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交朋友 右手做生意-生意场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生意场上,有人在积累了经验之后总结说,这个世界上,很难说有永久的朋友和永久的敌人。当原来的“互利”变成“互害”,在利益上有了冲突,则原来的朋友可以变成敌人。当原来的“敌对”,变成“共荣”,在利益上可以结合,则原先的敌人可以成为朋友。的确如此,生意的实质就是利益交换。特别在利益的面前,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所有的生意人都应切记。

    和气生财是做生意的硬道理

    中国有一句俗语“和气生财”,意思是待人和善能招财进宝。做生意讲求和气生财,这是一种做生意的态度,也是一种商业的精神,作为传统商业伦理的精华,千百年来一直为中国人所推崇和遵循。

    美国一个传统市场里,有个中国妇人的摊位生意特别好,引起其他摊贩的嫉妒,大家常有意无意把垃圾扫到她的店门口。

    这个中国妇人本着和气生财的道理,不予计较,反而把垃圾都清到自己的角落。

    旁边卖菜的墨西哥妇人观察她好几天,忍不住问道:“大家都把垃圾扫到你这里来,为什么你不生气?”

    中国妇人笑着回答:“在我们国家,过年的时候,都会把垃圾往家里扫,垃圾越多就代表会赚更多的钱。现在每天都有人送钱到我摊位上,我怎么舍得拒绝呢?你看我生意不是越来越好吗?”

    从此以后,那些垃圾就不再出现了。

    这个中国妇女化诅咒为祝福的智慧却是令人惊叹,更令人敬佩的是她那与人为善的、宽容的美德。她用理智宽恕了别人,更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宽松融洽的人际环境。正所谓:“和气生财”。所以她的生意越做越好。试想,如果她要是与对方针锋相对,针尖对麦芒,那结果肯定是两败俱伤,最倒霉的是自己。

    和气才能生财,强调人与人之间要有健康而友善的关系,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是一个人事业成功和发财致富的重要技巧。待人和气用于经商中,不仅会受到顾客的欢迎,改善商店与顾客的关系,提高商店信誉,而且可促进成交,扩大销售,增加赢利。从这个角度来说,和气生财是生意人一种不显山不露水的生意经。

    有一个老字号商店的掌柜,始终信奉“和气生财”的经商理念。凡在他那里买货的,无论年少年长,还是文弱强暴,他都对你一脸笑容,客气陪送。有时碰到一两个年少无知的,冲撞了他老人家,他也毫不介意,甚至还会夸奖两句那些冲撞他的人。

    如果那人不知趣,听不出话音,旁边的伙计耐不住握紧老拳,想打一个出手。老掌柜却目示不要动怒,送走即了之。如果伙计们咽不下这口气,露出些许言语,老掌柜便会断喝制止。这使新来的伙计往往不明白,也老大不痛快。当然,等到他们待久了,也就明白了这个道理,待人接物和老掌柜如出一辙。

    一次,有个人去买水果,“这水果这么烂,一斤也要卖10元吗?”他拿着一个果左看右看。

    “我这水果是很不错的,不然你去别家比较比较。”

    他说:“一斤8元,卖不卖?”

    老掌柜还是微笑地说:“先生,我一斤卖你8元,对刚刚向我买的人怎么交代呢?”。

    “可是,你的水果这么烂。”

    “不会那么不好的,而且如果是很完美的,可能一斤要卖15元了。”老掌柜依然微笑着。

    不论客人的态度如何,老掌柜依然面带微笑,而且笑得像开始那样亲切。

    客人虽然嫌东嫌西,最后还是以一斤10元的价格买了。

    等到那位客人走了,老掌柜自言自语地说:“嫌货人才是买货人呀。”

    做生意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和气待客,以和为贵。不管生意是否做成,都要呈现一副笑脸,以礼相待、热情服务,不能有“你来求我的”思想,不能待顾客态度冷淡、语言生硬,甚至顶撞顾客。只有心平气和、细心周到才能赢得买家的心!与客户发生纠纷时,要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哪怕遇到难缠的客户,也不能轻易动怒。千万不要因为不能承受便生气,这不只是修养好,也是对自己的商品大有信心的缘故。经商做生意,就是与人打交道,所以学会与人相处至关重要。

    法国的一家城市晚报,曾报道过一个叫拉维耶酒店成功经营的经验。这家酒店不大,甚至连自己的菜谱也没有,但小酒店的生意却异常火爆,这家饭店的老板是一个66岁和善的妇人。据长期在这里吃饭的顾客反映,只要一来到这就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服务生们嘘寒问暖,而老板更是笑容可掬。在这个小酒店里,女主人会让客人感觉她像一位母亲,而顾客也不挑剔,像回到家一样,她烧什么菜就吃什么菜,有许多顾客还专门爱吃饭店的剩饭,有一位叫阳的顾客就是这样,他竟在这家小店里吃了25年的午餐。有人问阳为什么,阳一口气说出了数十个原因,其中若干个都和女老板的和善有关。

    阳第一次到这里吃午餐是因为自己被炒鱿鱼,当他满怀辛酸到这个小酒店的时候,女老板和善地问起事情的缘由,并免费送给他一瓶对肝脏有保健作用的中性酒,女老板的和善让阳深受感动,他把心中的委屈和苦恼一股脑地向女老板倾诉,女老板一边倾听他的诉说,一边安慰他,那天阳不但没有因为烦心事而影响食欲,相反还在女老板的劝慰下食欲大增。

    女老板的和善和宾至如归的经营特色,很快吸引了很多顾客,小酒店的人气越来越旺,财富也接踵而来。有一位叫乔的年轻人,正在和媳妇闹离婚,有一次他心情烦躁地到拉维耶酒店用餐,那天酒店的一道菜和乔妻子常做的菜味道相同,勾起他念起了妻子平日里对自己的种种好处。这时候女老板来到桌前问他菜的味道如何,他使劲地点点头说:“味道不错!”乔回家后,发现妻子正好也在做这道菜,就忍不住想尝一尝,对比对比,尝了之后他夸奖妻子道:“你烧的菜的味道和酒店老板的一样好。”听到丈夫的夸奖,妻子激动得掉下眼泪,因为结婚以来,妻子第一次得到丈夫的夸奖,后来乔和妻子和好如初。

    对生意人来说,“和气”是一种修为,也是经商的一种手段。做生意的目的主要是为顾客服务,从中获取应得的利润。所以做生意一定要要和气待人、以和为贵。

    总之,以和为贵,和气生财,是生意人的立身之本,经商制胜的秘诀。生意人只有坚持“以和为贵”的经营原则,生意才会越做越大。

    善于合作等于踏上了生财的快速路

    在竞争激烈的商战中,生意人之间互相合作,实现共同繁荣,是把生意做大的一个秘密武器。

    香港富豪李嘉诚说:“每天,我要处理的事情太多了,我又不是孙悟空,可以有三头六臂,我只是一个平凡人,所以,如果没有多人替我办事,我是无论如何不会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的。所以成就事业最关键的是要有人能够帮助你,乐意跟你工作,这就是我做生意成功的秘诀。”的确,做生意最重要的是互相合作,共同发展,这样才能把生意越做越大,获得更多利润。

    曾经名噪一时的香港房地产业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就是依靠大家合作的力量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的前身是1958年香港商界“三剑侠”组合的“永业企业公司”。所谓“香港商界三剑侠”指的是三位在经营上都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企业家,即地产巨子郭德胜、证券大王冯景禧、华资探花李兆基。他们在20世纪50年代看好香港的房地产业,但又缺乏单独作战的实力,于是经过协商而“誓师结义”,提出一个同仁企业的基本纲领来,这就是他们所说的“同心协力,进军地产,你发我发,大家都发”。

    当时的香港是在英国殖民政府的统治下,政府把“官地”用“官契”形式批租给公民使用,公民只要交了租金,如何使用土地,政府基本上不问,这样任何人只要能租到土地,就可以获得转租土地使用的利润。香港地少人多,各业兴旺发达,土地转租的利润必然越来越高。为此,从1950年起,冯景禧与人合伙购买土地官契,进入房地产领域,到1958年,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郭德胜来找冯景禧,确实是找到了一个行家里手。

    经过一段时期对香港实业的多方面的考察,李兆基认为进入房地产领域是最佳选择。他反应敏捷,足智多谋,有他参加“永业企业公司”,几乎是刘、关、张“桃园结义”的同仁企业请出诸葛亮来做“总经理”。

    “永业企业公司”以“三剑侠”为核心再伙同另外五位股东开业,首先以买入沙田酒店表现出不同凡响的手腕。郭德胜老谋深算,冯景禧精通财务,李兆基胆大心细,三人上阵,可以说是珠联璧合。他们三位后来都进入香港十大富豪行列的企业家,能够在一家公司共同奋斗,算得上是中国现代经济史上的一段佳话。

    由于起家时资金有限,最初的经营方式是以低价买进旧楼,拆掉重建,再伺机收购一些无人问津却又有发展潜力的土地,进行转手买卖,并且制定了“分层出售,十年分期付款”的营销政策,赢得了用户的信任。

    五年下来,虽然没有大发,却为后来的大发奠定了基础。在已经看到了前景的情况下,“三剑侠”决定亮出自己的旗号,他们“甩掉”其他股东,重新组合了“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新”字源于冯景禧的“新禧公司”中的“新”字,“鸿”字源于郭德胜的“鸿昌合记”的“鸿”字,“基”字干脆取自李兆基的名字。对“永业”向“新鸿基”改组一事,香港舆论界后来评论说:“我们可以想像,他们从‘永业’开始三人联手,生意做得很顺,否则的话不会五年后继续合作。”其实,“三剑侠”得以继续合作,主要原因还不在于生意做得顺,而是三人在这五年内感受到同心协力的成果和愉快。他们可以“甩掉”其他“永业”股东,说明他们是精明的企业家,审时度势后可以迅速作出决断;而且他们一开始就立下自己成就大业的志向,找来可以共谋一件大事的同仁,如同《三国演义》中十八路诸侯联军讨董卓,是在各自力量不足的情况下,选择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定向目标作为合作的基础,当这个目标实现或者实践证明不能实现时,合作便必须中止,不应受其他因素的干扰。这也是他们可以仿效“桃园结义”的办法组建公司,经营产业,却也不为传统的政治体制观念所束缚的务实态度的体现。

    “三剑侠”得以继续合作,是他们认为在前进的道路上还会有风浪,只有靠三人继续同心协力,才能闯过险滩。否则,他们不会等到1972年才协议分手,共分“天下”。“新鸿基”创业的十年,是“三剑侠”以“桃园结义”精神合作奋斗的十年,据说三人都是全身心投入,每人每天都要工作15-16个小时,他们说那时是相互比赛“苦干”,这或许也是“新鸿基”得以成功的原因之一。

    在大规模的商业竞争中,成功的生意人最擅长的就是与人合作,既使对方有利可图,又能在合作中壮大自己。

    哲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说过:“如果你能够使别人乐意和你合作,不论做任何事情,你都可以无往不胜。”合作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艺术。唯有善于与人合作,才能获得更大的力量,争取更大的成功。

    华帝热水器的创业群体被人称为是“七星北斗阵”。7个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都来自广东中山市小榄镇的农民家庭,他们为生意人树起了合伙创业成功的典范。

    1978年,邓新华、黄文枝、潘权枝、李家康4人一起被分配到了一家镇办机电厂工作。他们工作勤奋,都成为了业务骨干,1980年黄文枝还当上了主管生产的副厂长。后来机电厂关闭了,员工全部解散。与此同时,黄启均在一家镇办农具厂当铁匠,是厂里锻焊高手杨建辉的徒弟,关锡源则在一家镇办印刷厂当排字员。

    1991年底,7位老朋友偶然间聚到一起,此时每个人都事业小有成就。没有了生存的压力,就有了发展的苦恼,他们商量着日后的发展大计。开燃气用具配件加工厂的黄文枝说:“我的厂最近一年给几家燃气灶具生产厂提供配件,每个月的要货量都在大幅递增,证明生产灶具是有利可图的。”大家一听,觉得不错,于是决定合伙创业。

    1992年4月,7人一致推举邓新华为董事长,黄文枝为总经理,将企业更名为中山华帝燃具有限公司。在股权分配上,村政府占30%,余下的7人平分,各占10%,而黄启均和关锡源均以管理和营销知识入股,这在当时的中山市可谓是一大新闻,7位股东表现了惊人的胆识与气魄。7位老板都没有读过大学,最高也就高中毕业。7个人开始遵循“各尽所能,各取所长”的基本原则,进行了合理的简单分工,每个人兼任一个部门的经理。同时,他们实行民主集中制,在重大决策问题上,7个人中有4个人赞成即算通过,彻底杜绝了个人独裁决策的失误,从制度上保证了华帝的健康发展。

    华帝热水器的崛起,源于当时所有的燃气灶具都不注重品牌形象,产品缺乏差异性这一问题。他们率先发现问题,并聘请专业形象设计公司为企业导入CI策划,公司销售、宣传等事务用品全部按规范“CIS”化,使得华帝气派典雅的高品位形象很快得到了消费者认同,逐渐在热水器市场成为一支奇兵。

    没有知识优势,凭借合伙人的齐心协力与规范管理,华帝热水器终成大器。从七兄弟作的“一加一大于二”这道创业题目中不难看出,合伙创业比单枪匹马有着独特的优势。

    合作是一种精神,这是每个生意人成功不可缺少的条件。良好的合作,能够突破了自身的局限,将自身优势与他人的优势相结合,通过建立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实现“双赢”或“多赢”。

    只有在合作中寻求发展,与人联手,才能使生意越做越大。任何个人或是企业,想要谋求更大的发展,都不能单纯地依靠自身力量,而要学会合作。因为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与人联合则可以壮大自己。这不是一时或者短期的方法,而是一种长远发展的眼光和规划,并可以一直延续下去。

    朋友归朋友,生意归生意

    生意场上有一句话:“生意是生意,朋友是朋友。”意思是说这二者最好不要混淆,用私人感情来做生意,或者做生意中讲情感,都是要不得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的确如此。为什么很多好朋友合伙做生意,结果都不成功。就是因为再好的朋友,只要有利益的东西在里面,也会有矛盾和冲突,弄不好连朋友都没得做。钱不是太重要,朋友和友谊才是最珍贵的,不要因为利益而伤感情。正因如此,许多生意人都抱定一个宗旨:不和朋友做生意。因为友情不容投资,和陌生人做生意能交上朋友,和朋友做生意能失去朋友。

    让我们来看一看阿迪达斯和彪马这两个品牌的由来。

    达勒斯兄弟公司是阿迪达斯和彪马的前身,这个工厂最开始只是制作鞋底的小作坊性质的公司,弟弟阿道夫·达勒斯和哥哥鲁道夫·达勒斯一直经营着这个兄弟公司。经过多年的经营和创新,兄弟俩发明了对鞋底进行防滑处理的技术,由于当时德国踢足球成为风尚,达勒斯兄弟公司大发展了一次。

    发展起来的公司由于占尽当地的资源,渐渐在当地有了垄断之势。哥哥的朋友想借用公司的技术和部分原材料来发展自己的服装生意,弟弟知道后,站在公司发展的立场上,要求哥哥与朋友签订详细的协议,规定好可出借的技术范围。与此同时,兄弟俩关于经营管理方面的矛盾也爆发了,哥哥盛怒之下与弟弟分道扬镳。

    弟弟创建了阿迪达斯公司,哥哥创建了彪马公司,并且同时针对体育用品这个市场开始竞争。经过几年的发展,彪马始终不能超过阿迪达斯。最终,哥哥意识到当时弟弟的决策是最为长远的考虑。

    这也可以说是一个巧合,如果没有弟弟当初对自己管理原则的坚持,因为兄弟情和朋友情而放弃公司的利益,那阿迪达斯和彪马这两个世界一线的品牌将不会出现在今天的市场上。

    看来,亲兄弟同样也要明算账。在生意和朋友之间,我们要有个分明的态度,谈生意决不讲感情,交朋友决不谈生意,两者分得清清楚楚。

    人与人之间无论多么亲密,同样也有利益之争的时候。面对利益纠纷,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对生意人来说是一种考验。处理得好,人财兼得;处理不好,人财两失。

    老郑和老刘是一对交往二十几年的铁哥们,情同手足。一年前,老郑的儿子去江苏做生意,一时资金困难,老郑自然地想到老刘。老刘二话没说,悉数取出存款交给了老郑。老刘的妻子担心地问:“这合适吗?马上就要买房子了!”“没关系!”老刘坦然道,“是朋友,还能不帮一把?再说,他几个月就还了。”

    正所谓:人算不如天算。由于市场的变化,老郑的儿子生意一开始就不顺手,追加的投入一转眼就没了踪影。而随着房改政策的全面推行,急需交款买房的老刘夫妇有点沉不住气了,终于开口向老郑要钱了。老郑倒是爽快,“再等一个月,全部还清。”可是,到现在老刘也没有拿过一分钱。而天天被人登门要债逼红了眼的老郑父子,也来个死猪不怕开水烫,耍起了无赖:“谁能证明我借你的钱了?”是啊,因为是老朋友借钱,谁也没去想要立个字据。到现在才发现,友情不能作保。双方终于翻了脸,闹到了法院。二十几年的老关系到此也就画上了句号。

    俗话说:生意好做,伙计难处。民间早已有了这样定论。对朋友大方、仗义并没错,但要和生意分清,不能混为一谈。或许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经济交往中,如果与不太熟悉的人有金钱的瓜葛,往往都会想到立个字据,而朋友间的交往,谁也不愿提及或根本就想不到字据这个说法。这也是上个案例中造成老郑和老刘友谊破裂的原因之一。

    现代社会是个法制社会,朋友间的任何交往都要接受法律的制约,我们的友情也要适应这个法制的社会。作为朋友,我们必须转换心态,不要让友情为我们承担太多的负担。学会运用合法的手段维护友情,主动树立借据和契约的意识。

    刘琦和吴斌合伙做了一个文化项目,两人“五五开”地各投资了八万元,预算利润可以翻番。两个人各负其责。刘琦分管前期的购进原材料、找生产厂家、监制产品生产工作,吴斌分管发货、订单、收款。照理,这样的生意本来双方应该签定一式两份合同的。可是由于大家是多年的朋友关系,谁都不好意思开这个口,也就没签。

    然而吴斌的资金只到了六万元,虽对先期的工作造成了困难,但刘琦还是通过向工厂赊账的途径予以解决。刘琦一将先期工作干完,便将后期的工作向吴斌一移交,以为就可以坐在那里干等“分红”了。

    后来,吴斌把货发走了,接着人也跟出去收款了。孰知这一走就是一年,期间有三个月杳无音讯。

    刘琦天天打吴斌的手机联系,但却永远得到的是手机关机的提示声音。刘琦越想越害怕,开始假设他可能遇到的种种不测,其中最让他担心的是被人谋财害命。

    谁知一年后,久违了的吴斌突然“从天上掉下来”了。看到一脸疲惫的吴斌,听着他绘声绘色地叙述一年里所谓痛苦经历的“流水账”,刘琦知道这个昔日的朋友,已经和骗子没什么两样了。

    当吴斌拐弯抹角地说到连本金都收不回来了的时候,刘琦感到了一种被朋友愚弄了的愤怒,两个人也不依不饶,互相指责对方的不是,甚至动了手。

    由此看来,朋友之间应谨慎对待生意场中的应酬。生意归生意,朋友归朋友。如果把友情渗透进了经济交往中,就可能把友情抵押给了金钱,最后金钱吞噬了友情。所以,最好不要和朋友共同参与一件利益相关的事情,因为只要有利益的地方必定有风险,有营利,也可能有亏损,这两种可能性对朋友来说都很难一起去面对。利益会带来不稳定的东西,引起冲突,产生彼此间不应该有的不愉快;而亏损就更难一起承受了。

    在经济往来中,不管朋友是生意上的伙伴还是和自己没有利益冲突的人,都要划清朋友和生意上的界限。是朋友。那就明着算账,与非朋友平等对待。这样朋友还是朋友,生意还是生意,两不相误。只有把朋友和利益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生意人。

    向你的对手学习,你会进步的更快

    生意场上,我们需要团结互助的朋友,更需要势均力敌的对手。

    对手既是我们的挑战者,又是我们的同行者,是对手唤起我们挑战的冲动和欲望。因为他们的竞争使我们成长的更快,所以,竞争对手又是我们最好的学习者。学习对手的长处,总结对手的成功经验,吸取对手的教训,避免重犯对手犯过的错误,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

    沃尔玛公司是一家美国的世界性连锁企业,其创始人山姆?沃尔顿在经营当中,很注重向竞争对手学习。他总是喜欢跑到竞争对手的商店中去,看看他们有什么经营方式、商品定价、商品成列方式比自己的强,然后就把它们录在录音机里或记在笔记本里,回来之后认真揣摩,设法让自己做得比别人更好。

    “向竞争对手学习,然后走自己的路”是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一旦发现竞争对手有先进的做法,即便是一个很小的细节,立刻变为己用,并努力做到更好。其早期的竞争对手斯特林商店开始采用金属货架来代替木制货架,沃尔玛发现了金属货架的优点后,很快成为全美第一家百分之百使用金属货架的杂货店;沃尔玛的另一家竞争对手富兰克特特许经营店实施自助销售时,山姆?沃尔顿先生连夜去学习,回来后开设了自助销售店,当时是全美第3家。正是这样时刻注意向对方学习,才使得沃尔玛稳坐世界500强之首。

    由此可见,学习对手,欣然以对手为“师”,虚心观摩学习对方的长处,这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思路,一种赢的策略。世界着名大公司都非常注意竞争对手的产品,注意分析对手的优缺点,发现对方的优点就及时学习,以补己之短。

    詹姆斯的父母不幸辞世,给他和弟弟杰克留下了一个小小的杂货店。微薄的资金,简陋的设施,他们靠着出售一些罐头和汽水之类的食品,勉强度日。

    兄弟俩不甘心这种穷苦的状况,一直寻找发财的机会。

    有一天,詹姆斯问弟弟杰克:“为什么同样的商店,有的赚钱,有的只能像我们这样惨淡经营呢?”

    杰克回答说:“我觉得我们的经营有问题,假如经营得好,小本生意也是可以赚钱的。”

    “可是,怎样才能经营得好呢?”于是,他们决定经常去其他商店看一看。

    有一天,他们来到一家“消费商店”,这家商店顾客盈门,生意红火,引起了兄弟俩的注意。他们走到商店外面,看到门外一张醒目的告示上写着:“凡来本店购物的顾客,请保存发票,年底可以凭发票额的3%免费购物。”

    他们把这份告示看了又看,终于明白这家商店生意兴趣的原因了。原来顾客是贪图那“3%”的免费商品。

    他们回到自己的店里,立即贴了一个醒目的告示:“本店从即日起,全部商品让利3%,本店保证所售商品为全市最低价,如顾客发现不是全市最低价,本店可以退回差价,并给予奖励。”

    就是凭借这种向竞争对手学习的智慧,詹姆斯兄弟俩的商店迅速扩大。发展至今,已经拥有60多家连锁商店。

    在当今激烈竞争的商战中,学习并赶超竞争对手,是每一个生意人的必修课。向你的对手学习制胜之道,可以节省我们的精力和成本;从你的对手那里学习失败的经验,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少受挫折;借鉴对手的管理模式,可以让我们轻松做管理高手;效仿对手的经营理念,可以让我们转变商业思维,开阔思路;向对手学习,才能更好地击败对手,赢得更多的商业机会。

    美国斯图·伦纳德奶制品商店的经理斯图·伦纳德培训教育中层干部,使他们成为零售业务和竞争分析方面的专家,成为胜者的方法很独特,其做法就是访问竞争对手。

    他经常挑选一个与自己商店的经营有相似之处的竞争对手作为访问对象。去访问时,不管是远是近,即使是几百公里以外的地方,他也会带上15个下属一同前往。

    为此,他还专门设计了定员15人的面包车。当这些下属随着中层干部出发时,就意味着他们参加了一个“主意俱乐部”,将接受斯图·伦纳德对他们的挑战:谁能第一个从竞争对手的经营管理中受到启发,提出对本公司有用的新思想?能不能保证自己至少提出一条新思想?

    斯图·伦纳德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每个访问者都能至少找到一处竞争者比斯图·伦纳德商店干得好的地方。

    斯图·伦纳德说:“我们应当尽量找出一件竞争对手比我们干得好的事,很可能那只是一些小事,但是只有这样你才能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

    商场如战场,在商场上你必须重视你的竞争对手,时刻关注竞争对手,分析竞争对手的信息,从对手处学会更聪明的做法,避免他们的错误,才能超越对手,战胜对手。

    生意场上,向竞争对手学习,不仅是方法的问题,还是视野的问题、思想的问题、境界的问题。学习竞争对手身上的优点,把对方当成自己事业上突破的一个动力,这样你就会收获人际和事业的双成功。

    与竞争对手合作,实现同赢

    有这么一则童话故事:

    农田的旁边有三丛灌木,每丛灌木中都居住着一群蜜蜂。农夫觉得,这些矮矮的灌木没有多大的用处,心想,还不如砍掉了当柴烧。当农夫动手砍第一丛灌木时候,住在里面的蜜蜂苦苦地哀求他:“善良的主人,您就是把灌木砍掉了也没有多少柴火啊!看在我们每天为您的农田传播花粉的情分上,求求您放过我们的家吧。”农夫看看这些无用的灌木,摇了摇头:“没有你们,别的蜜蜂也会传播花粉。”很快,农夫就毁掉了第一群蜜蜂的小家。没过几天,农夫又来砍第二丛灌木。这时候冲出来一大群蜜蜂,对农夫嗡嗡大叫:“残暴的地主,你要敢毁坏我们的家园,我们绝对不会善罢甘休!”农夫的脸上被蛰了好几下,他一怒之下,一把火把整从灌木烧的干干净净。当农夫把目标定在第三丛灌木的时候,蜂窝里的蜂王飞了出来,对农夫柔声说到:“睿智的投资者啊,请您看看这丛灌木给您带来的好处吧!您看这丛黄杨树的木质细腻,成材以后准能卖个好价钱!您再看看我们的蜂窝,每年我们都能生产出很多蜂蜜,还有最有营养价值的蜂王浆,这可都能给您带来很多经济效益呢!”听了蜂王的介绍,农夫忍不住吞了一口口水。他心甘情愿地放下斧头,与蜂王合作,做起了经营蜂蜜的生意。

    面对强大的对手,三群蜜蜂做出了三种选择:恳求、对抗、与对手共赢,而只有第三群蜜蜂达到了最终的目的。

    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一味地比权量力,好勇斗狠,最后只能导致两败俱伤。如果学会合作,有时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商场上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朋友。商业竞争就是利益之争,为了利益最大化,我们必须学会与对手合作共赢,把商业竞争变成是一场双方得益的“正和博弈”。

    元凯在市里一条步行街上开了一间书店,开张3个月后,生意还算不错。可惜好景不长,一个姓裴的商人很快就在街角也开了一间书店,一份生意两家做,自然就没有当初那么赚钱了。元凯气得直跳脚,发誓一定要让对方的生意做不下去。他很快就想出了一个吸引顾客的办法:打折。元凯书店的玻璃上贴出了一张宣传单:本店图书除教材外,一律八五折!这之后,书店的生意果然红火了几天,不过裴某也很快想出了对策:本店图书一律八折。元凯狠狠心,又贴出了告示:本店部分图书七五折,凡购书满百元者赠送精美礼品!

    就这样,两家书店打起了“价格战”,两个老板见到对手眼睛就冒火。两个月后,元凯拿起计算器一算账才发现,两个月来,劳心劳力却利润微薄,几乎成了赔本买卖,想来对手也好不到哪里去,不过生意可不能这样做了,他决定与同行和解。两人一商量,裴某提出了个建议:两家书店尽量避免进同类图书,比如,一家进教辅,一家就卖漫画、杂志,这样就不会出现恶性竞争了。半年下来,两家书店都有赢利,两个老板也成了不错的朋友,经常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交流一下开店的经验,提起过去的争斗,两人都戏称是“不打不相识”。

    由此可见,恶性竞争是有害而无利的,要想让自己获得长久的利益,就必须掌握双赢的技巧。

    商场如战场,竞争很残酷。同行之间不一定就是冤家,也可以是很好的合作伙伴。同行之间,可以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也可以在竞争中强强联手、合作共赢。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有肯德基的地方基本都有麦当劳,它们是竞争关系,但是我们没有看到什么时候肯德基发动过什么“战役”把麦当劳给消灭了,相反,它们在互相竞争中促进彼此的进步,同样共同培育了各自的市场。相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身上。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互相视对方为主要竞争对手,但是,两家企业却从来不搞恶性竞争,甚至连促销活动往往都有意错开。

    这些企业的做法是很明智的,它们没有将同行视为对手或仇敌,而且巧妙地互相促进互相借助。摩根曾说:“竞争是浪费时间,联合与合作才是繁荣稳定之道。”很多故事都能证明双赢这一技巧所创造的效益,这种“合作共赢”的思路很值得生意人借鉴。

    摩根是美国着名的财富大亨,他在掌控市场方面有着独到的智慧。当时,华尔街的商行林立,竞争异常激烈,但摩根并不像别的同行那样,时时想着怎样与对手一较高低,抢得更多的市场。他的目光更长远,他认为竞争是无谓的浪费和消耗自身实力的无聊游戏,与其绞尽脑汁地和对手拼个你死我活,不如绕过竞争,与人联合,如此才是繁荣和稳定之道。联合与合作不仅避免了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且还能快速壮大自己的事业。早在1864年,摩根就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与原邓肯商行的同事查斯?达布尼一起组建了达布尼-摩根公司,从事债券、各种商业票据及通货和黄金的买卖。1873年,摩根与费城第二大金融公司的安东尼?德雷克歇联合,组成了德雷克歇-摩根公司,成为全国最强有力的投资金融商行。它以无可争议的资格连续在欧洲分配主要证券,统治着美国公债市场。

    1884年欧美发生了第二次金融危机,这次危机开始于银行破产,又迅速波及证券交易所。然而由于摩根买下了被惊惶失措的投资者和投机者们倾销到市场上的各类证券,才使这次危机没有演变成如1873年那样的大崩溃。在华尔街地位显赫的摩根,又开始把眼光投向了铁路、钢铁等其他领域。他先是夺取了全美最重要的一条铁路——-萨斯科哈那铁路的控制权,接着为范德比尔特的纽约中央铁路公司成功销售了2500万美元的股票,又不断地把各家倒闭的铁路公司收购下来,到1900年摩根公司成为美国最强大的铁路公司。与此同时,摩根用融资的手段合并了美国中西部的一系列中小钢铁公司,成立了联邦钢铁公司,接着又收购了一些大的钢铁公司,于1901年4月1日,成立了US钢铁公司。

    从金融到铁路、钢铁……以摩根公司为轴心,进行董事连锁领导,形成组织严密的“摩根体系”。当时人们把摩根比喻为华尔街的“众神之王”,说他控制着美国四分之一的经济,摩根被美国金融界称为“银行家中的银行家”。

    在商战中,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那种“你死我活”的争斗在实质利益、长远利益上来看都是不利的,你不可能打倒所有的敌人,也没有必要打倒所有的敌人。作为一个生意人,你肯定会有生意场上的敌手,如果不能说服或打败你的敌手,就得和他们合作。这是许多生意人的竞争策略。因此,你应该活用“合作双赢”的策略,彼此相依相存。

    美国商界有句名言:“如果你不能战胜对手,就加入到他们中间去。”现代竞争,不再是“你死我活”,而是更高层次的竞争与合作。做生意追求的不再是“单赢”,而是“双赢”和“多赢”。

    本茨和戴姆勒几乎是同时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辆汽车,又在相差不久的时间内建立起各自的公司。所以从一开始,命运就将他们安排到了一起,他们从此就处于一种竞争状态中。1896年,戴姆勒设计出了第一辆马达载重车,而本茨抢在戴姆勒之前制造出了第一辆公共汽车。不甘示弱的戴姆勒在1900年成功地研制出一种高速新式轿车。奥匈帝国总领事埃米尔·耶利内克一口气订购了36辆这种新式轿车。

    耶利内克在订购这批车时提了一个要求,那就是用他女儿的名字“梅塞德斯”作为汽车的新商标。于是从1920年起,“梅塞德斯”轿车开始风靡全世界,它给本茨汽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就在本茨与戴姆勒两大汽车制造厂两虎相争之时,已经崛起的美国福特汽车厂已把目光瞄准了欧洲市场。采用流水线作业的福特汽车价廉物关,不断涌进德国市场。当一辆辆福特T型车奔走在德国的大马路时,本茨与戴姆勒几乎同时惊呼:狼来了!

    在商战如此激烈的情况下,本茨和戴姆勒两大汽车公司都处于危机之中。1926年5月的一天,本茨专程前往戴姆勒公司拜访戴姆勒,他此行的目的是要促成两家公司的合并。此时,已经92岁的戴姆勒热情地接待了比他小10岁的本茨,双方开诚布公地就合并事宜进行了商谈。为了避免在竞争中自相残杀而导致两败俱伤,也为了共同对付国外汽车业的竞争和挑战,双方很快就达成了一致意见。

    一个月后,本茨与戴姆勒将两家企业合并,联手成立了“戴姆勒一奔驰股份公司”。两位汽车业元老在新的公司分别担任董事长和总经理。合并后,两位经营怪才配合得异常默契,使得公司迅速成长和壮大起来了。

    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中,由于经济危机等多种原因,很多汽车厂都倒闭了,唯有奔驰公司屹然不动,稳中有升。本茨与戴姆勒的后继者都为两大公司的合并而感到非常庆幸,是合并给了公司新的生机和不断发展和壮大的希望。奔驰公司的强大,在于化敌为友,与竞争对手合并,共同发展。

    同行终究是敌是友,完全取决于你的态度和胸怀,只有具有宽广胸怀,以博大的心胸容纳同行、团结同行的人,才真正具有长远的发展眼光,才能将同行变成自己人,实现长久的生存和发展,让自身立于不败之地。

    俗话说,同行是冤家,在竞争中,同行作为竞争对手,确实是彼此之间相互对立。其实,换个角度,把同行拉到自己的“利益圈”里,或者建立一个双方共同的利益圈,就能打破这种限制了。事实证明,同行之间合作带来的收益往往比竞争带来的收益要大得多。所以,在现代竞争中,联合竞争对手共同发展已经成为一种策略。把对手变成自己人,双方为了共同的利益携起手来,齐头并进,会达到双赢的目的。

    与人分利是生意人的大智慧

    “与人分利”是生意人的一个基本共识,也是经商发财的黄金定律。做生意只有让利于人,追求双赢,而不是一方有利,才能保持久远的合作关系。相反,光顾一己利益,而无视对方的权益,只能是一锤子买卖,慢慢将生意做断做绝。

    古语有云:与君同行,分之即得之!意思是说和别人在一起,如果你愿意和身边的人分享你的东西,那么得到的一定比失去的多。一个人要成就大事业需要争取尽可能多的人合作,而按现代经营理念,利益一致才有真诚的合作,因此,必须把利益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包括下属的利益与外来合作伙伴的利益。

    吉田忠雄是日本吉田工业公司的董事长,吉田工业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拉链制造公司。年营业额达25亿元。年产拉链84亿条,其长度达190万公里,足够绕地球47圈。吉田忠雄本人被称为“世界拉链大王”,他说他的成功是由于“善的循环”。这与他小时候捕鸟时受到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吉田忠雄的父亲吉田久太郎是个稳重而又有正义感的小鸟贩子,他以捕捉、饲养、贩卖小鸟为生。7岁时,吉田忠雄就上山给父亲做帮手。他们捉鸟从来不捕幼鸟,不捕喂养期的成鸟。用吉田久太郎的话说,首先得保证鸟类能够代代繁衍,这样才可以永远都捕到鸟。这是一个善的循环。它在吉田忠雄的心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在捕鸟、驯鸟的岁月里,吉田中雄吸收了影响他一生的营养,他从鸟儿那里学到了热爱自由、坚强不屈的性格,这为他日后艰苦创业,登上世界“拉链大王”宝座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5岁时,吉田忠雄创办了专门生产销售拉链的三S公司。50岁时,吉田忠雄建成了世界一流的拉链生产工厂,完成了年产拉链长度绕地球一周的宏愿。每逢有人追问他的成功之道时,吉田忠雄总是笑着说:“我不是爱护人与钱而已。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不为别人利益着想,就不会有自己的繁荣。对赚来的钱,我也不全部花完,而是一部分作为员工的红利,一部分再投资于机器设备上。一句话,就是善的循环。”

    吉田忠雄信奉“善的循环”哲学。他相信在互惠互利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做到双赢。公司支付的红利,他本人只占有16%,他的家族占24%,其余60%由公司员工分享,这是其他老板难以做到的。吉田忠雄要求公司职员把工资及津贴的10%存放在公司里,用来改善设备,提高利润;员工每年可以分到8个月以上的资金,但他要求员工资金的2/3购买公司的股票,公司由此增加资金,员工薪水与资金更加提高,且可以拿到20%股息。由此形成公司与员工之间的“善的循环”。

    由此可见,精明的生意人懂得“与人分利”。一个不懂得与他人分享的生意人,不可能将事业做大。所以,无论是做企业,还是做生意,一定要懂得为他人着想,与他人分享利益。

    20世纪80年代,一家不起眼的五金公司开张了,老板是浙江人翟晓军。创业初期,公司只有5名员工,外加两辆三轮车和3间简陋的门脸房。既没有雄厚的资金,也没有知名度,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活下来,翟晓军提出了“一盒螺丝钉也要送货上门”的口号。这种不计成本的做法,很快收到了效果,公司的局面逐渐打开,客户越来越多。

    与此同时,意想不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公司的客户基本上都是批发商,这些人慢慢地被“送货上门”的服务养懒了。他们使唤翟晓军的员工帮他们把货品摆上货架,或者替代他们把货物直接送到客户手上。一次两次还能忍受,时间一长,员工就有了牢骚:“这些批发商太过分了,咱们干活他们拿钱,动一下手指头就能赚钱。时尚的便宜事都让他们占尽了!”翟晓军听完之后却不以为然地说:“把他们养懒了,咱们才有饭吃啊!”

    有一次,一名员工把货送到批发商的客户手中。搬完了货,那个员工拿出直接的名片递给客户说:“如果以后您要进货,就直接给我们打电话吧。批发商都是从我们公司进的货,我们的价钱要比他们便宜很多。”对方也是个生意人,有利可图自然求之不得,两人一拍即合。回到公司,那名员工以为事情办得不错,便将事情告诉了翟晓军。没料到,翟晓军将他一顿臭骂,员工不服反驳说,翟晓军太讲义气,不像赚大钱的人。

    翟晓军解释说:“如果客户的钱都让你一个人赚走了,批发商没有钱赚了,人家还会与你合作吗?做事不能太绝,别总想着一个人吃独食。大家都有肉吃,你才能有的赚,目光短浅的人是干不了大事的!”就这样,翟晓军既赚钱又赚人气,如今资产早已过亿元。

    在生意场合中,应多结交朋友,并善待他人,充分考虑对方的利益。追求利益是生意人的共性,自己这方没有利益,生意将难以为继;对方没有利益,生意就滞塞不畅。所以,成功的生意人赚该赚的钱,也让别人得应得之利,虽然放弃了暴发的可能,却可以做长久的生意。这样生意就如长江之水,生生不息,做长了自然做大了。

    成功的生意人信奉“有钱大家一起赚”的信条,他们认为不让别人赚钱的生意人,不是好生意人,也绝对不会得到真正的朋友,真正的朋友总是肯为对方考虑的。在商业社会,做生意总要有伙伴、有帮手、有朋友。你照顾了别人的利益,实际上也就是照顾了自己的利益。

    李嘉诚曾说:“人要去求生意,生意就难做,生意跑来找你,你就容易做。那如何才能让生意来找你?那就要靠朋友。如何结交朋友?那就要善待他人,充分考虑到对方的利益。”李嘉诚深深地懂得,只有让他人得到相应的利益,他人才会为自己带来财富。

    杜辉廉曾是为李嘉诚的事业鼎力相助的一个“客卿”。杜辉廉是一位英国人,出身伦敦证券经纪行,是一位证券专家。

    20世纪70年代,英国唯高达证券公司来港发展,委任杜辉廉为驻港代表,在业务往来中他便与李嘉诚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4年,唯高达被万国宝通银行购并,杜辉廉随之参与万国宝通国际的证券业务。杜辉廉是长江多次股市收购战的高参,并实际操办了长实及李嘉诚家族的股票买卖,因而被业界称为“李嘉诚的股票经纪”。

    但杜辉廉并不是李嘉诚属下公司的董事,他多次谢绝李嘉诚要他担任长实董事的邀请,是众“客卿”中唯一不支干薪者。但他绝不因为未支干薪,而拒绝参与长实系股权结构、股市集资、股票投资的决策,这令重情重义的李嘉诚一直觉得欠他一份重情,总想着寻机报答于他。机会终于来了。1988年底,杜辉廉与他的好友梁伯韬共创百富勤融资公司,李嘉诚当即决定帮助百富勤公司,以报杜辉廉相助之恩。杜梁二人各占百富勤公司35%的股份,其余股份,由李嘉诚邀请包括他在内的18路商界巨头参股。

    这些商界巨头也得到过杜辉廉的帮助,所以接到李嘉诚的邀请后,便欣然允诺。他们都和李嘉诚一样不入局,不参政,目的仅在于助其实力,壮其声威。

    在18路商界巨头的大力协助下,百富勤发展势头迅猛,先后收购了广生行与泰盛,也分拆出另一家公司百富勤证券。杜辉廉任这两家公司主席。到1992年,该集团年盈利已达到了6.68亿港元。当百富勤集团成为商界小巨人后,李嘉诚等巨商主动摊薄自己所持的股份。其目的是再明显不过了,那就是好让杜梁两人的持股量达到绝对的“安全”线。

    李嘉诚对百富勤的投资,完全出于非盈利目的,他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为了报杜辉廉之恩。尽管李嘉诚并不想从百富勤赚得一分一厘,但李嘉诚持有的5.1%的百富勤股份,仍为他带来了大笔红利,这是因为百富勤发展迅速,是市场备受宠爱的热门股,他不想赚钱,也得赚钱了。

    李嘉诚最辉煌的战绩在股市,最能显示其超人智慧的场所也是在股市,而被称为“李嘉诚的股票经纪”的杜辉廉,在其中起了不容低估的作用。李嘉诚给以丰厚的回报,又使杜辉廉更加专心致志地回报李嘉诚,充当李嘉诚的“客卿”。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嘉诚得到“客卿”的大力相助,也是“善有善报”的延伸。所谓“家有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假若自己品质不良,没有“梧桐树”,又如何引得“凤凰”来栖呢?一些目光短浅,只贪图眼前利益,做生意时只想着自己独吞,结果呢,往往是一时赚得小利,而失去了长远之大利,可谓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李嘉诚说过:“如果一单生意只有自己赚,而对方一点不赚,这样的生意绝对不能干,重要的是首先得顾及对方的利益,不可为自己斤斤计较,要舍得让利,使对方得利,这样,最终会为自己带来较大收益。”

    正是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李嘉诚的生意越做越大,其规模和经营智慧文明中外。

    有句话说得好:财散人聚。对于做生意来说,不能一直以谋求利益为目的。你要把利益与别人分享,才会赢的信赖、聚集人心,这样一来,你的业务范围、合作伙伴才会越来越多,生意越做越大。所以说,与人分利、诚实经商,是生意人获得成功的重要秘诀。

    做大生意要懂“借”字诀

    所谓“借”字诀,就是指借助强者在社会上的声誉、地位、金钱等,求得自己的生存与发展,最终达到战胜强者的目的,是现代经营术中的一大制胜秘诀,也是聪明的生意人创业致富的一大法宝。

    日本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是用天下人的钱和天下人,来办我的事情,我出售的只是服务。”毫无疑问,生意人要赚大钱,将生意转化为企业,把自己由小商人变成企业家,就必须懂得巧妙地借用他人的智慧和金钱。

    当年,美国富豪路维格唯一的家当就是一艘老油船。

    有一天,他跑到大通银行,对银行职员说他要借钱。那位职员看了看他的破衬衫领子,轻蔑地问他拿什么做担保。路维格便搬出了那艘老油船,说他正把船租给一个石油公司,每月的租金正好可以分批还这笔款子。银行还是有点犹豫,路维格便建议把租契交给银行,由银行去跟那家石油公司收租金。

    一般来说,银行是不会接受这种非分要求的,但他们看重了那家石油公司的信用,而路维格当时是没有什么信用可谈的,因此,银行借给了他一笔钱。

    第一笔贷款到手之后,路维格看这样可以从银行贷到款,于是他用贷款来的钱又买了一只旧货船,然后改成油轮租了出去,再拿着租契到银行贷款,再买船。如此反复了好几年。他已经拥有八艘自己的船了。这时候,他开始搞起航运,虽然规模不大,不能和那些大的航运公司对抗,但是他已经能赚到了300多万美元了,而且,这些钱还在不断地增长。在几年的时间里,路维格把一艘旧船变成了拥有八艘油轮的船队,这对他来说已经是非常不错的结果了。

    法国着名的作家小仲马在剧本《金钱问题》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商业,这是十分简单的事。它就是借用别人的资金!”这也说明了财富是建立在借贷上的。借是一种策略,但更是一种高深的智慧。“借”字诀是将生意做大的捷径,所以说,只有会借、善借,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聪明的生意人总是努力扩充自己的头脑,延伸自己的手脚,学会借他人的力量,并把这种外力融入到自己的奋斗中,使自己的能力成倍的增长,从而轻而易举地完成自己要办的事,使自己的期望和梦想成为现实。

    浙江商人徐刚在商海拼搏了10多年,商场经验非常丰富,拥有敏锐的商业眼光,凡事总走在别人前面。最近,他通过媒体看好一个项目,是一种新型的喜庆用品——礼庆彩花。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环保意识增强,且全国各大中城市大部分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而礼庆彩花正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市场空白,它无毒污、无爆源,卫生环保,使用和运贮安全方便,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和前景。

    通过对国内向家彩花生产厂家的考察对比,徐刚选择了福建的一家彩花公司,觉得其产品构造合理,价位适中,质量过硬。他同厂方高层的接触,觉得他们的经营理念和市场规划都比较完善成熟。凭他的个性和商场经验,徐刚选择了全省总代理级别,按厂房要求条件,代理保证金10万元,年销售量200万元。如按正常途径去做,代理保证金加上首批购货量(没有限额)、各种前期宣传推广、办公工资等开支,首期投资没个20万元拿不下来。花最少的钱,冒最小的风险,要做最大的生意,赚最多的钱。徐刚不愧为商场老手。经过一番分析,他先签了一个普通代理,保证金2400元,加上进货4000多元。就这样,徐刚捧了厂家的一些相关证书复印件,开始了他的“借鸡生蛋”计划。

    把原有的写字楼稍微改动一下,设置一个精致的产品展示柜,把“援权代理机构”牌放在展示柜最显眼的地方。门口挂了个招牌:某某礼庆彩花有限公司某某分公司(当然挂牌的事暂时先得瞒住厂方)。接下来就是广告招商,他选择当地发行量最大的晚报和有线电视台作媒体,发出招商信息:诚征全省各县市独家代理商。他还参照厂房的招商做法,每县市限额发展一家,根据各县市的具体城市大小和经济状况,收取3000至10000万元的代理保证金,同时还有年销售指标3万至10万元的限额。他还制订了与厂家不同的条件,首批购货量可定为3000至5000不等。万事俱备,只等客户上门来谈业务了。

    一切都如他所预计的在进行,电话一天响个不停,客户上门应接不暇。他请了一个助理帮忙才勉强应付得过来。开始每谈成一家代理,总是要推迟几天供货,因他只进了几千元的货,只得马上向厂家补货。后来见情况发展得不错,而且手头上已收集了大笔各代理商的代理保证金和贷款,他就一次补货10多万元,同时给厂家预约全省的总代理,并预付了1万元的定金。厂方见他“销售”得那么好,自然也就愿意为他保留市场。

    徐刚所在的省有大小县市90多个。不到3个月的时间,他就签了51份代理合同,要核算,代理保证金有16.5万元,销售货款达28.7万元。这样首批购货利润已达1.8万元,年销售量已订妥200多万。徐刚看时机已成熟,就立即回到厂方正式签订全省总代理合同。此时,他做起来就胸有成竹了。

    剩下的就是帮助下级代理商怎样做好促销和售后服务的工作了。他依照厂方提供的一整套行销方案,再加上自己的创新,做起来得心应手。这一年,让他纯赚了30多万元,而他的首期投资才不到2万元。他的这种做法完全是借下级代理商的钱赚他决代理的钱。这就是所谓:四两拨千斤,借钱做生意。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聪明的生意人知道“借”字诀的妙处。在创业之初,他们大都白手起家,但却巧借他人之力为己所用,这种方法又被称作“借鸡生蛋”、“借船出海”“借壳上市”等,这是古今中外白手起家的最高经营之道。

    20世界50年代,一对兄弟不远万里来打巴西圣保罗市寻找致富之路。有一次,大哥到南里奥格兰德州首府阿·雷格里港旅行,在一间餐馆吃饭时,发现一种意大利肉鸡美味可口。他饱餐了一顿,同时还打听到,这种意大利肉鸡是一种有名的肉食,当地人十分喜爱。

    真是踏破铁鞋无尽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大哥顾不上旅行,火速赶回圣保罗与弟弟商量怎样养意大利肉鸡一事。一番商议后,兄弟两人认为,从事此项经营很有前途,但手头没有足够的资金,怎么办得起养鸡场呢?他们连续几天奔走求人借钱都无门。在苦思之中,弟弟突然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借鸡生蛋”的妙计。

    兄弟俩用“最巧妙的借”的方法,策划组织了一个互助会,其实质是一种合作社形式,在相识的朋友、邻里、工友中招募人员参加。他们将办这种养鸡场的钱途、利润等向参加互助会的成员进行详细的论证和说明,并说服他们投资,许诺他们一旦投入资金,投入的本金及利息不但可按时归还,并将会获得较好的分红。经过兄弟二人打理宣传和东奔西跑地登门游说,虽说没有多少人参加,但总算是筹到了2万美元。

    他们就凭借这2万美元在阿·雷格里港郊区办起了一个养鸡场,取名为“阿维巴农场”。现在兄弟二人的公司每周可供应180万只鸡,仅此一项业务,每年的营业额就达到1.65亿美元。

    现今的很多创业者都是白手起家,多数都局限于资金不足,进而限制了他们的发展,发展时也不敢做过多投入,风险相对而言极大。而“借鸡生蛋”正是这些白手起家的创业者所急需的致富手段,其不但可以借他人的优异资源自我发展,又可以弥补资金不足的局限,集中精力在某一方面,而不用再分心、分钱和担风险去“养鸡“,真真是一举多得之举。

    在生意场上,学会了借力,善于利用别人的资源,就意味着你会节省大量的创业实践,提前奋斗成功。当别人在为“无路可走”郁闷时,你已经利用多方面条件为事业铺平了道路;当别人劳心费力地创造条件时,你已经利用别人的资源成功,不费吹灰之力地达成目的。因此,如果你想很轻松地使用自己获得成功,获得财富,就要学会巧妙地运用“借”字诀,这是做生意最高明的一种手段。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