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食话-小食琐碎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北方人讲究实惠,苏州人则讲究精细,小食点心,无不做得异乎寻常,就是所谓“少吃多滋味”,让食客永远存着一点对美食的回味。周作人在《北京的茶食》里说得很清楚:“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最典型且最普遍而常见的,便是苏州的小馄饨和豆腐花。小馄饨盛在白瓷的尖底浅碗里,数量不会太多,清澈的汤里漂浮着几只兰花似的馄饨,半透明的皮子薄如蝉翼,中间透出一点粉红色,汤面上洒一层橘红色的虾子,其色泽和形态,使人食欲大动,津津有味地吃完,意犹未尽。再如豆腐花,主料就是未经滤水的嫩豆腐,用一把浅得像一片圆叶似的铜勺,撇上两片嫩豆腐,放入滚开的汤中烫一下,连汤带豆腐盛入浅碗里,几粒虾米,几丝肉松,几根榨菜,几片紫茶,几滴辣油,实在轻柔得很,说是吃了,实际并没有吃到什么,说是没吃,却品尝到了美味。确乎苏州的小吃,并不在于果腹,而在于品尝,当年黄天源的鲜肉汤团,被人赞赏的,并不是它的味美肉大,而是皮薄汤多,这就是苏州小吃的精髓,评弹艺人蒋月泉在说书里对此有过生动的描述。

    小食、点心、茶食诸多名目,大概也不能细分。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二说:“世俗例以早晨小食为点心,自唐时已有此语。按唐郑傪为江淮留后,家人备夫人晨馔,夫人顾其弟曰:‘治妆未毕,我未及餐,尔且可点心。’其弟举瓯已罄,俄而女仆请饭库钥匙,备夫人点心,傪诟曰:‘适已给了,何得又请。’云云。”小食一词,或还更早,王楙《野客丛书》卷三十说:“或谓小食亦罕知出处,仆谓见《昭明太子传》,曰:‘京师谷贵,改常馔为小食。’小食之名本此。”《清稗类钞•饮食类》也说:“世以非正餐所食而以消闲者,如饼饵糖果之类,曰小食。盖源于《搜神记》所载,管辂谓赵颜曰:‘吾卯日小食时必至君家。’小食时者,犹俗所称点心时也,苏、杭、嘉、湖人多嗜之。”至于茶食,洪皓《松漠纪闻》卷上记道金国婚俗,“男女异行而坐,先以乌金银杯酌饮(贫者以木),酒三行进大软脂、小软脂(如中国寒具)、蜜糕(以松实、胡桃肉渍蜜和糯粉为之,形或方或圆,或为柿蒂花,大略类浙中宝塔糕),人一盘,曰茶食”。可见所谓小食、点心、茶食等,无非是正餐之外的享用,有的虽然也可以作为正餐的一品,但其意义,主要还属于消闲的零食。

    苏州小食点心,不少是由家制而成为市货的,陶穀《清异录•馔羞门》就记道:“吴门萧琏,仕至太常博士,家习庖馔,慕虞悰、谢讽之为人。作卷子生,止用肥羜,包卷成云样,然美观而已,别作散饤麦穗生,滋味殊冠。”而其坊肆由来已久,雪糕桥、沙糕桥、水团巷、豆粉巷等地名,大概都是南宋以来的行业集中之地。乾隆时钱思元《吴门补乘》卷二说:“苏州方物,著名前代,如山楂饤、山楂糕、松子糖、白圆、橄榄脯及带骨鲍螺之类,已载张岱《梦忆》。今河山既异,名物亦更。其以姓名著者,有方羊肉、袁小菜;以混名著者,有野荸荠饼饺、小枣子橄榄;以地名者,有野味场野鸭、温将军庙前乳腐;以招牌名者,有悦来斋茶食、安雅堂酉包酪。若其之类,不可胜记,虽为小食,雅负时名,苟遇泗水潜夫,定采入《市肆记》矣。”至嘉道年间,钱思元所举小食点心名品,有的依然尚在,更增加了不少,据顾震涛《吴门表隐》附集记载,“业有招牌著名者”有“有益斋藕粉”、“紫阳馆茶干”、“茂芳轩面饼”、“方大房羊脯”,“业有地名著名者”有“鼓楼坊馄饨”、“南马路桥馒头”、“周哑子巷饼饺”、“小邾弄内钉头糕”、“善耕桥铁豆”、“百狮子桥瓜子”、“马医科烧饼”、“锵驾桥汤团”、“甪直水绿豆糕”、“黄埭月饼”、“徐家弄口腐干”,“业有混名著名者”有“曹箍桶芋艿”、“家堂里花生”、“小青龙蜜饯”等。时过境迁,如今这些小食点心已很难一一去稽索了,但它提供了当年苏州特产的一份名录,那是非常难得的。至于市廛景象,在乾隆二十四年徐扬绘《盛世滋生图》上,木渎斜桥桥堍有一家茶食店,一字儿悬着“乳酪酥”、“桂花露”、“玉露霜”、“状元糕”、“太史饼”五方市招;城中按察使署西有一家三元斋,上悬“状元糕”等市招;在七里山塘也有“茶食”、“点心”等市招,约略可见当时行业繁荣的情形。许多苏州小食,给人留下无尽美好的记忆,周越然《六十回忆•苏人苏事》就说:“至于物,则更妙矣,瓜子香而且整,糖果甜而不腻,其他如小肉包、良乡栗子,及一切小食,使人人有口不忍止,不顾胃病之势。”

    至民国时,陆鸿宾《旅苏必读》记道:“点心店凡四种,如面店、炒面店、馄饨店、糕团店,面店则有鱼面、肉店、虾仁面、火鸡面;炒面店则有炒面、炒糕,看夜戏回栈,尚可喊唤来栈;馄饨店则有馄饨水饺、烧卖、汤包、汤团、春卷;糕团则有圆子、元宵、年糕、团子、绿豆汤、百合汤。”以糕团店为例,时有黄天源、颜聚福、乐万兴、谢福源、柳德兴五户,颇有名气,民间有“黄颜乐谢夹一柳”或“四根庭柱一正梁”之说。苏城内外,遍布大大小小的小食点心坊肆,虽然是街市上的寻常风景,却有不寻常的意味。周作人在《苏州的回忆》里说:“我特别感觉有趣味的,乃是在木渎下了汽车,走过两条街往石家饭店去时,看见那里的小河,小船,石桥,两岸枕河的人家,觉得和绍兴一样,这是江南的寻常景色,在我江东的人看了也同样的亲近,恍如身在故乡了。又在小街上见到一爿糕店,这在家乡极是平常,但北方绝无这些糕类,好些年前曾在《卖糖》这一篇小文中附带说及,很表现出一种乡愁来,现在却忽然遇见,怎能不感到喜悦呢。只可惜匆匆走过,未及细看这柜台上蒸笼里所放着的是什么糕点,自然更不能够买了来尝了。不过就只是这样看一眼走过了,也已很是愉快,后来不久在城里几处地方,虽然不是这店里所做,好的糕饼也吃到好些,可以算是满意了。”这样的心情,实在也表现出一种悠远而深刻的想法。

    苏州的小食点心,名目繁多,难以尽述,如袁学澜《吴郡岁华纪丽》卷一所说:“今世殊时异,其制或传或不传。是虽口实小食之笾,未足深究,然忆承平之风景,纪食单之品目,其流传亦古矣。”即就其类分而述之,以聊窥大概。

    饼饵

    蓑衣饼,起于晚明的虎丘特产,乾隆《吴县志》卷二十三记道:“蓑衣饼,大而薄,层数最多,最松。又名眉公饼,云创自陈眉公也。虎丘山人皆能为之,人家亦有能为者,实饼中之上乘,他处所无也。”乾隆《元和县志》卷十六也记道:“蓑衣饼,脂油和面,一饼数层,惟虎丘制之。”蓑衣饼的皮层酥松,层次丰富,清晰不乱,与后来的苏式月饼相似,味道有甜有咸,或用椒盐,甜中带咸,很受食客欢迎。施闰章《虎丘偶题》曰:“虎丘茶试蓑衣饼,雀舫人争馄饨菱。欲待秋风问鲈鲙,五湖烟月弄渔罾。”赵沺《虎丘杂咏》曰:“红竹栏干碧幔垂,官窑茗盏泻天池。便应饱吃蓑衣饼,绝胜西山露白梨。”施於民《虎丘百咏•蓑衣饼》曰:“滴粉搓酥满案香,饼师捧出喜初尝。乍经折裂如梨雪,复自更番糁蔗霜。软异牢九难比并,脆同不托略相当。小鬟却解怜枯嚼,一碗新茶煮绿洋。”乾隆以后,就很少看到蓑衣饼的诗咏了,这与顾禄《桐桥倚棹录》的记载也相吻合,卷十二说:“今虎丘白云茶已萎,而山上蓑衣面饼亦如广陵散,绝响久矣。”《桐桥倚棹录》初刻于道光二十二年,如果此时已成“绝响”,那么它的开始消歇差不多是在乾隆初。袁枚《随园食单•点心单》记下了它的做法:“蓑衣饼,干面用冷水调,不可多,揉擀薄后,卷拢再擀薄了,用猪油、白糖铺匀,再卷拢擀成薄饼,用猪油熯黄。如要盐的,用葱椒盐亦可。”夏曾传《随园食单补证》说:“蓑衣饼与酥油饼间相近,当即一物。然吴山之酥油饼,纯用麻油起酥,两面松脆,如有千层,惟近心处稍软腻,馀则触手纷落,掺以白糖,食之颇妙,亦有作椒盐者。”

    苏式月饼,乃烤制酥皮类糕点中的精品,历史颇为悠久,相传始于唐而盛于宋。苏轼官江浙,特别喜欢酥甜点心,《留别廉守》诗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之咏。苏式月饼工艺有独到之处,形制或如满月,或如平鼓,金黄油润,香酥蜜甜,皮层酥松,馅心无水,久储则佳味不变。其花色品种繁多,以口味分为甜咸两种,以制法分为烤烙两种。甜者以烤为主,品种有大荤、小荤、特大、大素、小素、圈饼等,其味分玫瑰、百果、椒盐、豆沙四色四品,还有黑麻、薄荷、干菜、枣泥、金腿等。咸者以烙为主,品种有火腿猪油、香葱猪油、鲜肉等,其味各有千秋。徐珂《可言》卷十二说:“今苏州饼师所制,其馅曰鸡丝南腿,曰猪油洗沙,曰砂仁葱油,曰椒盐薄荷,曰五仁黑麻。”另外还有清水玫瑰、精制百果、白麻椒盐等。月饼皮酥用小麦粉,荤的用熟猪油,素的用植物油,甜的馅料有松子仁、瓜子仁、核桃仁、芝麻仁、青梅干、玫瑰花、桂花、糖渍橙丁、赤豆等,咸的馅料有火腿、猪板油、猪腿肉、虾仁、香葱等,都肥而不腻。鲜肉月饼出现较晚,起先只有火腿猪油和香葱猪油两种,《苏州小食志》说:“火腿月饼有名无实,盖猪油居十之八,火腿居十之二,实与葱油月饼大同小异,且此两种月饼因猪油太多之故,热食则腻膈,冷食则滑肠,有碍卫生,非佳品也。”鲜肉月饼取长补短,后来居上,受到食客的喜爱。另有所谓宫饼和幢饼,宫饼,饼之大者也,其制本由宫中而来,《帝京景物略》卷二记道:“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幢饼者,叠饼为幢也,取石幢之义,每幢五只、七只、九只,均为单数。苏式月饼各处都有,城中以稻香村所制为最佳,也最有影响,各邑乡镇所制也各有特色,如光绪《周庄镇志》卷一记道:“月饼,油多而松,糖亦洁白,不亚于芦墟者,惟近年夹沙馅中多用洋糖,为嫌耳。”另如光绪《黎里续志》卷一也记道:“月饼随处都有,出黎里陆氏生禄斋者,制配精而蒸煎得法,驰名远省,都下名公有从轮舶寄购者。”注引李堂《寿朋侄惠黎里月饼》诗曰:“人来禊湖曲,路遇竹林贤。匆促苞苴寄,寒温书札芟。松疑冰解冻,圆似镜开函。相对楼头月,思余老更馋。”

    枣泥麻饼,可称烤制浆皮类糕点的代表作,也是苏式糕点的传统品种,相传隋唐时由京师传入苏州,经不断变化改进,成为风味独特的一方名品。它采用白砂糖、饴糖、鸡蛋、猪油、小麦粉和油制作皮面,以枣泥、松仁、胡桃仁等为馅料,双面沾铺芝麻,精心焙烤,芝麻粒粒饱满,枣泥细腻醇郁,松仁肥嫩清香,玫瑰芬芳扑鼻,具有色香兼顾、形味并重的特色。枣泥麻饼有荤素两种,都香甜可口。苏州所出,有稻香村松子枣泥麻饼、木渎枣泥麻饼、湘城麻饼、苏州梅园三色大麻饼等,其配料、工艺、规格、风味各尽其妙,品种有松子枣泥、松桃枣泥、松子枣泥豆沙、枣泥猪油、玫瑰猪油、百果猪油等。稻香村所出,色泽金黄,表面油亮,周边腰箍微裂,滋味纯正,肥甜适口,且有麻香、枣香和松仁之香,堪称色香味形俱佳。木渎所出,形制精美,香而不焦,甜而不腻,油而不溢,吃口松脆,先后以费萃泰、乾生元两家所制最为著名,凡游山入湖,途经木渎,必买几筒归去,作为土宜,馈赠亲友。金孟远《吴门新竹枝》咏道:“春来一别几回肠,遗尔琼瑶湘竹筐。今日张盘无别物,枣泥麻饼脆松糖。”自注:“苏俗,亲戚间久缺音问者,每遣娘姨(女仆,吴语谓之娘姨)送时新礼物数式,储竹篮中,名曰张盘,以吴语称探望曰张也。枣泥麻饼,为木渎特产,而脆松糖,则采芝斋之名制也。”相城所出,以老大房历史最为悠久,迄今已逾九十年,选用黑枣、松仁、赤豆、板油、桂花、白糖、白麻为原料,外形圆整,皮薄松脆,馅多味美,清香可口,如果从中间切开,五个层次分明,各具色泽。

    炸食,稻香村传统名品之一,以小麦粉、白糖、鸡蛋等调制面团,模印后入锅油汆,使之成金黄色后起锅。炸食造型繁多,小巧精致,松酥香甜,深受食客青睐。

    酒酿饼,夏传曾《随园食单补证》说:“酒酿饼、酒酿糕,吴人以酒娘发面成饼,熯之。”不仅可口,且兼具药性,有活血行经、散肿消结之效。旧时苏州以同万兴、野荸荠所制最有名,其次是稻香村,品质柔软,颇耐咀嚼。酒酿饼的品种,有溲糖、包馅和荤素之分,包馅又有玫瑰、豆沙、薄荷诸品。酒酿饼以热吃为佳,甜肥软韧,油润晶亮,各式不同,滋味分明。苏式糕点有春饼、夏糕、秋酥、冬糖的大约时序,酒酿饼即是春天上市的美食。

    米风糕,又名米枫糕、碗枫糕,乃是以甜酒酿发酵的米粉制品,采用粳米粉、小麦粉、白糖、甜酒酿、松子仁、熟猪油等为原料。旧时苏州以周万兴、同万兴、同森泰所出最有名,有松子米风糕、红枣米风糕等,色泽白净,柔绵软糯,可堪咀嚼。

    状元糕,由来已久,即火炙糕,属米粉制品,旧有创意者,印一状元像于糕上,因此得名。苏州科举兴盛,状元糕口彩极好,生意大佳。周瘦鹃《状元糕之艳史》记了一个故事:“吴门玄妙观前诸茶坊,时有负贩蹀躞往来以求售。有唤甜脆状元糕者,其人体削而声枯,其制亦平庸无佳味,故问价而易之者,儿童外绝罕。客为余言,其人二十年前,曾有得意之情史,书之可以溢一页楮。当时吴门盛行花烟,一榻横陈,低鬟体贴,芙蓉城中,别有天地。有金凤者,此中翘楚,倍受人怜。今之卖糕者,为奔走役,则独得金凤欢,虽裘马少年,殊不能一承颜色。其后烟禁厉行,花烟尽撤,金凤易帜以张艳于金阊亭畔。城中有三少年,皆豪奢相尚,争以金媚之,若赌胜。顾金凤落落,仅报以色笑,未能与卖糕者同其宠顾也。已而有贵介公子,以巨金攫金凤去,群为惘惘。而卖糕者顿失所凭依,坠欢难拾,知己谁为,又以癖烟霞,阮囊遂涩,于是业卖糕。客谓金凤曾膺花榜状元之选,其卖状元糕者,殆亦有馀念欤。前年,贵介公子为某省财政厅长,挈金凤来吴门。金凤眷念故人,轻车减从,微服以访之,与相值于茶坊,以十金予卖糕者,盖能不以式微见弃也。”

    太师饼,太仓特产之一,形圆而薄,两面芝麻,油酥重,馅心软,馅心用白糖、椒盐、香葱等,吃口香甜酥肥。万历时邑人王锡爵官至建极殿大学士,告老还乡,人称王太师,相传有邻人某君,幼时与王锡爵稔熟,正经营一家号为鸿发的糕饼小肆,生意清淡,王便买了些鸿发所制的小饼,凡来客拜望,便以此为饷,结果鸿发的生意便蒸蒸日上,人们便称这小饼为太师饼。

    方脆饼和竹爿糕,也为太仓特产。清末民初时,崇明人蒋云卿在璜泾小石桥东首开设蒋天茂号糕饼坊,为适应老人孩子爱好松脆干点的要求,创制方脆饼,饼形长方,两面沾白芝麻,油酥轻薄如纸,一层层折叠,故又称经折饼。其制法有独到之处,将面团擀薄后,折叠再擀,然后在木炭炉中壁贴烘烤,出炉后并不应市,而把它放在箩内,利用炉内馀热再烘烤一夜,故就特别松脆。竹爿糕以面粉、白糖、猪油、鸡蛋、糖桂花拌和,做成状如竹片的小糕,入炉烘烤,色泽金黄,鲜香松脆。

    盘香饼,常熟特产之一,由来已久。民国初年,以石梅新梅林茶馆内的沈兴记馒饼店所出最负盛名,故以石梅盘香饼作号召。相传盘香饼由烧饼改制而来,用面粉糅白糖、板油等擀为长条,另取玫瑰、香葱、椒盐、百果诸馅中之一品,再盘转为饼状,饼面刷饴糖水,沾白芝麻,入饼炉中以文火烘至熟,状如盘香,色泽黄霜,出炉装盒,外香里酥,糖甜油润,趁热食之,最为可口。唯亭也有盘香饼,取意略有不同,道光《元和唯亭志》卷三说:“盘香饼,脂油和糖,一并数盘。”

    云片糕,因其形狭长如带,其色洁白如玉,又称玉带糕。旧时苏州有三层玉带糕,袁枚《随园食单•点心单》记道:“以纯糯米粉作糕,分作三层,一层粉,一层脂油白糖,夹好蒸之,蒸熟切开,苏州人法也。”晚近以来,云片糕以糯米粉、白砂糖、胡桃仁为原料,因其松脆可口、香甜不腻、风味独特而受人喜爱。云片糕制作甚精,关键有炒米、蒸煮、刀切三节,炒米使之色白,蒸煮使之松脆,刀切则使之精细美观也。据说云片糕长八寸,要切八十多刀,一片片既薄又匀,不断不散。沈云《盛泽竹枝词》咏道:“薄于蝉翼云片糕,争说饼师手段高。斤运成风丝不起,祖传惟有许湾刀。”自注:“云片糕一名雪片糕,处处有之,惟切糕之刀皆制于许家湾。相传湾前之水用以锻炼,刀锋犀利而糕不起丝云。”光绪《盛湖志补》记载了这种特别的糕刀,卷一有曰:“糕刀,专切云片所用,以许家湾水琢磨制成,锋利而不胶糕,各处来贩,故有通省糕刀之称。”晚近以来,周庄所制云片糕独擅胜场,不但是当地茶食的常品,还作为一方土宜,远销各处。

    四色片糕,苏州传统糕点名品,色泽美观,两边呈本色,中间分别为红、黄、绿、白四色,有四种不同滋味。红的为玫瑰片,黄的为松花片,绿的为苔菜片,白的为杏仁片。另外还有椒盐片,中为黑色,甜中带咸,实际为五色,但仍习称四色片糕。四色片糕由云片糕演变而来,先是软片糕,后为了便于存放,改为烘片糕。四色片糕除吃口香脆、风味不同外,还有一定的食疗功效,玫瑰片能利气行血、散淤止痛,松花片能养血祛风、益气平肝,苔菜片能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杏仁片能滋养缓和、止咳停喘。话虽如此说,但这种功效是很浅微的。

    五香麻糕,以白芝麻、核桃仁、炒糯米粉、白糖等为原料,用文火炖糕,静置过夜,刀切后再文火烘烤,趁热整理包裹上柜。它片形小巧,色泽浅黄,松脆可口,能增进食欲。旧时诸多店肆都做五香麻糕,以稻香村所出最能销行。

    椒盐桃片,为烘糕型代表品种,旧时以太仓鼎顺祥所出最有名。它以黑芝麻、核桃仁、糯米粉为主要原料,糕面乌黑,两边呈黄白色,镶嵌核桃仁,则为淡黄色,糕片平正,厚薄均匀,香脆爽口,甜中带咸,有核桃和芝麻之味。

    八珍糕,苏式糕点中的食疗名品,稻香村参照民间验方,精心制作,驰名江南。相传这一验方经名医叶桂(天士)审定,用意颇为审慎,选用怀山药、白扁豆、南芡实、砂仁、党参等,故具有健脾运胃的功效,可以肥儿,可治疳积,可供调养,通辅兼顾,为儿童的强身食品。八珍糕制作,选用晚稻粳米,焙炒碾粉,和以白糖、素油,且以八味中药为辅料,由国药店研成粉末,与主料混和。制糕用模印,再进行烘烤。

    杏仁酥,属烤制油酥类糕点的代表,相传唐宋时苏州糕点中已有此品。旧时制糕时在糕面中间镶嵌一颗杏仁,故以得名。杏仁酥有大有小,有荤油有素油,无论荤素,都用小麦粉、鸡蛋及白玉扁甜杏仁等作主辅料,用文火烘烤,待糕面自然开花后出炉。它的色泽金黄,花纹自然,吃口香酥松甜,且价格便宜,可放十数天而滋味不变,故深受食客欢迎。

    松子酥,也是苏式糕点的传统名种,据说已有两百多年的产销历史,常年应市,造型美观,中心露出玫瑰红馅子,饼面曲线条纹,橙黄色彩鲜艳,象征吉祥如意。色泽橙黄,面底一致,外形圆整,微孔均匀,松酥爽口,滋味纯正。

    袜底酥,乃昆山陈墓传统特产,相传本为宫中小食,南宋时传入当地。旧时织袜,以硬衬为底,此饼仿佛,故以名之。小小酥饼,一层层薄如蝉翼,吃口清香松脆,因有椒盐,故甜中带咸,是人们喜爱的传统茶食。袜底酥精选配料,做工考究,用油酥和面时,要反复糅五六次至完全均匀为止,这样烘制出来的袜底酥才一层层薄得透明,馅心制作更是精细,如椒盐的盐要在镬里煨熟,再用擀面杖擀得极细,小葱要捣成碎末,这样酥饼才不穿空、不露馅。另又有“三分料,七分烤”之说,烤制时炉火不能太旺,并要不时翻动,直到酥饼呈鲜亮光泽,散发出清香时才出炉。袜底酥本称为显饼,乾隆《陈墓镇志》卷四记道:“显饼,以面擦入荤素油,装入椒盐,熬盘炙熟,两面有芝麻,此系朱显章始置制,故名。”这应当是它的旧制,自百年前孙长隆南货店制销后,袜底酥的名气越来越响。

    到口酥,也是昆山陈墓特产,乾隆《陈墓镇志》卷四记道:“到口酥,以面入荤素油、胡桃肉炙熟。”今已不得其详了。

    芙蓉酥,不止一种。一是以糯米为原料,《苏州小食志》记道:“先以糯米淘净,浸透烧空,复以洁净白糖和熬熟荤油融化锅中,稍冷,于其欲凝未凝时,将烧米拌入起锅,印以模型,冷而倾出即成,入口松脆非常,亦隽品也。”另一是糯米粉为原料,浒墅关下塘北街味香村创制于一九三〇年代,为时令性糕点,每年九月至来年三月上市。制法是取上好糯粉,和入白糖制成条糕,入荤油锅汆,加糖浆制成酥块,上面缀以棉白糖、玫瑰花、木樨花、猪油块等,色泽白中略显金黄,其味香甜沁人,且吃口松脆。这种芙蓉酥既为浒墅关所出,附近的望亭、东桥、通安等处也都来味香村进货。

    小方酥,吴江传统糕点之一,已有近三百年产销历史。相传最早为芦墟开罗斋所制,传入京城,人们不详其名,见其形如官印,便称为“一颗印”,由是闻名遐迩。小方酥以糯米粉、麦芽粉为原料,辅以芝麻、白糖、糖桂花等,肥而不腻,松香脆甜,入口而化,馀意无穷,最为老人孩子喜爱。

    东坡酥,也为吴江传统糕点,以莘塔所产最著名。其名由来,当与“苏”字有关,取与“酥”谐音也。东坡酥属米粉制品,辅以棉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芝麻等,作方形,小而薄,但分三色,每块糕上模压文字和花卉图案,如“进京贡品”、“福禄寿鼎”等。东坡酥的特点是糕小色美,味香而甘,入口酥化,齿颊留芳。

    糖枣,昆山陆家浜特产,如红枣般大小,用糯米粉拌饴糖入油锅炸汆,再用白糖渍桂花拌制而成,也称为油梗,又称为金果,类乎枇杷梗,但又不同,相传是光绪间里中陈万兴茶食店创制。旧时每逢农历八月十八日龙王生日那天,陆家浜都要举行庙会,四邻八乡的男女老少都要到龙王庙进香,热闹非凡,所在成市,糖枣就是在那些糖果点心摊上出现的小食,因其甜而不腻、松而不粘、香脆而有回味,男女老少皆喜食之,轻轻咀嚼,满嘴桂花香味。以后不断改进工艺,口感逾佳,传播江浙沪,享有盛名,长销不衰。

    麻雀蛋,太仓双凤特产,以其状呈椭圆形且色白,形如雀蛋,因而得名。麻雀蛋始创于晚清,距今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它以精白面粉和白砂糖为原料,加工炒焙而成,外敷桂花,故有香甜松脆、落地而碎的特点。相传麻雀蛋曾进呈宫中,为慈禧太后赏识。

    枇杷梗,因形似枇杷之梗而得名,乃冬春时的极佳茶点。它用糯米粉、白砂糖、棉白糖、饴糖等为原料,调制成形后油炸,再上浆、拌糖,以形制一致,中不透油者为上。它的特点是金黄色泽,外敷白糖,内孔多汁,入口香脆,遇水松酥,为老幼皆宜的吃食。

    肉饺,也称文饺、眉毛饺,夏传曾《随园食单补证》说:“文饺,苏州式也,以油酥和面,包肉为饺,熯熟之,杭俗则曰蛾眉饺。”其包馅卷边,长条形状,两端略狭,形似眉毛,乃茶食中的常见之品。肉饺是在苏式月饼基础上的创制,反映出苏式糕点酥皮点心制作的高超技艺。《苏州小食志》说:“茶食甜者居多,咸者绝少,只有肉饺及火腿月饼、葱油月饼而已,但月饼须七八月上市,肉饺则常年有之,以稻香村为最佳。其制法,先择上品猪肉,去净筋膜,刀剁如泥,加入顶好酱油,更用干面和以荤油作外衣,入炉烘之。如能趁热即食,则酥松鲜美,到口即融,别饶风味也;设冷后复烘,则其汁走入皮中,便无味矣。”以稻香村所出最有名,野荸荠亦为翘楚,香酥味嫩,鲜美可口。唯亭所出者称为金饺,道光《元和唯亭志》卷三记道:“金饺,金姓做者,故名,不减于郡中野荸荠”。

    酥糖,苏州传统名品,为熟粉制品包屑折叠类的代表。它以用油的不同,分荤素两种,品种有玫瑰白麻酥糖、椒盐黑麻酥糖、玫瑰猪油酥糖、椒盐猪油酥糖等,夏天还有饴糖坯的夏酥糖。旧时以稻香村所制最负盛名,皮薄屑重,罗纹密细,凤眼心形,四小块为一小包。凡旅苏游人都要买些带回家去,馈赠亲友。

    米花糖,苏州传统糕点,色泽洁白,质地疏松,香甜松脆,不油腻,不沾牙,入口而化,且价格低廉,尤得老人孩子喜欢。其品种有沙炒、爆米花、油汆等,从色香味各方面来看,以油汆者为佳。太仓鼎顺祥所出米花糖,用料讲究,米用常熟“统扁”糯米,油用太仓璜泾“大花脸”猪油,再加上广东白糖、苏州桂花,故远近闻名。

    巧果,乃节令食品,旧时七夕风俗,家家吃巧果、巧酥。袁学澜《吴郡岁华纪丽》卷七说:“吴中旧俗,七夕市上卖巧果,以面和糖,绾作苎结形,或剪作飞禽之式,油煮令脆,总名巧果。”可见市肆制买巧果由来已久。巧果用小麦粉、棉白糖、饴糖、芝麻仁、嫩豆腐等调制面团,然后压成极薄状,横向整齐折叠,纵向开切成形,入油锅炸汆。其特点是金黄色彩,黑麻镶嵌,薄松香脆,甜中带咸。每年农历四月初十后上市,七月初十后渐渐从市肆间失去踪影。

    饭粢糕,各处都有,以常熟梅李陈日升茶食店所制最为佳妙。相传起盛于道光年间,配料十分讲究,在磨细的米粉中掺入赤砂糖,拌入松仁、青丁、橘皮、桂花等佐料,有搓拌、上黄、划糕、蒸糕、倒正、开糕、烘糕等工序。因其价廉物美,受到食客青睐。制作粢饭糕时,坯料发醇要足,炉火要旺,但又不能烧焦。这样烘制出来的干糕,甜香松脆,色泽焦黄,仿佛饭粢,故以得名。

    拖炉饼,以杨舍所出最有名,至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历史。拖炉饼烘烤需用两只炉子,下为底炉,上为顶炉,两炉同时加热,并以顶炉的热量将饼吊熟,颇有顶炉拖底炉之意,故称拖炉饼。它以上白面粉为原料,辅以白砂糖、净板油、荠菜、芝麻、桂花等,吃口油而不腻,甜而不粘,清香可口,集酥、甜、松、脆、香于一体,外形饱满,色泽金黄,酥层清晰。

    千层饼,饼馒店或小食摊有卖,先将捏好的面团擀成阔带状,再将用盐拌好的胡葱平摊其上,卷好后捏拢入镬油汆,至微焦黄褐色时捞起。千层饼以热吃为佳,皮脆而葱香。

    糕团

    大方糕,时令极强,清明上市,端午落市。《苏州小食志》说:“春末夏初,大方糕上市,数十年前即有此品,每笼十六方,四周十二方系豆沙猪油,居中四方系玫瑰白糖猪油。每日只出一笼,售完为止,其名贵可知。彼时铜元尚未流行,每方仅制钱四文,斯真价廉物美矣。但顾客之后至者辄不得食,且顾客嗜好不同,每因争购而口角打架,店主恐因此肇祸,遂停售多年。迩来重复售卖,大加改良,每日约出五六笼,玫瑰、豆沙俱系全笼,不复如前此之简单,但出笼时极早,约在清晨六七点钟前,若晨起较迟,则售卖已完,无从染指矣。”大方糕是桂香村的传统名品,其品种有甜咸之分,甜者有玫瑰、百果、薄荷、豆沙四种,咸者则为鲜肉馅。甜者因四色之不同,分别辅以松子仁、瓜子仁、核桃仁、青梅干、糖桂花、糖渍板油等,咸者也略加白砂糖。大方糕出笼即应市,皮薄馅重,表面洁白,内馅透明,花纹清晰。

    葱猪油咸糕,又名脂油糕,早在清代已有,袁枚《随园食单•点心单》记道:“脂油糕,用纯糯粉拌脂油,放盘中蒸熟,加冰糖捶碎,入粉中蒸好,用刀切开。”然晚近则以咸味者为上。它常年应市,几乎处处都有,道光《元和唯亭志》卷三就称其为“里中佳制”之一。居人将它作早点尤实惠,既可独吃,佐以清茶,也能和大饼油条夹了一起吃,如和南瓜同煮,咸中有甜,清香肥糯,别具风味。此糕色泽莹润如玉,白绿相映,入口葱香满口,香咸肥糯。旧时现切现卖,后改为切块上市。

    桂花糖年糕,春节传统食品,分红、白两种,红糖者加赤砂糖,白糖者加白砂糖,色不相同,然形制都如薄砖,相传有伍子胥筑阖闾大城故事。糖年糕吃法颇多,可蒸可煮,可煎可烤。蒸了吃,只需将年糕切片后置于碗中,隔水蒸软后即可,为防粘碗,可将饼干屑或面包屑垫底;煮了吃,就是做成汤年糕,还可将糯粉小圆子同煮,盛入碗中,再加棉白糖;煎了吃,将年糕片放入菜油锅里,煎至起泡回软,另用小碟盛棉白糖,蘸食最妙;烤了吃,就直接将年糕片置铁钎或火钳上,搁火上烤软,具有独特之味,惟容易焦枯,故烤时不得分神。

    大猪油年糕,也为春节传统食品,以纯糯米粉作主料,加较多板油丁而成,可分玫瑰、薄荷、桂花、枣泥四味,分别呈红、绿、白、褐四色,合装一盒,最为惹眼,为节日里馈赠亲友的佳品。

    水方糕,旧时周庄地方特产,光绪《周庄镇志》卷一记道:“水方糕,以糖果脂油作馅,蒸熟出售,松软胜于他处。”

    软香糕,清代苏州著名糕团,袁枚《随园食单•点心单》记道:“软香糕,以苏州都林桥为第一;其次虎丘糕,西施家为第二;南京南门外报恩寺则第三矣。”但软香糕失传已久,它的配料、形制、滋味,已无可稽考。

    蜜糕,稻香村传统名品。相传清高宗弘历南巡,苏州地方进呈,食之不忘,下谕稻香村定做,稻香村饼师将糯米粉、白糖、蜜糖拌和糅透,再加入松子仁、核桃仁、瓜子仁、桂花、玫瑰花,做成的蜜糕色如白玉,镶嵌果仁,柔软甜香,呈送宫中,高宗大加赞赏,赐一葫芦形招幌,上书“稻香村”三字,于是稻香村名声益彰。当然这个故事也是文献无征的。晚近以来,苏州蜜糕品种增多,有百果蜜糕、清水蜜糕、喜庆蜜糕等。喜庆蜜糕色泽玫红,长方条形,彩盒包装,糕面或盒面上覆盖着印有“喜庆蜜糕”或“百年好合”字样的红纸,作为喜庆人家必备的喜糕,故也称和合糕。光绪初,夏传曾在《随园食单补证》里说:“蜜糕,今苏州犹呼之。缔姻者以为聘礼,富家多至数十百匣,匣以红纸为之,与小瓶茶叶相称,女家受之,则以分赠戚族,以为喜意。”旧时稻香村、叶受和、赵天禄等店家承按订货,送糕上门,并当场开切、称量、包装。

    绿豆糕,乃清凉消暑的夏令佳品,端午节前后应市。有荤素两类,味分玫瑰、枣泥、豆沙等,糕形小巧油润,内嵌馅心,印纹清晰,故显得格外精致,特别适宜碧玉小家女作为茶点小食。甪直所出绿豆糕尤佳,乾隆《吴郡甫里志》卷五称为“里中佳制”之一。

    松糕,因色泽嫩黄,又称黄松糕,为最常见的苏式糕点。吴江盛泽所出松糕颇有盛名,咸丰九年秋英国人呤利去盛泽采办蚕丝,在那里吃到了松糕,留下深刻印象,他在《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中特记一笔:“我特别记住了盛泽,因为我在这里吃到了中国最美味的松糕。”松糕的主要原料是米粉,粳糯相合,以糯为主,求粗不求细,蒸制时拌以赤糖,加糖腌猪油和胡桃肉,中夹赤豆沙,讲究一点的,糕面还嵌以松仁、瓜子仁、玫瑰花、桂花及红绿丝等,放入方形蒸笼内,用大火蒸,出笼时,软糯宜人,香甜可口。如将松糕放在通风罩篮里,多日不会变质,可随蒸随吃。李渔《闲情偶寄》卷五说:“糕贵乎松,饼利于薄。”由松糕之制,即能领悟笠翁的旨趣。

    豇豆糕,以面粉、豇豆为原料,加赤砂糖、糖桂花、薄荷末等制成,其味独绝,为苏州糕团中绝无仅有。

    油汆团,也称油墩,始产于吴江黎里,市上有售,家中也可自制。油墩需选用精细糯米粉,加水揉捏,至韧而不散,然后搓成圆形,包入馅子,用滚油汆制即成。馅子常见有豆沙馅、全肉馅,考究一点的还用猪油、白糖、松子、桂花等调制而成,色泽金黄,外脆内糯,香味沁脾,鲜肉馅者含卤汁,为秋季大快朵颐之物。

    粢毛团,苏州冬令名点,制作时粉团外粘以糯米,蒸熟后米粒饱满,状如芒刺,故吴人称为刺毛团,分甜咸两种,甜者以豆沙作馅,咸者用鲜肉作馅。

    炒肉团,苏州夏令名点,用精细糯米粉作团,馅以鲜肉为主,辅有虾仁、扁尖、金针菜、黑木耳等,中有卤汁,外形似小笼包子,其上微露孔隙,能见馅心诸色。

    糟团,以横泾所出最著名,相传始制于光绪三十一年,时里中有女名邱三伯者经营小吃,生意不景气,就改制甜食糟团,加赤砂糖、蜜猪油、新上市的香糯、新摘下的桂花等,滋味独异。应市的那天,正好吹北风,糟团浓郁的香味,传至近处的义春园书场,听客循味而来,纷纷解囊,吃后赞不绝口,从此邱家糟团远近闻名。

    青团子,在江浙间流行久远,袁枚《随园食单•点心单》记道:“青糕、青团,捣青草为汁,和粉作粉团,色如碧玉。”用于做团的青草,各地不一,或用艾叶,或用菜叶,而昆山正仪用一种名为酱麦草的野草,相传晚清时里人赵慧发现并用之于制团,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制销历史。正仪青团子葱绿似碧玉,油亮似翡翠,清香扑鼻,能存放七天之久,不破不裂不硬不变色。正仪有南市周金宝、北市金仁源和文魁斋三家糕团店,均以青团子著名,选用上白软糯米,馅心有百果、豆沙、枣泥,并嵌入水晶般猪油一小方,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满口清香。

    闵饼,吴江同里特产。嘉庆《同里志》卷八记道:“闵饼,一名苎头饼,一名芽谷饼,在漆字圩,出闵氏一家,筛串精而蒸煎得法,为同川独步,著名远近,已百馀年,康熙初年、乾隆十二年县志载入,有此苎头饼之名。”其实苎头饼久已有名,沈周便有《咏苎头饼》之作,诗曰:“檾萌方长折,作饵糈相仍。香剂圆从范,青膏软出蒸。女红虚郑缟,士宴夺唐绫。我有伤生感,临餐独不胜。”《吴郡岁华纪丽》卷四说:“麦芽饼色碧,用青苎头捣烂,和麦芽面、糯米粉,揉蒸成饼,以豆沙脂油作馅,甜软甘松,实山厨之珍味。新夏,人家争以携馈亲友。田妇亦以之饁饷亚旅,为耕锄之小食,亦谓之苎头饼。同里镇闵姓善制此饼,他处莫及,俗称闵饼。”闵饼的配料和蒸制方法有独到之处,秘不外传,而选用上等糯米粉和闵饼草嫩叶,则众所周知。所谓闵饼草,就是一种野生白苎,叶圆形,面青背白,中医称之为“天青地白草”,可以入药。闵饼以豆沙、桃仁、松子仁、糖猪油作馅心,为扁圆形,黛青色,光亮细洁,入口清香滑糯,油而不腻。一九二八年前后,同里人曾合资在上海三马路开设大富贵闵饼公司,受到普遍欢迎。惜其制法,今已失传。

    麦芽塔饼,类乎苎头饼,惟用油煎之而成另类,吴江、昆山、太仓等地都有。蚾叟《盛泽食品竹枝词》咏道:“节令时逢食品多,饼师手段竟如何。南郊今日方迎夏,粉饵和同新麦搓。”说的就是麦芽塔饼,也称麦芽塌饼或立夏塌饼。苏曼殊游吴江,特别喜欢吃,范烟桥《茶烟歇•苏曼殊与麦芽塔饼》说:“麦芽塔饼,他处人都不解为何物,盖吴江民间之自制食品也。以麦芽与苎(俗称草头)捣烂为饼,中实豆沙,杂以枣泥脂油,其味绝美,既无饾饤之病,又少胶牙之患。常人能下三四枚,已称健胃,而苏和尚能下二十枚,奇矣。所谓塔饼也者,言可以叠置而不黏合也。春日田家有事于东畴,每制之以饷其佣工。童时观春台戏,吃麦芽塔饼,拉田氓话鬼,承平之乐,不知世变为何事。今伏莽遍地,农村荒落,不敢再作此想矣。”做麦芽塔饼,正是桃花流水鳜鱼肥的时候,先将苎草(也称将军头草)榨出汁来,和在大麦粉和米粉里,馅用的是细豆沙和桂花白糖渍过的猪油丁,大小仿佛青团子而扁,做好后放在油镬里煎,煎得两面焦黄即可,吃起来又甜又糯,清香四溢,难怪曼殊和尚口馋如此也。

    闵糕,即吴江平望薄荷糕。道光《平望志》卷一记道:“薄荷糕,以粳米水浸数日,碓粉和白糖入甑,甑底用薄荷,同蒸熟,亦能耐久。闵姓造者佳,又有杨姓者。乾隆乙酉年,高宗纯皇帝南巡,浙江巡抚熊学鹏曾备以充御膳。熊为书‘雪糕’二字赠杨。”注引汪璂诗曰:“莺脰湖边春瀁漭,红栏雪浪浮孤舫。停桡为问闵家糕,照眼生花璧玉晃。薄荷舌底涌清凉,扑面江风海雨香。一滴中边蔗和蜜,软匀滑饱快初尝。我闻佛说供养乳汁美,钵里莲开功德水。兰浆桂露浸吴秔,玉碓金杵劳月姊。君不见薰莸同器飞蚊乐,肥牛割炙屠门嚼。娈童歌妓闹如云,蜂屯蝶恋纷驰逐。何以水米交成滋味永,冰轮印出秋珪玉。携归赠我素心人,意淡情长趣弥足。清言茗战牙颊芬,相逢漫遣斟醽醁。片片真疑贝叶经,高斋拟伴瞿墨读。”又引金粟《逸人逸事》曰:“嘉禾张生芑堂至平望,市闵糕一甑,馈龙泓丁征君,征君以奉母,作歌略曰:‘闵姓名糕深雪色,到眼团团秋半月。张生携馈登我堂,径尺浅浅疏筠筐。镵花绛纸相掩映,招人榜子看几行。兰馀斋专殊胜寺,久专此斋别无房。慈眼倚桯见莞尔,婆娑鹤发神扬扬。淡然无味天人粮,黄庭有语义允臧。老人食之寿而康,感生之馈足慨慷。揽笔作歌嗟学荒,独立矫首风吹裳。’逸人录歌一通,付市寿梓。今市闵糕者,人人得读征君歌矣。”这也是久远的事了,所谓“招人榜子”者,即广告也。

    斗糕,原料是粗磨米粉,馅心有白糖豆沙、玫瑰糖浆、薄荷糖浆等,很受顾客欢迎。朱大黑《斗糕大王王巧生外传》记抗战前后富仁坊西口斗糕大王的制作:“斗糕大王工作有序,台面干干净净,动作利索,竹匾里盛粉,蚌壳爿就是量具和工具。只见他在斗糕模子里垫一片打了几个小洞的铜皮,再用蚌壳爿匀上些米粉作垫底,然后用刮刀把馅刮进模子,再用米粉垫满、刮平,就可蒸煮了。蒸糕的壶只有壶口,没有壶嘴,把模子往口上一放,蒸气从下而上,就起到蒸煮的作用。模子上可以再叠模子,能放三四层,只要不停地翻换,斗糕自能蒸熟。待到香气四溢,把模子里的糕反拍在白毛巾上,用粽箬衬着,送到顾客手里,一个个欢天喜地地捧着斗糕走了。”

    海棠糕,状如海棠花瓣而得名。此糕由来已久,咸丰兵火前已脍炙人口,潜庵《苏台竹枝词》咏道:“绣带盈盈隔座香,新裁迷语费商量。海棠饼好侬亲裹,寄与郎知侬断肠。”民国时期,海棠糕以玄妙观内赵永昌小摊为有名,用铁制模型烘翻出来,嵌入几块猪油,抹上一层糖油,既香又甜,引人入胜。

    梅花糕,制法同海棠糕,海棠糕为甜点,梅花糕则有甜有咸,甜的用豆沙馅,上面洒些红绿丝,咸的用鲜肉馅。梅花糕形状上大下小,与梅花并无相似之处。

    盘笼糕,吴江盛泽传统名点,已有百年以上历史,《申报》曾撰文介绍,饮誉沪上,畅销苏嘉湖,创始人金顺观,有“金顺记”招牌。制法是用铜皮将蒸笼分隔内、中、外三圈,精白糯米粉里拌入白糖、猪油、红绿丝等,浅浅装满蒸笼,上灶以大火蒸透,揭开笼盖,甜香扑鼻,因糕心出笼形圆如盘,故以得名。当年盛泽丝号、绸庄、牙行鳞次栉比,商船塞满市河,往来上海、苏州、嘉兴的客商都要买点盘笼糕,作为馈赠亲友的礼品。

    橙糕,常熟传统特产,相传翁同龢曾带入京中供德宗品尝。每当橙黄橘绿,应时而出。《苏州小食志》说:“橙糕,向日各糖店有楂糕,而无橙糕,惟观前采芝斋有之。每当九十月之间,新橙成熟,色灿烂如金,不久而橙糕上市矣,色黄而香,味甘而酸,食之口颊生芳,大可醒酒。”其实,苏州诸肆都有橙糕,惟以采芝斋所出最佳。夏传曾《随园食单补证》说:“橙糕,制与楂糕同,惟橙味太甜,不若楂糕之隽爽也,苏州有之。”橙糕用新鲜橙橘为原料,加蜜饯、冰糖精制而成,外观有橘红、橙黄两色,香味醇厚,甜中微酸,入口而化,并有平肝、理气、开胃、健脾的药用功效。

    定胜糕,色呈淡红,松软清香,入口甜糯。做时用糕模,将米粉放入模内,一般用豆沙作馅。旧时盛泽风俗,亲戚往来,都以糕点相馈,女子缔姻称为受茶,例以定胜糕用红绿色题吉祥语于其上,送往男家。沈云《盛湖竹枝词》咏道:“籹粔餦餭馈送劳,四时熟食亦堪豪。东邻有女茶新受,红绿忙题定胜糕。”城中所制,旧时以稻香村为最佳。

    糖果

    粽子糖,乃苏式糖果名品,因形似粽子得名。粽子糖由谢家糖演变而来,顾震涛《吴门表隐》卷三说:“谢家糖在洙泗巷口,明末谢云山创始。”各处皆有,顾禄《清嘉录》卷十一引《府志》说:“出昆山如三角粽者,名麻粽糖。”粽子糖品种可分三味三色,玫瑰红色,薄荷绿色,纯糖本色,因其价廉物美,大街小巷处处有售。但滋味很有差别,以采芝斋所制历史最久,品质最好,故而也最受青睐,旅苏游人常常作为苏州特产携归,作为非常时髦的糖食。采芝斋粽子糖很有特点,菱角分明,色泽鲜明,甜而不腻,化而不粘,甘美清香,滋润口舌;更有一种松仁粽子糖,如松香琥珀,油黄闪亮,吃起来油润甘香,别有风味,不仅有“甜头”,而且有“香头”。

    梅酱糖,由粽子糖发展而成,也作四角粽子状,晶亮金黄色,开口露馅,甜中带酸,且有玫瑰、桂花香味。旧时玄妙观东脚门口有一家一枝香,出品精良,所制梅酱糖、麦精糖独出冠时,儿童买之,含饴为乐。梅酱糖后由采芝斋改进为薄皮多馅,并将梅子肉改为黄熟梅子泥,使其色香味形更佳。

    脆松糖,因其形条状,长方扁平,也称为脆松糕,据说已有百年以上制销历史。脆松糖用白砂糖、饴糖、松子仁为原料,其中松子仁颗粒大而肥嫩,在糖中占很大部分,故而特别松脆。以采芝斋所出为最佳,既不胶牙,又齿颊留香。

    脆糖球,为采芝斋所出,以核桃仁、白砂糖、饴糖、干玫瑰花等为原料,色泽金黄透明,形制自然美观,吃口松脆香甜,且富有营养,具有一定食疗功效。

    松仁软糖,花色品种较多,有本色、双色、三色、楂精、桂圆、黑枣、玫瑰、桂花等。它选用肥嫩硕大的松子仁,还分别选配山楂肉、桂圆肉、黑枣肉、玫瑰花、桂花等,不但有松仁的脂香,还有桂圆或黑枣的醇香,玫瑰或桂花的芳香,甚至还有山楂的微酸。松仁软糖为采芝斋所创,以色泽鲜明、食不粘牙、肥润柔软、馀香萦口著名。

    松子桂圆糖,乌黑光亮,外粘白糖,有松仁脂香,有桂圆醇香,香甜软糯,肥美可口,还具有一定的食疗功效,据说能开胃益脾、补心长智、安神补血。

    轻糖松仁,为采芝斋所出,它以肥嫩、粒大、白净的松子仁为基本原料,拌上薄薄三层白糖,其色洁白,微有光亮,颗粒大小均匀,互不粘连,吃口清香甜美,风味隽永。

    轻糖桃仁,与轻糖松仁仿佛,惟改松子仁为核桃仁,故其色洁白之中有点点小红,甜脆肥润,香松可口。

    贝母糖,贝母属百合科多年生草本,中医用为止咳化痰、清热散结之药。采芝斋用贝母制糖,为食疗名品。贝母糖是在梨膏糖的基础上改制的。旧时太监弄口有一家文魁斋,专卖梨膏糖,名闻遐迩。因梨膏糖为小方形,也称为方糖,采芝斋所制,便有种种名色,有白色的贝母糖、红色的玫瑰糖、黄色的桂花糖、绿色的薄荷糖、棕色的桂圆糖及橙黄色的橘子糖,花色多样,色彩鲜艳,既香又甜,齿颊留芳。

    松子南枣糖,又名南枣子糕、南枣脯,实为软糖,采芝斋、文魁斋都有制售,且有较长的历史。它选用上等特大南枣和肥嫩硕大的松子仁,有的再嵌入花生米、核桃仁等,加棉白糖蒸制而成,甜肥软糯,醇香浓郁,营养丰富,尤为老年人喜爱。

    芝麻葱管糖,又称藕丝糖,苏州饴糖中的传统名品,旧时以同森泰所制为有名。它是从民间自制糖果中演变而来,糖皮以饴糖为原料,包裹棉白糖、芝麻等。乾隆《陈墓镇志》卷四记道:“以手炼之,洁白如霜,曰葱管糖。”顾禄《清嘉录》卷十一引《府志》说:“出常熟直塘市者,名葱管糖。”可见在城乡间极为普遍。后又在芝麻葱管糖的基础改制豆沙猪油摘包,风味更佳。苏州的芝麻葱管糖,有玫瑰、薄荷、桂花、椒盐诸品,外粘饱满白麻,内裹细松麻馅,糖皮薄而馅料足,色泽鲜艳,口味迥异,酥松香甜兼顾。

    小米糖,俗称米花糖。夏传曾《随园食单补证》说:“小米熬糖切方块,食之香而糯。此则以现做者为妙,吴门玄妙观有之。”

    皮糖,又称牛皮糖,分芝麻薄皮糖、松仁厚皮糖两种。芝麻薄皮糖芝麻、砂糖、淀粉为原料,制作时拉成薄薄的糖皮,两面粘上均匀的芝麻,席卷成短段卷子状,吃口香而柔糯,肥而甘润。松仁厚皮糖芝麻、松子仁、砂糖、淀粉为原料,经熬制成形制成狭长小条,圈成三层的长形卷状,晶莹光亮,富有营养。

    乌梅糖,也称乌梅饼,选用乌梅泥、棉白糖、山楂炭、玫瑰花为原料,经捣烂,印板成形而成,为一种银元大小的扁圆印花糖,上下黑白分明,表层印纹清晰,上面覆有鲜红玫瑰花瓣,口味甜中带酸,食用清爽可口,已有百年以上历史,为夏令消暑的佳品。据周密《武林旧事》卷六记载,南宋临安市食中已有乌梅糖,苏州乌梅糖或许就是它的遗制。乌梅糖具有解热止渴、驱蛔清肠、退热抑菌、化食消积等食疗功效。

    寸糖,太仓沙溪特产,乾隆《沙头里志》卷二记道:“寸糖,酥糖,裂糖(向出王姓者最佳,今所制不及)。”宣统《太仓州志》卷三也记道:“寸糖,出沙溪肆者佳。”寸糖即寸金糖,以饴糖精炼而成,似葱管而小,以寸为度,故以得名。至于裂糖,惜已不得其详了。

    玉露霜,太仓特产,宣统《太仓州志》卷三记道:“玉露霜,取木瓜根,磨细澄粉,和薄荷糖霜蒸之,清芬可口。”高濂《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记“升炼玉露霜方”曰:“用真豆粉半斤,入锅火焙无豆腥。先用干净龙脑薄荷一斤,入甑中,用细绢隔住,上置豆粉,将甑封盖,上锅蒸至顶热,甚霜以成矣。收起粉霜,每八两配白糖四两,炼蜜四两,拌匀,捣腻,印饼或丸。含之消痰降火,更可当茶,兼治火症。”作者将之归入“法制药品类”,与市食应有不同。在乾隆二十四年徐扬绘《盛世滋生图》上,木渎斜桥桥堍一茶食店,就悬有“玉露霜”市招,与“状元糕”、“太史饼”等并列,可见是当时常见的糖果。

    果酥,苏州特产名品,莲影《苏州之茶食店》说:“糖果类中,又有所谓果酥者,系用炒熟落花生和以白糖,入臼研之,气香而味厚,且花生内含蛋白质及油分甚多,故可以补身,可以润肠,凡于大便艰涩者食之,其效力之大,胜食香蕉也。其品初著名于宫巷颜家巷口之惠凌村,而碧凤坊巷西口之杏花村,实驾而上之,盖惠凌村之果酸,质粗糙而甜分少,杏花村之果酥,质细腻而甜分多,甲乙之判,即在于是矣。”《苏州小食志》也说:“果酥,用花生,俗名‘长生果’,炒熟后去壳与衣,兼除硬粒,入石臼和糖舂之,其烂如泥,故名。宫巷南首之惠凌村颇擅名,然碧凤坊西口之杏花村,亦味甘如蜜,入口而化也。”

    栗酥,类乎果酥,惟花生果玉改用栗子。《苏州小食志》说:“栗酥,味隽于麻酥糖十倍。麻酥糖质料虽细,然必和以米粉,栗酥虽甜分不多,然无他质搀和,入口酥而香,为麻酥糖所不及。此品产于吴江,而苏地只有养育巷生春阳糖果店有售,馀店虽有之而不佳。”

    蜜饯

    九制陈皮,又称青盐陈皮,制销历史悠久,顾禄《桐桥倚棹录》卷十记道:“陈皮,以虎丘宋公祠为著名。先止山塘宋文杰公祠制卖,今忠烈公祠及文恪公祠皆有陈皮、半夏招纸,制法既同,价亦无异。”并引朱昆玉《咏吴中食物》诗曰:“酸甜滋味自分明,橘瓣刚来新会城。等是韩康笼内物,戈家半夏许齐名。”注曰:“吴郡戈氏秘制半夏,为时所尚。”陈皮所用橘皮,未必从广东新会运来,大都取洞庭西山蟹橙之皮,想来当时洋货已大量输入,广东得风气之先,故而标榜广货,也算异味,这在近世的消费心态变化里,也略可见得。取橙皮经九道工序而成,故称九制,成品呈橙黄色,片薄匀称,质地韧糯,含而品味,咸、甜、香、酸兼有,缓缓嚼食,津液徐来,具有解渴生津、理气开胃的功效。

    糖渍青梅,苏州洞庭西山、光福一带梅林最盛,所产青梅松脆清酸,食之颇有回甘。小满前后,果农就摘青梅子,挑大者倒入缸中浴果,加入少量细盐,一昼夜后,即用铜针在每只梅子上刺八九针,然后用白糖腌制,每百斤梅子要用白糖八九十斤,半个月后,缸里泛起腌梅卤,吸入卤汁的梅子青绿发亮,三个月后,就可出品,色泽青润,甜中带酸,嫩脆爽口,健脾开胃。雕梅是苏式蜜饯中的珍品,也就是糖渍青梅的工艺化制作,将青梅用刀划十三刀六环,去核后糖渍,顺着刀纹拉开,环环相扣,形似花篮,玲珑剔透,在青翠之中镶嵌一颗红樱桃,鲜艳夺目,不啻筵席上的佳丽。

    风雨梅,用青梅腌制,其味异常。夏传曾《随园食单补证》说:“风雨梅,光福、天平诸山寺妙品也。寺僧采梅腌之,色青而味脆,上口即碎,食尽无渣,其法非市肆所能及。游山客至,则出以供客,若买之,则名贵异常,不可多得。”

    话梅,源于广东,抗战前传入苏州,为适应苏人口味,改制为苏式话梅。选用芒种后采摘的黄熟梅子,俗呼黄梅,洗净后入缸用盐水浸泡,月馀取出晒干,晒干后用清水漂洗,再晒干,然后用糖料泡腌,再取出晒干,如此反复多次,人称“十蒸九晒,数月一梅”。出品时肉厚干脆,甜酸适度,可保存数年而不变质。话梅能生津缓渴,从“望梅止渴”的典故,便可知其功效了。苏州话梅,酸甜咸香浑为一体,酸中有甜,甜中发咸,咸中带香,慢嚼细品,既能开胃,又能调味,也属茶食佳品。

    苏橘饼,相传清代曾进入宫廷,故也有贡饼之称。它精选洞庭东山料红橘,划纹烫漂,榨汁去核,然后反复糖渍而成,果形完整,饼身干爽,表面有结晶糖霜,但仍保持橘红颜色,橘香浓郁,鲜洁爽口,除佐食小吃之外,也作月饼、糕点之馅。

    金橘饼,俗呼奎金饼,为金柑的糖制品。金柑果实较小,与柑橘不同,皮肉都可口,上好的金橘无酸味,陆游《杂咏园中果子》一首咏道:“不酸金橘种初成,无核枇杷接亦生,珍产已从幽圃得,浊醪仍就小槽倾。”金橘饼形态细巧似菊花,色泽金黄,饼身干爽,饼质滋润,甘甜爽口,具有开胃健脾的食疗功效。《调鼎集•铺设戏席部》记道:“孙春阳家有金钱橘饼。”可见也是蜜饯中的名品。

    金丝蜜枣,约两百年前产于安徽歙县,后传入苏州,经改造而自成一格。金友理《太湖备考》卷六说:“枣,最佳者名白露酥,出东山,此枣至白露始熟,故名。《本草》作‘扑落酥’,未详孰是。”白露酥即白蒲枣,农历八月成熟,果皮薄而光洁,肌质较松,甜味较淡,苏式金丝蜜枣便料取于此。其色如琥珀,长扁圆形,枣身干爽,表面纹丝均匀整齐,宛如金丝,并泛有白色糖霜,故俗呼泛砂蜜枣,入口酥松甜糯。金丝蜜枣中的上品称为天香枣,枣形饱满肥大,伴有百果异香,做法是将白蒲枣洗净后,剔去枣核,填入百果馅心,有瓜子仁、核桃仁、青黄丁、松子仁、冬瓜糖、糖桂花等,再用糖液封口后进行焙烤。

    糖佛手,属雕花糖渍蜜饯,以胡萝卜为原料,色泽金黄透亮,形似纤纤素手,故以得名。糖佛手质地柔糯,食之清甜鲜洁,具有胡萝卜特有的芳香,可作佐食小吃,也可作筵席的点缀。

    橙皮脯,苏式青盐蜜饯的一种,用秋末时苏州所产香橙为原料,加白砂糖蜜渍,晒干后剪成方型薄小块,再用棉白糖拌和即成。清香可口,能增进食欲,顺气止咳,健胃化痰。

    白糖杨梅干,选用洞庭西山杨梅,剔选只大而均匀者,用白砂糖精工蜜渍,再用棉白糖拌和。吃口甜中带酸,能止呕秽,消食消酒。

    清水山楂糕,苏州所出者,有松子仁作点缀,故与别处不同。它的色泽透明鲜红,质地细腻软糯,滋味甜中带酸,酒后食之,更为适口。它有化食消积、止呕止泻及降底胆固醇等食疗功效,尤适宜动脉硬化性的高血压者食用。夏传曾《随园食单补证》则说:“山楂糕,以京师为佳,楂多而粉少故也。苏制嫩则嫩矣,而楂味太少。杭州楂糕则色紫而坚,斯为下矣。”

    清水甘草梅皮,又称甜梅皮,取洞庭东西两山和光福一带的黄熟梅子皮精制,梅子皮愈薄愈佳,加白砂糖拌和晒干,反复多次乃成。其味甜中带酸,略微带咸,爽口开胃。

    玫瑰酱,夏传曾《随园食单补证》说:“玫瑰酱,吴人家制之品也。法以玫瑰花用酸水钓取红色,和盐梅泡淡捣匀,色鲜红而味甘酸,醒酒之妙品也。如食藕粉、石花等,放少许尤佳。此种风味,必须细腻熨帖方见其妙,否则直似猪八戒吃人参果矣。”玫瑰酱属苏式清水蜜饯中的上品,采用鲜艳瓣厚、香味浓郁的玫瑰花,经梅卤腌制,能保持原有的色香,再经混合捣烂成酱,鲜艳玫红,酱细和润,甜酸适口,香味芬芳,具有越陈越香、色味不变的特色。用玫瑰酱蘸食粽子、馒头、面包、拖司等,风味更佳,且能增进食欲。

    杂食

    粽子,可谓苏州点心中大宗,四季皆有,夜深人静之际,沿街悠悠叫卖,惹人食欲。粽子有白水粽、赤豆粽、枣子粽等,据《旅苏必读》记载,每只至多卖三十文。还有两种特别的粽子,一是灰汤粽,用少量碱水拌糯米后裹煮,糯而烂,可蘸玫瑰酱吃,适合老人和孩子食用;二是水晶猪油豆沙粽,包成长方形,在旧时属于高档吃食。肉粽则入市较晚,《苏州小食志》记道:“凡糕团店所售者,只有素粽而无肉粽,惟大户有家于大除夕前必制肉粽,以馈赠亲友。其制法,以白糯米淘净滤干,和以盐,使咸淡适中,再加少量之水,浸于瓦缸中一夜,待米涨透,另以盐肉洗净,去其外层粗皮,刀切长方块,务令肥瘦适均,以米和肉,包以青箬,用武火煮于釜中,熟后勿即出,须闷闭多时,方可取食,其味殊腴美也。近日用盐肉者少,用鲜肉浸以酱油居多,但其味不如盐肉之美耳。迩来一般小贩今人家酱油浸肉之法,美其名曰‘火腿粽’,有兼售豆沙猪油粽者,背负木桶,沿途唤卖,并有入茶社兜销者,其中最著名之小贩,厥惟蔡钰如所售之粽,米烂而肉鲜。”鲜肉粽虽不及咸肉粽腴美,但入口香肥,咸中带鲜,所以称“火腿粽”者,盖其滋味仿佛也。

    酒酿,担卖者很多,清明后上市,但佳者极少,《吴中食谱》记道:“酒酿以玄妙观中王氏所制,无酒气,荷担者往往贪利,购自他处,不如远甚。”其肆名曰王源兴,在东脚门财神庙对面,窗明几净,宽敞明亮,所制桂花酒酿,米粒匀净,晶莹洁白,露液如新蜜,有甜醇酥糯之感。

    豆腐浆,也以王源兴所制为上品,甜浆有杏仁、松子、桂圆等作辅料,咸浆则有火腿、肉松、开洋等作辅料,浆内的油渣,有软有硬,悉听客便,并且咸浆用的都是上等秋油,故而非同一般。

    烧卖,也称烧麦,为夏令点心,其时汤包落市,正好以烧卖代之。烧卖顶端呈荷叶边状,周围有褶裥,中间束腰,底部圆整,馅心外露,以咸鲜为主,有鲜肉、虾肉、三鲜等,苏州以三鲜烧卖知名,取虾仁、蟹粉、鲜肉三味和制馅心而成,为诸品中之上乘。

    馒头,花色繁多,各有特色。观振兴的菜馒头,用黑木耳、金针菜、香豆腐干切成细屑,加重糖、轻盐,拌入浸透在菜油里的菜馅心里,独胜一筹。又有蟹粉馒头,《吴中食谱》说:“观振兴于秋日有蟹粉馒头,不解事者往往嫌其空同无物,其实皆蟹油也,虽不及镇江馆所制之隽永,然在求镇江馆而不得之苏州,亦只能以此慰情胜无耳。”又说:“言夫馒头,自以天和祥之大一品为最,惜乎无零售耳。”各邑也都有著名者,太仓城内陆家桥弄口沈永兴,创于咸丰初,一九三八年店主钱宝宝改进技艺,甜的有猪油豆沙,咸的有荠菜肉馅,也有用大白菜的,风味独绝。沈永兴馒头的特点是壳薄不泄,馅鲜多汁,猪油豆沙馅取板油、豆沙,再加白砂糖制馅,入口肥甜鲜滑糯。旧时常熟虞山下石梅,颇多茶馆,除卖茶外,兼卖点心,其中馒头最受青睐,皮薄如纸,以蟹肉、虾肉、猪肉、豆沙夹板油等作馅,可称丰满、鲜美、多汁,妙臻上品,为他处所无,童岳荐《调鼎集•点心部》特记有“常熟馒头”一款。

    小笼馒头,馒头之小者也。《苏州小食志》说:“至于小笼馒头,向无此等名目,流行不过十年。由于松酵大馒头之粗劣无味,于是缩小之,馅以猪肉为主,有加以蟹粉者,有佐以虾仁者,甜者有玫瑰、豆沙、薄荷等,俱和以荤油,无论甜咸,皆以皮薄汤多为要诀。其蒸时不以大笼统蒸,而以小笼分蒸,每十枚为一笼,小笼之名,职是故耳。玄妙观内五芳斋,宫巷太监弄内鸿兴馆,俱不恶。”另外,朱鸿兴则以五色小笼闻名。

    汤包,可称是馒头的别裁,早在乾嘉时代就开始流行,非仅苏州一地有也,但苏州汤包以皮薄如纱、小巧玲珑、汁多味鲜著名,故称为绉纱汤包。此点在深秋至暮春上市,宜热吃,以蛋皮丝汤一碗佐食。前人于汤包制法,归结这样几句:“春秋冬日,肉汤易凝,以凝者灌于罗磨细面之内,以为包子,蒸熟时汤融不泄。”食用时因汤包中卤汁甚烫,不可因其小而一口吞之,故前人有四句告诫:“到口难吞味易尝,团团一个最危藏。外强不必中干鄙,执热须防手探汤。”

    紧酵馒头,又称京酵,苏州人称为兴隆馒头,含意美好,在冬令上市,可作为春节馈赠亲友的吃食。《苏州小食志》说:“紧酵馒头,亦有名细点,吴俗凡探亲归来,必送盘四色或两色,紧酵馒头必居其一,俗名‘待慢盘’,谓简慢来宾,以盘谢之也。因馒头一名‘兴隆’,而待慢盘必用兴隆者,取其吉祥也。惟因此品为日常所需,故亦格外研究,最佳者肉细如泥,皮薄如纸,间有蒸熟之后更入油锅以煎之者,风味佳胜。”所谓紧酵者,即做馒头时使用酵母不多,蒸熟后不如其他馒头松软膨胀,并且呈扇瘪状,但油汆后,馒皮膨胀饱满,食时外脆内松,肉馅汁多味鲜。紧酵馒头具有鲜明的时令特点,《吴中食谱》说:“汤包与京酵,以悬桥堍之兴兴馆为上,虽观振兴亦有弗及。苏城点心随时会不同,汤包与京酵为冬令食品,春日为汤面饺,夏日为烧卖。岁时景物自然更迭,亦不知所以然也。”

    汤团,即北方之汤圆,以水磨粉为之。苏州汤团的馅心,有鲜肉、虾肉、豆沙、玫瑰等。《苏州小食志》说:“汤团,有精制粗制两种,粗制之汤团,形大如桃,甜用豆沙,咸用萝卜,间有加猪油;精制者大仅如核桃,系拣选上好猪肉,肥瘦均匀,刀斩如泥,和以上好酱油,有略加麻油者,于是肥美可口。此品各件头店(凡专售馒头、馄饨各品而不售大面者,谓之件头店)皆有之,但味佳者绝少,有过咸,有过淡,有剁肉不细,有皮粗而厚,顾客皆望望然去之。向者以护龙街察院场乐万兴为最,嗣以生意太佳,不肯如前考究,精美者变为粗劣,今惟观前街黄天源后来居上矣。”《吴中食谱》则说:“穗香斋为观前糕团业中后起之秀,所制汤团皮薄而汤多,美味也。”又有五色汤团,旧时以玄妙观小有天所制最有名,五色者,即一碗五只,分别用鲜肉、猪油豆沙、芝麻、玫瑰、百果五种馅心做成,吃一碗可尝到五种不同美味。至深秋时节,店肆有桂花汤水圆应市,又是另一款时令佳品。

    馓子,古称寒具,俗呼火棒,庄季裕《鸡肋编》卷上说:“食物中有馓子,又名环饼,或曰即古之寒具也。”《本草纲目•谷部》李时珍曰:“寒具,即今馓子也,以糯粉和面,入少盐,牵索纽捻成环钏之形,油煎食之。”苏州馓子以甪直所出最早,乾隆《吴郡甫里志》卷五记道:“火棒,以面为之,状如连环,甫里独有。”今饼馒店皆有之矣,馓子用面粉制成,细如面条,呈环形栅状,入锅油汆而成。

    粢饭团,由雪花糕演变而来,袁枚《随园食单•点心单》说:“蒸糯米饭捣烂,用芝麻屑加糖为馅,打成一饼,再切方块。”至光绪初,夏传曾在《随园食单补证》里说:“吴门担卖者,随手捏团,随卖随捏,其味颇佳,名曰糍团,亦曰雪团,即此。”后来省略捣烂一节,以糯米饭包裹玫瑰、薄荷、白糖,晚近以来则包裹油条、白糖,不少苏州人有时将粢饭团当作早点,经济实惠。吴江盛泽风俗,重阳日家家以糯米、赤豆、枣子作饭,两碗合叠,滚成高圆形,称为粢团饭,与市井常见的粢饭团不同,蚾叟《盛泽食品竹枝词》咏道:“并非梦得怕题糕,记取重阳节又遭。饭滚粢团和赤豆,欢呼今日去登高。”

    面衣饼,早先用烘烤法,夏传曾《随园食单补证》说:“苏俗面衣,以葱油揉面成饼形,而后入熯盘熯之,与杭之软锅饼绝不相类。”后改入锅油籴,其味松脆。

    蟹壳黄,烧饼的一种,因其形圆色黄似蟹壳而得名,元人戴表元《次韵答贵白》有“谁家盛设蟹黄饼”之咏,可见亦有所本。用油酥加酵面作坯,先制成扁圆形小饼,馅心有咸有甜,咸的有葱油、鲜肉、蟹粉、虾仁等,甜的有白糖、玫瑰、豆沙、枣泥等,外沾一层芝麻,贴在炉壁烘烤而成。此饼味美适口,皮酥香脆,乃是常食中的上品。

    萝卜丝饼,摊肆甚多,乃街头巷尾一景。先将萝卜洗净刨成丝,略腌后放入葱末拌匀,另用面粉和冷水调成浆糊状,以椭圆形模勺中将面浆铺底,放入萝卜丝,再用面浆封面,入油锅内煎成金黄色,脱模即成。讲究的还在饼中放一只大鲜虾,经油煎后,饼鲜黄,虾鲜红,滋味更佳。

    生煎馒头,民间省称为生煎,起源于上海,约一九二〇年代传入苏州,摊肆颇多,以吴苑茶馆所出为最有名。生煎分混水和清水两种,混水鲜肉馅中加入皮冻,清水则不加,以混水者较为流行。生煎的做法是,用半发酵面包馅,排放平底锅内,用油煎、喷水若干次即熟。其底部呈金黄色,硬香带脆,上部则呈白色,软而松,肉馅鲜嫩稍带卤汁,以出锅热吃为佳,吃口有芝麻或香葱滋味。

    春卷,虽是家常点心,市间也有供应,《苏州小食志》说:“春卷,一名春饼,以水和干面入釜,烘成薄衣,再以煮熟之肉丝,或以煮烂之鲜肉,包之成卷,入油锅煎熟。人家于腊尾年头用作馈赠之品,点心店中近年亦有之。观前街黄天源亦出售此点,用虾仁肉丝,以荤油七成、素油三成煎之,入口酥松可喜。”

    山芋,做法较多,街巷间有烘山芋、汤山芋、糖油山芋等应市。糖油山芋一定要用宜兴产的,质细易酥,人称栗子山芋。先将山芋洗净,放入锅内焐烧,待半酥时,陆续加入白糖收膏,要求甜味透心而不焦糊,起锅后,再浇上事先熬成的糖油,即可供客。那山芋表面油光透亮,剖开满心通红,浓香扑鼻,入口味若山栗,甜糯可口,有的还放一点桂花,更有异常的浓香。糖油山芋以黄天源所出最有名,抗战前,旅居东南亚的华侨有不少来函邮购,寄出时必用油纸包裹,装入木箱,经数旬而滋味不减。沿街的小摊也有卖糖油山芋的,因为粗货细做,各有各的功夫,生意都极好。

    糖芋艿,各处皆有,秋后上市,以担卖者为多。将芋艿切削洗净,大小匀称,加入桂花,香气扑鼻,甜味浓郁,色泽明莹,酥软而不烂,汤清而不腻,乃时令佳品。

    粥,既是正餐,又是小食。旧时苏州粥店、粥担甚多,有鸡粥、菜粥、蛋粥、火腿粥、白糖莲心粥、赤豆粥、绿豆粥、蚕豆粥、焐酥豆糖粥等。焐酥豆糖粥为他处所无,将蚕豆和糯米粥分别烧煮,蚕豆用旺火转文火焐至酥烂,再加赤砂糖水和桂花,糯米粥里也加入赤砂糖,成为糖粥,食时先将粥盛入碗中,再将豆酥舀入粥里,有香甜之味,且价格低廉,深受食客喜爱。另有八宝莲心粥,以玄妙观西脚门三官殿小有天最有名,莲心之外,还加入米仁、白果等八品。至于白粥,则处处都有,陆鸿宾《旅苏必读》记道:“香粳米粥,朝晨晚上都有,兼卖粽子、白糖,另加玫瑰酱,甚为洁净,亦暑天时卫生之一物也。”旧时鸭蛋桥附近有家卫生粥店、大马路上有家苏州粥店,供应各式粥糜,生意兴隆。

    熟菱,卖熟馄饨菱的,都用一个紫铜锅煮菱,馄饨菱出锅时生青碧绿,特别诱人。夏传曾《随园食单补证》说:“吴门之馄饨菱,角团无刺,以铜锅煮熟,壳青不变,香糯异常,八九月茶肆有之。”旧时玄妙观内有挑碗阿大的铜锅菱,一只特大的紫铜大锅,装着百斤以上的馄饨菱,下面是大炭火炉,边上是一只很大的风箱,火焰熊熊。这是秋天傍晚闹市中一道绚丽风景。

    焐熟藕,为塘藕熟吃的良法之一,将藕洗净后,将一端藕节切下,作为藕帽,在每个藕窍中塞入糯米,然后盖上藕帽,并插入竹钉,在大锅中铺荷叶,先用旺火再用文火煮熟,将熟藕取出后,削皮切片,装盘后浇桂花糖液,糖为赤砂糖,故色泽酱褐,入口清香甜糯。

    鸡头肉汤,鸡头即芡实,凡入馔都为甜食,以作点心居多。制作桂花鸡头肉,宜用砂锅,不宜用铁锅,鸡头肉选净后放入砂锅煮熟,加了棉白糖,另备空碗放入桂花,再将鸡头汤盛入,时色呈玉白,颗粒如珠,甜润软糯,常作为筵席甜汤。

    藕粉圆子,以藕粉作圆子,将松子仁、瓜子仁、核桃仁、金橘饼、芝麻酥饼等碾细,拌以桂花、白糖、猪油等,做成球状馅料,放入藕粉中,均匀筛动,使之粘上一层薄粉后,用漏勺放入沸水中,如此反复四五次即成。藕粉润滑,圆子柔劲,香甜爽口,且有健脾开胃、解酒提神的功效。旧时,玄妙观内小有天的藕粉圆子,闻名苏城。

    血糯,血糯制品很多,血糯粥在粥中加白糖、红枣,为食疗名品;炒血糯粉用开水冲调成糊,以作冬令滋补;血糯制的粉圆子、酒酿、元宵、红米酥为江南民间小吃。而店家则有血糯八宝饭、血糯松子糕应市。血糯八宝饭用血糯、白糯蒸熟成饭,加入熟猪油、白糖、糖桂花、去核蜜枣、青梅肉、松仁、桃仁、瓜仁、冬瓜糖、金橘、莲心、糖板油等用旺火复蒸,再下白糖,再淋油,即成,饭色紫红、白莲相间,柔软滋润,香甜肥糯。血糯松子糕用血糯粉、白糯粉、松子仁、白糖蒸糕,冷却后切成菱形或长条小块,糕糯色喜,糖甜柔软,松子肥香。

    五香排骨,旧时并不入菜谱,而是零吃的杂食。《苏州小食志》说:“五香排骨,初盛于玄妙观内各小食摊,但质粗而劣,且煮仅半熟,香味俱甚平庸。既而野味店效之,虽较小食摊略佳,而终嫌生硬难于咀嚼,与小食摊无异也。乃有小贩自出心裁,改良精制,兜售于茶酒肆,其味特佳,如异味轩者是。”异味轩、五芳斋所制五香排骨最是鲜香美味。金孟远《吴门新竹枝》咏道:“赤酱浓油文火煎,易牙风味忆陈言。郇厨掌故说排骨,吴苑今传异味轩。”自注:“排骨之制,发明于沪上三十年前之陈言,其制法不得,吴苑有异味轩者,亦以排骨名,自谓得陈之秘制云。”程瞻庐在《吴侬趣谈》里风趣地说:“近数年中,苏州风行一种油煎猪肉,名曰排骨。骨多肉少,每块售铜元五六枚,前此所未有也。一入玄妙观,排骨之摊,所在皆是。甚至茶坊酒肆,亦有提篮唤卖排骨,见者辄曰:‘阿要买排骨?’老先生闻而叹曰:‘排骨二字,音同败国,宜乎?国事失败,一至于是也!’”那时玄妙观里有不少排骨摊,五香热油之味四溢,现汆现卖,摊主用草纸一包,再洒些五香粉,十分好吃,还有汆排骨时遗落下的肉屑,苏州人称为小肉,也非常有滋味。

    鱿鱼,旧时玄妙观内有好几处鱿鱼摊,以陶和笙、张小弟为有名,摊上置盆,盆中放着既大又白、肉质嫩软的鱿鱼,旁边是一只热油锅,将鱿鱼放入一汆,捞起后,用剪刀剪成碎块,再有一份特制的甜酱,边蘸边吃,既嫩又爽。

    酱螺蛳,最便宜的小吃之一,在玄妙观弥罗阁废墟上的酱螺蛳摊,一个铜元可买一盆,吃时,摊主还给你一根发簪,用以剔出螺蛳肉之用,那螺蛳的肉和汤,实在鲜美异常。

    豆腐干,也称茶干,名类甚多,滋味悬殊,不但是登堂入室的妙品,也是街头巷尾的寻常小吃。顾震涛《吴门表隐》附集有“徐家弄口腐干”之记,大概晚明时已名闻遐迩了。吴江震泽所出黑豆腐干,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制销历史,具有色泽乌黑、味香醇厚的特点,既可作小吃,又可调味佐餐。吴江同里所出豆腐干也曾畅销一时,嘉庆《同里志》卷八记道:“腐干,在陆家埭,出陆国珍隆兴斋,精洁香细,远近驰名。”至同光之际,浒关豆腐干享有盛名,民国时,常熟西门外山前二条桥一带多豆腐干作坊,所制花色繁多,有荤有素,荤的有野鸡腐干、火腿腐干、虾米腐干等,制法精工,滋味鲜美,以陈大魁最著名。素干大小约一寸见方,用丝草扎成小捆出售,亦可零买。又有高庄豆腐干,豆腐干放在锅中蒸煮时,要按比例放入细盐、红糖、甘草、茴香、桂花、橘皮、陈醋七种调料,使之色泽好,味道美,百吃不厌,去集上兜卖,深受食客喜好。卤汁豆腐干是苏州的特产,色泽乌亮,富有卤汁,鲜甜软糯,回味无穷,尤以蜜汁为主,可作筵席冷菜拼盆之用。

    素火腿,同一名称者,有好几种,范烟桥《茶烟歇•素火腿》记道:“王渔洋《香祖笔记》云:‘越中笋脯,俗名素火腿,食之有肉味,甚腴,京师极难致。’然相传金圣叹于临刑时作家书致其子云:‘花生与豆腐干同食,有素火腿之味。’又禅院须素食,以豆腐衣叠积而煮之,亦称素火腿,是则素火腿已有三物可拟矣。苏州糖果肆所制笋脯过甜,殊不类火腿也。”以腐衣做的素火腿,《苏州小食志》介绍说:“素火腿,以腐衣制之,一名素鹅。其制法,以腐衣数十百张,撕去其边,另用黄糖调入上好酱油中,即以撕下之边蘸以酱油,于每张腐衣上抹遍之,抹好一张,加上一张,约叠二十张,将腐边放入腐衣中,卷成长条,馀则仍照前法,再抹再卷,卷毕,入锅蒸熟之,即成。虽为素品,其味鲜美绝伦。腐衣须用糯性者,浙杭之货最佳,常州次之,至于苏州之腐衣,其性坚而不柔,不可制也。观前协和野味店与常州小贩有往还,故常有之。至于他店,只有百叶所制之素鸡,其味太咸,而毫不鲜美也。”

    炒货

    西瓜子,周振鹤《苏州风俗》说:“西瓜子,苏州各糖果店,如稻香村、野荸荠、叶受和、采芝斋、东禄、一枝香、嘉惠芳等,皆有水炒西瓜子出售。此种瓜子,形狭而长,肉厚而壳薄,且拣选皆极道地,其稍翘稍坏者,皆剔除务净,故既炒之后,肉甚洁白,香而且脆。其名目共有四种,一曰玫瑰瓜子,二曰桂花瓜子,(所谓玫瑰、桂花者,乃于既炒之后加以玫瑰、桂花等油也。)三曰甘草瓜子,四曰盐水瓜子,而尤以前二种为佳。”又说:“吴人善食西瓜子,能食其仁而其壳不碎者,更有能使其壳相连而不分为两瓣者,诚神乎其技矣。”金孟远《吴门新竹枝》咏道:“懒抛针线懒看花,丁字帘前沙法斜。长日如年听春雨,湖园瓜子嗑银牙。”自注:“瓜子,为闺中女儿消闲胜品,昔以采芝斋、黄埭瓜子风行江浙间,近有琴川小贩出售湖园瓜子,粒较粗而味较佳,行销各地,几夺采芝专利之席矣。”采芝斋瓜子,以玫瑰、奶油著名,粒粒如凤眼,壳薄仁厚,清香沁人。湖园瓜子本在湖园门前设摊销卖,因选择严格,粒粒平整,炒制时又独有其法,加用玫瑰水、奶油、盐水各色调味,香脆易剥,由是驰名苏沪。至于黄埭瓜子,为殷福熙者创制,在黄埭河渎桥东设殷瑞记,极一时之盛,后又有天福取代殷瑞记,在石家庄设分号,享誉京津一带。黄埭瓜子子面油光乌亮,入口一嗑,即成两瓣,子肉白嫩松脆,拌有玫瑰清香,嗑者以白丝帕擦手,帕上仍洁白无痕,不粘油腻之可见。

    糖炒栗子,深秋初冬时处处可见。民国初年常熟有张三者,擅长糖炒栗子,剔选良乡所出颗小而壳薄者,在井中浸数小时取出,放入敞口锅里,用铁砂和糖浆炒熟,甜美别致,著名于时。郑逸梅《花果小品•票》记了一件事,说苏州名妓设一烟馆于玄妙观前大成坊,“坊口有一栗子摊,以烟馆故,亦利市三倍。至今虽金凤老去,烟馆早干禁例,然大成坊栗子之名,乃不稍替,有戏仿唐诗去:‘金凤不知何处去,栗香依旧满秋风。’”

    熏青豆,也称翡翠豆,用未成熟的青毛豆制成,苏州产的青毛豆品种较多,以白毛青和黄毛弯角毛豆为最宜,尤其后者壳薄而肉扁大,出率高,看相好,质地糯,作熏青豆最宜,民间取之,加盐煮沸,出锅洒干,可较久贮藏。吃口有新鲜毛豆风味,可佐酒,也可作消闲零食。叶灵凤对“粒粒如绿宝石,如细碎的翡翠”一样的熏青豆推崇备至,他在《采芝斋的熏青豆》里说:“这本是很冷僻的小吃。不喜欢吃的不屑一顾,以为这不过是普通的豆类食品,至多是孩子们嗜食的,没有什么了不起,说到‘了不起’,熏青豆当然没有什么了不起,不过这是一种季节性很浓的食品,像杨花萝卜一样,转眼即逝,并非一年四季常备的。”又说:“这是一种滋味很淡泊的小吃,可以用来送茶,也可以用来吃粥,大约送绍兴酒也不错。抓一小撮放在口里,嚼几嚼,起先仿佛淡而无味,渐渐的就有一种清香微咸而甘。尝着这种滋味,简直可以令你忘去了人世的名利之争似的。”“嚼着微硬的熏青豆,我想到了田野,想到江南,想到家乡。这种清淡的滋味,只有民谣山歌一类的文艺作品可以与之相比,这时的鱼翅牛扒之类,仿佛都成了俗不可耐的俗物了。”吴江近太湖乡间有吃熏豆茶习俗,亲朋好友来访,都以一碗青豆茶待客,熏豆茶一般由熏青豆、胡萝卜丝、黑豆腐干、芝麻和上等绿茶冲泡,水是用紫铜茶吊在灶头上烧开,柴火用的是晒干的桑树枝桠,没有烟火气。熏豆茶喝起来,咸中带甜,甜中带鲜,又有点儿涩,故回味无穷。

    笋豆,用青毛豆和春笋经烧煮、晒干而成,民间煮食已逾两百年的历史,作为坊肆制销也有百年了。笋豆是在笋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笋脯作为一种茶食,每年春笋上市时供应,其味甜中带咸,鲜美可口。

    甜咸花生米,又名甜咸果玉、椒盐花生米,一九三〇年代创制,这是由于糖精发明并应用于食品制作的缘故。选用扬州所出扬庄花生,加糖精和精盐浸泡,用白石沙炒制。它的特点是粒粒肥大,色微黄起盐霜,甜咸口味适中,食后馀香满口,旧时以稻香村所出为最佳。

    椒盐杏仁,杏仁有甜苦两种,甜者可以食用,苦者可以入药,甜杏仁以魁杏为最佳,白玉边略次之,其中又以河北张家口所出为上乘,新疆伊犁次之。椒盐杏仁为采芝斋所出,已有百年以上制销历史,其色泽微黄,形如鸡心,甜中带咸,香脆可口,常食有益健康,特别是对过敏性哮喘患者特别有效。

    椒盐核桃,乃苏州炒货中的名品,选用衣薄、仁白、肥嫩、微甜的核桃仁,经精心加工而成,松香肥嫩,甜咸皆宜,味美醇郁,具有滋补强身的食疗功能。

    店肆

    苏州的茶食糖果店、糕团店、炒货店很多,遐迩驰名,遍于各处,于此只能择要而谈。

    野荸荠,由沈氏创于乾隆初年,颇负盛名,相传筑屋时,于地下掘得一只野荸荠,硕大可异,即以“野荸荠”三字为铺号,那只野荸荠就放在柜中陈列,一时遐迩纷传,生意大盛。嘉庆前后,苏城内外无人不知临顿路钮家巷口有家野荸荠,茶食精致可口,尤以肉饺著名,钱思元《吴门补乘》卷二就有“野荸荠饼饺”之记,连当时苏州官府进呈宫廷的干湿蜜饯,也都由它来承办。由于野荸荠营业红火,同治六年有邹阿五者,假冒野荸荠牌号,在养育巷开了一家茶食店,野荸荠店主沈世禄一纸告到官府,知府李铭皖予以禁止。入民国后,又出现了不少野荸荠,城内的道前街、景德路,郊外的黄埭、蠡墅等处,老荸荠、老野荸荠等字号的茶食店纷纷开设出来,有的自称为分号,乃至上海小东门外法租界内也有一家老野荸荠仁记茶食号,一九三三年年实业部商标局编印的《东亚之部商标汇刊》有一张商标,公然称为“荸荠商标”。于此,正宗野荸荠一点办法也没有。一九二〇年,店主沈坚志将店址迁至萧家巷口,由于几乎对直观前街,生意更加兴隆起来,一方面保持特色,另一方面更新品种,莲影《苏州之茶食店》说:“野荸荠素以肉饺及酒酿饼著名,肉饺制法与稻香村略同;其酒酿饼,以酒酿露发酵,其气芬芳,质松而软,虽隔数天依然其软如绵,所以为佳。”还有楂糕、云片糕、猪油糕、熏鱼等也首屈一指。时稻香村、叶受和等茶食糖果店竞争激烈,至一九三〇年,野荸荠终于支撑不住,将店盘出,迁至阊门外,先后有野荸荠丰记、野荸荠义记牌号,一九三五年一月二日因电线走火,遭回禄之灾,百年老店顷刻间成为废墟。

    王仁和,也属苏州老店,俗呼王饽饽,规模甚小,资本不丰,但名气绝响,几与野荸荠齐名。莲影《苏州小食志》记了它的兴衰小史:“王仁和茶食店出世最先,而收场亦最早。其店初开张于十全街织署旁,即俗名‘织造府场’是。该店出品并不见佳,而竟以月饼著名者何?盖以该店主自知手段太劣,货品欠佳,营业万难发达,乃异想天开,凡见织署中书吏差役等经过其门,必邀渠至店休息,奉以香茗水烟,日以为常,久之都稔,待月饼上市时必赠以若干,乘间进言曰:‘小店生意清淡,可否拜烦在贵上人前吹嘘一二,俾得购用小号货物,藉苏涸辙之鲋,则感戴无涯矣。’吏役等果在居停前竭力揄扬该店茶食之佳。不久,织署中人渐来购货。久之,凡官场中投桃报李之需,惟王仁和一家所包办,皆系织署所介绍者也。盖织造一职,必系清廷所亲信之满人,故自抚、藩、臬以下,皆谄媚逢迎之不暇。今织署中人以王仁和货物为佳,则苏之官场自无敢异议矣。此外更有一宗生意,为王仁和独家所专利,非他店所能觊觎者,厥惟秋试年之月饼券。盖苏州向有紫阳、正谊两书院,为生童肄业之所,每月有官、师两课,谓之‘月课’,除师课由山长按月命题考试外,官课则由抚、藩、臬三大宪轮流当值。无论官、师课,凡考试优等者,俱发给奖励金。惟逢秋试之年,于入闱之前由抚宪增加一课,名为‘决课’,谓如考优等者,决其今科必中式也。此课无论优劣俱给奖金,必加给月饼券一纸,计糖月饼一匣。紫、正两书院肄业生有七八百人,每逢秋试之年必多报名额若干,至决课时竟有一人作两三卷者,故决课与试者有千数百卷之多,此千数百之月饼券,利自不菲矣。科举既废,而王仁和之命运亦随士子之科名,同样寿终正寝矣。然王仁和既闭,王仁和之糖月饼犹盘旋于老学究之脑筋而不去。”王仁和既以糖月饼闻名,但又不佳,如何令人念念不忘,关键还是那些学子,多少年过去了,昔日抚台大人亲试的辉煌,乃是挥之不去的永久记忆,当然少不了那糖月饼的滋味。

    稻香村,初设于观前街洙泗巷口首,它的创始年代,说法不一,一说乾隆三十八年,一说同治三年。莲影《苏州之茶食店》记道:“稻香村店东沈姓,洪杨之役避难居乡,曾设茶食摊于阳澄湖畔之某村,生意尚称不恶。乱后归城,积资已富,因拟扩张营业,设肆于观前街,奈招牌乏人题名,乃就商于其挚友,友系太湖滨莳萝卜之某农,略识之无,喜观小说,见《红楼梦》大观园有‘稻香村’等匾额,即选此三字为沈店题名。此三字与茶食店有何关系,实令人不解,而沈翁受之,视同拱璧。与之约曰:‘吾店若果发财,当提红利十分之二以酬君题名之劳。’既而,店业果蒸蒸日上,沈翁克践前约,每逢岁底除照分红利外,更媵以鸡、鱼、火腿等丰美之盘,至今不替云。”至于稻香村的特色,莲影也记道:“稻香村茶食店,以饼为最佳,而肉饺次之。月饼上市于八月,为中秋节送礼之珍品,以其形圆似月,故以月饼名之。其佳处在糖重油多,入口松酥易化,有玫瑰、豆沙、甘菜、椒盐等名目。其价每枚饼铜元十枚,每盒四饼,谓之‘大荤月饼’。若‘小荤月饼’,其价减半,名色与‘大荤’等,惟其中有一种号‘清水玫瑰’者,以洁白之糖,嫣红之花,和以荤油而成,较诸‘大荤’尤为可口。尚有圆大而扁之月饼,名之为‘月宫饼’,简称之曰‘宫饼’,内馅枣泥,和以荤油,每个铜元廿枚,每盒两个,此为甜月饼中之最佳者。至于咸月饼,曩年仅有南腿、葱油两种,迩年又新添鲜肉月饼,此三种皆宜于出炉时即食之,则皮酥而味腴,洵别饶风味者也。若夫肉饺,其制法极考究,先将鲜肉剔尽筋膜,精肥支配均匀,然后剁烂,和以上好酱油,使之咸淡得中,外包酥制薄衣,入炉烘之,乘热即食,有汁而鲜,如冷而再烘而食,则汁已走入皮中,不甚鲜美矣。后有三四月间上市之玫瑰猪油大方糕者,内容系白糖与荤油,加入鲜艳玫瑰花,香而且甜,亦醰醰有味。但蒸熟出釜时在上午六点钟左右,晨兴较早之人得食之,稍迟则被小贩等攫买已尽,徒使人涎垂三尺焉。”稻香村的方糕、黄千糕、定胜糕等也很有名,《吴中食谱》说:“初夏,稻香村制方糕及松子黄千糕,每日有定数,故非早起不能得,方糕宜趁热时即食,若令婢仆购致即减色。每见有衣冠楚楚者,立柜前大嚼,不以为失雅也。”“定胜糕亦以稻香村为软硬得宜,惜不易得热,必归而付诸甑蒸耳。”稻香村常年供应的茶食糕点有猪油松子枣泥麻饼、杏仁酥、葱油桃酥、薄脆饼、洋钱饼、猪油松子酥、哈喱酥、豆沙饼、耳朵酥、袜底酥、玉带酥、鲜肉饺、盘香酥等。至于时令茶食糕点,春季有杏麻饼、酒酿饼、白糖雪饼、荤雪饼、春饼,夏季有薄荷糕、印糕、茯苓糕、马蹄糕、蒸蛋糕、绿豆糕,秋季有如意酥、巧果、佛手酥及各式酥皮饼,冬季有合桃酥、酥皮八件。此外,稻香村的熏鱼、野鸭也很有名,《吴中食谱》说:“熏鱼、野鸭,亦以稻香村为最,叶受和足望其项背而已,东禄则以新张,不得老汁汤,自追踵莫及矣。此三家非得鲭鱼不熏,所谓宁缺毋滥,其他野味店不能及其‘硬黄’而价亦倍于常物也。”金孟远《吴门新竹枝》咏道:“胥江水碧银鳞活,五味调来文火燔。惹得酒徒涎欲滴,熏鱼精制稻香村。”自注:“中秋节后,稻香村熏鱼上市,购以佐酒,味殊鲜美。”一九二六年,稻香村在原址翻建门面,张荣培撰联曰:“稻秀柴门,想见文人常说饼;香生茗座,迎来诗客惯题糕。”又注册嘉禾牌商标,凡招纸上都印上稻穗相系、中有“禾”的圆形标志。

    采芝斋,同治九年有金荫芝者以五百枚铜元起家,在观前街吴世兴茶叶店门首设摊,光绪十年其长子金忆萱租得观东山门巷口的采芝斋古董店,正式开设茶食糖果店,经营自制的糖果、炒货、蜜饯等,生意兴隆。因店无名,苏人仍称采芝斋,金氏顺水推舟,费重金请费念慈书写市招,挂起“采芝斋”金字招牌。有一个野话,说是光绪年间,苏州名医时曹元恒(沧洲)应召入宫,为慈禧太后诊脉,以采芝斋贝母糖进奉助药,慈禧愈后大加赞赏,降懿旨,将贝母糖列为贡品,故金氏自制黑底金字“贡糖”招牌一方,挂在店堂里。经半个世纪苦心经营,至一九二八年,传至第三代金宜安、金杏荪、金岳石、金锡山手里时,已是三楼三开间门面,成为苏州城内数一数二的名牌老店,并有不少分号。观前街老店门首,张荣培撰联曰:“芝草撷精英,甘苦调和,花蜜蔗糖连一气;斋厨留清供,酸咸配合,药炉丹鼎许同功。”时有“采芝图”商标,顾客一望而知为采芝斋所出。采芝斋的脆松糖、软松糖、轻松糖、粽子糖、白糖杨梅干、九制梅皮、九制陈皮、玫瑰瓜子、奶油瓜子等,都享有盛名。佚名《吴中食谱》说:“凡于佳节自他处来吴门者,必购采芝斋之糖食,其中尤以瓜子与脆松糖为大宗。瓜子之妙处,粒粒皆经选择,无凹凸不平者,无枯焦不穗者,到口一磕,壳即两分,他家无此爽快。脆松糖无胶牙之苦,有芳颊之美。此外如楂糕、榧子糖,虽并称佳妙,不足以独步也。”莲影《苏州之茶食店》也说:“凡茶食店必兼售糖果,亦有专售糖果者,谓之糖果店,以采芝斋为最佳。其著名之品,如玫瑰酱、松子酥、清水楂糕、冰糖松子等是。更有橙糕一味,色黄气馥,其味甘酸,为他店所无者,殊堪珍贵也。”

    叶受和,本是浙中名店,夏曾传《随园食谱补证》说:“点心之名,不下百馀种,吾杭叶受和,茶食肆之巨擘,刻有名单,所列百数十种,大半雷同,不能色色尽善也。”苏州叶受和乃其分号,开设于光绪十二年。但民间另有故事,说苏州叶受和是慈溪富绅叶树欣所创,莲影《苏州之茶食店》说:“叶受和店主,本非商人,系浙籍富绅。一日,游玩至苏,在观前街玉楼春茶室品茗,因往间壁稻香村购糕饼数十文充饥。时苏店恶习,凡数主顾同时莅门,仅招待其购货之多者,其零星小主顾,往往置之不理焉。叶某等候已久,物品尚未到手,未免怒于色而忿于言,店伙谓叶曰:‘君如要紧,除非自己开店,方可称心!’叶乃悻悻而出,时稻香村歇伙某适在旁闻言,尾随叶某,谓之曰:‘君如有意开店,亦属非难,余愿助君一臂之力。’叶某大喜,遽委该伙经理一切,而店业乃成。初年亏本颇巨,幸叶某家产甚丰,且系斗气性质,故屡经添本,不少迟疑,十馀年来渐有起色,今已与稻香村齐名矣。”叶受和做的月饼、肉饺虽不及稻香村,但零星食品则优美过之,如枣泥糕、绿豆糕、云片糕、小方糕、四色片糕、婴儿代乳糕、豆酥糖、芙蓉酥等,都制法甚精,饶有美味。特别是小方糕,不同于桂香村的大方糕,仅大方糕的四分之一,仍五色馅心,且皮薄、底薄、馅薄,一盒买归,能尝到四种不同的风味,故而大得食客青睐。叶受和糕点还有一个特殊之处,虽说是苏式,却有宁式的特色。另外,叶受和的店堂柜台用铜皮包裹,比稻香村更富丽堂皇,并且注重广告效应,一九二九年翻造三层楼房的店铺,在正面墙上特塑“丹凤”商标,图案为两只凤凰口衔稻穗(指稻香村)、足脚荸荠(指野荸荠),也可见得同行竞争之激烈。

    周万兴,在宫巷内,以米风糕为一枝独秀。《苏州小食志》记道:“玄妙馆迤南,宫巷中之周万兴,年代亦悠久,专售米风糕者也。其糕质松而软,入口香甘,初出蒸笼时糕形圆大如盘,有欲零售者,切糕之法不以刀剖,而以线解,因其质太松软故也。他种食品,如面风糕等,皆以热食为可口,惟此糕则反是,故独为夏日之珍品。至于制糕之法,据云以糯粳米更半,淘净晒干,磨为细末,更加酒酿发酵,入笼蒸熟即成。窃谓制法未必如此简单,或恐别有秘法,否则该店自开张伊始,何以从未有步其后尘而与之争利者?近十馀年虽略有数家与之竞争,然质料不如周店远甚。盖周店之糕,虽隔数天质略坚而味不变。他店之糕,清晨所购至晚则味变酸臭,不知是何原因。周店生涯独盛必非幸致,但糕之大如盘者,改如小如碗耳。”关于周万兴米风糕的秘制方法,也很有同行想去探窥,《吴中食谱》记了一则故事:“宫巷周万兴,制米风糕甚有名,寻常米风糕不能免酵味,而彼所制独否,故营业颇盛。有某甲羡之,赁其邻屋以居,每夜穴隙相窥,得其制法甚详,乃仿之,亦设一肆以问售,顾买者浅尝,辄叹不如远甚,卒弗振。于是更窃考其究竟,则见其杂搀一物于粉中,不审何名,因弃去不与竞,自是其肆生涯益盛。每至岁首,制酒酿饼,皮薄而不韧,亦佳作也。”

    桂香村,在东中市都亭桥堍,创于乾隆年间,以五色大方糕而家喻户晓,五色即黑之芝麻、红之玫瑰、白之白糖、绿之薄荷、黄之鲜肉也。这种大方糕,造型精细,色泽鲜艳,底厚,馅多,面薄,特别是糕面,真薄如蝉衣,还模印出花卉、动物图案和桂香村的牌号,在糕面之下,各式馅心拌着猪油、白糖、蜂蜜,如琼浆般历历可见,诱人食欲,咬上一口,香甜肥糯,妙不可言。

    赵天禄,由赵氏创设于乾隆年间,“天禄”者,取“天官赐禄”之意。民国时赵天禄丰号有一纸广告,可见其大概:“本号开设苏州阊门外渡僧桥南堍,坐南朝北门面。佳制著名土产,干湿蜜饯,十景糖果,按时茶点,清水楂糕,剔拣各种香水瓜子,炙炼熏鱼,透味肉松,一应俱全。而本号久已驰名,所制各种食品,亦皆讲求卫生,精益求精,以顾诸君之雅意,荷蒙惠顾者,不胜欢迎之至,尚希认明本店招牌,庶不致误。”赵天禄之雪片糕、京果、酥糖、玫瑰猪油年糕等,具有自己的特色,在阊门内外声誉甚佳。

    一品香,一九一七年江仲尧创设于石路小杨树里口,一九三七年被日机炸毁,一九三九年章顺荃重设于石路姚家弄口。一品香经营糕点、糖果、蜜饯、炒货、野味五大类,由于制售得法,生意较为兴隆。它出产的名品,有奶油西瓜子,经两次生熟精选,故质量考究;松子枣泥麻饼,采用玫瑰花、松子仁、去核黑枣、糖渍板油丁,包馅均匀,圆周起纹双边,色泽褐黄油润,吃口极好,枣泥细腻醇郁,松仁肥嫩清香,麻仁粒粒饱满,且有玫瑰芬芳之气;南枣糖,取特级大南枣去核,枣必镶嵌松仁,入口甜而肥美,且有丰富的营养,适合老人胃口。此外,芝麻酥糖、杏仁酥等也很有名。

    费萃泰和乾生元,木渎制销松子枣泥麻饼有悠久的历史,乾隆四十六年在木渎西街开办的费萃泰,即以松子玫瑰枣泥麻饼闻名,当地有“乔酒,石饭,费麻饼”的民谚,“乔酒”指乔裕顺的糟黄酒,“石饭”指石叙顺的菜肴,“费饼”就是指费萃泰的枣泥麻饼了。光绪七年,费萃泰改由蒋富堂者经营,迁于邾巷桥北堍,更名乾生元,仍以枣泥麻饼为主业。这款麻饼以黑枣泥、松子仁、玫瑰花、糖猪油等为馅,形如满月,色泽金黄均匀,周边有均称的自然裂纹,但不露馅,吃口甜而不腻,香而不刺,油而不溢,松脆可口。一九七九年早春,赵丹游木渎品尝乾生元枣泥麻饼后,有小词赞曰:“木渎好,生产节节高。石家饭店饮食美,下塘街弄倩女娇。麻饼呱呱叫。”

    黄天源,创于道光元年前后,为慈溪人黄启庭所业,本在东中市都亭桥堍,经营五色汤团、挂粉汤团、咸味粢饭糕、咸味猪油糕、黄松糕、灰汤粽、糖油山芋等。黄启庭父子相继去世后,店务由寡媳黄陈氏主持。同治十二年,店中牵烧师傅顾桂林以银洋一千元、招牌年租大米十二石为价接盘。民国初年,迁玄妙观东脚门,租神州殿房屋营业,后又租观前街一楼一底为店面。时称都亭桥老店为西号,称观前新店为东号。黄天源以制销苏式糕团而名闻遐迩,品种繁富,据说一天有六十多种应市,并随四季更新花色,春季有圆松糕、糖切糕、青团子、肉团子,夏季有蒸松糕、白松糕、炒肉团、双馅、京冬菜团子、麻酥团、薄荷糕、王千糕,秋季有油酥糕、桂花条头糕、油汆团、南瓜团,冬季有大麻糕、冬至糕、粢毛团、萝卜团、糖年糕、猪油年糕等。这些时令糕团,适应苏州人有饮食习惯,故天天门庭若市,生意兴隆,天朦朦亮,就有人排队买刚刚出笼的热糕团。春节将至,供应糖年糕,店门前人流如潮,晨聚暮散。黄天源还有八宝饭、桂花赤豆圆子、肉汤团、五色汤团等,深受食客欢迎。

    此外,城内外的苏式茶食店,还有文魁斋、一枝香、东禄、张祥丰等。朱枫隐《饕餮家言》说:“我国糖色,苏不如杭,然若苏州之采芝斋、文魁斋二家,则较西子湖边之出产,亦未遑多让也。其初,采芝斋仅售粽子糖,设摊于观前街吴世兴茶叶店门首;文魁斋专售梨膏糖,设摊于玄妙观场。今则皆已改摊为铺,采芝斋在观东之山门巷口,文魁斋在观西之太监弄口。惟改肆以后,文魁斋之营业大不如前,采芝斋则依然发达,其所制之各种糖食亦并皆佳妙。此外,有一枝香者,在玄妙观东角口,出品亦良,其所制之梅酱糖、麦精糖,尤为独出冠时。”东禄也在观前,《吴中食谱》说:“东禄铺张扬厉,所出物品亦不过尔尔,惟所制肉饺则殊可口,每傍晚环立如堵者,多为此而来也。”张祥丰由张谦三创办于同治十三年,设肆于山塘通贯桥西,光绪二十六年又在胥门设分号张长丰,以经营蜜饯为主。至光绪末年,规模较大的蜜饯店仅有朱祥泰、益昌尧、张祥丰、张长丰四家,以后其他都倒闭,惟有张祥丰一家,几乎垄断苏州蜜饯业。至民国时,虽有成记、豫成丰、泰丰洽、张永丰等店家,但规模远不能和张祥丰相比。凡张祥丰所出,有五福盘寿、五福盘五、平升三级等商标。

    广南居和马玉山,乃是两家广式糕饼点心店。莲影《苏州之茶食店》说:“尚有广东茶食店两家,一名广南居,一名马玉山,地点俱在玄妙观西。茶食花色虽多,其制法粗而不精,其美不及苏州茶食远甚。惟中秋月饼,硕大无朋,其形小者如碗,大者如盘,小者其价银自五分至数角不等,大者自一银元起至数十银元为止。有名‘七星追月’者,亦价银一元,名目虽奇,其内容不过糖果等,和以盐蛋黄七枚而已,其味平常,并无佳处,即此一物,可例其馀。惟暑月素点名冰雪糕者,广东店独有之,其制法传自海外英京伦敦,故简称‘伦敦糕’。凡广店规则,如物品于某日上市,必先期标名于水牌,藉以招徕主顾。‘敦’字草书与‘教’字草体相似,店友不谙文义,故以误传讹,认‘敦’为‘教’,遂名此为‘伦教糕’矣。‘伦教’二字何所取义?市侩不文,可笑已极,至今沿讹已久,即有文人为之指正,彼反将笑而不信也。”马玉山,广东人,一九二二年前,以姓氏为号创办马玉山糖果饼干公司,设肆于观前街北仓桥对面,后新会赵达廷以四千银元接盘,于一九二七年更名广州食品公司。公司既经营上海冠生园、梅林、马宝山等产品,又聘用广东籍工人办工场,生产西式面包、蛋糕及广式糕点,以嘿罗面包、裱花蛋糕和广式月饼在苏州茶食糖果业内争得一席之地。同时,让小贩身背印有“广州食品公司”的面包箱在车站码头或走街串巷叫卖,以致嘿罗面包家喻户晓。然而在苏州并不人人适合广式口味,朱枫隐《饕餮家言》便说:“惟其价过甚,虽出品专仿西制,甜味颇逊,苏人士不甚欢迎之,远不若固有之国粹,价廉物美也。”一九三〇年代,公司又自制冷饮,在二楼开设西餐厅。抗战爆发,赵达廷避难香港,红火一时的广州食品公司顿时萎缩下来。

    小食点心,除城内外坊肆批零兼营外,玄妙观则是一个丛集去处,与南京夫子庙、上海城隍庙、长沙火宫殿齐名。这个小吃市场,形成历史悠久,顾禄《清嘉录》卷一说:“观内无市鬻之舍,支布幕为庐,晨集暮散,所鬻多糖果小吃,琐碎玩具,间及什物而已,而橄榄尤为聚处。”又说:“茶坊、酒肆及小食店,门市如云。窭人装水烟为生者,逢人祗应,以些少钱会赠之。托盘供买食品者,亦所在成市”。那些小吃有荤素、甜咸、干湿、冷热之不同,随四季变换。其品种繁多,有鸡鸭血汤、荤素线粉汤、桂花莲子汤、绿豆汤、桂花糖芋艿、藕粉圆子、酒酿圆子、五色汤团、千张包子、虾肉馄饨、焐酥豆糖粥、牛肉汤、甜咸豆浆、汤炒面、梅花糕、海棠糕、扁豆糕、八宝饭、各式粽子、生煎馒头、油煎包子、油汆紧酵、小笼馒头、锅贴、春卷、油饼、蟹壳黄、糖油山芋、烘山芋、五香茶叶蛋、面筋塞肉、糖炒栗子、铜锅菱、酱螺蛳、焐酥豆、粢饭团、小馄饨、豆腐花、油氽臭豆腐、油氽粢饭糕等等。特别是一九一二年弥罗阁火毁以后,废墟上竟成了小吃摊的世界,无论贵贱,男女老少,纷至沓来,故《吴中食谱》说:“玄妙观为平民娱乐饮食之公共场所,而炒面、豆腐浆,则虽翩翩衣履之青年男女,亦有纾尊降贵以枉顾者。”

    包装

    苏州向来注重食品的包装,一般来说,酱货、腌腊用荷叶,糕团用箬叶,饼饵、糖果、蜜饯、炒货等用纸裹,水果用竹篮,茶叶用银罐、瓷罐,油、醋、酒、花露等用瓷瓶、陶瓶,因食品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包装形式和材料,大都比较简易,惠而不费,适应商品流通和市场销售的需要。

    在食品包装史上,苏州最早使用饼匣,这是在美化商品上迈出的一大步。乾隆时袁栋在《书隐丛说》卷四中说:“市肆中货饼饵者,往往有匣以盛之,以极薄杉木板为之,一用之后,别无他用,长作弃物,非若包苴他物者之犹可以别用也。此饼匣者,无藉其有,却不可无,人之小有才而实无济于用者类是。”这种薄木饼匣,应该就是后来糕饼纸盒的滥觞,因未见实物留存下来,故难以详考匣内饼饵的分置。当纸盒流行后,就考虑到饼饵色泽、形状、图像等不同,在装盒时作合理安排。如东坡酥,每块糕上模压文字和花卉图案,如“进京贡品”、“福禄寿鼎”等。出售时用盒装,每盒二十四块,分两层,上层十二块均为“进京贡品”,下层十二块均为“福禄寿鼎”。如木渎枣泥麻饼,采用圆筒装,每筒十只,显得别致、美观。再如一品香的奶油西瓜子,采用马口铁听装,这是苏州炒货业的首创,除能持久保持瓜子质量外,又作为时新的包装形式,受到送礼者的青睐。

    苏州人家待客,向用果盘盛以茶食,既有礼节的规格,又十分方便,客来摆上桌子即可。一九二〇年代,采芝斋、叶受和、稻香村等店家,摹仿果盘之制,作为茶食包装的新形式。这种果盘用裱花硬板纸做成,盘中分七格或九格,分别放上饼饵、糖果、蜜钱、炒货等,盒盖上镶嵌玻璃,其中茶食一目了然。因为果盒装茶食比单买散装茶食多费无几,更特别适宜作访客的礼品,一时有相当销路。

    仿单是历史悠久包装纸和纸质广告,今存最早实物是北宋时“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制,既可夹在出售的针包里,也可作为针铺的包装纸,还可成为招贴。随着商品包装史的进步,这一形式更多地被落实到商品上,印成花纸,裹扎在商品之上,今水果篮上衬着的一张红纸,就是它的遗制,也被称为“招纸”或“纸裹”。如顾禄《桐桥倚棹录》卷十就记道:“今忠烈公祠及文恪公祠皆有陈皮、半夏招纸。”再后来,就刷糊在纸盒上,甚至直接印制纸盒。

    在苏州商业史上,仿单应用很广泛,主要见诸食品包装。《点石斋画报》记载了一个“赛行致病”的故事,这样说:“苏垣尧峰山施某与同村人马某相善,日前万寿圣节期内,闻城中灯景之盛,马自夸捷足,与施约曰:‘愿限二刻往返六十馀里,违则倍罚,能则汝以英饼一枚酬我。’施诺之,对准日晷,奋步疾行,不逾时而焉已归来。施以为诳,马出城中稻香村茶食示之,凡稻香村售物必印日期于纸裹之上。施见其非妄,如约酬之,同赴酒家买醉。甫入座,马即口吐鲜血,一息奄奄,施大惊,急延伤科某医,索酬多金始肯施始,戏真无益哉。”那是光绪二十年六月德宗生辰前后,苏城举行灯会。尧峰山马某向施某夸口,以二刻时间去苏州并返回,赌以英磅一枚,马某真如“神行太保”,但归来时已累得吐血。这个故事当然是虚构的,但“稻香村售物必印日期于纸裹之上”一句,可见当时稻香村的仿单上,已印有茶食生产和销售的日期。

    有的仿单印得很简单,红纸印黑字或金字而已。讲究的仿单,则印绘图画,有的有商家字号,有的并无字号,商家采购后,再加印字号。周作人在《南北的点心》里说:“我又记起茶食店的仿单上的两句话,明明替我解决了疑问,说北方的是官礼茶食,南方的是嘉湖细点。”他并没有说是怎样的仿单,是否印绘图画,但茶食点心的仿单上,总印上类似的话。苏州茶食、糖果、糕团店家很多,仿单的需求量很大,这都由年画铺承印,也是年画铺生产品种的大项。但流传至今的,都为清末民初印制,并且是不署店家字号的通用类仿单,试举数例。三国故事仿单,共四张,每张的四角印字,分别是“进呈名点”、“官礼茶食”、“四时名点”、“佳品茶食”;吴王采莲仿单,四角有“改良食品”四字,上下左右有“四时茶食”四字;唐明皇游月宫仿单,四角有“卫生茶食”四字,上下左右有“四时茶食”四字。另有两幅,均有牌记“苏州朱荣记印”,当印制于民国年间。一幅四角有“嫦娥奔月”四字,画中有“唐明皇游月宫”小字;另一幅四角有“九美团圆”四字,乃画唐伯虎点秋香故事。这两幅的构图相同,四周边框有“暗八仙”图案,均为中秋月饼仿单。

    上述仿单,人物故事生动,色彩鲜艳,套印准确,可见苏州桃花坞年画对食品包装作出的贡献。

    市声

    市声者,招徕买卖之声音也,大凡有三种情形,一是叫卖吆喝,二是韵语说唱,三是器乐音响,在苏州都有很悠久的历史。《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记道:“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昼伏,至于陵水,无以糊其口,膝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箎,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这个故事传播很广,子胥吹的是箎,也有作竽、筦、箫的,“吴市吹箫”就是一句成语。

    北宋时,朱勔父亲朱沖是个串街叫卖常用物品的小贩,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七记道:“朱勔之父朱沖者,吴中常卖人,方言以微物博易于乡市自唱,曰常卖。”至于朱沖唱些什么,今已无从考证。晚年范成大住在苏州城中西河上,对市声有特别的感念,有《雪中闻墙外鬻鱼菜者求售之声甚苦,有感三绝》,“鬻鱼菜者求售之声”,就是叫卖鱼菜的市声;又有《自晨至午,起居饮食,皆以墙外人物之声为节,戏书四绝》,有曰:“菜市喧时窗透明,饼师叫后药煎成。”“朝餐欲到须巾里,已有重来晚市鱼。”卖菜、卖饼或卖鱼,当叫卖声传来,石湖老人就知道是什么时辰了。

    晚近以来,苏州市声留下记忆的,不少是小吃,如冬天叫卖“生炒大白果”,在第二字上曼声;夏天叫卖“铜锅子熟菱”,在第三字上引长;冬春间叫卖“檀香橄榄”,春夏间叫卖“火腿粽子”,叫声短促。章法《苏州竹枝词》有一首咏道:“酒担豚肩匝地过,香甜柔脆到门多。五簋一点挑来卖,不买些吞待若何。”自注:“其物可欲,其香触鼻,其涎直挂。”可见那叫卖声,往往会惹起听者的食欲。

    关于苏州市声,可略举数例。

    卖糖,有两种,一是卖麦芽糖,一是卖糖人儿。卖麦芽糖由来已久,曹学佺《木渎道中》诗曰:“卖饧时节近,处处有吹箫。”可见卖糖人是吹箫的,一边走一边吹着箫,神情颇为悠闲,这种箫是黄铜制的,较短,大概只有五个孔,吹奏起来,音色激越、清脆,很远就能听到,与竹箫的低沉、伤感迥然不同。卖麦芽糖的,大都以糖来易换废铜烂铁或破衣、畜骨之类,他们都挑着一副担子,一头是放糖的木匣,另一头是安放废品的箩筐,也有仅担以一只箩筐,上置木匣,俗呼桥篮。麦芽糖很粘,切时需用较重的铁刀切下,再用另一把铁刀背敲打,长长的糖块才能切落下来,故又有“丁丁当当”的声音,这市声吸引塾中蒙童纷至沓来。褚人穫《坚瓠补集》卷一录前人《糖担圣人》一首,诗曰:“曾记少时八九子,知礼须教尔小生。把笔学书丘乙己,惟此名为大上人。忽然糖担挑来卖,换得儿童钱几文。岂知玉振金声响,仅博糖锣三两声。”可见清初已有敲锣卖糖的,其实这在明万历间已有了,且还有夜市,徐渭《昙阳》一首曰:“何事移天竺,居然在太仓。善哉听白佛,梦已熟黄粱。托钵求朝饭,敲锣卖夜糖。”蔡云《吴歈百绝》咏道:“昏昏迷雾已三朝,准备西风入夜骄。深巷卖饧寒意到,敲钲浑不似吹箫。”自注:“寒宵多卖饧者,盖风糁则饧脆,夜作人资以疗饥云。”清吴县人石渠有《街头谋食诸名色,每持一器以声之,择其雅驯可入歌谣者各系一诗,凡八首》,其中就有“引孩儿”,乃“卖糖者所击小锣”,诗曰:“庭阶个个乐含饴,放学归来逐队嬉。底事红鞋快奔去,门前为有引孩儿。”近人潘昌煦仿石渠作,则称“卖糖者所系之小钲”,诗曰:“纸鸢竹马恣游嬉,寒食清明放学时。乞得青蚨从阿母,出门刚值引孩儿。”可见敲锣、敲钲而外,仍有吹箫卖糖的,潜庵《苏台竹枝词》便有“卖饧天气听吹箫,拾翠人归冶服娇”之咏。卖糖人儿则较晚,都是敲小铜锣唤卖,有的还哼着小调:“来呀,换糖罗,武松打虎猪八戒,猴子爬树孙大圣,像不像由你看,甜不甜由你尝,来呀,换糖罗。”卖糖人儿的担子前是圆桶,桶内有炉,炉上有铜锅,盛着煮热的饴糖,苏州人称为“净糖”,边上小盘放着色素,担上有稻草把,上面插着各式糖人儿,最常见的是《西游记》人物,孙悟空手里的“风风转”,红孩儿脚下的“风火轮”,微风一吹,就转动起来,最好看的是老鼠偷油和水烟筒,那是要用模子的,卖糖人将饴糖放在模子里,再吹口气就成了。草把上的糖人儿,如果不用废品来换,一样也只买一个铜板,故引得孩子们围拢来,买一样两样,既能玩又能吃。有的将两根小木棒捞一撮“净糖”,孩子拿了,不停地搅动,不一会儿,那褐色的“净糖”就渐渐变白,变白了就放进嘴里慢慢吃起来,似乎特别甜津津。

    卖酱油热螺蛳,兜卖者大都是家道中落的小家碧玉,当晚霞与麻雀齐归的黄昏,她们就挽着一只竹篮出门了,篮里放一只用棉衣捂紧的砂锅,由小巷拐入大街,就开始叫卖:“阿要酱油热螺蛳”,软绵绵的,羞怯怯的,那些小酒店里,顿时热闹起来,调羹的舀螺蛳声,“咝咝”的嘬螺蛳声,“丁当”的螺蛳壳落碟声,再加上席间酒客的猜拳嬉闹声,那是旧时苏城热闹的一景。

    卖豆腐花,一副锅灶歇在街头巷口,顾客来了,摊主取一只敞口白瓷青花碗,用一柄扁平铜勺,将生豆腐一片片舀入汤镬中,须臾即将豆腐花连汤带水舀出,然后加入榨菜末、虾米、蛋丝、肉松、蒜叶、香葱等佐料,喜欢吃辣的,还可加点辣油和胡椒粉,真是热吃的美味。卖豆腐花的,叫卖声只有一个字“完”,拖音到自然转为“安”音才收住。这里的“完”,或许就是“喂”,算是一种招呼,但要比“喂”婉转平和;也可能是“碗”,原来这叫卖的吆喝是“喝碗豆腐花”,“喝”字叫得短促,“碗”是字叫得悠长,“豆腐花”三字叫得轻而快,渐渐也就省去了。

    卖白果,叶圣陶《卖白果》说:“我们试看看他的担子。后面有一个木桶,盖着盖子,看不见盛的是什么东西。前头却很有趣,装着个小小的炉子,同我们烹茶用的差不多,上面承着一只小镬子;瓣状的火焰从镬子旁边舔出来,烧得不很旺。在这暮色已浓的弄口,便构成个异样的情景。他开了镬子的盖子,用一爿蚌壳在镬子里拨动,同时不很协调地唱起来了:‘新鲜热白果,要买就在数。’发音很高,又含有急促的意味。”叶圣陶又回忆起儿时听过的热白果叫卖歌:“烫手热白果,香又香来糯又糯;一个铜钱买三颗,三个铜钱买十颗。要买就来数,不买就挑过。”他说:“这真是粗俗的通常话,可是在静寂的夜间的深巷中,这样不徐不疾,不刚劲也不太柔软地唱起来,简直可以使人息心静虑,沉入享受美感的境界。”《苏州歌谣谚语》记录了另一首热白果叫卖歌,这样唱道:“烫手箩来热白果,香是香来糯是糯,一个铜板买三颗,一粒开花两粒大,颗颗才像鸡蛋大,要卖白果就来数。”这首叫卖歌,似乎轻松随意,然而有腔有调,字音清晰,柔软可人,十分动听,再加上装白果的铅丝笼周边悬有一两只小小铃铛,晃动起来,发出一串串欢乐跳跃的声音来,更引得孩子们馋涎欲滴。

    卖糖粥,这常常是在黄昏时分开始,旧时是挑骆驼担的,晚近以来稍稍变迁,叫卖者用一根宽扁担,挑着两只木桶,木桶下铁箍着两只小炉子,炉火正旺,前面木桶上还挂着一只竹梆或木梆,摊主一边敲着梆子,“笃,笃,笃”,一边吆喝“卖糖粥,卖焐酥豆粥”,应声而来的,大都是孩子,拿着只空碗奔出门来,摊主先是在一个桶里舀了大半碗晶莹的糯米粥,又在另一个桶里舀一勺焐酥豆,那粥乌黑透红,厚厚的,香香的,几乎溢出碗口。佚名《韵鹤轩杂著》卷上说:“卖熟食者所敲小木梆,曰击馋。”同时代的石渠,则将这种市声称为“催饥”,“状似小木梆,卖点心所击”,诗曰:“乱如寒柝中宵击,静以木鱼朝课时。才是午牌人饱饭,一肩熟食又催饥。”近人潘昌熙仿石渠作,诗曰:“骆驼担子样偏奇,五味酸咸位置宜。怪底吴儿耽口腹,午餐才了又催饥。”

    卖馄饨,挑着一副骆驼担,一端是滚滚沸腾的锅子,还有一组小格子,分别放着酱油、盐、醋、辣酱、葱末、大蒜、生姜、味精,另一端是一层层的竹抽屉,放着生皮子、包好的生馄饨、拌好的鲜肉馅,竹抽屉上有一口小竹橱,放着洗净的碗和调羹。卖馄饨也敲竹梆或木梆叫卖,“的笃,的笃,的的笃”,那是另一种节奏,苏州人称为“热烙烙”的。馄饨担上大小馄饨都有,小馄饨皮子薄,汤水鲜,虽只有星点的肉,却特别讨人喜欢,价格也最便宜。

    卖五香焐酥豆,叫卖声是那样欢快热烈,仿佛如小快板:“吃格味里道,尝个味里道,要吃格滋味。”

    卖三角包,三角包是糖馅面食,状作三角,故以名之,其叫卖声曰:“要买三角包,三分洋钿买一包。”声音高昂而悠扬。

    卖肉粽、茶叶蛋,那往往是在夜深人静之际,卖夜食的担子串街过巷,“火腿呀……肉粽子”,“五香……茶叶蛋”,特别是当西风萧瑟的深秋,那声音更显得苍老深沉。

    卖瓜,苏州人家大都邻河,四乡八郊的农人摇着船儿,载着蔬菜瓜果进城来,橹声欸乃,夏天里水巷里一声声“河浜啷卖西瓜”,秋天里水巷里一声声“大生南瓜”,悠悠传入两岸临河人家,水面上馀音袅袅。另有一种西瓜小贩,设摊街市,既卖整瓜,又卖切开的瓜瓤,一边操刀,一边吆喝:“杀腊里末甜咳,三分洋钿买一块!”

    卖青菜,陆文夫《青菜与鸡》说:“在菜蔬之中,青菜是一种当家菜,四季都可种,一年吃到头。苏州小巷里常有农妇挑着担子在叫喊:‘阿要买青菜?……’那声音尖脆而悠扬,不像是叫卖,简直是唱歌,唱的是吴歌。特别是在有细雨的清晨,你在朦胧中听到‘阿要买青菜……’时,头脑就会立刻清醒,就会想见那青菜的碧绿生青,鲜嫩水灵。”

    卖腌金花菜黄连头,范烟桥《茶烟歇•苏蔬》说:“苏州人好吃腌金花菜,金花菜随处有之,然卖者叫货,辄言来自太仓,不知何故?且其声悠扬,若有一定节奏者。老友沈仲云曾拟为歌谱,颇相肖也。山塘女子,稚者卖花,老者卖金花菜与黄莲头,同一筠篮臂挽,风韵悬殊矣。”“腌金花菜黄连头”的叫卖声,还被评弹艺人徐云志吸收到唱腔中去。

    卖螺丝蚬子,沈云《盛湖竹枝词》咏道:“鱼羹鲑菜足庖厨,渔妇高呼又满衢。青壳螺同青口蚬,一春风味在梅湖。”自注:“梅湖在王江泾界,入春后,‘剪好螺丝’、‘梅家荡蚬子’之声聒耳。”

    卖麻油,晚近已不见,道光之前,尚担卖于大街小巷,有的敲小锣,有的敲铜钲,称为“厨房晓”。佚名《韵鹤轩杂著》卷上说:“卖油者所鸣小锣,曰厨房晓。”石渠则说:“似铜钲而薄且小,卖麻油者所击。”诗曰:“提壶小滴清香绕,蔬菜盘中未应少。肉食朱门正击肥,人来曾否厨房晓。”潘昌煦仿石渠作,诗曰:““菜园已被羊群扰,润泽枯肠未应少。于今薄俗惯揩油,此事岂只厨房晓。”

    卖嫩山芋,光绪年间昆山东门街有癞子阿二,制售四季杂食,沿街唤卖,春节过后,就卖嫩山芋,色泽红润,松脆甘甜,水分较多,有切片,有整只,叫卖“一格钿一片嫩山芋”,“一格钿”乃吴语,即一文钱。

    卖棒冰,早年盛夏时节,常见卖棒冰的小贩,背着一只木制的棒冰箱,沿街串巷兜售,他们并不吆喝,只是用一块木板敲击箱子,“啪啪啪”,孩儿们就纷纷奔出门来,赤豆棒冰四分,奶油雪糕六分。

    有的叫卖,则复杂得多,类似说唱,如卖梨膏糖就是,秋翁《市声》说:“他全凭一片舌,说到哪里是哪里,往常我听他唱,‘恭维’与‘谩骂’总是连在一起的。好像说,吃了我的梨膏糖,出门拾到钞票……马上生儿子……。不吃我的梨膏糖,回去死脱家主婆……做生意碰碰吃倒账……。这还成什么话呢?观民风的厚薄,只消听市声便知。所以‘言为心声’一语,的确算得金科玉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