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没有好妈妈公式-你养育孩子过不去的坎,藏着你的童年创伤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文 赵晓曦

    个人都是童年的产物,不管你信不信。

    当我们在如梭的时光中由“下一代”变成了“上一代”,为什么在养育孩子的道路上,不约而同地遇到了“坎”呢?尽管这些“坎”不尽相同,但它们都让我们感觉疼痛。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我看了它几十年,却似乎刚刚看懂。

    默默,一个率真的北京女孩,是我青梅竹马的好朋友,好到我们曾经一起掉到了鱼塘里,互相挣扎着劫后余生。

    如果说我们的童年是交织在一起的,那么唯一的不同就是,她是个每天必须要准点回家练琴的孩子。

    那时候小,不知道每天练琴意味着什么,反正她回家了我还可以找别人玩,在我们那些小胡同串子眼里,她是个有特长的孩子。

    只是,每次去她家玩,都感觉气氛怪怪的。她脸上很少有笑容,总是很紧张的样子,后来我们就很少去她家了。

    逢年过节,她的爸爸总会让她给我们弹奏一曲。看着那娴熟的手指,听着那动人的旋律,我们除了羡慕她,就是羡慕她有个在歌舞团当副团长的爸爸了。我们的爸爸都没有音乐细胞,也没有条件辅导我们学习乐器,默默就是我们那群孩子的骄傲。

    只是,每当我们欢蹦乱跳地从她家离开时,总能看到她眼里的不舍和落寞。关上屋门,身后又传来了悠扬的钢琴声。

    在后来的高考中,默默因为钢琴特长加了50分,如愿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

    当年一起成长起来的那些小伙伴,都觉得默默是拜了钢琴的福,才拥有了今天完美的生活。因为,她的朋友圈里经常播放着她专业指导女儿练琴的画面,而女儿的天赋看起来是明显高于同龄孩子的。艺术的基因真是强大啊。

    直到,我们这群“发小”十年大聚终于到齐了所有人,而她,也终于让我们知道了故事的另一面。

    她喝到微醉时,开始给我们讲她学琴的故事,而身边越来越安静,因为大家真的不知道钢琴带给了她这么多的东西,与我们想象的截然不同。

    场景一,爸爸打的她拉裤子了,第二天她就把练琴的椅子腿锯了。

    默默说,她爸爸那时候对她是极其严苛的,没练好当天的曲子是不能玩,也不能吃饭的。有一次午睡后起来吃了西瓜,开始练琴。但那天有个动画片要播最后一集,她没练完就跑去看了。结果,爸爸回来开始打她,直到她拉了裤子,觉得又疼又羞耻,回屋大哭去了。

    第二天,趁爸爸下班回来之前,她找来了工具把椅子腿锯了,这样不够高就不用练琴了。结果回来又挨了一顿打,屁股还没好彻底新椅子就进家了。

    场景二,为了及时赶回家练琴,不得不承认自己是“小偷”。

    默默说,她是不敢不按时回家练琴的。有一次,班里的几个小朋友课间一起去学校门口的小卖部买东西,当时因为老板不在,有几个小朋友就多拿了几块糖,但她没有。结果放学时,老板找到了班主任,说有几个孩子偷了她的东西。

    于是,老师把所有去过小卖部的人都留下了,要求她们把“偷”的东西写下来,谁写了谁就可以回家。默默说为了能及时赶回去练琴,她在纸上写了她“偷”的东西。然后小跑着回家了,以为事情结束了。

    在一周后的家长会上,老师当众把她写的条子念了出来。回家后,是一顿暴打。她哭着说,我没有偷。她爸爸说,没偷你干嘛承认?她回答是为了练琴,她爸爸说,你真这么爱练琴吗?

    百口莫辩,肉体的疼痛加上心灵的重创,默默说她对钢琴就一个字:恨。并且,恨得牙根疼。

    场景三,和姐姐在阳台上的追跑打闹,是童年最大的幸福。

    默默和姐姐都是学琴的孩子。因此,她们的童年都是在琴声中长大的。每天的作息时间是雷打不动的。即使是过春节,家里客人走之后,也是要练琴的。

    每天一睁眼,都能正好看到那张作息时间表,好像看到爸爸的眼睛。

    她说那时唯一的盼头就是练琴的休息时间能和姐姐在阳台上追跑打闹。

    一个阳台能有多大啊,可那是她幸福的港湾。在阳台上能和姐姐玩,也能看到外面嬉戏的小伙伴们。在视野所及之处,都是欢乐着的,不用学琴的小朋友们。

    默默讲完了她学琴的故事,我们竟然不知如何回应。那个本该以钢琴为傲的人,怎么会突然反转了呢?

    她说,她现在有好几套房产,但就是快乐不起来。她不知道人生有什么乐趣,从小的生活就是弹琴,对其他任何东西都没有培养出兴趣,因为没有时间去尝试。

    她说,她现在觉得自己特别土,几千的衣服穿在身上都不觉得时尚。其他女孩子喜欢的东西她都没有感觉。即便有钱买,也是买到家里后放到抽屉里,丝毫走不进她的内心。

    她说,她现在对孩子管的很严。孩子太淘气,几乎没有一天是听话的。所以,她给她制定了各种计划。孩子今年上一年级了,每天都写不完作业,所以经常挨打,每天都哭。

    她说,她现在很累。不明白自己家的孩子为什么这么难管?她已经为她付出了很多,为什么她就不能理解妈妈的苦心?

    当年,默默又何尝能理解爸爸的苦心呢?

    一个在简单、粗暴的环境中长大的人,在大概率上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难以自知,也难以自控。

    作为父母,当我们发现一些现象时,便要关注自己了。比如:经常性的情绪失控,对孩子吼叫已成为家常便饭;对孩子身上的某些行为具有强迫性的控制,不容商量;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胃、胸、背等常年疼痛;某个梦境反复出现,被人追杀、亲人去世、考试不及格、牙齿掉了等。

    这是童年的那个“我”在呼唤你,期待你接纳它。过去,你一直抗拒它,所以某些时候,你会觉得对自己就像陌生人一样。

    当然,同样的事件发生在童年,对你来说有非常强烈的感受,对他人则不一定。但总有一个事件对你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你迟早会遇到它。

    因为,我们会依据自己的童年创伤模式来对待孩子,使他继续“受伤”,并且延续下去。

    童年创伤,包括被遗弃、被管控、被攻击、被评判、被拒绝、不被看见、不被喜欢等等,每一种创伤,都会深埋在潜意识里,看似没有发生过。

    但是,当你有了孩子,当你要养育他了,这个“创伤”就会跳出来捣乱了。它不允许你忽视它、躲避它,而是需要你面对它、拥抱它、治愈它。不去亲近它的结果就是让自己的孩子继续“受伤”。

    每个人都有童年创伤,要想实现自己和孩子的幸福,就要从原来的系统走向一个新的境界,内疚、孤独、恐惧可能都是要付出的代价。

    而我们的孩子,给了我们重新看见自己,重新拥抱自己的机会。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