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正能量-创新正能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清华用勇于创新谱写优良学风

    历史的车轮转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人类正向着更加文明的明天前进。从原始社会到如今的经济时代,从野蛮到文明,可以说人类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人类正是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了今天的辉煌,通过不断的创新使得世界焕然一新。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长盛不衰的基石,同时也是保持政党生机和活力的动力。从个人角度来看,创新是一个人不断前进的源泉,也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资本。因为创新意味着推陈出新,意味着改变,所以,创新需要义无反顾地付出,有时候甚至得不到回报。但是没有付出又何谈回报呢?同时,创新也意味着必须先去承担在创新过程中带来的风险,勇敢有时候会让你一无所有,甚至会让你悲痛欲绝。但是只有创新,才会让人类文明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成果,推动历史的车轮向前转动,一个民族才能得以发展壮大,一个人才能不断地进步。清华正是认识到了创新的重要性,才成就了它百年的辉煌。

    清华吸引人的不是百年历史,而是不断

    释放出的创新因子

    清华自1911年建立以来,已有百年历史,它不但见证了共和国的成立、成长和发展,而且还在此过程中起着功不可没的作用,为共和国源源不断地输送着高素质的人才。清华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它也正以豪迈的步伐走向中国的金字塔顶峰。2013年2月7日,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下属的网络计量实验室发布的最新世界大学网络排名中,我国有5所大学进入世界前100名,分别为:清华大学第75名,上海交通大学第83名,山东大学第90名,北京大学第96名,浙江大学第98名。清华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不是因为它有着骄人的百年历史,而是因它释放出来的创新因子。这种创新因子也使得清华成为培养人才的中流砥柱。而支撑清华长久辉煌的,是清华精神最重要的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这种创新精神体现在方方面面,如:在教育教学方面,高质量的课程教学以高水平的研究为依托,不断构建研究型的课程教学,充分发挥时代媒体——网络的作用,做到因材施教;在大学文化精神建设方面,海纳百川,吸收各式创新文化,构建清华核心价值体系等。清华所释放出来的创新因子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

    第一,创新的独立意识。创新的独立意识就是要相信自己的思考,坚定自己思考的结论。独立意识是创新精神中难能可贵的品质,也是百年清华释放出来的启示:人云亦云,不叫创新;专家、权威说了,自己再说出来不叫创新。真正的创新是世上本就没有的,一种属于自我的东西。而这种独立意识在四大国学导师之一的清华人赵元任先生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赵元任先生是现代汉语语言学的开山鼻祖,也是中国社会语言学的先行者,其对语言有着深刻的认识,在语言研究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赵元任先生开创性地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调查汉语方言,他借鉴西方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另一个角度解释语言学问题,使那些让人难以理解和解释的问题拥有了合理准确的答案。赵元任先生的这种学术创新精神还体现在其他方面,他不仅是“现代语言学之父”,还是现代音乐的先驱。赵元任是我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着名的音乐家。萧友梅称其为“中国的舒伯特”,并称他替我国音乐界开创了一个新纪元。赵元任还创造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如《劳动歌》、《新诗歌集》、《我们不卖日本货》等等,表达了无限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下层人民的同情,追求个性解放,成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典范。所以创新必须要有独立意识,没有独立意识的创新,就是天方夜谭。

    第二,自由的创新精神。若没有天马行空的思维,没有自由,不去挑战传统的束缚或秩序,创新从何谈起呢?凡是自由都要付出代价,不随波逐流,就注定要偏离主流,违背传统,离经叛道。而清华作为中国顶尖学术阵地,如果没有了自由,那么创新就如同纸上谈兵。凡是学术都需要有天马行空的思维和自由,这样才能做到比前人更强,才能创造更新,才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清华最初的校训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后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句话因为梁启超先生在清华的演讲而名扬天下,故后来就使用了它作为清华校训。而自由的创新精神是由清华的终身校长梅贻琦带到清华的,他确立了清华“学术自由、民主管理、教授治校、通才教育”的教育管理方针。在他任清华校长期间,鼓励中西学术交流,积极支持教师出国讲学以及在国外发表论文。学术的自由探讨之风盛行,清华也因此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学术自由也在清华成为一种亘古不变的风气。挑战主流、权威的自由思想,在社会的科技创新、思想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是少不了的。如果没有自由思想,那么人们将会变得唯唯诺诺,使人云亦云、溜须拍马、得过且过之风盛行,社会将不堪入目。所以清华传递给我们的“要创新必须自由思想”是我们所需要的正能量。

    第三,与时俱进的新规范。所谓新规范就是对旧规范的突破与超越,让规范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规范是一个社会必不可少的。在清华,新规范不断代替旧规范,做到因材施教,物尽其才,人尽其用;按照新规范编写教材,做到与时俱进,最大程度地释放出教学的活力。这才使得清华之流能源远流长,成就百年大业。

    由此可见,百年清华最吸引我们的不是闪耀光芒的历史,而是在清华发展中流淌出来可供我们吸收和学习的创新因子,拥有独特的创新精神,具有独立意识的创新、自由思想的创新以及与时俱进的新规范,是百年清华给予现代人的正能量。

    校长感言:缺少创新的清华将“一事无成”

    清华大学校长、学位委员会主席顾秉林在清华毕业生的临别赠言中要求学生:“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要自觉地把创新意识融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创造创新成果。”顾秉林校长还特别强调:“当前中国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以及社会经济领域的快速发展和提升中,需要清华学子贡献创新的思想和理念,同时也为大家做出创新性成果提供了很好的实践舞台。”在清华,老师们倡导和实施“创新性实践教育”,让清华学子在研究实践中锻炼和提高创新能力。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曾维康同学,不辞辛劳,跨越多个省区,采访了江汉平原上一个小村子里在全国各地生活和打工的26名村民,写出了一部25万字的村落乡民口述史,真切地展示了当代中国的农民形象,这篇论文成为同期毕业生中最独特的毕业论文之一,这就是清华学子将创新应用于实践最好的例证。

    假如没有了创新,清华将会变成什么样?想象一下,清华回到建校初始,清华学子没有任何追求,也没有任何梦想和信念,那么那些从清华走出来的学子就不会成为谈经论道、羽扇纶巾的大师,也不会再有清华的荣辱沉浮和风云传奇,也许它会在历史的风雨中变成一粒尘埃,短暂地出现后,逐渐被人们遗忘,新中国的历史也许会被重新编撰。

    假如没有创新,我国许多高难度的桥梁难以搭建,交通也不会如今天这样方便。我国着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正是通过果敢的智慧和创新的思维,克服了桥梁搭建的一个个难关,修建了着名的钱塘江大桥,极大地方便了抗日军用物资的运输。假如没有创新,我们还在过着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的落后生活。

    汽车大王福特自幼帮父亲在农场干活时,就时常会在头脑中幻想将来会有一种能够在路上行走的机器,这种机器可以代替牲口和人力。谁也没有想到,他真的成为了影响全世界的人,他的发明,改变了全世界人民的生活,结束了人们交通基本靠走的尴尬局面。他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了别人要三年才能完成的机械练习,随后又花了两年的时间研究蒸气原理,试图实现他的目标,然而却没成功。后来他又投入到汽油机的研究上来,梦想着制造出一部汽车。福特的创意让大发明家爱迪生非常欣赏,于是,邀请他到底特律担任工程师。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在29岁时,福特成功地制造出第一部汽车的引擎。今日的美国,平均每个家庭都有一部以上的汽车;今日的车城底特律,已成为美国最大的产业城市之一。必须承认,正是有了福特这样敢想敢做敢创新的有为青年,才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生活更加方便。

    创新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一个学校的命运,甚至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1900年,着名教授普朗克和儿子在花园里散步,他神情沮丧,很遗憾地对儿子说:“孩子,十分遗憾,今天有个发现,它和牛顿的发现同样重要。”他提出了量子力学假设及普朗克公式。但是他十分沮丧,因为这一发现破坏了他一直崇拜并虔诚地信奉为权威的牛顿的完美理论。于是,他最后宣布取消自己的假设。人类本应因权威而受益,却不料竟因权威而受害,由此使物理学理论停滞了几十年。相反,25岁的爱因斯坦却敢于冲破权威圣圈,大胆突进,赞赏普朗克假设并向纵深引申,提出了光量子理论,奠定了量子力学的基础。随后又锐意攻克了牛顿的绝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论,创立了震惊世界的相对论,一举成名,成了一个更伟大的权威。

    由此可见,敢于创新,打破权威,人们的命运也会随之改变。众所周知,清华建校是用“庚子赔款”的退款建立的,但是有个不为人知的事实,美国承认向中国索取赔款过多,同意退还部分款项。中国官员去要这笔赔款时,眼看美国退还的可能性不大,中国官员就提出了一个创新性的主意,用赔款建立游美学务处,设立清华学堂为留美培训学校,帮助中国发展教育事业。由此,清华大学诞生。它为新中国输送了大量的栋梁之才,从而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清华最大的贡献就是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不同类型的创新型人才,他们在祖国的各个行业各尽其才,充分发挥其创造性思维,使得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变得春意盎然,这其中包括政治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科学家、老师……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创新精神,因为在这一创新精神的指引下,清华人获得了超强的正能量,所以他们才有了非凡的未来。而清华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尤其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培育清华学子自信、诚信、激情、坚持不懈的信念,勇于承担责任,这就是清华历经百年而不衰的精髓所在。假如清华的人文精神里没有了创新,那么清华就会一事无成。不仅清华是这样,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甚至是我们个人,假如没有了创新,那么国将不国,会重新回到落后挨打的局面,我们的民族也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个人将变得唯唯诺诺,毫无生气。没有了创新,世界就会不再进步和发展。因此,人们不能失去创新,我们要与时代同行,以创新为指导,不断发展科学文化技术,让社会不断进步,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使命和梦想赋予了清华创新正能量

    近代中国国家积弱、民族多灾多难,清华就在这样大的历史背景下蒙着国耻,应运而生。1911年,游美学务处正式改名为清华学堂。从清华建校至今,已经历经了一个世纪的风雨。在国难之中诞生的清华,像一个嗷嗷待哺的羔羊,需要社会各界的哺育才能茁壮成长。正因如此,一代代清华人都牢记国耻,以救国兴邦为己任,将个人的梦想融入到民族崛起、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正是这样的历史使命,激励着清华人不断创新,不断创造,清华人将个人的梦想和追求融入到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中,形成了一股只属于清华的创新正能量。马克思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以及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吴有训是我国着名的物理学家、教育家,他出国留学时,我国的科学技术极其落后,正是这样的历史背景,使他毅然奔赴美国学习电子管生产技术,学业结束后,吴有训坚决回绝了自己导师的邀请回到了祖国。后来,吴有训在物理学、化学、数学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为当时的物理学指明了发展方向。由此看出,如果没有清华传统的特殊使命感,怎么会有吴有训如此卓越的成就呢?

    幸福人生全球教育集团董事局主席杜士扬说:“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是彻彻底底地了解自己的追求和梦想,并依托自己的天性和才华,让梦想得到实现,让才华得到彰显。”正是因为梦想,人们才在人生路上不断地创造,超越自我,成就辉煌,而清华的传奇则不断地向世人传达着这种正能量。正是清华人凝聚而成的精神能量推动着他们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不断地进行创新、突破,取得一个个骄人的成绩,同时也成就了今天的百年清华,这种正能量让清华人感到无比的自豪。

    “谁还记得童年阳光里那一朵蝴蝶花,它在你头上美丽地盛开,洋溢着天真无瑕。”当这美妙的音乐传到耳朵里的时候,人们都会情不自禁想起那个清华的追梦少年——卢庚戌。卢庚戌1989年以营口市第一名的成绩进入清华,在清华园,他贪婪地学习文化知识,在一次校园歌手大赛上,卢庚戌意外地发现了自己的歌唱天赋,并找到了一种被称为梦想的东西,这种东西能够全新地、酣畅淋漓地表达自己的人生,卢庚戌是如此着迷。可是毕业后,卢庚戌进入了纺织行业工作,这一切离他的梦想越来越远,没有吉他、没有歌声的生活让他无所适从,每天都无精打采。经过慎重的思考,他决定辞职,去追逐自己的梦想。为此他父亲苦口婆心地劝他,让他不要“不务正业”。女朋友还挖苦他说:“你长得又不漂亮,不要一天到晚做白日梦,好不好?”卢庚戌这样回答女友:“一个人只有做自己喜欢的事,才能发挥他最大的潜能,人丑和我的歌曲没有关系,我的歌曲迟早都会被大众认识的,请支持我。”之后卢庚戌开始了他的寻梦生涯。上天总是不会辜负有心人的,卢庚戌在一次演出中引起了喜洋洋公司老板的注意,于是他成为了喜洋洋旗下的一名歌手,并在1999年创作了自己的第一张专辑《未来的未来》,2001年与自己的校友李健组成了着名的组合“水木年华”。在梦想的指引下,卢庚戌才思如涌,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歌曲,如校园民谣经典《蝴蝶花》,毕业歌曲《启程》、《再见了,最爱的人》等。因为梦想,卢庚戌创作出了大量的经典歌曲,他的这种逐梦精神影响了一届又一届的清华学子。

    一个人有梦想是可贵的,而更为可贵的是还要肩负为民族争光的历史使命,这就会引领自己走向伟大。在中国,这样的人数不胜数。只要有梦想,带着自己的梦想,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专注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发挥聪明才智,就会创造出一个个令人意想不到的新成就。我国伟大的铁路设计师詹天佑正是这种精神最好的诠释。詹天佑从小就对机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于1877年考入耶鲁大学的土木工程系,主攻铁路工程,学成后回国,当时的中国现状惨不忍睹,帝国主义试图通过修建中国铁路的方法,达到瓜分中国的目的。京张铁路是一条极具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的铁路,许多外国人并不看好中国人能自己修建铁路,甚至还有很多外国人嘲讽,说中国还没有能修建京张铁路的工程师。在沉重的民族历史使命下,詹天佑出任了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

    修建铁路一直是詹天佑的梦想,而此时恰好给了他实现这一梦想的机会。后来,詹天佑克服重重困难,创造性地发明了“之”字型铁路修建模式,成功解决了施工中遇到的复杂问题,使得京张铁路建成,并于1909年通车,这一项伟大工程的竣工震惊了全世界。京张铁路是中国第一条自主设计修建的铁路,周恩来高度评价詹天佑是“中国人的光荣”,他这种自主创新的精神很值得世人学习。因此说,梦想可以激励一个人,使命可以改变一个人,使命和梦想则可以成就一个人,它让人不断创造、创新,从而成就辉煌。

    清华人心怀梦想,肩负历史使命,在经济、文化、科学等领域,艰苦奋斗,刻苦钻研,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有茅以升的桥梁建造、邓稼先等人的“两弹一星”、华罗庚的数学成就等等,这些卓越的科学成就,不断激励后来清华学子肩负起时代的使命,不断为二十一世纪的新中国创造出超越世界水平的科学成就。使命和梦想赋予了清华不断向上的创新精神,这种正能量也正在被大众所吸收、学习。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大地上,承前启后的清华人会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绘就出更辉煌、更灿烂的明天。

    古今贯通是清华人引以为豪的能量源

    纵观世界教育史,清华大学的历史和其他世界一流大学比较起来并不算长,但是在一百多年的岁月里,清华为中国培养了众多学术界的泰斗、兴邦能士、治国之才,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也造就了今天清华的百年辉煌。清华能够取得如此绚烂的教育成就,原因众多,其中的一点就是清华的“中西汇融,古今贯通,文理渗透,人文日新”精神。“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东西文化,荟萃一堂”,清华校歌将中西古今融合,人文日新精神转化为大家都能接受的音乐旋律。在校歌精神的指引下,清华的全体师生们都体现了这种学贯古今、人文日新的精神风貌。开放、贯通、融汇、日新,可以说是流淌在清华血脉中的基因,也是清华人引以为豪的能量源。

    清华校长梅贻琦先生是清华前身“游美学务处”派出的第一批留学生,1931年任清华校长,开创了黄金时代的“清华名片”。他强调大学教育在于通而不在于专,倡导和实践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人文日新的教育观念。在这样的教育理念引导下,清华不断涌现出优秀的学者。后人将他称为“中西汇融,古今贯通的真君子”。

    古今贯通的这个能量源,我们在初识清华的时候就能感受到,认识一所大学,重要的不是要看校园有多漂亮,占地多少亩,而是要去理解其校训。清华人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借用古训简练的语言去表达近当代清华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对事物的信念和精神,精要地概括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这也是清华人引以为豪的能量源泉。这个校训在今天依然被清华人当作精神信念,而且,其内涵在今天得到了更加完善的发展。在一段时期里,文化界的复古风潮盛行,且中国信息闭塞,也使清华这种古今贯通、人文日新的精神受到阻碍,但都是暂时的,由于清华独特的基因,它正在等待某个时机的怒放,创造新的活力,把古今贯通、人文日新的这种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改革开放后,清华以一种兼收并蓄的态度对待古今学术,不断地推陈出新。清华重建人文学科,组建人文学院、国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等等,这些学院不断地发展壮大,清华在这样的情况下完成了古今融汇、文理渗透的学科布局。而且,贯通古今、人文日新的教育理念不断地内化成清华性格,使清华立足中国,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并作为清华传统教育的能量源,不断地给清华人和国家注入强大的生命力。

    古今贯通,需要人文日新的创新精神。在清华大学大礼堂墙上有一块匾,匾上写着“人文日新”。这是清华校箴,体现着清华学子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人文日新,即要贯通古今,让文明与日俱新,清华人当以改造社会建设祖国为大任,促进个人事业和母校建设发展,核心和关键就是一个“新”字,在清华发展的过程中,这个“新”一直伴随着清华,是支撑清华辉煌的正能量之一。校长梅贻琦倡导的“古今贯通、中西融汇”,把清华引入人文学科,使清华向着综合性的大学迈进,这一系列的求新精神在当今时代尤显重要。全国教育劳动模范黄克智院士就是清华人求新的代表人物之一,黄克智也是清华首届突出贡献奖的获得者,他五十岁开始研究断裂力学,75岁之后开始研究纳米理学,如今仍在坚持探索性工作,这种创新的精神在清华人身上得到了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年轻的清华人、工程院院士王浩说:“使我最有成就感的事情可以用两个字概括,那就是‘创新’。一个人要取得成功,必须坚持服务祖国、服务人民,在求实的基础上创新。”

    古今贯通也需要不断学习西方文化,做到海纳百川,博采众长,正如梅贻琦所倡导的“中西融汇”一样。正因为清华不断学习西方文化、博采众长,才得以成就今天的辉煌。从清华的历史中可以看出,清华初期的发展就显现出西方文化的影响,而清华有着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胸怀,并且不断弘扬和发展着本国的传统文化。以四大国学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为代表的清华学者,他们主张中西兼容、古今贯通、文理渗透,对清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教育史上,早期建立的一批大学,包括清华在内,在不断理性地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在整理本国传统文化中精粹的部分,使两者有机融合在一起,推动中国向现代化国家迈进。清华的前身是由庚子赔款的退款建立的,如果用冷静的目光看待美国这一举动,它也是想通过文化的渗透,达到侵略中国的目的,办学的方式照美国的进行,自然而然就有了美国文化的烙印。在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上前进的广大知识分子,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光学到了科学,也拓展了看整个世界的眼光,刺激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毫无疑问,这也使清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深深地影响了清华人。

    雷海宗是“中西融汇、古今贯通”这一传统清华精神落实得最到位的代表人物之一,雷海宗一生从事历史教学研究工作,是中外驰名的历史学家,以博闻强记、兼通古今着称。雷海宗秉承清华追求真理、锐意创新的精神,勇于发表个人意见,将西方的新理论运用到研究中国和世界历史中,改造旧史学,创建新史学。雷海宗主张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认为历史学家要有广博的知识,才能在专门的领域进行精深研究,他发表了多篇文章,如:《张伯伦与楚怀王》、《雅乐与新声:一段音乐革命史》、《司马迁与史学》、《全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与中古哲学》、《古代中国外交》、《海战常识与太平洋大战》、《中国古代制度》、《近代战争中的人力与武器》、《法属非洲——西方的第二战场》、《世界战局总检讨》、《历史过去的释义》、《春秋时代政治与社会》、《两次大战后的世界人心》、《欧美民族主义和前途》、《理想与现实》等。这些文章的发表印证了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主张。而这种“古今贯通、中西融合”的精神似乎已经变成清华人与生俱来的基因,并且生发成一种正能量,让清华人更加充满朝气和生机。

    古今贯通,中西融汇,人文日新,是推动中国社会五千年来向前发展的能量源,也是近年来中国文化建设、学术创新、科技发展的前提,同时也是科学创新、教育创新的条件。清华正是因这种“古今贯通,中西融汇,人文日新”的精神而至今辉煌,这也是清华能够不断发展的能量源之一。

    创新氛围是支撑清华优良学风的不二法则

    一所大学能长盛不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优良的学风和校风。清华从如火如荼的战争中走出来,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校训,承前启后,不断开拓,不断创新,在几代清华人的努力下,形成了“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这是清华人一笔宝贵的财富。

    学风是一所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所在,它是一所大学传统理念、办学思路、发展走向的集中体现,是一所学校教育水平的反映。如果一所大学想要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那么学风建设就是重中之重。清华人正是通过他们“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铸就了清华的百年基业。从清华的发展史中人们可以学习到很多东西,它让人们明白应该怎样去汲取清华的正能量,让人们变得更加优秀。奥运冠军张怡宁就深刻地汲取了清华的良好风气,铸就了自己良好的品格。1993年进入国家队,2001年荣获第五届女子世界杯冠军后,连续获得19个世界冠军。后来她在总结自己前面的经验时这样说道:“我是把所有的错误都犯过以后,才知道不能这样走。四年里,感觉路走得特别艰辛,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积累了很多东西。特别是从2003年到2004年这一年,我有过状态最好的时候,也有最不好的时候,什么样的球都赢过,什么样的球都输过,这些经历都成了我最宝贵的财富。”对于张怡宁来说,领奖台是一种精神的高地,一种品质的巅峰,正是因为张怡宁勇于攀登、敢于战胜自我、坚定不移、执着追求的优良品质,使得她终于如愿以偿,成就了自己人生的辉煌。

    同样,清华优良学风之所以日久弥新,关键是清华的创新氛围给了她源源不断的能量,可以这样说,创新氛围是支撑清华学风的不二法则。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甚至对一个学校的影响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的。一个简单的例子即可说明,两个人,一个在人类社会中成长,而另一个和动物一起成长,等他们都成年后,就会发现,在人类社会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了在人类社会生存的技巧,而和动物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就会拥有动物的习性,由此可以看出,环境对人、对一所学校的重要性。清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没有良好的氛围也是难以形成的,所以,创新氛围是支撑清华良好学风的关键。

    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清华和世界一流大学还有很大差距。具体体现在三方面:第一,原始性的创新成果太少;第二,师资队伍相对落后;第三,博士生水平相对落后。虽然我们论文发表了不少,可是我们原始性创新做得实在不够,这一点相当关键。”从王大中校长的话语中,人们可以领悟到创新需要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这样才能激发创新的活力,才能让清华的明天走向繁荣,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清华优良学风。

    创新意味着变革,创新意味着弃旧迎新……但无论怎样,都是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的。一提起IT,人们都会把目光投向美国的硅谷,美国硅谷是世界电子工业和计算机工业的王国,因为那里总是不断地生产出世界上最先进、最好的产品。美国硅谷拥有雄厚的科研力量,并以世界一流的大学为依托,营造了“允许失败的创新,崇尚竞争,平等开放”的创新环境,硅谷成为创业者的摇篮,激发高科技人才的梦想和灵感,先进的产品不断诞生也就不足为奇了。硅谷的科技发展是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难以媲美的,它吸引着全世界的高科技人才不断涌去。中国也学习美国,在北京建立了中关村,以清华大学为依托,以IT为目标。所以,创新氛围在创新中特别重要。良好的创新氛围能给创作者带来无尽的灵感和才思,能给像清华这样的学校不断创造辉煌机会,能够让中国加速实现现代化的梦想。

    清华的成功得益于它传递给清华学子、乃至国民的“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正能量,而这种正能量也得益于清华人不断营造的创新氛围的支撑。在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创新,成为社会竞争的自然选择。不管是个人、企业、学校还是国家都开始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都在有意识地注重培养创新氛围,以求在激烈的竞争中能获得一方领地。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以“营造创新氛围,强化人才优质培养”为办学理念,足以见其对创新氛围的重视。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许多国有企业固守陈规,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走向破产,但是有些国有企业能够顺应社会的变化,转变思路,勇于创新,在竞争中不断地发展壮大。我国很多民营小企业,自知不如那些大企业,于是,领导者就有意识地给员工营造创新氛围,不断地推陈出新,经过几年的发展,逐渐脱颖而出,做强做大,最终笑傲江湖。所以,创新氛围是创新的奠基石,更是个人、企业、学校、国家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看清华百年,看的不是辉煌,而是清华所带给大众勇于创新的正能量。

    创新求知才能一往无前

    在社会发展节奏变得飞快的今天,人们更加意识到创新的意义。而事实上,不论任何时代,不管是个人、企业、还是学校,甚至是国家,要想存活下去,就必须要创新,而创新就需要无止境地学习、求知。

    竺可桢1890年出生在浙江一个非常普通的家庭,他三岁时就学会了很多字,会背唐诗;五岁时开始接触四书五经;七岁练习写作文,文章经常改了一遍又一遍,直到自己觉得满意了为止。他嗜学如命,在上海读书期间,几乎从没请过假。母亲逝世后,为告慰她的在天之灵,竺可桢更加发奋苦读。在获得清华公费留学生的资格后,竺可桢来到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学习。在美国期间学习非常刻苦,且经常利用假期去美国南部考察,后来又在哈佛攻读地质学,获得气象学硕士学位。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竺可桢发表了《台风中心之若干新事实》、《中国之雨量及风暴学》、《远东台风的新分类》等论文。建国后,他一边做行政工作,一边研究地学通论、气候学、气象学科学,为我国的地理学和气象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给后人留下了无数宝贵的资料。竺可桢留给后人的不仅是他那些卓越的地理学、气象学成就,还有那嗜学如命的求知精神,他通过不断地求知,在获得丰富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得到那么前卫的科学成就。

    有人说:“即使你学习一辈子,你所掌握的知识也仅仅只是海洋里的一滴水。”这说明一个道理——学海无涯。因此,人们要不断地去追求知识,超越自我。量的积累到达极限的时候就会引起质的变化。

    一家钢铁企业想要知道炼钢炉里面的温度是多少,于是请来了一群工程师。工程师们想设计专门的仪器来测试温度,可是实验了很多次都没有成功。就在他们束手无策的时候,一位老师傅走了出来,他说他知道一种不用仪器就能测出炼钢炉内温度的方法。工程师们向那位师傅投去了鄙视的目光,心中说道:“切,就凭你肚子里面的那点墨水?”只见老师傅口中点燃一根香烟,重重地咳嗽了一声,然后向炉壁上吐了点口水,眼睛注视着手表,过了一会儿,他就把温度说了出来。工程师们不明白他是怎么得出这样一个温度的,老师傅告诉他们,只要计算口水蒸发的时间乘以一个常数就会得出所要的温度。工程师们不以为然,后来他们研制出了测量仪器,测了温度,结果和老师傅说的一模一样,工程师们深感羞愧,有的还主动要求老师傅教他。

    成功是每一个人都渴求的,然而成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在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牢牢把握“求知、创新”四个字。我国着名的科学家、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工程的奠基人王选先生对成功的理解就很好地诠释了“求知、创新”的含义,他说:“我想,真正的成功,还是要积累,有绝招。我一直鼓励这些年轻人,需要长期积累,在年轻的时候就需要有一种刻苦的精神,而且不能够急功近利。我非常赞赏西方的一句话,心里想得诺贝尔奖,反而得不到诺贝尔奖。我当年做这一切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报酬和荣誉。所以我始终有这么一种看法:没有长时间的积累,没有好的洞察力和执着的精神,想成就大的事业还是有困难的。”王选一针见血地说出成功就是要懂得创新,他要求年轻一代一定要有刻苦钻研的求知精神。那些成功的故事给后来者照亮了前进的道路,指明了成功的方向,只要人们坚持不懈地学习和积累,在时代的召唤下,果断拿出自己的“绝招”,定能为自己赢得成功的机会。

    求知让一个人变得博学多才,求知让一个人受人尊敬,求知让一个人变得完美,求知使一个人成功。只有做到求知,才能做到创新。而创新可以让一个人领先于人前;让一个企业更快地占领市场,获得快速的发展;使一个国家变得富强。所以说,只有不断地求知、不断地积累,才符合量变的规律,才能完成一次创新的过程。求知让创新变得简单,创新的完成能让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学校,甚至一个国家在康庄大道上一往无前,走向辉煌。

    感悟清华的智慧,接收清华释放的创新正能量,体验清华人传统的优良学风,探寻清华的成功根源,可以启迪世人的智慧,教人如何成长,从而造就完美的人生。不断激发世人、社会的无限潜力,最大程度地发挥社会资源的有用性,让世界变得更完美、更和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