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正能量-进步正能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清华告诉你辉煌的背后总有一颗进取的心

    在清华,每一个人都在努力地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强。他们从来都不会安分地躲在角落里,心满意足地享受清华给他们带来的一切。他们总是不断地创新,创造属于自己的明天,一份属于自己的天空。

    人生在世,每个人面对的未来,全都取决于自己的选择,每一次人生道路上的选择,都有可能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所以选择很重要。但是,有时选择是对的,却并不意味着,从此以后就一定会走得很顺利。有了正确的选择之后还要努力地拼搏,锐意进取,才能让你的选择真正引导你的人生。想要取得成功就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没有任何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一个人的成就,要依靠自己不懈的努力,用一滴滴的汗水汇聚而成,最终人生就会如同奔涌的江河,浩荡激昂。

    生命如歌,想要发出最嘹亮、最动听的声音,需要不断进取,不断积累,厚积薄发,一鸣惊人。所以,想要取得傲人的成就,就一定要有超出常人的付出。永远不要满足于自己现在的状况,因为你满足于自己现在的生活就意味着你选择停止前进,也意味着你永远都不可能再突破自我了,更意味着你将会被很多的后来人所超越。在清华人的思想中,永远都不会有安于现状的想法,他们永远都在不断地创新。清华之所以能够取得无数的辉煌成果,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永不停歇的进取心。

    辉煌并不是轻易得来的,需要的是不断进取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只羡慕别人的成功,却很少会想到他们背后付出的努力。

    清华有着无数的荣誉闪耀在世人的眼前。但是,大多数的人都不会去想,清华是怎样通过一点一点的努力才取得今天的荣耀的。914年,民主先驱梁启超在清华做了一次题为《君子》的演讲,详细解释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意义,并以此勉励清华学子。

    他的这次演讲对清华大学优良的校风和良好的学风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从此之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成为了清华的校训,并且将其刻在校徽上流传至今。

    每个清华学子都牢记校训,不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工作中,他们都努力学习,尽心工作,将这八个字表达得淋漓尽致。因为他们深知,想要取得成功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

    人们都知道能量守恒定律,当人们使用一定的力量,就能够得到这个力量所能造成的结果。这个结果,是既定的,一分不多,一分不少。在人们的生活之中,某些方面来说,能量守恒定律也在发挥着作用。正如“一份付出,一份回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想要得到,就一定要有付出,想要让自己的人生比他人更加绚烂,就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

    华罗庚是世界着名数学家,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辉煌成就与他的不懈努力是分不开的。他自小家境贫寒,家中一直勉强支撑着他的学业,后来他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期间,因家贫而中途退学。后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成就,几乎全靠自学。

    因家贫而被迫辍学的华罗庚不得不回到家中帮助父亲料理杂货铺。在单调的站柜台看店的生活中,他开始自学数学。一边在杂货店中帮着父亲干活记账,一面努力钻研数学。后来他的姐姐华莲青回忆当年弟弟刻苦自学的情景时说道:“虽然是在大冷的冬天,他还是站在柜台里面看他的数学书。看着看着鼻涕就不停地往下流,鼻涕流下来的时候,他就用左手往鼻子上一抹,鼻子被擦得通红的,右手还在不停地算着……”

    那时的华罗庚站在柜台的前面,有顾客来了就帮父亲招待客人,算好价格,记好账。顾客离开了就马上埋头看书,继续演算数学题目。他经常做题做到入迷,忘记接待顾客,有时甚至将自己运算的结果当作了顾客应付的货款,让顾客大吃一惊。为此,父亲经常气得要把他的书给烧掉,但是,每一次华罗庚都将书死死地抱在怀中不放开。

    后来,华罗庚进入了清华大学,并在图书馆任职,这为他提供了更好的自学条件,华罗庚就如同回到了大海的鱼一般,在数学的海洋里自由地遨游。有人曾记录了他在图书馆任职期间刻苦自学的情景:“清华的藏书比他之前在图书批发市场看到的还要多上很多。对于华罗庚来说,这一切就已经足够了。他每天都徜徘在数字的海洋中寻踪探秘,那个时候,华罗庚每天的休息时间只有短短的五六个小时。华罗庚表现出了对知识的强烈渴望,他甚至依靠自己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在熄灯之后也能够看书。他拿出一本书在灯下仔细阅读、思考,熄灯躺在床上,回忆起书中的内容,然后在头脑中思考这些题目应该分几个步骤来做,分几个章节做比较合理。他能够触类旁通,但有的时候他也百思不得其解。这个时候他就再从床上爬起来,把书拿出来,在灯下反复地思量。常人需要十天半个月才能够看完的书,他一两个晚上就能够全部看完。”

    在华罗庚的刻苦学习和不断进取之下,第二年他就成功升任助教,尽管他仅有初中学历,但教授会上却获得了一致通过,一年半之后他升任讲师,再之后成为了清华大学的研究员,一干就是两年。1936年,华罗庚26岁,获得清华大学保送到英国留学的机会,就读的学校是英国最着名的剑桥大学。但是他没有去读博士学位,而是成为了一个Visitor(访问者)。成为访问者可以冲破学科的束缚,可以同时攻读七八门不同的学科。他说:“我来到剑桥大学,不是为了得到一个学位的,而是为了求学问。学到更多的知识才是我的目的。”

    他没有拿到过博士学位,却在剑桥求学的两年时间里,接连写了二十篇达到博士水准的论文,每一篇论文都可以为华罗庚赢得一个博士学位。这二十篇论文中有一篇是关于“塔内问题”的研究,他在论文之中提出的理论被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英国着名数学家哈代是研究“塔内问题”的权威专家,当他看到这篇论文之后,激动地说:“好极了,在我的着作中,我把它写成了不可修改的,看来,这回我的文章非改不可了!”

    华罗庚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依靠的就是自身不断的努力,利用一切机会刻苦学习,慢慢成长为世界着名的数学家。

    在迈向成功的道路上,要有集腋成裘的决心,所有的成功都是依靠不懈的努力得到的。在市场环境之中,有无数的机会也有无数的挑战,每一次的挑战都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所以,想要做出成绩就要不断地向前迈进。只有不断地向前、不断地进取,才有机会踏上人生的巅峰。

    清华人牢记:每天进步一点点,成功缩短一大步

    天才来自勤奋,没有谁生下来就是天才,都是靠后天一点一点的积累最终才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同样,“大师”也不是先天造就的,他们与普通人的生活环境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之所以能与普通人拉开距离,是因为他们往往都有一颗永不停息、不断向前的心。不论一个人的出身和成长环境是怎样的,只要他有志气,有目标,并且每天都能够向前迈进,就算每次只进步一点点,他最终也可以取得巨大的成就,实现人生的突破。

    有志向固然是好的,但是光有志向还不够,还需要不停地向着自己的目标进发。当一个人拥有了自己的目标之后,就要让自己不停地拼搏奋斗,一点一点向着自己的目标靠近,只要每天向前迈进一点点,终将会实现自己的目标。

    在现实生活中,想要取得成功其实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为什么这么说呢?一个人想要成功的话,就说明他已经有了一个目标,接下来所要做的事就是制订一个切实可行、能够达到成功目标的计划,然后通过不断努力去实现目标。

    确定目标不难,制订计划也不难,难就难在要如何接近目标,如何保证自己每天都能不断地向自己的目标靠近。成功的关键不在于有多高远的目标,而在于一个人如何去实现它。

    在清华,能够感觉到每一个人都在忙碌着,能够看到他们的进步,每隔一段时间你就能够感觉到他们的精神面貌与之前相比有所不同,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在清华,所有的学生都把学习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并且,每个人都过着如同“苦行僧”般的生活,这也许就是清华之所以有那么多人取得成功的原因吧。

    清华有很多大师都是依靠自己不懈努力最后达到了事业的巅峰。数学家华罗庚是这样,朱自清是这样,王国维也是这样。他们每天都在努力学习,都在进步。也正是每天的进步才成就了他们日后的成功。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

    西华·莱德先生是二战时期非常出名的作家兼战地记者,他在《读者文摘》上发表过一篇关于自身经历的文章。他这样写道:在他曾经收到过的忠告中,最好的忠告就是“坚持走完下一里路”。他在文章中记述过这样一件事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和几个同事搭乘一架飞机去往战场。在飞行的途中,飞机出现故障,他们不得不从一架破损的运输机上跳伞逃生,迫降在缅印交界的一处热带丛林里。当时唯一能自救的办法就是拖着沉重的步伐一步一步前往印度,全程长达140英里,他们要在8月太阳的暴晒和季风所带来的狂风暴雨的侵袭之下,翻山越岭。当他们走了一个才小时之后,西华·莱德的脚就被一只长统靴的鞋钉给扎破了,傍晚时候,他的双脚起了像硬币般大小的血泡。当时他们以为自己要完蛋了,但是又不能不走。为了能在晚上找个地方休息,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所有人都硬着头皮坚持往前走。他们以一英里为目标坚持走下去,最后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在文章中他还说到一件事:当他把其他工作推掉,开始着手写一本25万字的书时,心一直定不下来,他差点放弃一直引以为荣的教授尊严。最后,他强迫自己只去想下一个段落应该怎么写,而不是下一页要怎么写,当然更不是下一章。整整6个月的时间,除了一段一段不停地写之外,他什么事情也没做,结果居然写成了。

    在文章发表的几年之前,西华·莱德接了一件每天写一个广播剧本的差事,写到最后竟然一共写了2000个,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目。如果当时他签了一张“写作2000个剧本”的合同,一定会被这个庞大的数目吓倒,甚至会把它推掉。好在只是写一个剧本,接着又写一个,就这样日积月累写出了这么多。

    “坚持走完下一里路”的原则不仅对西华·莱德很有用,对每个人都很有用。一个人的人生中一定有过很多类似的境遇,或许它不会像西华·莱德先生在战场附近遇到的麻烦那样攸关生死,但是无疑都需要你坚持下去,持之以恒地去做一件事。如果一个人不想在“雨林中睡觉”,那么就必须坚定地朝自己的目标前进,就算丢了鞋子,伤了脚,也要在烂泥中坚定地走下去!

    因此,当一个人确定了一个目标之后,就要向着目标一点一点地靠近,一步一步地走下去,这样才能让自己积累到超强的正能量,从而取得最终的胜利。

    由此可见,想要取得成功一定要有恒心,每天都比昨天做得更好一些,学得更多一些,就能够离成功更近一些。每天进步一点,离成功就更近一点。清华正是以这样的态度,每天都在不断地努力,所以才会走向辉煌,成就清华的赫赫威名。

    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是成功的唯一捷径

    清华作为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拥有无数的荣耀。这是因为,每一个清华人都清楚地认识到,想要取得成功,就必须要不懈努力、持之以恒。他们用行动告诉人们,成功是需要通过不懈努力才能够达到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成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当一个人沿着一条道路行走时,想要到达终点就必须尝试用各种方法向终点靠近。可以步行,也可以骑马,使用的方法不同决定的只是成功的快慢。如果一个人骑着高头大马,在这条路上走走停停,那么就算别人步行前进,总有一天也会超越骑马的人,率先到达终点。

    在抗日战争时期,战争已经到了非常危急的时刻,北方大片故土沦陷,很多学校都无法维持正常的教学,中国最顶尖的三所学校清华、北大、南开决定联合西迁组成联合大学,也就是后来的西南联大。西南联大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传奇:国家处于危难之际,在西南边陲之地——云南,于短短8年的时间中培育、凝聚了一大批中国近代史上最顶尖的人才,它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最精华的一部分。随意翻开联大师生名录就能够发现一大批大师级的人物来,比如陈寅恪、吴大猷、钱锺书、周培源、梁思成、朱自清、冯友兰、闻一多、沈从文、华罗庚……群星璀璨,令人目不暇接。

    在战争不利的情况下被迫迁移的西南联大,生活有多么艰辛,是现代人难以想象的。当时国土大片沦陷,大多数西南联大学生的家都在沦陷区,这使得这些学生大多都没有了经济来源,只能依靠当时政府发放的贷金来维持生活。但是由于战争的影响,粮食等战争物资的价格猛涨,不仅学生们的贷金无法解决温饱常常挨饿,就连联大教授们的工资也同样无法养活自己和家人。学校食堂只能用陈米做饭,其中常混杂着谷、糠、秕、稗、石、砂、鼠屎及霉味,学生将之戏称为“八宝饭”。

    教授也跟学生一样吃不饱饭,于是,这些中国最顶尖的人才们组成了种菜小组,他们推举植物学家李继侗来当种菜小组的“组长”,生物系的讲师沈同当“种菜助理”,所有教授共同出力,松土、浇水、防虫、施肥,等到蔬菜丰收的时候,大家吃起来感觉格外香。

    在西南联大的师生身上充分体现了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学生宿舍屋顶是用茅草盖的,在昆明这个多雨的地方,每到下雨天屋顶就会漏水,睡在上铺的同学,不得不把脸盆、水桶、饭盒都拿出来接水。教室的环境略好一些,屋顶是用铁皮做的,但是当暴雨来临的时候,雨点打在屋顶上声如击鼓,老师讲课的声音根本就听不见。

    陈岱孙是法商学院教授,他以完美掌控讲课时间出名。每次他上课,讲完了计划要讲的内容后,说一声“下课”,学校的铃声立刻就打响了,历来如此,从无失误,令人啧啧称奇。然而暴雨常常打乱他的上课计划。有一次,他正讲到兴起,突然一阵急雨来袭,声音大如击鼓,他没有办法继续讲下去,无奈,只能停下,略作思考,随后他走到黑板前写下四个大字:“停课赏雨!”学生大笑不止。更多的时候,老师们的课是被敌人飞机的轰炸打断的。一旦听到防空警报,老师们就必须立即下课。

    正是由于生活在这样一种艰苦的环境中,西南联大的学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锻炼,形成了刚毅坚韧的性格和刻苦钻研、勤奋好学的优良风气。

    在西南联大的历届毕业生中,杨振宁、李政道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邓稼先等8人获得过中国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4人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宋平等人成为国家领导人;27人担任中央研究员院士,154人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2人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当时,清华校长梅贻琦是西南联大的校长。抗战结束后,西南联大解体,被清华尊称为“永远的校长”的梅贻琦带领清华学生重新建立清华大学,将西南联大的优良传统延续到了清华。在秉承了西南联大优良学风的基础上,清华又以自身独有的文化传承,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当世顶尖的人才。

    清华正是依靠师生共同努力、持之以恒的精神,从西南联大艰苦的环境中走出来,进入一个茁壮发展的成长期。在敌机的轰炸中,在食不果腹的艰苦生活中,清华人始终不忘坚持学习,最终守得云开见明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清华的发展史告诉人们,想要成功,必须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清华告诉人们:在成功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唯一存在的捷径就是坚持不懈的努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想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走脚下的路。但是,不论用什么样的走法去走,都必须踏踏实实、持之以恒地走下去。只有找到一个正确的、值得自己为之努力的目标,并持之以恒地奋斗下去,这样,终有一天会走到成功的彼岸。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