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胜过好老师-不要将孩子“棒杀”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仍然会采用“棍棒”教育的方式。这样的家长一般认为教育孩子需要规矩,而执行这个规矩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对孩子进行“棍棒”教育。“棍棒”教育属于硬性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而且容易给孩子带来心理阴影,有的时候甚至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以尊重孩子为前提,不要动辄就打骂他。为了孩子能够健康地成长,请家长告别“棍棒”教育,选择更科学的方式和孩子进行沟通。

    打骂教不出好孩子8岁的壮壮是个特别淘气的孩子,他最大的爱好就是玩泥巴。壮壮喜欢把泥土掺上些水,他说这样的话,泥巴就会像橡皮泥一样软,可以捏成各种各样的形状。

    壮壮的爸爸妈妈都不喜欢孩子玩泥巴,因为他们觉得泥巴很脏,有很多细菌不说,还很容易把衣服弄脏了。所以,壮壮在玩泥巴的时候,爸爸妈妈总是呵斥他,叫他不要玩。妈妈常说:“你看看你,那件衣服是妈妈昨天刚给你买的,你怎么一点也不知道珍惜啊。”

    有一天,壮壮在学校用泥巴做了一个坦克,在做坦克的时候,他完全忘记了身上的新衣服。坦克做完了,壮壮也成了“泥猴子”。放学后,壮壮高兴地把坦克带回家里。一进门,爸爸就发现壮壮的身上特别脏。爸爸看见他把很贵的新衣服弄得那么脏,气就不打一处来。

    壮壮还在玩坦克,根本没有发现爸爸的怒意。在他玩得正高兴的时候,爸爸一声吆喝:“壮壮,过来!”壮壮这时才发现爸爸的表情很凶。他拿着坦克来到爸爸面前,爸爸一把把坦克从壮壮的手里夺过来说:“跟你说过多少次,让你不要玩泥巴,你怎么总是不听。”说着就要把坦克往地上摔。壮壮见状急忙跟爸爸说:“爸爸,你不要摔我的坦克,我这就去写作业,衣服我也自己洗干净。”但是爸爸正在气头上,根本听不进壮壮的哀求,直接就把坦克摔在地上。壮壮看着摔坏的坦克,哇哇大哭起来。爸爸说:“你还好意思哭,不许哭!”但是,壮壮根本就不听,爸爸气得揍了壮壮一顿,壮壮因此恨透了爸爸。

    这件事情过去很长时间,壮壮回家都不理爸爸。而且他总是苦着脸,不爱说话,总是闷闷不乐。壮壮的老师说他最近上课总是走神,也不再积极回答问题了,成绩也下降了。他看着别的同学玩泥巴的时候,虽然带着渴望的眼神,但也只是远远地看着。当老师把这个情况告之壮壮的爸爸后,他才知道自己对壮壮的教育方法出错了。

    后来,爸爸专程带壮壮到乡下挖了很多红胶泥,用这些泥巴重新帮壮壮做了一个新坦克。这时,壮壮才真正高兴起来。他主动跟爸爸说:“我以后再玩泥巴的时候,一定会注意不把衣服弄脏。”爸爸见自己改变了教育方式,也改变了儿子的态度,心里很欣慰。

    在很多时候,家长对于淘气的孩子最喜欢用的教育方式就是打骂。“不打不成器,不打不会改”是很多家长喜欢说的话,但有的时候,打骂得到的效果并不好,而且还会让孩子和父母的关系紧张。

    冯先生的儿子刚上初中一年级,他很顽皮。在他读小学的时候,冯先生就因为儿子调皮经常被老师叫到学校去。冯先生生气地对儿子说:“你看看你,就为了你,爸爸整天被老师叫到学校去,爸爸的脸都让你给丢尽了。”

    孩子听见父亲这样说,很不服气地反驳:“老师就会大惊小怪,我根本也没犯什么大错。”

    冯先生正在气头上,就打了儿子一巴掌,说:“你还有理了,老师批评你还有错了!”孩子哭起来,冯先生看见孩子这样,就说:“你以为哭我就能饶了你,你下次还敢犯错吗?”

    孩子哽咽地说:“不敢了。”虽然孩子口头答应了下次不再犯错误,实际上却并没有改。不但没有改,他还将爸爸用在他身上的方法用到别的同学身上。在学校的时候,他将同学欺负哭了,然后对同学说:“你以为哭我就能饶了你,你再继续哭的话我还打你。”

    冯先生不知道他这样教育孩子也把坏习气带给了孩子。老师不断地把这个情况反映给冯先生,冯先生听见一次就打孩子一次。他频繁而粗暴的教育方式并没有改变孩子,孩子在学校的行为变本加厉,最后变成了一个人人都讨厌的人。没有办法,老师只好让冯先生的孩子退学。

    如果孩子很淘气的话,父母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对于年纪小的孩子来说,因为其自我约束的能力比较弱,淘气是必然的事情。家长看见孩子淘气的时候要加以正确的引导。比如,爸爸看见儿子正在用泥巴捏坦克,应该说:“这个坦克真漂亮啊!爸爸小时候也特别喜欢玩泥巴,但是在玩泥巴的时候,爸爸一定会很小心,不弄脏衣服。因为妈妈洗衣服很辛苦,而且新衣服弄脏后就像是旧衣服了。”孩子听到这样的话,就会立即注意到这些问题。在引导孩子改正的过程中,父母和颜悦色的沟通教育也会让孩子真诚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并积极改正。

    很多家长都觉得老人说的教育方法有道理,犯了错误就得打,不打的话孩子就不长记性。只有记住疼痛,才能记住教训。其实,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尤其在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时,更加不能用打骂的方式进行教育。激烈的教育方式,只能让孩子走向极端。父母要把孩子管教好,引导和沟通才是最重要的。

    责骂和棍棒催生“逆反”与“懦弱”赵先生的儿子赵亮是个聪明的孩子,学习成绩很好,一直是班里的尖子生。而且赵亮为人热情,非常爱帮助人。从小学到初中,赵亮一直都很受老师的喜欢,赵先生也因为儿子非常优秀而觉得很自豪。

    在赵亮上初三的时候,有一次和一个女生吵架。其实,错在这个女生身上。事情的起因是这个女生拿书频频打赵亮的头。开始的时候,赵亮没有生气,但是这个女生摆出一副“我就打你,你能把我怎么着”的样子,一下比一下打得重,赵亮有点生气了,也拿起书打了这个女生一下。这个女生当时就趴在桌子上哭了起来。

    后来,赵先生得知这件事情,等赵亮放学进了家门后,赵先生问:“你是不是在学校欺负女同学了?”也没有等赵亮解释就把他打了一顿。赵亮本来就很委屈,被父亲不分青红皂白地打了一顿后就更加生气了。

    其实赵先生是怕孩子变坏,因为他最近听很多人说过,男孩在初中的时候是最容易走下坡路的。他觉得如果不对儿子严加管教的话,他很可能就会走歪路。而且赵先生对“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个道理深信不疑,他觉得男孩犯了错误就得打。从这以后,赵亮哪怕犯一点小错误,都会招来父亲的一顿打骂。

    渐渐地,赵亮因为怕挨打而不愿意回家,而且还经常找理由住到同学或亲戚家。赵亮的做法让赵先生更加生气,如果赵亮哪天回家,赵先生说着说着就会把拳头抡起来。父亲变本加厉的行为让赵亮讨厌透了,他长期过着不稳定的生活,这让他学习成绩下降了。因此,赵亮也自暴自弃不愿意再学习了。他常常逃课去玩游戏机,还和很多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

    有一次,赵亮的零花钱用完了,但是又不敢回家要。经常和赵亮一起玩的孩子跟赵亮说:“我知道哪里可以弄到钱。”于是他们又约上几个人,在这个孩子的带领下,来到一家小卖店。店里只有一个老人,他们便向这个老人要钱,老人不给他们,他们就抢。在和老人抢夺的过程中,几个孩子对老人拳脚相加,竟然把老人打成了重伤。

    警察很快抓到了他们,赵亮被判了刑,进了少年管教所。一个曾经那么优秀的孩子,在父亲的棍棒下变成了一个少年犯。错误到底是谁造成的呢?也许很多家长会觉得管教孩子是没有错误的。有句俗话说:“树不扶不直”,孩子犯了错误就要管教。可是管教的方法有很多种,这样不分青红皂白就把孩子打一顿是绝对错误的管教方法。在“棍棒”下成长的孩子要么特别反叛,要么特别懦弱。

    王斌是在父亲的“棍棒和拳头”下长大的孩子。小时候,只要王斌一犯错误,爸爸就会打他。如果哪次不打他,王斌都觉得奇怪。就这样长大的王斌性格像女孩一样腼腆,而且就算受了同学的欺负也敢怒不敢言。

    有几个同学一直跟王斌借钱。这几个孩子不学习,天天逃课打游戏。因为知道王斌的性格,缺钱了就找王斌“借”。如果王斌不给,他们就把王斌打一顿。他们还要挟王斌说,如果敢把这件事情告诉老师,就让王斌吃不了兜着走。王斌很害怕,但因为从小被爸爸打,所以他遇事都选择了沉默,即使有事他也不说。因为每次不管他说什么,爸爸都觉得是他的错。所以,王斌一直不敢把这件事情告诉老师,更加不敢跟家长说。

    几个孩子一直欺负王斌,有一次他们又朝王斌要钱。王斌说自己已经没有钱了。这几个孩子就让王斌回家偷。王斌说:“我爸爸会打我的。”这几个孩子说:“如果你不偷的话,我们也会把你打一顿,到时看你怎么和你爸爸解释。”这些孩子的话让王斌更加害怕。他决定铤而走险,去偷家里的钱。

    他偷钱的事情很快就被爸爸知道了,不用说,又是一顿毒打,而且这次还罚他一天不准吃饭。没过多长时间,这几个孩子又向王斌要钱。王斌害怕被爸爸打不敢再偷了,但是又害怕这几个孩子。在这样的压力下,王斌竟然选择了自杀,幸好抢救及时,没有失去生命。王斌的父亲看见儿子变成现在这个样子,非常后悔。但是,王斌的心里已经有了深深的伤痕,这样的伤痕可能会一直影响他以后的人生。

    有些家长为了能让孩子记住教训就选择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将孩子痛打一顿,以为孩子会因为挨打就记住教训。但是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不但不能起到好的教育效果,有时还会造成终生遗憾。

    其实,父母的本意是好的,他们都希望孩子能够成才,有所成就。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呢?父母打孩子的本意是因为爱孩子,“爱之深,望之切”。父母要让孩子理解自己的爱,而不是要让孩子恨这样的爱。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不要不问原因就打骂孩子。和孩子沟通的方法有很多种,即使再不懂事的孩子,只要父母有耐心和孩子做深切的交流和沟通,孩子也会理解父母的一番苦心。

    不尊重使教育打折扣一天,5岁的晓宇从幼儿园回来沮丧地对妈妈说:“妈妈,今天老师教我们叠纸,大家都会了,可是我没有学会,我是不是很笨啊?”

    妈妈问晓宇:“你们老师都教你们叠什么啊?”

    晓宇说:“老师教我们叠纸飞机,还有轮船。”

    妈妈说:“这么简单的叠纸你都不会,你真是笨啊!这么简单的东西一看就会啦。”

    晓宇听到妈妈这么说,心里更加难过了。他默默地走开了,并且决定以后再也不学习叠纸了。

    再小的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有时候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被爱、被保护,更渴求得到尊重和理解。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父母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愈看重,他们觉得自己是有名誉的人,因而更会小心地去维持别人对自己的好评;如果你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其无地自容,他们便会失望,他们愈觉得自己的名誉已经受了打击,则他们设法维持别人好评的心思也就愈加淡薄。”实际生活中更是这样,父母如果经常对孩子说“你怎么这样笨”之类的话,会让孩子自尊、自爱的心理防线被击溃。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如果不小心伤害了孩子的自尊,要跟孩子诚恳地道歉。

    许女士和丈夫工作都很忙,在儿子浩浩放暑假的时候,他们就把孩子送回老家和爷爷奶奶生活。一次,浩浩在别的孩子的怂恿下,从爷爷的枕头底下拿走了10元钱。在许女士回老家的时候,浩浩的奶奶把这件事告诉了她。许女士听后非常生气,就狠狠地把浩浩教训了一顿。浩浩知道自己犯了一个大错误,在妈妈被训之后,浩浩主动跟妈妈说自己以后再也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

    过了一段时间,许女士再次回到老家看浩浩,这个时候老人又悄悄地告诉许女士说,浩浩又偷着拿走了十几元钱。这次,许女士真的非常生气,她把浩浩叫道身边,严厉地问:“你是不是又偷着拿了爷爷奶奶的钱?”

    浩浩大声说:“我没拿过。”

    许女士非常生气地说:“不是你拿的,是谁拿的?难道爷爷还冤枉了你不成?你上次跟我怎么保证的?看来你都忘记了。”说着就要动手打孩子。浩浩的奶奶赶紧过来把许女士拉住。

    浩浩仍然大声说:“我真的没有拿……”一边说,一边哭起来。

    第二天早晨,浩浩的爷爷告诉许女士,钱真的不是浩浩拿的,是他自己把钱放在一个地方忘记了,以为又是浩浩把钱拿走了。许女士听完觉得很难过,她知道昨天自己的态度非常恶劣,冤枉了孩子。想起儿子昨天受了委屈,许女士非常心疼。

    她来到浩浩床边,拥抱着儿子。浩浩醒过来,不明所以地看着妈妈。这时许女士对儿子说:“浩浩,妈妈是来跟你道歉的。妈妈昨天错怪你了,是爷爷把钱放在一个地方忘记了,妈妈知道钱不是你拿的。爷爷的年纪大了,他也不是故意的,浩浩能原谅爷爷和妈妈吗?”

    浩浩说:“妈妈,自从我上次拿钱被你批评以后,我就真的再也不会偷偷拿爷爷奶奶的钱了!”许女士紧紧地抱着儿子说:“妈妈知道浩浩是个好孩子,妈妈相信浩浩。这次是妈妈的错,对不起,儿子。”浩浩听了妈妈的话,抱着妈妈开心地笑了起来。

    孩子越大自尊心就越强,孩子有缺点,父母要积极帮助孩子改正而不是一味地揭孩子的短,最主要的就是在外人面前不要批评孩子。如果孩子犯了错误,应对孩子进行善意的批评,这样的批评,一般来说孩子都容易接受。

    一个星期天的上午,中学生马军邀请同学到家里聚会。他跟同学说:“中午我爸爸妈妈都不在家,我们可以吃火锅。”同学们都很高兴,过来的时候就买了很多材料。大家分好工,谁择菜,谁洗菜,谁准备碗筷以及吃完以后谁洗锅,忙得不亦乐乎。吃完饭以后,又有人提议唱歌。于是,马军把家里的音响打开,大家拿着话筒你一首我一首,唱得很开心。正在这个时候,马军的妈妈回来了。妈妈进屋就发现沙发的靠垫被弄得乱七八糟,地板上有很多水渍,茶几上摆着许多吃的。再去看厨房,垃圾桶里堆满了垃圾,地上有很多菜叶没有打扫干净。

    马军的妈妈从厨房出来,看着他说:“我让你在家里好好打扫自己的房间,你不打扫也就算了,还把屋子弄乱。学习成绩不好,还总是天天想着玩。我都跟你说过多少次了,有时间就多看看书,你就是听不进去,你看看,马上要考试了,我看你能考成什么样,考不好我们再算账。”

    马军的妈妈不在乎同学都一脸尴尬的表情,还在旁若无人地批评他。同学们只好跟他说再见,然后纷纷离开了马军家。马军很气愤地看了妈妈一眼后进了自己的屋子,狠狠地摔上门。

    第二天,马军到学校的时候都不好意思跟同学们打招呼,还是同学主动上前询问情况才缓解了马军的尴尬。放学的时候,马军没有回家,他径直去了外婆家。

    马军在外婆家一住就是几个星期。妈妈打电话叫他回家,他也不听,他跟外婆说:“妈妈太伤我自尊心了,当着那么多同学的面揭我的短。”妈妈见马军这么久都不愿意回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她来到外婆家,主动向马军道歉,并保证以后再也不做类似的事情了。这才把马军劝回家。

    父母要尊重孩子,错怪孩子的时候,要真诚地向孩子道歉。有的孩子自尊心很强,如果父母在公开场合批评他,会让孩子感觉很没面子,他们就会对父母心怀不满甚至心生怨恨,这样就影响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需要注意的是,父母不要把道歉变成批评。有的时候,家长因为顾忌自己的面子,在道歉的时候会不小心把道歉变成批评。这样孩子就会感觉到很委屈,感觉到自己不被尊重。总之,家长不能承认自己的错误,会对孩子造成很坏的影响。只有在被尊重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才能学会尊重别人。

    “监管式”教育触发孩子的逆反心理上中学的杨飞说:“我就是掉一根头发,我妈都要说上半天。”说话的时候简直有一种咬牙切齿的感觉。杨飞的说法并不夸张,杨飞的很多同学都知道他有一个很厉害的妈妈。杨飞的爸爸是个军人,工作比较忙,不怎么在家。平时家里就杨飞和妈妈两个人。杨飞很聪明,学习成绩也非常好,但是有一点,就是没有好朋友。

    其实杨飞在学校是个很热情的孩子,喜欢帮助同学。如果有同学就学习的问题向他请教,杨飞一定会耐心地给同学讲解。但是,他和同学之间的交往也只是局限于在学校里。在课余的时间,杨飞根本就没有机会和同学交往。

    开始的时候,有很多同学打电话到杨飞家,向他请教问题或者邀请他出去玩。这时,如果是杨飞的妈妈接电话,一定会跟打电话来的同学说:“杨飞现在没空儿,正在学习呢。”或者说:“杨飞没有时间和你出去玩。”杨飞的妈妈和杨飞说:“出去玩就是浪费时间,你在家里看看书、看看电视、玩玩电脑都比跟他们出去玩要好。出去了磕着碰着就不说了,我就是担心你被别人带坏了。”总之,妈妈就喜欢让杨飞在课余时间里都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待着。那些很想和杨飞做朋友的同学知道杨飞有一个厉害的妈妈以后,都不再打电话到杨飞家里了。

    妈妈还不让杨飞在外面吃东西,说是不卫生。就连矿泉水也不让杨飞喝,说不干净。平时,杨飞上学的时候都带着一个保温瓶,瓶里是妈妈装好的白开水。杨飞如果在自己的房间里学习3个小时的话,妈妈最起码要进来6次。一会儿给他送杯水,一会儿又给他削个苹果,一会儿问他饿不饿,要不要吃点东西等。杨飞虽然很烦,但是又不忍心拒绝妈妈的好意。

    上高中的时候,杨飞就开始住校了。他以为这下可以摆脱妈妈的监管了。但是,因为杨飞的家离学校比较近。所以,妈妈总是在中午的时候把饭菜送到杨飞的学校。有的时候,妈妈甚至会带着早餐到学校去给杨飞吃。妈妈说:“学校的饭菜不卫生,我不放心让你吃。”最后,妈妈主动找到老师,希望可以让杨飞回家里住。

    不仅如此,杨飞的妈妈还隔三差五地请杨飞的老师吃饭,她和老师说,希望老师能在学校里盯着杨飞,不要让他和坏孩子接触。平时上课的时候要多提问杨飞。

    杨飞回家住以后,他妈妈还是经常往学校里跑,跟老师谈话,询问杨飞的情况。而且无论刮风下雨,晚自习结束的时候,杨飞的妈妈一定会等在学校的大门口。

    很多同学都说杨飞是被妈妈“从头管到脚”。杨飞早就对这样的生活厌倦了,他渴望有自由的时间、自由的空间,妈妈的“看管”让他有透不过气的感觉。在高考临近的那段时间里,杨飞的妈妈更是变本加厉地“看管”杨飞。杨飞哪怕有一声咳嗽,妈妈都要把他领到医院去检查一下。这样本来就很紧张、很有压力的杨飞彻底崩溃了。他跑出了家,躲在一个同学家里,不愿见到妈妈,也不愿意参加高考了。

    孩子平时在学校里学习,受到的是学校的监管。学校里有学生守则来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回到家里,孩子希望有自己独立的时间和独立的空间,这个时候,如果父母再对孩子进行监管式教育,无疑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徐斌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他是某中学三年级的学生。他平时的学习很努力,班里小测验时,他成绩一向都非常出色。但是,有一点,就是一遇到大考,他的表现就会非常差。这样的状态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了。

    眼看着就要参加初中升高中的考试了,如果徐斌一直维持这样的状态,是根本不可能考上重点高中的。徐斌的父母为此特别着急,他们带徐斌去看了心理医生。但是,徐斌说自己根本没有心理疾病,他考试的心理素质也不差。他之所以会这样做,就是想让父母失望,不再管自己。

    徐斌的父母都是老师,对他的期望一直很高。在小学的时候,父母就给徐斌定下了考上重点大学的目标。自那以后,父母的眼睛没有一天离开过徐斌。

    不管是大事小事,父母都为徐斌办了,父母对徐斌唯一的要求就是好好学习。徐斌的生活一直就像例行公事一样,没有一点乐趣可言。几点钟起床,吃什么样的早餐,穿什么样的衣服等,他统统没有选择的自由。父母只给徐斌吃他们研究过的营养早餐,对记忆力好的蔬菜、水果等。平时看的书,也是父母为他挑选好的,他没有选择的自由,因为父母说和重点大学无关的东西都不要看。

    同学们在一起讨论有趣的事情,徐斌根本就插不上话,因为他不知道同学们在说什么。但是,徐斌很想和同学们一起痛快地交流,希望能和同学成为好朋友。徐斌很喜欢参加学校的大扫除,因为在大扫除的时候,他觉得身心都是自由的,非常快乐。他根本不想回到家里,回到父母的“监视”中去。为了让父母失望,徐斌就想出了这个方法,每次大考的时候,他就故意考得很差,因为父母失望的眼神让他有了可以解放自己的希望。

    每个人都喜欢自由,孩子当然也不例外。平时在学校里,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就比较严格了。回到家,如果孩子感觉家里的环境竟然比学校还要严格,他们幼小的心灵就会感觉非常疲惫。父母的怀抱应该让孩子感到温暖、安全,如果父母一味地对孩子采取紧迫盯人的方式,就会让孩子的心灵承受巨大的压力。在这样的压力之下,孩子势必会做出反抗。父母希望孩子能够成才,当然是为了孩子好,可是为了实现自己给孩子制定的目标而对孩子进行“监管式”教育就大错特错了。孩子需要有心灵上的自由,需要有支配时间和空间的自由。家长希望孩子完成目标的前提是要让孩子的心灵健康成长。

    沟通要“以听代说”许瑞放学回家时,看到妈妈正在厨房做饭,他来到厨房,兴高采烈地对妈妈说:“妈妈,告诉你一件事……”

    许瑞的话还没说完,妈妈就大声说:“你作业做完了吗,就在这里跟我啰唆!”

    显然,许瑞刚放学回家,还没有做完作业。妈妈看见许瑞不回答,呵斥他说:“作业没有做完就不要说了,快去把作业写完。你有什么话,就等作业写完再来和我说。”

    妈妈的话让许瑞感到非常沮丧,他只好无奈地回到房间。虽然许瑞回到自己的房间去写作业,但是心里却非常郁闷。

    孩子说话也需要家长用心倾听,父母首先要在孩子的生活中扮演好听众的角色。因为家长必须明白,语言是人类沟通的基石。

    很多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人员在长期研究中发现:孩子说话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想要与人分享自己的心情,以证明自己的存在;二是希望通过说话来让别人为自己做些事情,让别人明白自己的某种需求。所以家长要懂得倾听的艺术。

    做孩子的忠实听众,既能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有利于增强孩子与父母之间情感和心灵的沟通。

    孙先生的女儿今年12岁,在学校是个“风云人物”。除了经常参加一些演讲和知识竞赛以外,如果学校里组织歌咏比赛或者书法比赛,都要让他的孩子去当主持人。

    很多邻居看见他把孩子培养的这样优秀,都纷纷来向他取经。孙先生说,其实自己和妻子都不是喜欢说话的人,也没有在语言方面对女儿进行特殊训练。只是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夫妻都喜欢做孩子的听众,听孩子说话。

    孙先生说,在女儿一岁的时候,他便开始给她订阅各种适合婴幼儿阅读的画报和刊物。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又给女儿订阅适合儿童阅读的杂志。孩子就是有喜欢看花花绿绿的小人书的天性,孙先生的女儿也不例外。在孩子看这些小人书的过程中,孙先生渐渐地发现,尽管孩子认识的字不多,但记忆力却很强。如果他或妻子给女儿讲故事,女儿听两遍之后就能复述下来。

    孙先生的女儿并不仅仅是把这个故事背下来,还喜欢把父母讲的故事讲给其他小朋友听。而且还把在幼儿园里老师讲的故事记下来回家讲给父母听。而孙先生夫妇无论多么忙,当女儿兴致勃勃地给他们讲故事的时候,他们总是很认真地听,并不时地问孩子一些问题。比如“这是怎么回事”、“兔子为什么这样说”等,让孩子在记住故事的同时也读懂故事的含义。孩子见父母对她讲的故事很感兴趣,就更乐于对父母讲述她在幼儿园里的所见所闻。

    女儿在上小学的时候,孙先生又给她买了《世界五千年》和《上下五千年》等历史丛书。那时,女儿认的字已经不少了,基本上可以看懂这些书中的内容。于是,每个周末吃过晚饭以后,孙先生就和妻子坐在沙发上,听女儿给他们讲历史故事。女儿常常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把故事讲得声情并茂。这样的讲述使夫妻俩听得很入神,以至于在周末几乎都忘了看电视。就这样,女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获得了提高。

    孙先生夫妇和女儿的关系也特别好,因为他们有什么问题都会坐下来好好沟通。家长能理解孩子的意思,孩子也能理解家长。所以,孙先生家的家庭气氛非常好。

    孩子不但需要赏识和理解,更需要倾诉的对象。孩子最好的倾诉对象就是自己的父母,因为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在孩子幼小的心里,父母是最值得信赖的。

    可是有的家长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根本就不理会孩子要说什么。而是一直在提自己的要求,说自己的看法。有的孩子被家长说烦了,就会顶撞家长:“你们总是让我向这个学习,向那个学习,让我成为这个家那个家,你们自己怎么没有成为这个家那个家啊?你们为什么不能听听我到底想做什么呢?”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应该倾听一下孩子的心声,这样才能跟孩子及时沟通,以杜绝孩子犯一些不必要的错误。

    有一段时间,娇娇上课总是迟到。老师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娇娇的妈妈,妈妈知道了以后并没有责怪娇娇。在娇娇临睡之前,妈妈来到他的房间说:“娇娇,你能和妈妈谈谈吗?”

    孩子看着妈妈,妈妈说:“你能告诉妈妈,为什么你每天出门那么早,却总是迟到呢?”

    娇娇低下头不说话。妈妈说:“没关系,无论是什么原因,你都可以和妈妈说,妈妈理解你。”

    听到妈妈这样说,娇娇抬起头说:“妈妈,我每天早晨经过河边的时候,都会停下来看看日出。因为日出太美了。”

    妈妈听完孩子的话说:“真的吗,真的那样美吗?如果是这样的话,妈妈明天要和你一起去看看。”孩子高兴地答应了,妈妈说:“但是,你明天早晨一定要早起10分钟。”孩子还是高兴地点点头。

    第二天早晨,母子俩来到河边看看日出,然后娇娇才去上学。因为早起了10分钟,他就有空余的时间可以看日出,所以没有迟到。妈妈告诉他:“日出的确很美,如果你观看日出,早起一点就可以了。”从那以后,娇娇再也没有迟到过。

    这位妈妈很善于和孩子沟通,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并没有指责孩子的错误,而是想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帮孩子改正了错误。试想,如果这位妈妈没有跟孩子做这样的沟通,而是不分青红皂白地就把孩子批评教育一顿,不但不会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很可能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不要以为孩子永远是无忧无虑的,他们也会有烦恼的时候,他们也有不顺心的事情。他们的快乐和悲伤大人们都真的懂吗?很多家长会不屑地说:“小孩子一个,能有什么事情。”其实,这是不理解孩子的家长才有的表现。

    聪明的父母懂得倾听孩子的心声,无论是委屈也好,高兴的事情也好,犯了什么错误也好……有的时候,家长真的要好好听听孩子的声音。只有耐心地倾听,才能真正了解孩子,才能知道孩子真实的想法,才能更好地和孩子沟通,更好地引导孩子。

    善用惩罚的艺术最近韩先生在院子里砌了一个小鱼池,他4岁的儿子对这个鱼池非常感兴趣,总是有事没事就把院子里的石子往鱼池里扔。韩先生因为这件事情说了儿子几次,但儿子总是屡教不改。

    有一次,韩先生看见儿子又在朝鱼池里扔石头,于是他对儿子说:“你看看你扔进去的石头把水池里的布置都弄乱了,而且里面的鱼也被你砸疼了。”然后,韩先生就要求儿子把水池里的石头捡出来。但是,儿子不但不肯捡,还要求父亲和自己一起朝鱼池里扔石头。

    这个时候,韩先生不理儿子了,他弯下腰把儿子扔进鱼池里的石头捡起来。儿子在一边冲韩先生嚷嚷着:“爸爸,和我玩吧。”

    韩先生一脸严肃地看着儿子说:“我没有时间和你玩,我要把你扔进鱼池里的石头捡出来。”儿子想,就是因为自己把石头扔进了鱼池里,爸爸才没有时间陪自己玩。他意识到这个错误以后,就不再把石头扔进鱼池了。

    不用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一味地打骂或者是斥责孩子,想个办法让孩子意识到自己错了,那么他就可以更快、更好地改正错误。

    一天,齐先生一家正在餐厅里吃饭,他的儿子涛涛吃着吃着就把手中的勺子扔在了地上。齐先生不动声色地将勺子捡起来放到儿子面前。涛涛拿着勺子玩了一会儿,又把勺子扔在了地上。

    这次,齐先生来到儿子的面前,指着地上的勺子跟儿子说:“涛涛,把勺子捡起来。”儿子根本不理会齐先生,自顾自地继续玩着手上的筷子。齐先生继续说:“涛涛,你把勺子扔在地上会滑倒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甚至你自己,你必须把勺子捡起来。”

    儿子看着齐先生说:“不,我就是不捡。奶奶会捡,妈妈也会捡,我不捡。”

    齐先生认真地看着儿子说:“你觉得你这样做是对的吗?”

    儿子说:“我没有错。”

    其实,齐先生的儿子涛涛已经6岁了,他已经有了是非观,一般情况下他都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但是因为最近爷爷奶奶的到来,他们对孩子的娇宠使孩子开始有了坏毛病。为了及时将儿子的毛病改过来,齐先生总是在想办法“惩罚”儿子。

    在齐先生和儿子耗了几分钟以后,儿子仍然不愿意将扔在地上的勺子捡起来。这个时候,齐先生忽然踩到那个勺子上,做了一个滑倒的姿势,然后躺在地上。

    父亲突然“摔倒在地”让儿子惊恐起来,他赶紧喊妈妈,齐先生的妻子跑过来,看见先生躺在地上,大声问儿子:“你爸爸怎么了?”这个时候齐先生揉着脑袋从地上坐起来说:“我被涛涛扔在地上的勺子滑倒了。”

    6岁的涛涛这个时候显然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他赶紧将地上的勺子捡了起来。妈妈问:“你犯了错误,因为你的错误让爸爸摔倒了,你应该对爸爸说什么呀?”

    涛涛低着头对爸爸说:“爸爸,对不起,我错了,我以后再也不乱扔勺子了。”

    齐先生拍着儿子的肩膀说:“你是个勇敢的小男子汉,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以后不但不能乱扔勺子,别的东西也不能乱扔,要养成把东西摆放整齐的好习惯。”齐先生聪明的教育方式不但让儿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让孩子懂得了道理。

    杨先生的孩子同样也很淘气,但是从不惹祸。在老师和同学眼中,他只是比其他同学活泼好动罢了。其实,杨先生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他也为孩子的顽皮操心,他也责罚甚至打骂过孩子,但是他发现,顽皮是孩子的天性,这样管教怎么也收不到很好的效果,于是杨先生想到了一个“惩罚”的办法,他让孩子随身带一个小本子,把自己一天做的事情都写在本子上。他还告诉孩子,如果哪个字不会写,就用拼音代替。

    第一天,他看见孩子的本子上记了几件很小的事情,例如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上厕所等。他知道孩子没有理解自己的意思,于是他细心地告诉孩子:“爸爸也很想知道,你都和小朋友们玩些什么游戏,说些什么话,爸爸想知道你这一天做了哪些好事又做了哪些坏事。没有关系,即使是做了坏事,你也要勇敢地记下来,爸爸不会责备你的,爸爸向你保证。”孩子果然按照父亲的说法做了。

    杨先生从孩子的记录上看见孩子做错的事情以后,也没有责备孩子。他耐心地给孩子分析做错的原因,并给孩子提供方法,他跟孩子说,换一种方式来做这件事情,就不会做错了。

    就这样,孩子的毛病慢慢得到了改正。

    成年人都会犯错,更何况是孩子。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家长不应该生气,而是要想到应该怎样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帮助孩子改正错误。惩罚只是家长教育孩子的辅助手段,家长不能滥用惩罚,孩子一出错就打孩子,父母也不和孩子说明他错在哪里,这是一种错误的教育方法。

    惩罚时还要注意,不要伤害孩子的身心。不让孩子吃饭、罚跪、打骂等都是对孩子的身心有伤害的惩罚方式。孩子错了的时候,很可能不知道怎样去改正错误,所以父母在惩罚孩子的时候还要告诉他错在哪里,应该怎样去改正。不用打骂也可以让孩子改掉错误的惩罚才是好惩罚。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善用惩罚的艺术。

    引导才是教子的最佳方式武女士和儿子正在公交车站等车。突然起风了,武女士的围巾被风刮得乱飞,她很想把围巾整理一下,但是因为手中拎着皮包,所以有点不方便。

    这时,身边的儿子对武女士说:“妈妈,我来给您拎着包吧。”武女士觉得很高兴,就把包给了儿子。但是,孩子没有把包握紧,风也越刮越大,孩子一不小心把包掉在水坑里了。孩子很惊慌地从水里把包捡起来。武女士把包从孩子的手里接过来,没有说什么,只是用纸巾擦着自己的包。

    武女士在擦包的时候,看见儿子惊慌地看着自己,于是她对儿子说:“没事的,你看包并没有全湿,擦擦就干净了。”

    儿子说:“妈妈,我把您的包弄到水里您不生气吗?”

    武女士说:“我本来是有些生气的,因为我觉得把包交给你,你就应该负责任地好好帮妈妈拿着。但是,你却那么不小心,让包掉到了水坑里。”

    儿子低着头,显得很沮丧。

    武女士摸着儿子的头说:“但是,妈妈看到你脸上的表情就知道,你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儿子,妈妈想告诉你的是,在你渐渐长大的过程中,你会主动帮别人办一些事情,当然别人也会拜托你帮他们办一些事情。如果你答应帮别人的时候,就要尽心尽力地办事情,要对别人负责任,因为对别人负责就是对你自己负责,你明白了吗?”

    孩子看着妈妈,点点头。这个时候,公交车来了,儿子对武女士说:“妈妈,我还帮您拿着包,这次,我一定好好拿着。”妈妈很高兴地把包交到了孩子的手里。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会不小心犯错误。父母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应该细心地引导孩子。而不是一味地告诉孩子,这个不对那个错了,应该让孩子自己认识到错误,并且用这个错误告诉孩子很多必要的道理。

    陈先生一家刚搬到新房子里,看着装饰好的新家,陈先生一家别提多高兴了。有一天,陈先生和妻子都要在单位加班,他们只好把刚上幼儿园大班的女儿一个人留在家里。

    陈先生的妻子因为不放心女儿,下了班就急急忙忙地跑回家。女儿看见妈妈就高兴地跑过去,妈妈问女儿:“你一个人害怕吗?”女儿说:“开始的时候有点害怕,但是我把爸爸妈妈画在墙上,看着看着就不害怕了。”

    陈先生的妻子听了女儿的话,急忙跑到屋里一看,发现雪白的墙壁上真的被女儿用画笔画得乱七八糟。女儿高兴的指着其中的一幅画说:“妈妈,这个是你,这个是我,这个是爸爸。”陈先生的妻子还在下面看见一行字:“爸爸妈妈,我爱你们。”看到这里,陈先生的妻子真的是哭笑不得。

    这个时候,女儿问妈妈:“妈妈,我画得好吗?”妈妈看着女儿高兴的样子,就放弃了训斥女儿的想法,她微笑着对女儿说:“你画得非常漂亮,非常好。爸爸妈妈也爱你。但是,妈妈想问你一个问题,你能回答妈妈吗?”

    女儿看着妈妈,妈妈问:“如果有人在你的脸上或者爸爸妈妈的脸上乱涂乱画,你会高兴吗?你觉得他这样做是错还是对呢?”

    女儿回答:“我当然会不高兴的,我不会让别人在我们脸上画画的。”

    妈妈指着墙上的画说:“你知道吗,墙壁也像我们的脸一样,这样白的墙壁,一旦画上画也非常不好看。”

    这个时候,女儿才意识到自己做错了。她看着妈妈难过地说:“我以后再也不会在墙上乱写乱画了。”

    妈妈笑着对女儿说:“知道错误并改正的孩子就是好孩子。星期天的时候,我们和爸爸一起帮墙壁‘洗洗脸’,好不好?”女儿高兴地点了点头。

    父母不但要在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引导教育,在孩子做对事情的时候,也要适当地引导孩子。

    7岁的军军和妈妈一起去公园里玩。母子俩一边走一边嬉笑着。这时军军忽然停下脚步,快速地向一个垃圾桶跑过去。妈妈看到儿子将垃圾桶旁边的一个空瓶子捡起来,扔进垃圾桶里。他做完这件事情以后,又很快地跑回妈妈的身边。

    妈妈微笑着蹲下身子问:“军军刚才去做了什么呀?”

    军军回答:“我把一个空瓶子扔进了垃圾箱里。”

    妈妈又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啊?”

    军军说:“有一次,我和爸爸一起出去的时候,爸爸就做了同样的事情。”

    妈妈问:“爸爸没有跟你说为什么吗?”

    军军说:“爸爸说不能乱扔垃圾。”

    妈妈抚摸着儿子的头说:“你做得非常好,这样做是对的,这样做可以保护环境。军军以后还要这样做,不但要自己做,还要告诉身边的小朋友也这样做。”

    军军听了妈妈的话高兴地点点头。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当然孩子也会养成很多很好的习惯。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看见孩子做错了当然要引导孩子往对的方面做,好让孩子以后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有些时候,孩子做对了也不一定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是对的。他可能就是机械地模仿大人的行为。这个时候,家长也要对孩子做适当的引导,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是对的。孩子知道了原因,自然就肯定了自己的这个行为,这样他一定会将事情做得更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