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胜过好老师-相信自己的孩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信任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孩子来说尤其是这样。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父母的信任无疑会让孩子产生强大的自我塑造的力量。父母相信自己的孩子,孩子才能相信自己。反之,如果父母一味地怀疑孩子,那么孩子也会没有自信做好任何一件事情。所以,聪明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把相信孩子放在第一位。

    用多把尺子量孩子李老师是位钢琴老师,最近她收了一批新学生。在这群孩子中,有一个叫方明的孩子,学习钢琴非常用心,虽然进步比较慢,但是李老师看出这个孩子非常有这方面的潜力,只要好好学习,就会有一定成就的。

    但是,李老师近来发现这个叫方明的孩子缺了两次练习课。于是,李老师打电话到方明家询问情况。

    电话是方明的妈妈接的,李老师问:“方明妈妈,为什么方明最近都不来上钢琴课了?”

    方明的妈妈回答:“李老师,方明以后都不会去上钢琴课了。”

    李老师说:“方明的钢琴弹得渐渐有了起色,只要加强练习的话,会有很大成绩的。”

    方明的妈妈淡淡地说:“他没有那个天赋,每次回来,我让他弹练习曲给我听。两个月了,还是一个水平。所以再练习下去也是浪费时间。而且就因为去学习钢琴,他还把学习给耽误了。这次期中考试的成绩十分不理想,平时他的成绩都是在前三名里,但是这次却到了第八名。如果再让他练习下去,不知道会考成什么样。”

    李老师说:“方明妈妈,其实你不应该这样衡量,孩子这次没考好可能是没有发挥好。他在弹钢琴上真的很有天赋,应该继续练习。”

    方明妈妈说:“李老师,现在的学校说是招特长生,其实还是凭学习成绩说话的。我没有听过哪个人钢琴弹得好就能考上重点大学的。我希望我们家方明能考上重点大学,那才是让他在社会中站稳脚的根本。再说,现在学钢琴的人太多了,大家都想成为艺术家,那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家方明那点天赋根本就算不了什么。所以,我还是让他老老实实地读书好了。”

    李老师听方明妈妈这样说,只好不再劝说。

    其实,很多父母都会有方明妈妈的想法,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一流的大学。考上一流的大学不靠别的,只能靠成绩。成绩好就是一切。一般家长的心里根本没有“天赋”这个词,他们觉得孩子能把学习弄好,考高分就是最好的“天赋”。

    上小学五年级的陈诚学习不是很好,只是中等偏上的成绩。但是,陈诚的课外知识却是全班都数的着的。不管是宇宙的奥秘还是地壳的结构,陈诚说起来都是一套一套的。而且陈诚游泳学得非常好,经常参加一些小型的游泳比赛。

    此外,唐诗宋词、古典散文,陈诚也背了不少。而且他现在已经开始看《史记》、《资治通鉴》。很多人不理解陈先生的做法,对他说:“你应该让孩子把成绩弄好,天天让他看这些无关紧要的书有什么用啊。”

    但是,陈先生却另有想法,他觉得衡量孩子不能只看成绩。孩子的智力因素可能是先天的,但是性格却和后天的培养分不开。陈先生说:“陈诚虽然年纪不大,但是对很多事情已经有了很独到的见解。”

    很多人不理解陈先生的想法,觉得孩子不需要那么多爱好,有那么多爱好就会降低孩子学习的兴趣。专心致志的学习都不一定能把成绩搞好,不要说还刻意培养孩子那么多兴趣。

    但是,对于这方面,陈先生有自己的想法。他觉得成绩是很重要。在学习上,他对儿子的要求就是:不偷懒、认真学。陈诚也一直很认真,并没有让陈先生费心。陈先生觉得让孩子好好学习虽然是主要的,但是培养孩子别的能力同样重要。

    有一次,陈先生问儿子:“你们班的优秀学生都是什么样的人啊?”

    陈诚说:“当然都是学习很好的,他们不贪玩,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兴趣爱好,顶多没事的时候在家里玩电脑游戏,还是被规定时间的。有一次,我和我们班的第三名说‘没事的时候,不要打游戏了,去跑跑步、打打乒乓球也是好的’,但是,他说‘能打游戏我已经很知足了,这个还得我奥数成绩考得非常好的时候才能玩’。爸爸,我真感谢你没有帮我报奥数班。”

    陈诚的数学成绩一直都不是很好,他的成绩一直保持在七十多分。他曾经和父亲说:“能考成这样,我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陈先生并没有因为这个责怪儿子,陈先生觉得孩子数学不行不代表别的方面不行。于是,他在得到陈诚同意后给他报了一个英语口语班,而且是注重实用性的口语班。有一次,陈先生和他出去的时候,看见两个老外在公交车站徘徊,他们用英语问了很多人,但是都没有人能回答他们。这时,陈诚走过去,主动和他们攀谈起来,了解到原来这两个老外刚到中国没多久,想要去一个地方玩,但是不知道怎么坐车。

    陈诚把这个情况跟陈先生说了,陈先生告诉陈诚应该怎样走,陈诚又把这些用英语翻译给两个老外。两个老外听完以后,高兴地对陈诚竖着大拇指,用英语说:“你太棒了,小家伙。”陈先生当时感到特别骄傲。

    学校的教育规定虽然是让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在很多时候,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一个孩子是否优秀的主要标尺。

    加德纳有一句名言:“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其天才的一面,只是表现在不同的地方。”所以,父母在培养孩子的时候不应该只是用一把尺子衡量孩子,而要注意培养孩子不同的兴趣和爱好,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孩子“天才”的一面。

    不信任孩子是中国父母的通病“晓晨,你的理想是什么呢?”爸爸问刚上初中的儿子。

    “我想当中国最好的大学校长!”晓晨很认真地看着父亲说。这时,站在一边的妈妈听见晓晨的话,不禁冷冷地说了一句:“你看看你的成绩再说吧,五门功课里就有三门不及格,还想当大学校长呢。你能考上高中,我们就谢天谢地了。”

    妈妈的话让晓晨备受打击,以后再有人问晓晨理想的时候,他总是沉默不语,要不然就跟别人说:“我没有理想。”一想到妈妈那不信任的眼神,晓晨就特别伤心。

    信任,是一种巨大的力量,获得信任的人,总是充满一股力量。所以,很多聪明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喜欢用信任的眼光看着自己的孩子,点头表示自己对孩子的肯定。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如果父母经常和自己的孩子说:“你能行。”那么孩子心里也总是充满自信。如果一个家长总是怀疑孩子的能力,不但不能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还会让孩子变得更加没有自信。

    晓华的妈妈在晓华做事情的时候,总是事无巨细地叮嘱晓华要注意这个注意那个。晓华觉得妈妈是好意,也并不反驳妈妈。

    一次,晓华回来跟妈妈说:“妈妈,老师让我做我们班的体育课代表。”

    妈妈听后赶紧和晓华说:“老师选你做,你能做好吗?你和同学相处的时候能搞好关系吗?做不好的话,就不要逞强。”

    本来自信满满的晓华听了妈妈的话,不禁有点烦躁,他说:“是老师觉得我体育成绩很突出,希望我可以带领大家在体育课上多做活动。”

    妈妈说:“你体育成绩突出,我怎么没有看出来啊?你们班上就没有人比你体育成绩好了?我看你马阿姨家的儿子篮球就比你打得好。再说了,其他同学成绩比你好的话,能听你的指挥?别回头没有指挥好别人,还碰了一鼻子灰。”

    晓华听了妈妈的话十分泄气,他大声跟妈妈说:“妈妈,怎么我还没做事呢,你就在这里给我念‘丧门经’了。”

    妈妈说:“你长这么大,一双袜子都没有自己洗过,你要能独立做成事情的话,也不用我成天跟在后边操心了。”

    妈妈的话让晓华十分难过,他觉得在妈妈的眼里自己是个十分没用的人。不过他依然照老师的意思做了体育课代表,但是没有多久,他就因为要组织一次篮球比赛和同学发生了争执。同学说:“我们班要和三班比赛的话就要加强训练,三班的实力可比我们强多了。”这话原本没有什么特殊含义,但晓华对这句话非常反感,因为这让他想起了妈妈不信任的语气。

    他对同学说:“如果你没信心的话,可以退出这次比赛。”显然,晓华把气撒到了同学身上。和同学发生争执以后,晓华只好向老师请辞,不再担任体育课代表了。他妈妈知道了这件事情以后,还和晓华说:“我说什么来着,我就知道你没办法做好这个工作。”晓华听到妈妈话,本来就沮丧的心情变得更加沮丧了。后来,他的性格渐渐变得非常孤僻,从来不主动做事情,学习也很被动,甚至连本来很好的体育成绩也变得越来越不好了。

    父母的信任对孩子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信任也是一种尊重。家长信任自己的孩子,就是对孩子能力最好的肯定。因为家长的信任和肯定,表示对孩子的一种重视,每个人都希望得到重视。信任,也代表着父母对孩子的爱。在中国,有很多的家长喜欢含蓄地表达对自己孩子的爱,是因为害怕自己的爱把孩子宠坏了,其实信任孩子并不是让家长溺爱孩子。相反,信任孩子是什么事情都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在孩子做事情的过程中,家长要给孩子鼓励。家长的鼓励就是孩子建立自信的根基。

    家长看见孩子做得不好的时候,可以微笑着拍着孩子的肩膀说:“你可以的,你一定能行的。”即使失败了,孩子也有信心面对挫折。孩子成功了,家长也要说:“爸爸妈妈相信你会成功,你果然没有辜负我们的期望。”如果家长常常和孩子这样说话,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孩子总是会用最好的心态去面对,并且战胜它。

    在不信任中生活,孩子也会质疑自己晓雨的数学成绩一向很差。这几天,老师开始教大家如何解应用题,可是晓雨一看见应用题就头疼。她不会解,也听不懂。一天晚上,晓雨在做数学卷子的时候,遇到了三道应用题。这三道题晓雨都不会解。于是,晓雨就把卷子拿给爸爸,让爸爸教她。爸爸看了一会儿,对晓雨说:“这么简单的题你都做不好啊。”接着就开始给晓雨讲解这几道题,但是晓雨就是听不懂。爸爸又让妈妈来给晓雨讲解,妈妈也讲了几遍,但是晓雨仍然不会解答。

    爸爸在一边看着着急地说:“我看你数学是没有办法学好了,这么简单的应用题你都不会做。”

    晓雨沮丧地低下头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会解应用题。”

    爸爸说:“哪有为什么,就是你太笨了。头脑笨的人数学都不好。”

    晓雨听见爸爸的话,低着头没有说话,但是眼泪已经悄悄流出来了。

    睡觉的时候,晓雨终于忍不住问妈妈:“妈妈,你说我是个笨孩子吗?”

    晓雨的妈妈轻轻叹了口气没有说话。晓雨看见妈妈这样,心里更加难过了。从那以后,晓雨就认定自己是个笨孩子。尤其是在上数学课的时候,晓雨就像被施了咒语一般,老是想起爸爸的话,并在心里暗示自己“我学不好数学,我很笨。”就这样,晓雨的数学成绩一直都不好,小学升初中的时候,晓雨的数学拉了她的后腿,她没有考上市重点中学。

    如果父母不信任自己的孩子,说一些有损孩子自信心的话,会直接导致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即使能做好的事情,他也会觉得自己做不好。与此相反,信任和鼓励可以让孩子更快乐地成长。

    李斌是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自理能力都非常好。有一次,在家长会上,老师让李斌的妈妈介绍一下教育李斌的经验。

    李斌的妈妈说:“其实也没有什么经验。只是在李斌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让他做很多事情。”原来,每次妈妈有事情要出门的时候,总是交代李斌几件事情。比如说:在看完书以后,把地拖一拖或者把自己的鞋子刷了。有的时候,妈妈还让李斌把干了的衣服叠起来,收拾好。

    开始的时候,李斌根本就做不好,比如拖地的时候,总是把地弄得像花脸似的。妈妈看见这样的情形总是不说什么,默默地把地再重新拖一遍。

    李斌看见妈妈这样做就问:“妈妈,我不是拖过了吗?你怎么又拖一次啊?”

    妈妈说:“你有的地方没有拖干净啊。”

    这时李斌就会拿过妈妈手里的拖把说:“妈妈,你说哪里没有拖干净,我再拖一遍。”

    妈妈拍着儿子的肩膀说:“没关系,一回生两回熟,第一次做什么事情都找不到窍门,下次就好了。我相信我儿子连学习那么难的事情都能做得很好,这样的小事情自然更能做好了。”

    妈妈的信任让李斌信心满满的,以后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他总是会向妈妈请教。渐渐的,在生活上李斌有了比同龄孩子更强的自理能力,他不但学习成绩好,还会照顾自己。李斌说,因为妈妈很相信他,所以他在做事情时,总是很认真,因为他不想辜负妈妈的信任。

    很多父母看见孩子做事情的时候,总是说:“你能做好吗?”如果孩子做好了,父母不会说什么,如果没有做好的话,父母可能会说:“我就知道你做不好。”如果父母在孩子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抱着对孩子质疑的态度,时间久了,就会让孩子产生“我做不好”的思维定式。这不但会间接导致孩子产生依赖心理,也会让孩子变得非常不自信。

    父母的信任是一种认同,也是一种尊重。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父母都要相信孩子。经常对孩子说“我相信你能做好”、“这件事情是你的强项啊”等这样鼓励孩子的话,孩子知道父母相信自己,所以,无论是在做事情的时候,还是在学习的时候,都会更加认真和努力。

    父母失望时,孩子会绝望周浩在得知高考成绩后非常痛苦,因为他一向引以为豪的英语发挥失常,成绩离本科分数线还差十几分。

    周浩垂头丧气地回到家里,爸爸看见周浩的样子就知道他考得不怎么样。父亲问:“分数是多少啊?”

    周浩沉默了一会儿,说出了自己的成绩。

    父亲听到周浩的成绩说:“你怎么那么不争气啊,才考了这么一点?你看王叔叔家的孩子,考得比你多出一百多分呢。你也是学,人家也是学,同样在一个班里读书,而你怎么考成这个样子?真是个废物。”

    周浩因为发挥失常本来就非常难过,父亲的话对他来说简直就是雪上加霜。他转头就走,父亲在身后说:“你干什么去,想逃避呀?你就知道逃避,除了这个你还能干什么?”

    父亲的话让周浩心如刀割,他想父亲不是没有看见他的努力。别人去玩,他在学习;别人去上网,他还是在学习。每天晚上都睡得很晚,早上起得比别人都早,但即使这样努力,他也没有考好。周浩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学习的材料,但是因为对大学生活非常向往,所以他才咬紧牙努力学习。而父亲失望的态度,让周浩彻底绝望了。他本来在考试以后还想过要不要重新复读,但是现在他决定不再复读了。

    周浩漫无目的地在街上游荡了一天,晚上回到家里的时候已经很晚了。父亲看见周浩说:“你去哪儿了?”周浩不说话。父亲又问:“说说你的打算吧。”

    周浩沉默了一阵子,然后说:“我不想读书了。”

    父亲说:“你都读了这么多年了,也没有读好,再读下去也没有意思了,丢自己的脸不说,也丢我们的脸。”

    周浩听见父亲的话,再也忍不住了,他大声说:“您放心,我不会再丢你们的脸了。”说完,他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

    很多天以后,周浩的父母被通知去公安局。原来,周浩离开家以后,就去了一个以前玩得很好的朋友家里。这个朋友在初中的时候就辍学了,现在正在做生意,周浩想到他那里打工养活自己。这个朋友的生意表面上看起来是正经的服装生意,但其实却不是这么一回事情,实际上他的朋友还参与毒品买卖。周浩就这样走上了不归路。

    在监狱里,他给自己的父母写了一封信,信上这样说:“因为考试没有考好,我觉得十分沮丧。这个时候,我最想听见你们对我说‘我们知道你已经努力了,这次你有一门没有发挥好,再复读一年,我们相信你能考好’。但是,爸爸不仅没有肯定我的努力,还说我是个废物。爸爸的话让我彻底绝望了。我想,反正无论我怎么做也得不到肯定,不如就这样破罐子破摔吧。”

    考试的失败,并不代表人生的失败。但是有很多家长就像周浩的父亲一样,在孩子高考失败的时候骂自己的孩子是废物,或者说“我对你真的很失望”、“你太令我们失望了”这样的话。在失败的时候,孩子的心里已经非常难过了,父母这样的话更会让孩子因感到绝望而不求上进,甚至是破罐子破摔。

    人生很难一帆风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同样会面临很多挫折。父母在孩子面临挫折的时候,要懂得给孩子信心和鼓励,而不要一味否定孩子,如果家长在孩子遭遇挫折的时候,不停地表明自己失望的态度,无疑会让孩子陷入绝望的境地。

    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懂得适时地给孩子鼓励,帮助孩子从挫折中站起来。只要父母相信孩子,孩子就一定不会让父母失望。

    父母的信任是孩子最大的动力妈妈正在教4岁的峰峰穿鞋子。

    妈妈说:“峰峰,好孩子都是自己穿鞋,你能自己穿鞋吗?”

    峰峰说:“能!”

    因为峰峰从来没有自己穿过鞋子,所以费了很大的劲,也没有把鞋子穿上。于是峰峰哭着跟妈妈说:“妈妈,我没有把鞋子穿上,我不是个好孩子。”

    妈妈一边帮峰峰擦眼泪一边说:“妈妈相信峰峰是个好孩子,因为峰峰一定能自己穿上鞋子的。”

    在妈妈的鼓励下,峰峰又开始尝试穿鞋子。但是因为穿鞋子对于峰峰来说太难了,他始终穿不好,所以就想放弃了。

    峰峰和妈妈说:“妈妈,穿鞋子太难了,你帮我穿吧。”

    妈妈说:“峰峰,你虽然没穿上,但是你表现得很棒。只要你不断地努力,总会把鞋子穿上的。峰峰,妈妈相信你。”

    峰峰看着妈妈的眼睛,妈妈的眼里充满了鼓励。峰峰低下头去继续尝试穿鞋子。最后,峰峰终于把鞋子穿好了。

    不要觉得孩子年纪小,不懂得信任为何物,4岁的峰峰之所以能努力地把鞋子穿好与妈妈亲切的鼓励和信任是分不开的。妈妈在孩子没有做成功的时候,没有批评孩子,而是努力帮孩子树立自信。妈妈的信任让孩子最终获得了成功。可以说,父母的信任与鼓励就是孩子最大的动力。

    马小斌和爸爸去郊游,他很想爬上旁边的那棵苹果树,于是他向爸爸请示。爸爸看了看那棵树,对马小斌说:“去吧!”在马小斌朝那棵树走去时,爸爸就开始用心观察儿子的一举一动。

    只见马小斌在树下仔细地看了一会儿,然后开始慢慢向树上爬。好不容易爬上树的主干,他却用脚去踩一条很细的枝干。爸爸看见马小斌快要把那根细树干踩断了,就急忙跑过去,他害怕儿子从树上摔下来。但是,小斌很快又把脚撤离了那个树枝,继续向上爬。

    过了一会儿,小斌玩累了,兴高采烈地下来。他看见父亲站在树下就问:“爸爸,你在这里干做什么,你不是一直在欣赏风景吗?”

    爸爸微笑着说:“我是看你爬树的技术这样好,所以过来看看。”

    马小斌高兴地看着爸爸说:“你也觉得我的技术好啊,我的很多同学都这样说呢。”

    这个时候,爸爸问小斌:“我看见你在爬树之前,在树下看了半天,是不是在看树上有没有苹果呀?”

    马小斌认真地说:“不是,爸爸,我在考察‘地形’,看看这棵树从哪个角度最容易爬上去。”

    爸爸依然微笑着说:“但是,我看见你在爬树的过程中差点把一条很细的树枝踩断啊?”

    马小斌一本正经地告诉爸爸:“爸爸,我只是想试试那条枝干结不结实,我才不会真去踩它呢。”

    爸爸高兴地看着小斌说:“你这小子不但爬树技术好,还很聪明啊。你要记住,以后做任何事情,当然也包括学习,都要这样多动动脑筋,掌握技巧,这样做事情就容易成功了。爸爸相信你会把这套爬树的技巧运用在学习上的,对不对?”

    马小斌听了爸爸的话,认真地点了点头。爸爸的鼓励和信任,给了孩子很大的动力,自此以后,马小斌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非常喜欢动脑筋,也非常努力。

    任何一个孩子都是很聪明的,父母不能小看孩子。父母尊重孩子,信任孩子,孩子都会把这些铭记在心里。很多的时候,孩子其实已经非常累,非常烦了,但是因为不想辜负父母的信任,一直都不放弃努力。所以父母的信任,就是孩子努力的动力。

    孩子总有犯错误或失败的时候,这时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信任和鼓励。父母的一句“我相信”就会给孩子带来莫大的勇气和动力,这是孩子战胜失败继续努力的有力武器,因此父母要学会信任自己的孩子。

    父母的信任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心态潘波期中考试时成绩下降,随后一蹶不振,每天愁容满面的。他的父亲看见这种情况就主动找儿子谈话:“儿子,你这些天看起来情绪不高,是不是遇到了什么事情啊?”

    潘波不想把考试失利的事情告诉父亲,他怕父亲失望,于是就和父亲说:“没有什么事情。”

    潘先生温和地拍着儿子的肩膀说:“别瞒我了,儿子。你自从考试成绩公布以后,就一直这样。我也没有问你成绩怎么样,但是看你的样子就知道你没有考好。”

    潘波见父亲洞悉一切的眼神只好和父亲说:“我确实考得不好,比上次退步了很多。”

    父亲问:“那么你有没有找到问题出在哪里呢?”

    潘波说:“因为我这次考试之前的复习没有上次努力、认真,而且我也没有想到这次的题会有点难。两个原因加在一起,我的成绩就不太理想了。”

    潘先生笑着跟儿子说:“你把自己考试失败的原因总结得很到位。儿子,人生总是有失败的,但也因为失败才会有成功。这次没有考好,不代表你下次就不能考好了。你知道自己的弱点,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就表示你已经开始向成功迈进了。爸爸相信你下次一定能够考好的。”

    潘波仍然愁眉苦脸地说:“但是,我的排名退后了很多。不知道下一次还能不能回到原来的名次上。”

    潘先生说:“考试是要考察你哪部分知识掌握得扎实,哪部分掌握得不扎实,而这次的考试就说明了你可能有一部分知识没有掌握到位。只要你努力把这部分知识掌握好,我相信你还是会上升到以前那个名次的,甚至会考得更好。”

    潘波点了一下头,没有说什么。

    潘先生继续鼓励儿子说:“事实上,你这次考试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好成绩的。你的英语考得很好,物理和化学的成绩也不错,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你只要在下次考试的时候,保持这些考得好的成绩,再把那些这次没有考好的提高,自然而然就会提高成绩了啊。”

    潘波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然后跟潘先生说:“爸爸,你这么信任我吗?”

    潘先生坚定地看着儿子说:“你是爸爸的儿子,爸爸当然知道你一直在努力,只是这次没有考好而已。爸爸相信你,这次的失败已经给你带来了很多教训,所以下次你一定能够做得很好。”

    父亲的信任让潘波非常感动,他终于走出了失败的阴影。虽然他看见教室墙上的排名表时还会难过,但是他已经开始新一轮的努力了。

    期中考试的时候,潘波的成绩提高了。老师表扬他的时候,他说:“是我爸爸的信任让我走出了失败的阴影,如果不是他鼓励我、信任我,我也不会进步得这样快。”

    孩子在失败以后,需要用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失败。如果孩子的成绩一向很好,但是有一次因为多方面的原因没有考好,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对孩子表达自己的信任,让孩子知道,你们理解他。因为,父母的理解和信任会让孩子获得非常大的动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心态,而良好的心态正是孩子战胜困难,赢得胜利的法宝。

    信任孩子不等于忽略孩子晓棠的父母都是工作比较忙的人,所以晓棠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时间比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时间要长得多。晓棠的妈妈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告诉晓棠:“爷爷奶奶的年纪大了,身体不好,所以你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尽量不要麻烦爷爷奶奶。”

    晓棠一直记得妈妈的话,所以很小的时候就锻炼了很强的自理能力,尽量自己洗衣服、自己做饭吃、自己整理屋子。有的时候,她还会帮助爷爷奶奶做些简单的家务。

    很多邻居都跟晓棠的父母说,晓棠是个非常懂事的孩子。父母因为知道晓棠的自理能力非常好,学习也不用他们操心,所以对晓棠的事情他们从来不多过问。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晓棠读高中的时候。

    因为平常在生活中得不到父母的关心,晓棠对描写感情的小说一直很有兴趣。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晓棠接触到了言情小说,她掉进言情小说的旋涡之中不能自拔,每天上课的时候不好好听讲,偷偷在下面看言情小说;放学回到家里,写完作业也不温习功课,就开始看言情小说。

    但是,在父母的眼里,晓棠没有任何的改变,她还是一个懂事、听话、非常独立的孩子。父母经常忙到三更半夜才回家,他们之间的交谈时间更是非常有限。有的时候,父母回来了,如果看见晓棠屋里的灯还亮着的话,最多就是敲敲她房间的门对她说:“很晚了,快点睡吧。”

    晓棠常常在上课的时候沉浸在自己的幻想里,根本不知道老师在上面说些什么,这使她的成绩开始急速下降。终于,老师找她的父母谈了一次。父母知道晓棠学习成绩下降后,不分青红皂白就把她骂了一顿。

    爸爸说:“你看我和你妈整天这样辛苦工作是为了谁?你怎么这么不争气呢?你就不能让我们少操点心吗?”

    晓棠眼泪汪汪地看着父亲说:“你们为我操什么心了?”

    妈妈非常生气:“没有为你操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你哪科成绩不好就为你请哪科的家教,给你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你看看你们班,有哪个学生有你这样好的条件啊?”

    晓棠听了妈妈的话,不禁呜呜地哭起来。她哽咽着说:“我学习成绩没有下降的时候,你们根本不管我。别的孩子在休息的时候,总是由自己的父母带着去各个地方玩。但是我呢,我整天也见不到你们的面,有什么困难都让我自己解决。”

    爸爸说:“我们让你自己解决是因为信任你,觉得你一定能解决得好啊。”

    “信任我就可以忽略我吗?我心里在想什么,你们根本不知道,你们也不想知道。你们每天都说信任我,其实你们只想着发展自己的事业,根本顾不上管我。”晓棠说完,就哭着跑进了自己的房间。

    晓棠的质问让父母觉察到自己的错误,他们在生活中一直没有很好地照顾晓棠,在感情上给孩子的关心更是不够,晓棠从小到大其实一直是在“自己和自己”生活。

    晓棠的爸爸一直觉得让孩子早点独立不是什么坏事,而且看见自己的女儿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很独立,他们也比较放心。但是很显然,这样过分的放心给孩子一种被忽略的感觉,而长期的忽略让孩子的心灵处在一种孤独的状态,觉得没有一个值得信任的人让自己倾吐心声,孩子的情感就发生了转移。晓棠看言情小说,也只是想在看这类书的时候找一种心灵的寄托罢了。

    诚然,父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是一种非常正确的做法。但是,不能因为孩子有着很强的自理能力就让孩子长期生活在一种被忽略的状态下。如果父母因对孩子过度放心,就不和孩子进行沟通的话,会让孩子产生孤独的感觉。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与父母的沟通是十分重要的。孩子毕竟是孩子,自理能力再强的孩子,也需要父母的关心和适时引导。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在信任孩子的基础上,适时和孩子进行有益的沟通,这样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孩子犯了错误,父母仍要信任孩子上小学五年级的陈海喜欢上网,他每天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放下书包来到电脑前上网。陈浩的妈妈觉得孩子这样上网肯定会耽误学习,就和儿子说:“陈浩,你这样上网是要耽误学习的。这样吧,妈妈给你定个规定。你每天写完作业以后,可以上一个小时的网,但不能超过一个小时,如果超过了一个小时,我就不允许你再上网了。”

    陈浩跟妈妈保证说,一定会在写完作业之后才上网,而且时间不会超过一个小时。

    因为陈浩的爸爸妈妈上班都比较忙,而陈浩放学又比较早,所以,妈妈根本没有办法看管陈浩。妈妈担心陈浩因为年纪小,控制不了自己,所以她回到家里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问陈浩:“今天你上网超过一个小时了吗?”

    陈浩说:“我就上了一个小时。”

    但是,妈妈打开电脑检查了一下时间,发现陈浩上了一个半小时。

    妈妈来到陈浩面前和陈浩说:“妈妈知道你上了不止一个小时的网,但是妈妈原谅你,因为你刚开始接触网络觉得很新鲜,不能控制自己,这也是很容易理解的。妈妈相信你一定会遵守和妈妈的约定。”

    陈浩听了妈妈的话,羞愧地低下头。

    第二天,妈妈下班回来的时候,没有再检查电脑。她和陈浩说:“儿子,你今天只上了一个小时的网,是吧?妈妈知道你是个男子汉,一定会说话算数。”

    陈浩心里惭愧地想,自己今天又多上了十几分钟。但是,以后上网时,每当他想多上一会儿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妈妈信任的眼神和微笑的脸庞,自然而然地,他自觉地在一个小时之后关闭了电脑。

    妈妈的原谅和信任,让陈浩学会了约束自己。在别的事情上面,陈浩也是这样做的。想起妈妈的信任,陈浩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会掌握好分寸。

    父母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仍然保持对孩子的信任,会让孩子学会约束自己,改正错误。

    小慧的父母最近比较忙,小慧回家的时候,总是会收到妈妈给自己留下的纸条,纸条上写着让小慧做的事情和做这些事情的方法。

    有一天下午,小慧回到家里,看见妈妈在纸条上写着让她自己煮粥。小慧按照妈妈写的方法,打开电饭锅开始煮粥。但是,因为她在屋里看书,忘了时间,等她想起来的时候,跑到厨房里一看,一锅粥只剩下半锅了,溢出来的粥弄脏了厨房的地面。正在这个时候,妈妈回来了。

    妈妈一进门就看见小慧正在用纸擦厨房的地面。妈妈赶过去问:“怎么了,是不是粥溢出来了?”

    小慧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妈妈。我看书忘记了时间,粥溢出来了。”

    妈妈一边清理厨房一边说:“没关系,你下次记得定上时间,或者你可以在能看到锅的地方看书,这样就不会让粥溢出来了。”

    小慧听了妈妈的话,点点头。

    第二天,妈妈又留下纸条让小慧煮粥。这次,小慧记住妈妈的话,在客厅里看书,但是她还是没有掌握好时间,又一次使粥溢出来了。

    小慧非常惭愧,妈妈回来的时候,小慧哭着说:“妈妈,我真笨啊,这点事情都做不好。”

    妈妈拍着小慧的头说:“妈妈相信,你一定能做好的。在开始的时候,谁都会犯错误的,慢慢来。”

    妈妈的话让小慧慢慢平静下来。接着第三天、第四天,小慧越做越好了。妈妈看着小慧煮的粥高兴地说:“女儿,你又学会了一件事情,而且做得这样好。”

    小慧听到妈妈的夸奖高兴地笑起来。

    妈妈没有怕小慧犯错误,即使她一次又一次地做错,妈妈还是相信小慧,给小慧改正错误的机会,直到小慧把这件事情做好为止。妈妈的信任,让小慧有了努力改错的信心和勇气,自然也就能把事情做好了。

    信任是一种爱,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无论在什么时候,父母都要信任自己的孩子,即使是孩子犯了错误,或者不小心做错了事情,父母也要对孩子有信心,相信他一定能够改正错误。因为父母的信任,可以让孩子产生无限的勇气,即使那个错误让孩子非常难堪,孩子也可以从父母的信任中汲取到强大的力量,从而一步步成长。

    信任孩子,孩子才能学会信任郑涛无论和父母说什么事情,父母总会追问他一句:“真的假的?”这样的追问让陈涛非常郁闷,因为这根本就是父母不信任自己的表现。

    郑涛的爸爸妈妈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觉得像郑涛这个年纪的男孩子是最容易犯错误的,所以不能轻易相信他们说的话。有一次,郑涛去补习物理,晚上9点多钟才回到家里。一进门,郑涛的妈妈就开始问郑涛去了哪里,怎么现在才回来。

    郑涛说:“我去同学家里补习物理去了。”

    妈妈说:“真的假的?”

    郑涛一听见这句话就特别生气,他扭头进了客厅坐在那里不出声。

    妈妈虽然看见儿子生气了,但是仍然说:“我不是不相信你,但是你这么晚回家,我总得问问原因吧?”

    郑涛气呼呼地说:“你们什么时候相信过我了!无论我说什么事情,你们总是问我‘真的假的’。你们这样不相信我,让我怎么和你们说话啊。”说完,他就把一个电话号码拿给妈妈说:“这是我一个同学的电话,你可以打电话问问他,看看我今天是不是在那里补习物理来着。”

    妈妈没有理会郑涛的抱怨,拿起电话开始拨号码。郑涛看见妈妈打电话更加生气了,但是,他什么都没有说,只是默默回到自己的屋里。

    渐渐地,父母的怀疑心理传染给了郑涛,无论父母说什么,郑涛的口头语也变成了“真的假的”。

    有一次,爸爸和郑涛说要在他放暑假的时候带他去旅游,父亲刚刚说完,郑涛就问了一句:“真的假的?”

    爸爸很生气地说:“爸爸什么时候骗过你,你还不相信我。”

    郑涛说:“虽然我没有犯过什么错误,但是你们不也一直不相信我吗?”

    爸爸说:“那是因为你是小孩子,对一些事情还没有判断能力。我们不是不相信你,是怕你因判断错误做出错事。”

    郑涛说:“但是因为你们一直不相信我的话。我也开始不相信我自己,不但不相信自己,我对任何人任何事情都会产生疑心。”

    爸爸听了郑涛的话,觉得儿子说得有些道理。

    郑涛又接着说:“如果你们能相信我的话,我就会把这种信任看成是一种责任,为了不辜负你们的信任而加倍努力。”

    父亲拍着儿子的肩膀说:“涛涛,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今后我和你妈妈不再怀疑你了,我们相信你。”

    从这以后,郑涛的父母再也不说‘真的假的’这句话了。郑涛如果回来得比较晚也会主动和父母说原因,如果有什么自己不能解决的事情,他也会经常向爸爸请教。父母的信任,赢得了郑涛的信任。渐渐地,郑涛和父母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孩子,如果父母不信任自己的孩子,就很可能使得孩子形成多疑、爱撒谎等缺点。反之,如果父母充分相信孩子,就会让孩子形成良好、友善、真诚的品格,这样孩子不但可以与父母形成亲密的亲子关系,从而加强双方的交流,还可以很容易适应外界的环境,与同学和朋友之间建立友善的关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