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正能量-爱国正能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清华学子用满腔热血支撑起的献身精神

    唯物论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马克思精辟地向世人展示了精神在一个人成长中的作用。成也精神,败也精神。一个人在一生中的得失成败最重要的是看他是否具备了强大的精神能量。精神是一种励志成才的巨大能量,它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的奠基石。没有精神,个人成败、民族兴衰、国家兴旺也就无从谈起。精神的表现有很多种,比如爱国精神、大无畏精神、奉献精神等等,这是一种潜在的信念,也是一种长期发展起来、虔诚忠贞的意识形态。所以,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有大的精神体系作为支撑,而在这个强大的精神体系里面,爱国奉献精神是核心和本质。

    清华精神内涵:爱国就是要敢于献身

    清华精神所体现出的最重要的内涵就是清华独特的、与生俱来的、不断传承发展的爱国奉献精神。清华是在民族的耻辱中应运而生的,正因为这样的缘故,清华人身上具有因民族屈辱而激发出的爱国精神,清华人立下誓言:“愿牺牲生命以保护中华人民主权。”在中华崛起和复兴之路上,许许多多的清华人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被称为“真人杰”、遭段祺瑞政府杀害的清华学子韦三杰,淞沪会战中驾机撞击日本军舰的沈崇海,坚贞不屈的外交官杨光泩等这些为国献身的清华英烈,他们的爱国并不只是嘴上说说,而是随时都做好为国献身的准备。在抗日战争时期,虽然许多清华学子没有直接投笔从戎,但是他们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技术,为中华的崛起奉献了毕生的精力,如清华校长叶企孙安排他的助手到抗日根据地研制炸药、地雷、炮弹,这些武器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我愿以身许国”——清华人王淦昌在原子弹研制的问题上如是回答,他说:“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国家强盛才是我真正的追求。”王淦昌是九三学社第十届名誉主席、我国着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淦昌院士是献身祖国核科技事业的楷模,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他无私奉献、精忠报国。他的爱国情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着无数清华学子,他们承前启后,秉承“献身祖国,创新钻研”的优良传统成就了清华园的长盛不衰。王淦昌参与了“两弹”的研制,在环境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忘我奉献,为我国科学技术事业作出了卓着的贡献;此外,他还为国家培养了许多兴业之士,如李政道、冯平贯。王淦昌在科学上取得的卓越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他不仅给国家留下了宝贵的科学财富,而且还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以身许国”的奉献精神,热爱祖国的赤子之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清华人。

    爱国献身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情怀。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更需要倡导这样的清华正能量。作为一个有为青年,就应该以天下为己任,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在那里奉献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可是现在不少人懒惰,怕吃苦,怕累,整天幻想着过安逸的生活。实际上,为国献身不一定要作出多大的贡献,只要能尽力而为,恪尽职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为国贡献的本分。曾荣获2005年第二届中国十大老年新闻人物的冯志远老师,响应国家支持边疆教育事业的号召,不顾妻子的反对,自愿来到干旱荒凉的大西北任教。冯志远老师视学生如自己的孩子,有些学生买不起学习用具,他主动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钱来给需要的学生买学习用具,只为把自己微弱的能量留给那里求知的学生们,以至于和妻子的关系越来越淡,这使妻子多年来都不谅解自己的丈夫。但他这一干就是四十多年,到最后他双目失明了,可是依旧慢慢凭自己的记忆给学生们上课,直到身患重病、无法自理的地步,他才放弃了支教生涯。他说:“我这一生最大的愿望是讲课,最对不起的人就是妻子。”一个老师可以如此伟大,把自己的一点一滴都奉献给了自己的祖国,这是何等的情怀和风范。相信这种献身祖国的精神也会激励一代年轻人前仆后继地奔赴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把中华民族这种勇于为国献身的优秀传统发扬光大。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当听到这嘹亮的歌声的时候,会让人自然而然想起清华人那些爱国奉献的往事。新中国成立后,清华人肩负起了建设祖国的重任,他们不忘国耻,奋发向上,在祖国的各个领域努力拼搏,目的就是要让祖国强盛,洗刷耻辱。这种想法激励清华人奋勇向前,在祖国的国防事业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邓稼先是我国科学院院士、核物理专家,1950年在取得博士学位之后迅速回国,义无反顾地接受了祖国的核武器研制任务,先后担任过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院长等职务,并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其实,早在邓稼先读书时就一直关心着国家的命运和前途,他一边关心国家大事,一边努力学习,学成后义无反顾地为国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生。邓稼先主要从事的是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在生死关头总会站在第一线,他的这一做法鼓舞了和他一起为祖国核武器事业无私奉献的研究人员。记得有一次,试验场降落伞出现了事故,原子弹掉在了地上并且摔出了一个很大的裂痕,邓稼先冒着生命危险亲自检验原子弹碎片。事后妻子不放心,强迫他去北京做检查,检查发现,放射物已经侵入了他的骨髓。但是他没有因此而放弃这项伟大的事业,仍然带病坚持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实验,获得了巨大成功,一时震惊全世界。回到北京后,因医治无效病逝。邓稼先曾经对妻子说:“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过得就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我也值得了!”邓稼先的事迹告诉后人,爱国一定要有“以身许国”的献身精神。

    清华学子在学校里受到传统的人文精神的熏陶,母校的那些爱国献身故事,令大家备受鼓舞。清华爱国献身的正能量不仅要传递给一届又一届清华学子,而且还要把正能量传播给整个民族。不一定献身才是爱国的表现,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在特殊环境条件下,只要能满足祖国和人民需要都可以。献身以求民族大义,以求天下太平,以保持高尚的爱国情操,此时应当献身。在祖国现代化建设时期,就需要国人用自己的才华献身于祖国需要的各个领域,找到一个人自身应有的价值,实现甚至超越这个价值,此生就死而无憾。相信以清华精神内涵为主导,清华人定能担负起振兴中华民族大业的重担。

    清华人对国家虔诚备至——将自己奉献给祖国914年梁启超在清华演讲时,以《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勉励学生,清华的校训由此应运而生。如今清华校训被解释为“奋发图强,勇往直前,争创一流,崇尚团队精神,兼有厚实的美德和宽阔的胸怀”。在清华人的努力下,清华形成了爱国、奉献的光荣传统,向世人传递出清华人对国家心存虔诚,为祖国奉献自己的爱国主义的正能量。同时表现出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也给如今爱国主义价值观缺失的人上了一课。

    虔诚的爱国主义自古有之,清朝道光时期,英、法、美等国的殖民主义者,在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中难以获得利益,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纷纷向中国走私鸦片。其用心和目的昭然若揭,一是掠夺中国财富,二是想占领中国这块诱人的原料产地。当时很多有识之士都看出了英、法、美殖民者的用心,纷纷上书道光帝,请求查禁鸦片,而这一批有识之士中,当属林则徐立场最为坚定,他说:“再不禁烟,中国就不会有白银当军饷,就不会有强壮的士兵抵抗侵略了,为了国家的尊严,必须禁烟。”于是道光帝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全权处理鸦片事务。林则徐受命前往广州调查鸦片走私情况,并发布通令:外国商人将所有鸦片如数上缴,并保证不再运鸦片到中国,否则予以严惩。这个通令只对一些英国人起了作用,仍有部分顽固派不愿意执行。林则徐当机立断,果断维护国家主权,中断与英方的贸易并不再向其供应食物和水,英国人别无他法,只好缴出鸦片。839年6月3日,林则徐把收缴来的鸦片放到虎门海滩予以销毁,这就是着名的“虎门销烟”。这个举动大大提高了国人的民族自信心。林则徐以他坚定的决心和无比的勇气坚决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由此可以看出,自古以来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有了国家的强大,才有个人存在。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近代血淋淋的屈辱史就是最好的证明。

    当代文学家、翻译家巴金先生说过这样的话:“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她,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这句话表现出他对祖国是何等的热爱。人纵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宋代李清照诗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学术不分国界,却有国别,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对祖国有着强烈的荣誉感和爱国情怀,这种爱国情操是值得国人学习和尊敬的。

    世界着名数学家华罗庚,在新中国成立之际,毅然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冲破美国政府的层层阻碍,乘船回到了祖国,并致信给留学美国的学生,鼓励海外学子学成后报效祖国。华罗庚曾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筹建数学研究所,为中国培养了陈景润、王元等世界知名的数学家,并发表了多篇有世界影响力的论文,还发起创建了我国的计算机技术研究所。到了晚年,虽患有心肌梗塞,但是仍孜孜不倦地为祖国勤奋地工作着。1985年6月,华罗庚应日本交流协会的邀请,率代表团访问日本,并在东京大学报告厅做演讲。在报告中,华罗庚神采飞扬,通过流利的中文和英文讨论了有关的数学问题,他洪亮的声音,精湛的论述,让人为之倾倒,会场时常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人们都沉浸在华罗庚深入浅出的演讲中,为能听到这样伟大的数学家演讲而感到满足,人们不断用响亮的掌声向这位伟大的数学家表达自己的敬意。华罗庚越讲越兴奋,原定只有四十五分钟的演讲,在大会主席的同意下又延长了二十分钟。在雷鸣般的掌声中,他突然说了一句难以听清的话就从座椅上倒了下去,永远离开了我们。华罗庚这种为学术、为祖国虔诚备至的精神是清华人的一个缩影。

    每个人都有雄心壮志,都不愿苟活于世,都希望有一个不平凡的人生,而这种不平凡人生的体现,不就是需要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吗?从清华学子贺霖身上可以看到一个青年人应有的抱负、志向,这给当代中国青年带来了励志的正能量。他说:“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给自己的国家和民族,这才是一个清华人应有的追求和理想。”贺霖2005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获管理学硕士学位,2006年获南昌陆军学院军事学学士学位,现任南京军区某部连长。贺霖在初中时就迷上了《孙子兵法》,因为父亲是军人,受其影响,从小就对军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99年发生了一起令国人难以忘怀的事件,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用三枚激光制导导弹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这事件影响了当时像贺霖这样的热血青年,重塑了他们的价值观。事件发生后,青年学生义愤填膺,自发到美国使馆前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中国青年的爱国热忱。2004年“台独分子”气焰嚣张,这极大地刺激了贺霖,更加坚定了他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奋斗终身的信念。面对他人的质疑,他发出这样的反问:“面对严重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台独”分裂势力,难道我们能袖手旁观吗?”他说:“作为一名时代青年,特别是一名清华的学子,钱多钱少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志,舒适的生活更不应该是当代清华人的唯一追求,只有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给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才是清华人应有的追求和理想。”他毅然请求将自己分配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正是清华传递给社会的爱国主义正能量,国人要向清华人学习,以清华人为榜样,继续传播清华无私的爱国主义精神。

    身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年,要有为祖国奉献的决心,这样才有大境界,才有大作为。别人说细节决定命运,格局也可以决定命运。乡野村夫和国家兴业之士的区别在哪里,他们有着同样的智慧,同样是生活,却有着不一样的人生,这一切都因为他们的格局不一样。乡野村夫整天想着个人的私事,想着怎样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种好;而兴业之士则想着怎样把自己的聪明才干奉献给国家,不留私利,甚至为国家奉献毕生精力。清华人心存国家,无私地把自己奉献给国家,让世人深刻感受清华的精髓所在。

    清华人牢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这是出自顾炎武《日知录》中的一段话,同时也是顾炎武整个思想历程的精髓,他旨在向世人宣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思想。大家都知道,清华大学自建校以来就与国家命运、民族兴衰紧紧地捆绑在一起了。“庚子赔款”的民族屈辱激起不断发展的民族救亡运动,也使清华学子树立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踊跃地投入到救国救民的历史洪流中,这也是清华大学立校精神的源泉。共产党员施滉是清华最早的留美学生,同时也是众多优秀清华学子的代表之一。在清华大学图书馆老馆大厅的北壁上镶嵌着一面大理石纪念碑,上面有着这样的诗句:

    他是清华最有光荣的儿子,

    他是清华最早的共产党员,

    他为解放事业贡献了生命,

    施滉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施滉是云南普洱人,他怀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伟大志向,考入清华。他好学深思,成绩优秀,同时又热心公益,乐于助人。在其入学第二年爆发了俄国十月革命,这一革命在中国引起了剧烈的反响。在新思潮的影响下,他开始思考中国国情和社会问题。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毅然和许多清华学子一起投身于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中,在运动中他认识到了社会的黑暗和斗争的残酷,怀着救国救民追求真理的热情,他组建了“唯真学会”,以“改良社会、追求人类”的真幸福为宗旨。在唯真学会内部又成立了一个名叫“超桃”的秘密核心组织。他们强调集体主义精神,有严格的纪律,并且针对当时清华学生中“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等思潮,提出了“政治救国”的主张。927年施滉在赴美留学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0年,他回到中国,在中央做翻译工作,1934年初牺牲在南京雨花台。施滉在他的生命中,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清华学子应有的高贵品质。像施滉这样的有志之士在清华校园随处可见。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许许多多清华学子不忘救国,许多学子甚至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五四运动后,新思潮涌入了清华校园,压抑在清华学子中的爱国情感像黄河之水一发而不可收拾。他们成立了学生救亡团体,积极提出政治救国的主张,寻求马克思主义真理,使当时的中国气象大变,形成了波澜壮阔的爱国主义学生运动。在三·一八惨案中年仅23岁的韦杰三不幸牺牲,临终前他说道:“我心甚安,中国快强大起来。”抗战爆发后,清华大学被迫西迁,组成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在民族越是危难之际,清华学子的爱国热情就越是势不可挡,在此期间先后出现了三次大的抗日救亡、从军热潮。校方为适应战时需要,决定“凡服务国防有关机关者,得请求保留学籍。其有志服务者,并得由学校介绍”。于是,不到两个月,提出申请保留学籍、领取肄业证明和申请参加抗战工作介绍信的就有295人。这些同学的去向大致分为两类,学习工程技术的同学大多到军事系统从事技术工作,其余的大部分都参加了战地服务团,还有一些同学去延安学习和奔赴敌后抗日根据地。941年初,为支持中国远征军,清华学子积极申请成为战时特别稀缺的翻译官,清华学子的这一举动极大地支援了滇缅抗战。抗战结束后,为了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战区对亚洲战场的贡献,美国总统于1945年7月6日预立指令,授给作出卓越功绩的人员以铜质自由勋章。在52名受奖的上尉翻译官中,西南联合大学学生有10人。由此可见,艰苦卓绝的斗争铸就了清华人万众一心、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舍生忘死、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也给后人带来了无可比拟的正能量。

    在和平年代,清华人也始终牢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精神,尽管他们没有经历过战争和民族的屈辱,但是历史是警示世人最好的镜子。清华人牢记历史,以史为鉴,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不断地发展自我,状大自我。着名的物理学家钱学森,是世界着名的火箭专家,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是在和平年代践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神的清华人之一。1929年,钱学森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他觉得中国之所以落后主要在于经济技术的不发达,相比之下,日本之所以能迅速崛起完全是因为科技的进步。抱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他决定到西方深造,学成后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钱学森1935年赴美留学,次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38年获得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50年回国。为了回国,钱学森饱受屈辱。回国后,在他的倡议下国家成立了导弹研究院,研制我国第一枚中近程导弹。1966年,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飞行实验获得成功,1970年研制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钱学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正是有了像钱学森这样不懈努力的清华人,才能不断把清华推向一个个历史高度,也成就了清华的百年基业,这是现代清华人引以为豪的地方,也是中国人学习和自豪的资本。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清华人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志与道的精神体现,也是以后清华人放眼天下的立志语录。这种志与道的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清华学子,培养出清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尚情怀,也影响了清华人看待各种事物的眼光,这种精神让每一个清华人都具有一种大胸怀的豪迈气质,这也使得清华的正能量光照四方,造福于人民。

    满腔热血是清华学子心系国家的最好见证

    从清华出来的人个个都怀着满腔热血,带着满腹经纶,为中华崛起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他们有的在战争前线牺牲了,新中国建立后,清华人用自己的满腔热血,报效祖国,经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一个个让世人瞩目的成就。原子弹的研制是我们国家国防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保卫国内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的利器,所以核武器研制对于我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核武器的研制也是一项艰难的科学公关,因此钱三强、王淦昌、邓稼先等一批爱国有志之士,组成了核武器研制的核心力量,准备攻克这一艰巨的国防难关。在艰苦的条件下,他们自力更生、刻苦钻研,克服了重重困难,如期实现了预定目标。清华人这种甘愿付出、默默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打造了我国国防建设和军队现代化发展历程上的一座座丰碑,他们将受万人敬仰,他们的精神永垂不朽,他们这种心系国家的崇高爱国精神也会载入史册,为世代炎黄子孙所牢记。

    抗日志士陈辉曾经写过一首豪情万丈的爱国诗:“英勇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诗句,它表达了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要做好抛头颅洒热血的准备,心系国家,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才是一个有识之士所为。在清华,关注国计民生,心系国家,刻苦钻研,成为广大师生的普遍理念,他们坚信成功和辉煌是要建立在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大业的基础上,他们满怀激情,艰苦奋斗,抱着一种为国家繁荣昌盛视死如归的决心。914年,孙立人以安徽省头名状元的身份进入清华,此时的他看到国家蒙难,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一腔报国情怀油然而生。他从清华毕业后赴美留学,不顾父亲的反对,申请进入西点军校。当时的国内是军阀混战,人民苦不堪言,因此其父亲对北洋军阀甚为反感,但是远隔重洋的父亲鞭长莫及。经过三年的学习,孙立人成功从西点军校毕业,回国后先后担任国民党军政要职。他将所学应用于实践,在训练军队上,孙立人把中国传统教育和美国军校教育的方式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训练操典——“孙氏操典”。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孙立人率军参加了着名的淞沪会战,在血战中被日军炮弹击成重伤,昏迷了几天后被送到香港救治,伤愈后归队。之后率军远征祖国的西南边陲,为保卫滇缅公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军队里,孙立人总是用清华的爱国精神教育部下,不断激励部下。孙立人的部下在其精心训练下,个个充满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深明大义,愿抛头颅洒热血以拯救民族于危难之中,他们在战场上个个英勇无敌。1942年4月,孙立人率领新38师参加了曼德勒会战。英军在仁安羌被围,孙立人率新38师解围,并在这一战中打出了自己的威名,英军情不自禁地高呼“中国万岁,中国军队万岁”。孙立人这种满腔热血、心系国家的精神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满腔热血是清华人心系国家最好的见证,年轻一代当以这种爱国精神不断地激励自己,这不是因为清华人的智力有多么超群,而是因为清华人总是充满正义之感,他们刻苦钻研,修身养性,正如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所言:“刚烈之士之所以不同于常人,就在于他能保持节操,坚持正义,修身絜行,言必由绳墨。”在新时代,时代赋予当代年轻人不同使命,此时已不需要年轻人抛头颅洒热血,但是需要年轻人奋发向上,刻苦努力,怀着满腔热血,投身祖国各个行业的建设之中。在行事中,要富有正义感,敢说敢做,积极为国家建设建言献策,不管身在何处都要心系祖国,发挥自己的才华,为人民大众谋利益,这是一个二十一世纪新青年需要拥有的高尚情怀。如此一来,国家何愁不强大,民族复兴也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敢于为国家献身是清华人根植于心的崇高情怀

    有一场战争,它耗时一百多年,最终以罗马人的胜利告终,这就是罗马人和迦太基的百年之战。这场耗时一百多年的战争给罗马和迦太基都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尤其是罗马受创特别严重,国家数次濒临绝境,但是有一样东西拯救了罗马人,那就是他们根植于心的为国家献身的崇高情怀。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罗马人一次又一次渡过难关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在一次海战中,罗马军队死伤达十万之多,几乎摧毁了罗马海上的有生力量,罗马家家户户几乎都有人在这次战役中阵亡。但是他们并没有退缩,而是凭着爱国奉献精神,仅仅用了两三个月的时间就重建了海上力量。在国库空虚的情况下,家家户户自行捐赠,这一切只是因为爱国的高尚情怀在激励着罗马人奋勇前进。

    在罗马陷入严重的危机、没有士兵再去战斗时,罗马首领的一声号召,13万罗马人民中报名参军的就有10万,罗马立刻拥有了21个军。正是这种爱国献身精神,成就了罗马人最后的胜利和后来罗马帝国的辉煌。而罗马的对手迦太基,是一个工于算计的王国,是一个靠商业投资发展起来的王国,所以迦太基人的生活非常富裕,但是也养成了迦太基人贪生怕死的劣根性。在战争中,迦太基人不太愿意过军旅生活,需要战争了他们就雇佣其他民族的人来替他们打仗,因为他们很在乎自己的性命,而其他民族在他们眼里只是一件商品,这一因素决定了罗马和迦太基战争的胜负。一次海战中,迦太基人仅是小败,他们向罗马人求和,宁愿接受那些不平等的条款,以换得短暂的和平。经过两次残酷的大战后,罗马渐渐发展并壮大了自己的力量。在第三次双方对决中,罗马以十倍于迦太基的力量进攻迦太基,这时候的迦太基人齐心协力,誓死保卫自己的家园,爆发了极强的战斗力,当时的迦太基人包括妇女、老人甚至孩子都上了战场。

    假如迦太基人一开始就有视死如归的爱国献身精神,又怎么会导致如此严重的后果呢?假如罗马没有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又怎么会在那么艰难的情况下渐渐壮大,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呢?

    唇亡齿寒,一旦国家没有了,那么人民也会跟着遭殃,而相反国家富强了,民族也会跟着兴旺,人也会活得有安全感、自豪感。不管任何时候,个人的舒适度都是与国家息息相关的。近代的中国,国家陷入危难之中,大地上硝烟弥漫,每天都会有失去生命的危险,在这样的环境下人民终日担惊受怕。新中国建立后,国家百废待兴,人民生活状况处在一个很低的水平,这样的环境也无法拥有安全感和自豪感。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发展很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此时人们才真正地过上了舒适的生活。

    “我家里的条件很不好,如果没有党和政府对我的帮助,可能我已经辍学在家。现在我还只是一名普通学生,但心里已经埋下报答祖国母亲养育之恩的种子。今天,我要把我的感激之情唱出来,没有党和国家,就没有我的今天……”这是宁夏穆斯林国际语言学校回族学生说的话,这段话很好地说明了国家和个人的关系。所以任何时候都要有爱国奉献的精神,要把献身的爱国精神植根于自己的心中。爱国奉献精神在新的时期,会有新的内涵,因为爱国奉献精神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与时俱进的,是需要国人灵活运用的。这种植根于心的爱国献身精神在清华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有的投身科技,有的支援边疆教育事业,有的投军报国,巩固祖国国防,有的投身于医学,发展祖国国粹……清华人王刚就是其中之一。王刚1993年本科毕业后,2005年再次进入清华攻读博士学位,现在的王刚正投身于祖国的军事科研领域,在海军工程大学船舰综合电力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工作。王刚说:“我渴望投身于祖国的军事科研领域工作,渴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在新的时期,践行清华根植于心的爱国献身精神,为祖国、为人民和国防作出最大的贡献。”

    清华的爱国献身精神从小处着眼于指导人们在生活中的行为处世,被我们应用于现在的职场生活、学生生活、家庭生活。职场生活中,去公司上班简单说就是为了生存,所以有些职场人就不在乎公司发展的状况怎么样,公司的命运会如何,他们就只想每月在老板手上拿到那点微薄的工资,每天只要能完成工作,也不管工作的质量如何,这样的工作能否给公司带来效益,都与他无关。没有植根于心的为公司献身的精神,工作环境不但没有改善,只能拿到那么一点点固定工资,而且还有被公司解雇的危险。在学生生活中,没有为学校、为同学献身的精神同样也会面临一个很尴尬的境地。作为学生,主要的职责就是学习,因为只有学有所成才能为学校争光,学校也会因为你而发展壮大,而学校发展了,整个国家的教育水平也会跟着发展。所以,作为一个学生必须要有根植于心的献身精神。

    清华精神,照耀万代,清华精神向世人传递的正能量太多,需要世人一点点深入地去解读,去感悟,因为敢于为国家献身是清华人植根于心的崇高情怀,而它传达出的仅仅是清华正能量中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甚至是万分之一。清华带来的每一点正能量都可以被世人应用于各个方面,为人生汲取更多的营养。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升华,才能真正感悟到清华带给人们的正能量。有人这样说过:“世间最惧怕的是什么?那是心。”清华人正是将为国家献身的精神根植于心,一代代清华人才能创造出一个个辉煌的历史,这是可敬的,也是伟大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