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娇不惯教女孩100招-“护犊”式教育有害无益(田伟)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他们却未必真的会爱孩子。因为有一种爱,是毁灭性的爱——溺爱,这也被称为一种“护犊”式的教育,这种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害无益的。

    可能因为在生活中女人是受保护的对像,所以溺爱在女孩的教育中也尤为明显。有些父母对女儿过分保护,怕女儿受苦,把女儿的一切都安排地妥妥当当;还有一些父母怕女儿受到委屈,什么事都由着她的性子来,面对一些无理的要求,父母也会尽量满足,甚至还认为这是她的个性。却不知,这正是为孩子挖下了一个深深的“陷阱”,当孩子掉进这个“陷阱”时,父母再后悔往往就来不及了。

    由于父母没有及时进行正确地引导,才使女孩的性格朝不好的方面发展。一旦女孩在日后生活中因为父母所谓的“个性”受挫,就会回过头来责怪父母误导了自己,耽误了自己的前程。

    “护犊”式教育有害无益

    一个女孩在小时候就显示出许多天才的迹象,幸运的是她的这种迹象被父母发现了,本来就是独生子女的她更因此得到了父母加倍地呵护和极力培养。

    女孩也没有辜负妈妈的期望,在上小学、初中、高中时都以十分优异的成绩回报给父母。当然,在这一路上,都有妈妈辛苦的陪伴。为了女孩的天才能力得到正常的发挥,父母包揽她生活中的一切事情,一直在学校陪女孩上学。十几岁时还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但在女孩收到某名牌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问题来了,大学不允许妈妈再陪读下去。这时的女孩已经习惯了妈妈在身边,当妈妈不在时,她的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女孩因焦虑过度变得精神失常,女孩只好中断了学业,回到家里养病。

    在痛苦之余,女孩的父母说了一句值得人反省的话:“我们本着爱她出发的,几事都替她着想,没想到最后却害了她。”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这本身没有错误,但爱孩子的方式却可能因为盲目出现错误,只顾一心一意去爱,却忘记了孩子需要自主发展,一旦孩子习惯了消极依赖之后,当他们独自面临一些挑战的时候,便很难适应了。

    美国心理学家发现,人们的成功于否最显着的差异不在智力上,而在于人们的性格不同,在某一方面取得一定成就的人大多是有独立或坚强个性的人。事实也一再证明,要想取得成功,只有头脑是不够的,还需要具备独立、坚韧、自制等良好的性格。因此教育专家认为,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为他们做太多事情,会严重影响孩子的独立意识,这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极为不利。女孩做惯了家里的小公主,习惯了父母为她包揽一切,她们便会真的像公主一般娇贵,一旦父母不在她们身边做“仆人”,“小公主”则会因为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变得痛苦起来。也许很多父母没有溺爱孩子到上面案例中父母的地步,但也多少有些非理性的爱和不科学的教育方法,只不过表现的形式可能手故事中的父母不同而已。

    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科学和理性的,不仅要有科学的教育方法,还要有正确的教育观点。父母除了要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外,还应该让孩子的心理也得到健康发展。这才是一种理智和科学的爱。给了孩子生命的是父母,抚养孩子长大的也是父母,可以说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但这种爱的科学与否则决定着他们的“公主”以后是不是能拥有一个健康的人生。父母应该重视女孩独立性的培养,不要总怕她们受伤,女孩也没有那么脆弱,你要先改变自己过度呵护孩子的观念。明智的父母会让女孩做个既有独立能力又有公主气质的女孩,当然,这需要你在教育女孩的过程中注意科学和理性的教育方法,父母应该有科学的教育观念,这样才能够科学地教育孩子,科学理智的爱孩子,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孩子。

    父母要做到对女儿理智和科学地爱,首先要给她一个健康的身体。现在的孩子由于父母的过度呵护,孩子想吃什么就给他们买什么,这是致使女孩的身体不健康的主要原因。许多女孩不是肥胖就是弱不禁风。女孩有个健康的身体,还在于父母帮助她们加强身体的锻炼。

    其次,父母在给女孩健康的思想的同时,也要培养她们健康的心理。在当今社会,有些父母在培养女孩的过程中只看中物质生活,没有给她们健康的思想,让她们的成长偏离了正确的人生轨道。因此,父母在教育女孩的过程中,还要向她们灌输一些正确的人生观。

    再次,科学地爱孩子要求父母理解孩子,并且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有些父母为了让女孩长大后有出息,让她们学这学那,恨不得把她们的每一分钟都利用上。这样做的结果往往得不到父母预期的结果,因为父母忽略了她们的天性,只一味地对女孩施加压力,这让女孩产生叛逆心理。父母应该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平等的位置上,理解并尊重孩子的选择,而不是强制孩子必须听从自己的意见,包办孩子的一切生活。父母可以合理地帮助女孩安排时间和计划,而不是代替她们安排时间和计划。当女孩产生独立的要求并希望得到父母的支持时,你要学会珍惜孩子的独立意识,并及时给予支抚持和鼓励,让她们的独立意识得到发展,这样她们做完一件事后才会产生自豪和自信的感觉。

    最后,父母要多提高自身的能力,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子。女孩是喜欢接触社会的,只有父母进步了,才能不和女孩之间产生代沟,这样父母就能够很好地了解女孩,知道她们的需求,父母才能正确地引导和帮助她们。如果发现女孩在某个方面感兴趣,可以在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她独立的个性。不过要注意避免简单的命令女孩做事,因为这样会让女孩对本来喜欢做的事情产生厌恶的感觉。

    要陪孩子成长,不要替孩子成长

    许多家有女孩的父母认为女孩的个性不如男孩强,而且年龄还小,所以为女孩包办一切,认为这是为孩子好。可让他们不明白的是,为什么自己忙了、累了,女孩不仅没有进步,还不领他们的情,甚至变得不如以前乖了。

    许多父母是情绪饱满地替女孩做这做那,并且乐此不疲,可是孩子此时成了旁观者,因为她们无事可做,只能旁观。父母忘记他们的使命仅仅是陪孩子成长,父母无意中把“陪”变成了“替”,女孩刚入学的时候,父母习惯性地替他们收拾书包,替她们找些“有兴趣”的补习班;上了大学,父母也会跟去替她们收拾行李,打点好一切,再交待脏衣服可以拿回家,还会替她们选一个“适合”女孩的专业……总之就是孩子有什么事,最忙的不是他自己,而是父母,父母忘了自己只是“陪”孩子成长的,他们自己当成了“主角”,而把孩子当成了“配角”。正是他们喧宾夺主的做法,让女孩变得要么过于依赖别人,要么叛逆,要么没有生存的能力,相信这些都不是父母想看到的。

    傅雷是中国著名翻译家和学者,他不仅学识渊博,精通文学艺术,而且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先进的方法,他的长子傅聪能成为一代音乐宗师与傅雷给予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而傅聪的音乐才能正是父亲发现和培养的。而傅雷根据孩子的优势和兴趣培养孩子的教育方法是值得家长们的借鉴的。

    其实,刚开始的时候,傅雷的原意是想让傅聪学画画的,希望他将来成为一名画家,因为傅雷本人对于美术理论有很深刻的了解,这样教导起孩子来也就比较方便了。谁知道傅聪根本不是学画的“料”,他的习作总是乱涂乱画,丝毫没有显露预期的美术天赋。而且他在学画的时候又常常心不在焉,这让傅雷感到失望,但是傅雷没有放弃孩子的培养,而是开始注意孩子其他方面的天赋。

    傅聪3岁时特别喜欢家里的手摇留声机,每当留声机放音乐的时候,他就会一改平时好动调皮,靠在留声机旁边安静地听。傅聪这些细微爱好引起了傅雷的注意。于是,傅雷开始让孩子听一些音乐,并且放弃了让傅聪学画的打算,转而让傅聪学音乐。傅聪7岁那年,父亲请来了几位音乐界的朋友,商量着让他学钢琴。就这样,傅聪开始跟着他的启蒙老师雷恒教授学钢琴。傅雷常常会从旁观察儿子的学习效果。一段时间后,他发现傅聪在音乐方面确实有超人的天赋,而且对音乐的兴趣非常浓厚。至此,傅雷决定全力支持儿子学习音乐,并为他买了一架钢琴。从此,傅聪每天放学做完功课后便钻进琴房,全身心地扑在音乐上。

    傅雷对儿子总是循循善诱,并适时地给予鼓励和引导。有一次,傅聪弹得兴起,撇开琴谱,即兴弹出了一些调子。在楼上工作的傅雷察觉有异,便从楼上轻轻地走到琴房。傅聪怕父亲责备,连忙重新弹奏琴谱中的曲子。但傅雷和善地叫儿子再弹一遍刚才即兴创作的曲子,一遍一遍地听,并亲自用五线谱把曲调记录下来,夸儿子创作了一首好曲子,还特意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做春天。有了自己的曲子后,傅聪学琴更起劲了,在父亲的启发和教育下,他的琴艺不断进步。与此同时,傅雷并没有放弃对儿子的基础教育,他还亲自编写课本,教傅聪中文。事实证明,傅雷的判断和教育方法是正确的,傅聪就好像是为音乐而存在一样,音乐水平得到了飞速的提高。在傅雷的启发式教育下,傅聪终于成为一颗耀眼的音乐之星。

    傅雷教子成功的事例是值得家长们深思的,作为父母,总是有望子成龙的心思和想法,但不能盲目,而应该看清楚孩子的优势。如果傅雷强要傅聪继承自己的绘画事业,那傅聪的未来肯定是堪虞的,那样的话,孩子肯定不会有学习的兴趣,甚至会失去生活的乐趣,变成父母操纵的工具,最终成为家庭教育的牺牲品。

    孩子不能成为父母实现梦想的工具,家长应该主动寻找并挖掘孩子的优势智能,让孩子从兴趣出发进行学习,走上未来的成功之路。日本著名教育学家木村久一曾经说过:“如果孩子的兴趣和热情能够顺利发展,就会成为天才。”遗憾的是,许多家长并不明白这一点,往往忽视孩子兴趣的培养,结果很多孩子的兴趣在萌芽时就被无情地扼杀了。

    人生中的成功是没有任何固定模式的,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个性,而且孩子的每种个性都有着成功的可能,关键在于作为父母的你如何发掘和引导孩子的个性。每个孩子也都有与生俱来的特质,父母应该能够发现,并且尽可能地用最适合的方式来爱他们并引导他们。不管父母采用哪种方法引导孩子,都要讲究顺其自然,不要强迫孩子。父母要懂得引导孩子如何走向成功,而不是用自己的思想控制孩子走向成功,这样即使孩子会在某方面取得一些成就,也同时会在做人方面失去一些东西。

    多数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存在着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代替孩子掌握他们的人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天职。但教育在于引导孩子做选择,而不是代替孩子做选择。

    一位教育家在学生“减负”后,曾经去过几所学校和孩子们聊天,他本来以为自己会听到孩子说一些减负后的乐趣。可是他听的到的却与他想的相反,一个五年级的小女孩愁眉苦脸地对他说:“在减负前,家里让我报了三个补习班,可是减负后,妈妈说我有时间了,又给我报了两个特长班。学校是减负了,可是我感觉更累了,简直是度日如年。”还有一个女孩对这位教育家说:“我家老是逼着我学弹琴,我对弹琴一点兴趣都没有,可是不愿意学妈妈就会很生气地训斥我,说什么这是一种特长,以后升学的时候可以加分!”教育家当然知道只为加分而学习自己不愿意学的东西是多么不值得,当教育家把这个观点告诉女孩时,女孩说:“要是你是我妈妈就好了……”

    父母对设计孩子的前途兴致很高,但孩子往往感觉苦不堪言,有些父母替孩子着急,所以就帮他们做这做那,花再多钱,受再多累就心甘情愿,但到头来孩子却并不领情,还常常因此与父母发生争执,这其中的原因就是父母没给他们自由成长的权利,而是想夺权代替他们成长。有些女孩虽然表达能力不强,但从种种行为上可以看出她们是讨厌父母的代替行为的。

    作为父母应该冷静地想一想,你是准备代替孩子过一生还是只能代替他一时,如果不能照顾她一辈子,那么何不让她学着自己去成长,而不是剥夺她成长的权利,父母与其包办和代替孩子的一切,不如和孩子做个知心朋友,看着和陪着他成长。在陪孩子成长的时候有以下几个注意事项: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不应该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

    从小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发现孩子的特长。

    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孩子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地投入到自己的选择中去。

    在孩子为自己的兴趣爱好付出辛苦的时候,父母不要过多干涉孩子。

    经常鼓励夸奖孩子,让孩子产生成就感。

    把女儿当成儿子来教

    女孩通常比男孩要敏感、内敛一些,其实从根源上说,还是因为女孩不如男孩自信、坚强。善于细心地观察外界事物是女孩的优点。但若过于在意外界的变化就会让女孩变得敏感。这对女孩的成长是不利了,作为父母面对女孩的敏感时,不妨教她们变得坚强一些,自信一些,有点男孩子的阳刚气,也就是说可以把她们当成男孩去养。

    有一个小女孩的学习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对此父母感到很欣慰,但让妈妈感到操心的是,女儿太爱哭了,经常为一点小事就哭鼻子。有一天,她刚回家就对妈妈说:“我不要去学校了!”

    妈妈放下手里的活问:“怎么了?

    “老师让我念课文,我读错了一个字,结果老师一指正,同学们都笑话我。”后来老师打来电话说女孩竟然因为读错一个字当场哭起来,老师想找她谈话,她也只是哭。

    妈妈问起女儿这件事的时候,女儿说:“那么多人面前出丑了,我真是太失败了。”

    妈妈才明白原来女儿是太敏感了,这让妈妈看到女儿的脆弱,她才意识到平时对女儿的保护有些过头,才让女儿受不了一点挫折,妈妈决定改变平时对女儿保护、附和她说的态度。妈妈对女儿说:“老师和同学们都没有恶意,他们只是在纠正你的错误,一个勇敢的女孩是不会为这错误而哭的,她们只想如何改正自己的错误。”女儿听完妈妈话,感觉有些诧异,不过她也没说什么,而是回到屋里琢磨妈妈的话。不过,自从那天起,女儿变得更加积极,而且很少哭了。

    有些女孩习惯用哭来面对这个世界,所以父母总是给她们过多地保护,其实,女孩并没有那么脆弱,只是父母不习惯放手让她们去坚强,多给女孩一些鼓励,相信她们有克服困难的能力,女孩就会慢慢地变得坚强、自信起来。女孩的敏感让她们过于关注外界的变化很,总是在意别人的看法,甚至别人一个表情都可以让她们联想到很多不利于自己的事情。而且她们一旦在心里形成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就会丧失努力的信心。

    很多女孩就是因为缺乏一些男孩子的勇气和自信,在面临困难挫折的时候很容易就放弃,如何让自己的女孩变得在面临困难挫折的时候不退缩,是家长们渴望解决的大问题,例如当你的女孩努力后仍出现失误,你该怎么鼓励她,下面就介绍几点作为参考:

    1.泪水换不到成功

    让你的女孩铭记这样一个道理:生活中有许多事情,仅仅努力去做了还远远不够,关键要看最后的结果怎样,没有好的结果就没有说服力;泪水换不到成功,只有用加倍的努力去争取成功。

    2.给你的女孩上好挫折教育这一课

    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未必是一件坏事,教育你的女孩如何面对挫折,同时更要教育你的女孩勇于承担责任。作为女孩的父母要教育女孩:“出现问题,要先从自身找原因,哭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一定要谨慎细心,要知道即使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出现问题,航天飞机也可能毁于一旦。”然后父母和女孩要共同分析,共同找出失败的原因。

    3.要抓住这一教育时机

    努力后仍出现失误,这对女孩来说是一次比较大的挫折,这时她需要的是安慰。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缺少的正是挫折教育。所以父母应当以人为本,让她正确面对挫折,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待她平静下来后,再与她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让你的女孩真正理解“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含义。

    4.经历风雨才能见彩虹

    告诉你的女孩做任何一件事情,只要你的女孩尽了全力,那就是无怨无悔的。然后父母可以告诉你的女孩跌倒不可怕,可怕的是跌倒了爬不起来。

    5.鼓励她继续努力

    女孩可能无法接受精心准备后仍然失败的结局。她们的感情还太脆弱,她们还不成熟,这就需要为人父母的你正确引导,父母要引导女孩正确看待失败,鼓励你的女孩不要因一时的失败而气馁,要一如既往地努力,永不放弃。

    6.站在女孩的角度考虑问题

    父母应站在女孩的角度上思考,理解她们心里的难过、自责、后悔和懊恼。对她们少一些管束,多一些鼓励和肯定,让女孩早日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帮助你的女孩树立自信心,让你的女孩能感觉到:我能行,下次我一定会成功,肯定能成功!

    家长需要以逸“代”劳

    在一个周末的早晨,妈妈醒了,女儿也已经醒了。这时妈妈故意装出难受的样子,对着女儿说:“我的手很疼,起不了床了,你帮妈妈一下好不好?”于是女儿蹦蹦跳跳地跑过来用力把妈妈扶起来。然后还像个小大人一样,安慰妈妈。

    她们一起收拾完毕,这位妈妈带女儿上街的时候,妈妈会对女儿说:“宝贝不要乱跑呀,看不到你,妈妈会害怕的。”于是女儿回过头对妈妈说:“放心吧,妈妈,有我看着你,不会走丢的,你可不要哭啊。”

    回到家,她们需要爬上五楼,对只有7岁的女儿来说,可能是件实在不愿意做的事情。以前进入楼梯的时候,她总会和妈妈说:“妈妈,我走不动,你背我好不好!”但这次,妈妈先说话了:“这么长的楼梯,妈妈可走不动了,好孩子,你背着妈妈好不好?”这时女儿努力表现出坚强的样子,对妈妈说:“妈妈,我拉着你的手走好不好,坚持一下就上去了!”当然,这时妈妈需要装得像确实需要帮助的样子。等到上楼的时候,妈妈也没有忘记真诚地向女儿说一声“谢谢”。

    而且自那以后,女儿再也没让妈妈背着上过楼梯,每次都是主动牵着妈妈的手“帮助”妈妈上楼。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妨早一些对女孩放手,自己图个清闲,也给女孩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总有些父母虽然嘴上说女孩子依赖心理太强,但还是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她们做许多决定,甚至在多操许多心后,他们的女孩不仅不理解他们,还会和他们的关系闹得很僵,这让家有女孩的父母感到不解——为什么付出反而成了错误?

    其实,不是女孩离不开父母,是父母离不开孩子,他们因为怕女孩受到伤害,就过分地保护女孩,不管孩子要做什么他们都会干涉,这是让女孩很反感的事,也是导致女孩生活能力、责任心差的主要原因,父母为她们包揽了一切之后,往往让女孩变得“笨”起来,于是女孩的依赖心理则会更强,这是个恶性循环,所以父母首先要解决的是自己对孩子的“依赖”,把不照顾她们,她们就会受罪的想法抛到一边,让她们自己去做一些事情,不要什么事都是包揽下来,要知道,你的孩子终有一天会长大,如果她们在小时候就学会独立,那么在成人之后,也会凭借自己的能力解决一些难题,她们总是要离开父母的,所以做为父母不如早放手,让女孩也早成熟一些。

    不妨学学故事中的这位妈妈做一个让自己变清闲的父母,女儿也会因此变得很坚强。如果父母总是在孩子面表现得前无所不能,就会使孩子缺少成长的动力,而且会让孩子产生喜欢依赖别人心理,在他们长大后会有许多的障碍无法跨越。有时,父母不妨用些方法让孩子自己做些事,或者让他们帮你做些事,被别人需要时,孩子自身会产生一种使命感和自豪感,这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当然,在你得到孩子“帮助”的时候,要懂得夸奖孩子。生活中的许多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是批评多于表扬的,即使孩子做得很好,也很吝啬自己的表扬。这样做会很伤孩子的心,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一个会教孩子的父母是不会吝啬表扬孩子的,他们会常常告诉孩子“你做得很好”。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在意父母的评价,当父母称赞或表示需要他们时,他们会有一种自豪感,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和乐观态度。现在有许多孩子都缺乏成就感,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对自己没有自信。父母对孩子的鼓励和需要,会让孩子产生很大的自信。当孩子产生自信时,才有可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当父母适度地表现自己没有孩子想像的那么能干的时候,不会让孩子看不起你,反而会加快孩子成长的脚步,让他们变得更强大。有时父母不妨让孩子自己遮风挡雨,这样才能锻炼孩子坚强的性格和气度。做个弱势的父母,你的孩子将会比你想像得更坚强。

    给女孩一个宽松的环境

    为了应付古筝考级,周末时古筝老师让所有孩子都加紧训练。那天在古筝老师的家里,有9个孩子,18个家长,把本来宽敞的屋子挤得水泄不通。

    因为小玉报考的级别最低,她的父母坐在人群中感觉有些难为情。当轮到小玉在众家长面前表演的时候,小玉的爸爸特别希望她能超常发挥。也许是因为人太多的关系,教古筝的老师脾气显然不是很好,她一反平时温和的态度,先是说小玉没弹出味道来,又说她指法不对。在老师严厉的指导下,小玉又弹了一首曲子,可是依旧没什么改进,还是弹得很快。这时小玉有些担心地看了看远处的父母,从她的表情可以看出她的情绪很紧张。

    爸爸看到小玉的表情,为了不给女儿压力,他立刻装出一副不是很在意的样子,可是,小玉妈妈的脸上却明显带着不满,于是爸爸悄悄地捅了捅妈妈。在小玉弹完离开椅子后,她已经满头大汗了。爸爸看小玉脸上有些汗,帮她擦了一下说:“你已经尽力了,没关系的。”听完爸爸的话,小玉顿时平静许多,她又看了看妈妈,发现妈妈也没有生气,小玉才真的放松下来听别的孩子演奏。

    过了一会,突然有一个孩子在别人演奏的时候哭起来,小玉爸爸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位家长看自己孩子的表现不好,有点恨铁不成钢,就悄悄拧了她一下,以示“警告”。可是孩子是不懂掩饰的,所以就哭出声来了。本来就有些烦躁的老师用余光看了那位家长一眼,示意他带着孩子出去。这时小玉也跟着一起出去了,爸爸也跟着小玉出去,原来小玉是要去安慰那个孩子。

    9个孩子都弹完一遍后,老师开始评价这些孩子了。其中有一个孩子弹的很好,受到了老师的极力称赞,于是老师把那个孩子的妈妈也请到台上,那位妈妈显然不善言辞,但脸上明显写着骄傲,其他家长都充满敬意地看着她,并向她请教教子经验。她甚至有些骄傲地说:“我没有什么特长,但是我一定要让女儿有一项特长,所以我对她很严厉,如果她弹不好,就不能吃饭。”

    听了她的话,不知道别人怎么想,但小玉爸爸是不想学习她这种经验的。刚出老师家,女儿很小声地问爸爸回家后她要把曲子练习几遍,这时小玉的爸爸回答的不再是一个具体的数字,而是说“练到你不喜欢练为止。如果你不喜欢弹的话,爸爸妈妈是不会逼你的。”后来,女儿反而越来越喜欢古筝了。

    父母不应该把自己未完成的目标寄托在孩子身上,更不能因此对他们施加压力,给他们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往往比给他们限制的条条框框好得多。当父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一部分时,就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一旦孩子不能很好地完成意愿,父母就有了恨铁不成钢的念头,进而限制他们的自由。

    现在很多家长不允许孩子玩耍就是恨铁不成钢最明显的表现,因为他们认为玩耍只是浪费时间,还会耽误孩子的学习。其实,这种对孩子的限制不过是家长对孩子玩耍的一种误解。玩耍也是孩子学习知识的过程,而且玩耍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也有很重要的作用。还有些家长认为男孩比较爱玩,而女孩就不是那么喜欢玩耍了,所以他们就给女孩安排这安排那,让女孩几乎没有玩耍的时间,这样做其实是限制了女孩的成长。

    小洁是初一的学生,学习成绩一直让妈妈很满意。她从小就是个很乖巧可爱的孩子,妈妈让她学习的时候她从来不跑出去玩。

    但近期,妈妈却发现小洁有些不对劲,她变得有些内向,不太爱说话了。直到有一天,宁宁对妈妈说:“我在学校一个朋友也没有,不想上学了。”妈妈才和小洁有了一次深入的对话。妈妈问起小洁不想上学的原因时,小洁说:“下课的时候同学们都出去玩了,只有我一个人在教室里呆着,没意思。”

    妈妈说:“那你为什么不和同学们一起玩呢?”

    “同学们都玩羽毛球,我一点都不会,人家都嫌我打得不好,和别人玩多丢脸呀!”

    妈妈突然意识到,这是自己的错误,她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却忽略了孩子爱玩的天性。而且小洁的自尊心很强,如果被别的同学嘲笑,她肯定不会向同学学习技巧的。于是妈妈在体育馆给小洁报名了羽毛球班,每天小洁写完作业就会去体育馆练习,在每周末的时候,妈妈还会陪小洁练习。没过多久,小杰书包里就多了一副羽毛球拍,小杰脸上又有了阳光般的笑容。

    时下,繁重的课业负担已经令女孩疲于应付,如果家长再限制她们玩耍的自由,对她们来说未免有些残酷。而且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发现,孩子只有在与孩子的交往中才能相互学习和适应,玩耍是培养他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不断完善自己的重要条件。玩耍对女孩来说很重要,这是她们与他人交流的一种重要途径。

    现在很多独生子女都有懒散和自私的毛病,从根源上来说,还是因为缺乏和别人的交流,不懂得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女孩适应社会的能力是父母给不了的,这种能力,是从她们们和别人交往的实践和体验中得来的。如果女孩只有知识上的优势,却没有与人交往的能力,她们就会在以后的生活中栽跟头。限制女孩自由让她们少了许多锻炼互相适应、互爱互助的机会,而且还会养成她们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以自己为中心的习惯。只有女孩真正走入朋友的世界,扮演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才会让她们懂得理解别人和认识自己。

    父母无法决定小“公主”的未来

    可能有一些父母认为,他们见过世面,经历过风雨,所以比孩子更懂得人生和社会,只有他们才知道时代发展的动向,为了不让孩子走弯路、吃亏,所以理所当然地要为孩子铺设一条光明大道。

    可以这样说,假如父母不是从自己的主观愿望为出发点,不是把自己的观点当成孩子的观点,而是分析孩子的潜力和优势,并对他们提出建议应该是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可我们看到的现状却是许多父母忽视孩子的兴趣,而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他们头上,结果造成了孩子的不幸,孩子不高兴,这恐怕不是父母所乐见的。女孩在这方面尤其明显,父母在小时候就习惯了女孩的顺从,而在女孩成长起来,又独立意识时,父母也已经习惯了为她们决定未来。

    李婷大学毕业后,就到银行上班,她毕业于知名大学的金融专业,工作又分配到与专业对口的银行,这的确很难得,而且在银行上班福利待遇好,收入也不错,又不用加班,所以周围的人都很羡慕她。

    可事实上,李婷过得并不开心,她觉得自己像个机器人,每天除了核对、记账之外,就是往计算机里输入数据,这些重复性的动作让她感到越来越烦躁,闷闷不乐的她经常对着自己的父母发脾气。

    原来这脾气并不是无缘无故的。李婷从小都是听从父母的安排,父母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在她选择大学的时候,他的父母已经在银行担任重要职位,因为有这个便利条件,他们想把李婷也安排到银行上班,所以他们就自作主张地为李婷选择了金融专业。可是李婷刚刚到了学校就知道自己辛苦不喜欢这个专业,可父母就是不同意她转其他专业,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李婷毕业后,父母也把她的工作安排妥当了。可是谁想到李婷工作的并不快乐,一说起工作就愁眉苦脸。当然,这种工作态度自然也接到了不少投诉,这让她的父母也觉得有些尴尬了,他们开始后悔当初没尊重李婷的意见,让她做自己喜欢的事。

    有些父母在潜意识中把孩子作为自己的光宗耀祖的工具或是私有财产,习惯性地支配他们的生活,即使在孩子有独立意识的时候,父母仍然不放手让他们自己做决定,而是依旧为他们决定一切。

    有许多父母把孩子当做实现自己没实现梦想的工具,要求他们为自己争面子,所以就一味地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头上,而女孩无声的反抗则被父母视为顺从。殊不知,父母的这种包办行为是对女孩心灵上的摧残。

    一位父亲曾经为了让孩子在上大学时能加分,就给女儿报了特长班,女儿本来就不喜欢爸爸给她报的特长班,所以觉得没有兴趣,甚至到了每天都想自杀的地步。这样的例子已经是屡见不鲜了。其实做父母的仔细想想,包办背后其实有自己的私心——虚荣。以前人们在一起会攀比生活中的一些东西,有了孩子以后,又发展到拿孩子攀比。如果自己家的孩子比别人家的孩子分数高、学习好,似乎就有了向他人炫耀的本钱。

    父母应该意识到,女孩是独立的个体,她们的生命是为了本身而存在的,你不过是陪着她们走过一段路,在这段路上,你可以引导她们,但绝不是为她们做决定。父母应该成为女孩的知心朋友,这样女孩才会愿意把心里话对你诉说,而你才能真正地帮到她们。作为父母应该认识到,帮她们做“决定”只会毁了她们的前程,人生路上不会一直有父母的呵护,摔跤往往会让女孩在今后的路上经得起挫折。妈妈应该把独立尝试的机会还给女孩,这时的女孩还小,她们有的是机会,摔一跤并不是什么坏事,反而会让她们学会自立。

    如果父母总为女孩做决定,她们会渐渐产生不满,如果不能用主动的方式表现出来,她们也会采取被动的方式表达。如果你总是不让自己的女孩去做决定或者替她们做好决定,那就无异于在扼杀她们的生命。这不是说教,而是女孩们的亲身感受。一个习惯为自己的事情做决定的女孩生命才有活力,也许她们会遇到一些挫折,可那些挫折终会成为她们的宝藏,让她们感觉生命是自己的,是充满色彩的。如果女孩只能按照你的决定去行事,即使父母的决定是正确的,也会让她们有一种窒息感,也可以说,随着女孩年龄的增长,她们知道的事情越来越多,能力变强了但却不让她们主宰自己的生命,她们就会变得缺乏激情。当她们意识到这一点时,虽然一直被教育顺从,但她们也会从种种方面进行不自觉的反抗,这就造成了控制欲望越强的父母往往教育结果不怎么好的现象。

    女孩其实更敏感,她们讨厌父母的强势安排,想要过属于自己的人生。所以父母不妨放手让女孩自己做决定,要知道生命的价值在于选择,就让女孩自己决定人生要怎么走。当然父母要给她们制定一条底线,即不做出轨的事,然后再放手让她们去做决定,在非常关键的时候,也要适当地帮助她们。

    父母应该做女孩的知心朋友,陪她们走一程,也要注意不要经常以“沟通”为名义,强迫女孩一定要什么事都向自己报告,孩子和成年人都希望有自己的空间。假如你太喜欢窥视女孩的秘密,那么女孩一定会用某些特殊的方式来捍卫自己小秘密,所以不要试图干涉她们的全部生活,还她们一些自由。

    放开手,让女儿拥有一个高起点

    在森林里有一只非常胆小的刺猬,它不敢自己出去,便成天跟在妈妈的身后,不离开妈妈的半步。可是有一天,刺猬妈妈身体不舒服,所以不能出去找吃的,而小刺猬又非常饿,所以它让小刺猬自己出去找一些东西吃。小刺猬虽然很害怕自己出门,但是没有别的办法,他也只好自己走出家门。

    走在路上,小刺猬总感觉有东西在它身边,森林里的一切事物都让它胆战心惊。突然它看到一个毛茸茸的东西把树枝弄出声响,小刺猬吓得边跑边大声喊:“救命呀,有老虎!”

    树上的猴子转身对它笑笑说:“我只是只金丝猴,不是老虎,别害怕。”小刺猬这才把头转过来,细细一看,果真不是老虎,它不禁为自己的胆小脸红起来。离开这,小刺猬继续向前走,结果没走多远,它就遇到了真正的老虎。这只老虎凶狠地看着小刺猬,张开血盆大口,要把它吃掉。小刺猬看到这种情形,吓得赶紧缩成一团。

    这反而让老虎为难了,这个小东西浑身是刺,如果要是真吃小刺猬,恐怕自己的嘴巴和舌头都要被扎得不成样子了,于是老虎就坐在地上,等着小刺猬把身体展开,它甚至在趴在地上打开了瞌睡。

    小刺猬一看老虎在这等着,它开始着急了,自己到现在还没回家,妈妈一定急坏了,而且它还没有找到食物,自己饿着,妈妈也在家饿着呢。没有别的办法,小刺猬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壮起胆子与老虎对抗。它把身子缩成一团,准备从老虎身边滚过去,结果一不小心把老虎刺醒了,老虎立刻精神起来,对它大声喊叫,但是小刺猬全身上下都是刺,它再发怒也拿小刺猬没办法,最后只好自认倒霉地走了。

    战胜了老虎,小刺猬继续上路寻找食物,到了晚上,它采了许多果子给妈妈,并把遇到老虎的事情告诉了妈妈。妈妈高兴地对它说:“你真是个勇敢的孩子,连老虎你都能打败。”小刺猬心有余悸地说:“我刚开始也很害怕,但是我实在没有别的办法了,所以才想和它对着干,而且后来我发现其实老虎根本对我无计可施,所以我就大胆地想从它身边跑掉,结果我成功了。”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中的宝贝,可能因为女孩给人印象柔弱的缘故,所以对女孩更是照顾在佳。总是为女孩考虑得过于周到,在五六岁时就把女孩十几岁的事情都安排的妥妥当当的。父母这样做是出于对女孩的爱,但这正是让女孩失去体验人生的机会。

    许多父母对孩子的干涉,可以说从他们刚出生时就已经开始了。大多数父母在孩子一两岁前,会整天抱着他们。到了3岁以后,孩子本应该具备一些自理能力,但父母的照顾却让女孩的这种能力消失了,甚至有的女孩在5、6岁的时候穿衣服还要父母帮忙。也许许多父母没有意识到,正是自己的事必躬亲造就了一大批生活能力缺乏的女孩;正是自己的过度保护,让女孩面对问题的机会减少;正是自己错误的教育方法,让女孩的生存能力减弱,更谈不上面对自己的人生。其实父母应该适当地对女孩放手,给她们一点自由发挥的空间,至少也要让她们能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这样才可以让女孩真正地体验到人生。父母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包揽她们生活的一切内容,父母不可能跟女孩一辈子,所以应该尽快让她们学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父母在决定放手前,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父母要意识到孩子不是你的私有物品。

    许多父母把女孩当成自己的一部分,希望女孩的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中。她们从不放手让女孩自己选择一些事情,因为她们认为自己的决定是对女孩最好的。这样的父母忽视了女孩的自主意识,也忘记了她们终有一天会离开自己的女孩。所以作为一个好父母,不要把女孩看得太紧,要让女孩慢慢去承担一些她们可以做到的事情,并学会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任,这对女孩的身心健康很重要。

    其次,把选择的权力还给女孩。

    父母在教育女孩的时候,应该民主一些,学会尊重女孩的选择。对于女孩的不同观点,父母尽量不要持反对态度。女孩有自己的看法,说明女孩不再依赖于你,而是在用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这时父母明智的做法应该是和女孩一起讨论他的观点,从而做出正确的引导。要切记,仅仅是引导,最后的决定权还应该在女孩自己手中。即使女孩的选择会让她们摔一跤,也不要紧,因为女孩的选择能力就是在一次次的尝试中提高的。

    多让女儿做点家务活

    有位10岁的小女孩,她负责倒家中的垃圾已经5年了。在5岁那年,她突然对倒垃圾产生了兴趣,一听到收垃圾的铃声就提着垃圾桶去倒。父母就对她倒垃圾的行为予以表扬,夸她能干,还经常在外人面前称赞她。这样就激发了女孩主动倒垃圾的自豪感,并且尽量将这一工作做得及时做得利索,慢慢地形成了习惯,把这项劳动看成自己的一种责任。

    父母应该放弃对女孩的溺爱,让她们多分担一些家务和责任。让女孩分担适量的家务,能够让她们感到家庭成员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应该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同时让女孩从劳动中找寻快乐,体会父母的艰辛,明白“不劳动者不得食”的道理。从小时开始培养女孩的独立生活能力,能让她充分体会到生活的艰辛。作为父母,不要包办代替女孩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她们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小敏的妈妈要求她洗澡后把换下的衣服直接放进洗衣机,小敏经常忘记,刚开始妈妈天天提醒,可是小敏嫌妈妈唠叨,特别抵触,有时即使小敏记得洗澡后要将衣服放进洗衣机,也会故意不放,还将衣服仍的到处都是。后来妈妈改变了策略,让小敏用本子记下每天都要做什么以及洗澡后该做什么事,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从此以后,小敏再也没有忘记把脏衣服放进洗衣机。

    想想你的女孩是不是平时比较粗心,比如经常上课忘记带课本、刚打扫两下就看不到人影……。有些女孩的父母对这种情况虽然恼火,但也习以为常了。但父母并不知道,女孩的这种坏习惯正是由于自己平时对她们过于宠爱造成的,父母认为她们的任务是学习,除了学习外什么不重要,如果女孩想帮父母做些事,父母总以怕他们碍事或者怕他们耽误学习而制止,时间长了,女孩就会养成不负责任和依赖的习惯,因为一切的责任都由父母代她们承担了,女孩不负责任和依赖心理形成的罪魁祸首其实正是养育父母。女孩过于依赖父母,多数和父母的过分溺爱分不开。有些女孩很任性,做什么事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而许多父母怕女孩受委屈,什么事都为女孩包办,什么事都由着女孩的性子来,他们没有给女儿正确的引导,才导致女孩的行为和性格出现偏差。

    如果父母在生活中总是有意识地让女孩承担一些责任,女孩会慢慢变得有责任心,不如让她们试着做一些家务,这是最简单也最方便的,让她们多接触和体会生活,体会自己以后将要过什么样的生活,让女儿尽自己的能力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从小时开始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让他充分体会到生活的艰辛。许多父母不愿意让小公主沾家务,可是到头来,那些从来不让女儿自己走路的父母只有一直抱着女儿走下去了。

    从小不做家务的孩子除了依赖心理强,没有自理能力,多半还有自私的毛病。许多有女孩的父母反映,孩子的头脑明明很聪明,但是去融入不到人群中去,人缘往往不是很好。其实父母在抱怨女孩的时候,忽略她们的一个缺点——自私,女孩的这个缺点也是和父母有关的,因为那些备受父母宠爱的女孩遇到事情总把自己当成局外人,而父母则是放纵女孩自私的人。父母要帮助孩子走出自私的心理,杜绝孩子自私性格的形成,自然不应该忽略对女孩日常的教育,因为培养女孩的责任心正是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来的,放弃对女孩的溺爱,先让她融入到家庭生活中,帮助你做一些事。当然,父母在让女儿做一些劳动时,也可要尽量把劳动游戏化,这样可以让女儿更有兴趣参加。

    教女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一位美国朋友戴维利用假期带着他的孩子到一位中国朋友家作客,他的孩子中有一个叫珍妮的小女孩,这是她最小的孩子,刚刚12岁。来到中国朋友家家时,他对这个小女孩印象最深,因为这个女孩背着一个显然和她年龄不大相称旅行包。

    有一次,两家人决定出去旅游,小女孩依很自然地背上这个大旅行包,这时中国朋友有些看不过去了,他对珍妮说:“这包太重了,我来帮你背吧!”,珍妮听完朋友的话,睁大双眼疑惑地看了看朋友,然后很有礼貌地说:“谢谢你,不过我自己的东西可以自己拿。”

    其实珍妮的父亲当时就在她身边,而且他的背包和女儿的差不了多少,要帮女儿拿包是轻而易举的事,这时中国朋友问珍妮:“你每次出去旅游都是自己拿东西吗?”珍妮笑笑说:“当然。”虽然那天珍妮背的包很重,可是她玩得依然很开心。

    这让中国朋友不由得想起自己看到过的一个和珍妮年龄相仿的小女孩:在一个下了很大雪的早晨,一个看上去十一二岁的小女孩正站在路边草坪的护栏上,表情很焦急,她指着马路上正在为她叫出租车的妈妈喊:“你能不能快一点,再拦不到车,我就迟到了!”再看马路对面的妈妈,正在一手抱着孩子的书包,抽出另一只向过往的出租车招手,她也急得满头大汗……

    这两个女孩的对比让人感慨万千,如果连自己的事情都做不好,又何谈与人竞争呢?而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不懂得竞争是不能生存的,所以父母与其代替孩子做事,不如教他们做事,就从电子学说的一句话——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开始,不要让这句话成为一句空话。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一种有责任感的具体体现,一个有责任感的孩子该他做的事他一定不会让父母代劳,她会自己整理玩具、书籍、书包等物品,也会自己收拾房间,这样的孩子最常说的话是“没关系,我自己来!”他们还会主动要求为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扫地、洗碗等,因为他们明白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有责任帮家庭做些事情。

    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对自己人生负责任的态度,作为父母没有义务和责任替他们包办一切。不要总拿自己是女孩做借口逃避责任,父母应该让女孩明白哪些是她自己应该做的。比如上学这件最平常的事:自己收拾书包和学习工具是最起码的事,女孩子心细,在这方面应该做的更好;每天早上闹钟叫你起床的时候,即使再想赖床,也应该准时起来收拾东西准备上学,上学不迟到便是一种责任。如果女孩总是习惯把这些该自己做的事都交由父母代劳的话,作为父母就需要反省自己了,因为你没告诉女孩这本是应该他做的事情,这会让她们变得缺乏责任感。在教女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时,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让女孩尝试接触生活中的各种事物

    为了避免培养出不能对自己负责的女孩,父母应该让女孩在小时候就尝试接触各种事物,培养她们的独立能力。也许在刚刚开始的时候,她们会给你添不少麻烦,或偶尔犯一些错误,也要让她们坚持自己做。这是教育女孩有责任心的第一步。

    2.父母要多鼓励女孩

    不管父母做什么事,都要善于抓住女孩的心理特点:女孩需要鼓励。当她们取得进步时,父母要及时对女孩的行为给予鼓励和赞赏。女孩掌握知识和发展人格的过程就像一个人从镜子里看自己,女孩会把别人对她们的评价当作一面镜子,然后按照这面镜子里的自己去计划自己的人生。如果父母是总说他做得不够好,她们就会放弃努力。父母的鼓励会让女孩觉得自己做得很好,女孩自信的性格就是在父母的鼓励中培养出来的,学会鼓励女孩是父母需要做出努力的事。

    3.让女孩学着从简单的事情做起

    教育女孩是一门艺术。父母要培养女孩的责任心需要自己耐心,让女孩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不要对她们期望过高。如果对女孩的要求过高,女孩会因为达不到父母的期望而苦恼,父母也会因为女孩没有进步而失望。要给女孩一个适应的过程。

    不要放任女儿的小毛病

    现在的家庭中多数都只有一个孩子,由于父母的宠爱,即使女孩身上有一些小毛病父母也会放任不管,而父母对女孩过度的关心和迁就更强化了女孩的这些小毛病。要知道,一个人的习惯并不是天生,而是后天养成的,许多习惯都是因为常做一件事而觉得理所当然应该那么做,所以说不管是哪种习惯都不要任由它发展,一旦它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便可能改变你的生活。每个爱孩子的父母都不应该放任孩子的毛病,否则女孩的小毛病若是养成了习惯,就可能会变成大毛病影响她们的一生。

    小晴每天放学回家后,总是习惯性地把衣服一扔就出去玩。而每天早晨上学的时候,她不是因为衣服被压得皱巴巴地不开心,就是为了寻找衣服浪费时间,她甚至还曾因为找衣服迟到过几次。所以,爸爸给定了一条规则:回家把衣服脱下来记得放到专门的地方,不然她乱扔的衣服只能被家长收起来,过两周后小晴才能再穿那件衣服。

    有一天,妈妈给小晴买了一件新衣服,爱漂亮的小晴很高兴地穿着它去学校了,看到同学们羡慕的眼光,小晴更是对这件衣服爱不释手。可是她放学回到家,却忘了爸爸给她定的规定,又随便把衣服扔到了客厅的角落。第二天起床吃过早饭,小晴把东西都收拾好找衣服的时候却发现找不到了,于是她问妈妈:“妈妈,我的新衣服呢?”

    妈妈问:“你放学后把衣服放哪了?”

    “大概是放在客厅里了吧……”

    “抱歉,孩子,按照我和你爸订下的规则,那件衣服你恐怕要等到两周后穿了,现在你最好去衣橱里再找一件别的衣服穿,否则你要迟到了。”

    看妈妈认真的表情,小晴也只好穿着旧衣服去学校了,不过从那以后,她改掉了乱扔衣服的习惯。

    事实上,女孩小毛病的形成和父母的教育态度以及方法都有密切关系,因此要让女孩克服小毛病还需要父母从教育方法入手,改变错误的教育态度和观念。女孩的小毛病其实就是家庭培养出来的,现在许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因此女孩被当成了掌上明珠。有些父母为了女孩费尽心血,什么事情都帮她们包办了,女孩有什么需求也随时满足。然而父母忘了女孩在一次次地被满足之后,就开始有以自己为中心的想法,这便是她们毛病形成的根源。

    而放任孩子的毛病又是许多父母的通病,他们往往认为孩子还小,以后就会慢慢改掉这些毛病,其实这种想法是极为错误的,放任孩子的毛病不仅不会让孩子慢慢变好,而且还可能给你的孩子带来一定的“副作用”。被父母当成“小公主”的女孩总是副唯我独尊的架势,有些女孩在性格中存在毛病,她们往往只顾自己,自私自利;还有些女孩在生活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毛病……女孩的小毛病不仅让父母们头痛,而且已经成了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要纠正女孩的毛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为女孩的父母,要让女孩明白小毛病不改就会变成大毛病的道理,要耐心地从多方面做工作。

    比如和女孩约法三章,并让她们坚持去做,这样的确可以让她们改掉许多坏习惯。女孩在8——12岁时是形成一些习惯的最佳阶段。但是由于此时的女孩辨别能力有限,所以很容易分不清哪些是好习惯,哪些是该改掉的毛病,所以父母有必要给女孩订下明确的规定,比如关于讲卫生、勤劳、守时的习惯等,父母很有必要让女孩明白遵守承诺的重要性,也要有一定的奖惩制度,这样才能让女孩改正小毛病,养成好习惯。

    培养女孩的耐挫能力

    童话作家安徒生住在丹麦富恩岛上的一个小镇,岛上住着许多富人,但他的家却很贫穷,父亲是个鞋匠,母亲靠给别人洗衣服挣些钱。那些富人的男孩为了显示自己的尊贵,从来不和安徒生一起玩,有时还会骂他穷鬼。安徒生一家三口都挤在一间小屋子里,家里也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是那些富人废弃的东西被父亲捡回来重新修理一下,庆幸他的父亲有一双巧手,这样一间破烂的小屋子,父亲却把它布置得像一个博物馆,这些被重新修过的东西把小小的房间塞得满满的,父亲经常给他讲故事,还送他一些自己雕的木偶,安徒生自己给这些木偶缝制一些衣服,把它们扮成各种角色,用这些木偶配合父亲故事里的情节表演,为了使表演更生动,安徒生还经常到街头去观察那些他平时接触不到的人,看他们平时是怎样生活的。这种经历对他以后的创作有很大帮助,安徒生能够写出《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脍炙人口童话故事,与他小时候的这段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

    一个能够承受挫折的人,他内心一定有一种坚韧的力量,这让他们敢于面对生活。可是由于现代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所以从一出生就注定要受到父母加倍的宠爱,然而正是这种宠爱让孩子变成了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雨,一旦经历失败或者别人的不认同时,从这种教育方式下走出来的女孩子往往变得过分自卑或者产生其他心理疾病。

    经常有新闻说,孩子因为父母批评离家出走或者因为忍受不了学习压力而变得行为失常,有些甚至走上犯罪道路。这些现象都让父母们感到困惑,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这么差?其实只要父母教育得当,适当地给孩子一些挫折教育,多培养他们的耐挫能力,就能避免这种情况,让孩子在父母的关爱下茁壮成长。

    对女孩耐挫能力的培养更是势在必行,如果一个女孩耐挫能力强的话,她在挫折面前就不会过分紧张,同时能够乐观、积极地找到应对挫折的方法,而耐挫能力较差的女孩则会因为挫折变得对生活丧失信心,这对她们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

    女孩的耐挫能力其实是父母“宠”出来的,可以说一个自信的女孩一定是有很强的耐挫能力的,只有让女孩充满自信,她们对生活中的打击才能不那么敏感。

    而女孩的自信又来自于父母的夸奖和自身的成就感,父母应该学会在生活的小细节中培养女孩的自信,肯定她们的成绩,并激励她们挑战挫折。父母不妨从日常生活入手,适时、适宜地提出女孩力所能及稍稍克服困难就获得成功的要求,给予她们独立锻炼的机会,才能让女孩体验成功的快乐,这样女孩的自信心提升了,耐挫能力也很快能提升。

    妮妮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可是在考上重点初中以后,妮妮情绪明显低落,学习成绩也是一天不如一天了。

    爸爸发现了这个情况,问妮妮是不是遇到什么问题,有什么心事。妮妮没有回答,反问爸爸:“爸,你说我是不是很笨呀?”

    爸爸说:“你不笨呀,怎么这样说?”

    “我们刚刚入学的时候,每个人都做了一套智商测试题,结果同学们的分数都很高,只有我是最低的。”

    爸爸说:“可是考学的时候不是按智商来分,而是按成绩来分的。而且智商和能力并不相等。智商只是用来检测弱智儿童的,聪明和笨并不能用智商来评价。”

    “可是我总觉得自己是最笨的人,连老师提问的时候我都不敢举手。而且我和同学们一样学习,一样复习,自己的学习成绩却越来越差。”

    爸爸说:“这主要是你在心里为自己施加了压力,你总觉得自己笨,就是对自己失去信心,所以你会对学习产生抗拒心理。现在开始,你试着把自己心里的包袱放下来,你的成绩就能提上去。”

    妮妮虽然对此半信半疑,仍然照着爸爸的方法做了。从那天起,妮妮又恢复了朝气。在学习的时候,什么也不想了。到期末考试的时候,妮妮的学习成绩排到了全校前5名。

    影响女孩承受挫折能力的首要因素就来自于父母的过度呵护。由于怕女孩在生活中受到伤害,父母对女孩实施了全面包办,不让她们有自己实践的机会,从而遏制了女孩的自由发展,使她们的能力得不到提升。要知道父母的保护其实是剥夺了女孩成长的权利。只有能够承受挫折的女孩才能在以后的生活中直面压力,可是女孩承受挫折的能力并非天生的,而是和父母教育有很大关系。所以父母为了女孩的将来,应该在她们还小的时候培养她们的耐挫能力。

    灌输给女孩“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

    女孩们似乎天生胆子比较小,她们会害怕小虫子;会因为怕黑不敢自己在房间睡觉;她们不敢尝试新鲜事物;不敢……好像女孩天生就是懦弱和胆小的代名词,其实并非女孩天生懦弱,女孩的性格与父母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有些父母在女孩还小的时候,她们一哭就会恐吓她:“别哭了,再哭狼外婆就要来了,它可是很喜欢吃爱哭的孩子。”小女孩并不知道世上没有狼外婆,她们很容易就会对父母的话信以为真,并对此产生很深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会延伸到她们的生活中,让她们慢慢变得怯懦起来;除此之外,还有些父母对女孩过分溺爱,这是让女孩胆小的原因,当她们想自己做些事情时,溺爱孩子的父母会说“不要自己削苹果,刀子会伤到手,我来帮你削”、“别拿碗,小心烫着”,父母的过分保护会给女孩一些消极暗示。在父母的过分溺爱下,女孩通常会变得娇纵和怯懦,因为许多事女孩从未亲身体验过,对于实际去做一些事情,她们会有畏惧心理,而且一旦面对失败,这种教育下的女孩通常会变得自卑或者焦虑,这对女孩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所以父母应该放弃对女孩“护犊”式的教育,让女孩变得勇敢一些,坚强一些。

    采儿上小学三年级了,说实话,她长得不算漂亮,可以说在五官上她几乎继承了父母的所有缺点塌鼻梁像和黑皮肤像爸爸,小眼睛像妈妈,在学样里一群漂亮的女孩子中,她确实显得有点不如人意,甚至有许多朋友当着采儿的面儿就对她父母说:“你说这么漂亮的妈妈怎么生个黑女儿来?”每当有朋友这么说的时候,采儿的父母都会笑着回答:“采儿随她太祖父,他是个立过站功的英雄,是全家人的骄傲。采儿身上就有祖父的影子,是个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孩。”

    的确如此,采儿爸爸妈妈说很正确,采儿就是个独立性强,思维活跃,胆大且有主见的女孩,而且她还很善于团结其他小朋友。

    有一次,学样举行了一场拔河比赛,是抽签分组的,每两个同学一组。跟采儿抽到一组的是一个很瘦小的男同学。这个男孩因为没有完全掌握拔河的动作要领,再加上身体素质不是很好,最后他们虽然都很努力,但是还是在第一轮被淘汰出局了,当然,被淘汰的还有其他几组队员。说到底,三年级的孩子还小,那些被淘汰的同学都因为不能继续比赛开始大声哭起来,尤其是和采儿做搭档的小男孩哭得最厉害。这时采儿不但没哭,她反而跑过去安慰那个男孩:“我们以后好好练习,等过些天再参加比赛就能赢了,输一次没关系的。”

    后来经过他们两个星期的努力后,在学校再次组织接力比赛的时候,采儿主动找体质很弱的小男孩做搭档,他和采儿配合默契,而且加上个子小和灵巧的优势,几乎没费什么力气,他和采儿就拿到了第二名。这下子,男孩表现得兴高采烈,不过采儿却比他显得沉稳多了,她只是拿着奖杯向爸爸妈妈远远地示意。

    除了在帮助同学上采儿是把好手,她还是老师的好帮手,采儿会快快乐乐地帮助成绩不好的同学,也会在课余时间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这让教过采儿的老师很喜欢她,教过她的老师都说采儿心理素质好,是个不简单的小姑娘,脸上总带着自信的微笑,大家都觉得她很阳光也很可爱。

    采儿之所以这么小就显露出自信的气质和父母的教育是分不开的,正是因为他们灌输给采儿的精神,才让采儿对自己的印象多于人们的负面评价。采儿的父母就是对女儿灌输长得平凡没关系,胜不骄,败不馁的自信比漂亮宝贵的理念,一句“像外祖父”,结果他们的女儿就真成了外祖父式的“小英雄”。

    让女孩子“吃得苦中苦”

    许多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也见不得让孩子受一点苦。于是有很多孩子从小就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父母的溺爱,让孩子缺乏吃苦和独立的精神。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就足够了,这种观点是极不可取的,有些父母们除了对女孩的学习坚决不肯妥协外,其余的事都持“好商量”的态度,其结果是女孩空有好成绩,却缺乏做事的能力,这让她们在生活中处处碰壁,慢慢地失去自信,不仅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连让父母感到最骄傲的学习成绩也会跟着下降。这样教育观念下培养出来的孩子自然就不会具备自立和自强的能力。请家长们想像一下:孩子到十几岁还不会自己洗衣服,这样的孩子成人要怎样独立面对困难?

    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说:想要成为幸福的人,首先就要学会吃苦。能吃苦的人,一切的不幸都可以忍受,天下没有跳不出的困境。当然,孩子毕竟还小,他们认为在没有经过锻炼的情况下,不习惯、不愿意吃苦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家长却应该灌输孩子“吃得苦中苦”的精神,父母不应该为心疼孩子就不让他们吃苦,要知道,吃苦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得到幸福。

    一天,明明的妈妈去同事家串门,刚好同事刚6岁的女儿也在家中。明明的妈妈看到同事的女儿正在自己洗袜子。

    她问同事:“孩子这么小,怎么让她自己洗?”

    同事回答:“因为她不会,所以让她学着洗。”

    明明的妈妈说:“可是她也洗不干净呀。”

    同事笑笑说:“这没什么,多洗两次就可以了,总有一天,她会洗干净的。”

    明明妈妈开玩笑地对同事说:“你不是拿锻炼孩子的幌子偷懒吧?这么做妈妈的真少见”

    同事笑笑,说:“上次我去你们家倒是看到你在偷懒了。你儿子想帮忙收拾屋子,你怎么不让他收拾?”

    “我是怕他给我捣乱,他也不会做,只会让我更麻烦,而且他现在的学习压力也大,所以我就帮忙喽。”

    “孩子怎么可能一下子就学会东西,他们总要有一个学习和亲自体验的过程。孩子现在多摔几个跟头,以后的生活才会更顺利,如果等到长大再摔跟头,恐怕就不好了。也许开始的时候他们做不好,会气馁,但在你的鼓励下,慢慢他们就会做好的。你想一下,孩子刚学习走路的时候是不是摇摇晃晃的,可是你也没因为他会摔跤就不让他走路;他们刚学说话的时候,发的音大家都听不懂,你也不会因为他说不好就不让他继续说了……孩子不可能一下做得很好,但我们不能放弃让他们尝试,他们正是在父母的激励下学会了走路和说话。所以培养孩子就要让他们多做些事,不怕他们做不好,只要做就可以。”

    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如果孩子就养成贪图享乐的习惯,他很难理解父母的艰辛,而父母过度溺爱孩子,则让他们产生了不劳而获的想法。很多孩子已经工作了,仍不自食其力,依然靠父母养着,这种现象其实有父母的教育方式的原因,也许在孩子小的时候,只注意他们的成绩,而忽略了孩子意志品质的培养,也没有刻意让他们吃一些苦,明白生活的艰辛,不能不说这是教育上的失败。

    女孩的柔弱和乖巧总让父母舍不得让她们吃苦,结果却往往让她们的人生输在了起跑线上,因为父母只是替她们遮挡一时,却没有替她们遮挡永远,在需要女孩独立面对生活的时候,她们往往变得不知所措了。事实一再证明,要想取得成功,只有头脑是不够的,还需要具备独立、坚韧、自制等良好的性格。因此教育专家认为,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为他们做太多事情,会严重影响孩子的独立意识,这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极为不利。所以父母应该改变自己以往的做法,多让女孩做些事,多让他们吃些苦,想让女孩成才,是要通过让她们吃些苦来磨练她们意志和品质的。

    让优越的女孩不娇纵

    女孩大多数比男孩依赖父母,而且很多父母也喜欢让女孩依赖。而依赖是娇纵的前提,即使是再优秀的女孩如果沾染上娇纵的习惯,也很难在生活中走得顺利,她们的生活已经不能没有父母,可是理智的父母应该明白:生活与性别无关,女孩也总有一天要独自面对生活,独立是她们的必然发展趋势,所以父母应该教育自己的女孩不娇纵。

    在萌萌还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开始培养她的自理能力。萌萌刚刚开始学习走路的时候经常摔跤,但父母并不会过去扶她,而是对她说:“女儿乖,你肯定能自己站起来的。”在萌萌站起来后,爸爸妈妈会说,“萌萌真行”;在萌萌刚3岁的时候,一家人出去旅游时,萌萌也要背上放着自己的奶瓶和其他东西的小书包。

    有一次,萌萌和父母去朋友家做客。过了很长时间,在他们准备离开去客厅换鞋的时候,发现朋友家的小狗不知把萌萌的鞋带叼到哪去了。朋友对他们说:“萌萌穿多大的鞋?我女儿有双鞋还没穿……”

    萌萌的父母听完朋友的话,说:“没关系,这是萌萌自己的事,让她自己处理吧。”

    这时,只有5岁的萌萌先是想了一下,然后动手解下头上的皮筋,对着鞋比量一下,刚好合适,这样她的鞋又能穿了。

    在培养女孩的时候,父母的爱有时便成了美丽的陷阱。有些时候,是父母带着女孩误入歧途的,许多父母觉得女孩天生脆弱、胆小,所以要给她们更多的呵护,让女孩免受失败之苦。父母的确该给女孩关爱,但有一个前提——不把女孩看成“弱者”,只有在父母理性的爱女孩,女孩才能更快、更健康地成长。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女孩大多是父母非理性的爱培养出来的。小时候,女孩也许曾有过爬树的想法,但家长却常是用“以后千万不能这么做,太危险了……”之类的话来教育女孩,试想如果是男孩喜欢爬树的话,父母最多只是告诉他们“小心一些”。父母态度的差距其实是在无意中给了女孩一种信息:女孩是需要保护的,是天生的弱者,没有父母,她什么也做不好。而这种暗示的结果则是女孩真的不再努力做自己“不能”做的事,所以她们理所当然地要依赖父母。父母的确要给女孩更多关爱,但是关爱并不是让女孩一直在幸福中,体会不到失败和挫折,这样她们便不能吸取经验和教训,没有经验的孩子是无法成长起来的。

    父母必须明白,女孩自己能做什么,不仅取决于她们的聪明程度,而且也取决她们对生活的适应能力。所以父母不妨让女孩做她们力所能及的事情,要知道那种事事依赖、处处顾惜的女孩总是期待照顾,怀疑自己的能力。当然,父母也不能把女孩毫无思想准备就置于新情景之内,突然让她们试着自立,也会让女孩因受到突然的挫折而失去信心。父母应该让女孩试着尝试自己做事,让她们知道即使犯错误也是被允许的,放手让女孩自己去想、去做。父母要做到君子动口不动手,可以多对她们提些意见,但是不要做些必要的帮助,可以每天给女孩些简单的任务让她独立完成。

    要知道,在孩子们的心中,父母就像神一样,是无所不能的。尤其是依赖性比较强的女孩子,在她们心里,父母更是神通广大,在她们看来,几乎是想要什么她们就能从父母那里得到什么。但是这种教育方法并不科学,除了父母会感觉很累以外,所教出的女孩也会有一些性格上的缺陷,比如懦弱、缺乏责任心等。因为父母太能干了,他们把一切都代劳了,当女孩习惯了被动地接受时,她们也会视父母的付出为理所当然,很少产生感恩的念头。而父母若是相对表现得“懒惰”一些,女孩则会知道自己照顾自己,有的女孩还会主动担起照顾别人的责任,这些女孩在长大后,生存和适应能力也会比其他人强。

    就算是女孩,也不能对她百依百顺

    一位妈妈用自己毕生的心血把女儿培养成人,女儿上了大学,也得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但女儿对妈妈的态度,却和妈妈对她的正好相反。女儿一点不顾及妈妈的想法,做什么都是我素,并把妈妈看成是个陌生人一样。妈妈被女儿这样的行为伤透了心,她认为女儿的心理肯定有问题,于是,决定为女儿找一个心理医生。

    找到心理医生后,心理医生问这位妈妈:“当你的女儿第一次自己穿衣服的时候,扣子扣错了,你是不是改让女儿穿带拉链的衣服?”这位妈妈点头称是;心理医生又问:“当你的女儿第一次帮你打扫房间时衣服弄脏了,你是不是再也不让她接触家务了?”这个妈妈有点诧异心理医生的料事如神,心理医生接着说“当女儿第一次自己用2个钟头整理房间时,你是不是嫌女儿动作很慢,就不让女儿整理了?”这个妈妈更加诧异的盯着心理医生。“当你的女儿在大学毕业后,你是不没让女儿自己找工作,而是动用了自己所能调动的关系给女儿找了一份衣食无忧的工作?”这个妈妈惊愕地从椅子上站起来,问“这些你是怎么知道的?可是,即使我对女儿这样付出,却落得现在的结局,这是为什么呢?我以后又该怎么做呢?”

    心理医生说“我是从那件带拉链的衣服上知道后来的事。至于你以后该怎么做,你只能在她生病的时候带她去医院,当她准备结婚的时候,你把房子给她准备好,当她没钱花的时候,你要尽快把钱送到她手里……这是你今后该做的事,其他的我也无能为力了。”

    其实,女孩从婴儿时就明白用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此时父母的尽量满足只会让女孩变得娇纵。美国家庭心理研究者认为,对于孩子提出的物质要求,只要满足四分之一就可以了,过多满足孩子则是一种溺爱。很多父母说说:“这么小的女孩知道什么?长大了她自然能懂事。”但结果却是越大越难培养。所以父母为了女孩的前途着想,应该重视起对她们的教育,对她们百依百顺不是爱她们的方式,而是毁女孩前程的毒药,这只会给她们以后制造痛苦,在父母百依百顺的养育下长大的女孩往往受不了生活中的种种“钉子”,一旦遭遇挫折,身心就会受到影响,变得很难适应社会。

    如今许多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父母的百般宠爱,父母对他们有求必应、百依百顺,父母的爱是为了让女孩过得幸福,但最终的结果却往往让父母的期望落空,这种教育方式的女孩往往好发脾气、任性,这不仅让父母感到难堪,对女孩本身也是没有好处的。

    许多父母对自己的女儿宠爱有加,对她们的要求也自然百依百顺,面对古灵精怪的“小公主”,父母们一直是百般呵护,但是谈起烦心事,也有不少,“有人说男孩不好管教,我看女孩是越大越不好管教。有时你说她一句,她还你十句,她比你还有理”、“我闺女每次一犯错误就说来话长地和我争论,搞得我都不知道说什么好”……

    可是父母应该明白,女孩毕竟还小,思想很容易走极端,如果父母不加分辨就顺从她们的意愿,很可能让女孩养成偏执、极端的性可。无疑,这对女孩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所以作为女孩的父母,不必对她们百依百顺,要让女孩懂得尊重和信赖父母,听从父母的意见。

    当然这里所说的听从并不是孩子必须对父母的绝对服从的意思,而是应该在信任、理解和尊重女孩的基础上,让女孩对你的观点心服口服。

    父母应该做到严爱结合。严爱结合是对女孩教育最好的方式,这样既能教育女孩,又能不伤害她们的自尊。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对女孩严格要求,不放过她们犯的小错误,但要记得在严格教育之后,要安抚女孩的情绪,让她感受到父母是爱她的。这样,女孩既受到了教育,也不会对父母有抵触心理。

    在教育女孩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要用絮絮叨叨的方式,这会让女孩变得对父母反感,许多母亲反应,自己每天苦口婆心地对女儿教导,结果女儿反而不听话,而那些很少管教女儿的父母在关键时刻的一句话,有力挽狂澜的功效。由此可见,抓大放小的教育方式可能更有效果。

    多给孩子一些“逆向”关怀

    有一所大型动物园发生一件奇怪的事,他们园内的鹿健康状况堪忧,后来几乎到了濒临绝种的地步,政府不得不下令以巨资抢救这些野生的鹿,但是花了许多资金也没有一点效果,这让园长很发愁。

    后来,有一位聪明游人向动物园提了一个看起来有些荒谬的建议,但当他把其中的原因说出来时,动物园管理者将信将疑地照做了——几只凶残的狮子放进鹿的领地。这样一来很多老弱病残的鹿都被狮子吃掉了。而那些未被狮子吃掉的鹿则为了逃避狮子的追捕重新拼命奔跑起来,这些留下来的鹿群身体日益健康了。原来这些鹿只是因为缺乏锻炼而濒临绝种危机,它们因为没有天敌,又不用为觅食担心,所以繁殖地很快,虽然这曾让鹿群一度兴旺,可是因为不再锻炼,它们中的病残者也渐渐增多。这个聪明人的建议其实正是对鹿群的“保护”,这种保护方式也被称为逆向关怀。

    动物是这样,人也是一样的,对于孩子的教育,更应如此。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家有女孩便望女成凤,希望她们在社会上能够有所作为,这是父母普遍的心情。可是很多父母不顾客观实际,生活上对女孩处处溺爱,甚至有求必应,使女孩成了养尊处优的“小公主”。这种爱女孩的方式极易造成她们依赖、消极、脆弱、懒惰等不良心理,对女孩的健康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

    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挫折,人类同挫折的较量正是对人类意志力和生命力的全面检阅,挫折一旦降临,不管你愿不愿意都得去承受。但这种承受有心理主动承受和心理被动承受之分,心理被动承受者承受挫折时,心理却始终不愿接受现实,对挫折的抗拒心理不但不利于事情发展,还会削弱抵抗挫折的能力。心理主动承受者则正好相反,他们会主动想办法克服这些困难。对待痛苦和灾难,有的女孩首先表现出来的是不相信自己,选择逃避,如果挫折已经来临,只会一味逃避,那就是弱者的行为,而且逃避并不能避开挫折,面对挫折重要的是心存希望,这时父母不妨把挫折教育当成对女孩的一种考验,这样她们所承受的挫折才会有价值,她们对待困难和痛苦的态度是才衡量他们能力的标准。

    挫折在人生中是不可避免的东西,有时一件事情对一个成年人可能不算什么,但对未成年的女孩也许算得上是一种挫折,因为挫折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也不会有任何预兆和提示,所以人们对挫折都有一种恐惧感。其实挫折能让女孩变得更成熟,也是她们人生的一笔重要财富,只看女孩会不会利用它,应对挫折的最好办法是接受它并战胜它,并在挫折中发现希望,如果仅仅让女孩接受接受挫折教育,却不灌输给女孩正确对待挫折的方法,也只有让女孩白白吃苦而已。所以父母在教育女孩时也要适当地给她们一些逆向“关怀”,面对你的女孩,要学会硬起心肠,把一半的爱藏起来,也要学会讲一些逆向“关怀”的方法:

    1.让女孩吃一些该吃的苦,受一些该受的累

    要让女孩理解一切拥有的东西都来之不易。不然,她们很难珍惜拥有的东西,以至于变得身在福中不知福。

    2.让女孩多碰一些该碰的钉子

    家长总是时时为女孩的生活安排得天衣无缝,这让女孩失去了很多了解世界的机会,但是父母的保护却可能让女孩的未来碰更大钉子,所以不如现在就放手让女孩碰一些该碰的钉子,就像鱼注定要在水里生活一样,假如你好心为它套个救生圈,只会让鱼失去生存的能力。

    3.逆向“关怀”不是让女孩失去乐趣

    一个女孩如果显得过于老成,做什么事都像成人一样,那么她们很可能已经失去了天真和童趣,谁都希望有个美好的童年,所以逆向“关怀”并不是剥夺她们天真的权利。

    4.让女孩多动脑子

    女孩有自己的想法,所以父母应该多给她们一些空间,这样可以让她们懂得什么是生活,还可以锻炼她们的应变能力。

    5.有时候要让女孩走些弯路

    如果只有结局没有过程,只有成功没有挫折的话,就像凭白无故地给了女孩一个毫无意义的冠军。而且父母提供的捷径女孩未必买账,即使她们真的按照父母的想法走上捷径,也不一定能走得安心,她们更可能对自己未走的充满期待。

    6.多和女孩说说你的讲道理

    对于女孩的疑问,父母应该有个明确的答复,免得让她们胡乱猜测,父母的含糊不清,极易让女孩理解错误。

    7.多听听女孩的意见

    父母要学会尊重女孩,不要什么事都按照自己的意思来,女孩的意见有她们独特的视角,也许她们提出的建议正好弥补了成年人的一些局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