描写陆上通往中国大道的阿拉伯著作家中最早的”。该书内容丰富,资料来源可靠。阿拉伯帝国十分重视邮政业务,邮驿部长官权重位高,兼驿传、情报职务于一身。当时,帝国的邮路把首都和全国各大城市联系起来,邮路上到处设置驿站,每站有几百匹驿马,递相传送邮件、情报、人员和调动军队等。巴格达的邮政总局曾编写了许多旅行指南书,记载各驿站的名称和各站之间的路程。伊本·胡尔达兹比赫“能够接触国家档案,他的书就是以政府档案中的邮政旅行指南为基础的”[苏联]巴托尔德著:《中亚突厥史十二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53页。。

    3.呼罗珊大道

    这是从巴格达向东北方向延伸到呼罗珊边陲的大道,是丝路西段最主要的干线。

    呼罗珊大道的第一段:从“和平之城”巴格达出发,东北行,经杰卢拉、垓索尔希林(位于两伊交界处的席林堡)等9个驿站,然后折向东去,又经18个驿站,约行102法尔萨赫(1法尔萨赫约合6.24公里)的路程,到达西伊朗重镇哈马丹(古米底都城埃克巴坦那)。

    第二段,进入古时“伊朗北道”。从哈马丹启程,经12个驿站,约行65法尔萨赫路程,到达今里海南德黑兰附近的赖伊城。

    第三段,沿“伊朗北道”继续东进至达姆甘(古密斯)。从赖伊出发,经西姆南(今塞姆南)等7个驿站,约行63法尔萨赫路程,便抵达古密斯即达姆甘。[阿拉伯]古达玛著:《税册》(前引伊本·胡尔达兹比赫书第260页)记载:“古密斯是赖伊北方的区,有达姆安、西姆南两座城。”

    第四段,从达姆甘到内沙布尔。由达姆甘出发,经11个驿站,约行79法尔萨赫路程,到达内沙布尔城。

    第五段,从内沙布尔到木鹿。由内沙布尔出发,经位于今伊朗、土库曼斯坦交界捷詹河畔的塞莱贺斯(萨拉赫斯)等12个驿站,约行71法尔萨赫路程,到达丝路西段又一重镇木鹿。

    从木鹿向东行即进入中亚,道路分作两条:一条通向石国和突厥地;另一条通向巴尔赫和吐火罗斯坦。

    先述由木鹿通向石国和突厥的道路。从木鹿出发,经5站向东北方向行36法尔萨赫,至阿穆勒(即《隋书》卷八三所谓“都乌浒水之西”的穆国);渡阿姆河,再经4站约行19法尔萨赫,至布哈拉(安国);从布哈拉出发沿泽拉夫尚河东行39法尔萨赫,经8站,抵达丝路西段重要中转城市撒马尔罕;再东行3站至扎敏,“扎敏位于荒野上。扎敏是两条道路的岔口,一条路通向石国、突厥,另一条路通往拔汗那”。[阿拉伯]伊本·胡尔达兹比赫著:《道里邦国志》,中华书局,1991年,第29页。通石国的道路,从扎敏北行4站,至石国,再北行约20 萨尔法赫路程,抵达伊斯比加布(唐代称白水城,今奇姆肯特市)。在白水城,路又可分为两岔:一岔西行通往锡尔河畔法拉布或称讹答剌城,这一带有穆斯林、葛逻禄突厥人划界戍守,是一战略要地;一岔东北行通往怛逻斯为主线,与中国史书“安西入西域道”及“热海—楚河线”相衔接。由扎敏分岔东去拔汗那的道路,即沿着锡尔河上游南岸逆河东行,经忽毡(苦盏),进入费尔干纳盆地的巴布城,再经霍罕(浩罕)、安集延,到达窝什(奥什),经乌兹坎德(乌兹根)、艾特巴什(阿特巴希),抵达帕米尔高原北麓,与中国史书所记“北道”相衔接。

    再述由木鹿通向阿姆河以南吐火罗斯坦的道路。从木鹿出发直东行,经过约20多个村镇及有泉井的歇脚地,行126法尔萨赫,到达“建筑群中的巴勒赫城(巴尔赫)” [阿拉伯]古达玛著:《税册》,前引《道里邦国志》,第224页。。从巴尔赫又分两个岔道:一道经阿姆河南岸的胡勒姆(唐称昏磨、忽露摩)、昆都士、巴达克山等地,越葱岭,与塔里木盆地南北缘的丝路东段相衔接;另一道北上至阿姆河边,渡河即达梯尔米兹(铁尔梅兹)。“河水拍击着矗立在岩石上的城墙”[阿拉伯]伊本·胡尔达兹比赫著:《道里邦国志》,中华书局,1991年,第234页。,可见当时的铁尔梅兹城就在河边。大呼罗珊路由此可至塞安尼扬(石汗那)、舒曼(唐称数瞒、愉漫)、瓦什吉尔德、拉什特,若由此溯克孜勒苏河而上,便是帕米尔北部的阿赖谷地。所以拉什特地区应是斯坦因所说的“哈剌特斤”。“拉什特位于两山间,是呼罗珊省于此方向上最边远的地方。它(北边)与拔汗那相邻接。拉什特(东边)有突厥人向内袭击的入口。”[阿拉伯]古达玛著:《税册》,前引《道里邦国志》,第225页。

    总之,由西方延伸而来的呼罗珊大道,是阿拉伯帝国交通网上最主要的干道。它“把巴格达和药杀河流域的边疆城市,和中国边境各城市联系起来”[美]希提著:《阿拉伯通史》,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379页。。在伊本·胡尔达兹比赫和古达玛的书中,还指出了以呼罗珊大道沿途各主要城市为起点,向南北两方延伸出去的多条交叉道路,不一而足。

    在阿拉伯帝国的交通网中,还有:

    沿底格里斯河南下之路。阿拉伯地理学家称为“通向法尔斯的道路”。即以巴格达为起点,顺底格里斯河南下,至瓦西兑、巴士拉、胡泽斯坦的艾海瓦兹(阿瓦士),再到法尔斯的施拉思(设拉子)。这条路的延长线,向东可达锡斯坦的首府宰兰吉(扎兰季)、穆勒坦(木尔坦),抵达印度河流域。

    从和平城到西方的道路。这是帝国境内的第三条重要驿道。通过这条干线可以把巴格达和底格里斯河上游的摩苏尔、阿米德(迪亚巴克尔)和西北边疆的各要塞联系起来;也可溯幼发拉底河而上,通过安巴尔、希特、赖盖(拉卡),把巴格达与阿勒颇、大马士革和其他叙利亚城市联系起来。再南下巴勒斯坦,经莱姆拉(拉姆拉)、加沙、阿里什、凡莱玛,到达富斯塔特(开罗)。这条路一直向西的延长线是,沿地中海南岸经马格里布地区直抵大西洋,北渡直布罗陀海峡,进入欧洲的西班牙半岛。

    对于密如蛛网的阿拉伯交通网来说,以上所述的若干条路线远未尽详(参见所附地图Ⅺ—1:九世纪时代的阿拔斯哈里发帝国)。

    仅就丝路西段而言,最重要者当是呼罗珊大道。它不仅是阿拉伯人联系中国唐朝的一条纽带,而且其纬向延长线可贯通三大洲。若由丝路东段西行,越帕米尔至中亚,经伊朗高原南北、两河流域、叙利亚—巴勒斯坦,进入埃及及整个北非,然后通向西南欧洲的西班牙。这样,呼罗珊大道向东西延长即为洲际大道。

    三、杜环亲历丝路西段

    据杜佑《通典》所载,杜环为杜佑族子,天宝十载(公元751年)随高仙芝西征,被大食所虏,到达其都城库法;后经巴士拉,由波斯湾登上商船,循海道经锡兰岛等,于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东归中国。[唐]杜佑撰《通典》卷一九一《西戎》总序。杜环在阿拉伯帝国的西亚境内旅居长达12载。归国后著《经行记》(现大部分内容保存于《通典》)。该书之所以受到学者们的重视,首先是因为其出身名门望族,他不仅与杜佑同为一族,而且自古以来该族中已是名人辈出,如唐太宗的宰相杜如晦,以及后来的杜暹、杜牧、杜甫等等,无一不是中国史上的著名人物;其次是因为《经行记》所记事实为杜环的亲身体验,具有极高的可信度。近代人丁谦、王国维曾加以考订,至今也是中外学者在研究中亚西亚历史时常常援引的材料之一。

    据现存《经行记》片断,杜环西去的路线是,首先从龟兹(即安西都护府所在地)出发,越天山拔达岭,经伊塞克湖畔,经碎叶,到达怛逻斯城参与战事。这条路是唐代赴西域的主线,即前述贾耽所谓“安西入西域道”。怛逻斯战败被俘以后,杜环等又经锡尔河右岸的塔什干,渡河而至索格底亚那地区。后又从撒马尔罕出发,经布哈拉,渡过阿姆河,到达阿模里。阿模里,杜环记作“亚梅国”,位于阿姆河南岸,相当于阿拉伯地理学家所谓之“阿穆勒”,即中国隋唐史书中的“穆国”,在今查尔朱附近。从阿模里出发,通过呼罗珊行省的首府木鹿,杜环记作“末禄国”。再沿古时“伊朗北道”,经内沙布尔、达姆甘、赖伊、哈马丹,转西南进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抵库法。

    杜环抵达的库法,是100多年前第二代哈里发欧默尔时代才有的。当时,负责征服波斯的伊拉克方面军总司令赛耳德根据哈里发的命令,放弃了萨珊波斯故都泰西封,以希拉附近幼发拉底河右岸的营地为中心,修建了第一座清真寺,并围绕这座清真寺逐步发展为一个大都会的。[美]希提著:《阿拉伯通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182页。公元750年,阿拔斯王朝的开创者阿布·阿拔斯在库法大清真寺登上了哈里发的宝座,库法作为帝国的首都历时12年(至公元762年迁都巴格达)。恰与杜环西游阿拉伯帝国12年相符。

    杜环所记阿拉伯物产及民俗民情甚为逼真,他说:

    “大食一名亚俱罗。其大食王号暮门(‘暮门’两唐书地理志作‘茂门王’,乃大食王专称),都此处。 张星烺编注:《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中华书局,1977年,第二册第147页言大食王号“暮门都”,显然断句有误。 其士女瑰伟长大,衣裳鲜洁,容止娴丽。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无问贵贱,一日五时礼天。不食作斋,以不杀生为功德。张星烺编注《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二册第146页作“食肉作斋,以杀生为功德”有误,依伊斯兰教教义观之,王国维本为确。系银带,佩银刀。断饮酒,禁音乐。人相争者,不至殴击。又有礼堂,容数万人。每七日,王出礼拜,登高座为众说法曰:‘人生甚难,天道不易。奸非窃劫,细行谩言,安己危人,欺贫虐贱,有一于此,罪莫大焉。凡有征战,为敌所戮,必得生天。杀其敌人,获福无量。’率土禀化,从之如流。法唯从宽,葬唯从俭。郛廓之内,里閈之中,土地所生,无物不有。四方辐辏,万货丰贱。锦绣珠贝,满于市肆。驼马驴骡,充于街巷。刻石蜜为庐舍,有似中国宝舆。每至节日,将献贵人。琉璃器皿,鍮石瓶钵,盖不可数算。粳米白面,不异中华。其果有楄桃,又千年枣。其蔓菁根大如斗而圆,味甚美。余菜亦与诸国同。葡萄大者如鸡子。……绫绢机抒,金银匠,画匠,汉匠起作画者,京兆人樊淑、刘泚,织络者,河东人乐、吕礼。又以槖驼驾车。其马,俗云:西海滨龙与马交所产也。腹肚小,脚腕长,善者日走千里。其驼小而紧,背有孤峰,良者日驰千里。又有驼鸟,高四尺以上,脚似驼蹄,颈项胜得人骑,行五六里。其卵大如三升。又有荠树,实如夏枣,堪作油,食除瘴。其气候温,土地无冰雪。人多疟痢,一年之内,十中五死。今吞灭四五十国,皆为所役属,多分其兵镇守。其境尽于西海焉。”[唐]杜佑撰《通典》卷一九三。参见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中华书局,1977年)第二册第146—147页。

    杜环所记,至少应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注意:第一,美索不达米亚是丝路西段四方辐辏的商货交易中心。杜环所说的“亚俱罗”,应指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所夹的亚俱罗河洲,即两河之间的整个地区。[阿拉伯]伊本·胡尔达兹比赫著、宋岘译注:《道里邦国志》,中华书局,1991年,第103页注③。    冯承钧先生认为“亚俱罗”似为“亚罗俱”之误,即ILak(伊拉克)之对音,不无道理。参见张星烺编注《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中华书局1979年)第六册第450页,。第二,当时许多汉人工匠已流亡到阿拉伯帝国境内,除怛逻斯战役被俘的造纸工匠外,还有织丝工匠、金银匠、画匠等等,杜环知其姓名者就有长安附近两名画工和两名山西织匠,他们对汉文化的西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绫绢机抒”等描述中也可看到,中国丝织技术已传至西亚。阿拉伯史家所描述的举世闻名的“库法缎子”,其实就是摄取中国丝织技术的结晶。第三,杜环特别注意到两河流域与中国不同的物产,如石蜜(即冰糖,中国元代才由埃及传入,但公元8世纪时阿拉伯人竟以冰糖刻成房屋、车辇等装饰品馈赠亲朋好友)、椰枣、大粒葡萄等等,尤其是对阿拉伯良种马、单峰驼、驼鸟的描述,极为准确。第四,杜环还注意到阿拉伯社会的风俗民情。如妇女蒙面、一日五拜、斋戒等。当时,《一千零一夜》的原型故事,也广泛流传于社会基层。如辛巴德航海记中讲到的拴在海边的马和由海中跃出的海马交配产下良马的故事,连中国人杜环都能听得到并记载于《经行记》中,更何况阿拉伯人。这要比正式成书的《一千零一夜》早将近两个世纪。第五,杜环对伊斯兰教的了解也很准确。如关于哈里发登上库法大寺高坛讲道内容的记载基本符合伊斯兰教的教义,对伊斯兰“圣战”观念和许诺在圣战中死去时会得到莫大的天国幸福的记述,尤为生动。杜环亲眼目睹“可容纳数万人”的大礼拜堂,即指库法大清真寺,据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所记,公元14世纪时该寺犹存,耸立于苍穹之中。所有这些,都是阿拉伯同期史书中难得一见的珍贵资料。第五,杜环还记述了阿拉伯帝国的疆域:“今吞灭四五十国,皆为所役属,多分其兵镇守。其境尽于西海焉。”这与阿拉伯帝国对外扩张的情况完全相符。此时阿拉伯帝国的版图已延伸到整个北非,杜环所说的“西海”,就不是甘英所说的波斯湾或地中海,而应该是大西洋了。

    四、阿拉伯帝国瓦解后丝路西段的民族迁徙

    1.阿拉伯帝国的瓦解和中亚的萨曼王朝

    公元9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已度过了它的百年“黄金时代”,正像此前百年中国的唐朝度过它的“黄金时代”一样。阿拉伯帝国各地诸侯和突厥将领日渐坐大,割地称雄。在欧洲,阿拔斯王朝建立之际就逃亡西班牙的倭马亚王朝后裔,于公元756年宣告独立,公元929年正式建立了“科尔多瓦哈里发”政权,延续着“白衣大食”的王统。在非洲,摩洛哥早在公元788年就建立了独立的伊德利斯王朝;公元800年突尼斯、阿尔及利亚一带又建立了独立的法蒂玛王朝;公元868年埃及也建立了独立的图伦王朝;9世纪后半期,法蒂玛王朝先后灭掉埃及和摩洛哥的小王朝,统一了北非,并北上亚洲,占领了叙利亚—巴勒斯坦及阿拉伯半岛西部地区,定都开罗,自公元909年起称“开罗哈里发”(绿衣大食)。在亚洲,阿拔斯王朝的正统哈里发(黑衣大食),只能控制巴格达周围及伊拉克的一部分土地,不久,哈里发便成了突厥禁卫军将领和继之而起的布韦希王朝手中的傀儡;阿拉伯半岛东部成了卡尔马特教派统治区;公元820年东伊朗及呼罗珊周围地区,突厥将领亦据地自擅,建立了独立的塔黑尔王朝;公元867年伊朗南部建立了独立的萨法尔王朝,并于公元872年攻灭了塔黑尔王朝,把势力扩张到西起法尔斯、东到呼罗珊的广大地区;公元874年中亚阿姆河流域建立了萨曼王朝(公元874—999年)。阿拉伯人的世界帝国已分崩离析,但各小王朝仍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基本上保持着阿拉伯—伊斯兰的文化传统。此后,在穆斯林世界的东方,如中亚的撒马尔罕、布哈拉,阿富汗的加兹尼等,相继出现了伊斯兰文化的“亮点”。

    萨曼家族肇始于巴尔赫附近,在阿拔斯哈里发时代,该家族成员分别是撒马尔罕、费尔干纳、塔什干、赫拉特数城之主,后将河中地区尽悉兼并。萨曼王朝的第二代“异密”(国王)伊斯梅尔(公元892—907年)于公元900年灭亡萨法尔王朝,夺取呼罗珊地区,后又陆续征服了中亚地区许多独立的小邦。势力远及怛逻斯、花剌子模、泰伯里斯坦(陀跋斯单)与古尔干等地,都于布哈拉。到第三代君主纳斯尔二世(公元913—943年)统治时代,萨曼王朝的版图已扩张到最大限度,北达咸海,南至波斯东南部,东抵阿姆河、锡尔河上游,西迄里海,包括锡斯坦、克尔曼、朱尔詹、赖伊、泰伯里斯坦,再加上河外地(即河中地区)和呼罗珊;[美]希提著:《阿拉伯通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551页。 萨曼王朝遂进入“黄金时代”。纳斯尔二世奖掖学术,各方学者云集王国首都布哈拉,此地遂成为继大马士革、巴格达之后伊斯兰世界最重要的文化中心,也是向突厥民族传播伊斯兰教的基地。

    阿拉伯帝国解体后,丝路西段上民族移动的潮流,再也没有出现过较大规模的自西徂东之趋势,而主要是由东而西;迁徙的主流集团,除了契丹和蒙古人外,依然是不断崛起于中亚的突厥部落。

    2.回鹘西迁和哈拉汗王朝

    据中国史书记载两《唐书》回鹘传;《资治通鉴》穆宗长庆元年条、文宗开成五年条等。,公元840年,大漠南北的回鹘为叶尼塞河流域南下的黠戛斯所破,可汗被杀,公主被掳,汗国崩溃,部众分为三支西奔。

    一支迁往河西走廊之甘州,在吐蕃辖地内游牧。后渐分布于甘、沙、凉、秦诸州及贺兰山至额济纳河流域一带,称“甘州回鹘”或“河西回鹘”,与五代及宋均有通使关系。公元1028—1038年间在党项羌族(唐古特)建立的西夏王国(其中心兴庆即今宁夏银川)向河西走廊扩展势力之时,为西夏太子李元昊所灭。《宋史》卷四八五《夏国传》。

    另一支迁往天山北麓吉木萨尔一带,旋又迁入山南之吐鲁番盆地(即高昌王国故地),因居地为唐西州,故称“西州回鹘”。后渐分布于伊、西、庭州及焉耆、龟兹、于阗一带,游牧范围:西至库车,东到哈密,北逾天山,南及昆仑,又称“西域回鹘”。宋代建高昌回鹘王国。元代称畏兀儿。此间有些部落已在天山以南绿洲定居,成为从事农耕及商业的民族,即今新疆维吾尔族之祖先。

    另一支由宰相馺职等率主力约15部西奔伊犁河至楚河流域一带,游牧于中亚东北“七河地区”。这里本来是葛逻禄人的游牧地,两种突厥民族遂散居一处。约于公元10世纪中叶共同在中亚建立哈拉汗王朝。

    此时丝路东段和西段之交通已经断绝,迁至葛逻禄牧地的回鹘及哈拉汗王朝的情况不见于中国史籍。通过阿拉伯史料方可得知在萨曼王朝的东侧存在着这样一个强大的王国。但目前关于哈拉汗王朝的建立者或王族,究竟是葛逻禄、回鹘,还是样磨、炽俟等其他突厥人种,尚无定论。本书认为,哈拉汗王朝应起源于葛逻禄汗族,其他皆为加入者,回鹘是主要同盟者。因为早在回鹘迁徙百年前的天宝中(公元742—756年)葛逻禄已居七河地区,占据了碎叶、怛逻斯等西突厥故城。到回鹘西迁后,自公元840—1212年,葛逻禄汗族领导突厥诸部建立的哈拉汗王朝已统治了原西突厥故地。伊斯兰学者称,在公元960年哈拉汗王朝信奉了伊斯兰教,传说是一位伊斯兰学家或是萨曼王朝的一位王子引导博格拉汗皈依该教的。“但这一故事特别详尽地说明了汗是怎样首先对伊斯兰教商品:纺织品和糖果感到兴趣”,也就是说,哈拉汗王朝首先是与萨曼王朝并通过它与西方的穆斯林世界在丝路西段上进行贸易,“然后才注意到伊斯兰的礼拜和开始向伊斯兰教徒询问关于宗教信仰方面的问题”。 并逐渐使其臣民信仰该教的。这显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引用某个人名和日期,分明是幻想,与历史事实不符。[苏联]巴托尔德著:《中亚突厥史十二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82页。总之,回鹘西迁及哈拉汗王朝时期是我国新疆地区和中亚地区突厥化和伊斯兰化的非常重要的时期。

    哈拉汗王朝的著名君主是萨图克·博格拉汗,建都于伊塞克湖西边楚河畔的巴拉沙衮(即唐代裴罗将军城),所辖重要城市,东有喀什噶尔、于阗,西有怛逻斯、讹答剌等。正如巴托尔德所言,伊斯兰教在突厥人中找到了同盟者,但突厥人的哈拉汗王朝不久就把自己的武装用来进攻把伊斯兰教传到他们这里的萨曼王朝了。[苏联]巴托尔德著:《中亚突厥史十二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80页。公元992年博格拉汗·夏隆(公元976—993年)进军撒马尔罕和布哈拉,迫使萨曼王朝屈辱媾和,根据双方的和约,泽拉夫尚河以北萨曼王朝的领地全部划归哈拉汗王朝。公元999年哈拉汗王朝的军队攻陷布哈拉城,历时125年的萨曼王朝灭亡。哈拉汗王朝遂与阿富汗的加兹尼王朝对峙。传至马哈木德汗时,哈拉汗王朝已分裂。后来西辽把其东部领土及喀什噶尔、巴拉沙衮纳入自己的版图,撒马尔罕、布哈拉等西部诸地也向西辽称臣纳贡。

    3.加兹尼王朝(哥疾宁王朝)

    萨曼王朝灭亡后,阿姆河以南地区为阿富汗的加兹尼王朝控制。这个王朝的汗族也源自突厥人。加兹尼王朝的开创者阿尔普特勤,原是萨曼王朝加以恩宠的突厥奴隶禁卫队的一员,他从士兵、警卫队长一路升迁,终于在公元961年升至官高权重的呼罗珊总督。当萨曼王朝衰落时,他和别的地方贵族一样开始对君主叛逆不忠、大闹独立。在巴尔赫打了一仗后,便率众逃往东方,公元962年占据阿富汗的加兹尼城(这里曾是他父亲的封地),建立了独立的王国。后传四世至素布克特勤(公元976—997年),将喀布尔四周的土地并入加兹尼版图;又乘萨曼王朝面临部将起兵造反之困,应召进军呼罗珊实行干预。“平叛”取得一系列胜利后再度扩大地盘,于公元994年获得了对呼罗珊、巴尔赫及整个吐火罗斯坦、巴米安、古尔以及加希斯坦的统治权。到他去世前,加兹尼王国的版图已北抵阿姆河以北,东至白沙瓦,西达呼罗珊。因此,素布克特勤成为加兹尼王朝真正的奠基人。到其子马茂德在位时(公元998—l030年),加兹尼王朝臻于极盛。马茂德在24年间(公元1001—1024年)南下北印度平原征战达17次之多,吞并了旁遮普地区及拉合尔、木尔坦,占领马图拉,袭击卡瑙季、瓜廖尔,并兼并信德地区的一部分,洗劫了印度西海岸坎贝湾的苏拉特;公元999年,兼并了锡斯坦,并与哈拉汗瓜分了萨曼王朝的领土;公元1017年征服花剌子模;他还向西扩张,从什叶派的布韦希王朝手中夺取哈马丹、赖伊和伊斯法罕等丝路西段重镇。加兹尼王朝终于成为丝路西段的一大帝国。其首都加兹尼城继承了萨曼王朝丰富的艺术遗产,是当时伊斯兰世界最光辉灿烂的首都之一。城中有科学院,宫廷中诗人学者云集,科学家兼历史学家比鲁尼、著名诗人费尔道西都曾在加兹尼从事过学术活动。

    然而,加兹尼的政权也是以武力维系着的,一旦挥动宝剑的强壮的手臂放松了,组成这个政权的各部分一定要纷纷叛离。[美]希提著:《阿拉伯通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555页。马茂德死后,印度出现了一系列脱离中央而独立的穆斯林小王朝;王国北部和西部的吐火罗斯坦及波斯领土也被中亚各汗和塞尔柱人瓜分了;马茂德时代的加兹尼帝国已不复存在,实际上变成了一个以加兹尼城为中心的小邦。进入公元12世纪以后,早已反叛的古尔山区的阿富汗人迅速崛起,给予苟延残喘的加兹尼王朝以最后的致命打击,公元1151年他们摧毁了王国首都加兹尼城,占据阿富汗全境,之后也像其宗主那样向印度挺进,公元1186年结束了加兹尼人在拉合尔的最后一个小王朝的统治,自是加兹尼王朝正式灭亡。

    4.古尔王朝

    以制铁闻名的古尔人最早住在从加兹尼到赫拉特之间阿富汗中部的群山中,自他们隶属于马茂德的加兹尼帝国后,就从未停止过反叛活动。加兹尼衰落后,他们又接受塞尔柱突厥桑伽尔苏丹的分封。公元12世纪中期,古尔王朝与加兹尼王朝的两派阿富汗穆斯林皆争相侍奉塞尔柱人,但双方之间的杀戮却十分残酷。公元1151年,古尔王阿拉·乌德·丁率军攻入加兹尼,放火焚城,将之夷为一片废墟。他还以同样的手段摧毁了许多城市。因此人们给他取了一个令人悚然的绰号“世界的焚烧者”。到吉雅斯·乌德·丁在位时(公元1162—1202年),古尔王朝的疆域几乎与加兹尼的马茂德帝国相提并论,他攻取赫拉特、内沙布尔、撒拉哈夕、木鹿等一系列丝路西段的重要城市,向西推进到比斯塔姆城所在的地区;在伊朗南部又接受了锡斯坦统治者的归顺;但最主要的是,他任命胞弟“古尔的穆罕默德”专力进攻印度。“古尔的穆罕默德”在印度开创了穆斯林前辈们从未达到的扩张事业的高峰,他不仅占领旁遮普消灭了在拉合尔的加兹尼小王朝,而且向恒河流域胜利进军,先后占领了德里(公元1193年)、比哈尔(公元1197年)、孟加拉和班德勒坎德(公元1199年),即从印度河流域的平原扩张到恒河流域的平原。这样,古尔王朝的领土便包括西自呼罗珊、中经阿富汗、东到孟加拉之间广阔的区域。公元1202年“古尔的穆罕默德”正式继位,但他在中亚与花剌子模、撒马尔罕、西辽的角逐中被挫败,当他再次率兵南下印度时,公元1206年被刺杀于印度河畔,古尔王朝遂告分裂。

    加兹尼和古尔两个阿富汗伊斯兰王朝进攻的目标主要是印度,是独立于突厥民族向西移动浪潮之外的。当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东南方向的时候,另一支突厥人却再次打通了由中亚到西亚的丝路西段干线。

    5.塞尔柱突厥帝国

    塞尔柱突厥人游牧于距锡尔河口以北不远的毡的草原(南哈萨克斯坦的西部),毡的是伊斯兰教在草原地区的殖民城市之一,塞尔柱突厥人在那里就开始接触伊斯兰教。因其早期的部落酋长叫塞尔柱,以后就把这批南下的人群称为塞尔柱突厥人。公元10世纪时,当萨曼和哈拉汗两个王朝间发生战争的时候,塞尔柱突厥人 “时而站在这边,时而站在那边”[苏联]巴托尔德著:《中亚突厥史十二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109页。,首鼠两端,摇摆骑墙,以求在夹缝中生存发展。公元992年,塞尔柱的儿子阿尔斯兰因支持萨曼王朝反对哈拉汗王朝而在河中获得领地,势力渐大,引起加兹尼王朝马茂德的警觉,在阿姆河北的一次战斗中将之俘获,监禁于印度一直到死。这时,塞尔柱突厥部落已向南游牧于布哈拉附近,转而成为哈拉汗王朝的同盟者,并接受了逊尼派伊斯兰教。后来他们又越过阿姆河投靠加兹尼王朝,马茂德划尼萨、艾比瓦德一带作为其放牧区,进而向西游牧于呼罗珊一带。马茂德去世的第二年,塞尔柱突厥人曾南下袭击赫拉特,旋被逐走。这时加兹尼王朝已开始衰微,塞尔柱突厥人乘机侵占加兹尼的领土。公元1037年突格利尔贝格(“贝格”为首领之意)率部夺取内沙布尔城,其弟查基尔贝格于次年夺得木鹿城,两军合占呼罗珊,创建了塞尔柱突厥帝国。因此,塞尔柱突厥帝国在中亚的崛起是与加兹尼王朝的衰败联系在一起的。巴托尔德说,同公元6世纪蒙古高原的突厥帝国是由土门、室点密两兄弟创建的一样,公元11世纪的塞尔柱后裔的帝国也是由两兄弟建立的:塞尔柱的两个孙子,突格利尔贝格的名字在“虎土白”(星期五的礼拜诵词)中要赞颂,并在内沙布尔要铸在货币上,查基尔贝格的名字则在木鹿铸在货币上。[苏联]巴托尔德著:《中亚突厥史十二讲》,中国社科出版社,1984年,第110页。公元1040年加兹尼王朝的马苏德率军前来,希冀夺回呼罗珊的控制权,但在塔里堪附近的达那根一带被突格利尔贝格全歼。而后塞尔柱突厥帝国又征服了巴尔赫、戈尔甘、泰伯里斯坦、花剌子模、赖伊和伊斯法罕等地。突格利尔贝格西进的路线,依然是沿着丝路西段的“呼罗珊大道”。通向巴格达的道路被他打开了。

    当时,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的权力已经衰微,不仅对西班牙的白衣大食、北非西亚的开罗哈里发和东方的各式各样的伊斯兰君主无能为力,而且哈里发自身也受人摆布,先是被突厥禁卫军将领任意废立,到公元945—1055年,又被布韦希王朝控制,200多年来一直是军事将领手中的傀儡。布韦希王朝的首都设拉子,与巴格达、开罗、科尔多瓦和东方的加兹尼,分享着穆斯林世界的中枢及其对外的国际地位。在他们称霸的一个世纪中,可以自由废立哈里发。然而到公元11世纪初,布韦希王朝统治者内部分裂,其版图亦豆剖瓜分。在塞尔柱突厥帝国强劲的武力面前显得无能为力了。

    公元1055年底突格利尔贝格在征服了伊朗高原后,率大军西下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消灭了布韦希王朝,进入巴格达。哈里发授予这位突厥帝国的君主7件光荣丝袍和7名女奴,象征着要他去统治哈里发国家的7大区域;并授予双柄宝剑,象征着要他去管理西方和东方的穆斯林世界,故被称为“东方和西方的国王”;正式任命的官职是“帝国的摄政王”,衔爵为“苏丹”(“算端”),意思是“权威”。这是自阿拉伯帝国解体后第一次授予这样的称号,在此之前,无论是萨曼王朝,还是加兹尼王朝,哈里发授予的都是伊斯兰教的“异密”,从此以后,“苏丹”的称号就为有势力的伊斯兰统治者所沿用。世俗权力交给突格利尔贝格,巴格达哈里发依然作傀儡,仅仅是伊斯兰教的象征而已。

    突格利尔贝格继续沿丝路西段征伐,占领摩苏尔、迪亚巴克尔以及两河流域上游、叙利亚的大片领土,入侵属于拜占庭帝国的小亚细亚,兵锋直抵爱琴海岸。然后折返巴格达,公元1063年他死于赴赖伊的行军途中。

    其侄子阿尔普·阿尔斯兰(公元1063—1072年)继位后,继续扩张帝国的领土。在阿拉伯半岛,驱逐了法蒂玛王朝在希贾兹的势力,收回麦地那、麦加两座圣城及其他地方的控制权;在阿尔普上台的第二年,即向北征服了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此前为拜占庭帝国的省区);他和后继者于公元1071—1074年数次挫败拜占庭军队,陆续将小亚半岛并入塞尔柱突厥帝国的版图,公元1077年建立了以尼西亚为首府的罗姆苏丹国(即“罗马土地上的塞尔柱苏丹国”);在帝国的东方和南方暂时与加兹尼王朝和平共处。

    马立克·沙赫统治时期(公元1072—1092年),塞尔柱突厥帝国臻于极盛。公元1084年又夺取地中海边的安条克,这是丝路西段陆上终点之一。后来又占领了开罗哈里发在亚洲的领地叙利亚—巴勒斯坦。“他的版图,论长是从突厥人的国土最边远的城市

    喀什噶尔(今喀什市)到耶路撒冷,论宽是从君士坦丁堡到里

    海。”Ibn-Khallikan,Vol.ii,P587.此引自[美]希提著:《阿拉伯通史》(商务印书馆,1995年)上册第570页。 (应该是南达波斯湾和阿拉伯海)。其东界也可能只到费尔干纳的乌兹根,喀什噶尔的伊斯兰统治者仅仅是向他纳贡而已。约在公元1090年左右伊斯兰教伊斯马因的暗杀派控制了波斯北部和叙利亚的许多山中要塞,里海南岸马赞德兰的厄尔布尔士山中的木剌夷王国就是暗杀派建立的。公元13世纪旭烈兀率领的蒙古军队才将之攻灭。所以,塞尔柱突厥人在丝路西段沿途征服的地区虽十分广阔,但有些地方不见得能实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无论如何,在突格利尔贝格、阿尔普·阿尔斯兰、马立克·沙赫三代苏丹在位的半个多世纪(公元1037—1092年),是塞尔柱突厥帝国最光辉的时代。塞尔柱突厥人沿丝路西段的征服,是几个世纪以来突厥民族向西迁徙波涛中的又一个高潮。它不仅使阿拉伯帝国瓦解后处于穆斯林地区的那些分散腐朽的小王朝荡然无存,再度建立了一个由中亚到地中海边的伊斯兰帝国,而且,从中亚迁来的新的突厥民族也使西亚已经腐朽的阿拉伯民族获得新鲜血液,为他们注入了新的活力。正像600年前野蛮的日耳曼人进入罗马帝国而给垂死的欧洲注入新的活力一样。

    这个时期丝路的东段和西段形成显明对照。自从唐朝退出中亚、吐蕃占据河西走廊和西域以后,连接丝路东段和西段的咽喉地带一直被割据势力所控制。当突格利尔贝格向呼罗珊胜利进军之时,西夏王朝控制了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也是分裂、割据的伊斯兰小王朝,丝路东段仍然被严重阻塞。然而丝路西段却畅通无阻。阿拉伯史家说,塞尔柱突厥帝国的苏丹除继续奖掖穆斯林的学术外,还修建大路……花去大量金钱修建队商客栈,让朝觐圣地的哈只们和贩运货物的商人们都有住处。……这个大帝国所有的大路都是安全的,从河外地(河中地区)到叙利亚的队商,可以十分安全地往来,即使一两人旅行,也不需要特别的保护。Ibn-Khallikan,Vol.ii,P587.此引自[美]希提著《阿拉伯通史》上册第587页。

    巴托尔德说,塞尔柱突厥人“为了在被征服土地上建立国家离开了自己的土地,又从这个帝国出发征服他们原来的土地”[苏联]巴托尔德著:《中亚突厥史十二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105页。 。巴托尔德所谓塞尔柱突厥帝国回师向东征服时,庞大的帝国已经分裂,西方形成众多塞尔柱小王朝,但东方塞尔柱帝国的主系又延续了40余年。并不是由西向东的再征服。

    公元1092年随着马立克·沙赫的去世,塞尔柱帝国的黄金盛世就过去了。克尔曼、叙利亚、伊拉克、库尔德斯坦及罗姆苏丹国的塞尔柱突厥小王朝先后独立。在叙利亚,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一个割据的塞尔柱统治者。在欧洲十字军到来的时候,西亚重要的塞尔柱小王国有:罗姆、埃德萨、安条克、阿勒颇、摩苏尔、的黎波里、大马士革等。与此相反,东方塞尔柱帝国却一度中兴。公元1096年马立克·沙赫之子桑伽尔被任命为呼罗珊总督,公元1117年登上了帝国苏丹的最高宝座。在他统治的40年中,迫使加兹尼、古尔王朝的统治者臣服于塞尔柱帝国,遏制了日渐兴起的花剌子模。但是,西辽国在中亚的兴起却给予他沉重的打击。

    6.西辽

    公元12世纪契丹人沿北方草原丝路的西迁是中国境内非突厥民族西迁规模最大的一次。据《金史》卷二二一等史料记载,当中国北方契丹族的辽国为女真族的金国所迫,辽朝天祚帝濒于灭亡的前夕,公元1124年辽宗室耶律大石(耶律阿保机的八世孙)自立为王,率部从河套向西北迁徙。北行3日至黑水,白达达(部名)详隐(官名)牀古儿献马400、驼20及羊只许多。大石就是通过这些尚未被金朝统治的部族驻牧区,像滚雪球般逐步壮大势力,汇成西迁洪流的。不久即西至鄂尔浑河上游的可敦城,大石大会7州18部王众,号召他们轸国家、忧社稷、救君主、济民生、恢复辽朝,遂集精兵万余。但他并未东返,而是于公元1130年绕西夏国之北继续西行。此前已致书高昌回鹘,要求假道。回鹘王亲自迎送,送马600、驼100、羊3000。大石西行至今新疆塔城、额敏一带,又收突厥部众4万余户,筑叶密里城。公元1131年在此称帝,建西辽政权(西史称“喀喇契丹”国)。当时38岁的大石号“葛尔汗”(世界之主),上尊号“天佑皇帝”。继续西征已分裂的哈拉汗朝东系,进至热海,公元1133年定都于虎思斡耳朵(即巴拉沙衮)。因此,西辽是在新的地理环境和穆斯林民族区域中延续下来的中国北方的王朝。此后又回师向东臣服西域回鹘占据今新疆大部地区,与据河西走廊的西夏对峙;向西征服河中地区并臣服花剌子模。成为雄踞中亚的一大强国。自耶律大石西迁至此,凡历5帝88年。公元1211年受蒙古扩张影响而西逃至此的乃蛮王子屈出律,与正在崛起的花剌子模相勾结,夺得政权,仍沿用西辽国号。成吉思汗西征中亚时遇到的第一个敌人就是屈出律的西辽。

    7.中亚各势力的角逐

    从公元1092年开始,历时200年的西欧十字军东侵逆流和中亚政治形势的变化,已使丝路西段所经地区成为两个战场:一是在地中海东岸1200公里的狭长地带以及小亚、上美索不达米亚等地,是十字军与塞尔柱突厥各穆斯林王朝争夺的战场;另一个战场就是中亚。随着塞尔柱突厥国的解体,通过中亚和伊朗南北两道的丝路交通,也变得不可能。中亚穆斯林商人只能经撒马尔罕、讹答剌北上,到达草原丝路,才能与黑海以北进行贸易。撒马尔罕这个自两汉以来的重要商埠,就成为东塞尔柱突厥帝国、西辽、花剌子模等几大势力争夺的焦点。实际上都在为控制丝路北线而战。公元1137年,当西辽向河中扩张的时候,首先遇到撒马尔罕的哈拉汗西支可汗马哈木德的抵抗,但在忽毡(苦盏)一带即被西辽打败,马哈木德逃回撒马尔罕,尽起倾国大军,又请求东塞尔柱帝国苏丹桑伽尔援助,以此为导火线,终于爆发了一场争夺撒马尔罕和丝路北线的大决战。公元1141年,桑伽尔率中亚各国10万大军抵御西辽,在撒马尔罕以北的卡特万草原摆开战场,结果桑伽尔所率联军大败,“僵尸数十里”。西辽乘胜西进,臣服花剌子模,一度占领木鹿、内沙布尔,但不久则撤回阿姆河彼岸。西辽的这次胜利,不仅使其稳固地占领了河中地区,而且像地震波一样传到西方,给欧洲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当时在西亚作战的西欧十字军,传闻东方喀喇契丹国有位信仰基督教的约翰王从东方攻击穆斯林,势将与十字军会合。直到16世纪的时候,西方依然流行着约翰王的传说,并把“契丹”与中国混为一谈。

    8.花剌子模

    花剌子模在很古的时候就是中亚文化中心之一。阿拉伯帝国解体以后,花剌子模先后隶属于加兹尼王朝、塞尔柱突厥帝国、西辽等。在它作西辽的藩属期间,逐渐强大起来。尤其是在帖基什(公元1172—1200年)为王时,向西攻灭了赖伊、伊拉克和库尔德的塞尔柱宗系后裔。在东方,帖基什也向他的宗主西辽发起挑战,公元1192年处死了西辽前来收取贡赋的使臣,并击退西辽的讨伐军。到阿拉义丁·穆罕默德(元史作摩柯末,公元1200—1220年)继位后,征服了波斯的大部领土。公元1205年,“古尔的穆罕默德”入侵花剌子模,阿拉义丁·穆罕默德复与西辽及撒马尔罕联合,共同击败古尔,自此以后古尔王朝走向分裂。古尔王朝的失败使花剌子模在中亚强大起来。它不仅征服了锡尔河、阿姆河流域和阿富汗的全部土地,而且于1209年利用屈出律篡夺西辽王位的机会摆脱了对西辽的藩属地位,并且兼并了西辽的西部地区。公元1210年秋,穆罕默德在怛逻斯一带打败西辽,奠都于撒马尔罕。这样,一个从印度河到阿塞拜疆及波斯湾的庞大帝国再度建立起来。几年以后,蒙古大军灭掉西辽之后就与花剌子模接壤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