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意义十分重大,是不可小觑也不可代替的。想要让孩子达到预期的要求,父母就首先要做好孩子的模范,规范自己的行为,给他做一个好榜样。
孩子是一张白纸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父母则是孩子人生的画师,你在上面画什么,他便长成什么样子;你教他什么,他便学什么。这里“画”和教不仅是口头上的,更应该是行为上的,因为孩子学得更多的还是父母的言行。
在孩子心里,父母是伟大的,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个偶像。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就喜欢模仿父母的言行,比如玩过家家的游戏。如果父母经常责骂他,他可能就会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玩具或伙伴;如果父母经常挑剔他,他就很可能经常挑剔别人。从某种意义上说,父母决定着孩子将会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父母一定要切记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偶像身份,并努力地扮演好偶像的角色。请记住:你若想让孩子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首先自己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作为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孩子做个好榜样。
有一次,爸爸带静静到市场买东西,刚要过马路的时候,他们看到从一个中年人的口袋里掉出了一个钱包,可是那个中年人匆匆地骑车走了,没发觉自己丢了东西。静静的爸爸走过去捡起来一看,钱包里除了有几百元钱外,还有一些证件。要怎么通知这个中年人呢?正在爸爸想对策的时候,站在一旁的静静说:“爸爸,我们也不认识他,管那么多事干吗!”这话中透出的“事不关己”的口气让爸爸大吃一惊。于是爸爸对静静说:“我们不该这么想,你想一下,假如是你丢了东西,会不会很着急呢?那位叔叔丢了东西也一定很着急。我们应该懂得体谅他人,你说呢?”听完爸爸的话,静静沉默了。
后来,爸爸一有时间就带着静静去参加义务劳动或者帮助一些残疾人。慢慢地,静静变得懂得关心他人了。
良好的习惯是可以通过教育来获得的。要想把孩子教育成才,父母就要全面了解孩子,在一些小事中发现孩子有哪方面不足,然后从自己身上着手改变,给孩子做好榜样。你会发现,过不了多久孩子的不足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好习惯。父母要为孩子做好榜样应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孩子都喜欢和比自己懂得多的人交流,如果对方无所不知,他们会衷心折服。作为父母,要提高自身的素质。知识不仅可以增加自身的人格魅力,还有利于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加深自己和孩子之间的沟通。
(2)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父母怎么做,他们也会怎么做。所以父母在处理事情时应该持公正的态度,这样有助于孩子树立公正的意识。父母也不要在孩子面前嘲笑或讽刺别人,否则会让孩子变得尖酸刻薄。
(3)父母要让孩子懂得尊重别人。父母不要在家里谈论其他人的隐私,也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秘密,不乱动他们的东西,尊重他们的隐私。如果孩子确实在某方面出现了问题,要以尊重为前提帮助他们。
(4)以身作则的教育对孩子影响很大,但处处包办却不是以身作则,这种父母虽然“勤劳”了,但对孩子却毫无益处。
鹏鹏的爸爸妈妈年龄稍大时才生了他,所以鹏鹏备受宠爱。为了更好地照顾鹏鹏,妈妈甚至辞了工作。鹏鹏上幼儿园的时候,妈妈天天抱着他去幼儿园,一步也不离开他,做他的“保护神”,为他做最周到的服务:帮上厕所的鹏鹏提裤子;吃饭的时候,一勺一勺地喂鹏鹏,不用他自己动手;睡午觉时,妈妈要给鹏鹏脱下衣服、鞋子,盖上被子,哄着鹏鹏睡觉……
有一天,幼儿园组织了“个人能力测试”。在测试中,鹏鹏不会洗手,不会用杯子接水喝,不会脱鞋,不会擦鼻涕……他总是跟在其他小朋友后面拖拖拉拉。
鹏鹏的妈妈看到这种情况后悔不已,她这才真正意识到,在自己的娇惯下,孩子已经养成了很多不好的习惯。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更应该积极地为孩子创造适宜的家庭环境,让良好生活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而不是过分溺爱使孩子失去他应有的能力。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也是他们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怎么教,他们就怎么学。因此,父母应该注重榜样的力量,为孩子做好榜样,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这样才能让孩子养成好习惯。
除了生活习惯会对孩子产生影响以外,父母对待生活的态度也会影响着孩子,如果父母是乐观的,孩子也会很乐观;如果父母习惯抱怨生活,那么孩子也会变得消极;如果父母是个热心人,孩子也会慢慢变得热心起来。因此,父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和生活态度,为孩子起到榜样的作用。
父母要取得教育的资格证现在做什么都讲究持证上岗,可是做父母的却没有统一的资格证。父母的教育资格证并非虚谈,父母要取得的教育资格证其实就是对自身素质的检验。想要做好父母,就要从自身做起,因为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人生范本。就像一位教育学家曾说的:“父母对自己的要求、对家庭的尊重、对自己一言一行的注重,就是对孩子最重要的教育方法。”
现在孩子的问题越来越多,有的体现在心理方面,有的体现在品德方面,有的体现在人格方面。据专家分析,造成孩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许多父母都是以自己的工作为主,根本没有时间对孩子进行教育,致使孩子像被放养的动物一样“自由”发展。
(2)父母离异。许多孩子因为家庭破碎失去安全感,且因为缺少爱和受到歧视而产生心理问题,严重者甚至导致心理扭曲。
(3)父母的是非观模糊或品行不端。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假如父母有不良品行或者分不清是非曲直,孩子往往也会受到影响。
(4)孩子的早期教育不到位。很多孩子因为从小没养成良好的习惯,大一点的时候坏习惯会越来越明显。
由此可以看出,问题孩子的产生和父母是有紧密关系的。可以说,孩子没有对错之分,问题的关键出在父母身上。孩子的心灵好像一张白纸一样,不同的父母可以画出不同的图画,塑造出孩子不同的性格。正像教育专家说的:“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会教和不会教的父母,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父母,而这些问题父母可以说没有取得教育孩子的资格证。”
强强做起事来很磨蹭,这让他的父母很头疼,而且最近强强还变得了不爱学习,爸爸怎么说他都不听。没办法,强强的爸爸只好去请教教育专家。
专家听完强强爸爸说的情况后问:“你现在的工作不是很忙吧?”
强强的爸爸虽然感到有些莫名其妙,但依然回答:“是的,刚忙完一个工程,可以歇上一段时间。”
“那你都有什么娱乐活动呢?”专家继续问。
强强爸爸说:“也就是看看电视,有时和朋友打打牌……”专家轻声说:“原来如此,那你是不是会玩到很晚,或者玩的时候声音很大呢?”
“有时候会,可是我没有影响到孩子,我都让他回自己屋子去了……”强强爸爸显然意识到了专家的目的。
专家直接地说:“孩子的每种行为都不是天生的,有很大一部分和父母的行为密切相关。假如你在电视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或者和朋友一玩起来就没有时间观念,却把孩子赶回他自己的屋里,命令他刻苦读书,他是不会照做的。而且你还提到强强做事磨蹭,你可以想想你们家平时吃饭的时候是不是有看电视或看书报的习惯?这些行为都会让孩子养成注意力不集中的习惯,而这可能是他磨蹭的坏习惯养成的原因。”
强强的爸爸听了专家的话,顿时目瞪口呆,不知说什么好。后来强强爸爸改变了自己的做法,他不再单纯地命令强强,而是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看一些专业书籍。强强见爸爸经常这样做,也不再着迷于电视或其他游戏了,他也像爸爸一样去认真做功课了。
父母的教育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一生,而在教育孩子方面,父母的角色是最重要的。调查显示,多数孩子的不良习惯和父母的不良习惯有关。由此可见,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远比说教更重要。正如托尔斯泰说的:“教育孩子的本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是父母影响孩子最有效的方法。”身教胜于言传的说法许多父母已经熟知,但是能做到的却少之又少。在很多家庭,父母依旧是对孩子说得多、做得少,忽略了自己在孩子心中的榜样力量。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样。因为只懂得教训孩子的父母除了会增加孩子的抵触情绪外,往往一无所获。事实上,孩子需要的不是只会批评自己的父母,而是能做自己榜样的父母。
现在的很多父母虽然知道自己身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责任,也都明白榜样的无穷力量,但如何给孩子做好第一任老师,怎样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却成了难题。有些父母觉得第一任老师的作用就是督促孩子用功学习,孩子有进步的时候,要多表扬孩子;当他们出现错误时,要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当然,这些都是父母应该做的,可是父母的教育资格证的内容并不仅限于此,因为只凭空口白话的说教是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的,甚至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若父母自己先做,再引导孩子去做一件事时,孩子往往更容易接受,且是心甘情愿地接受。由此可见,懂得用自己的言行去引导孩子的父母才可以说已经取得了教育资格证。
小心!孩子其实是你的“监督员”孩子在和父母的每一次互动中,其实都可以从父母身上学到一些东西。可以这样说,孩子就像父母的一面“镜子”,因为孩子本身还不具备复杂的逻辑思维模式,往往是父母做什么,他便会学什么。父母自然不希望孩子学到自己的不良行为,这时孩子就成了父母行为的监督员。
8岁的小明放学回家,兴高采烈地对妈妈说着今天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妈妈,今天我们班的芳芳穿了一件特别难看的衣服,肯定又是她们家什么亲戚的旧衣服不要了给她的。简直太难看了,我当时还问她为什么会穿这种破衣服,还告诉她要是换成我,我才不会穿呢,太丢人了。”
妈妈听小明说完,对他说:“小明,你这样做太伤人了,怎么可以这样笑话同学呢?”
小明听了妈妈的话有些不服气了,说:“怎么了?本来就是嘛!她穿那么难看的衣服干吗不让我说呀?你不也和邻居张阿姨说过芳芳的衣服都是别人不要的吗?”
这句话突然提醒了妈妈,原来孩子的言行都是跟自己学的,问题原来出在自己身上。于是妈妈对小明说:“妈妈在背后议论别人是不对的,你应该发现妈妈的优点,而不应该和妈妈一样去说同学坏话。我们都应该看到并学习别人身上的优点。妈妈和你一起改正好不好?”
小明说:“妈妈,我知道了。芳芳比我学习好,我应该向她学习。”
自从小明的妈妈意识到儿子在“监督”她后,一直都很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以免给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在孩子的“监督”下,小明的妈妈不敢有丝毫松懈,她从不乱扔垃圾、横穿马路、说脏话、闯红灯,甚至在休息的时候都要正襟危坐。除此之外,小明妈妈还刻意压制自己的嗜好,吃饭不挑食、不长时间看电视、做事不拖拖拉拉,有什么消极情绪也会积极化解,以乐观示人。在穿着打扮上,小明妈妈也有所注意,而且不穿比较怪异的衣服。
当然她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小明学着妈妈的做法,生活很有规律,也很讲公德。后来小明妈妈发现,孩子其实也帮她重塑了人生,因为在孩子的“监督”下,她觉得自己变得健康和乐观了。
一般来说,孩子的行为和父母的言行有很大关系。如果父母经常当着孩子的面说某个邻居家的孩子不懂事又邋遢,还一副呆头呆脑的样子,那么当孩子遇到邻居家的孩子时,就有可能讽刺他;或者由于家庭条件比较好,父母经常为孩子买一些比较时髦的衣服和玩具,但不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则会助长孩子骄傲和虚荣的心理。当他看到别的孩子穿着不如自己的时候,就有可能嘲笑别人;还有些孩子的毛病正是父母夸奖出来的,因为孩子经常得到父母的夸奖,就会认为别人哪儿都比自己差,这让他们爱嘲笑别人。
事实上,孩子如果经常讽刺别人,会导致他在人际交往中出现行为偏差,并影响他和别人的友好相处,这样就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如果孩子有嘲笑别人的行为,父母应该及时制止,并告诉孩子不要只盯着别人的缺点看,应该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同时,父母也要注意检查自己的行为,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从而改掉孩子身上的毛病。
总之,想要让孩子达到预期的要求,父母就首先要做模范,规范自己的行为,给他们做一个榜样。当父母要求孩子不说脏话时,自己首先要做到谈吐文明;当父母要求孩子思想端正时,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做到思想端正;当父母要求孩子勤俭节约时,自己也应注意不要大手大脚;当父母培养孩子的修养和爱好时,自己首先应该从一些低俗的游戏中脱离出来;当父母要求孩子不说谎时,自己首先应做到诚实;当父母要求孩子勤奋刻苦时,自己也应该把好逸恶劳的习惯改掉。
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来自父母,因为孩子的心理和行为都和父母的教育方法有关。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父母,因为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所以,父母要改变孩子身上不良的习气,应该先从改变自己做起。
以身作则:父母是最佳的教育范本古人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首先要给孩子做好榜样。孩子小的时候,不仅是智力启蒙的大好时机,也是对其进行道德启蒙的重要时机。因为孩子不仅在智力方面处于蒙昧无知的状态,在道德方面其实也是一片茫然。对于孩子来说,究竟什么是是非,什么是美丑,他们并不清楚,而且分辨能力很差。因此,父母应该给予其必要的指导或者以身作则地教育孩子。
现在的孩子接受外界信息的渠道很广泛,所以他们更容易受外界影响,因此对于父母来说,更要对孩子进行以身作则的教育。
上网是小辉寒假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放松身心的主要手段之一。可是这却让小辉的爸爸很着急,小辉上网的时间太长了,这已经影响了他的正常学习,而且爸爸发现小辉已经有上网成瘾的前兆了。爸爸因此教训了他很多次,但小辉不是当耳边风,就是明着和父亲对抗。有一天,爸爸再次批评他的时候,小辉生气地对爸爸说:“为什么你能上网我却不能?我上学和你工作是一样的,你放假就能玩通宵,为什么连我白天玩你都要管呢?”
小辉的爸爸听完顿时哑口无言,他这才意识到教育孩子不能光靠嘴上说,还要落实在行动上,因为孩子都是有样学样的,所以以身作则才是教育的最好手段。原本小辉爸爸想:快过年了,自己忙了一整年,可以借机好好休息一下,好好玩玩,于是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行为和平时相比有一些偏差,而对小辉的要求依旧是高标准。小辉的反抗其实是因为不服气。
后来,小辉爸爸和小辉进行了一次长谈,并约法三章:上网时间不能过长,一次不要超过2小时,每天上网不超过4小时,不可以玩通宵;上网以查找学习资料为主,玩游戏或做其他事都是次要的;双方互相监督,共同遵守。小辉爸爸以身作则,看起了书和报纸,上网玩游戏的时间明显减少了,他起到了表率的作用。小辉也开始跟着爸爸学,虽然他偶尔会上网,但大多是查资料、看新闻,即使偶尔聊天、玩游戏也不会像以前那样玩很长时间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些孩子的行为本身就是父母行为的缩影。所以仅用训导的方式去教育孩子,他们往往不会听话,即使听,也不过是因为你是高高在上的父母,而听话只是流于表面的形式。那些习惯了听话的孩子只能说明他们在父母的管束之下,变得习惯性顺从或者放弃自己思考问题了。让自己的孩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相信不是父母所希望见到的,所以不如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让孩子学习。
在生活中,除了上网事件外,小辉也有不肯听爸爸话的时候。每次吃饭的时候爸爸都不许小辉看电视,当他还留恋卡通片中的情节时,爸爸总会毫不犹豫地把电视关掉,每次小辉都以哭闹来反抗,但爸爸从来不会因此手下留情。
直到有一次爸爸在吃饭的时候看新闻,这时小辉对爸爸说:“爸爸,你不是说吃饭的时候不能看电视吗!”这时爸爸才意识到每次强行关掉电源对小辉来说是不公平的,自己都不能做到的事情却强求孩子去做。
于是爸爸动手关掉电视,并对小辉道歉:“以后我们要互相勉励,一起戒掉这个不好的习惯。”后来,每到吃饭时间,小辉总会跑过去把电视关掉。爸爸也再不犯类似的错误,每次要求孩子之前,都会先检讨自己。
由上述案例中可以得出结论,只有父母以身作则,才是教育孩子的最佳范本。
著名教育家洛克告诫父母说:“儿童早期的启蒙教育一定要慎而又慎,不可掉以轻心。假如父母在言行上出现失误,给儿童造成不良的影响将难以补救。”由此可见,以身作则是教育孩子的关键。家庭环境和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是最深的。父母的榜样力量可以帮助孩子拥有一个好的人生,父母应该从现在开始改变一下教育模式,不要只说不做,而是以身作则,为他们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父母说脏话,孩子抛弃文明孩子天生具有模仿意识,所以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有时会沾染上说脏话的坏习惯。假如父母长期纵容孩子说脏话,就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父母应该对这个问题引起重视。
如果父母喜欢说脏话,孩子往往也会抛弃文明。由此可见,这种不良的影响多来自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的辨别能力很弱,往往分不清什么话当讲什么话不当讲,在这种情况下,他会将最亲近、接触最频繁的父母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所以,在家中父母应该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让文明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而不是把说脏话当成一种习惯。
文文刚刚5岁的时候,爸爸不经意间发现他偶尔会说出一些脏话。刚开始爸爸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因为没有人教过孩子说这些话,后来经过确认,文文的确是在说脏话。但是,文文好像并不清楚这些话所代表的意思,只是单纯地模仿这种说话的方式。这让爸爸非常诧异,同时也非常担心。
后来,爸爸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自己确实在和朋友说话或是气愤的时候,会偶尔说一些脏话,文文说的脏话和说话的口气,不正是平时自己开玩笑或生气时的口头禅和口气吗?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爸爸开始对自己的言行举止格外注意。文文的爸爸和妈妈约定不在孩子面前说脏话,并互相监督,平时在生活中也尽可能地用“请”、“好吗”、“谢谢”、“对不起”这样的言语来表达他们的需要或歉意。
过了一段时间后,爸爸就很欣喜地听到文文说:“爸爸,帮我拿一下东西好吗?”而且在接受别人的帮助时,文文会表示感谢了。
现在不管是在家中,还是在外面,爸爸再也不用为文文的礼貌问题而担心了,因为他已经养成了好习惯。
不管是父母随意说出的一句不文明的话或是在争吵时的攻击性语言,都可能被孩子学习,从而污染孩子的语言环境。当然,孩子也可能从电视或其他方面受到污染,不过,这也是可以改变的,想阻止孩子说脏话,父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为孩子创建一个文明的语言环境。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想法,在和不熟悉的人说话时,文明一些是必需的,可是在自己孩子跟前用那么多文明用语简直是浪费时间。所以,很多父母对孩子说话的方式都是命令式的,很少顾及孩子的感受,也很少对孩子使用礼貌用语,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根本不考虑文明与否。
一天,玲玲的妈妈在外面和邻居聊天,一阵风吹来把门关上了。妈妈赶紧喊玲玲:“请帮妈妈打开门可以吗?”玲玲回答:“好的,我马上来。”玲玲很快为妈妈打开门。这时妈妈对玲玲说:“谢谢”。当时邻居就笑了:“真没看见过你这样的妈妈,对自己的孩子用不着这么礼貌。”邻居在说话时,他的孩子正在一旁看着她。
父母不应该因为孩子是自己的至亲就省略了应有的礼貌,因为孩子是在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中成长的。假如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文明,他们又怎么能学会文明呢?所以父母应该通过提高自己的修养给孩子做出榜样,平时多用文明用语。其次,父母可以引导孩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感受。发现孩子说脏话时,父母不仅要注意检讨自己,还要引导孩子用文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在孩子生气的时候,可以让孩子用“我很不高兴”或“请您先离开”等话表达想法,时间久了,孩子在处理矛盾的时候也会用一些文明用语。
因为父母是自己最亲近的人,所以孩子对父母潜移默化的教导丝毫不加防范。不管父母做的是对还是错,也不管父母的言行是否得当,孩子都会把父母看成是他们心目中伟大的榜样,并照着父母的行为去做。假如父母总是语言粗俗,满口脏话,那么教育孩子不说脏话根本就是天方夜谭。如果你为孩子做了这样的“榜样”,孩子则很难听你的。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父母想要让孩子讲文明,自己首先应该戒掉说脏话的毛病。
父母尊老,孩子礼貌孝顺正在成长阶段的孩子模仿力极强,他们就像成人的一面镜子,见到的是什么就会反射出什么,而陪伴孩子最多的父母更是孩子最信任的模仿对象。可以说,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影响了孩子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人说:“从孩子的行为里可以看出其父母的品行”,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许多人都看过一则热播的公益广告:一位年轻的妈妈在给孩子讲故事。之后,她起身去给孩子的奶奶端水洗脚,孩子见了,也跟着进了卫生间。妈妈给奶奶洗完脚,回到房间时,发现孩子不见了,在她回过头时,孩子正蹒跚地端着满满一盆水走过来,让妈妈洗脚。广告播完,画面上出现“其实,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行字。
广告中的孩子为什么会想到给妈妈端水洗脚呢?因为他的妈妈为他做出了榜样。尊敬老人是传统美德,而不尊重老人是一种严重的道德偏差,假如孩子的错误认识得不到及时的矫正,父母的未来也将堪忧。
一个男人中年得子,对儿子百般疼爱,可是对自己的父亲却十分厌恶。他觉得父亲现在连路都走不稳了,没什么利用价值,所以想尽办法把父亲打发走。于是他对自己的父亲说:“你带上一条毯子,到外面的世界去走一走吧。”这个男人其实不想给父亲一条毯子,但又实在张不开嘴。
这时儿子说:“爸爸,不要给爷爷一条毯子,他用半条就够了,剩下半条我们收起来。”男人听了很高兴。可是儿子接着说:“等我长大后,剩下的半条你可以自己留着用……”
孩子的话让这个男人大吃一惊,他急忙留住了父亲,因为他知道自己这样做的后果会使孩子照葫芦画瓢。
不尊敬老人是一个恶性循环,老人的现在就是你的将来,因为你现在的言行对孩子起着直接的教育作用。现在你是怎样对待父母的,以后你的孩子也可能会怎样对待你。然而许多父母在教导孩子尊敬老人时,却往往是尊老不足。
每位父母都懂得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可是在真正教育孩子的时候却常常忽略了它。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现象:父母经常对孩子讲道理,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但结果是孩子根本不听这些道理。这其中可能有许多原因,但父母的言行不一致却肯定是原因之一。也许在父母教育孩子要尊老爱幼时,自己在公交车上却不给老人让座;也许父母在教育孩子长大后要孝顺的时候,自己却在对父母百般挑剔,甚至大声责骂。这些做法都会让孩子觉得不孝顺父母、对父母不礼貌是理所当然的。
俗话说:“栽什么树结什么果”,当你把孩子当成心肝宝贝,却把父母放在一边时,种下的就是一枚苦果,因为父母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孩子。假如父母不孝顺,这样的父母也难以感受到孩子的孝顺,因为他们已经把这种不孝的理念传输给孩子。同样的,如果父母事事想着老人,那么尊敬老人的习惯也会传递下去。所以父母想让孩子孝顺和礼貌,自己首先应该做到尊老。
父母怨天尤人,孩子消极处世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乐观积极的性格,因为只有孩子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时,他才会是快乐的孩子,但事实上有些孩子在小时候就已经习惯用消极的态度处世。调查发现,这与孩子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在孩子性格形成的过程中,父母的处世态度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有着很重要的影响。现在有些孩子身上的自私、任性、消极或好逸恶劳等性格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到父母的影响所致。
小昭家庭条件很好,但他却过得并不开心。虽然才上小学五年级,他却十分敏感,也很悲观,遇到事情总会往不好的那方面想。如果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他就会认为自己以后的成绩也不会好了;即使看一场电影,他也只关心其中的负面内容;他还很爱发牢骚,比如当老师批评他以后,他会悲观地想:“老师只喜欢别的小朋友,不喜欢我……”、“老师看我成绩不如他好所以才批评我的……”
原来,小昭的父母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的,他们对小昭的要求比较高,而小昭觉得自己不管如何努力都达不到他们的要求,所以小昭觉得自己很失败。又因为妈妈是单位的中层领导,工作比较忙,回家后总是对家人不停地抱怨单位中的某某太懒惰或某个领导太势利等,小昭也很自然地学会了抱怨。
孩子的性格和对生活的态度是在父母的各种言行的影响下一点点养成的。如果父母总以悲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孩子就只会看到生活的阴暗面;如果父母总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孩子自然也就会乐观地面对生活,从而更容易看到生活光明的一面。
乐观是为孩子开启光明未来的钥匙。乐观的孩子即使遭遇挫折,也会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现在的一切,他们知道幸运之神永远站在乐观者这边,会用自己的力量与挫折作斗争,这种乐观的性格是孩子面对人生时最有力的武器。如果孩子习惯以消极的态度面对生活,那么他很可能会意志消沉,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这会有损孩子的身心健康。所以父母应该从现在开始,从改变自身开始,正确地引导孩子走出消极的误区。
父母遇到事情时首先应该乐观一些,并适当地把这种乐观情绪传达给孩子。你可能会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时你对困难的处理方式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想法。
在工作之余父母总想多陪陪家人,但公司安排的加班却又不得不去。这时,悲观的人大多会向孩子这样道歉:“爸爸今天又要去加班了,单位还有一堆麻烦事等着爸爸处理,抱歉不能陪你了。”当父母对孩子说这句话时,就已经对孩子的情绪产生了负面影响。孩子会觉得父母是不想去加班的,但不去又不行,即使这个周末有别人陪,孩子仍然不会高兴。但如果父母乐观地对孩子说:“爸爸工作有些忙,等加班回来再陪你玩。”这时,孩子就会因为父母的能干而产生一种自豪的感觉。
在生活中,父母要常常向孩子展示一些乐观态度,让孩子知道,生活就算有再多的困难,也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战胜它。父母要培养孩子积极的心态,自己首先要有积极的心态,因为父母对生活的态度往往是孩子形成积极性格的重要因素。如果父母经常唉声叹气,专挑生活中一些不如意的事情钻牛角尖,经常用消极的态度对待生活,孩子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父母的消极态度,这样对孩子今后的生活很不利。所以父母不能只强调孩子的学习,而不顾孩子积极性格的培养。父母应该为孩子树立一个积极生活的榜样,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父母的各种生活态度都很容易使孩子受到影响,有时父母不经意之间说出的一句丧气话也有可能把负面情绪传染给孩子。比如当父母看到外面下雨的时候,就随口说一句:“天气简直太坏了,又下雨!”这句话可能让孩子产生这样的想法:下雨很讨厌,它让人们不舒服了,其结果就是从潜意识中,孩子也开始讨厌下雨天;如果父母说:“雨天真好,大地上的花花草草又可以喝个够了!”这时,父母的话会让孩子产生乐观的想法:下雨对植物有好处,我们应该喜欢雨天。所以父母若想改变孩子消极处世的行为,先要改变自己怨天尤人的态度。
父母积极进取,孩子则乐于竞争很多父母只是通过说教的方式教育孩子,而且在说教中常常采取自我否定的方法。比如他们经常对孩子说:“我的学历不高,没有什么文化,除了供你上学外,我这辈子是没什么指望了,你一定要出人头地……”还有一部分父母把所有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接送孩子,让他们学画、学琴,陪他们写作业……总之孩子成了父母的全部寄托,而父母对待自己的工作时,态度却很消极,甚至有些家长还为孩子辞去工作。在父母心中,把孩子培养好了就是自己最大的成功,可是让父母不解的是,他们付出了这么多,孩子却还是学得不太好。父母自认为说教和消极地陪孩子是对他们的鼓励,其实在鼓励之外,孩子还看到了父母缺乏进取心,这种心态对孩子会产生负面影响。
一个普通的公司职员的孩子不是很爱读书,为了让孩子喜欢学习,这位父亲特意和孩子立下一起读书的“誓约”。从那天起,他就买了和工作相关的书籍,一回到家就看书,而把以前的休闲活动全部取消了,可是他毕竟记忆力不强了,所以有时甚至会挑灯夜读。
孩子见父亲不是说说而已,而是每天都这样学习,为了不让父亲看不起,他也渐渐地拿起书本,开始写作业,认真参加考试……这样过了几年时间,孩子的学习成绩变得非常优秀。这位普通职员也有了意外的收获——因为专业知识过硬而得到了晋升,这是他从未料到的,因为他当初读书的目的只是想激励孩子的进取心。
由此可见,父母的进取心胜过任何说教。如果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乐观、积极地面对学习,那么应该从提高自己的进取心开始,多多学习。
在一所大学里,发生了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有一个班里出现了一个将近四十多岁的女人。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认为这个女人是因为无聊才来这里学习的。但过了不久,人们发现,这个女人并不是因为空虚才来这里的。她每天都很认真地学习,并且很早就来教室温习功课,笔记也记得工工整整的,甚至一些年轻的大学生都拿她的笔记作为参考。后来大家纷纷问起她学习的原因。原来,这个女人的家庭很富裕,孩子刚上初中,为了自己能跟得上时代发展,她才来大学充电的。有的人问她:“你不用照顾孩子吗?居然有时间来学习?”她回答:“我来的另一个原因是为了和孩子一起进步。以前学的知识太浅了,而且常年不用,我有些跟不上她,所以她有些懈怠。现在不同了,我一回家孩子就和我一起讨论问题。虽然我上大学,而她上初中,但是她看到我进步,就会努力学习。”
要想做一个成功的父母,就要从自身做起,努力进取,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孩子信服。如果父母只限于培养孩子,而忽略了自身的提升,孩子也很难成才。因为父母的素质不高,就不能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没有好的氛围也就很难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孩子。所以与其只埋怨孩子不思进取,没有竞争力,不如首先让自己变得积极进取。
父母的行为决定着孩子的行为,同样,父母的进取心也决定着孩子的进取心。父母缺乏进取心,不注意提高自身的形象和修养,而只要求孩子上进就是一种教育误区,这并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帮助孩子走向成功的重点,如果父母表现得积极进取,就既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好榜样,又可以营造出一种积极进取的家庭氛围,使孩子敢于竞争,乐于竞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