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胜过好老师-充分利用鼓励的力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莎士比亚说:“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长。”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在生活或是学习中多给孩子一点赞美和鼓励,孩子就会变得更加自信、乐观、积极。即使一个简单的安抚也会使孩子获得无穷的动力,一句赞美的话语都能使孩子的信心倍增。

    赏识教育专家周弘曾经说过:“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却是不大容易的。而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恶言。如果家长总是用消极的办法来对待孩子,其结果是孩子改过的少,而怨恨父母的多。即使不怨恨父母,至少也会有一点不喜欢父母了。”

    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优点。生活中有许多父母总是用自己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个性,然后做出主观的评价。如果孩子胆子大一些,他们就会说孩子很调皮;孩子过于安静,父母就会说孩子死板、呆滞;孩子不爱看书,父母就说孩子长大以后会一无是处。总之,有些家长总认为孩子不优秀,很难符合父母的意愿,谈起孩子总有些无奈和恨铁不成钢的意味。

    其实父母应该意识到,孩子的每一种个性都有它的优点。而且孩子的优点是需要家长一点点发现的,只要父母合理地引导,每个孩子都能够成为众人眼中的“骄子”“才女”。俗话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改变他们的缺点和不足,但同时也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让孩子彰显出属于自己的个性。

    路明明异常调皮,为此前任班主任经常找他的家长谈话,后来一气之下,路妈妈就将他送到封闭学校就读,希望那种军事化的管理方式能够改掉他身上的坏毛病。

    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明明因为和周围的同学不熟悉,加上管理异常严格,所以他平时不说话,上课也不积极发言,但是其他老师反映他上课总是在底下搞小动作。一个星期后,班里进行数学小测验,明明的分数是全班最低分,此时,数学老师向班主任刘老师反映说:“路明明的成绩太差了,即使最简单的一道题也不会,是不是应该考虑让他降级呀!”

    班主任刘老师是教语文的,很快她也发现明明上课时总爱做小动作。于是,刘老师下课后特地走到路明明的座位旁边,告诉他:“路明明,以后上课的时候不要做小动作,要好好听课。”明明羞愧地低下头,并向老师认错。

    等明明慢慢地和周围同学熟悉了以后,刘老师发现他很顽皮,经常有同学反映路明明把同学的笔记本撕烂了,或是上课时间经常在桌子上乱涂乱画等。为此,刘老师不止一次地找他谈话,但是每次路明明都虚心地接受,并且认错态度很好,然而不久之后就会再次犯错误。

    路妈妈为此也很头疼,她对刘老师说:“老师,我们家明明怎么这么淘气呢,我是拿他没办法了!”说完自顾自地摇了摇头。刘老师安慰路妈妈说:“你别看明明这么淘气,但是他很聪明,只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机会,明明是能够改变的。”

    在一次班会上,刘老师为了活跃气氛,出了一道智力抢答题。刘老师说完题目很长时间,同学们却还在议论纷纷,即使那些成绩好的同学也没有能回答上来的。此时,刘老师发现路明明的眼神有些得意,于是就请他回答,当明明讲出答案时,刘老师便赶紧说:“路明明同学的回答是正确的。”路明明听到刘老师这样说,立即咧开嘴巴笑起来。

    刘老师把这个情况告诉了路妈妈,妈妈也趁热打铁当着明明的面说:“你们别看我家明明平时爱玩闹,也不怎么好好学习,其实非常聪明,只要他努力学习,成绩一定会进步很快的。”路明明听着妈妈的话,并从妈妈的眼神中感受到了鼓励。

    从那以后,刘老师发现路明明真的变了,上课不再调皮捣蛋,而是专心听老师讲课,而且还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期末考试时,路明明的成绩已经进入班级前15名了。

    著名的心理学家杰丝雷尔评论说:“称赞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只是善于躲避别人的冷言冷语,而我们自己却吝于把赞许的温暖阳光给予别人。”事实证明,当批评减少而鼓励和夸奖的力度加大时,人所做的好事会增加,而不好的事会减少。

    没有天生的“天才”,只有后天的可塑之才,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每个人都有缺点,每个人都会遭遇失败。家长一定不能缩小或忽视孩子的优点,更不能无限制地放大孩子的缺点。善于发现孩子优点的家长,一定能够趋利避害,正确地引导孩子发展。

    让智慧在教育中升华,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不断挖掘孩子的“点点光芒”,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并及时给予鼓励,相信他们最终能够改掉错误,不断缩短与成功的距离。总有一天,孩子的光芒能够成为广袤夜空中的亮丽风景线,让作为家长的你感受到孩子鲜活生命中的独特和魅力。

    “生活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教育孩子时,家长最好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然后细细地品味他们优秀的一面,这便是一种赏识教育,而且适合任何孩子,因为每个孩子都有值得你称赞的一面。

    在错误中赏识孩子的优点多数家长都把赏识等同于赞扬,以为赏识就是告诉孩子“你是最棒的”,其实则不然,赏识孩子远远不止说一句“你是最棒的!”这么简单。赏识是一种欣赏孩子的心态,赞扬只是一种赏识的手段,只有将两者完美结合,才能够让孩子感受到赏识的力量。

    王龙很喜欢玩游戏机,因为平时上学没有时间玩,所以一到周末就说不准要玩到什么时候——他的游戏水平非常高,一关一关地闯下来需要很长时间。即使事先和他约定就玩一个小时,他也能以“还差一关”为理由再拖上半个小时。

    周末的时候,同事带着她的儿子来家里做客,王妈妈陪着同事,王龙则和同事的儿子做游戏。过了一会儿,王龙就跑进客厅问妈妈他们能不能玩一会儿游戏机。同事持反对意见,但是,王妈妈却同意了孩子的请求。于是同事问王妈妈:“你怎么能让孩子玩游戏机呢,他会上瘾的!我们家孩子玩得连学习都顾不上了,最后我都把游戏机锁起来了,结果他还会千方百计地去外面偷偷地玩。”同事的孩子听完妈妈的评价,只是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而王龙则用紧张的眼光看着妈妈,生怕妈妈也把他的“光荣历史”说出来。

    王妈妈理解地对同事笑笑说:“让他们玩一会儿吧。我家儿子能管住自己,说玩一个小时就一个小时,所以平时我允许他玩一会儿游戏,以作为放松。其实孩子们是很守信用的,是不是?”两个孩子忙同时点头称是。王妈妈在儿子背后叮嘱道:“儿子,记住就玩一个小时。”“知道了!”王龙痛快地回答,于是就带着小伙伴回到自己的房间玩游戏去了。

    一小时后,同事正巧有点急事要走,王妈妈就敲响儿子的房门,提醒他们时间到了,王龙和小伙伴虽然不情愿,但还是都马上退出了游戏。在送走客人后,王妈妈表扬儿子:“你今天真讲信用,要再接再厉哦!”王龙不好意思地对妈妈说:“以后我一定注意玩的时间。”

    自从那次“表扬”过王龙以后,他每次玩游戏都会用闹钟给自己定好时间,不用妈妈提醒,只要闹钟一响,他就及时地退出游戏。

    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是伴随着错误一起长大的,尤其是孩子,更是在不断犯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问题的关键不是孩子犯错与否,而在于家长采取何种态度让孩子认识到并纠正其错误。

    经过现实生活的验证,善于在孩子的错误中发现优点,并用赏识的心态和眼光去纠正犯错误的孩子,其效果要远远好于严肃的批评和打骂。

    也许家长们看过“四块儿糖”的教育故事:

    有一天,陶行知看见学生王友正用泥块砸同学,他立即制止了王友的行为,并让王友放学之后到校长办公室来一趟。放学之后,当陶行知到办公室门口时,发现王友已经低着头,站在他的办公室门口了。陶行知随意掏出一块儿糖,递给王友,并说:“这是奖励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了,而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奇地接过校长递来的糖果,随即陶行知又拿出一块儿糖放到他的手中,并解释道:“这也是奖励给你的,因为我叫你停止追打同学时,你立即住手,这说明你很尊重我。”

    王友被校长的糖果弄得迷惑不解,随即陶行知又拿出第三颗糖果,说道:“我经调查得知,你砸人是因为他们欺负女同学,你是位见义勇为的好同学,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

    这时,王友感动得哭了,他后悔地说:“陶校长,您批评我吧,我错了。”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然后又拿出第四颗糖果递给王友,说:“为你正确地认识了错误,我再奖励给你一颗糖果,我现在已经没有糖果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应该结束了。”

    面对学生王友的错误,陶行知既没有批评,更没有严加惩治,而是善于从错误中发现孩子的优点,如诚实守信、尊师重道、敢于承认错误、为人正直等,并针对这些优点及时给予了称赞。这种教育方式使孩子主动承认了错误,自觉地接受教育。

    父母发现孩子的错误并不难,难的是如何从错误中找到孩子的优点,并用赏识的态度和充满爱心的语言来教育他们,从而让错误在赏识和鼓励中自然改正。

    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最好先了解一下事情发生的全过程,然后细致地分析出孩子出错的原因,在批评中适当地给予表扬。另外,若是孩子勇于承认错误,家长应该针对孩子的这个优点及时地给予表扬。如果孩子的认错态度较为积极,家长应该鼓励和肯定孩子敢于认错的勇气。

    如果孩子的错误是出于好心办坏事,那么,聪明的家长首先要赏识孩子良好的初衷,而不是抓住孩子的失误不放,家长可以说:“虽然你错了,但是你表现得很勇敢,只要改正错误,你的勇敢依旧是难能可贵的。”

    家长善于从犯错误的孩子身上找到其隐藏的优点,然后用赏识的态度及时地鼓励他们,这样不仅能使孩子充分地认识到自身的错误,还能让他继续保持这个优点,并且培养出良好的对待错误的态度。

    善用鼓励的力量引导孩子学习孩子的世界不是单单由学习组建成的,每一件事都对孩子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但是现行教育体制是以分数论英雄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是格外重视的,总是担心孩子学业不成。有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会使用浑身解数让孩子好好学习,即使这样,得到的效果也往往不明显,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

    宏宇的爸爸工作很忙,经常出差,有时一两个月才能回来一次,所以宏宇的学习和生活问题自然由母亲负责。身为教师的母亲,总是苛刻地要求宏宇完成所有事情,生怕温和的教育会使宏宇不成才。所以无论宏宇做得再怎么好,妈妈也不会夸奖他一句,可能是压抑了太久,所以宏宇也学会了“罢工”。他开始上课不认真听讲,回家后不写作业,对于妈妈的教诲充耳不闻。无奈的妈妈只好给千里之外的爸爸打电话。

    接到电话的爸爸以最快的速度回到了家,宏宇本以为爸爸会像妈妈一样严厉地批评他一通,但出乎意料的是爸爸只是和他谈话,谈话内容和学习毫无关联,谈话快结束时,爸爸说:“爸爸都没怎么管你,没有尽到一个做父亲的责任。一来是我工作较忙,二来是我看你也很努力,功课不错。不过也要注意劳逸结合,适当地让自己放松放松。”

    听完父亲最后一句话,宏宇觉得惭愧不已,父亲的信任让他暗自告诉自己:一定不能辜负家长的信任和关心。事实上,后来的一切也证明宏宇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一句鼓励的话能够影响一个人;一句赞美的话能够改变一个人,这并非是天方夜谭,很多孩子的一生,也许就是因为父母不经意间说出的一句话而改变。

    长久以来孩子总是因为成绩不理想而遭到家长的责骂或是惩罚。父母都认为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孩子则认为除了学习,还有无穷无尽的事情需要做。

    家长最常说的就是:“快做作业去!”学习固然重要,但都没有孩子的健康和快乐重要。每位家长都是从孩提时代走过来的,应该能够理解孩子爱玩的天性。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喜欢学习,但是换位思考一下,如果家长每天都听到同样的话:“马上学习去!”,自己心中也会十分厌烦吧!更何况孩子呢?家长的做法会让孩子以为父母只是关心自己的学习,对自己根本就不在乎,这时,想必孩子也不会对学习产生多大兴趣。如果使用鼓励而不是命令的方式,就会取得不一样的效果。

    鼓励的力量是无穷的,但也要用对地方。首先是让孩子感受到你的信任,觉得自己可以做得更好。其次就是顺其自然,重视实际,让其量力而行。这样孩子不仅会得到家长的鼓励,同时还能体会到亲人最真诚的关怀。

    鼓励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孩子的个性千奇百怪,所以鼓励也要因人而异,视孩子的个性而定。对于那些玩心较重的调皮的孩子,家长就要因势利导。比如孩子玩累了,你可以说:“歇一会儿,去做作业吧,这样待会儿你可以玩得更高兴。”

    有些孩子天生内向或是资质平平,但是又很要强,每天一回到家就一头扎进书中埋头苦读。一般来讲,这种孩子心理压力较大,所以家长要想办法鼓励他多跟其他同学或朋友交流,玩耍能够减轻孩子学习给心理带来的压力和过重的负担。当孩子做完功课时,家长可以说:“要学会劳逸结合,既然功课做完了,你就可以出去玩一会儿,让大脑休息一下。”

    鼓励并不是不讲究原则和方法的,最佳的办法就是先了解孩子的性情,再“对症下药”。

    上帝咬过的苹果家长教育孩子,最关键的就是要善于抓住孩子的心理特点:孩子需要鼓励。当孩子取得进步时,家长要及时对孩子的行为给予鼓励和赞赏;当孩子遭受挫折时,家长要及时对孩子的身心给予安慰和鼓励。

    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会将家长对自己的评价当做一面镜子,然后按照这面镜子的建议规划自己的人生。孩子的性格就是在家长的鼓励中培养出来的,学会鼓励孩子是家长需要做的重要课题。

    有个盲童,从小就为自己不能看到世界的缺陷而烦恼,他沮丧地认为这是老天在惩罚他,所以悲观的他认为此生毫无指望了。直到他遇见一位教师,老师开导他说:“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的苹果,都是有缺陷的人,只是有的人缺陷较为明显,这些缺陷较大的人只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芳香。”

    盲童听完之后大受鼓舞,从此就将失明看成是上帝对自己的特殊钟爱。于是,他渐渐地从自己的心理阴影中走出来,开始重新生活,振奋自己的精神,并向命运发出挑战。经过不懈地努力,他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盲人推拿师,为许多病人减轻或是解除了病痛。

    将缺陷、不足看成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乍看起来不乏有点自我安慰的精神,可是面对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大人尚且需要寻找安慰的理由,何况是承受能力有限的孩子呢?想想这个善解人意的理由,对孩子的鼓励有多大。

    成功和失败往往不在于个人资质的差别,要知道,一些成功的人是在别人放弃的时候才开始成功的。在学习和生活中,孩子有时会觉得命运对自己不公平,这时父母要告诉他们不要放弃自己的选择,不管那条路多么难走,也要记得,坚持下去,不要放弃。失败、挫折的打击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们能否在失败后重新站起来,继续坚持下去,失败但不放弃,孩子就有成功的希望。当孩子遇到失败的时候,任何自责和后悔都无济于事,家长应该做的不是帮助孩子扫除前进道路上的荆棘,而是不断地鼓励孩子,使他们不断地战胜困难。

    孩子在成长中总会遇到一些不称心如意的事情,此时,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忘记不如意的事情,这样也许还有弥补的机会,如果仅是为了这些不如意的事情后悔,则会阻碍孩子前进的步伐。就像牛奶已经被打翻洒了一地,与其只会哭泣也无法改变现状,还不如找些别的事情重新开始。

    家长要让孩子知道成功必然由许多失败积累而成,在学习和生活中,只要孩子能不畏惧困难,坚持朝自己的方向走下去,那么胜利就会出现在孩子面前。

    当孩子因自身缺陷自暴自弃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像那个老师一样去安慰孩子,勉励孩子,告诉他们:只是因为上帝偏爱你,才会不断地磨炼你的意志,但是你不要退缩,应该积极勇敢地面对。

    命运是如此的顽皮,它常常用挫折、困难和缺陷与孩子们开一些玩笑,这时,如果家长不及时鼓励孩子,勉励他们与命运作斗争,孩子很可能因为绝望而失去斗志。家长要教会孩子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失去的东西。

    面对失败怎么办美国某心理学教授曾对失败的心态做过深入的研究,他提出三种模式的心态会造成人们的无力感,使人失去奋斗的信念。第一种是把一时的失败看做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这无疑是在时间上把失败的痛苦延长,使自己身陷其中不能自拔;另一种因为一个方面的失败,就认为自己在其他方面也不会成功。这其实是把失败无限扩大了,会把自己束缚在失败的阴影里而看不到希望;最后一种是认为自己能力不够,只会一味地否定自己,从而削弱了自己的斗志,使自己无法振作。

    柳东从小在爷爷奶奶家长大,因为父母工作忙,所以很少有时间顾及他。柳东上初中时,父母为了让他接受更好的教育,就将他接到省里来上学。因为家里离学校很远,为了节省时间,爸爸就为柳东买了辆自行车。

    柳东开始学习骑自行车。小孩子学骑自行车最困难的环节就是跨上自行车。柳东为了能够完成这个动作,连人带车连续摔了好几次,这些苦头在他以前的生活中是从来都没有尝过的。因为从小在爷爷奶奶身边成长的孩子都有些娇生惯养,柳东也不例外。

    始终站在一旁教柳东学车的爸爸,看见他再次摔倒时,就大声地训斥柳东,并责骂他:“没出息,连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

    柳东本来就胆小,爸爸的训斥使他不但没有进步,反而表现得越来越差,最后连上车的勇气都没有了。从此以后,骑自行车就成了柳东的一块心病,他始终对学骑自行车充满恐惧,虽然后来也尝试过几次,但总是无法走出失败的阴影。

    失败本来就是令人沮丧的,当孩子遭遇失败时,家长的一句“笨蛋”“不争气的东西”可能会比失败本身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创伤更为严重。如果家长过多地打击失败的孩子,就会使孩子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自我怀疑,结果很可能成为什么也不会的“笨孩子”。

    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梭鱼放在盛有很多条小鱼的鱼缸中,他们发现只要梭鱼饿了,张张嘴便可以吞掉很多条小鱼。过一段时间,科学家用玻璃将梭鱼和小鱼们分开,开始时,小鱼在一边游走,梭鱼还会向前冲,企图吃掉隔壁的小鱼,但是每次都会撞到玻璃壁上。慢慢地,梭鱼减少了冲撞的次数。最后梭鱼完全绝望了,便放弃了任何捕食小鱼的机会。然后科学家将玻璃从中取走。这个时候备受打击的梭鱼已经毫无斗志了,即使周边有小鱼自由自在地游走,甚至从它嘴边游过,梭鱼也没有再张开嘴。最后,这条可怜的梭鱼就这样被活活地饿死了。

    其实,这条梭鱼并不笨,捕食那些小鱼对它来说是天生的本领。在实验前,它是一条能够独立生活的正常鱼类,可是经过数次失败后,梭鱼已经失去了捕鱼的能力。

    孩子和大人一样,都渴望成功,但是很多事情当他们努力尝试以后,等待他们的未必是成功。有些时候,即使是尝试和努力了十几二十几次也未必会成功。因为孩子的承受能力有限,所以当他们遭遇失败或是碰壁时,自然会出现沮丧、失望、悲观等情绪。此时,父母应该做的就是及时给予他们激励,让孩子再一次鼓起勇气,克服困难,获得成功。

    家长应该有“失败即教育”的意识,如果把孩子的失败看成是一件丢脸的事情,就会忽略失败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孩子失败以后,才能从中获得“痛苦的体验”,才能获得“抵抗力”,懂得今后如何避免失败。

    孩子从失败走向成功是一个自身锻炼,渐渐成熟的过程,也正是由于这个过程他才会培养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家长应该明白,生活中的顺境和逆境对孩子来讲同样重要,甚至可以说逆境对孩子的成长更为重要。

    人生免不了失败,想享有永久性的成功是不可能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家长应鼓励孩子大胆尝试,即使家长知道成功的几率很小,也要让他们尝试着做一下,如果失败了可以告诉孩子:“失败了没关系。能在失败中锻炼胆识,摸索出经验,那么,这个失败就是值得的。”

    现实生活中,多数家长常常为孩子的错误和失败担忧,唯恐孩子下一次再犯错。所以,看见孩子做事不成功就会不自觉地警告孩子:“你到底要失败多少次?”看似简单、不经意的一句话,会给孩子造成一种“不许失败”的压力,从而增加他的心理负担。这样的警告不但不会让孩子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反而会越陷越深。

    相反,如果家长对失败的孩子说:“这并没有什么可怕的,放手一搏,你一定能够战胜它!”仅仅是一句简单的鼓励,就能够使孩子从失败的恐惧感和挫折感中快速抽身而出。

    鼓励也要讲科学凡事都具有两面性,物极必反的道理也正是如此。表扬孩子,对孩子的成长确实能起到积极的效用,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不恰当的表扬孩子,不仅容易助长孩子的毛病,还很容易挫伤孩子,致使教育的效力大打折扣。

    10岁的叮叮,聪明伶俐,他的父母与天下所有父母一样都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虽然父母的文化程度不高,但是管孩子还是很严格的。

    叮叮刚上幼儿园时,妈妈就告诉他一定要听老师的话,否则不仅老师不会喜欢他,妈妈也会讨厌他。6岁的叮叮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懂事的,对老师的话也言听计从。等到叮叮结束幼儿园生活,准备上小学的时候,幼儿园老师告诉他妈妈,说:“叮叮是个好孩子,但是太过于乖巧,胆子很小,性格也较为懦弱,自信心不足。孩子马上要上小学了,应该让他变得勇敢些。”

    于是,叮叮的父母急忙去询问专家的意见,从谈话中专家了解到父母对叮叮的管教过于严格,束缚了孩子动手的能力,专家建议父母要多表扬、赞誉孩子,不要一味地否定孩子,这样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父母听取了专家的建议,便决定改变以往严格的教育方式,挖掘孩子的优点,对孩子点滴的进步都给予极大的肯定和赞誉,甚至叮叮犯错误后,爸爸妈妈都不会指责他。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叮叮的胆子明显变大了许多,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事都不再畏首畏尾了。

    爸爸妈妈看见现在的叮叮自然很高兴,同时认为表扬是一种有利无害的教子方式。然而叮叮上小学后,开始对爸爸妈妈的表扬、鼓励之声充耳不闻。而且已经习惯听好话的叮叮,如果在学校里挨了老师的批评,回家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会闷闷不乐,并且听见自己的父母表扬其他的小朋友也会很在意。

    父母发现叮叮的这种情况,又一次向专家咨询。专家认为:父母无原则地表扬孩子,会使孩子变得自以为是、目中无人,见不得其他人超过自己,不许别人比自己强。

    其实,专家让父母鼓励孩子并没有错,错就在于家长没有把握好表扬的尺度。家庭教育中的鼓励、赏识、夸奖、赞许等方式都是针对孩子的积极表现展开的,是对其行为的“良性刺激”,如果表扬方式不当,就会给孩子带来以下负面影响:

    (1)过分鼓励容易使孩子骄傲自大或者形成自负的人格。

    (2)过分鼓励容易导致孩子自学能力很差。

    (3)不恰当的鼓励容易减弱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4)不恰当的鼓励容易使孩子情绪紧张,行为恶劣。

    (5)过分鼓励可能致使孩子过度娇气。

    (6)不恰当的鼓励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鼓励如同药品中的青霉素,不是毫无顾忌就可以使用的,必须遵守量和度的原则,而且在使用之前一定要做“过敏”试验,防止产生过敏反应。需要注意的是,赞誉孩子应该从他的成绩或是努力成果上讲,而不要涉及他的个人品质。在这里,向家长介绍一些鼓励的原则:

    1.鼓励孩子要适度

    家长可以这样对孩子说:“嗯,儿子,画得挺好的,很逼真。”

    家长不应该这样说:“呦,真不错,都快赶上大师水平了。”

    2.鼓励孩子要明确

    家长可以这样对孩子说:“女儿,你真能干,把房间收拾得这么干净,谢谢你。”

    家长不应该这样说:“今天表现还是挺好的!”

    3.鼓励孩子要及时

    事实证明,及时鼓励孩子,赞誉他们的行为,比事后给予赞誉所起到的作用大得多。

    某小学校长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分别将期末考试成绩相当的两组孩子,在不同时段给予评价。在成绩出来第一天时,校长就鼓励了第一组孩子:“你们的成绩不错,希望能再接再厉。继续努力吧!孩子们。”对第二组孩子,则等到开学之后才对他们说:“你们上学期的成绩也不错!”

    又过了一个学期,第一组孩子的成绩明显有所提高,因为他们在第一时间内得到了校长的赞誉和鼓励,孩子们对学习充满了信心,因此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而第二组的孩子成绩依旧平平。虽然他们也得到了校长的鼓励,但是时间间隔颇大,所以,表扬的激励成分在孩子心中明显地减弱,甚至可以说让第二组的孩子毫无察觉,所以没有刺激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在大人的意识中,表扬孩子越多,孩子就会越高兴,自信心也会很容易建立,而且孩子也会变得越来越听话。然而事实是这样吗?虽然现在大力提倡赏识教育,但是,很多父母并没有注意正确的方式和方法,这对于孩子来说是有害无益的。只有家长掌握鼓励的原则,并采用科学的鼓励方法,才会对孩子的成长有帮助。

    鼓励孩子与对手交朋友最近几天,妈妈发现小可总是郁郁寡欢,好像有什么不高兴的事情,于是就问小可:“是不是在学校遇见什么不开心的事情了?”

    “没有。”小可简洁地回答道。

    “那我怎么发现你有心事呢?是不是同学欺负你了?”妈妈继续问道。

    “我说过没有,你就别再问了。”小可不耐烦地回答道。

    这时,妈妈发现小可的手臂上有一道淤青,惊讶的妈妈急忙抓起他的手臂,问道:“这是怎么弄得,快点告诉妈妈?”

    小可见瞒不过妈妈,就如实告诉了她。原来班上新转来一位特别霸道的男同学,经常欺负小可,这次还动手打了小可。说到这里,小可无助地看着妈妈,气愤的妈妈认真地说:“傻孩子,别人欺负你,为什么不还手呢?”

    这时,站在一旁的爸爸说道:“还手能解决问题吗?哪有你这样教育孩子的,打架只会激化矛盾,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妈妈说:“那你说怎么办吧,不能让小可总受欺负呀?”

    “目前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但是鼓励孩子打架是不对的,再说,万一孩子打不过对方怎么办?”

    听见父母为自己争论不休,小可静静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碰到这样的事情,确实比较棘手。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孩子在与小伙伴交往时,难免会因为各种原因起分歧、闹矛盾,甚至动手打架。这时候,父母应该如何开导孩子呢?爱子心切的家长既不想让孩子默默地受委屈,又不想让其以牙还牙,那么该如何解决呢?

    孩子之间闹矛盾,家长应鼓励孩子与对方交朋友,并告诉孩子:“不要打架,告诉对方,你想与他做朋友!”这种主动讲和的方式能够使孩子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圈。在这种和谐、互动互助的氛围中,孩子不仅能够收获自己的友谊,还能够树立一种正确的人际交往观。

    当孩子在与同学和朋友的相处中出现矛盾时,家长首先应该鼓励孩子用心和对方沟通,用真诚去打动对方,将友谊建立在“以和为贵”的基础之上,从而把对手变为好朋友。

    月亮的爸爸妈妈是美国华侨,前不久,7岁的月亮被爸爸接到美国并在当地的一所小学就读。在这所学校中,月亮是唯一的中国人,所以她在学校里没有朋友,就连同桌露西也不搭理她,还总是无端地欺负她。

    上学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有一天,月亮终于忍无可忍地将这些事情告诉了爸爸,爸爸问:“为什么同学不愿意和你交朋友呢?”

    “我听同学们说‘中国人很笨’,所以他们不愿意搭理中国人。”月亮如实地告诉了爸爸。

    “既然这样,你就要好好学习,争取每门功课都比他们好,让老师承认你比他们优秀,这样他们就不会用这种方式对待你了。”爸爸解释道。

    自从听完爸爸的话,月亮学习格外认真,成绩进步得也很快。她出色的成绩让那些外国孩子吃惊,慢慢地,同学都不再说月亮笨了。

    可是同桌露西还总是欺负她,有一次竟动手打了月亮,月亮很难过地将此事告诉爸爸。

    “能给爸爸介绍一下露西吗?她是个什么样的孩子。”爸爸问道。

    “她学习不认真,上课总是不好好听讲,老师提的问题,她通通以‘不会’为答案,总是喜欢和学校里捣乱的同学一起玩。”月亮回答道。

    “噢,原来是这个样子呀,那你有没有想过在学习上帮助露西?”爸爸问道。

    “我为什么要帮助她,她总是欺负我。”月亮不解地问道。

    “在所有解决矛盾的策略中,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她成为朋友,这样她就不会再欺负你了,你觉得这个办法怎么样?”

    月亮想了一会儿,笑着对爸爸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了。”

    “宝贝,我知道你们会成为很好的朋友的!”爸爸高兴地说。

    在这以后,月亮总是主动帮助露西。起初,露西对她还是抱有怀疑,但看到她是真心想帮助自己,便渐渐地接受了月亮的帮助。一段时间以后,露西不仅成绩有所进步,和月亮也成为最好的朋友了。

    孩子之间的争斗是没有任何功利性可言的,所以当孩子在交往中遇见问题时,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勇于和对方交朋友。相信他们能够用自己的力量,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事情的状况,而不是让孩子能忍则忍或者以牙还牙。

    家长鼓励孩子和欺侮自己的人成为朋友能促使孩子快速融入集体中,拥有一个开放的心态,这有助于孩子人格的健全和学习的进步。所以,当孩子与小朋友发生矛盾时,家长应该及时劝导孩子,并鼓励孩子与对方讲和,积极促成双方成为好朋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